山西美食

山西美食

山西麵食歷史悠久,可考有2000多年的歷史。麵條,東漢稱為“煮餅”,魏晉名為“湯餅”;南北朝“水引”;而唐朝叫“冷淘”。山西麵食種類繁多,原料為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面做成,品種為刀削麵、拉麵、圪培面、推窩窩、灌腸等。有據可查的麵食達280餘種。

基本介紹


山西美食
山西美食
中文名:山西美食
主要食材: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面
分類:晉菜
口味:一面多樣、一面百味

簡要概述


“天下麵食,盡在三晉”,山西麵食從遠古走向今天,也從黃土高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山西麵食,不僅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山西麵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以考證的時間算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以麵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麵食名稱推陳出新,因時因地而異,俗話說嬌兒寵稱多,麵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正說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山西麵食種類繁多,一般家庭主婦就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面做成數十種的麵食,如刀削麵、拉麵、圪培面、推窩窩、灌腸等。到了廚師手裡,更被舞弄得花樣翻新,讓人目不暇接。有據可查的麵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一般家庭婦女能做幾十種,到了廚師手裡,更是花樣翻新,達到一面多樣、一面百味的境界。

特色麵食


刀削麵

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麵條,堪稱天下一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傳說,蒙古韃靼侵佔中原后,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韃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將棒子、高粱面和成麵糰,讓老漢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裡。回家后,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麵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裡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喃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麵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麵糰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內,煮熟后撈到碗里,澆上滷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至今,晉中的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縣,不論男女都會削麵。後來,“鳳陽”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建立明朝,這種“砍面”流傳於社會小攤販,又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現在的刀削麵。刀削麵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鹵、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

剔尖

這是山西人食譜中的精品,有白面剔尖、高粱面剔尖、雜糧面剔尖等等。白面剔尖要在特製的鐵板(
俗稱“剔面板子”)上用特製的筷子來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有的用特殊技巧還
可剔出寬於鐵板2~3倍的長剔尖來。技藝在於麵條離鐵板的一瞬間,用筷頭順勢將面拉長,用筷尾快速撥
離鐵板。這種麵食操作別緻,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醬、葷素打鹵,別具一格。

擦面

把和好的白面按在扁眼擦子上,從擦子漏下掉入開水鍋里煮熟,配上各種澆頭、打鹵食用,這種麵食
易咀嚼、好消化,適於老年及牙齒不良的人食用。

揪片

面和好后,擀成面片切成一寸多寬的條,用手一片一片揪入開水鍋里(大小與手指頭肚相同),煮熟后
配上各種澆頭食用。這種麵食做法簡單,吃著筋滑。

河漏

把和好的面投入特製的河漏床,迫使面從下方均勻的孔內下到鍋里。待面壓到一定長度,用刀從下方
把麵條截斷,煮熟配澆頭或打鹵食用。

撥魚

把和的很軟的面放在一個帶把面板上,一手端面板,一手用鐵制筷子
撥魚或木筷子一根一根往下撥入鍋內,如小魚在水裡跳躍。這種面柔軟綿滑,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澆頭或打鹵即可食用。

貓耳朵

白面貓耳朵外形酷似貓的耳朵,小巧玲瓏,吃起來有韌性,利口。做法是用白面、莜面或高粱面等和好,把面擀
成面片。切成小方塊,用拇指按推成薄片,自然捲成貓耳朵狀,如果配以羊肉佐料,味道就更美了。

莜面栲栳栳

用營養價值極高的莜面做成的,將面揉精,將小莜麵糰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繞,就變出了一卷
卷的莜面栲栳栳,豎立在籠中蒸熟即成。

頭腦

頭腦是太原市特有的一種名早點,為湯狀食品。在一碗湯糊里,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蓮菜,一條
長山藥。湯里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嘗時可以感到酒、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
香。具有滋補、活血功能。每年農曆白露到立春期間,太原市各清真飯店大都有“頭腦”上市。

沾片子

山西太原周邊特色食品,煮食。以菠菜,芹菜等的葉部或者豆角,茄子,裹以乾麵粉煮熟,拌醋調和(醋,鹽,蔥花炒制)或蘸水水即可食用。

特色小吃


灌腸

武鄉的夏令小吃,它是用蕎麥麵製成的,營養豐富,性味甘平,有清熱解毒之功能。《本草綱目》載:“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風痛,除白濁白帶,脾積泄瀉。”特點是色棕明亮,爽口不膩,去火充饑。因此,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最常見的食品之一。

疤餅

在晉中、晉南等地有—個古老的風俗,孩子做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提一包酥脆的“疤餅”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又叫石子餅,用油和面,將碾薄的麵餅放在爐中已經加熱的石子上,慢火烤熟,形成凸凹不平的疤痕,因而得名。其中繁峙疤餅最為有名。

碗托

又名灌腸,是山西的又一風味小吃。分白面碗托和蕎面碗托。吃時用刀切成條狀,澆上蒜醋調味,或冷食、或油炒熱吃。在晉西北保德、河曲偏關代縣街頭,隨處可見賣碗托的攤點。平遙、榆次、太原一帶以白面碗托熱炒居多,俗叫“炒灌腸”。
最有名的當屬柳林的蕎面碗托,該地的蕎面碗托韌性足,有口感。究其原因,其主要是水土資源比較好,適用做這樣的小吃,其主要調料就是辣油和醋,另加些蒜沫味道會更好。

蕎面河撈

用溫水加生石灰水和好,上河撈床壓併入開水鍋中,撈入兌好的鹽醋湯水中,澆上羊肉臊子,加點陳醋,香味十分奇特。

豆腐腦

又叫老豆腐,系用糖餳起色,加火燒開后,加入濕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絲,加豆腐腦適量,蔥鹽椒調味。其色澤金紅透亮,質微稠,舀入碗中再加入海米、海帶絲、韭菜沫、胡椒粉,淋點芝麻香油,同時泡食餅饃是山西人喜愛的早餐。

孝義火燒

火燒是山西省孝義縣具有特殊風味的一種餅類小吃、孝義火燒有咸火燒、糖火燒、菜火燒之分。咸火燒是內包咸鹽和茴香,上鏊烙烤。食時,若佐以蔥花、大蒜、醋、醬油、鹽、味精,更是美味可口。糖火燒的製作將老酵、鹼面和涼水一起放入盆內攪成稀糊,再倒入麵粉和成團、面和好后,以手蘸涼水反覆搓揉,直到麵糰光潤時,蓋上濕布餳三十分鐘。同時把紅糖、芝麻醬、桂花攪拌調成糖醬。然後把麵糰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搓成長條、切塊、摁扁,再橫著擀成五寸長、三寸寬的厚片,然後,左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拿著厚片的左端將面提起,再反腕向案板右方一甩(甩時勁頭要勻,動作要利落),“啪”地一聲橫落案板上成為尺把長的面片。上面抹勻糖醬,用左手托起面片左端輕輕向外伸長,同時右手把面片由右向左捲成卷,搓勻后揪成面劑,捏成桃形,收口朝上摁成圓餅。按此法將其餘面塊全部做完。鐵鏊在微火上燒熱,徐抹麻油,火燒餅坯放鏊上烙烤,烤約五分鐘,再翻過來烙正面(兩面約烤十分鐘左右)。隨後放在烤爐中,用微火烤成醬黃色即可。菜火燒有葷素之分。葷火燒豬肉或羊肉剁成肉沫,配以蘿蔔白菜,再加花椒、鹽、姜沫、味精、蔥,攪拌成餡。素火燒純蔬菜綃拌調料。面用溫水和起,放入蘇打,揉均勻,蓋上濕布餳30分鐘。在案板上鋪撒麵粉,將餳好的麵糰放在上面,搓成圓條,揪成面劑,並摁成圓皮,包餡,揪去收口處的面頭,再摁成圓餅,上鏊烙烤。火燒的做法不一樣,口味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特點是它綿軟不粘,香鮮可口,層次均勻,質地酥脆,宜於熱吃。孝義火燒據說與“火燒中陽樓”有關。孝義舊城中央,有一永安市場,市中心有一座宏偉高大、壯觀絢麗的古樓——中陽樓。此樓相傳建自漢魏,自漢唐設郡以後,孝義為一方重鎮,車騎繽紛,商賈彌至,往來郡城者,多道出其間。凡事至邑者,必身臨其境,瞻仰其樓,而後贊之:真乃高矣!如此數代相傳,頗有名聲。而孝義人也常以其傲之。逢人便說:“俺孝義的中陽樓,半個還在天上頭!”此話確有欺天之意,久之惹惱上帝,遂派火神下界燼之。清朝順治辛卯年四月十五日,永安市場大會,中陽樓下的四條大街,商鋪錯落,車水馬龍,人山人海,熱鬧異常。小吃攤上人們品嘗著各種風味小吃。中午時辰,街市正紅火。中陽樓下又增添了一位頭髮斑白、衣衫襤樓的賣火燒老翁。老翁眉頭緊鎖,似有憂悶之情。他一面製作火燒,一面高聲反覆叫賣;“世人快來買火燒,吞掉火燒,火就不燒”老翁奇特的叫賣聲,引來眾人圍觀。一個年青的後生問老翁:“多少錢一個?”翁答:“百兩黃金,千兩白銀”。“小小火燒,這般昂貴,怪事!”圍觀的人們議論紛紛,深感怪異,百思不解。老翁憤激地說:“嫌我的火燒小,那你們等大火燒吧!”說罷,老翁收攤而去。中午剛過,中陽樓突然起火,不到一刻,便成瓦礫一堆。
事後,人們把中陽樓火災與賣火燒老翁的出現聯在一起,以為是神的點化。於是,城裡人普吃火燒,認為不吃火燒,火即燒房燃屋,隨著鄉里人也照做。此後,火燒便成了邑人的食俗。至今,汾孝一帶過年都吃火燒,多在大年除夕夜食,謂之“翻身火燒”。

壽陽豆腐乾

“壽陽豆腐乾”是壽陽傳統地方特色產品,外觀平整褐明,內顯金黃,口感味實,多年來受到消費者讚譽。但由於生產方式落後,以傳統手工製作為主,主要表現是產品的質量不穩定,採用真空包裝,拆袋時產品口感和鮮豆腐乾相比,品質和香味有明顯下降。制約了該傳統名優產品產業化經營的步伐,成為當今豆製品加工業中普遍困擾的一個問題。針對以上技術問題,尋求能使鮮豆腐乾在常溫下保存10-15天,或不使用真空包裝袋保存6個月,使其色澤保持穩定、香味自然;豆腐乾形狀穩定,耐壓力和抗拉伸性良好;而不改變其品質的技術或工藝,以保持和發展該名優產品。
壽陽豆腐乾製作歷史悠久,豆腐作坊遍及鄉村集鎮,壽陽豆腐乾用當地產優質大豆製成。由於土質和氣候適宜,壽陽大豆顆粒飽滿,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份,且品種多,產量高,豆種純正優良。用傳統工藝精製的豆腐乾,低糖、微咸,口感細膩,味感清香,具有高蛋白質脂肪,高維生素低膽固醇等特點,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壽陽豆腐乾廣泛用於飯店、家庭、旅遊、軍需等多方面。在1993年山西省首屆農產品博覽會和1995年全國農產品博覽會上,壽陽豆腐乾均獲銀獎。

平遙麵食


平遙麵食歷史久遠,特色鮮明,尤其是雜糧麵食,無論從品種花樣,還是佐料搭配,在山西堪稱一絕。“中國麵食在山西,山西麵食在晉中,晉中麵食在平遙”,這是平遙百姓對家鄉麵食文化的肯定。歷史上的平遙,曾經是中國南北商業通道上的一個重鎮,各地的餐飲習慣在這裡匯聚,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餐飲風格。僅麵食的種類,有史記載的就達100多種。其麵食,粗糧細做,細糧精做,佐料豐富,令人回味無窮,受到八方賓客的喜愛。

粗糧類麵食


平遙百姓擅長製作粗糧類麵食品,特點是粗糧細做,粗糧精做。粗糧類麵食用高粱、玉米、豆面、土豆粉等製作。常見的有37種。

煮食類

用開水煮熟后加佐料、菜食用的麵食品
【鏟片片】高粱面製品。將面和好放到手板上麵食工具,類似乒乓球拍形狀的手板,木製,用小平鏟鏟入鍋內,煮熟后加菜、佐料食用。
【握溜溜】高粱面製品。將面和稀,用手緊握麵糰,順指縫流入鍋內煮熟,食用時加菜與佐料。
搓魚兒】高粱面或小麥面製品。以約玉米粒大小麵糰用兩手掌搓圓、壓扁,形似小魚,煮熟后加菜食用。
【撥孤兒】高粱面製品。將和好的面拍扁,放在手板上,用筷子順板邊擠成細條入鍋,煮熟后加菜食用。
【切板板】高粱面或玉米面製品。將面和得軟硬適中,在案板上用擀麵杖擀扁后,用刀切成細薄片直入鍋內,煮熟加菜食用。
【流流尖】豆面製品。將豆面和稀,用筷子挑上流入鍋內,稍煮即成,食用時配佐料、菜。
和子飯】玉米面或高粱面製品。將面和勻,用礤子tsÁÃ/13tsÃ/23把蘿蔔、瓜等擦成絲兒或片兒的工具,四周木架呈井字形,中間有一凸起金屬片,上有扁平狀小孔,翹起的鱗狀部分為薄刃片,把面擦入鍋內,與稀飯同煮,食用時加佐料。
擦圪蚪】高粱面、玉米面製品。用礤子將面擦成扁形長條狀入鍋煮熟,食時加菜、佐料。
【抿圪蚪】高粱面、豆面、土豆粉製品。將和好的面放在抿床麵食工具,基本結構與礤子相似,不同之處在於,中間為銅片,銅片上的小孔呈小圓形上,用木質抿拐子與抿床配套使用的工具反覆擠壓,擠下圓形短條,於沸水煮熟,食用時加各種菜肴與佐料。
【捏餑餑】高粱面、玉米面、豆面製品。將和好的面用“捏餑餑”麵食工具,圓形桶狀、壁厚。下固定一銅片,上有小圓孔,用木塞擠壓可將面壓成小短條狀,與抿床作用相同擠成細短條煮熟,食時加佐料和菜。
【河撈撈】蕎面、高粱面製品。將面和好,用河撈床壓入沸水中煮熟,加菜、佐料食用。
【碗撥孤兒】高粱面、玉米面製品。將面和稀,放入碗內,用筷子順碗邊擠入鍋內煮熟。食用時加菜、佐料。
【糊 糊】玉米面、小麥面、蕎面製品。將面均勻撒入鐵鍋內正在加熱的涼水中,用擀杖或小平鏟不斷攪動,使漸熟而不糊鍋,呈涼粉狀,吃時加“蘸水水”(佐料水),一般用西紅柿或醋加蔥、蒜、辣椒等滾熬而成。這是百姓愛吃的家鄉麵食。
【圪朵朵】玉米面、高粱面或蕎面製品。將面和得較硬,取黃豆粒大小麵糰,用拇指在另一手掌上加壓滑行,呈捲曲狀入沸水中煮。食用時加入湯菜佐料。
【拖魚兒】玉米面、高粱面製品。把面和成糊狀,將菜一般用白菜、青菜等綠葉蔬菜蘸上面糊在開水鍋中汆一汆tsÁuAN13把食物放入沸水裡稍微一煮,蘸調料水食用。
【包皮面】又名銀裹金ƤiN13kuei53tþiN13 小麥面、玉米面、高粱面製品。將小麥面擀成圓形薄片,中間包入玉米面或高粱面片,壓扁擀成薄片,切條后入鍋,食用時加菜。
【忽突突】高粱面製品。將菜煮成七八成熟,放入切好的面,煮熟直接食用。
【煮疙瘩】將粗玉米面和好后,拍成拇指厚、直徑約四厘米的圓形片,入鍋同小米稀飯同煮,食用時與湯一起吃,就鹹菜。

蒸熟食用的麵食

【谷 來】玉米面、高粱面製品。將豆角、山藥蛋、西葫蘆等切成丁,加麵粉搓成小顆粒狀入籠蒸熟后,或直接食用,或用油炒后食用。
【石窩窩】高粱面用沸水和好,將小塊面拍成手掌大小的薄片入籠蒸熟,出籠后切成細薄片,加菜或放佐料水食用,也可炒著吃。
【螺 絲】高粱面或莜面製品。將面用沸水和好,將拇指大小麵糰搓成兩頭尖的小魚形薄片,壓扁,用小平鏟在秸箅(用高粱秸做成的圓形箅子)上擠壓成螺絲狀入籠蒸熟,蘸“蘸水水”調料水,用西紅柿等熬成食用。
【窩窩頭】將粗玉米面用涼水和好,做成小球狀,入籠蒸熟即可食用,就鹹菜。
【蒸圪搓】將高粱面用沸水和好,取拇指大麵糰,在案板上搓成一尺長、兩頭尖的細圓條,入籠蒸熟,加佐料水、鹽、辣椒、蒜水食用。
【餾圪蚪】將高粱面用沸水和好,用礤子擦成捲曲小片狀,上籠蒸熟后,加黃菜、佐料水、辣椒、蒜水食用。
【煙突突】將高粱面用沸水和好,擀成薄片,捲成筒形,入籠蒸熟后切成細條,加佐料食用。
【黃 日】即發糕。將磨成細粉狀的玉米面和好,發酵后加糖上籠蒸熟,就鹹菜食用。
【栲栳栳】高粱面或莜面用沸水和好,用兩手或大理石板將小麵糰擠壓成貝殼、筒狀、螺絲等形狀,蒸熟后加佐料水食用。
【糊沓沓】玉米面、小麥面製品。將面與擦成絲的西葫蘆和成稠狀的麵糊,加入佐料,放到鏊子上翻烤,熟后直接食用。這是最具平遙特色的食品之一。
【撥爛子】高粱面製品。將面加水攪拌成約高粱顆粒大小付蒸,出籠微炒即可食用,食時就鹹菜。
【菜角角】高粱面製品。將面用沸水和好,擀成圓形薄片,中間包入用胡蘿蔔做成的餡兒,捏成圓錐形,蒸熟食用。
【菜蛋蛋】將黑菜或山藥絲加面和勻,捏成雞蛋般大小,上籠蒸熟后,蘸調和汁食用。為舊時食品,已淘汰。
【黑菜圪搓搓】將黑菜與高粱面加水和勻,製成小魚形上籠蒸,熟后蘸調和水食用。此食品也被淘汰。
【黑菜窩窩】將黑菜與高粱面和勻,捏成甘薯大小的圓狀物,入籠蒸熟即可。舊時食品,已淘汰。
【豆腐渣窩窩】豆腐渣與高粱面製品。將豆腐渣稍加面、佐料拌勻,捏成窩頭形蒸熟,直接食用。舊時食品,已淘汰。

鏊子烙成的食品

火 燒】玉米面製品。將細玉米面加油、水和勻,做成餅子形狀後放鏊子上烤熟。
【黃兒煎】將玉米面加佐料和稀,用勺舀到燒熱的鏊上,用攤子攤平烤熟,直接食用。
四、其他類
【炒 面】玉米面製品。將玉米顆粒洗凈晾乾,在鍋內放細沙,將玉米顆粒炒熟后磨成麵粉,食用時以沸水沖攪成團,就鹹菜。此食品現已很少食用。舊時出遠門打工的人攜帶的食品,長期攜帶不易變質,吃法簡單。

細糧類麵食


細糧類麵食品是平遙百姓調劑生活、改善口味的食品。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粗糧食品逐漸從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細糧成為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糧用來調劑口味。一些粗糧食品已經被淘汰,如玉米面窩窩,煮疙瘩等。細糧食品用小麥面製作而成。

麵條類

敘述如下:
【柳葉面】將面和得稍硬,用擀杖擀薄后,切成柳葉形,煮熟后調菜食用。
【斜機機】將面和好,用刀切成拇指大菱形面,入鍋煮熟,調菜食用。
【長擀麵】把面和好,切成較細較長的麵條,煮熟后調菜食用。這是最常見的吃法,可作長壽麵。
【細擀麵】將和好的面切成又薄又細又長的麵條,與長擀麵的區別在於細,吃法類似。
【切板板】將和好的面擀成五寸寬,三分厚的片,再切成細條形薄片入鍋煮熟,加菜、佐料食用。
【蘸片片】將和好的面擀成一寸寬、二尺長的帶形薄片,入鍋煮熟后撈出,蘸“蘸水水”用西紅柿加
佐料熬成的漿湯汁食用。
【掐疙瘩】把面和得軟硬適中,先將面捏成片狀,一手拿面,一手用拇指和食指揪成指甲蓋大小,
略捻凹陷,入鍋煮熟加菜和佐料水食用。這是平遙百姓最喜歡食用的麵食品之一,為待客
佳品。舊時,掐疙瘩做得小不小,還作為檢驗新媳婦家務稱職與否的標準。
【圪朵朵】將面和好,取黃豆粒大小麵糰,用拇指在另一手掌上加壓滑行呈捲曲狀,入沸水中煮熟,
加菜和佐料食用。
【剔尖兒】將小麥面加鹽和稀,放在盤子或手板上用剔尖針順邊剮入鍋內,煮熟后調菜食用。
【刀削麵】將面和好反覆揉勻,滾成一面光滑的團形面,一手托面,另一手用削麵刀鋼製,彎曲形
薄片刀,一面有刃順棱削成寸半長、一指闊條入鍋,煮熟后加菜或臊子食用,本品柔韌
滑爽,別有風味。刀削麵是山西麵食的精品,也是我國五大麵食之一。
刀撥面】將和好的面擀成五寸寬、拇指厚長片,疊成幾疊,用撥面刀形似普通切菜刀,兩頭有把,
鋼製將面撥入鍋內,食用時加佐料或菜。
【騰 面】將豆角、西葫蘆等切成丁,煮成六成熟,調好佐料,將切好的面放在菜的上面一同燜熟,
食用時加黃瓜絲。
【擦圪蚪】將小麥面和稀,用礤子將面擦成短薄片入鍋煮熟,食用時加菜或臊子。
【切板板】將面擀成較薄長片,用刀切成約三寸長、五厘米寬的條,入鍋煮熟,加菜食用。
【河撈撈】將面和稀,用河撈床做餄硌的器具,底有漏孔將面壓成細長條入鍋煮熟,加臊子食用。
【喔喔飯】將切好的生麵條同稀飯一同煮熟,同湯一起食用。因煮麵時的響聲而得名。
【鉸魚日】把和好的面反覆揉勻,滾成擀麵杖樣的面棍,用剪刀順棱剪成魚苗狀入鍋煮熟,加西紅柿
湯等臊子食用。
拉 條】小麥面加鹽、水反覆揉勻,擀成薄片,切成細條狀,用手甩成細長條入鍋煮熟,加菜或
臊子食用。

包子類

包子類麵食品與其他地方沒有多大區別,菜、肉或糖等做餡兒,用發酵面做皮兒,包好后,上籠蒸。有蒸食、煮食、煎食類。
【水煎包兒】小麥面和好擀成皮,肉加菜為餡,包成似核桃大小包子,挨個擺入“水煎包鏊子”麵食器具,底平、厚,邊高,有蓋,用油和芡水煎烙而成,外焦里香。這是地地道道的平遙麵食特產,別的地方還沒見到。此種食品是鄉村小孩逛平遙城后都想食用的一種風味小吃。
【蒸包子】與常見做法相似,此省略。
【角 日】即餃子,做法省略。這是百姓心目中最高級的待客和過節食品。
【燙麵餃子】將小麥面用沸水和好,取少許擀成皮,包入胡蘿蔔或肉餡兒,做成餃子形上籠蒸熟,
直接食用或蘸佐料水食用。

爐食類

爐食類食品以餅子為主,餅子又有粗細糧之分,小麥面製作的叫餅子,而粗糧製作的叫火燒。
【烙 餅】小麥面加鹽、油和好,做成餅形,放在燒熱的鐺或鍋上燒烤而成。
【蒸 餅】做法不詳,待考。
煮 餅】做法不詳,待考。
【煎 餅】將小麥面、豆面和成稀糊狀,用勺舀到鏊上攤成薄薄一層,經多次翻烙而成,將烙好的煎
餅切成細條狀,與菜或臊子調勻食用。
乾麵餅子】將小麥面和勻,扭成餅形,上鏊燒烤而成。
【起麵餅子】將小麥面和好,發酵,調勻味道后,做成餅烤制而成。
【石頭干餅】鍋內放很光滑的小鵝卵石,燒熱,將小麥面加雞蛋、油和好,做成較薄餅形,放在石頭
上烙烤而成。
【酥餅子】小麥面加油、水和好;小麥面用純油和好,用兩種麵糰做成扁圓餅形,經鏊烙、火烤而
成。
一窩酥】小麥面用油和勻,醒好拉成絲,團成團壓扁,經鏊子烙烤而成。
【棗泥餅子】小麥面和好,包棗泥上鏊烙、烤而成。
【糖餅子】小麥面和好,包紅糖上鏊烙、烤而成。
【肉餅子】小麥面和好,包肉餡上鏊烙烤而成,即餡兒餅。
【菜餅子】小麥面發酵后,包菜餡上鏊烙烤而成。
【月 餅】小麥面加雞蛋、植物油、粞瓜水和勻,取一塊擀薄,中間包紅糖、芝麻、青紅絲等餡,
放在月餅殼兒做月餅的專用器具,棗木梨木制,六寸見方,中間一圓形凹陷坑,刻有
各種好看的圖案,用以拓印圖案中拓成印有一定圖案的餅形,放在沙鏊兒一種用土製方
法燒制的鏊子,類似沙鍋,平底高沿,有蓋,做成的食品口味獨特或鐵鏊上烙烤而成。
【團 圓】做法與月餅同,大小有別。其直徑約一尺五寸,上有各種花紋。中秋節晚上,用它供祭
月亮后切成數份,全家每人一塊,取團圓之意。
蔥花餅】小麥面加蔥花和勻,擀成很薄的片餅,經鏊烙烤而成。

油炸而成的食品

主要食品有:
油 糕】用軟黃米面或軟糜子面加水和好,上籠蒸至柔韌有筋,揉勻,取雞蛋大小麵糰揑成薄殼,中間包用紅小豆、紅棗、糖精做成的餡,經油炸熟食用。
【油 條】做法常見,此省略。
【油麻花】小麥面用油、鹽、粞瓜水和好,搓成長條狀,再甩成麻花狀,經油炸熟而成。
【油佛手】做法同油麻花,為佛手樣。
【油花花】做法同油麻花,多為菊花形。
【油蛋蛋】做法同油麻花,紅棗大小,外裹芝麻和白糖。
【油圪扭】做法同油麻花,為扭花形。

其他類型

【碗飥子】平遙碗飥子是馳名三晉的風味小吃,民謠有“平遙三件寶,熟肉、碗飥兒、案案糕”。清光緒年間,平遙城南堡著名廚師董宣,總結前人經驗,創造出色、香、味俱佳的平遙碗飥子。光緒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后從北京到西安路經平遙,吃過董宣做的碗飥子后,讚不絕口,賜於重賞。平遙碗飥子製作方法獨特,先將小麥面或蕎麥麵用溫水調成糊狀,放入油、鹽、蔥花等佐料,由稠到稀調勻,盛入小碟,上籠蒸熟後放涼。色淡黃,互不沾連,折卷不斷。食用時冷調、熱炒均可。冷調時將碗飥切成條狀放入盤內,加醋、蒜泥、芝麻醬、香油、辣椒面、大料水,拌勻而食;熱炒時用熟豬油或麻油抄底,先用蔥蒜將碗飥爆炒,再加入山藥蛋絲或豆芽菜,烹以醬油、醋、大料水等。平遙碗飥子歷經百餘年,深受群眾喜愛,城鄉廟會、集市上,碗飥小攤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