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王墳鎮
河北承德鷹手營子礦區下轄鎮
壽王墳鎮,隸屬於河北省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地處鷹手營子礦區東部,東、南、西、北均與興隆縣相鄰,區域面積60.37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戶籍人口11521人。
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興隆縣。1956年11月1日,劃歸承德市截至2020年6月,壽王墳鎮下轄2個社區和3個行政村。
2018年,壽王墳鎮有工業企業25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由來
說道壽王墳還頗有來歷,《明史》卷125《常遇春》傳載:“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偏將李文忠在常遇春暴病而亡的地方附近搭建了“壽堂”進行弔唁活動,具體位置在今鄭家莊東南1.5公里的吳家溝附近。而遺體被運回南京,明軍將其遺物埋葬在搭“壽堂”的地方。這座類似衣冠冢的墳墓,被稱為“壽堂墳”。清初時期,此處附近形成村莊,得名“壽堂墳”。從那時到民國,逐漸演變成“壽王墳”。新中國成立第二年,在這裡開始建立銅礦,1956年建立壽王墳鎮,名字保留至今。
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興隆縣。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屬興隆縣第八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2月,劃歸承南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承南縣撤銷,改屬興隆縣第九區。
1956年11月1日,劃歸承德市。
1958年7月,劃歸興隆縣鷹手營子礦區;9月,建壽王墳公社。
1958年10月至1959年3月,劃歸鷹手營子鋼鐵公社。
1965年2月,劃歸承德市。
1968年3月23日,析出,設立壽王墳公社。
1972年10月,建壽王墳街道。
1984年4月29日,壽王墳街道和壽王墳公社改建為壽王墳鎮,屬鷹手營子礦區。
外圍
從場部出來,沿著112線國道向西大約5公里便進入了一個鎮子——壽王墳鎮。;路南一個加油站和一個養路工區算是引路人了,路北是一大片難得的菜園。公路從一座小山的余脈直切而入,留下來七、八米高的土坎,每逢颳風下雨,就會有大石從坡上滾下來,或是大面積的土方直堆到公路的中間。有些膽子大的生意人,爬上護坡,踏著修砌出來的平台在光滑一點的岩石上書寫宣傳廣告,矮一點的地方已經被路政工人用塗料粉刷掉了,高點的,人夠不到的地方,卻也不能完好無損,被自然的風雨剝蝕的面目全非。
中心
過了小橋,便是真正進入到鎮子里。這是一個山谷的側面,拐轉成與山谷同向,一條小小的溪流從山谷深處淌出來,給鎮子最偏僻的角落帶來鮮活的生機。三叉路口處有一個醫院的廣告牌,由此向山谷深處去,便是那家醫院,常在醫院裡接受治療的是公費醫療的銅礦工人,或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精神病人。與醫院隔路相望的是鎮里的豬廠,空曠的院落長滿荒草,與山坡上茂盛的松、槐斜映成一體。整排的房屋似乎還在回念當年火紅興旺的景象,流淌的溪水似乎還有記憶,當年下游居民靜坐在豬廠門口,高喊著不準養殖、不準生產,還一方凈土、還一條清澈的溪流。水還像當年一樣流淌,只是不管那場爭鬥誰勝誰負,豬廠的衰敗卻已成不爭的事實,蕭瑟的西風只搖曳著凄涼和寂落,一方凈土卻是無從找尋。
從那個三岔路口向西北方向行進,路的兩側是或是樓房、或是平房的居民區。從各家窗戶伸出的煙囪正冒著裊裊的青煙,在雪后的世界顯得格外搶眼,因需要自家取暖,每家的院里院外不是對著乾柴,就是躲著燃煤。這是片同礦工人居住區。隔著那道小溪與農業居住區相望。由於工農生活方式的差距,建築式樣也有所不同:高脊寬敞明亮的,多是農民住宅,見證了改革開放以後,農民逐漸走向富裕的曲折道路;那矮小、陰暗而潮濕的平頂房多是工人的住宅,即使兩層小樓,也是煙囪直伸入空中,或多或少也說明著銅礦的興衰歷史。至於發源於車河梁的那條小溪以北的那片窯洞被稱做二工地的,以及火藥庫溝以東大片住宅被稱做三工地的,已經很明顯表現出工農結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生活方式的不同,在春節前後還是依稀可見,高高豎著燈籠桿,夜間明照著大紅燈籠的,是民俗味還頗濃的當地農民;那隻貼了對聯,或是門楹上什麼都沒有的,是來自祖國各地上班族的房屋,要麼格局、樣式一致的窯洞房,要麼是近幾年建設的樓房。總之,單調得幾十年沒有變化。
商業區
沿大街前行,看到小樓,也就進了整個鎮子最繁華的商業區。街上有超市,有保險公司。有銀行,有郵局。基本上一個縣城該有的,這裡都有了。最大的單位要屬銅興公司,由於改制,採取了戰略收縮,現在結束了小社會結構,只是宏偉了整樁辦公樓,在這條商業街上閃耀著改革帶來的無限生機和活力。與其說這是座縮小了的城市,不如說是逐漸擴大的農村,這也是人流最聚集的地方。好多的商業信息都從這裡發射到周邊的村落,好多的商品也是在這裡分發到各家各戶。每當大集,十里八村的人們或是驅車,或是徒步趕到這裡表達要表達的感情,購置要購置的物件。在原電影院的位置是個丁字路口,超市就有兩家,鎮子里最大的菜市場也在這裡。人來人往總是不斷,接站車和許多計程車也聚集在這裡守株待兔。休閑的人們也常聚在這裡,或是三五成群一起研究彩票的中獎情況,或是兩兩成伙一起談論生意的收入支出。時代的變遷,圖書館變成了超市,再也感受不到一點兒文化氣氛,人們大包小包提的,都是吃穿用度的物品。電影院也成了菜販們躲風避雨的門廊、聊天的客室,除了擺著的幾個桌球桌外,當年的風采已然不在。站在台階上可以看到網通公司安裝的公用磁卡電話,也只剩下骨架,電話早已被人暴力拆除了。留下來的大洞,似笑非笑地不知想說些什麼。
重工業區
過了架在小河上的水泥橋,有幾株上百年的柳樹屹立在路旁,老態龍鍾,但神采飛揚.路磚鋪到樹根處明顯拐了個彎兒,可以明晰地領會到設計者對古樹的保護意識,只是樹榦上明顯的破壞痕迹顯然有負眾望.無論是向山上去,還是向小河的下游去,都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建設起來的重工業區,以礦山開採和礦石加工為主業,高高聳立的煙囪,就像是在空中書寫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史。山中霧重,卻也掩不住滾滾衝出的濃煙,有時酸雨一過,秋天便提早來臨。
自三忠於沿主街向西,文化氛圍漸濃起來,朗朗的讀書聲可以把你帶回你的校園生活,就連商店也多是經營文化用品。並排的兩棟樓房,原屬銅礦的子弟學校,銅礦改制后,便將子弟學校與鎮里的中小學合併。現在中學已經上划,上初中的孩子每逢周日晚上,便集聚在電影院門前,等著接站車,帶著十二分的不情願到遠在50里之外的營子去忍耐寒窗之苦。而這裡閑置的房屋寂落而頹敗,門可羅雀。只有一牆之隔的小學人聲鼎沸,永遠洋溢著人類生生不息的朝氣。雖然獨生子女的增加影響了生源,新鮮生命的活潑、跳動和激越,卻絲毫沒有降溫,依舊帶著上兩代人的希望歡騰著、碰撞著。
眾山環抱著小鎮,112線自中間將鎮子一分為二,自高空俯視,恰巧一個中字,雖然古代行兵的棧道已不知何蹤,日本侵略的恥辱記在心中,日月換了、大地未改。辛勤的人們依然古樸勇敢,用智慧和汗水建設著家園。只是心中不平的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壽王墳鎮地處鷹手營子礦區東部,東、南、西、北均與興隆縣相鄰,區域面積60.37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壽王墳鎮下轄2個社區和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鄭家莊村四組。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城鄉分類代碼 | 名稱 |
130804102005 | 121 | 南社區 |
130804102006 | 121 | 北社區 |
130804102201 | 220 | 羅圈溝村 |
130804102202 | 220 | 南溝村 |
130804102203 | 121 | 鄭家莊村 |
以銅礦而全國知名的,如果不知道壽王墳銅礦怕算是孤陋寡聞了。自鎮中心穿過的小河發源於林深草密的車河梁,流到這裡已是滿身“銅臭”,羅圈溝的幾個小礦自不必說,東河北的三選,大南河的尾壩,每年要沉澱多少金屬在河床里,誰也說不清,加之北山的尾礦壩和詹家溝的二選,無怪乎水到柳河是已經是砂灰的顏色,途經銅城到底不同凡響。
壽王墳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銅、鐵、鋁、螢石等。已開發的有銅礦,儲量90.7萬噸,地質儲量70萬噸,可采量63萬噸;鐵礦儲量308.4萬噸,可采量210萬噸,年產量50萬噸;鉬礦儲量25.8萬噸;螢石礦儲量20.9萬噸。
2011年末,壽王墳鎮轄區總人口1283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455人,城鎮化率81.44%,另有流動人口54人。總人口中,男性6432人,佔50.11%;女性6405人,佔49.89%;18歲以下1713人,佔13.34%;19~60歲8782人,佔68.41%;61歲以上2342人,佔18.2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1937人,佔92.99%;有滿、蒙、回、朝鮮等少數民族,共900人,佔7.01%。2011年,人口出生率4‰,人口死亡率6.9‰,人口自然增長率-2.9‰。
2017年,壽王墳鎮常住人口11658人。
截至2018年,壽王墳鎮戶籍人口11521人。
2011年,壽王墳鎮財政收入完成6242萬元,比上年增長52.2%;人均財政收入4862.51元,比上年增長15.3%。農民人均純收4265元。
壽王墳鎮有農業耕地面積0.13萬畝,人均0.08畝;可利用草地面積0.3萬畝,林地面積4.95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0.19億元,比上年增長35.25%。糧食作物以玉米、高粱、穀子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463噸,其中玉米406噸,高粱10噸,穀子97噸。蔬菜種植面積0.22萬畝,產量5493噸,主要品種有白菜、黃瓜、茄子、豆角、大蔥、蘿蔔等。
壽王墳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3365頭,年末存欄1027頭;羊飼養量2306隻,年末存欄1393隻;牛飼養量180頭,年末存欄70頭;家禽飼養量0.61萬羽,上市家禽0.17萬羽;生產肉類166噸;禽蛋13噸;畜牧業總產值0.12億元。
截至2011年末,壽王墳鎮累計造林5萬畝,其中防護林4萬畝,經濟林0.58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50萬株,森林覆蓋率70%。2011年,果樹種植面積0.12萬畝,產量316噸,主要品種有山楂、梨、杏、核桃、板栗等。
2018年,壽王墳鎮有工業企業25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
2011年末,壽王墳鎮有商業網點283個,職工2245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18億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13億元。
2018年,壽王墳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2011年末,壽王墳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05億元;各項貸款餘額3150萬元。
壽王墳銅礦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工程。雖有蘇聯專家幫助指導,但並非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曾有這個蘇聯援建的傳說,並把“傳說”寫在文件上,筆者特意訂正),而是我國自行勘察、自行設計、自行製造設備、自行建築安裝,是我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設第一個大型銅礦的典範。僅用2年時間建成,建設速度之快,工程質量之優,是我國獨一無二的。同樣規模的有色金屬礦山建設,像這樣速度,過去沒有,到今天仍然保持著記錄。
1959年中學地理教科書中就有壽王墳銅礦。大致內容是:河北省燕山北部地帶,興隆縣境內的壽王墳銅礦,是銅、鐵、鉬共生礦床,生產以銅為主,伴有副產品金、銀,同時選出高質量易溶性磁鐵,它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成的大型採選聯合企業。
壽王墳銅礦於2003年已破產重組,不再使用這個礦名了,在原礦的基礎上,重新組建的是承德銅興礦業公司。儘管銅礦的名字沒了,而在人們的記憶中是抹不掉的。因為壽王墳銅礦在新中國急需銅的時候,艱苦創業、流血流汗,曾經輝煌過,創過偉業奇迹。1958年生產銅含量8000噸,是當時全國礦產量的十分之一。1959年產量還是保持國家年產量的十分之一,生產銅含量11200噸,實現利潤3025萬元。這3000多萬與今天的貨幣額相比是個什麼概念,我不清楚,然而,我記得這3000多萬不僅是超過了當年承德市全市國營工商業當年利潤的總和,而且略高於河北省境內中央和省屬鋼鐵企業當年利潤的總和。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這裡就有了銅冶鍊場,集採礦、選礦和冶鍊生產於一體。根據考古工作者證實,當時的冶鍊場遺址就位於古洞溝和龍潭溝一帶。然而時代的變遷,風雨的侵蝕,古冶鍊場已經無從辨認,但偉大的人民在古洞溝、龍潭溝里已經採掘了不計其數的礦藏,時至今日,依然機器隆隆,不絕於耳。在中心地帶形成了一個面積達三百多畝的塌陷區,周邊挺立著高達百米的峭崖,每逢大風陰雨,坍塌不絕。新建的銅冶鍊廠投資近三個億,實現了時斷時續地生產。高聳入雲的煙囪冒著滾滾濃煙,每隔一段時間拍一次酸,霧大時形成酸雨再落下來。附近的松樹與農田因而枝葉脫落,乾枯死亡。於是大街上吆喝賣水的,又成了銅城獨特的風景。
歷史的車輪,自遠古滾滾而來,又向未來滾滾而去,古語有云: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時代的發展中我們該帶走什麼?我們又該留下什麼?
銅礦的誕生
1949年,熱河省政府組織地質技術人員對壽王墳地區進行地質找礦調查。沿著花崗岩、石灰岩侵入帶和露頭礦踏查,西從北灣子,東到三岔口(距壽王墳15公里),北從幫子溝,南到大南溝,大面積的實地踏查,最後確定在地表露頭礦多而富的集中地帶是古洞溝、龍潭溝、半截溝定為壽王墳礦區。由熱河省政府上報中央政府重工業部。
1950年新年剛過,重工業部責成東北有色局負責勘查,派一O一地質勘探隊負責壽王墳地區的勘探工作。首先進行物探、槽探、鑽探、坑探,此後主要是鑽探。
1950年3月從豐寧馬架子金礦及遵化將軍關金礦調入工人,並從熱河省金礦局調領導幹部和工作人員,組成壽王墳探礦隊進行勘探。
1953年4月,熱河省委決定組建壽王墳銅礦黨委,經重工業部批准壽王墳銅礦掛牌,開始了籌建工作。
為加快坑內探礦,從東北有色局調來一批工程技術人員和專業管理幹部,從夾皮溝、老牛溝、石咀子、青城子、華銅等礦總計調入600餘人,再從礦周圍各縣主要是興隆縣招收工人,連同熱河省配備的幹部,上半年已達1800餘人。由於坑探作業掌子面少,無法派更多鋬岩機,以至坑口工人窩工。
當年10月由重工業部中央有色局決定調往長沙中南有色局幹部、工人500餘人,年末職工總數為1200人。
壽王墳銅礦所在地、是當時的熱河省興隆縣九區鄭家莊村,西鄰禹家莊、閆家莊,東鄰東河北、于吉號。那麼為什麼叫“壽王墳銅礦”呢?
解放前日本侵略者就發現此地有金屬礦,由於靠近深山區及三岔口原始森林地帶,是抗日游擊隊的根據地,日本侵略者無法立足開礦,所以將鄭家莊以東均劃為“無人區”。解放后,熱河省政府派技術人員進行地質礦產調查,在地質探查中在大南溝發現有“壽王墳”的地名,由於地質人員的好奇,感覺該地名非常獨特,便於人們的記憶,所以在第一張有礦區域圖上標寫了“壽王墳”。據當時參加地質找礦調查成員,後為我們礦安全技術員的韓紹德講:為便於查找新建礦山,以所在地的地名命名為礦名(重工業部有規定)即第一張圖所標的“壽王墳”定為壽王墳銅礦。按實際“壽王墳”原址,與礦所在地尚有3公里之遙。實際銅礦礦部是鄭家莊,有礦主體在龍潭溝。壽王墳銅礦正式掛牌,開始大規模探礦和籌建。當時沒房子住席棚,鋪穀草打地鋪。沒有電,用柴油機發電。沒有大型運輸機械,就用絞磨滾杠移動運到設備安裝場地。山上建設沒有路就以人背驢馱運送物資。沒有星期天休息,每天八小時工作制度,但人們都以工作為準,有工作就做,有活就干,不計多少小時,有一種銅礦人的自豪感,有如南泥灣大生產精神。
1955年根據國家批准的建設規模,有色設計總院提出的技術設計,從4月1日開鑿坑口大平洞主要運輸坑道,並開始破土動工選礦各車間廠房建設,並為大生產服務的機械備件、零件加工製造的中央機械廠、中央化驗室也動工建設和安裝。同時辦公樓、職工住宅、宿舍、食堂、浴池、醫院等生活設施也開始建設,由西向東2公里的大山溝熱火朝天沸騰起來。
1953年,我們一行18人從瀋陽調來熱河省,分配到籌建中的壽王墳銅礦,報到第二天,我們想既然到壽王墳銅礦工作,就得去看看壽王墳。經一路問道就到了大南溝壽王墳所在地,當地老鄉指給一個大土堆說這就是壽王墳,我們看到的是大約長寬各6—8米,高4—5米的一個大土堆,既沒有一般圓形墳墓的形狀,也沒有任何標誌。我們問老鄉:這就是壽王墳?壽王是誰?哪個朝代的?有說:不知道,有位較年長的人從後邊過來,他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把兄弟常遇春的墳。當時忙於生產建設,無人細究。 直至1986年,筆者是當時壽王墳銅礦的主要領導。當地鄉親來找我們要求給“壽王墳”立個碑,他們說:你們為什麼叫壽王墳銅礦?就是因為有壽王墳才起的。我們希望你們和我們一起為老百姓負責,為千秋萬代負責,給壽王墳立個碑。我講:我們不能立碑,第一,我們是企業,無權立碑定地名;第二,壽王墳的“壽王”到底是誰還不很清楚。有一位年逾80歲的李大爺代表大家發言,老人說:你是外地人,沒聽過傳說,在大南溝住的都知道是常遇春的墳,他接著說:我從小就聽爺爺講,是他老師(教私塾先生)講的。說常遇春是明朝大將,開國元勛,是朱元璋的拜把子兄弟,他勇猛無比,跟著太祖把元朝打敗,他的功勞特別大,所以被太祖封為“長壽王”。元朝皇帝敗逃到關外,關外元軍又來進犯,朱元璋派常遇春帶兵出關打仗,他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司令員,當年司令部就在壽王墳。從咱們這再往西北十幾里路,有個“副將溝”,就是他的前沿駐地,他的副將在那鎮守。常遇春得急病死在駐地,當時有戰亂,再加上天氣太熱,屍體不能運回北京,就地葬埋,就是這個“壽王墳”。我說:大爺,您爺爺的老師,那位先生到現在也不會超過200年,而明太祖到現在有600多年了,老先生怎麼能知道“壽王墳”就是常遇春的墳呢?老鄉們都說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我確實聽到一個很有趣的傳說。 當地老鄉所講與《明史》記載有相似之處。“還師,次柳河川,暴疾卒”。柳河川,這個“川”字是流域一帶的意思。柳河距壽王墳約5公里,貫穿銅礦廠區一條由東向西流水的河,叫老牛河,河水直入柳河,變流向由西南向東北流,匯水於灤河。礦生產、生活都用柳河水。柳河距礦本部約2公里,礦辦公樓距“壽王墳”3公里,都屬於柳河川範圍。 另外,經過地名核對,我國只有一個壽王墳。中國地理圖就在河北省承德市境內明確標誌“壽王墳”。自1953年壽王墳銅礦建礦以來所用電報掛號1108。這個“1108”即明碼電報的“壽”字,全國通用。因此說“壽王墳”是獨一無二的。
1、南京紫金山的常遇春墓,是葬埋常遇春遺體的墳。《明史》有明太祖朱元璋“賜葬鐘山”的記載。 2、山西省五寨縣柳河村,《常遇春墓的傳說》一文說有埋常遇春的墳。1962年五寨縣政府將常遇春墓公布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立碑銘記。 3、李景瑞主編的《承德民族開發史》記有:“常遇春暴病卒於伊遜河”。 ?4、《承德晚報》安忠和《壽王墳的來歷》一文中:論述由“壽堂墳”演變成“壽王墳”。 5、京東200里有常家墳,據說是常遇春母親找劉伯溫看風水定的。即今唐山常各庄村西常家墳中有常遇春墓。 6、滄州市孟村回民自治縣五帽圈村有常遇春墓,是常遇春衣冠冢。 7、承德鷹手營子礦區的壽王墳是常遇春墓,是當地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說。 綜上有關常遇春墓的7個地點,我個人認為:安忠和同志的論述是比較準確的。第一,賜葬鐘山《明史》有記載;第二,常遇春“柳河川暴疾卒”,這個柳河即現今柳河;第三,壽堂是古代祭祀死者的設施,清代壽王墳一帶屬遵化州;《遵化州志》明確記載為“壽堂墳”。常遇春在此暴亡后,搭建壽堂祭祀。屍體運回鐘山安葬后,此地稱“壽堂墳”,後來演變成了“壽王墳”。
壽王墳鎮境內有省道北陵公路過境,境內長3千米,以北營房為起點通往遼寧省凌源市;鎮級公路1條,長約30千米。2011年末,壽王墳鎮鎮區道路總長度3千米;道路鋪裝面積4.2萬平方米;橋樑1座,長42米。鎮區開通公交線路1條,運營總里程27千米,公交運營車輛3輛,全部為汽車,年客運量26萬人次;計程車36台,年客運量45萬人次。
2011年末,壽王墳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05人,專任教師8人;小學1所,在校生508人,專任教師6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為100%。
2011年,壽王墳鎮教育經費0.11億元。
2011年末,壽王墳鎮有各類科技人才123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589人,經營管理人才315人,技能人才300人,農村實用人才31人。
2002年10月,開通壽王墳有線廣播站。2005年10月,建承德廣通營子分公司壽王墳站。2011年末,有線數字電視用戶0.46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8%。
2011年末,壽王墳鎮有文化藝術團體2個,會員108個;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78平方米;農家書屋3個,建築面積9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40平方米,藏書0.8萬冊;檔案室1個,建築面積40平方米。
2011年末,壽王墳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個,其中二級甲等醫院1所(綜合醫院),衛生院1所,衛生室3個;病床152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2張,固定資產總值499.8萬元。專業衛生人員61人,其中執業醫師30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26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8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89萬人次,住院手術45台次,出院病人0.11萬人次。重點醫院有銅城醫院。
2011年,壽王墳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04戶,人數932人,支出253.35萬元;醫療救助114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31人次,共支出14.25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47戶,人數643人,支出55.45萬元,月人均72元;五保分散供養35人,支出6.08萬元;醫療救助9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72人次,共支出8.1萬元。自然災害受災人口5342人,緊急轉移安置578人,農作物受災面積0.04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57萬元,救災支出9萬元。
2011年,壽王墳鎮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8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9萬元。社區服務設施4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2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2160萬元,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3777人。各級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和仲裁機構共受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87件,其中通過調解方式結案84件。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壽王墳鎮有郵政網點1個,全年投遞國內函件2萬件,征訂報紙、期刊0.2萬冊,業務收入4萬元。有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000門,固定電話用戶0.35萬戶,普及率70.59%;行動電話用戶0.15萬戶;寬頻接入用戶0.16萬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200萬元。
給排水
2011年末,壽王墳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5千米,年工業用水6.5萬噸、生活用水6萬噸,主鎮區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0%,年人均生活用水5.9噸。
供電
供熱
2011年末,壽王墳鎮熱水供熱管道總長度6000米,供熱面積19.2萬平方米,供熱用戶2660戶,普及率76%。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壽王墳鎮鎮區有公園1個,公共綠地面積12公頃,綠化覆蓋率30%,人均綠地8.7平方米。
壽王墳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