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簡稱中國社科大,是經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批准,由教育部審批創辦的培養人文社會科學拔尖人才的研究型大學,是國家公辦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1978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1985年9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正式建立;2017年5月,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為基礎,整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資源創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據2019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校本部和燕郊、青島2個在建校區,本部佔地面積49.4萬平方米、館藏和共享圖書554萬餘冊;共有科研專業人員3000餘人;設有8個學院,開辦7個本科專業;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6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16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1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8個。

2019年9月20日,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單位稱號。

社科大史


建校基礎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關於建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請示報告
關於建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請示報告
1949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接管的原中華民國中央研究
院以及北平研究院部分科學研究機構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
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設置了物理學數學化學部、生物學地學部、技術科學部以及哲學社會科學部等四大學部,郭沫若同時兼任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是年起,中國科學院開始招收研究生,至1964年共招收1518人,占當時全國研究生招生總人數的20.7%,這其中包括了哲學社會科學部各研究所招收的研究生,是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教育的起點。
1977年5月,經中共中央批准,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基礎上正式組建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綜合研究中心。
鄧小平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鬍喬木
鄧小平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鬍喬木
1978年1月,為儘快改變“文革”后科研隊伍嚴重青黃不接的狀況,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決定,立即啟動招收研究生的各項準備工作,成立招生領導小組。2月27-28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北京日報》刊發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招收研究生的消息,其招生目的是“培養又紅又專的哲學社會科學專門人才,加速建立一支宏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
1978年8月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宣布,由溫濟澤、楊友吾、岑明、王鳴時組成研究生院籌備小組。8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向中共中央宣傳部並國務院遞交報告,請示建立研究生院問題。8月25日,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烏蘭夫紀登奎余秋里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分別審閱了這份報告,一致同意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並確定其任務是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培養社會科學理論研究專門人才。
1978年10月5日,第一屆448名碩士生入學。10月11日,研究生院成立大會暨首屆研究生開學典禮在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劇場隆重舉行。
研究生院成立伊始,走的是一條先招生、再建校園的辦學之路。1978年,由於校舍不足,研究生院暫實行分散多處辦公和學習的方式:院部設在北京師範大學,1980年5月又分批搬遷往北京市十一學校;哲學系設在北京市總工會幹部學校(今北京市工會幹部學院);新聞系設在人民日報社;考古系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亞系設在北京大學。
1980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授予。”這為科研機構辦學提供了法律依據。
1981年11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為中國首批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4年8月15日,研究生院校舍建設工程在北京市朝陽區西八間房破土動工。9月3日至11日,與《經濟日報》、《經濟學周報》、《世界經濟導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十餘家單位在浙江杭州的莫干山聯合舉辦“全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即“莫干山會議”)。
1985年7月22日至27日,研究生院由北京市十一學校遷往西八間房131號(后改為望京中環南路1號),即望京校區。由於辦公樓、教學樓、圖書館樓尚未竣工,各部門的辦公室暫設在1號宿舍樓,圖書館暫搬到汽車庫內。
1989-1992年,研究生院暫停招收碩士研究生。1989級碩士新生全部轉到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就讀。
1991年3月,中共中國社會科學院黨校遷入研究生院校區。
1994年7月,研究生院向中國社會科學院報送《研究生院的職責、方向和任務》。
1996年9月27日,研究生院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研究生。同年11月23日至28日,研究生院題庫考試中心組織了首次在職人員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的題庫考試。
2000年6月,研究生院開始招收港澳台地區研究生。7月6日,研究生院在深圳正式註冊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深圳研究院。
2003年1月3日,國家計委正式批准了研究生院在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建設新校園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9月9日,國務院學位辦授予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律碩士(J.M.)和公共管理碩士(M.P.A.)兩個專業學位授權點。
2008年4月26日,研究生院良鄉新校區奠基儀式隆重舉行。9月27日,研究生院建校三十周年慶祝大會暨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開幕式召開。
2011年4月26日,經過三年的建設,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良鄉新校區正式落成。
2012年起,研究生院與中央統戰部聯合培養國民經濟學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及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是年12月,研究生院與美國杜蘭大學啟動金融管理碩士聯合培養項目。
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啟動“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幹人才計劃”,專門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同研究生院“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2013年3月28日,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學典禮在研究生院舉行,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出席會議並講話。
2015年10月12日下午,農工黨中央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啟動會在農工黨中央機關召開。
•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1946年9月,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中央青委)著手籌建中央團校。
1948年9月,在黨中央的批准下,在河北省平山縣正式建立中央團校,第一期普通班招收黨的地下工作者500多人。
國家領導人視察團校
國家領導人視察團校
1949年8月,中央團校第二期普通班在良鄉開學。
1949年底,中央團校遷入北京,校部和各班部分別設在市區東四一帶的民用住宅。中央團校第一、二期普通班的畢業典禮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毛澤東、朱德出席畢業典禮並講話。
1957年至1978年,中央團校共舉辦7期普通班、1期理論研究班、1期少數民族班和基層幹部、組織工作、少先隊幹部等短訓班,共培訓學員3600多人。“文革”動亂時期,第15期普通班和少數民族班被迫提前結業,學校組織陷於癱瘓,校舍、設備、器材等大部分被擠占和破壞。
1969年4月,全校職工被下放到河南潢川團中央“五·七”幹校從事生產勞動。
1978年夏至1985年底,中央團校共舉辦12期普通班、7期少數民族團幹部班、6期少干班、3期短訓班,共培訓學員4926人,同時招收三屆大專班625人,夜大學預科班660人。
1978年7月10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相關負責同志出席中央團校復校后的第一期(第十六期)輪訓班開學典禮。
1983年9月起,學校連續三年舉辦了兩年制在職團幹部大專班,培養專職從事共青團工作的領導幹部。
中央團校參加開國大典
中央團校參加開國大典
1984年起,在黨中央的提議和關懷下,中央團校著手籌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1985年9月19日,國家教委批准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正式建立。
1986年,學校開始招收本科生。
1990年,學校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資格,開始招收第二學士學位生。
1995年12月,學校走過10年本科辦學歷程,胡錦濤同志為學校發來賀信,李嵐清同志為學校題詞。
1998年4月,學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合格”。
2000年,學校實施全面學分制,並成立了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2003年,學校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校門
校門
2005年9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建院20周年之際,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同志來學校視察工作,並親切看望師生員工。
2006年,學校成立中國內地高校首個社會工作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與北京市合作成立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
2007年5月,學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
2012年,獲批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重點建設高校。
2012年7月,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正式簽署共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協議。
2014年5月,學校召開2014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行動計劃項目培訓會,啟動45項創新創業項目。
2015年,中宣部批准的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落戶學校。

合併建校

2016年11月26日至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學術調研團來青島,與青島市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意向書。
2017年1月7日,青島市政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同建設高等院校,合作共建青島研究院。
2017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為基礎,整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資源創辦,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不再舉辦本專科學歷教育。
2017年8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西三環北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區正式掛牌。
2017年9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成立大會暨2017級新生開學典禮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舉行。2017年共有4個學院7個專業在全國招生首批招收392名本科生。
2018年11月,與國內其他8所高校在蘭州大學共同啟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建設協同創新平台”,實現跨區域教育資源整合。
2018年9月,教育部根據《教育部關於同意創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函》(教發函〔2017〕71號),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為基礎創辦。為保持研究生招生、培養、學位授予、就業等工作的一致性,經研究,決定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學位授予權調整至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學位授權點名單見附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學位授予單位資格不再保留。從2019年開始招收的研究生,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授予學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教育教學


院系專業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8個學院,開辦7個本科專業。
學院名稱本科專業名稱
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
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哲學、歷史學
經濟學院經濟學、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
政法學院法學、社會學
國際關係學院英語、法語
管理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
媒體學院新聞學 

學科建設

• 優勢學科&重點學科
據2018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34個中國國內優勢學科、69個學校重點學科、5個北京市重點學科。
北京市重點學科: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民商法學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學院名稱學科名稱學科類別
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海外中國學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學校重點學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學校重點學科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學校重點學科
信息資源管理學校重點學科
人文學院西方哲學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中國哲學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基督教研究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出土文獻與先秦秦漢史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中華民國史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歐美近現代史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科技考古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中國邊疆學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中國史詩學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語言類型學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馬克思主義哲學學校重點學科
美學學校重點學科
佛教學校重點學科
夏商周考古學校重點學科
一帶一路與中外關係史學校重點學科
中國近代中外關係史學校重點學科
俄羅斯東歐史學校重點學科
西藏治理研究學校重點學科
民間文學與比較文學學校重點學科
中國神話學學校重點學科
經濟學院政治經濟學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企業管理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產業經濟學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農村發展經濟學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財政學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金融市場學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技術經濟學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勞動經濟學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氣候變化經濟學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西方經濟思想史學校重點學科
發展經濟學學校重點學科
會計學學校重點學科
農業現代化學科學校重點學科
服務經濟學學校重點學科
金融監管學學校重點學科
數量經濟學學校重點學科
人口統計學學校重點學科
城市經濟學學校重點學科
國際關係學院世界經濟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國際政治經濟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當代中東研究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美國外交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拉美經濟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中歐關係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日本政治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俄羅斯學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區域經濟合作中國國內優勢學科
國際政治理論學校重點學科
當代中亞學校重點學科
歐洲經濟學校重點學科
非洲社會文化學校重點學科
拉美政治學校重點學科
美國政治學科學校重點學科
日本經濟學校重點學科
周邊與全球戰略學校重點學科
政法學院--------------
管理學院--------------
考古與文博學院--------------
媒體學院-------------- 
• 碩士、博士學位點
截至2019年1月,學校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6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16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18個;博士學位二級學科114個(含23個自主設置的博士學位二級學科)、碩士學位二級學科119個(含23個自主設置的博士學位二級學科);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8個。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 民族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中國語言文學 外國語言文學 新聞傳播學 考古學 中國史 世界史 工商管理 農林經濟管理
學術學位博碩點(2019年1月)
一級學科代碼及名稱二級學科代碼及名稱一級學科授權時間和級別
0101哲學010101馬克思主義哲學博、碩
010102中國哲學
010103外國哲學
010104邏輯學
010105倫理學
010106美學
010107宗教學
010108科學技術哲學
0201理論經濟學020101政治經濟學博、碩
020102經濟思想史
020103經濟史
020104西方經濟學
020105世界經濟
020106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0201Z2可持續發展經濟學
0201Z3發展經濟學
0202應用經濟學020201國民經濟學博、碩
020202區域經濟學
020203財政學
020204金融學
020205產業經濟學
020206國際貿易學
020207勞動經濟學
020209數量經濟學
020210國防經濟
0202Z1城市經濟學
0202Z2氣候變化經濟學
0714統計學020208統計學(1997年代碼)
0301法學030101法學理論博、碩
030102法律史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4刑法學
030105民商法學
030106訴訟法學
030107經濟法學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9國際法學
030110軍事法學
0301Z1刑事法學
0301Z2知識產權法學
0301Z3社會法學
0301Z4網路與信息法學
0302政治學030201政治學理論博、碩
030202中外政治制度
030203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030204中共黨史
030206國際政治
030207國際關係
030208外交學
0302Z1公共政策
0302Z2公共行政
0303社會學030301社會學博、碩
030302人口學
030303人類學
030304民俗學
0303Z1社會政策
0303Z2社會治理
0304民族學030401民族學博、碩
030402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
030403中國少數民族經濟
030404中國少數民族史
030405中國少數民族藝術
0305馬克思主義理論03050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博、碩
030502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03050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030504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030506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0305Z1黨的建設
0501中國語言文學050101文藝學博、碩
050102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050103漢語言文字學
050104中國古典文獻學
050105中國古代文學
050106中國現當代文學
050107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050108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0501Z1中國民間文學
0501Z2媒體語言學
0501Z3計算語言學
0501Z4語言文字測試學
0501Z5文學闡釋學
0502外國語言文學050201英語語言文學博、碩
050202俄語語言文學
050203法語語言文學
050204德語語言文學
050205日語語言文學
050206印度語言文學
050207西班牙語語言文學
050208阿拉伯語語言文學
050209歐洲語言文學
050210亞非語言文學
050211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0503新聞傳播學050301新聞學博、碩
050302傳播學
0601考古學060102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碩
0601Z1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
0601Z2夏商周考古
0602中國史060101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博、碩
060103歷史地理學
060104歷史文獻學
060105專門史
060106中國古代史
060107中國近現代史
0602Z1中國當代史
0602Z2中國邊疆史地
0603世界史060108世界史博、碩
1202工商管理120201會計學博、碩
120202企業管理
120203旅遊管理
120204技術經濟及管理
1202Z1人力資源管理
1203農林經濟管理120301農業經濟管理博、碩
120302林業經濟管理
1204公共管理120401行政管理碩 
120402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120403教育經濟與管理
120404社會保障
120405土地資源管理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類別代碼及名稱類別英文縮寫專業領域代碼及名稱學位授予級別
0251金融MF---------
0253稅務MT---------
0351法律J.M035101法律碩士(非法學)
035102法律碩士(法學)
0352社會工作MSW---------
0453漢語國際教育MTCSOL---------
0651文物與博物館M.C.H.M---------
1251工商管理MBA---------
1252公共管理MPA---------碩 

師資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聘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副研究員、學科帶頭人,及國內外知名教授、國家長江學者、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家人選、國內外知名學科帶頭人和領軍人才。
據2018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共有科研專業人員3000餘人,其中高級專業人員1600餘人;學部委員61人、榮譽學部委員133人,研究員646人,副研究員707人,學科帶頭人381人,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的國家級人選31人,享受政府特別津貼人員1600餘人;社科院研究生院共有博士生導師607名、碩士生導師905名。

教學建設

• “師徒制”的指導模式
“師徒制”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多年探索不斷完善建立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本科教育將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設立本科生學業導師。導師由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擔任,每位導師指導2-5名學生。導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僅對學生進行學科專業方面的指導,更對學生進行追求科學、嚴謹求學等方面的言傳身教。
• “本- 碩- 博”一體化培養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將在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基礎學科、符合國家戰略發展的重點學科中,陸續開展連續培養,進行“本-碩-博”一體化培養。
一體化培養有重點、多層次,不僅為學生提供紮實連續的學習機會,還將縮短獲得學位的周期。在經過2-3年的本科學習基礎上,優秀的學生可以選擇申請繼續深造。
• 國際化的教育視野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交流合作遍及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60多個機構間合作協議,合作夥伴涵蓋各國的科學院、知名大學、智庫、政府部門及國際組織,形成了一個覆蓋完整的高層次交流合作網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先後與美國、英國等十幾個國家、港澳台地區多所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在此基礎上,注重通過國際學術交流、聯合培養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及對外交流能力,深化本科生的聯合培養、雙聯學位、海外學習等形式,在經過2-3年本科校內學習基礎上,優秀的在校生可選擇海外學習途徑,繼續攻讀學位。同時中國社科大也將大力引進國際學術資源,為學生提供國際化的多元教育。
• 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
兼任學生導師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學者,承擔大量的國家級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研究項目、國家有關部門提出或委託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研究任務、個人的獨立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將為本科生提供科研機會,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養納入到日常教學體系和培養方案中,鼓勵學生參與學校和導師的科研活動,通過實踐掌握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研究方法,接觸學科領域前沿內容。
• 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除強調基礎學科學習外,還將發揮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設優勢,注重通過整合、設立交叉專業,保證大學專業設置的綜合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給予拔尖學生轉專業的一定自由度。在管理制度上為學生提供有序轉調專業的機會,發揮個人潛能,激發學習興趣。釆用精英教育模式,進行小班教學,每班級人數穩定在15-30人左右。
根據各院系的差異化培養要求,授課還採取大型綜合課、系列化小型獨立課、研討課、長學時課、短學時課、結合科研的多種形式的研討課等。
• 獎助學金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設立新生獎學金(校長特別榮譽獎、校長特等獎、校長獎學金、新生優秀獎)、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對優秀新生和在校生進行獎勵;對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提供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等多種方式的幫助。
• 建設成果
據2018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研究生院共授予博士學位4454人,碩士學位9115人(其中專業碩士學位3230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2012年獲批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學院名稱依託平台
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人文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經濟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經濟研究所
國際關係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平發展研究所
政法學院---------
管理學院---------
考古與文博學院---------
媒體學院--------- 

科研成就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截至2016年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共完成專著12938部,學術論文147003篇,研究報告27140篇,譯著3724部,譯文23473篇,學術資料33266種,古籍整理514種,教材1108部,普及讀物1819種,工具書1886部;建成院級、所級、專業化智庫共18個。
•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截至2015年底,近五年來,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400餘項;教師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38篇,出版學術專著、學術譯著、主編或參編教材220餘部。其中,2009-2011年,學校共取得國家級、省部級等校外縱向、橫向科研項目17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2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8項);2012年,該校有8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和5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獲得立項。2009-2011年,該校教師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15篇,出版學術著作96部;2012年,該校教師共獲得校外科研項目75項,其中縱向項目41項(含子項目3項),橫向項目34項(含子項目1項)。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據2018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圖書館館藏總量為32萬餘冊,其中,中文圖書為23萬餘冊,外文圖書4.5萬餘冊,中外文過刊4.5萬餘冊。館藏圖書以經典著作、研究專著、資料彙編為重點,並特別收藏有關新學科、交叉學科及邊緣學科的書籍。此外,還收藏了中國知名學者以及學校校友所贈大量私人藏書和個人學術專著。
圖書館依託社科院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共享和自購的各類電子資源,可在線訪問的各類資料庫達97餘種,可使用的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5.7萬種,電子圖書為200萬種(其中本地電子圖書22萬種);研究生院歷屆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是圖書館的特藏,收藏有自建院以來的所有畢業生學位論文。
圖書館
圖書館
• 學術期刊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為綜合性學術刊物,原名《學習與思考》。該刊以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高學府和國家智囊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為依託,以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主要的作者隊伍,重點發表探討當代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的學術論文,內容涵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諸如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邏輯學、法學、社會學、文學、語言學、新聞學、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等。
2000年2月,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評定為“全國中文和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2000年7月,被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體系確認為“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1998來源期刊”;2003年7月,被中國學術期刊編輯委員會、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確定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2003年,蟬聯“全國百強社科學報”;2003年7月,被中國學術期刊編輯委員會、電子雜誌社確定為“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2006年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評定為“全國三十佳社科學報”;2010年被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評為“全國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創新文化


形象標識

• 校徽&校旗&標準色
校徽
校徽
校徽: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徽核心圖案為五角星和書籍,兩側是雄鷹翅膀,周圍是學校英文名稱,下方是學校中文名稱和建校時間。
校旗:旗面正中是中英文校名及校徽,周圍是金穗。
標準色:紅色。
• 校歌
《人文之光》
朱海、李克詞,徐沛東曲
陽光打開心靈的窗,讓夢翱翔,我是春天的翅膀。
復興之路旌旗高揚,薪火相傳,有我生命之光,
啊,沿著千年文明的跑道,以人為本是共同的方向;
跨越未來世界的巔峰,天人合一是人文的力量。
人文興民族興,教育強中華強,
開始就是永遠,現在就在路上,
我們高擎人文之光!

精神文化

• 校訓:篤學、慎思、明辨、尚行
學校校訓沿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院訓。
“篤學、慎思、明辨、尚行”,分別出自《論語·泰伯》《中庸第二十章》《皇極經世書·觀物篇》。古文原意是總結儒家學者研習經典的學習方法及過程,旨在為儒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而治學與做人。
篤學:篤,篤實,深厚之意。篤學,即以認真誠懇的態度學習知識。慎思:強調要對所學加以慎重思考,“學而不思則罔”,只重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受到蒙蔽而陷於迷茫。“明辨”:意為有明智的分辨能力。做學問如果沒有“明辨”,對所學內容不分真偽、良莠,就很難提升自己。因此,訓練清晰分辨是非、真偽、善惡的能力,是做好學問的關鍵。“尚行”:進一步強調要重視實踐,要崇尚把所學知識落在實處,要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服務國家、貢獻民族、推動發展。

領導集體


現任領導

姓名職務
高培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
張政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臨時黨委常務副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
王新清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臨時黨委副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
王兵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臨時黨委副書記、臨時紀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
林維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
張樹輝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 

歷任領導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任院長
任次姓名任期
第一任周揚1978-1982年
第二任溫濟澤1982-1985年
第三任胡繩1985-1990年
第四任江流1990-1991年
第五任浦山1991-1994年
第六任方克立1994-2000年
第七任李鐵映2000-2002年
第八任武寅(女)2002-2007年
第九任劉迎秋2007-2013年
第十任黃曉勇2013-201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任院黨委書記
職務任期姓名
教職工臨時黨支部書記1978.09-1978.10王鳴時
臨時黨委書記1978.01-1979.10溫濟澤
黨委書記1979.10-1982.06徐達深
黨組書記1982.06-1982.08溫濟澤
臨時黨委書記1982.08-1987.10溫濟澤
1987.10-1987.12朱佳木
黨委書記1987.12-1990.05朱佳木
1990.05-1991.08張鴻岳(代理)
1991.08-1993.11浦山
1993.11-1998.09廖世倫
1998.09-2006.12晉保平
2006.12-2014.02黃曉勇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歷任校長
馮文彬胡耀邦韓英王兆國胡錦濤宋德福
李克強周強胡春華陸昊秦宜智--------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歷任黨委書記
趙喜明張修學褚平陸士楨倪邦文

知名校友


研究生院

• 高級幹部
姓名獲得成就畢業部系
趙樂際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金融系
栗戰書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財貿系
王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秘書長新聞系
陳元全國政協副主席、原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兼行長經濟系
柳斌傑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哲學系
樓繼偉財政部部長數技經系
郭樹清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省人民政府省長馬研系
朱維群全國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新聞系
信春鷹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機關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
法學系
葉小文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正部長級)宗教系
鄭新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經濟系
郝益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發系
戴儉明中共中央紀委副部級巡視專員經濟系
王景榮中共中央政法委原副秘書長法學系
江小涓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國務院副秘書長工經系
江澤林國務院副秘書長農發系
謝杭生外交部副部長經濟系
羅鋒公安部原副部長,副總警監法學系
李金早國家旅遊局局長經濟系
林文肯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原黨組成員、紀檢組原組長法學系
胡偉國家海關總署副署長、政治部主任(副部長級),海關副總監關銜社會學系
李東東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新聞系
李守鎮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成員、經費審查委員會主任(副部長級)金融系
楊雄上海市市長工經系
李紀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農發系
雪克來提·扎克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工經系
吉爾拉·衣沙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數技經系
黃先耀廣東省委常委、紀委書記社會學系
鍾陽勝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哲學系
翁傑明重慶市常務副市長新聞系
張弢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二級大法官法學系
牛仁亮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經濟系
梁斌河北省委原常委、組織部部長數技經系
孫瑞彬河北省委常委、石家莊市委書記工經系
董開軍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二級大法官法學系
崔智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法學系
• 學術名家
姓名獲得成就畢業部系
陳佳貴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副院長、研究生院原黨委書記、研究員工經系
江藍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副院長、研究員語言系
蔡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副院長、研究員農發系
武寅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研究生院原院長、研究員世界史系
李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法學系
王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歷史系
景天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哲學系
李崇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哲學系
劉樹成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經濟系
呂政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工經系
張曉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農發系
張蘊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世經政系
李景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哲學系
楊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文學系
沈家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語言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語言系
陳祖武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歷史系
史金波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民族學系
楊聖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系
汪同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數技經系
梁慧星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法學系
楊一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法學系
魏道儒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系
宋鎮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歷史系
何星亮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民族學系
劉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文學系
黨聖元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文學系
謝地坤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哲學系
卓新平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世宗系
卜憲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歷史系
王建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近代史系
邢廣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俄歐亞系
裴長洪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經濟系
黃群慧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工經系
潘晨光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哲學系
李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農發系
陳甦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與國際法研究所聯合黨委書記、研究員法學系
張昌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哲學系
張宇燕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世經政系
李薇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法學系
莫紀宏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法學系
周漢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法學系
陳雲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員法學系
孫憲忠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員法學系
唐緒軍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新聞系
文學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教授法學系
楊小凱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經濟學系首席教授,兩次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數技經系
張承志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穆斯林作家、學者民族學系
顧海良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院長(副部長級),武漢大學前校長、教育部前黨組成員經濟系
曹士兵國家法官學院副院長法學系
樊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經濟系
陳東琪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經濟系
謝鵬程最高人民檢察院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法學系
臧運祜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歷史系
傅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系
陳瑞洪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系
劉俊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系
張新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系
張志銘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系
王明遠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系
朱慈蘊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系
馬俊駒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系
孫笑俠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法學系
高全喜上海交通大學凱源法學院教授哲學系
駱偉建澳門大學法學院教授,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法律改革諮詢委員會副主席法學系
張俊浩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法學系
曹明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法學系
王雍君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經濟系
陳華彬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系
倪邦文共青團中央常委,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央團校)黨委書記文學系
徐海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系
丁邦開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系
張軍旗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系
葛洪義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法學系
郭傑鍾景德鎮陶瓷學院黨委書記哲學系
姜戎(呂嘉民)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小說《狼圖騰》作者馬研系
• 商界精英
姓名獲得成績畢業部系
吳焰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副部長級)經濟系
石大華前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副部長級)法學系
李劍閣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經濟系
孔丹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經濟系
樊大志華夏銀行行長經濟系
馮侖北京萬通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法學系
曹忠中國資源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經濟系
[韓] 黃宗問香港長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法學系
高自民深圳能源集團董事長工經系
殷克勝鵬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財貿系
徐海根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上海代表處副主任,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經濟系
高宗澤國際律師聯盟副主席,環太平洋律師協會會長,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原會長,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原董事長、總經理法學系
肖微君合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法學系
袁長春世澤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法學系
劉守豹北京市普華律師事務所主任法學系
邸曉峰通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法學系
李偉斌香港李偉斌律師行首席合伙人法學系

中青政

王蒙: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學者,文化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
萬紹芬:新中國第一位女性省委書記,曾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全國總工會副主席、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正部長級)。
趙喜明: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機關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
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總編輯
徐文新:研究員,現任中國青年報社社長。
鄭雪碧:中共河北省承德市委書記。
戴道晉: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
寧虹雯: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副廳長、黨組成員。
梅世彤:滄州市委副書記、副市長、代市長。
鍾芝清:湖北省荊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徐江:新疆青少年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
譚紅傑:中共四川省巴中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
王華傑:共青團青海省委書記。
王少玄:江西省吉安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鄧文勝:湖南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湖南泓銳律師事務所任副主任、高級合伙人、律師。
佟桂莉:中共杭州市委常委,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黨工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