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黴素琥珀酸乙酯
紅黴素琥珀酸乙酯
紅黴素琥珀酸乙酯又名琥乙紅黴素,為紅黴素的乙醯琥珀酸酯。
抗素類葯,青霉素耐葯葡萄球菌染。
密封,乾燥保存。
, 。慎睛觸,請即量清沖洗徵求醫。
S36 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穿戴適當的防護服。
R42/43 May cause sensitization by inhalation and skin contact。吸入及皮膚接觸可能致敏。
R36/37/38 Irritating to eyes, respiratory system and skin。刺激眼睛、呼吸系統和皮膚。
本品為紅黴素琥珀酸乙酯。按無水物計算,每1mg的效價不得少於765紅黴素單位。
本品為白色粉末或結晶性粉末;無臭,無味。
本品在無水乙醇、丙酮或三氯甲烷中易溶,在乙醚中略溶,在水中幾乎不溶。
(2)取本品與琥乙紅黴素標準品,分別加丙酮製成每1ml中各含4mg的溶液,照有關物質項下的薄層色譜條件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薄層板上,供試品溶液所顯主斑點的位置和顏色應與標準品溶液主斑點的位置和顏色相同。
(3)本品的紅外光吸收圖譜應與對照的圖譜(《藥品紅外光譜集》1059圖)一致。如發現在1260cm-1處的吸收峰與對照的圖譜不一致時,可取本品適量,溶於無水乙醇中,在水浴上蒸干,置五氧化二磷乾燥器中減壓乾燥后測定。
取本品,加水製成每1ml中含10mg的混懸液,取上清液,依法測定(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Ⅵ H),pH值應為6.0~8.5。
取本品,精密稱定,加丙酮定量製成每1ml中含4mg的溶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取紅黴素標準品,精密稱定,加丙酮定量製成每1ml中含0.2m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Ⅴ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醇-15%醋酸銨溶液(85:15:1),臨用時用氨溶液調節pH值至7.0,置分液漏斗中,振搖、靜置,取下層作為展開劑,展開,在空氣中乾燥,噴以顯色液(取對甲氧基苯甲醛0.5ml,加冰醋酸10ml、甲醇85ml、硫酸5ml,混合,即得),置110℃加熱至出現斑點。供試品溶液如顯紅黴素斑點,其顏色與對照溶液所顯相應位置斑點的顏色比較,不得更深。
不得過0.5%(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Ⅷ N)。
精密稱取本品適量,加乙醇(按琥乙紅黴素每10mg加乙醇4ml)溶解后,用磷酸鹽緩衝液(pH 7.8)定量稀釋製成每1ml中約含500單位的溶液,室溫放置16小時或40℃放置6小時,使水解完全;另取紅黴素標準品約25mg,精密稱定,加乙醇12.5ml使溶解后,用磷酸鹽緩衝液(pH 7.8)製成每1ml中含500單位的溶液,照抗生素微生物檢定法紅黴素項下(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Ⅺ A管碟法或濁度法)測定。1000紅黴素單位相當於1mg的C37H67NO13。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紅黴素琥珀酸乙酯
Erythromycin Ethylsuccinate
抗生素 > 大環內酯類
1.片劑:0.1g,0.125g;
2.顆粒:0.05g,0.1g,0.125g,0.25g。
紅黴素琥珀酸乙酯又名琥乙紅黴素,為紅黴素的乙醯琥珀酸酯。紅黴素琥珀酸乙酯吸收后在體內水解釋放出紅黴素而發揮藥效。其作用機制主要是與細菌50S核糖體亞基結合,通過阻斷轉肽作用和mRNA移位而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從而起抗菌作用。
紅黴素琥珀酸乙酯無味,在胃液中穩定,可製成多種口服製劑。臨床適應證與紅黴素相同,但體內血葯濃度高,抗菌活性強,是耐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感染的首選藥物。紅黴素琥珀酸乙酯抗菌譜廣,對葡萄球菌屬(包括產酶菌株)、各組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炭疽桿菌、破傷風梭桿菌、白喉桿菌、淋球菌、腦膜炎球菌、流感桿菌、百日咳桿菌、空腸彎麴菌屬、軍團菌屬、李斯特菌、伊斯雷爾放線菌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對梅毒螺旋體、肺炎支原體、鉤端螺旋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等也有較好的抑制作用。
琥乙紅霉紅黴素琥珀酸乙酯口服易吸收,藥物在胃酸中穩定,在腸道中以基質和酯化物的形式被吸收。口服紅黴素琥珀酸乙酯500mg,60min后血葯濃度達峰值,平均為1.46μg/ml。藥物吸收后除腦脊液和腦組織外,廣泛分佈於各組織和體液中,尤以肝、膽汁和脾中的濃度較高(可高於血葯濃度的十幾倍到幾十倍)。藥物不易透過血-腦脊液屏障,腦膜有炎症時腦脊液內濃度僅為血葯濃度的10%。紅黴素琥珀酸乙酯可進入胎兒血循環和母乳中。紅黴素琥珀酸乙酯經肝臟代謝成無活性代謝物。藥物主要是通過肝臟中濃縮並從膽汁排出,進行腸肝循環,肝功能損害者可能出現藥物蓄積現象。約10%的藥物以原形自腎小球濾過排出體外,另有部分經糞便排出。藥物半衰期約為1.2~2.6h,腎功能損害者半衰期相對延長。
2.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猩紅熱、蜂窩織炎。
3.肺炎支原體肺炎、肺炎衣原體肺炎。
5.白喉(輔助治療)及白喉帶菌者。
6.沙眼衣原衣原體結膜炎。
7.衣原體屬、支原體屬所致泌尿生殖系感染。
8.李斯特菌病。
9.軍團菌肺炎(軍團菌病)。
10.淋球菌感染。
11.空腸彎麴菌腸炎。
12.厭氧菌所致口腔感染。
13.百日咳。
14.放線菌病。
15.梅毒。
對紅黴素琥珀酸乙酯或其他大環內酯類葯過敏的患者。
1.交叉過敏:患者對一種大環內酯類葯過敏時,對其他大環內酯類葯也可能過敏。
2.慎用:(1)哺乳期婦女;(2)肝功能不全患者。
3.藥物對妊娠的影響:紅黴素琥珀酸乙酯可通過胎盤而進入胎兒循環,雖然在動物實驗中,沒有證據表明紅黴素有致畸性,但孕婦應用時仍宜權衡利弊。
4.藥物對檢驗值或診斷的影響:(1)紅黴素琥珀酸乙酯可干擾Higerty法的熒光測定,使尿兒茶酚胺的測定值出現假性升高;(2)少數患者用藥后可出現血清鹼性磷酸酶、膽紅素、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的測定值升高。
5.長期用藥時應常規監測肝功能;紅黴素琥珀酸乙酯在肝功能損害時可以蓄積,因此大劑量用藥時應監測血葯濃度水平。
1.用藥后可出現腹瀉、噁心、嘔吐、胃痛、食慾減退等胃腸道癥狀,其發生率與劑量大小有關。
3.少數患者用藥后可出現肝功能異常、黃疸等。
(1)一般用量:每天1.6g,分2~4次服用;嚴重感染時劑量可加倍,但每天量不宜超過4g。
(2)預防鏈球菌感染:每天0.4g,每天2次。
(3)軍團菌:每次0.4~1.0g,每天4次。
(4)衣原體或溶脲脲原體感染:每次0.8g,每8小時1次,共7天;或每次0.4g,每6小時1次,共14天。
(1)一般感染:每天4次,每次按7.5~12.5mg/kg給葯;或每天2次,每次15~25mg/kg。
(2)嚴重感染:每天量可加倍,分4次服用。
(3)百日咳:每次10~12mg/kg,每天4次,療程14天。
1.紅黴素琥珀酸乙酯與卡馬西平同用,可抑制卡馬西平的代謝,導致後者的血葯濃度升高而發生毒性反應;並且卡馬西平又能通過肝臟微粒體氧化酶降低紅黴素琥珀酸乙酯藥效。
2.紅黴素琥珀酸乙酯與環孢素合用可促進環孢素的吸收並干擾其代謝,臨床表現為腹痛、高血壓及肝功能障礙。
3.紅黴素琥珀酸乙酯與黃嘌呤類(二羥丙茶鹼除外)同用可使氨茶鹼的肝清除減少,導致血清氨茶鹼濃度升高和(或)毒性反應增加。
4.紅黴素琥珀酸乙酯與洛伐他丁合用時可抑制洛伐他丁代謝而增加其血葯濃度,可能引起橫紋肌溶解。
5.紅黴素琥珀酸乙酯與其他肝毒性藥物合用可能增強肝毒性。
6.紅黴素琥珀酸乙酯與地高辛合用,可清除腸道能滅活地高辛的菌群,因而導致地高辛腸肝循環,使地高辛血葯濃度升高而發生毒性反應。
7.紅黴素琥珀酸乙酯與阿司咪唑、特非那定等抗組胺葯合用可增加心臟毒性,引起心律失常。
8.紅黴素琥珀酸乙酯與酒石酸麥角胺合用可致急性麥角中毒(如末梢血管痙攣)。
9.長期服用華法林的患者應用紅黴素琥珀酸乙酯時可導致凝血酶原時原時間延長,從而增加出血的危險性。
11.紅黴素琥珀酸乙酯與β-內醯胺葯聯用可使兩者的抗菌活性降低。
國內對153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應用紅黴素琥珀酸乙酯,成人每次300mg,兒童每次12.5mg/kg,每天3~4次,療程長者為9天,短者2天。經治療后痊癒1388例,有效96例,總有效率為97%,另一報道,對2070例呼吸系統感染患者應用紅黴素琥珀酸乙酯,成人每次500mg,每天3次,兒童每天30~50mg/kg,分3~4次給予,結果對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擴張症及支氣管肺炎的有效率分別為97%、91.5%和92.9%。紅黴素琥珀酸乙酯無味,在胃液中穩定,可製成多種口服製劑,供兒童和成人應用。臨床適應證與紅黴素相同,但體內血液濃度高,抗菌活性強,是耐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感染的首選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