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賦
屈賦
以屈賦為代表的楚辭作品,是一種新的創造。其特點,有如宋黃伯思《校定楚辭學》所說:"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若些、只、差、誶、蹇、紛、侘傺者,楚語也;頓挫悲壯,或韻或否者,楚聲也;沅、湘、江、澧、修門、夏首者,楚地也;蘭、茝、荃、葯、蕙、若、蘋、蘅者,楚物也;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宋文鑒》卷九十二)
屈原究竟有多少作品,聚訟紛紜。西漢劉向曾負責整理宮廷藏書,將屈原作品及漢代"纘述其詞"的作品輯為一集,分成十六卷,惜久已亡佚。東漢王逸為《楚辭》作注,加上他自己的作品《九思》,共為十七卷,成《楚辭章句》,是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在《楚辭章句》中,收屈原作品25篇,有《離騷經》,《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天問》,《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遠遊》,《卜君》,《漁父》。後世研究《楚辭》的著作汗牛充棟,也有把《九辯》、《招魂》、《大招》視為屈原作品的。
《屈賦》中的大多數作品的寫作地點或完成地點都在沅湘流域。所謂"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也大都是書湖湘語,作湖湘聲,紀湖湘地,名湖湘物。
《離騷》
是屈原的代表作,合敘事、議論、抒情為一體,自述身世,吐悲憤之情,抒悲壯之志、奇幻之思,成為千古絕唱,"名垂罔極"。此作即使不是寫作於湖湘,也是在湖湘潤筆完成的。
《九歌》
源於湖湘地區祀神歌舞,是由屈原修飾潤色的優美篇章。王逸說:"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見俗人祭祀,歌舞之樂……因為作《九歌》之曲。"因此,《九歌》以及《離騷》等篇中的民俗與神話,我們可以視為戰國時期湖湘地區的民俗與神話。其中,有相當成分至今仍在湖南各民族中流傳著。
《漁父》
寫作於龍陽。《明一統志》:"龍陽縣西十五里,自滄、浪二山發源,合流為滄浪之水。《楚辭》屈原行吟澤畔,遇漁父歌滄浪,即此。"《清一統志》注引《太平寰宇記》:"滄浪二水合流,乃漁父濯纓之處。"清乾隆《襄陽府志》:"康熙中,知州王民皞修《太和山志》,謂……漁父所歌,在湖南龍陽。"清《常德府志》、《龍陽縣誌》都有記載。饒宗頤也說:"予謂據《漁父》文中'寧赴湘流',可為原行跡在江南之證。"(饒宗頤:《楚辭地理考》卷上《滄浪之水》)在戰國中晚期,由於某些失意政治家和具有出世思想的楚人的南下,將莊周消極出世思想、學說傳入湖南,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在湖南形成了一個隱士階層。屈原遇到的漁父,即是這個階層的代表。漁父避世隱身,順應自然,垂釣泛舟,欣然自樂,對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生哲學態度不以為然,認為"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易。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對屈原"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九章》
《九歌》
中《涉江》一篇作於漵浦,那裡乃蠻、濮之地,荒涼偏僻,修林茂竹,虎嘯猿鳴,時令在"霰雪紛其垠"之際,詩人"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以終窮。"《哀郢》一篇,當寫於《涉江》之後,作於今湖北公安,與前述行蹤吻合。此說乃筆者獨家之言,或為虛妄,亦或獨闢蹊徑,另成一說。在春秋戰國時期,今湖北公安也屬"南郢之邑",似可劃歸沅湘流域之屬。屈原從澧水出口,轉涔水入虎渡河(今名),至了涔陽。"令沅湘之無波,使江水兮安流。……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夫洞庭。……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揚靈兮未極,女嬋媛兮為余太息。"(《湘君》)胡渭《禹貢錐指》:《九歌》涔陽,公安縣東南有涔陽鎮,即其地。《元豐九域志》:公安縣五鄉,涔陽、孱陵二鎮。《湖北通志》:涔陽鎮在縣南,以在涔陽之陽,故名。《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六:公安縣有涔港,在縣西六十里。由於歷史的原因,公安縣治所有時在今公安縣城斗湖堤(古孱陵鎮),有時又在今公安南平鎮或祝家崗,因此說法各異,說東說西,不一致耳,乃歷史使然。分析公安縣域形勝,涔陽應為今之公安縣港關,距縣治孱陵(今斗湖堤鎮)西南六十里,位於古涔水南北分流入湖入江之處。涔陽與楚國郢都近在咫尺,"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忽若不信兮,至九年而不復。慘鬱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詩人登上涔陽的大堤,向江北遠望,對面就是"何日夜而忘之"的郢都,離故都很近很近了,"聊以舒吾憂心"。已經到了長江邊上,多麼想回到一江之隔的江陵去啊,但沒有楚王召回的命令,長江與夏水就不能過去,有國難投,有家難回,回郢都的路為什麼這樣遠啊?!詩人無可奈何,又只好南返洞庭。
《天問》
作於益陽。《清統一志》(卷三五六):"鳳凰山,在益陽縣西南六十五里桃花江內,峰巒突兀,岩壑幽邃,有古石鼓數座。莫知所有,傳為屈原作《天問》處"。《古今圖書集成》亦載,"鳳凰廟在益陽縣治南六十里弄溪之濱,世傳屈原作《天問》處。廟祀原與妻其子,俗稱為鳳凰神。"清同治《益陽縣誌》也有載。雖系民間傳說,但獨獨提出《天問》,似可認為《天問》在益陽之作。《天問》即問天,首先由天地開闢神話引出對各種自然現象的大膽質疑,對社會諸多不平大膽詰難。天地開闢的神話反映,也是湖湘地區的原始神話體系。
《悲迴風》、《惜往日》、《懷沙》
都是屈原在汨羅決意自沉以後所作,語多消沉絕望,但又表示將從容地面對死亡,"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即已決計殉國,思想感情最為豐富、複雜,萬千思緒湧上心頭,懷念,痛惜已一去不復返的郢都,眷戀那"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的光輝的政治生涯。
《遠遊》、《卜層》
還有《遠遊》、《卜層》諸篇,也有學者認為作於湖湘,似依據不足,暫且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