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和大腸(盲腸、闌尾、結腸、直腸、肛門)等部。臨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腸的這一段稱上消化道,空腸以下的部分稱下消化道。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於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臟和胰臟。消化系統是人體九大系統之一。
消化系統
消化道是一條起自口腔延續咽、食道、胃、小腸、大腸、到肛門的很長的肌性管道,其中經過的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及大腸(盲腸、結腸、直腸)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臟和胰臟,它們均藉助導管,將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內。
人體共有5個消化腺,分別為: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澱粉酶將澱粉初步分解成麥芽糖)胃腺(分泌胃液、將蛋白質初步分解成多肽)、肝臟(分泌膽汁、儲存在膽囊中將大分子的脂肪初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稱為物理消化,也稱作“乳化”)、胰腺(分泌胰液、胰液是對糖類,脂肪,蛋白質都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腸腺(分泌腸液、將麥芽糖分解成葡萄糖,將多肽分解成氨基酸,將小分子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也是對糖類,脂肪,蛋白質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
消化系統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攝取、轉運、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排泄廢物,這些生理的完成有利於整個胃腸道協調的生理活動。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機體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除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物質均不能被機體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內被分解為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內被分解成結構簡單、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就稱為消化。這種小分子物質透過消化管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的過程就是吸收。對於未被吸收的殘渣部分,消化道則通過大腸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
消化過程包括物理性(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種功能。就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種消化液,將複雜的各種營養物質分解為腸壁可以吸收的簡單的化合物,如糖類分解為單糖,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脂類分解為甘油及脂肪酸。然後這些分解后的營養物質被小腸(主要是空腸)吸收進入體內,進入血液和淋巴液。這種消化過程叫化學性消化。
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功能同時進行,共同完成消化過程。
消化系統
口腔是消化道和呼吸系統的入口,其內覆蓋有黏膜層,位於兩頰、舌下和頜下的唾液腺的腺管都開口於此。舌位於口腔底部,其功能是感覺食物的味道和攪拌食物。口腔後下是咽部。
食物味道是由舌表面的味蕾感知的,味覺相對較簡單,僅能區別甜、酸、咸和苦味,而嗅覺要複雜得多,可以區別各種微小差異的氣味。
食物經前方的牙齒(切牙)切斷和後面的牙齒(磨牙)嚼碎成為易於消化的小顆粒。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帶有消化酶覆蓋於這些顆粒表面,並開始消化。在未進食時,唾液的流動可洗掉那些能引起牙齒腐蝕和其他疾病的細菌。唾液還含有一些抗體和酶,如溶菌酶,可分解蛋白質和直接殺滅細菌。
吞咽由主動開始,並自動持續下去。吞咽時,一小片肌肉(會厭)關閉,以防止食物經氣道(氣管)進入肺臟,口腔頂的後部分(軟齶)升高以防止食物進入鼻腔。
食管--一個內覆有黏膜層的薄壁肌肉管道,連接著咽部和胃。食物在食管的推進不是靠重力,而是靠肌肉有節律地收縮和鬆弛,稱為蠕動。
胃是一個大的蠶豆形肌性空腔臟器,包括三部分:賁門、胃體和胃竇。食物通過能開閉的環狀肌肉(括約肌),從食管進入胃內。此括約肌能防止胃內容物返流到食管。通過蠕動攪磨食物,使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
胃是儲存食物的器官,可有節律地收縮,並使食物與酶混合。胃表面的細胞分泌三種重要物質:黏液、鹽酸和胃蛋白酶(一種能分解蛋白質的酶)前體。黏液覆蓋於胃的表面,保護其免受鹽酸和酶的損傷。任何原因造成此黏液層破壞,如幽門螺桿菌感染或阿司匹林都能導致損傷,發生胃潰瘍。
胃蛋白酶大約能分解食物中10%的蛋白質,它是唯一能消化膠原的酶。膠原是一種蛋白質,是肉食的一種主要成分。
僅有少數幾種物質,如酒精和阿司匹林能從胃直接吸收,但僅能小量吸收。
胃運送食物到第一段小腸即十二指腸。經幽門括約肌進入十二指腸的食物量受小腸消化能力的調節。若食物已充滿,則十二指腸會發出信號使胃停止排空。
十二指腸接受來自胰腺的胰酶和來自肝臟的膽汁。這些消化液通過奧迪括約肌的開口進入十二指腸,它們在幫助食物消化和吸收中起著重要作用。腸道通過蠕動來攪拌食物,使其與腸的分泌液混合,也有助於食物消化和吸收。
消化系統
位於十二指腸以下的其餘小腸分為兩部分,即空腸和迴腸,前者主要負責脂肪和其他營養物質的吸收。同樣,腸表面的皺褶、絨毛和微絨毛所形成的巨大表面積使其吸收功能大大增強。小腸壁血供豐富,它們運載著腸道吸收的營養物質經門靜脈到達肝臟。腸壁分泌的黏液能潤滑腸道及其內容物,水分能幫助溶解食物片段。小腸還釋放小量的酶以消化蛋白、糖和脂肪。
腸內容物的稠度隨其在小腸中的運行而逐漸改變。在十二指腸時,腸液被迅速泵出以稀釋胃酸。當腸內容物經過下段小腸時,由於水、黏液、膽汁和胰酶的加入而變得更加稀薄。
胰腺有兩種基本的組織成分:分泌消化酶的胰腺腺泡和分泌激素的胰島。消化酶進入十二指腸,而激素進入血液。
消化酶由胰腺腺泡產生,再經各種小管彙集到胰管,後者在奧迪括約肌處加入膽總管,故胰酶與膽汁在此處匯合,再一併流入十二指腸。胰腺分泌的酶能消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分解蛋白質的酶是以無活性的形式分泌出來的,只有到達腸腔時才被激活。胰腺還分泌大量的碳酸氫鹽,通過中和從胃來的鹽酸保護十二指腸。
肝臟是一個有多種功能的大器官,僅某些功能與消化有關。
食物的營養成分被吸收進入小腸壁,而小腸壁有大量的微小血管(毛細血管)供血。這些毛細血管匯入小靜脈、大靜脈,最後經門靜脈進入肝臟。在肝臟內,門靜脈分為許許多多細小的血管,流入的血液即在此進行處理。
肝臟對血液的處理有兩種形式:清除從腸道吸收來的細菌和其他異物;進一步分解從腸道吸收來的營養物質,使其成為身體可利用的形式。肝臟高效率地進行這種身體所必需的處理過程,使富含營養物質的血液流入體循環。
肝臟產生的膽固醇佔全身膽固醇的一半,另一半來自食物。大約80%肝臟產生的膽固醇用於製造膽汁。肝臟也分泌膽汁,儲存於膽囊供消化時用。膽汁無法起到消化作用,但可以促進脂肪乳化,有利於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膽汁流出肝臟后,經左右肝管流入二者合併而成的肝總管。肝總管與來自膽囊的膽囊管匯合成膽總管。胰管就是在膽總管進入十二指腸處匯合到膽總管的。
未進餐時,膽鹽在膽囊中濃縮,僅有小量膽汁來自肝臟。當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通過一系列的激素和神經信號引起膽囊的收縮,膽汁則被排入十二指腸,並與食物混合。膽汁有兩個重要功能:幫助脂肪消化和吸收;使體內的一些廢物排出體外,特別是紅細胞衰老破壞所產生的血紅蛋白和過多的膽固醇。膽汁具有以下特別作用:
膽鹽增加了膽固醇、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的溶解性,從而有助於它們的吸收。
膽鹽刺激大腸分泌水,從而有助於腸內容物在其中的運行。
紅細胞破壞后的代謝廢物膽紅素(膽汁中的主要色素)在膽汁中被排出。
藥物和其他廢物在膽汁中排出,隨後被排出體外。
在膽汁的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種蛋白質也分泌入膽汁。
膽鹽被重吸收進入小腸壁,繼而被肝臟攝取,然後又被分泌進入膽汁。這種膽汁的循環稱為腸肝循環。體內的所有膽鹽一天大約循環10~12次。在每一次經過腸道時,小量的膽鹽會進入結腸,並由細菌將其分解為各種成分。一些成分被再吸收,其餘隨糞便排出體外。
大腸
直腸是緊接乙狀結腸下面的管腔,止於肛門。通常,由於糞便儲存於降結腸內,故直腸腔是空的。當降結腸裝滿后,糞便就會排入直腸,引起便意。成人和年長兒童可忍住便意,一直到他們到達廁所。嬰兒和年幼兒童則缺少這種為推遲排便所必需的肌肉控制。
肛門是消化道遠端的開口,廢物就由此排出體外。肛門,部分由腸道延續而成,部分則由體表所組成,包括皮膚。肛門內面是腸黏膜的延續。肛門的環狀肌肉(肛門括約肌)使肛門保持關閉。
1.胃液分泌實驗 胃液收集常選用狗和大白鼠。由狗右側嘴角插入胃管收集胃液,大白鼠則需剖腹,從幽門端向胃內插入一直徑約3mm的塑料管,在緊靠幽門處結紮固定,以收集胃液,可進行胃酸的測定和胃蛋白酶的測定。
2.胰液分泌實驗 胰液收集可選用狗、兔或大白鼠。在全麻下進行手術,狗在主胰管開口十二指腸降部,距幽門12cm左右處,要將十二指腸翻轉,在其背面即可找到。兔的胰腺很分散,胰管位於十二指腸的升段,距離幽門約17cm左右處。分別向主胰管內插入細導管收集胰液。大白鼠的胰管與膽管彙集於一個總管,在其入腸處插管固定,並在近肝門處結紮和另行插管,就可分別收集到膽汁和胰液。大白鼠的胰液很少,插入內徑約0.5mm的透明導管后,以胰液充盈的長度作為觀察胰液分泌的指標。慢性實驗時可選用狗作胰瘺手術后收集胰液。
3.膽汁分泌實驗為了觀察某些藥物對泌膽、排膽以及存在於膽系內結石的影響,需要研究用藥前後膽汁流量及其成分的變化。膽汁可分別給動物作膽囊瘺和總膽管瘺收集。膽囊瘺常選用狗、貓、兔和豚鼠進行,而以狗為佳。在全麻下進行手術,以右肋緣下橫切口的暴露最為滿意。如欲觀察肝膽汁的分泌情況需要結紮膽囊管或選用大鼠,因後者無膽囊,所以作總膽管造瘺手術常選用大白鼠。收集膽汁后可進行各種膽汁的化學分析。
動物離體標本實驗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肌源性運動的特點,動物離體的腸段、膽囊、乃至胃腸肌片,只要具有合適的存活環境就可保持其運動機能。這是藥理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離體實驗方法,這具有實驗條件較易控制、操作較簡單、用一般儀器設備即能工作等優點,從而應用較廣。
標本製備大都選用兔、豚鼠、大白鼠等動物的組織,也可利用手術中取下或猝死剖檢時取下的消化道器官進行實驗。
取禁食24小時的動物,通常用擊頭致斃法處死,以避免麻醉或失血等對胃腸運動機能的影響。立即常規剖腹,取出所需的胃、腸、膽囊等,去除附著的系膜或脂肪等組織。迅速放在充氧(或含5%CO2)、保溫(37℃)的保溫液中,並以注射器用保溫液將管腔內的食物殘渣洗凈。操作時動作要輕柔,沖洗時不宜採取高壓以免疫組織攣縮。
若以肌片為標本,一般剪取1~5mm寬,1~2cm長的一段即可。若用動物的腸管做實驗時,通常取十二腸或迴腸。十二指腸的興奮性、切律性較高,呈現活躍的舒縮運動。迴腸運動比較靜息,其運動曲線的基線比較穩定。所用的標本大都取1.5cm左右一段即可。以狗的膽囊做實驗時可截取4mm寬,2cm長的全層肌片。兔、豚鼠等的膽囊較小,取材時常與膽管一起摘下。兔的膽囊可沿其長軸一剖為二,豚鼠則可以整個膽囊或取其半進行實驗。做膽管的離體實驗量,通常取狗的總膽管,將相聯的十二指腸組織切除,留下乳頭以及膽道末端括約肌組織。
離體胃、腸運動的電活動,除了峰形電位外還可記錄到周期性的慢波。它們在胃腸道的不同部位以及不同種屬的動物間存在一定差異。
人體消化系統包括哪些器官
人體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
人體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和大腸(包括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在臨床上,常把消化道分為上消化道(十二指腸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腸以下的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參與消化。
人體在整個生命活動中,必須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作為生命活動能量的來源,滿足人體發育、生長、生殖、組織修補等一系列新陳代謝活動的需要。人體消化系統各器官協調合作,把從外界攝取的食物進行物理性、化學性的消化,吸收其營養物質,並將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它是保證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進行的一個重要系統。
上、下消化道是如何區分的
上、下消化道的區分是人為的,它是根據其在Treitz韌帶的位置不同而分的。位於此韌帶以上的消化管道稱為上消化道,Treitz韌帶以下的消化管道稱為下消化道。
Treitz韌帶,又稱十二指腸懸韌帶,從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纖維索帶向下與十二指腸空腸曲相連,將十二指腸空腸固定在腹後壁。Treitz韌帶為確認空腸起點的重要標誌。
上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麼功能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腸組成。
(1)口腔:由口唇、頰、齶、牙、舌、咽峽和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后,口腔內腺體即分泌唾液,嚼碎后的食物與唾液攪和,借唾液的滑潤作用通過食管,唾液中的澱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能將澱粉分解成麥芽糖。
(2)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據與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這一複雜的反射動作。
(3)食管:食管是一長條形的肌性管道,全長約25~30厘米。食管有三個狹窄部,這三個狹窄部易滯留異物,也是食管癌的好發部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運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時空氣進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內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
(4)胃:分胃賁門、胃底、胃體和幽門四部分,胃的總容量約1000~3000毫升。胃壁黏膜中含大量腺體,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鹽酸、鈉、鉀的氯化物、消化酶、黏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殺滅食物中的細菌、保護胃黏膜以及潤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內易於通過等。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將蛋白質初步消化,胃能吸收部分水、無機鹽和酒精。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納和消化食物。由食管進入胃內的食團,經胃內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后形成食糜,食糜藉助胃的運動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
下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麼功能
下消化道由空腸、迴腸和大腸組成。
(1)空腸、迴腸:空腸起自十二指腸空腸曲,下連迴腸,迴腸連接盲腸。空腸、迴腸無明顯界限,空腸的長度佔全長的2/5,迴腸佔3/5,兩者均屬小腸。空腸、迴腸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直腸功能
什麼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需要通過消化系統各個器官的協調合作來完成的。
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除了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是複雜的大分子有機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須先在消化道內經過分解,分解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通過消化道的黏膜進入血液,送到身體各處供組織細胞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內的這種分解過程稱為“消化”。食物經過消化后,通過消化管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循環的過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是兩個緊密相連的過程。
消化又包括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機械性消化是通過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縮活動,將食物磨碎,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並使消化了的食物成分與消化管壁緊密接觸而便於吸收,使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由消化道末端排出體外。
化學性消化是通過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使之成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在正常情況下,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是同時進行、互相配合的。
食物在胃腸內是怎樣消化的
食物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食物在口腔內以機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為主,因為食物在口腔內停留時間很短,故口腔內的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從食道進入胃后,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機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學性消化作用,此時,食物中的蛋白質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參與下)初步分解,胃內容物變成粥樣的食糜狀態,小量地多次通過幽門向十二指腸推送。食糜由胃進入十二指腸后,開始了小腸內的消化。
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食物在小腸內受到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以及小腸的機械性消化,各種營養成分逐漸被分解為簡單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在小腸內吸收。因此,食物通過小腸后,消化過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難於消化的食物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
大腸內無消化作用,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
澱粉,蛋白質,脂肪的大致(化學)消化及吸收:
澱粉:在口腔內由唾液初步消化為麥芽糖。在小腸中由腸液及胰液消化為葡萄糖。全部被毛細血管吸收
蛋白質:在胃中由胃液初步消化為多肽,在小腸中由腸液及胰液消化為氨基酸。全部被毛細血管吸收
脂肪:在小腸中由腸液及胰液消化(膽汁促進消化)為:甘油和脂肪酸,小部分被毛細血管吸收,大部分由毛細淋巴管吸收。
老年人消化道結構上有何特點,功能有何改變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消化道結構上發生了改變,功能亦受到一定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改變:
(1)運動功能的改變:老年人的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等方面的運動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主要表現在牙齒部分或全部脫落,肌肉及骨骼的結構和功能也逐漸退化,導致咀嚼功能減退,吞咽功能欠佳,食物不易嚼爛。因此,老年人在食物選擇上受到限制,只能進軟食、精食,結果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便秘乃至相應營養素缺乏。另外,老年人食管、胃的蠕動及輸送食物的功能均減弱,胃張力、排空速度亦減弱,小腸、大腸均萎縮,肌層變薄,收縮力降低,蠕動減退,直腸對內容物壓力的感覺亦減退。上述胃腸運動的變化,均會致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便秘等。
(2)吸收功能的改變:老年人吸收功能減退,主要表現在小腸對木糖、鈣、鐵、維生素B1、維生素B12?、維生素A、胡蘿蔔素、葉酸以及脂肪的吸收減少。造成老年人吸收功能減退的原因,除胃酸及各種消化酶的分泌減少外,與腸壁供血欠佳(老年人常有腸道血管粥樣硬化或心臟疾患,使血流灌注不足)以及腸壁黏膜萎縮、小腸上皮細胞數量減少等因素有關。
(3)分泌機能的改變:老年人分泌機能的改變主要表現在胃酸、各種消化酶的分泌量減少,其活性亦減低,從而導致老年人對食物的化學性消化的機能減退,進而亦影響到吸收機能。有一點必須強調的是,雖然老年人分泌機能較青年人差,但對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消化一般不受影響。
(4)組織學上的改變:老年人消化道組織學上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口腔黏膜過度角化,舌上味蕾數量減少、萎縮,牙齒脫落或磨損,牙周組織退行性變;食管、胃、腸的各種腺體均萎縮,平滑肌萎縮,黏膜、肌層均變薄,胃和結腸擴張,內臟易出現下垂,食管、小腸和結腸等處易發生憩室。老年人消化道組織學上的退行性變導致了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及吸收功能的減退。
小兒消化道有何生理特點
小兒消化道解剖生理特點有以下幾點:
(1)口腔:嬰兒口腔黏膜細嫩,供血豐富,唾液腺發育不足,分泌唾液較少,其中澱粉酶含量也不足,出生后3~4個月唾液腺發育完全,唾液的分泌量增加,澱粉酶含量也增多。由於嬰兒口腔較淺,又不會調節口內過多的唾液,因而表現為流涎現象,即所謂生理性流涎。
(2)食管、胃:新生兒及乳兒的食管缺乏腺體,食管壁肌肉發育未臻完善,再加之嬰兒胃呈水平位,胃的肌層亦發育不全,且賁門較寬,括約肌不發達,其關閉作用不夠強,故嬰兒易發生嘔吐和溢乳。
不同月齡的嬰兒,胃的容量不同。足月新生兒胃容積為30~60毫升;3個月時為100毫升;1歲時約為250毫升。
(3)腸:小兒的腸管較長,總長度約為其身長的6倍(成人約為4倍)。腸黏膜發育較好,含有豐富的血管及淋巴,全部腸有發育良好的絨毛,由於嬰兒的腸黏膜對不完全分解產物,尤其對微生物的通透性較成人和年長人為高,故較易由此引起其他的全身性疾病。
腸的肌層發育不足。腸的運動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鐘擺式運動,它能促進腸內容物的消化和吸收;另外一種是蠕動式的運動,它可以推動食物向下運轉。食糜的刺激可增強腸蠕動。食物通過腸道的時間,個體差異很大,從12~36小時不等,人工餵養者可延長到48小時。
(4)小兒糞便:新生兒出生后數小時開始排出胎便,呈黑綠或深綠色,黏稠狀,無臭味。2~3天後逐漸過渡為普通嬰兒糞便。人乳餵養的嬰兒其大便次數較多,每日排便2~4次,質較軟,呈糊狀,偶或稀薄。1周歲以後,便次可一日一次。人工餵養兒的大便次數較人乳餵養者為少,約每日排便1~2次,有的隔日一次甚至便秘。其原因是牛、羊乳較人乳所含的蛋白質的比率為多,在胃中形成的乳塊凝集較大,難於消化,加之小兒腸壁肌層發育不全,腸蠕動力量不夠大,造成殘糜在腸內停留時間加長,水分被吸收,糞便變得較硬,難於排出。當然,小兒每天排便次數因人而異,多少不等。小兒排便是反射性,只要按時坐盆,在2歲前後即可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婦女在妊娠期,由於妊娠的影響,各個系統均發生一系列生理改變,其消化道的生理改變如下:
由於孕婦攝取鈣不足或胎兒生長過快均可引起缺鈣,而導致孕婦的牙齒鬆動;由於孕婦體內大量雌激素的影響,導致孕婦齒齦充血、齒齦軟變和齒齦腫脹;由於孕婦的迷走神經處於興奮狀態,致使孕婦唾液分泌量增多。以上諸因素,均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孕婦的進食,如進食量減少、喜進軟食或進食過於精細等。
妊娠早期可出現噁心、嘔吐、擇食等;由於賁門括約肌鬆弛,胃內容物易返流於食道下端,產生燒心感;由於胎盤產生的孕激素的關係,使孕婦胃、腸平滑肌張力減退,活動減弱、胃酸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弱,所以孕婦常會出現腹脹、食慾減退、便秘等情況。
消化系統的基本功能是消化從外界攝取的食物和吸收各種營養物質,供機體新陳代謝所需的物質和能量,並將未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殘渣經肛門送出體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包括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水和無機鹽。除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物質均屬分子結構複雜的有機物,不能被機體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內被分解為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內被分解成結構簡單、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稱為消化。這種小分子物質透過消化管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的過程,稱為吸收。消化和吸收是兩個緊密聯繫的過程。
食物在消化管內被消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通過消化管肌肉的運動來完成的機械性消化,其作用是磨碎食物,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推送食物到消化管的遠端;二是通過消化腺細胞分泌的消化液來完成的化學性消化。消化液由水、無機鹽和有機物組成。有機物中最重要的成份是各種消化酶,它們能分別將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物質分解為小分子物質。這兩種消化方式是同時進行,互相配合的。
消化系統除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外,還有內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