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望嵩樓的結果 展開

望嵩樓

河南汝州市的歷史遺跡

望嵩樓為唐宋時期汝州州衙後花園里的風景樓,是官方接待名人、上級官員的地方,是汝州城的標誌性建築,因此又叫汝州郡樓。

正文


望嵩樓,在唐、宋、金、元時期與黃鶴樓岳陽樓齊名,有江北第一樓的美稱,許多人不知汝州卻知望嵩樓,正像現在大多數知道岳陽樓卻不知岳陽樓所在縣市一樣。望嵩樓是汝州自唐宋以來最閃亮的文化地標,是銘刻在代代汝州人心頭而薪火相傳的文化基因。

簡介


望嵩樓沒有給我們留下實物和圖像資料,建築年代也沒有記錄。根據留下的詩文和碑記,望嵩樓應建於唐代,宋、金、元對其不斷修繕,設施不斷得一完繕。望嵩樓周圍有太史洲,辛夷山(石)、蓮花玩月湖、眾樂台,建有峴山樂山、思賢、忘飢、致雨、香遠、虛舟、淩波、環流等九個亭子,還有竹林、楸林、石橋、水榭等二十多個景點,州城外有一小河透過城牆從園內和衙署曲折流過,後花園與前院州署古建、松、柏、楸樹等成為一體,構成秀美的北方園林。
根據元代汝州通判尚野的《望嵩樓記》描述,望嵩樓的樓基是高20米左右的石台,類風穴寺鐘樓樓基,面積是風穴寺鐘樓樓基的三到五倍。望嵩樓坐北面南,應與州衙的主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樓身通高30米,上下三層,下大上小。一層面闊五間,呈長方形,飛檐歇山,周圍有石柱廊軒,石雕欄桿,最高層四周是相通觀景廊,被清代詩人稱為“四圍屏疊,六扇窗憑”,可以北望嵩山、西看崆峒,南觀汝水東流。
望嵩樓修建於唐代是可以肯定的,明《正德汝州志》記有“望嵩樓傳為劉禹錫為汝州刺史時所建”。劉禹錫大和八年(834年)任汝州刺史,第二年改任同州刺史,沒有時間建造這樣複雜的樓。唐代規制很嚴格,也不允許蓋這樣的樓。但是望嵩樓修建於唐代是可以肯定的,一種可能是建於貞觀年間。唐貞觀末年,時任汝州刺史劉玄意,娶了李世民的三女兒南平公主。南平公主的先夫王敬直因捲入李承乾謀反案被降罪流放,南平公主本也被連罪,但李世民疼愛女兒,將她的公主府收回,只保留了公主封號,改嫁給汝州刺史劉玄意。南平公主只好隨劉玄意來汝州居住。為表達對父親的孝心,南平就要求在衙後院建高樓,以便在樓上西北望長安,寄託對父親的思念,此時的樓可能叫望鄉樓。劉玄意為讓公主在汝州安心居住,就在後院種花植樹,建亭築台,後院也就成了衙署後花園。因南平公主的特殊身份,汝州州衙的建設就可以破格了。第二種可能是建於武周時期。武則天時,改國號為大周,長住東都洛陽。武后每年都要到汝州溫泉沐浴再到嵩山祭天,或到嵩山祭天后再到溫泉沐浴。溫泉到嵩山路途遠,中途要在汝州休息,州衙自然是最合適的地方。官府為討好武后,就在州衙花園內起瞭望嵩樓,以使武后在汝州就能看到嵩山。

文化傳承


望嵩樓園林建於唐朝,最早的詩是中唐詩人李益的《上汝州郡樓》的七絕詩,詩成於公元804年。收入《全唐詩》第283卷中,選入大學教材。詩中有“三十年前登此樓”句,說明在公元774年,望嵩樓已很有名氣。
公元805年,時任戶部員外郎的胡證來到汝州,登望嵩樓后寫下了《汝州北樓晚望少室》,收入《全唐詩補逸》中。
大和八年(834),中唐著名詩人劉禹錫任汝州刺史,劉禹錫在望嵩樓設宴送別好友時在樓壁上題寫了《送寥參謀東遊二首》,收入《全唐詩》中。劉禹錫在汝州任職期間曾在望嵩樓上接待當朝宰相牛增孺,臨別牛增孺寫有《席上贈劉夢得》一詩也收入《全唐詩》中。
晚唐詩人許棠汝州郡樓望嵩山》:“幾層高鳥外,萬刃一樓中,水落難歸地,雲離便逐風。”全唐詩(下)·卷六百零三卷。形象生動地把描繪瞭望嵩樓的壯麗勁秀和嵩山的高大雄偉。
宋代汝州為京城三輔州之一,政治地位相對提高,知州品階高於它州。宋代戰爭多發生的北方,汝州相對穩定,經濟文化得以長足發展,為望嵩樓園林文化的輝煌時期。
1013年,翰林學士楊億以秘書監身份任汝州知州。楊在汝州期間作詩百餘篇。離任后,繼任知州將楊在汝州的詩作刻石,並在望嵩樓院內建亭紀念,曰“思賢亭”。
1043年,宋代狀元宋庠出知河南府,來往京城常從汝州經過,寫了不少有關汝州的詩,其中《郡樓望嵩少作》收入《宋代詩詞》一書中。
慶曆六年(1046),名相王旦之子王素任汝州知州。此時因汝州連年多雨,望嵩樓的池塘也被淤平,流經州衙的河水從東牆石洞流進城壕溝,加上州制錢局也排污水於壕溝,污水就從壕溝溢出流向低處,形成了一個大的污水坑,影響州衙及居民的生活。王素上任后,就著手污水治理工作。將望嵩樓院內池塘里的淤泥集中到塘內,形成湖心島,在上面植樹種草,形成了後來的“太史洲”景觀。對州衙外壕溝的一段擴寬成五邊形的儲水湖,湖岸有高五尺、長兩千步的湖堤。堤岸廣植樹木,林蔭蔽日,湖周圍修建了30多個景點,遊人摩肩接踵遍及堤岸。因王素德才兼備,又作過史官,就將湖命名為太史湖。太史湖與望嵩樓景區相連,進一步提高瞭望嵩樓的文化品位,此項工程與滕子經重修岳陽樓為同一時間,可惜王素沒有請像范仲淹這樣的大家寫個碑記。後來被稱為蘇門六君子之一的李豸(字方叔)路過汝州,王素陪他游望嵩樓和太史湖后。李豸在《李豸方叔記》中記述了汝州太史湖的事情。考其地理位置和地勢,太史湖當在下窪堂一帶。
公元1068年,宰相鄭國公富弼來汝州療養,兼職汝州通判。喜歡楸樹的富弼就在州衙和後花園內種植了楸樹,楸樹成為汝州的風景樹受到州人的喜歡和推廣。富弼平易近人,常與州人在後花園內搞娛樂活動,活動的地方後人叫鄭公“聚樂台”,成為望嵩樓園林一景。他住過的地方叫鄭公堂,是望嵩樓院內的另一景觀。
宋神宗元豐年間(1077-1085),曾對望嵩樓進行一次大修,知府將軍李公以有《修望嵩樓》詩收入《正德汝州志》中。
公元1094年,文學家蘇轍被貶為汝州知州。離京時與葆光法師相約在嵩山相會。蘇撤到汝州適逢大旱,加上州衙有許多事情要處理,沒有時間去嵩山踐約,就寫了《嵩山祝文》派家兵到嵩山代約。自已則登上望嵩樓遙望嵩山,寫下著名的《望嵩樓》詩,收入蘇轍全集中。為穩定百姓為大旱的恐慌,蘇撤帶著官員在花園裡設壇祈雨,親自撰寫和宣讀祈雨文告。之後汝州下了一場透雨,解除了汝州旱情,他的祈雨文告被刻在望嵩樓的“致雨亭”中。
公元1101年,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出任汝州知州。張耒詩學白居易張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在汝州期間寫了不少歌頌汝州的詩,其中《早登望嵩樓望少室雪畏風不敢招客》和“晚春初夏八首”之二是寫望嵩樓的。
大觀元年(1107),王寀任汝州知州,二年後王采刻印的《汝貼》碑完工,共十二塊石碑,初放州衙坐嘯堂,后嵌放望嵩樓一樓,平添瞭望嵩樓的文化內涵。所以後來就有了清代詩人孫灝汝帖》詩:“望嵩樓高高入雲,舊藏汝帖天下聞。”
南宋時期,汝州為金統治,雖然宋金曾幾次爭奪汝州,望嵩樓均保留了下來。金興定初(1217),一個親王的兒子任汝州防禦使(軍政首長),在望嵩樓院內荷塘北修了船型的亭子,名叫虛舟亭。
金興定四年,詩人呂卿雲任汝州刺史,有登望嵩樓詩四首留傳於今。
興定五年八月,永平進士趙思文任汝州防禦使。從趙思文的《虛舟亭記》可以看出,趙思文任職期間,社會相對安定,對望嵩樓園林各景點進行了修補,院內景點大多都可以利用,各類碑刻也沒有丟失。
金末,汝州人梁皋在望嵩樓上借飲宴為名毒死金朝使臣張天賜,《金史》記下了這件事,說明金代這裡仍是接待達官貴人的地方。
元朝統治汝州136年,沒有望嵩樓修繕的記錄。元代詩人程明德有《登望嵩樓》七絕詩四首。其四:黃鹿驛騎畏途間,看盡嵩高一帶山。珎重汝陽賢牧守,危樓古帖莫催殘。說明元初望嵩樓已是危樓,但汝帖還在樓內,希望州守好好保護。
元代詩人王克敬鹽運使從汝州經過,曾在望嵩樓小酌,寫下了《嵩樓小酌》。說明元代望嵩樓仍是文人相會和歌詠的場所
元代汝州歸南陽府管轄。至元二十年(1283)尚野任汝州判官,在汝任職八年。一年南陽知府王伯堅來汝州勸農,登上望嵩樓,看到四周美景,久久不肯下樓。知州幾次催其吃午飯,王說登樓觀景可以樂飢呀。元初有人認為樓大多是因水而建,郡樓在汝河北岸,應與汝河有關,且樓壁上劉禹錫的詩“望嵩”二字不清楚,不能認為是望嵩二字,就將望嵩樓改為汝陽樓。陪同人員介紹了情況后,王伯堅十分不高興,樓名當是望嵩樓無疑,不登樓不知其妙處。你們把樓的名字改過來。事後,尚野作《望嵩樓記》,記錄瞭望嵩樓的一些情況和這件事情,立碑在望嵩樓前。從尚野的《望嵩樓記》可以看出,此時望嵩樓大部分景觀已被破壞,只能從碑刻中辨知景點的位置,知州孫侯彥為讓後人能修復景點,將殘碑重新刻制樹在園中。只有望嵩樓還完好地高高地聳立在石台上,尚野稱其“若有神物為之護持”。
望嵩樓可能廢於元末,因元末汝州進士張政只能看到樓的遺址,無不哀嘆地寫下《登望嵩樓故址二首》。明《正德汝州志》把望嵩樓記入《古迹》篇中,“遺址尚存,有劉禹錫送廖參謀東遊詩”。明成化年間,清江進士彭綱任汝州知州,曾寫《登望嵩樓故址》一首,詩前有序,序中有“后守撤其材,為文廟戟門”之句。就是說在建文廟戟門將已毀壞的望嵩樓扒去。在扒望嵩樓里時,裡面的汝碑得到保護,並在學宮傍建汝帖亭保存。
明初,汝州各界人士要求重修望嵩樓的呼聲很高。明弘治十七年,河南永清縣進士王雄任汝州知州,在編篡汝州志時,加深了對望嵩樓的了解,準備重修望嵩樓。在《正德汝州志》卷七《詩》中,特意收錄了20多首有關瞭望嵩樓的詩,佔總詩的三分之一,由於有些詩人名氣太小,不夠收錄的資格,後來受到史志專家的批評。
清代重建望嵩樓仍是各界人士的呼喚,對望嵩樓的歌詠則表達一些文人的心聲。最著名的要數汝州詩人宋六經的《望嵩樓賦》:以登樓輕眺,報秀嵩山為韻,長達600多字。
清康熙二十年,四川舉人羅大美任汝州知州,在修學宮的時候重修瞭望嵩樓。這時的望嵩樓沒有什麼資料,只是在《道光汝州志》職官章“羅大美”后中有一句話記此事。
乾隆五年,山東人宋名立任汝州知州。在修學宮時發現了元代尚野《望嵩樓記》的碑刻,認為望嵩樓在學宮后,好古的宋名立就把《望嵩樓碑》放州衙保護。後來在修繕北城門時,宋名立要求將城樓擴寬加高,城樓加一匾額“望嵩樓”,把州人建望嵩樓的多年寄於北城門上。清代臨潼詩人張四科拜訪宋名立寫的《雪后登汝州望嵩樓》和人李海觀《汝州望嵩樓》就是登的北城門樓。
解放后,人們要求重建望嵩樓的熱情有增無減。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時任汝州文化館館長的張久益先生在多方搜集汝帖碑的同時,購磚將殘存的北城門保護起來,並親筆題寫了“望嵩”的石匾,嵌在城門上,為汝州保存了惟一的一個城門,也留下了對重修望嵩樓的企盼。
上世紀八十年代,汝州重視文化建設,將市區的路道以汝州名勝或先賢的名字進行了命名,使街道承載了汝州的文化。汝州的望嵩路和望嵩村傳承瞭望嵩樓的園林文化。
汝州建市以後,望嵩路上的大閱樓不知為什麼被拆,省文物局追究責任,群眾議論紛紛。後來聽說拆是為了重建,在大閱樓原址重建望嵩樓。
1993年,我市有關部門請現任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執行主席戴儉先生,按大閱樓的位置和中心廣場環境,設計重建望嵩樓的圖紙。戴院長設計的圖紙是五層明式建築,為的是與學宮古建成為一體,觀賞性很強。
2007年,平頂山政府副主席潘民中等委員以提案形式,建議汝州重建望嵩樓景觀,魯山重建琴台景觀。琴台是唐代汝州魯山縣令元德秀登台撫琴與民同樂的地方,因元德秀德才兼備、為官清廉,離任后群眾為紀念他,將琴台保護了起來。琴台明清時成為魯山八景。琴台的影響和價值遠沒有望嵩樓大,但魯山縣十分重視,成立了琴台建設領導小組,廣泛徵求了社會各界的意見,並於去年底拿出了建設琴台文化公園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