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吸蟲病葯
用於治療血吸蟲病的藥物
血吸蟲病是全世界流行最廣、危害人民健康最嚴重的寄生蟲病,是血吸蟲的裂體吸蟲寄生人體所致的疾病。人接觸被血吸蟲尾蚴污染的水源后,可被感染。感染后,血吸蟲在人體內生長發育,引起多種臨床癥狀。血吸蟲分曼氏血吸蟲、埃及血吸蟲及日本血吸蟲三種。在我國流行的主要是日本血吸蟲,現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局部仍有流行和蔓延,因此對血吸蟲病的防治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自1918年酒石酸銻鉀用於治療埃及血吸蟲病,開創血吸蟲病的化療以來,經過50年的努力,先後發展了硫雜蒽酮類化合物、奧沙尼喹、尼立達唑、硝基呋喃類化合物、六氯對二甲苯、敵百蟲、硝硫氰胺和吡噻硫酮等。70年代中期,對人體5種有效的吡喹酮問世,使血吸蟲病的化療達到一個新階段。
血吸蟲病治療葯可分為銻劑和非銻劑兩類,銻劑的毒性較大,現已較少使用。非銻劑藥物主要有吡喹酮(Praziquantel)、硝硫氰胺(Nithiocyanamine)和其衍生物硝硫氰酯(Nitroscanate)。特別是吡喹酮為新型的廣譜抗寄生蟲藥物,對日本血吸蟲的作用較為突出。
2.非銻劑非銻劑藥物主要有吡喹酮、硝硫氰胺和其衍生物硝硫氰酯。
1、酒石酸銻鉀
血吸蟲病過去用的治療藥物是酒石酸銻鉀,它與後來合成的酒石酸銻鈉都是屬於三價銻劑,對心臟和肝臟的毒副作用大,治療病死率與阿-斯綜合征發生率及肝損害率分別達0.005%與15%,故至上世紀80年代初已被淘汰。
2、奧沙尼喹
奧沙尼喹為四氫喹啉衍生物,是目前用於治療曼氏血吸蟲病的主要藥物,但只對雄性曼氏血吸蟲成蟲及各期童蟲有效,且對埃及血吸蟲病和日本血吸蟲病無效。
3、尼立達唑
4、六氯對二甲苯
是第一個用於治療血吸蟲病的非銻藥物,它也有明顯的副作用,且療程長,使用不夠方便,療效不夠理想。
5、敵百蟲
6、硝硫氰胺
硝硫氰胺(Nithiocyanamine)口服后迅速分佈於全身臟器,其中肝臟濃度最高,連續給葯可引起蓄積中毒。硝硫氰胺干擾蟲體三羧酸循環,導致蟲體缺乏能量而死亡。其對血吸蟲成蟲有殺滅作用,給葯后第2日可見蟲體全部“肝移”。對童蟲的作用相對較弱。臨床上可用於各種急、慢性血吸蟲病。此外,對鉤蟲病、薑片蟲病也有效。不良反應主要為胃腸道及神經系統反應,如腹脹、腹痛、頭暈、失眠、神經衰弱綜合征、共濟失調等。偶爾出現黃疸。禁用於精神病患者及孕婦、哺乳期婦女。但硝硫氰胺由於葯源問題而沒有繼續使用。
7、吡喹酮
吡喹酮(Praziquantel)是吡嗪異喹啉衍生物,是廣譜的抗蠕蟲藥物,尤其對血吸蟲具有很強殺滅作用,是目前治療血吸蟲病的主要藥物。本品口服后在腸道迅速吸收,廣泛分佈於肝、腎、胰、腎上腺、骨髓等組織,血清中的藥物主要與蛋白結合。藥物在肝內可迅速代謝失活。血吸蟲病患者的肝功能下降,對吡喹酮的代謝能力降低,導致血葯濃度增高、消除半衰期延長。
藥理作用:吡喹酮對多種血吸蟲具有殺滅作用,對幼蟲也有作用。對華支睾吸蟲、薑片蟲有效,對絛蟲及其幼蟲引起的囊蟲病、包蟲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是目前廣泛應用的一種高效、低毒、口服應用的新型廣譜抗血吸蟲病藥物。
吡喹酮抗血吸蟲病的機制仍有爭論。在低濃度下,吡喹酮使蟲體肌肉產生興奮、收縮和痙攣,直至痙攣性麻痹,最後隨血流入肝,被肝網狀內皮細胞吞噬滅活。藥物濃度較高時,可使蟲體外皮損傷,暴露外皮抗原,導致受宿主免疫系統的攻擊。這些作用可能與吡喹酮引起鈣離子內流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