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兆榮

廈門大學教授

彭兆榮,1956年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兼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旅遊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類學學會秘書長,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特聘項目博士生指導教授,四川大學文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教授。

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人與生物圈(MAB)中國委員會委員”,曾經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遺產專家委員會參加“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締約國政府間特別會議”,審議“非物質文化遺產遴選標準草案”工作。

人物經歷


留學經歷

1988-1990獲國家教委公派到法國進修人類學,在尼斯大學人類學系學習
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華南及印支半島人類學研究所”從事學習和研究工作。師從Jacques Lemoine(法國國家科學院人類學學部委員)
2000-2001國家公派到法國巴黎大學(十大)講座教授,與Bernard Formoso等人類學家合作
巴黎大學(索邦)(Université de Paris-Sorbonne)高級訪問學者。與人類學家、漢學家John Lagerway交流
2003-2004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人類學系高級訪問教授。師從世界著名旅遊人類學家Nelson Graburn教授並進行旅遊人類學研究方面的項目合作。

學術經歷

1990.6-7 參與主持國際人類學瑤族專題研討會,並擔任文字翻譯。專題發言“中國西南舅權”(法國圖魯茲)。
1990.10 參加國際漢學研討會。大會發言“背離與彌合──大陸與港台漢語的差異”。(德國美因茲)。論文刊於國際漢學刊物《春》。
1991.10 參與主持國際人類學專題研討會“抗拒生命的時空觀”。(泰國清邁)。論文刊於“國際瑤際研究論文集”──新亞集刊。
1992.9 參加國際瑤學研究會,專題發言“法國優勉瑤的社區發展與現代化”(廣西賀縣)。
1993.10 參加國際人類學專題研討會,專題發言“跨境民族的文化變遷”(越南河內)。
1994.12-1995.2 參加泰國東南亞華人經濟文化研究調研組。(泰國合艾)
1996.1 再次赴泰國南部進行東南亞華人家族企業調查。(泰國南部)
1996.8 參加國際比較文學學術研討會,並主持“文學與人類學分會”,專題發言“對話:在詩性王國與世事王國之間”。(中國長春)
1996.10-11 參加第三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專題發言“客家群:變遷中的文化認同”。會後到馬來西亞進行華人社區的人類學調查。(新加坡馬來西亞)
1997.8-9 參加國際比較文學第十五屆大會,專題發言“紅毛番──歷史語境中的文本”荷蘭。萊頓)。順訪法國,在法國國家科學院人類學研究所作“中國人類學發展狀況”的報告。(法國巴黎)
1997.10 主持首屆中國文學人類學學術研討會。(廈門
1998.11 參加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專題發言“主/客之間──以福建寧化縣巫姓為例”(台灣台北)
1999.7-8 赴歐學術訪問,法國、西班牙。
1999.9 參加人類學本土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發言“本土的邊界”(廣西南寧)
1999.10 參加“人類學、中國社會與旅遊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發言“參與觀察的民族志旅遊”。(雲南昆明)
1999.11 參加費孝通九十華誕及“二十一世紀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發言“邊陲社會中的草根力量”。(江蘇吳江)
1999.11 參加國際民族民俗學術研討會,專題發言“媽祖崇拜的跨域性播延”(廣西南寧)
2000.7 參與組織“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國際人類學學術研討會”(廈門)
2001.10 參加“歷史人類學工作坊(workshop)”。(廈門)
2001.10 參加“歷史民族志學術研討會”(台灣中研院史語所)
2001.12 參加“中國人類學百年暨都市人類學國際研討會”,作“人類學儀式理論知識譜系”發言。(廣州)
2002.5 參加“歷史、史學與性別學術研討會”,作“‘製造的歷史’與‘歷史的製造’”專題發言。(大連
2003.10 參加“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中央民族大學)做“論民族作為歷史性的表述單位”的專題發言。
2003.11 參加“中國飲食文化同際學術研討會”(成都)
2004.5 參加“人類學高級論壇”(銀川)做“現代性與移動性:生態環境所面臨的擠壓——旅遊人類學視野中的‘旅遊文化’”的專題報告。
2004.10 參加“中國首屆鄉村旅遊與反貧困國際論壇研討會”,(貴陽)作“旅遊人類學視野中的‘鄉村樣本’”的大會報告。
2005.3 參加“北大-耶魯雙邊論壇”,做“西方基督教符號形象的東方地方化敘事——中國東南沿海泉州墓碑符號的解釋”的專題發言(北京大學)。
2005.7.1-5 2005 Biennial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Beijing). “ Rural Sample in a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2005.8.12-16 出席“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八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做“文學人類學的儀式研究”的專題發言(深圳大學)。
2005.10.22-25 主持“中國人類學學會年會”,做“文化遺產與家園紐帶”的主題發言。(廈門)
2005.10.28-31 參加“第三屆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武漢)
2005.10.31-11.2 參加“費孝通學術研討會”,做“無邊界記憶”發言。(北京)
2006.7.20-24 參加“第二屆西北方言與民俗國際研討會”,主持民俗部分。(青海)
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遺產專家委員會參加“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締約國政府間特別會議”,審議“非物質文化遺產遴選標準草案”(Draft Set Criteria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工作。
主持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評選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之一泉州“南音”向聯合國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代表名錄的項目工作。

主要成就


科研綜述

彭兆榮教授在國內率先倡導人類學與遺產研究、旅遊人類學、飲食人類學、藝術遺產等新興及應用學科領域的探索,先後出版了《旅遊人類學》(專著)、《遺產:闡釋與反思》(專著)、“社會文化與旅遊人類學”(譯著,4本)“人類與遺產叢書”(主編,3本)、《文化遺產學十講》(教材)、《飲食人類學》(專著)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學術影響。其主持的《文化遺產關鍵詞》一書,得到重點圖書項目支持,已出版發行2輯。
彭兆榮教授提出的中國文化遺產的“崇高性”,以及“家園遺產”、“博物體”、“附遺產”等概念,以專著《文學與儀式》、《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論文《民族志視野中“真實性”的多種樣態》(載於《中國社會科學》)“論民族作為歷史性的表述單位” (載於《中國社會科學》)等為代表,引發了學界對相關領域的傳統議題的再討論及反思。彭兆榮教授在兩個CSSCI期刊上組織文化遺產專欄,也取得了很好的學術與社會反響。彭兆榮教授還通過自己的學術研究、課題成果和學術影響力,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為世界提供了中國價值體系的聲音和樣板。積極展開與美國、法國、日本、台灣及東南亞各國的學術交流,與海外著名人類學專家、國際組織、研究機構在青年人才培育、科研項目、專題研討會、學術著作翻譯等方面展開合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如:“泉州南音”申報併入選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主持專家、UNESCO“人與生物圈”(MAB)中國計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及項目主持、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遴選草案——中國專家組成員、非物質文化遺產“東亞模式”創新性實驗——倡導者之一等。其多本專著被國際高校和研究機構收存。

人才培養

培養的博士和博士后達60餘人,均成為各高校或研究機構青年骨幹,畢業的學生中,有20人次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人獲國家博士后基金項目。其中多人還分別到法國巴黎大學、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牛津大學、英國利茲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世界名校學習(訪學、聯合培養及攻讀博士學位)。

課題研究

主持“滇越鐵路遺產線路及旅遊品牌策劃”項目(橫向合作項目:2008-2010年)。
主持“元陽梯田旅遊品牌創意”項目(橫向合作項目:2008-2009年)
主持2007年福建省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海峽西岸文化生態保護與遺產研究”。
主持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2007年度重大研究項目“閩台文化遺產的人類學研究”。
主持泉州“南音”向聯合國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代表名錄的項目修改。
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嶺南走廊·瀟賀段文化遺產的人類學研究”(2005-2008).
主持廣西民族學院委託課題“地方敘事與民族遺產”(2005-2009)。
主持“廣西瑤族盤瓠神話傳說和儀式音樂研究”(2003、12-2005、12)此項目獲“香港學術研究資助委員會”[Research Grand Council (Hong Kong)]資助。
主持“古希臘神話和史詩中的東方價值”,廈門大學社會科學項目資助(2003-2005年)。
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周邊國家民族關係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1998-2001)。
主持國家教委(教育部)“苗-瑤國際化的人類學研究”課題(1993-1996)。
主持“福建省華僑調查項目”(橫向課題1999-2001)。
主持“海外華人族群認同與家族企業轉型”國際間合作項目。(1993-1996費用由海外基金會提供)。
參加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委派重大攻關項目“中國南方民族的起源與形成”。主持者:陳支平鄧小華
參與2002-2004年教育部項目“中國文學中的西方人形象”參加者,主持人:北京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孟華教授。
參與2002-2004年台灣“中研院史語所項目“英雄祖先與民族記憶”。主持人:王明珂教授。

出版圖書

師說人類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1年版。
《遺產:反思與闡釋》,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29萬字)ISBN7-105-06712-8。
《邊際族群:遠離帝國庇佑的客人》,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版。ISBN7-80707-169-9。
人類學關鍵詞》(合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19萬字,本人獨立完成8萬字)ISBN7-5633-3768-5/G.2394.
《擺貝:一個西南邊地的苗族村寨》,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版。ISBN7-108-01933-7/K。
《文學與儀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26萬字)ISBN7-301-07102-7/I.0667。
《旅遊人類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32萬字)。ISBN7-105-06712-8。
《生存於飄泊之中》,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10萬字)ISBN 7-5321-0907-0 。
《從苦力到巨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6月版(23萬字)ISBN 7-80109-188-4 。
《南方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第一作者),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ISBN 7-219-02926。
西南舅權論》,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25萬字)ISBN 7-5415-1411。
文化特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一作者)完成字數25萬 ISBN 7-221-04094 。
《英語成語典故》(第二作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書號:7173.685 。
《東西方文化解析》(第一作者),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ISBN 7-80583-152-1。
《神靈文化與高原民俗》(第一作者),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ISBN 7-221-0252-4。
《漁村敘事──中國東南沿海三個漁村變遷實例》(第一作者),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 ISBN 7-213-01659-8 。
《寂靜與躁動:一個深山裡的族群》,杭州:浙江人民出版2000年1月版ISBN7-213-01827-2/K467 。
《停泊法蘭西》“學者走天下叢書”之一,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版,(10萬字、60幅圖片)ISBN 7-80671-053-1。
主編“文化人類學筆記叢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10月、1999年月10月分兩批,共九本出版)
主編“旅遊人類學譯叢”(與Nelson H. Graburn教授合作主編,四部著作,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2008年出版)
主編“廈門大學人類學文叢”(出版四部著作,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
主編“人類與遺產叢書”,出版三部著作,雲南教育出版社2007-2008年出版)。

發表論文

試論茅盾巴金在接受外來影響上的差異”,載《貴州社會科學》1985.3。刊號:66-13(二類核心)(CSSCI)
儀式敘事的原型結構”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幻形:一個鮮為人知的美學原理”,載《文藝理論研究》1985、4。(一類核心)(CSSCI)
“從‘泥土造人’的神話比較看‘土’與‘人’的關係”,載《貴州大學學報》1985.2.
“文學·夢·神話意識”,載《花溪文壇》1986.2.
“論《紅樓夢》的圓形結構體系”,載《貴州大學學報》1986.4。CN52-1012/C
“‘變形’考辨”,載《民間文學論壇》1986.5。CN11-1086
‘學科意識’之我觀”,載《花溪文壇》1988.3-4
“兄妹婚神話結構之分解與整合”,載《貴州大學學報》1988.2。CN52-1012/C
“痛苦的宣洩:從酒神、模仿的關係看希臘悲劇的本體意義”,載《外國文學評論》1988.2。CN11-1068(一類核心)(CSSCI)
“酒之於慶典”,載《貴州社會科學》1988.4。刊號:66-13
“尋根透視”,載《今日文壇》1988.2。CN51-1076
“論節日喜慶中的悲涼意義”,載《民間文學論壇》1988.5-6。CN11-1086
“神靈文化的神·性·舞”,載《南風》1989.5。CN52-1016
“色彩文化論”,載《黔南民族師專學報》1989.2。CN52-1027
“論舅權西南少數民族婚姻中的制約作用”,載《貴州民族研究》1989.2。CN52-1001(CSSCI)
“母權文化淺論”,載《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0.1。CN52-1022/C (核心)
“國外對西南少數民族人類學的研究狀況”,載《貴州文化》1991.1
“國際瑤族研究述評”,載《民間文學論壇》1991.2。CN11-1086
“醉在千古文章”,《貴州大學學報》1992.1。(載於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1992、2
“論原始文化表述中的象徵符號中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差距”,載《貴州民族研究》1992.1。CN52-1001(CSSCI) (核心)
龍車/天車:一個符號話語的解讀”,載《東方叢刊》1992.4。ISBN7-5633-1285-4/I.051
“指導性變遷之我觀”,載《廣西民族研究》1992.4。CN45-1041/YY(CSSCI)(二類核心)
“三角崇拜敘事”,載《東方叢刊》1992.3。ISBN7-5633-1284-6/I.051
“瑤族文化表述中的象徵符號”,載《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2,2。CN42-1065(該文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少數民族》1992、7)(CSSCI) (核心)
“被縛的妻子們:古希臘文學中女性性格的分離與原天型輻射”,載《外國文學評論》1992.3。CN11-1068(該文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1992、9)(一類核心)
“抗拒生命的時空意識”,載《瑤學研究》第3輯。ISBN 7-5356-2216-X/C.42
歐美優勉瑤的社區發展與現代化”,載《瑤學研究》第2輯。ISBN7-5356-I/C.41
“酒之悟── 一個文化哲學的敘事視角”,載《貴州大學學報》1993.3。CN52-1012/C
“文學人類學解析”,載《當代文壇》1993.4。CN51-1076
“認識你自己”,載《山花》1994.2。CN52-1008
民族音樂的敘事功能”,載《民族藝術》1994.1。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傳統音樂的消解與重構”,載《東方叢刊》1994.1。ISBN7-5633-1824-0
“民族音樂的傳統敘事”,載《藝文論叢》1994.1
“傳統音樂的消解與重構”,載《東方叢刊》1994.1。ISBN7-5633-1824-0
“民族音樂的傳統敘事”,載《藝文論叢》1994.1
“遷徙性民族敘事範式”,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4.1。CN11-1260(CSSCI) (核心)
“轉換:‘舅權’互為關係的一個原則”,載《雲南社會科學》1994.2。CN53-1001/C(CSSCI)
“和諧與衝突:中西神話原型中的‘二女一男’”,載《中國比較文學》1994.2。ISBN 7-81009-978-7(CSSCI)(核心)
““我是我與我非我──漢民族如是說”,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4。4CN45-1074/C(該文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民族研究》1995、2)(CSSCI)
“評皇券牒的母題結構”,載《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4。 CN42-1065(CSSCI) (核心)
““‘頂冠’的原型性結構意圖”,載《外國文學評論》1994.4。(一類核心)(CSSCI)
“當代人類學發展走向分析”,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5.2。(CSSCI) (核心)
“我是我與我非我”,載《讀書》1996.9。CN11-1073/J2 (CSSCI) (一類核心)
“結構·解構·重構:中國傳統音樂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載《中國音樂學》1995.2。CN11-1316/J(一類核心)(CSSCI)
“民族認同的語境變遷與多極化發展──從一個瑤族個案談起”,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7.1。CN45-1074/C該文同時載於《人類學與西南民族》一書,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ISBN 7-81025-959-8(CSSCI) (核心)
民族藝術研究中的人類學性”,載《民族藝術》1997.3。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邊界不設防:人類學與文學研究”,載《文藝研究》1997.1。CN11-1672/J。(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研究》1997、4)(一類核心)(CSSCI)
“研究中國,建設中國”(文化人類學五人談),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7.4。CN45-1074/C(CSSCI) (核心)
“再尋‘金枝’”,載《文藝研究》1997.5。CN11-1672/J(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研究》1997、11)(一類核心)(CSSCI
“音樂欣賞個性”,載《神州學人》1997.11。CN11-1284/C
“東南亞華人認同與企業轉型”,載《開放時代》1997.3-4。(CSSCI)(核心)
“走進中國人類學的春天”,載《苗侗文壇》1998.1
“文學人類學走向新世紀”,載《淮陰師範學院學報》1998.2。 CN32-1476/G4
“首屆中國文學人類學研討會綜述”,載《文藝研究》1998.2。CN 11-1672/J。(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研究》1998、5)(一類核心)(CSSCI)
“‘紅毛番’:一個增值的象形文本”,載《廈門大學學報》1998.2。CN 35-1019/C(CSSCI) (一類核心)
“東南亞華人文化認同與家族企業管理”,載《中國文化與世界》,第六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6。ISBN 7-81046-426-4
““”美人之美與各美其美──文學與人類學交流”,載《中外文化與文論》第5期,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9。ISBN 7-5614-1785-3/I.241(CSSCI)
“科學的限度”,載《光明日報(理論版)》1998.8.14。CN11-0026(一類核心)
“符號策略與‘鳥籠’”,載《民族藝術》1998.4。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文學人類學知識考古”,載“文學人類學論叢”之《文化與文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10月版。ISBN 7-80109-259-7
“另一種社會知識系統”,載《民族藝術》1999.1。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感受鑿壁談婚”,載《民俗研究》1999.1。CN 37-1178(《民族團結》1999.7全文轉載。)
“傳統不寂寞”,載《神州學人》1999.5。CN11-1284/C
“一個表演的版本:酒神祭儀中迷狂的‘治療’作用”,載“文學人類學論叢”之《文學與治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9.出版。ISBN 7-80149-124-6
“山海遭遇天后宮”,載《讀書》1999.7。CN11-1073/G2(CSSCI) (一類核心)
“族性過程與音樂的發生”,載《中國音樂學》1999.3。CN11-1316/J(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音樂、舞蹈研究》1999、5)(一類核心)(CSSCI)
“客家群:變遷中的文化認同”,載《客家魂》1999.4
魚尾獅怪物”等六篇載《情境與心境》,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9版。ISBN 7-5382-5484-6
“我非我與‘學術浪子’”,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9.4。CN 45-5007/C(CSSCI) (核心)
“源流追溯:文學與人類學的敘事邏輯”,載《東方叢刊》1999.4。ISBN 7-5633-2953-6
“‘本土’的邊界”,載《廣西右江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4。CN45-5027/G4
“‘參與觀察’旅遊與地方知識系統”,載《廣西民族研究》1999,4。 CN45-1041/C(CSSCI) (核心)
“古希臘文學中女性性格的分離與原型輻射”,載“文學人類學論叢”之《性別詩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版。ISBN7-80149-210-2/C、034
“媽祖崇拜的跨域性播衍”,載《民族藝術:面向21世紀的民族民間文化》(1999年增刊)CN45-1052/J
“新民俗傳說的地方化敘事”,載《民俗研究》2000,1。CN37-1178/K(二類核心)(CSSCI)
“土樓:一種地方性人文生態的表述範式”,載《東南文化》2000、5。CN.32-1096/K(二類核心)(CSSCI)
The Image of the “Red-Haired Barbarian” in Chinese Official and Popular Discourse. See Meng Hua & Sukehiro Hirakawa ed. IMAGES OF WESTERNER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Leiden University:Amsterdam-Atlanta,GA.2000
“邊陲地帶的草根力量”,載《讀書》2000,5。CN11-1073/G2(CSSCI) (一類核心)
“華人家族企業的認同、變遷和管理”,載《廣西民族研究》2000,3。CN45-1041/C(CSSCI) (核心)
“寧化石壁村的族性認同”,載《讀書》2000、10。CN11-1073/G2(CSSCI) (一類核心)
“實踐於歷史與想象之間:客家族群認同與寧化石壁公祭儀式”,載《思想戰線》2001,1。CN53-1002/C(CSSCI) (核心)
“現代社會中的鄉土知識與民間智慧”,載《民族藝術》2001,1。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千家峒運動與瑤族以祥地·序言”(作者:宮哲兵),武漢出版社2001、5。ISBN7-5430-2358-X
“族性中的音樂敘事——以瑤族的‘敘歌’為例”,載《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1、2。CN31-1004/J(CSSCI) (核心)
“永遠的‘鄉儀之神’”,載《讀書》2001、9。 CN11 1073/G2(CSSCI)(一類核心)
“體驗差異:民族志旅遊與人類學知識”,載《旅遊人類學與中國社會》,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ISBN7-81068-261-X/F、226
宮哲兵與千家峒——評〈千家峒運動與瑤族發祥地〉”,載《貴州民族研究》,2002、4。CN52-1001/C(CSSCI) (二類核心)(CSSCI)
“邊緣儀式——兼顧地理地貌形態”,載《人文世界》(中國社會文化人類學年刊)2001,VOLUME 1
“人類學儀式理論述評”,載《民族研究》2002、2。CN11-1217/C(一類核心)
“西方戲劇與酒神儀式的緣生形態”,載《戲劇藝術》(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2、2。142BM(CSSCI) (核心)
“文學人類學敘事的‘形式本體’”,載《吉首大學學報》2002、2
“論戲劇與儀式的緣生形態”,載《民族藝術》2002、2。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口述與書寫:誰能反映歷史真相”(“口述中國”四人談),載《光明日報》2002、7、18。(權威)
“實驗民族志語體”,載《讀書》2002、9。CN11 1073/G2(CSSCI) (核心)
“西方戲劇發生學的空間意義”,載《民族藝術》2002、3。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審美人類學三人談”,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2、6。CN45-1074/C(CSSCI) (核心)
“‘東道主/遊客’:一種現代性悖論的危險——旅遊人類學的一種詮釋”,載《思想戰線》2002、6。CN53-1002/C (CSSCI)
“人類學的一個審美視角:變形”,載《東方叢刊》2002、4。ISBN 7-5633-0/I·418
“西方戲劇研究”,載《民族藝術》2002、4。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Genelogy of Ritual: A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Se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 vol.4,2002, 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ichuan University(ed.) Sichuan National Press.2002.12.
“瑤漢盤瓠神話-儀式敘事中的‘歷史記憶’”,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3、1。CN45-1074/C(CSSCI) (核心)
“人類學儀式理論知識譜系”載《民俗研究》2003、2。(CSSCI)(核心)
“意見· 領袖· 常識課”十條,載《新周刊》第155期,2003年5月15日版P25。CN44-1416
“神話敘事中的‘歷史真實’——人類學神話理論評述”,載《民族研究》2003、5。CN11-1217/C(一類核心)(CSSCI)
“我非我與‘學術浪子’”,載《世紀坦言》,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ISBN7-207-06148-X/Q、7
“邊界的空隙:一個歷史人類學的場域”,載《思想戰線》2004、1。CN53-1002/C(CSSCI)同文轉載於《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2上。(核心)(CSSCI)
“口述/書寫:歷史的敘事與敘事的歷史”,載《廣西民族研究》2004、1。 CN45-1041/C(CSSCI)(核心)
“另一種音樂的‘言唱’”,載《民族藝術》2004、1。CN45-1052/J
“論民族與族群在變遷語境中的裂化因子”,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4、2。CN45-1074/C(CSSCI) (核心)
“論民族作為歷史性的表述單位”,載《中國社會科學》2004、2。CN11-1211/C(一類核心)
“田野中的歷史現場:歷史人類學的幾個要件分析”,載《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3。CN53-1191/C(CSSCI)(核心)
“聚焦:發展與不發展——第二屆人類學高級論壇海峽兩岸圓桌論壇實錄”(部分)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4、4。CN45-1074/C(CSSCI) (核心)
“懷念陳國強先生”,載《中國人類學學會通訊》2004年第3期
“西方文學原型中‘生/死’母題的儀式性隱喻”,載《吉首大學學報》2004、3。CN43-1069/C
“當歷史違背歷史的時候”,載《口述中國》(《光明日報》書評周刊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ISBN7-5004-4512-1(核心)
“ 從羌族黑水河到美國的中餐館:吃還是不吃?”(專題訪談嘉賓),載《光明日報》2004年11月18日版。(核心)
“‘后民族結構’理論的視角:地緣、族群與民族國家”,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CUAA),2004、4。CN31-1889/C(核心)。(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2、2
《旅遊人類學視野中的“旅遊文化”》,載《旅遊學刊》2004、6。(核心)(CSSCI)CN11-1120/K2002、2
“瞎子怎麼‘書寫’歷史篇章?”,載《民族藝術研究》2004、6。2002、2
“田野中的‘歷史現場’”,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1期。CN11-4116/C(核心)。、7、18(權威)
“從‘異文化’到‘本土化’:人類學研究道路和的光輝楷模”,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緬懷費孝通)2005、3。CN45-1074/C(CSSCI) (核心)(CSSCI)。2002、9
“旅遊人類學視野下的‘鄉村旅遊’”,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4。CN45-1074/C(CSSCI) (核心)(CSSCI)2002、3
“民族旅遊的人類學透視:中西旅遊人類學研究論叢?序”,張曉萍主編,雲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ISBN7-81068-908-8/F?328。2002、4
“(后)現代性與移動性:生態環境所面臨的擠壓”,載《中共桂林市委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2期。CN45-1291/D2002、4
“一個‘土著’民族志作家及其作品”,載《今日文壇》,2005年冬之卷。
“人類遺產與家園生態”,載《思想戰線》2005年第6期。CN53-1002/C(CSSCI)(核心)(人大複印資料,2006年第3 期全文轉載,GO《文藝研究》)2003、1
“現代旅遊中的符號經濟”,載《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0期。CN36-1001/C(CSSCI)(核心)(本文的主要觀點轉載在《新華文摘》2006-16期上的“篇目輯覽”(社會評論)上)。2003、2
“飲食文化與族群邊界:關於飲食人類學的對話”,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作者之一)CN45-1074/C(CSSCI) (核心)。P25
“無邊界記憶——廣西恭城平地瑤‘盤王婆’祭儀變形”,載《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CN45-1041/C(CSSCI) (核心)、5
“旅遊人類學家談中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載《旅遊學刊》2006年第1期。CN11-1120/K(核心)(CSSCI)
“人類學民族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經驗五人談”,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CSSCI) (核心)(CSSCI)。2004、2上
“儀式中的暴力與犧牲”,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CN42-1704/C(CSSCI) (核心)(CSSCI)。2004、1
“民族志視野中的‘真實性’的多種樣態”,載《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CN11-1211/C(一類核心)(本文的主要觀點轉載在《新華文摘》2006-12期上的“篇目輯覽”(社會評論)上),(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民族族問題研究》2006年第6期、《文化研究》2006年第8期,《光明日報》 2006年5月29日“論點摘編”,《中國民族報》2006年7月7日“理論動態”。)、2
“人類學研究之於‘和諧關係’”,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CN44-1158/C。(核心)(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6年第7期)2004、2
“‘第四世界’的文化遺產:一個藝術人類學的視野”,載《文藝研究》2006年第4期。CN11-1672/J(一類核心)(CSSCI)2004、3
“夏威夷:人法自然的樣板”,載《大自然》2006年第3期。CN11-1385/N2004、4
“家園重建與鄉土紐帶”,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紅毛番’:一個增值的象形文本”,載孟華主編《中國文學中的西方人形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ISBN 7-5336-4764-5。2004、3
“奧運會與大眾傳媒的儀式性分析”,載《體育學刊》2006年第6期,CN44-1404/G8。(每二作者)(核心)(CSSCI)
“文學人類學的儀式視野:西方經典文學的一種讀法”,載史忠義等主編《國際文學人類學研究》,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ISBN7-5306-4517-X
“人類學歷史志的生命表述”,載《賀州學院學報》2006年第一期。CN45-1353/Z(CUAA),2004、4
“傳統的繼承”(人類學新苑?序言),載《人類學新苑》第一期,2007年版。2004、6
“口述傳統與文學敘事”,載《紅湖論學》,新疆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ISBN 978-7-5631-2087-I.2004、6
“現代旅遊中家園遺產的生態鏈——廣西秀水村旅遊開發潛伏的危機”,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西方基督教符號形象的東方地方化——中國東南沿海泉州墓碑符號的解讀”,(北大——耶魯比較文化學術論壇),載孫康宜孟華主編《比較視野中的傳統與現代》,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2005、3
“來自人類學的聲音”,載《光明日報?國學版》2007年2月8日。(核心)2005、4
“人類遺產與家園生態”,載《楚雄民族文化論壇》,雲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ISBN978-7-81112-255-8。P46-49
“人類學與國學”,載《百色學院學報》2007年第二期。CN45-1355/Z
“論遺產的原生形態與文化地圖”,載《文藝研究》2007年第二期。ISSN0257-5876/CN11-1672/J。(本文轉載在《新華文摘》2007-9期上的“篇目輯覽”(文化研究)上)(一類核心)(CSSCI)
“陽光下的陰影:現代旅遊中的一種價值隱喻”,載《創新》2007年第三期。CN45-1348/C。(全文轉載“人大複印資料”2007年第12期“旅遊管理”)
“儀式音樂敘事中的族群歷史記憶——廣西賀州地區瑤族‘還盤王願’儀式音樂分析”,載曹本冶主編《中國民間儀式音樂研究》華南卷(下),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ISBN978-7-80692-297-2/J285。247-327頁,約8萬字
“佤族司崗里敘事中的‘神話在場’”,《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第三期。(核心)(CSSCI)
第四世界’的文化遺產”,載《亞洲博物館館長和人類學家論壇文集》,雲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版,ISBN978-7-5415-3282-0
“族群的社會記憶”(第一作者),載《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三期。CN45-1041/C(核心)(CSSCI)
““‘遺產旅遊’與‘家園遺產’:一種後現代的討論”,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CN42-1704/C。(核心)(CSSCI)(全文轉載“人大複印資料”2007年第12期“旅遊管理”)
“後現代性與移動性:生態環境所面臨的擠壓”,載《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CN41-1213/C。(核心)
“南音與文化空間”,載《民族藝術》2007年第4期,CN45-1052/J。(核心)(CSSCI)
“‘5%的完整性’:旅遊資源評估體系的拷問”,載《中國可持續發展》2007年第4期。ISSN1608-5582
“人類學視野中儀式音樂的原型結構”,載《音樂研究》2008年第1期。CN11-1665/J。(一類核心)(CSSCI)
《抗拒生命的時空觀》載《國際瑤族研究論文集》1994年香港新亞書院(NEW ASIA ACADEMIC BULLETIN.Special Issue on Yao Studies.Volume XII 1994)
“遺產學與遺產運動:表述與製造”,載《文藝研究》2008年第2期,ISSN0257-5876/CN11-1672/J。(一類核心)(CSSCI)
“遺產的解釋”載《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CN52-1005/C(二類核心)(CSSCI)
“以民族-國家的名義:國家遺產的屬性與限度”,載《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CN52-1005/C(二類核心)(CSSCI)(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08、5全文轉載)
“遺產政治學:現代語境中的表述與被表述關係”,載《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CN53-1191/C。(二類核心)(CSSCI)(《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3“學術前沿”轉摘)
“多維視野中人類學的西南研究”(專題訪談),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CN51-1671/C。(二類核心)(CSSCI)
《人類學》之“旅遊人類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ISBN978-7-300-08948-5/C﹒404(2萬字
“災難與旅遊”,載《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第六期。CN52-1005/C。(二類核心)(CSSCI)
“戲劇的人類學研究”,載周寧主編《西方戲劇理論史》下冊,第1179-1207頁。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版。ISBN978-7-5615-2971-3
“旅遊消費:家園遺產中‘看不見的手’”,載《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7期。CN22-1002/C。(二類核心)(CSSCI)
“災難與人類”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旅遊與人類學”,載《思想戰線》2008年第4期。CN53-1002/C。(CSSCI)(核心)
“從‘他者保護’到‘家園遺產’”載《貴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CN52-1001/C。(二類核心)
“馬尾:中國近代遺產群的一個範式表述”,載《文化遺產》2008年第三期。CN44-1645/G0
“遺產與旅遊:傳統與現代的並置與北離“,載《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三期,CN45-1041/C。(二類核心)(CSSCI)
“民族志書寫:徘徊於科學與詩學間的敘事”,載《世界民族》2008年第4期。CN11-3673/C。(一類核心)(CSSCI)
“人類學與遺產研究”載《西北第二民族學報》,CN64-1033/G4。(二類核心)(CSSCI)
“無形文化遺產遭遇的三種‘政治’”,載《民族藝術》2008年第3期,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儀式敘事的原型結構”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社會任職


中國人類學學會副秘書長
藝術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
文學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學術委員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