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連雲

易連雲

易連雲,男,漢族,1963年7月生,1983年畢業於四川南充師範學院英語系,獲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教育系,獲教育學碩士學位;1999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獲教育學博士學位;2002年入西南大學博士后流動站。現為: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教育研究院院長、西南大學少年兒童組織與思想意識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市巴渝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中青年骨幹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德育論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理事,中國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重慶市少先隊工作委員會副會長。

個人簡介


易連雲,男,中共黨員,1963年7月出生於重慶市奉節縣永安鎮。現為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兼西南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德育原理、高校德育。

主要經歷


易連雲
易連雲
1979—1983年,大學本科,西華師範大學英語系,1983年6月,獲文學學士學位。
1983—1989年,任教中學英語,工作單位:奉節縣永安中學。
1989—1992年,攻讀教育學碩士學位,師從劉興家教授,研究方向:學校德育,就讀學校:東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系,1992年6月獲教育學碩士學位.
1992—1996年,到西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任教,主要執教課程:教育學原理、德育原理、教育哲學,社會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等課程。
1996--1999年,在職攻讀教育學博士學位,師從葉瀾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原理。就讀學校: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系,1999年6月獲教育學博士學位。
1999年博士畢業返回西南師範大學,任教於教育科學學院。
曾任西南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學術兼職


中國教育學會德育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理事
中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學會理事
重慶市少先隊工作學會副會長,少先隊理論工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在研項目


1、文化交融與衝突中的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傳承與保護,教育科學規劃“十五”課題.2001-2005年12月
2、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學校道德教育現狀調查及發展戰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規劃項目. 2002-2005年
3、西南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實驗研究(項目博士后課題)
4、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德育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教育科學規劃十一五課題(2006-2009年)
5、重慶教育科學規劃十一五課題:小學德育新課程適應性研究(2007-2009年)
6、“生命·實踐”學校德育體系構建研究(橫向課題)
7、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研究生學術研究價值取向中的意識形態盲區研究(BEA130024)
8、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委託項目:“三個倡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2012ZDA07)

學術論文


2014-2-28
1、高校不良學風的制度審視與改進策略,光明日報2014年1月22日理論版,田蜀華 易連雲
2、電影《唐山大地震》對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啟示,薛娟 易連雲,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年第1期
3、當代教師德性研究述評,楊建朝 易連雲,中小學德育2014年第1期
4、略論建國后我國教師倫理的時代變遷----基於《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演變的分析,易連雲 李琰,中小學德育2014年第1期
2013-12-30
1、以三個倡導引領高校德育深化發展,光明日報2013年8月17日理論版。趙國棟 易連雲
2、當代越南大學生儒家道德繼承現狀的調查報告,高等教育研究,黎文升 易連雲,2013年第7期。
3、論成“人”視域中的認識論教育自由,高等教育研究,楊建朝 易連雲2013年第6期。
4、試析德育回歸生活的價值選擇,中國教育學刊,李琰 易連雲2013年第5期。
5、作為成“人”的教育精神:人性視角的內涵分析,楊建朝 易連雲 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6、純粹與必然遭遇溫純與不確定性----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德育困境,易連雲 易然教育科學,2013年第6期。
7、高校教師聘任的出身論現象研究----對百所“985,211”院校的調查,易連雲 趙國棟毋改霞,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9期.
8、意蘊、境遇及訴求:大學班級文化的德性審視,江蘇高教研究,黃正夫 易連雲,2013年第1期。
9、班級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及實現路徑,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王靜文 易連雲,2013年第5期
10、論班級生活中 兒童生命實踐意識的培養,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龍紅霞 易連雲2013年第1期
11、自然之“德”與教育之“道”,中小學德育,易連雲,2013年第8期
2012
1、專業化發展視域下師範生專業倫理培養研究,《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第2作者)
2、密歇根州立大學教師課程述評----以初等教育專業為例,談心、易連雲,《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P70-78頁。
3、密西根州立大學教師教育課程述評——以初等教育專業為例,《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第2作者)
4、政治社會化取向的美國高校公民道德教育行動,《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第7期,(第2作者)
5、西南地區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路徑思考,《教育與經濟》,2012年第1期,(第2作者)
6、論關係存在中的當代教師德性的消解與回歸,易連雲 毋丹丹,《教育學報》,2012年第10期
7、內涵發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戰略的路向選擇,《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第1作者)
8、論政治社會化進程中大學生政治素質培養,《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第2作者)
9、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視域下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探析,李琰 易連雲,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年第10期
10、高校教師教學任務釐定與反思,黃正夫 易連雲,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年第12期
11、.小學德育灌輸中的成人化傾向省思,《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年第5期,(第2作者)
12、班級文化的學生道德發展功能研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年第17期,(第2作者)
13、當代學校道德教育的社會使命,《教育文化論壇》,2012年第1期,(第1作者)
14、當前我國地方綜合性大學發展教師教育的困惑與對策,《當代教師教育》,2012年第6期,(第2作者)
15、德育社團:德育課程建設不應忽視的資源,《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第2作者)
16、在三尺講台上起舞,陳丹 易連雲,中小學德育,2012年第10期
2011
1、美國科學道德價值觀與德育思路,王海瑩 易連雲,高教發展與評估,2011年第3期
2、從博弈論角度看研究生學術道德問題,張凌洋,易連雲 楊公安,現代教育科學,2011年第5期
3、論意義關懷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邱永瓊,易連雲,前沿,2011年第8期
4、教會選擇:當前我國學校德育的基本目標,張偉 易連雲,教學與管理,2011年第10期
5、論組織文化視域下的大學章程建設,金家新 易連雲,中國高教研究2011年第二期
6、論民族認同與愛國主義的契合,王付欣 易連雲,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7、論民族認同的概念及其層次,王付欣 易連雲,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8、研究生“買櫝還珠”現象的經濟學分析,張凌洋,易連雲 楊公安,山西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9、普遍信任感培養與兒童道德養成,李佳 易連雲,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年第21期
10、《周易·蒙》中的兒童道德教育思想,易連雲,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年第18期
11、家有兒女,易連雲,中小學德育2011年第8期
12、風險社會語境下的大學生風險教育研究,黃東升 易連雲,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年第9期
13、論組織文化視域下的高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協構,金家新 易連雲,內蒙古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
14、教育學特色專業建設與發展--目標定位:研究型教師,唐智松易連雲,《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
15、論多元目標下的博士后質量管理與評價體系構建,金家新 易連雲,教育與職業,2011年29期。
16、高等師範教育實踐中的道德體悟教育論析,韓玉 易連雲,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2010
1、德育的關懷:讓道德和意義與生命相遇,《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2作者)
2、新媒體時代學校德育面臨的危機及應對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1作者)
3、新媒體時代比較教育研究面臨的挑戰與選擇,《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1作者)
4、傳統道德教育研究的範式轉換,《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獨立)
5、傳統故事在現代德育中的理性詮釋,《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2期。(第2作者)
6、一個留守兒童的經歷,《教育科學研究》,2010年第2期。(第2作者)
7、讓教育回歸育人本位,《人民日報》2010年7月27日.(獨立)
8、道德教育的未來擔當,《中國德育》,2010年第8期
9、傳統師道尊嚴思想辨析,《人民日報》,2010年8月27日。
10、美國教育研究的歷史教訓及其對中國同行的啟示,《外國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第2作者)
11、杜威經驗理論視角下幼兒道德經驗的內核與建構,《學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第1作者)
12、1999-2009年我國關於“情緒智力”選題的研究狀況及分析,《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0年第11期。(第2作者)
13、信仰、責任、愛與道德----《潛伏》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啟示,《中國德育》2010年第11期。(第1作者)
14、讓教育回歸育人本位,《今日教育》轉載,2010年第10期.(獨立)
15、當前中小學德育理論研究:現狀、問題與前瞻,《教育導刊》,2010年第11期。(第2)
2009
1、兒童道德智慧的養成,《學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41-44)(第2作者)
2、警惕德育的“婢女化”趨勢,《思想理論教育》,2009年第12期(4-7)(第2作者)
3、學校德育不能承受之重----論“德育實效”研究的負效應,《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5期(第2作者)
4、文化資本與學生文化建設,《光明日報》,2009年4月20日第七版。(第2作者)
5、鄧小平對學校德育理論的創新探索,《探索》,2009年第4期。(第2作者)
6、影像暴力對青少年的道德影響,《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第2作者)
7、身份認同視域下的教師道德發展,《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作者)
8、道德信仰:高校境界德育的價值取向,《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第2作者)
2008
1、從規範約束到意義引領----生存論視野下的大學職業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第2作者)
2、論大學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 《教育學報》2008年第1期(第2作者)
3、後現代語境下的傳播與青少年道德自律,《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第2作者)
4、探索與實施“頂崗實習支教”模式促進農村中小學師資更新,《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第1作者)
5、家庭教育:兒童同情心發展的基石,《學前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第2作者)
6、“康德劃分問題”的理論啟示,《光明日報》2008-07-03 10:00 (第2作者)
7、稷下學宮與學術規範建設,《蘭台世界》2008年第13期(第2作者)
8、道德的誤讀:對當代學生道德評價標準的反思,《大學(研究與評價)》,2008年第9期。(第2作者)
9、對立還是融合:對“5+2=0”的詰問,《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第1作者)
2007年
1、道德教育的知識基礎與學校德育課程改革,《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作者)
2、德育教師的專業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獨立)
3、個體道德敘事:兒童道德教育的可能方式,《學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第2作者)
4、我國西部貧困地區農村初中德育的困境與生機----以重慶市奉節縣為例,《中國教育學刊》2007年第1期(第2作者)
5、對兒童中心論的反思與批判,《教育發展研究》2007.2A(第2作者)
6、走向對話的學校道德教育,《江西教育科研》,2007.1(第2作者)
7、教育的萬能與無能----對完美主義教育觀的批判,《教育學報》2007年第3期(第2作者)
8、美國公學教育模式及其啟示,《教學與管理》2007年第1期,第143-144頁。(第2作者)
9、取消高校行政級別是一個短視的觀點,《江蘇高教》2007年第5期,第6-8頁。(第2作者)
10、一種民主的班級管理模式:值日生班長制,《基礎教育參考》2007年第9期,第9-12頁(第2作者)
11、教育的萬能與無能----對完美主義教育觀的批判,《教育學報》2007年第3期第22-27頁。(第2作者)
2006年
1、跨文化視野下的高校德育變革,《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第2作者)
2、論社會主義道德價值的一元指導,《道德與文明》2006年第3期(第2作者)
3、教育理論建設的文化價值觀,《中國教育報》2006年9月21日教育科學版(第2作者)
4、The Construction of Living-Practicing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Basing on the Life Connotation in the Moral Tradition,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Verlag2006(第1作者)
5、傳統“道德”概念的歷史演變對學校德育的現代啟示,《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第2作者)
6、組織文化的融合:合併后高校發展的關鍵,《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2作者)(第2作者)
7、“談民主化取向的班級建設”,《新德育》2006年第5期(第2作者)
8、“從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角度看當前基礎教育狀況”,《基礎教育參考》2006年第7期(第2作者)
9、“中小學中層幹部的管理與培養”,《雲南教育》2006年第10期(第2作者)
10、“民主取向的班級建設”《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第8期(上)(第2作者)
2005年
1、傳統道德中的生命意義解讀----論“生命·實踐”道德體系的構建,《教育學報》2005年第5期(獨立)
2、“課程資源視野下的西南少數民族學校德育變革”《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第2作者)
3、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生產力的發展方向,《理論導刊》2006第12期(第2作者)
4、農村父母教養方式與中學生焦慮水平的相關研究《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第2作者)
5、“大德育”實踐困惑與理論反思,《四川教育學院學院》2005年7月(第2作者)
2004年
1、論中國教育學派的創生,《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本文入選《中國教育科學》2004)(第1作者)
2003年
1、“道”、“德”的層次性與新時期學校德育改革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獨立)
2、《重建“家園”----對當代我國中小學校德育的困境與出路之“思”》,載《1999年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摘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2002年
1、遭遇後現代:文化交融與衝突中的學校德育,《河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獨立)
2、新時期學校德育改革構想,《教育科學研究》,2002年第3期(獨立)
3、遭遇後現代:文化交融與衝突中的學校德育,河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2001年
1、新機遇·新戰略·新挑戰——西部開發與發展高級研討會綜述,《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3 月(第1作者)

學術著作


1.《重建學校精神家園》 (獨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版
2.《教育學概論》(主編)(2),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幼兒園《社會》(主編)(小班)(第1),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4.幼兒園《社會》(主編)(中班)(第1),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5.幼兒園《社會》(主編)(大班)(第1),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6.《現代德育論》(參編),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版
7.《師論——多維視角下的教師透視》(參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8、《給小學教師的五百條建議》,(譯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班主任工作》,(主編)重慶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