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質菌

膠質菌

膠質菌,泛指子實體屬膠質的蕈菌(大型真菌)類。

簡介


膠質菌(學名:gelatinous fungus )
膠質菌
膠質菌
膠質菌,如木耳目 Auriculariales黑木耳毛木耳、皺木耳、紫木耳、網脈木耳、大光木耳)、銀耳目 Tremellales銀耳金耳血耳)、花耳目 Dacrymycetales 、膠陀螺菌科 Bulgariaceae 、盤菌目 Pezizales (林地糞碗)、地衣lichen(石耳地耳髮菜)等。
膠質菌具有優良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廣泛分佈於世界溫帶地區,也是我國的優勢種質資源。可以人工栽。
蕈菌,就是平時所說那些菇、耳、芝等一類的生物,是指那些“肉眼可見,徒手可采”的大型真菌(Macrofungi),我國已知約3800-4000種,其中傘菌類約1600種,多孔菌類1300種,腹菌類300種,子囊菌類400多種,而膠質菌類有100多種。
我國是世界最在採集利用和人工栽培黑木耳、銀耳等膠質菌的國家;黑木耳、銀耳、毛木耳、金耳、血耳等已實現大規模人工栽培,產量居世界首位。

食用種類


黑木耳

人工栽培的黑木耳
人工栽培的黑木耳
木耳指木耳屬(學名: Auricularia or Wood ear) 的食用菌,是子實體膠質,成圓盤形,耳形不規則形,直徑3-12厘米。新鮮時軟,干后成角 質。口感細嫩,風味特殊,是一種營養豐富的著名食用菌。它的別名很多,因生長於腐木之上,其形似人的耳朵,故名木耳;又似蛾蝶玉立,又名木蛾;因它的味道有如雞肉鮮美,故亦名樹雞、木機(古南楚人謂雞為機):重瓣的木耳在樹上互相鑲嵌,宛如片片浮雲,又有雲耳之稱。人們經常食用的木耳,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腹面平滑、色黑、而背面多毛呈灰色或灰褐色的,稱毛木耳、粗木耳(通稱野木耳);另一種是兩面光滑、黑褐色、半透明的,稱為黑木耳、細木耳、光木耳。毛木耳朵較大,但質地粗韌,不易嚼碎,味不佳,價格低廉。黑木耳質軟味鮮,滑而帶爽,營養豐富,是人工大量栽培的一種。
子實體叢生,常覆瓦狀疊生。耳狀。葉狀或近林狀,邊緣波狀,薄,寬2-6cm,最大者可達12cm,厚2mm左右,以側生的短柄或狹細的基部固著於基 質上。初期為柔軟的膠質,粘而富彈性,以後稍帶軟骨質,干后強烈收縮,變為黑色硬而脆的角質至近革質。背面外面呈弧形,紫褐色至暗青灰色,疏生短絨毛。絨毛基部褐色,向上漸尖,尖端幾無色,(115-135)μm×(5-6)μm。裡面凹入,平滑或稍有脈狀皺紋,黑褐色至褐色。菌肉由有鎖狀聯合的菌絲組成,粗約2-3.5μm。子實層生於裡面,由擔子、擔孢子及側絲組成。擔子長60-70μm,粗約6μm,橫隔明顯。孢子腎 形,無色,(9-15)μm×(4-7)μm;分生孢子近球形至卵形,(11-15)μm×(4-7)μm,無色,常生於子實層表面。

毛木耳

子實體初期杯狀,漸變為耳狀至葉狀,膠質、韌,干后軟骨質,大部平滑,基部常有皺褶,直徑10-15cm,干后強烈收縮。不孕麵灰褐色至紅褐色,有絨毛,(500-600)μm×(4.5-6.5)μm,無色,僅基部帶褐色。子實層面紫褐色至近黑色,平滑並稍有皺紋,成熟時上面有白色粉狀物即孢子。孢子無色,腎形,(13-18)μm×(5-6)μm。

皺木耳

膠質菌
膠質菌
子實體群生,膠質,干后軟骨質。幼時杯狀,後期盤狀至葉狀,(2-7)cm ×(1-4)cm,厚5-10mm,邊緣平坦或波狀。子實層面凹陷,厚85-100μm,有明顯的皺褶並形成網格。不孕面乳黃色至紅褐色,平滑,疏生無色絨毛;絨毛(35-185)μm×(4.5-9)μm。孢子圓柱形,稍彎曲,無色,光滑,(10-13)μm×(5-5.5)μm。

銀耳

銀耳,也叫白木耳雪耳,有“菌中之冠”的美稱。它既是名貴的營養滋補佳品,又是扶正強壯的補藥。歷代皇家貴族都將銀耳看做是“延年益壽之品”、“長生不老良藥”。銀耳性平無毒,既有補脾開胃的功效,又有益氣清腸的作用,還可以滋陰潤肺。另外,銀耳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以及增強腫瘤患者對放、化療的耐受力。因此,我建議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在煮粥、燉豬肉時放一些銀耳,這樣即可以享受美食,又能滋補身體,一舉兩得。擔子亞球形,亦呈白色,12~13x10微米,透明;擔子孢子亞球形,6~7.5x5~6微米。寄生於朽腐的樹木上,被人們譽為“菌中之冠”,既是名貴的營養滋補佳品,又是扶正強壯之補藥。歷代皇家貴族將銀耳看作是“延年益壽之品”、“長生不老良藥”。

金耳

金耳
金耳
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 et Zang),為真菌植物門真菌黃耳,又稱黃木耳、茂若色爾布(藏語)、金黃銀耳、黃耳、腦耳。金耳是一種食、葯、美容兼用菌。其商品價值無論食用、藥用、美容都高於現有人工能培育品種,正因如此,國內專家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著手探討、摸索和研究。經過十五年馴化栽培,雖在實驗室制種及段木栽培上有一定進展,至於木宵袋栽還未有切實可行實際生產經驗,故此,至今不但市場見不到袋栽產品,甚至連較高層次的科研單位其種源都不保留,顯而易見,木宵袋栽的難度可想而知。無毒性又無副作用的金耳產品,發展前景一路看好。但怎樣能生產出產品滿足需求,一直是人們期望的目標。為了達到造福人類的這個遠大理想,經三年多方式、多層次、多模式的拼搏,初步認識和掌握袋栽的成功栽培技藝。

地衣

是一類專化性的特殊真菌,在菌絲的包圍下,與以水為還原劑的低等光合生物共生,並不同程度地形成多種特殊的原始生物體。傳統定義把地衣看作是真菌與藻類共生的特殊低等植物。1867年,德國植物學家施文德納作出了地衣是由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共生的結論。在這以前,地衣一直被誤認為是一類特殊而單一的綠色植物。全世界已描述的地衣有500多屬,26000多種。從兩極至赤道,由高山到平原,從森林到荒漠,到處都有地衣生長。
膠質菌
膠質菌
中國地衣資源相當豐富,人們食用和藥用地衣的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可供食用的地衣有15種,如皮果衣老龍皮網肺衣、松石蕊、雀石蕊、石耳、樹花、綠樹發、長松蘿、風滾地衣、風滾平茶漬等。其中,石耳是特產中國和日本的著名食用地衣,可燉、炒、燒湯、涼拌,營養豐富,味道鮮美。
地衣營養價值較高,內含多種氨基酸、礦物質,且鈣含量之高是蔬菜中少見的。下面以地衣中的東方肺衣、裂髓樹花為代表與其他食品進行比較來分析食用地衣的營養成分。

髮菜

(學名:Nostoc commune var. flagelliforme,異名Nostoc flagelliforme),又稱髮狀念珠藻,是藍菌門念珠藻目的細菌,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的沙漠和貧瘠土壤中,髮菜大量產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青海、陝西等省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全年降雨量在 80~250毫米之間的、母質為第三紀紅土地區生長較多。俄羅斯蒙古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代克、法國、美國、墨西哥摩洛哥索馬利亞阿爾及利亞等國也有。
膠質菌
膠質菌
“髮菜”,因其色黑而細長,如人的頭髮而得名,可以食用。廣東人取“發”的諧音“發”而寫成“髮菜”,意為發財。可食用髮菜貼在於荒漠植物的下面,因其形如亂髮,顏色烏黑,得名“髮菜”也被人稱之為“地毛”,又名江蘺,竹筒菜,粉菜,龍鬚菜,頭髮菜,發藻,大髮絲,地毛,地耳筋,毛菜,仙菜,凈池毛等。藻體毛髮狀,平直或彎曲,棕色,干后呈棕黑色。往往許多藻體繞結成團,最大藻團直徑達0.5米;單一藻體乾燥時寬0.3~0.51毫米,吸水后粘滑而帶彈性,直徑可達1.2毫米。藻體內的藻絲直或彎曲,許多藻絲幾乎縱向平行排列在厚而有明顯層理的膠質被內;單一藻絲的膠鞘薄而不明顯,無色。細胞球形或略呈長球形,直徑4~5(~6)微米,內含物呈藍綠色。異形胞端生或間生,球形,直徑為5~6(~7)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