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歷史
西亞歷史
西亞的古代文明主要包括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巴比倫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地中海沿岸地區(包括現代以色列、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古代文明、現代伊朗西南部地區的古代文明(埃蘭、米底、古波斯)以及小亞細亞地區的古代文明(赫梯文明)。這些地區的古代文明,尤其是兩河流域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許多後來的文明產生過深遠影響。
文明和地理密切相關,西亞文明可以分成不同的6塊,美索不達米亞,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地中海東岸,高加索山區和小亞細亞。
西亞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存主要集中在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和伊朗。這些文化遺存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與2017年居住在這個地區的各大民族在語言、文字和宗教方面沒有直接的繼承關係(古波斯時期的文化遺存例外)。由於歷史原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對這些人類文化遺產的“開發”被歐美強國所壟斷。二戰後,西亞獨立自主的阿拉伯國家和伊朗,奉行允許外國考古隊到本國進行考古發掘的政策,使過去曾在這些地區進行考古發掘的國家得以繼續在那裡進行考古發掘,同時使新參與該地區考古發掘的國家也就越來越多。雖然一些西方國家已經斷斷續續在西亞—北非地區發掘了100多年,但是,這片土地下埋藏的豐富的古代遺存還遠遠沒有被全部挖掘出來,這裡的發掘前景還十分廣闊。
蘇美爾Sumer(阿卡德)系列:
安努(眾神之首的第一大神,主宰一切。主神廟在烏魯克Uruk)
Enlil恩利勒(開天闢地創造世界,維持人間秩序的人間之神,蘇美爾的民族神。主神廟在尼普爾Nippur。)
恩基(又名埃阿,水神,智慧之神。性格複雜微妙,主宰地府。是埃利都的保護神。)
Inanna伊南娜(月神,愛與生育之神。烏爾Ur的主神)=Istar伊斯塔爾
烏圖(太陽神,能以其光芒昭然正義和邪惡。西帕爾和拉爾薩的主神)杜穆滋(畜牧和萬物之神。)
Shara沙臘(溫馬的神。)
Zababa扎巴巴(基神的神。)
巴比倫系列:
Marduk馬爾都克(巴比倫城神,代表木星。集五十個不同神的品質於一身。)
Istar伊斯塔爾:原來美索不達尼亞的愛情和戰爭女神。又稱阿斯塔特Astarte。後來代表金星。她曾到冥界營救丈夫坦木茲
Tammuz。是受人熱愛的愛情之神。
Sin辛(月神)Nabu那布(波爾西帕Borsippa城神。智慧之神,代表水星。亦被亞述人接受。)
Shamash沙馬什(太陽神,司法律和公正。亦被亞述人接受。)
亞述系列:
Ashur阿淑爾(阿淑爾城和亞述國家之神。眾神之主。)
Ninurta尼奴爾塔(亞述人的戰神和狩獵之神。早先同樣是蘇美爾人信奉的戰神。)
伊朗系列:
Mithra密特拉(祆教中的太陽神。)
Anahita阿娜希塔(祆教中的豐產和生命女神,水神)
1,哈孫納文化(約5500年——5000年)
2,薩馬臘Samarrah文化(約公元前5500年——5000年)
3,哈拉夫Halaf彩陶文化(約公元前5500年——4500年)
4,兩河流域南部的歐貝德文化(約公元前5300年——3500年)
5,城邦的形成時期——烏魯克文化(約公元前3500年——3000年)
在傳說中的大洪水前,有所謂的獲得王權的“五帝邦”即埃瑞都Eridu,巴德提比臘(Badtibira,銅匠之城),拉臘克Lalak,西帕爾Sippar和舒如帕克Shurrupak。而洪水后王權再次“自天而降”所在的頭三座城市為基什Kish,烏魯克和烏爾。基什是最早的“王城”之一。其王恩美巴臘西(“恩”En是頭銜)率領蘇美爾各城邦聯軍掠奪了埃蘭。其子阿旮Agga在與烏魯克王吉爾伽美什Gilgamesh爭霸中失敗,不得不讓出霸主地位。吉爾伽美什之後,霸權轉移到其南城市烏爾
統一文明地區
阿卡德人是說閃米特語的民族,后因阿卡德帝國而得名。到盧旮勒扎格西統一南方蘇美爾各邦時,阿卡德崛起成為北方霸主。其王薩爾貢Sargon為園丁之子,本人在基什宮廷做過司儀,后建立阿卡德城邦,取代基什成為領袖,並自稱基什王。其後打敗並俘虜了盧旮勒扎格西,又征服南方強邦烏爾Ur和溫馬Umma。建立了一個土地遼闊的楔形文字帝國。但這個帝國仍然非常鬆散,各城邦依然非常獨立,只能靠武力維持統治,薩爾貢晚年時各邦紛紛獨立,將他圍困在阿卡德城。其次子,長子和長孫瑞穆什Rimush,馬尼什圖蘇和那臘姆辛Naram-Sin即位后都是一生東爭西討維持著鬆散帝國的表面統一。那臘姆辛的文治武功最為顯赫,他也以“四方之王”這種帝國頭銜來取代城邦頭銜。到其子沙爾卡里沙瑞即位時,帝國已四分五裂,南方的蘇美爾各邦都紛紛擺脫了阿卡德人的宗主權,不久東北山區的蠻族庫提人入侵,滅亡了阿卡德王朝,統治了兩河流域。
建立統一國家
南方的烏魯克的烏圖赫旮勒趕走了庫提人,建立烏魯克第五王朝。其弟烏爾總督烏爾那穆在其死後奪的帝位,建立烏爾第三王朝。並頒布了一部法典。其子舒勒吉在位時帝國的文治武功都達到極盛,他仿效前朝的那臘姆辛父子自稱為神,從此神權和王權開始緊密結合。其孫伊比辛Ibbi-Sin在位時,新的閃米特民族Semitic阿摩利人Amorite不斷入侵。帝國逐漸瓦解,東方的埃蘭人攻陷烏爾,俘虜伊比辛Ibbi-Sin,最後一個蘇美爾人的王朝滅亡,蘇美爾人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巴比倫諸邦爭霸
隨著阿摩利人突破阿摩利長城和烏爾第三王朝的衰落,各邦紛紛獨立。伊辛總督伊什比埃臘Ishbi-irra趨走了滅亡烏爾第三王朝的埃蘭人,成為烏爾王統的繼承人。雖然大部分稱邦仍有相當大的自治權,但是伊辛Issin王朝(2020——1794年)已名義上成為兩河流域南部的宗主王朝。同時,阿摩利酋長那坡拉奴Naplanum建立的拉爾薩王朝(2025——1763)也開始興起。兩朝爭霸,期間拉爾薩王袞古奴曾率軍遠征埃蘭,破其都安山Anshan,結束埃蘭西馬什庫Simashiku王朝。拉爾薩末王瑞姆辛Rim-Sin在位期間,滅亡了伊辛王朝。
阿摩利酋長蘇穆阿布Sumu-abum為古巴比倫王朝首王,修築了巴比倫城牆,而巴比倫在阿卡德語中意為神之門。
在二王蘇穆拉埃勒Sumu-la-El時,先後吞併了基什Kish,卡扎魯Kazallu,馬爾達Marda,庫塔Kuta等邦。
三王薩比烏姆Sabium統治期間,與伊辛結盟對抗拉爾薩並一度佔領聖城尼普爾。
四王阿皮勒辛Apil-Sin期間,巴比倫,伊辛和拉爾薩三足鼎立,他主要在建築宗教方面有所建樹。
五王辛穆巴里忒Sin-muballit與拉爾薩王瑞姆辛征戰,但未能阻止其滅亡伊辛王朝和攻陷烏魯克。
六王漢穆拉比Hammurabi在位時,巴比倫和拉爾薩兩強對峙,另外馬瑞Mari,埃什嫩那Eshnunna,埃蘭,亞述的埃卡拉圖Ekallatu,敘利亞的延哈德等諸強環繞。漢穆拉比冷靜應對,先是佔領了臣服於瑞姆辛的舊國烏魯克和伊辛。然後在各強爭霸中漁利。利用埃蘭削弱埃什嫩那,又在黑瑞圖城Hiritum擊敗埃蘭,庫提,埃什嫩那Eshnunna和馬勒庫Malkum的同盟軍,聲威大震,接著趁著瑞姆辛老邁之際,攻打拉薩爾。攻佔其在北方的首都馬什干沙皮爾Mashkan-shapir,最終攻佔拉爾薩滅亡了拉爾薩王朝。接著又向埃什嫩那和過去的盟邦馬瑞和馬勒庫開戰。奪取了埃什嫩那在底格里斯河上的重鎮曼基蘇Mankisum。打敗了埃什嫩那,庫提和亞述地區一些小國的聯軍。征服了馬瑞王金瑞林和馬勒庫王伊皮可伊什塔爾Ipiq-Ishtar,這兩地的人民起義,漢穆拉比鎮壓了起義並拆毀城牆遷走居民。公元前1756年,最終水淹埃什嫩那,殺死其王茨里辛Silli-Sin。最後出征亞述地區,攻佔首都埃卡拉圖Ekallatu,掃平諸小國。建立強大的古巴比倫帝國。頒布了《漢穆拉比法典》,保護了平民階級的利益,保證了公民兵的兵源。
死後其子叄蘇伊魯那Samsu-iluna即位,頒布解負令,釋放淪為奴隸的各城公民。但是南方拉爾薩舊貴族瑞姆辛二世聯合烏爾,伊辛和烏魯克起義,而東部山區出現大批遠方遷移來的雅利安民族加喜特各部。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中,王朝衰落,叄蘇伊魯那忙於鎮壓反叛和抵禦加喜特人。雖然擊敗外敵,鎮壓起義,在基什殺死瑞姆辛二世。拆毀了烏爾,烏魯克和拉爾薩的城牆。但戰亂並沒有停止,
南方的海國王朝(被巴比倫驅逐到沿海地區的蘇美爾人)興起,在內外交困中,巴比倫四分五裂,貴族豪強,兼并土地,大量自由民淪為奴隸,矛盾重重,兵緣匱乏。終被赫梯王穆爾西里一世Mursilis1所滅。
加喜特人乘機接管了兩河流域。
赫梯Hittite的興衰:
赫梯國家是由講赫梯語的哈梯人和公元前2000年遷來的講涅西特語(屬印歐語系)的涅西特人共同創造的。
赫梯國家大概形成於公元前19世紀中葉。不過當時是由若干小國構成。傳說庫薩爾城的統治者皮哈納和其子阿尼塔征服了國內的其他哈梯人和涅西特人的城邦。並遏止了亞述在小亞的勢力。到庫薩爾的拉巴爾納時起,赫梯開始了古王國時期。
拉巴爾納徵服小亞東部地區,使國家版圖從地中海擴張到黑海。
拉巴爾納二世(哈吐什爾一世)時,赫梯介入北敘利亞,並把赫梯作為國家的名字。他和他的後繼者穆爾西里一世東征西討,使赫梯成為近東地區的一個大國,國都也遷至哈圖什。
但是穆爾西里一世死於宮廷政變,此後數十年國家一直處於內亂中。
到公元前16世紀後期,國王鐵列平進行了改革。之前赫梯國家由彭庫斯會議(公民會議)圖裡亞斯會議(貴族會議)和國王共同管理。王權受到限制,而王位繼承始終容易造成內亂。
鐵列平確定了王位繼承的原則,即長子開始根據年齡相傳,如沒有王子,則讓長女選擇丈夫繼承王位。而王位糾紛由彭庫斯會議作出裁決。國王不得任意殺戮兄弟姐妹。這些改革鞏固了王權。
公元前15世紀末到前13世紀中葉,是赫梯新王國時期,打敗了小亞的許多部落,控制了米坦尼,佔領了其都瓦努坎尼。還頒布了《赫梯法典》,國家進入了極盛時期。
赫梯與埃及在敘利亞不斷發生衝突。穆瓦塔魯期間發生了著名的卡迭什戰役。但是這種爭霸極大的削弱了赫梯的國力。哈土什爾二世時,雙方於公元前1283年締結了和約。
公元前13世紀,海上民族席捲了東地中海地區,赫梯瓦解。公元前8世紀初,殘存的國家被亞述所滅。
以色列——猶太國家:
以色列——猶太國家於公元前2000年末興起於巴勒斯坦地區。這裡最早居住的是迦南人。喜克索斯人曾以這裡為中心入侵埃及。後來埃及強大起來后,此地又被埃及控制。而迦南人也建立了一些小公國。
而建立以色列——猶太國家的希伯來人據《聖經》中說於公元前2000年來到這裡,後來一部分希伯來人到了埃及居住了幾百年。後來由於和埃及人的矛盾激化,他們又歷經辛苦回到巴勒斯坦。然後他們經過征戰,奪取了一些迦南人的底盤。而一部分迦南人也和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小於希伯來人,只是亞伯拉罕次子雅格的子孫,而長子以掃的子孫是希伯來人而非以色列人)融合,另一部分人則堅持與其為敵。
這時以色列猶太人尚未形成國家,而是處在部落聯盟時代(分為以色列部落和猶太部落),這個時代被稱為“士師時代”,實際上是以色列猶太人的氏族部落制度解體的時期。
公元前13世紀末,“海上民族”橫掃東部地中海地區。其中一支腓力斯丁人進入巴勒斯坦地區和以色列猶太人發生了激烈衝突。在這個鬥爭的過程中,國家機構,私有制階級分化開始形成。王權出現,以色列猶太國家形成。
北方以色列人便雅憫部落的掃羅被選為國王。掃羅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取得一些軍事成就,但是他在南方的猶太人Jews部落中得不到認可。
猶太人首領大衛暗中串通了腓力斯丁人殺死了掃羅。而大衛統一了以色列和猶太部落。和推羅結盟與腓力斯丁人作戰,將他們趕出以色列猶太王國,又從迦南人手中奪取了當時叫耶布斯的耶路撒冷,並在此定都建國。
大衛之子所羅門即位后,同推羅Tyre結盟積極發展海外貿易。又將國家分為12個行省,建立了稅收和勞役制度。
所羅門死後,國家分裂為北方的以色列Israel(都撒馬利亞Samaria)和南方的猶太Judah(都耶路撒冷Jerusalem)。
其中以色列國存在了約200年就消失了。南方的猶太一直存在到了羅馬統治時期。但是也屢被外族征服(亞述,埃及,新巴比倫,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
亞述的興亡:
亞述人最早建立的中心城鎮是位於底格里斯河Tigris中游的阿淑爾城。地理位置位於兩河流域與小亞往來的交通樞紐。所以形成了輕農耕,重商戰的傳統。
早期阿淑爾城的酋長先後臣服於阿卡德和烏爾。烏爾第三王朝衰落後阿淑爾城獨立建立了古亞述王朝。
此間他們依靠商業立國,用羊毛織物和錫換會金銀。並在小亞AsiaMinor建立了重要的商業殖民地卡尼什Kanish。
到公元前19世紀晚期,阿摩利人崛起,阿淑爾城被一個阿摩利人首領沙姆西阿達德Shamshi-Adad控制,古亞述王朝終結。
沙姆西阿達德的祖父,父親和兄長先後在這些地區與馬瑞和埃什嫩那交戰,而他在巴比倫五王辛穆巴里忒的幫助下,奪回埃拉卡圖並攻佔阿淑爾城。
在立國之初,強邦馬瑞曾經一度迫使其臣服,但是沙姆西阿達德羽翼豐滿后擊敗馬瑞並利用其內亂佔領了馬瑞。然後他和長子伊什美達干Ishme-Dagan和次子亞斯馬赫阿杜Yashmah-addu繼續對外擴張,打敗敘利亞強國延哈德,將國土擴展到地中海濱,統治著美索不達尼亞北部,成為當時兩河流域最強的國家。
但是他死後,靠武力建立的帝國瓦解,金瑞林在馬瑞復國,埃蘭入侵。亞述諸城邦臣服於巴比倫或米坦尼。
直到阿淑爾烏巴里忒一世Ashur-Uballit1即位,開始了中亞述時期。
阿淑爾烏巴里忒一世Ashur-Uballit1打敗了穆茨如人,鞏固了王朝在阿淑爾和尼尼微地區的統治。然後開始對加喜特Kassite巴比倫的干涉。扶植了一些傀儡。但是受到巴比倫人的反抗。
阿淑爾烏巴里忒一世之子恩利勒尼臘瑞Enlil-Nirari與巴比倫的庫勒旮瑞朱二世大戰與底格里斯河岸的蘇旮古,巴比倫軍隊敗退。雙方簽定和約以蘇旮古以南的薩西里為界。
亞述的勢力又向南發展。阿達德尼臘瑞一世Adad-Nirari1在位后,亞述屢敗米坦尼,虜其二位國王,攻陷首都瓦舒卡尼。
而沙勒馬那沙爾一世時,小亞出現了新的游牧民族王國——烏拉爾圖。但是沙勒馬那沙爾一世Shalmaneser1還是能夠擊敗烏拉爾圖,並最終結束了米坦尼。
這時,在外來民族如海上民族的入侵中,近東諸國普遍處於戰亂中,亞述滅亡了胡里安人Hurian建立的米坦尼,而另一強國赫提則被海上民族穆什基人Mushki滅亡。
圖庫勒提尼奴爾塔一世Tukulti-Ninurta繼續進攻巴比倫,俘虜了其王卡什提里阿什四世。
攻入巴比倫城,掠走馬爾都克神像。但是在巴比倫人的反抗和埃蘭人入侵下,他不得不退出巴比倫,營建新都圖庫勒提尼奴爾塔港。而他本人死於兒子的叛亂中。
此後亞述陷入了內亂之中,而底格里斯河此間發生了一次改道,對其打擊更甚。亞述一度要臣服與巴比倫。
但是從阿淑爾來沙伊西開始,亞述又開始了對外擴張並打敗了巴比倫。
其子提格拉特帕拉薩一世Tiglath-pileser1是中期亞述最偉大的帝王。
亞述在與加喜特Kassite巴比倫爭霸的同時,還要面隊沙漠乾草原上的新的威脅——阿拉美亞人Aramaeans,他們也是塞姆人的一支,是即阿卡德人,阿摩利人後,塞姆人第三次大規模進入兩河流域。他先後打敗了穆什基人Mushki,穆茨如人Mursu。洗劫了巴比倫城,橫掃西亞各地的阿拉美亞部落,敘利亞和腓尼基人都向他臣服。在他死後,其子阿淑爾拜勒卡拉還能維持霸權,但是此後在內亂和阿拉美亞人狂潮中,中期亞述衰落了。
經過200年的沉寂,阿淑爾丹二世開始,亞述進入了300多年的新亞述時期。
經過阿淑爾丹二世和阿達德尼臘瑞二世的經營,亞述擺脫了強敵的控制,強大起來。阿淑爾那西爾帕二世是新亞述霸權的主要建樹人。他建立許多軍事要塞,遠征美索不達尼亞東北部山區。並不斷與巴比倫和阿拉美亞人作戰。利用先進的攻城戰術和器械如坑道戰術,攻城錘和圍城器等。滅亡了幼發拉底河上游的阿拉美亞人王國比特阿迪尼。
平定東方和國內后,遠征敘利亞,臣服了腓尼基諸邦,砍伐了阿馬奴斯山上的雪松,山柏,再一次到達了地中海。回到國內后,他大興土木,興建了宏偉的卡拉赫城。
阿淑爾那西爾帕二世之子沙勒馬那沙爾三世在軍事功業上超過了他的父親。三次進入敘利亞,降服了敘北強國哈拉波Halab。
哈馬忒王國奧倫忒河畔的喀爾喀爾要塞和地中海東部濱海的12國聯軍大戰,當中包括了以色列,腓尼基和歷史上第一次提起的阿拉伯人。
亞述雖然獲勝,但是仍然沒有征服哈馬忒和大馬士革王國。沙勒馬那沙爾三世此後仍然是西爭敘利亞北抗烏拉爾圖。但是他死於內亂,亞述又陷入不振中,但是此間沙勒馬那沙爾三世之子沙馬德西阿達德五世再次沿著其父的線路攻入了巴比倫。他的兒子阿達德尼臘瑞三世即位早,由母后薩穆臘瑪特(希羅多德Herodotus所提的塞臘米司)代為執政。此期間亞述仍保持了強權地位。但是由於女主掌權,所以助長了地方勢力,王權被削弱。
所以阿達德尼臘瑞三世死後,亞述進入了一個衰落期。而值得注意的是,這時米底Media人已經控制了整個伊朗高原。而烏拉爾圖已經發展成一個大國,嚴重威脅著亞述。在這個時期的亞述的幾代帝王都在忙於與烏拉爾圖,敘利亞諸國交戰和撫平地方勢力。
直到公元前744年,提格拉特帕拉薩三世即位,開始了血腥而強大的亞述帝國的時期。
他即位首先在帝國內部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首先是削弱地方貴族和總督的勢力,任命一些太監管理行省。然後就是改變過去的征服方式,努力將依附屬國直接變為國家行省。然後對被征服地區採取強制移民的措施。
從前亞述的軍隊主要由亞述公民和奴隸組成,提格拉特帕拉薩三世發展了常備軍制。常備軍主要由帝國境內的領主和總督的屬民組成,不僅包括亞述人,還包括其他民族,這樣使得軍隊的數量大大增加。但是地方勢力進一步發展。總之他的改革使亞述很快強大起來,為後來的薩爾貢王朝發展成一個有完備政治體制和軍事體制的帝國奠定了基礎。但是卻也為後來的覆亡埋下了隱患。
提格拉特帕拉薩三世即位年,就對巴比倫的阿拉美亞人進行征服,進入聖城尼普爾祭祀顯示他對巴比倫的佔有。
公元前743年——740年,亞述軍隊再次橫掃北敘利亞。滅亡了阿爾帕德。此後他又攻入米底,甚至直接進攻烏拉爾圖,但是效果不明顯。又經過兩年多征戰,亞述最終佔領了大馬士革Damascus,吞併了以色列的半邊國土,廢掉了以色列的國王,到他死時,亞述已成為近東歷史上第一個包括兩河流域和敘利亞的帝國。
他的兒子沙勒馬那沙爾五世在位僅五年,就被薩爾貢二世篡位(其人可能是一個地方總督),他在位時,埃蘭和埃及開始介入西亞的事務,亞述軍隊與埃蘭支持的迦勒底首領美羅達巴拉丹戰和,退出了巴比倫。但是在第二次咯爾咯爾戰役打敗了埃及支持的敘利亞聯軍。
公元前717年,吞併了小亞的弗里基亞王國,然後經過了多年在北部邊境作戰,征服了了烏拉爾圖的聖城穆薩西爾,掠走了神像。給以烏拉爾圖以毀滅性打擊,但是卻為北方的游牧民族西徐亞人Scythians進入亞述掃清了障礙,埋下了隱患。然後,再次對迦勒底巴比倫發起了兩年多的征伐,直到美羅達巴拉丹降服。這時,整個敘利亞,除猶太王國之外的巴勒斯坦,扎格羅斯山脈大部分地區,南安納托里亞都在帝國版圖之內,米底成為附庸,埃及與亞述保持良好關係,烏拉爾圖則一蹶不振。
但是公元前705年,薩爾貢二世死於與西米連游牧人的遭遇戰中。其子辛那赫瑞布即位后,埃蘭支持美羅達巴拉丹再次反叛,辛那赫瑞布打跨他們,迫使美羅達巴拉丹流亡海上,立長子阿淑爾那丁順Ashur-nadin-shumi為巴比倫之王。然後西進鎮壓了腓尼基地區的反抗。
公元前*年,他開始掃蕩埃蘭沿岸地區的迦勒底人,作為報復,埃蘭人入侵巴比倫,俘虜了阿淑爾那丁順。辛那赫瑞布回師大敗埃蘭,攻陷巴比倫城,為報復巴比倫人出賣自己的愛子,他大肆破壞巴比倫城,將馬爾都克神像掠到亞述。此後辛那赫瑞布致力於國內的營建。
據說此時修建的尼尼微皇家花園才是七大奇迹中的空中花園。此後巧合的是,和公元前13世紀同樣掠走馬爾都克神像的圖庫勒提尼奴爾塔一世一樣,辛那赫瑞布死於其子嗣的叛亂中。太子阿薩爾哈東趕走了叛變的兄弟們,繼承了王位。由於他的母親齊亞是巴比倫的阿拉美亞人,他歸還了被掠走的神像,重建了巴比倫。
而這時米底又強大起來,他多次攻入米底,迫使當地的王公定期納貢。
穩定了北部之後,他又撫平了阿拉伯人,掃蕩了凡湖西南的舒坡瑞亞,沉重打擊了烏拉爾圖的如薩二世。
公元前673年,他進軍埃及,攻陷孟斐斯。但是,他走後,努比亞的埃及法老塔哈爾卡捲土重來,趕跑了亞述人。
他在準備第二次遠征時病死。
他把自己的帝國分給兩個兒子,亞述給了長子巴尼帕,巴比倫給了沙馬什順烏金Shamshi-shum-ukin。這種分治的做法給帝國留下了致命的隱患。巴尼帕Ashurbanipal為了完成他父親的遺願,入侵埃及。攻陷底比斯。塔哈爾卡再次逃亡努比亞並死在那裡。巴尼帕任命了當地顯貴代為管轄。
但是埃及往往在亞述大軍潮水般入侵時望風而逃,但是亞述軍隊一走,就再次獨立。
公元前655年普薩美提克一世,Psammetichus1趕走亞述人。
巴尼帕難以控制遙遠的埃及,但是他和埃蘭,米底和西米連人的戰爭卻始終延續。
而公元前652年,巴比倫王沙馬什順烏金其兵反抗他的兄長。巴尼帕迅速平定了叛亂,沙馬什順烏金自焚而死。公元前640年,經過第三次攻入蘇撒,亞述軍隊俘虜了埃蘭的最後兩個國王巴尼旮什二世和帕埃,滅亡了埃蘭。
但是強盛的亞述帝國最終只是曇花一現。由於對外征戰獲得的巨大財富。亞述國內的地方勢力和高貴顯貴們的力量不斷增強,大批平民破產不得不逃亡或依附與大奴隸主莊園。而靠殘暴武力建立起來的帝國本身也很不穩固。米底人,西徐亞人Scythian,迦勒底人,西米連人Cimmerian的力量不斷增強,他們屢屢攻入帝國境內如若無人之境。巴比倫尼亞Bybylonia南部的迦勒底王公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率兵入主巴比倫為王。並很快佔據了整個巴比倫尼亞。米底王夸克薩瑞斯二世也攻下了聖城阿淑爾。
公元前612年,米底人,西徐亞人,巴比倫人和烏曼曼人(可能是西徐亞人控制下的一個游牧群。)聯合起來形成了歷史上最強的反亞述同盟。水灌尼尼微Nineveh,破城殺死了亞述王辛沙爾伊昆施。
公元前605年,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的兒子尼布甲尼撒Nebuchadrezza率軍西征,打擊支持亞述殘部的埃及軍隊,在卡赫美士戰役中獲勝,控制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亞述最終滅亡。
卡赫美什會戰後,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2回國繼承了死去父王的王位。然後繼續進攻巴勒斯坦地區的城邦。
公元前597年,他攻陷猶太王國都城耶路撒冷並俘其國王,將近萬名臣民帶到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
隨後他經過13年圍困征服了腓尼基城市推羅。並滅亡了猶太王國,將其置為西方的一個省。
此後,他在巴比倫城大興土木,修建了宏偉的二重城牆和宮殿。並調和了米底王夸克薩瑞和呂底亞Lydia王阿魯亞台斯之間的“日蝕戰爭”,征服了小亞南部的基里基亞。
但是他死後,由於後期的帝國內政混亂,在宗教上,篡奪了王位的阿拉美亞貴族那布那意德被阿拉伯人的月神吸引。沒有履行對馬爾都克神的宗教義務,引起了巴比倫的祭司貴族的不滿。
波斯王居魯士攻入巴比倫,地方長官和宗教僧侶開城投降。新巴比倫帝國滅亡。
埃蘭和米底亞尚未被希臘人稱為波斯,但卻是波斯地區歷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份。
埃蘭是波斯地區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位於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他們和達羅毗荼人的關係十分密切,以善戰的人民著稱。在公元前2700年至前600年期間屢次被滅及復國,最後於前639年被亞述所滅。
米底亞(前678年-前553年)是一個以古波斯地區為中心的王國,領土面積最大時西起小亞細亞的卡帕多西亞,東至阿拉霍西亞西部。他們隸屬印歐語系,是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區定落的民族。亞述帝國曾入侵伊朗高原,試圖征服。但是亞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聯合,從而形成了米底國家。前553年,米底亞國王的女婿居魯士二世起兵反叛米底亞,建立了阿契美尼德帝國,米底王國結束。
主詞條:阿契美尼德王朝
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並於前553—前550年年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亞王國,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君主制帝國,前547年居魯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了當時小亞細亞西部的呂底亞王國,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前546—前540年,居魯士二世向東武力入侵征征服了帕提亞、阿利亞、巴克特里亞、德蘭吉亞那、格德羅西亞、阿拉霍西亞、馬爾基安娜、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乾陀啰、克蘭斯米亞,。前539年,居魯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迦勒底帝國的首都巴比倫,但是不幸在前529年的出征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中亞河中地區的錫爾河谷地的馬薩革泰人的戰鬥中身亡。
到了岡比西斯二世時代(前529—前522年)則最終於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后王朝.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流士在前521年揮軍東征印度河平原,納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則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馬其頓王國、古希臘,但卻因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敗垂成(前499—前449年的希波戰爭)。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可惜最終未竟全功。
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當時世界上領土疆域最大的古代君主制國家。
早在創建於前356年的腓力二世的馬其頓帝國在不斷的把古希臘城邦納入治下之前,就有了日後對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武力入侵征服的野心,在最終於前338年把古希臘城邦徹底納入其治下之後(除開斯巴達),在前336年就集結了由阿塔修斯統帥的五萬軍隊渡過赫勒斯滂海峽武力入侵小亞細亞的當時屬於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小亞細亞的領土疆域,但是不幸很快在女兒的婚宴上被殺,之後亞歷山大三世成功登上王位和鎮壓反叛,之後一如既往的沿襲父親腓力二世的對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武力入侵征服,在前334年—前330年間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三世的五萬大軍經過:格拉尼庫斯河戰役、米利都圍城戰、哈利卡納索斯圍城戰、伊蘇斯戰役、泰爾圍城戰、加沙圍城戰、高加米拉戰役、波斯隘口戰役、粟特岩山戰役之九場其實交戰雙方人數差不多的戰役之後,大流士三世在逃跑的途中被貝蘇斯刺殺,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滅亡,其之前的領土疆域的大部分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馬其頓帝國很快在前322—前301年的一共八場繼業者戰爭之後就分崩離析。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三十的部屬將軍們的其中之塞琉西一世經過繼業者戰爭最終在前312年自立塞琉古帝國,以塞琉西亞和安條克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塞琉古帝國的後期在前238年東部的帕提亞在前238年由來自於裏海東岸的游牧部落聯盟大益的成員帕尼人酋長阿爾沙沙克一世在攻佔了帕提亞並接受了帕提亞語之後建立起這個古代君主制國家,之後不斷的擴張領土疆域,在前177年—前138年的米特里達梯一世時期領土疆域擴張到最大,西到敘利亞段的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包括全部美索不達米亞,東到阿姆河,東南到哥德羅西亞,南到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和前250年)大夏(巴克特里亞)獨立之後,東部被大夏所擾和帕提亞的米特里達梯一世時期的領土擴張,在前190年之後,西面又面臨羅馬共和國的武力征伐導致不斷的衰敗,最終在阿爾沙克王朝米特里達梯一世時期喪失了伊朗高原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全部領土。最終被羅馬共和國於前63年將其徹底滅亡。
主詞條:安息帝國
阿薩息斯王朝(帕提亞帝國)發源於伊朗東北的當時叫帕提亞的地區,在米特里達梯一世(前177—前138年)統治的極盛時期包括小亞細亞東部、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伊朗高原、阿富汗、阿姆河以南的大呼羅珊和今印度河以西的巴基斯坦,與古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塞琉西亞附近。兩個帝國之間經常戰爭。同時帕提亞帝國與一世紀之後建立的貴霜帝國也是戰事頻傳。帝國的美索不達米亞和都城泰西封分別在116年、164年—165年、197年—198年屢次被羅馬軍團攻佔而國力衰竭,造成了三世紀初期的諸侯割據。
主詞條:薩珊王朝、伊斯蘭教
224年安息帝國的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阿爾達希爾一世由於擴張地方勢力而和帝國開始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並殺死國王,於226年正式建立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這個古代君主制國家之後的再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依蘭沙赫爾這個古代君主制國家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在260年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瓦勒良。但是依蘭沙赫爾所屬的美索不達米亞及其底格里斯河畔右岸的都城泰西封也在283年、297年、361年三次被羅馬軍隊攻佔。
依蘭沙赫爾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國家,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個等級。基督教中天主教一度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依蘭沙赫爾對臣民的稅額較重,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又同時受到崛起中的伊斯蘭哈里發的軍隊的攻擊,帝國終於崩潰。
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逝世。而他在生前亦沒有指定繼承人,有些新加入的部落酋長們認為,他們對穆罕默德的服從,已經隨著穆罕默德的去世而告終結。於是,各部落停止進貢,各行其是。這一變故在伊斯蘭教歷史上視作“叛教”,引起了日後一系列的平叛戰爭。為了讓穆斯林力量得以團結,最後經各派協商,同意由穆罕默德的好友阿布·伯克爾出任穆斯林的領袖,稱為哈里發(khalīfatRasūlAllah,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正是在他的領導下,叛教的部落重新回到了信徒的行列,阿拉伯半島恢復了統一,阿拉伯人開始了最早的對外(羅馬帝國、波斯帝國)戰爭,穆斯林則認為是防衛性進攻。
634年,正當兩大帝國因長期互相征伐而國力耗損,人心厭戰之際,奧馬爾一世(634—644年在位)當選第二任哈里發,稱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的繼承人”,從此開始擔任了穆斯林軍隊的總司令。他指揮將領率領貝都因人為主的穆斯林軍隊進入敘利亞地區,接連擊敗拜占廷軍隊,636年攻陷大馬士革,兩年後進軍耶路撒冷地區;繼而分兵東西兩路,展開全面進攻。東線接連攻破波斯軍隊防線,佔領了伊拉克和伊朗大部地區;西線繼續連敗拜占廷,順勢佔領巴勒斯坦和埃及。
從奧馬爾遇刺到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在位時,帝國擴張戰爭更是勢不可擋。東線阿拉伯軍隊乘勝追擊戰敗的波斯薩珊王朝,進軍呼羅珊。651年,薩珊王朝滅亡,阿拉伯帝國奪得呼羅珊、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等地。帝國西線大軍則繼續攻入北非利比亞的昔蘭尼加。
正當對外擴張戰爭勢如破竹時,帝國內部發生分裂。以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為首,哈希姆家族中部分親阿里派的人對出身於倭馬亞家族的奧斯曼出任哈里發的合法性提出質疑,並組建起什葉派,與普遍接受奧斯曼繼位的遜尼派相對立。穆斯林首次內部分裂由此開端。656年,隨後奧斯曼亦不幸遇刺,阿里繼任哈里發。但此時反以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為首的倭馬亞家族拒不承認阿里政權。雙方數次火拚,未分勝負,僵持不下。不久,什葉派內部又出現分裂,部分對阿里表現不滿的激進穆斯林組建了一個“軍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661年,該派刺殺阿里,神權共和時代(正統哈里發時期)結束。
主詞條:倭馬亞王朝、阿拉伯帝國
混亂的薩珊王朝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公元661年,倭馬亞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位哈里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他將哈里發改為世襲,實際上成為了帝國的君主,令當時的阿拉伯社會開始進入鼎盛時代,阿拉伯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政府文件必須用阿拉伯語書寫。但同時造成穆斯林社會中不少紛爭,部分穆斯林學者認為此舉長遠來說是弊大於利。
倭馬亞王朝時代是阿拉伯人軍事擴張的第二個高峰期。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後,阿拉伯人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在東線、阿拉伯軍隊侵入中亞,佔領喀布爾、布哈拉、撒馬爾罕和花拉子模等廣大地區,直至帕米爾高原,與中國唐朝相對峙。另一支東線軍隊向南攻入南亞次大陸的北端,佔領信德一帶。在北線,倭馬亞王朝曾3次發兵,圍攻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西線的進攻最為猛烈,不僅佔領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直到摩洛哥的馬格裡布地區,還以新皈信伊斯蘭教的北非土著柏柏爾人為主力,於711年跨過直布羅陀海峽,攻入西歐的伊比利亞半島。消滅西哥特王國后,阿拉伯人翻越比利牛斯山脈,攻入西歐法蘭克王國。732年,阿拉伯人在普瓦提埃戰役中失利,停止向西歐內陸的進攻。不過,他們在義大利和法國的地中海沿岸仍頻頻得手。到了8世紀中葉的倭馬亞王朝後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西臨大西洋,東至印度河,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軍事帝國。
倭馬亞王朝貴族為首的阿拉伯統治者殘暴地統治其征服領地,導致眾多被征服民族的怨恨不斷加劇。同時,遜尼派、什葉派及其他派別的教派爭鬥日趨激烈,並逐漸與階級、民族矛盾聯結在一起。帝國不僅未能徹底把什葉派鎮壓下去,反而又出現了一個自稱為先知叔父阿拔斯的後裔的阿拔斯派。各種反抗力量在720年後開始逐漸匯合。
750年後,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地方首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馬蒙之後,阿拔斯王朝因軍事實力衰落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期間波斯土地上先後出現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齊亞爾王朝、阿拉菲德王朝、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古爾王朝、塞爾柱帝國、花拉子模沙朝;塞爾柱帝國的建築師於1042年在伊斯法罕城興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FridayMosque。著名的波斯數學家及詩人歐瑪爾·海亞姆(OmarKhayyám)在塞爾柱時期寫下了他的詩集《魯拜集》(Rubaiyat)。
塞爾柱人在十二世紀末期失去波斯的控制權,並由來自鹹海的阿姆河下游三角洲的另一伊朗語民族所建的花剌子模沙朝所取代。1194年,花拉子模沙朝的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塞爾柱帝國,繼而攻佔伊朗高原,1205年,花拉子模沙朝的阿拉烏丁摩訶末最終攻佔波西斯,1212年,花拉子模沙朝的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大可汗王朝,繼而統治全部中亞河中地區,1215年,花拉子模沙朝的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古爾王朝
主詞條:阿拔斯王朝
747年,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林在呼羅珊的力量,聯合什葉派穆斯林,於750年(一說752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旗幟多為黑色,故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殺倭馬亞餘黨,殺害了阿布·穆斯林,並殘酷地鎮壓了呼羅珊人民起義。
哈里發曼蘇爾執政時,以伊拉克為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營建了新都巴格達,於762年遷都至此。該城宏偉壯觀,人口眾多,商貿繁盛,是與當時的長安、君士坦丁堡齊名的國際性大都市。阿拔斯王朝建立后最初的近100年,特別是哈倫·拉西德和麥蒙執政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
公元8—9世紀時,帝國政治較為穩定,生產力發展較快,經濟和貿易繁榮,成為帝國的鼎盛時期。此間,帝國的科學文化也獲得許多重要成就,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公元850年帝國人口達到5000萬.
帝國內部經濟基礎的差異和由軍事封土製造成的強大地方勢力,促使割據局面的形成。各地總督和軍事統帥因封土製的推行而逐漸獲得的強大的經濟基礎和軍事力量,對阿拔斯王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東西各地幾十位總督、軍事統帥皆乘機自立,相互攻伐征戰,并力圖染指中央政權。800年,大將伊本·艾格萊卜在獲得突尼西亞封土之後,當年便建立艾格萊卜王朝(822年—875年)。868年,埃及總督阿哈默德·圖倫宣布獨立,建立圖倫王朝(868年—905年)。東方各省繼塔希爾王朝之後,又相繼出現了薩法爾王朝(867年—903年)、薩曼王朝(874年—999年)。909年,什葉派穆斯林在突尼西亞建立法蒂瑪王朝(或哥疾寧王朝),先後征服阿爾及利亞、敘利亞、埃及、撒丁島,973年遷都開羅,由於服色尚綠,中國史書稱為“綠衣大食”。890年,由阿布·阿杜拉創立的卡爾馬特教派在哈馬丹·卡爾馬特領導下於伊拉克南部庫法地區舉行起義,勢力迅速擴及波斯、中亞一帶,並於899年在波斯灣西岸的巴林建立了卡爾馬特國家,先後延續200餘年。
此外,阿拉伯人在北非西部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摩蘇爾和阿勒頗建立了哈姆丹尼王朝;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波斯、中亞和小亞細亞等地建立了薩曼王朝、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塞爾柱帝國;在埃及、敘利亞和葉門也建立了阿尤布王朝。大小王國在這一時期忽生忽滅。10世紀以後,帝國四分五裂,實際統治區域僅限於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名存實亡。
主詞條:伊利汗國
1219年底—1220年間,大朝或大蒙古國時代(1206年—1388年)的大軍治下的領土疆域範圍內的大蒙古皇帝或大汗的這個古代君主制國家的大蒙古皇帝或大汗之孛兒只斤鐵木真親率十萬大軍武力入侵征服花剌子模沙朝(這個是1219年底—1220年的戰爭),(這個是1219年初的花拉子模沙朝的領土疆域範圍內的,當時的花拉子模沙朝的領土疆域是北到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東到費爾干納盆地和格德羅西亞、阿拉霍西亞、乾陀啰、南到波斯灣和阿拉伯海,西接亞塞拜然的,1219年初的面積是360萬平方千米,人口接近1200萬的得到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格達的伊斯蘭哈里發冊封的“埃米爾”,法理上屬於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格達的阿拔斯家族主導的伊斯蘭哈里發),並鎮壓了花拉子模沙朝(1219年)的三十個城市,后大伊朗地區均被大朝或大蒙古國時代(206年—1388年)的大軍治下的領土疆域範圍內的大蒙古皇帝或大汗的這個古代君主制國家的大蒙古皇帝或大汗之將軍統治。之後在歷任蒙古帝國統治者:拖雷、窩闊台、乃馬真脫列哥那、貴由汗、斡兀立海迷失和蒙哥時代的地方總督綽兒馬罕、拜住、野里知吉帶,畏兀兒人闊里吉思與衛拉特人阿兒渾阿加的繼續對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和羅姆蘇丹國的鎮壓,尤其是他的孫子旭烈兀在1256年—1259年間先後鎮壓木剌夷、阿拔斯王朝、敘利亞阿尤布王朝,正式建立大旭烈兀國。1295年大旭烈兀國的君主完者都最終皈依伊斯蘭教。直到1357年大旭烈兀國的末代君主滅亡后,波斯依然被從大旭烈兀國分裂出的五個個王朝統治。
1381年到1467年,波斯成為興起於河中突厥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死後不久西波斯先後被土庫曼人建立的存在於1375年—1468年的黑羊王朝和存在於1378年—1508年的白羊王朝統治。1405年到1433年,明王朝的太監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多次到達帖木兒帝國。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王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廣被使用。
主詞條:薩非王朝
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由土庫曼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戰爭不斷。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講和,趕走烏茲別克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1722年俄國的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帝國入侵薩非王朝,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后波斯被均由土庫曼人建立的阿夫沙爾王朝、桑德王朝和愷加王朝(卡扎爾王朝)統治。
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被北面的俄羅斯帝國和東面以英屬印度為基地的不列顛帝國所蠶食,其領土中分出了不列顛帝國勢力範圍的巴林、阿富汗的一部分,和俄羅斯帝國勢力的亞塞拜然、土庫曼、烏茲別克。俄、英在此的戰略競爭被稱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不列顛帝國(經阿富汗)和德意志帝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不列顛帝國駐軍控制。1925年12月禮薩·汗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而直到冷戰期間,英國及蘇聯還一直對波斯保持影響力。
1935年,禮薩·汗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
恩希杜安娜:
薩爾貢的女兒,這是她的蘇美爾名。她擔任烏爾月神的大祭司。能夠熟練的用蘇美爾語撰寫聖歌,是歷史上第一個不僅知其作品而且知其名字的作者。
猶太教:
猶太人原本信仰多神。但是在出埃及期間,摩西開始影響猶太人信仰一神論。即耶和華。摩西十誡是猶太宗教的具體教義。巴比倫之囚期間,猶太人宗教的發展開始進入成熟期。深受苦難的猶太人盼望救世主——彌賽亞(塗膏者)的拯救。隨著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耶和華上升的上帝的地位。成為至高無上的神。猶太教義信仰絕對的一神論,認為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選民,優於其他任何民族。此外教規繁多,如割禮,安息日,禁止與外族通婚等。《聖經。舊約》是猶太教的經典,也是一本文學,歷史巨著。
祆教Zoroasterianism(Parsiism):
祆教起源於古代伊朗部落原始宗教祭祀。瑣羅亞斯德Zoroaster對該教進行革新。賦予其新的意義。教義是善惡二元論。火,光明,清凈,創造和生是善,善端的主神是阿胡拉。馬茲達Ahuramazda;黑暗,惡濁,破壞,死是惡,惡端的主神是安格拉。曼紐。善惡的鬥爭伴隨了宇宙的起始終結。而善必將取得勝利。人類在塵世可以選擇善惡,但是在死後,將會在審判橋接受審判,為善者進天堂,作惡者入地獄。而按照其末世學說,世界歷史總共12000年。前3000年是阿胡拉。馬茲達統治的到處牛羊成群,沒有生老病死的黃金時代。然後3000年由安格拉。曼紐統治,充滿苦難。接著救世主紹希楊特打敗,再度建立理想王國。最後3000年阿胡拉。馬茲達獨掌宇宙,世界重現太平,萬物復甦,陽光普照,等待末日審判的降臨,一切罪惡都將消失。祆教是伊朗歷代的官方宗教,其教義對基督教,猶太教和希臘哲學都有一定影響。
摩尼教Manichaeism:
得名於創立者摩尼Mani,傳說他出生於安息貴族。其父叫帕提克(又譯跋帝),其母名瑪利亞(又譯滿艷)都出自安息王公。從其母之名推斷可能是基督教徒或猶太教徒。父親信仰修身禁慾的諾斯替派的一個分支浸禮教派。摩尼自稱12歲得到天使陶恩的啟示,要他公開出面傳播新的教義。最初信者寥寥,後來在摩尼通過王弟卑路斯的舉薦,將教義概要《沙普爾干》獻給波斯國王沙普爾一世,其不受地區國界限制的世界宗教觀點得到國王的支持,從此迅速傳播開來。摩尼教吸收了祆教,基督教和佛教的教義。思想基礎也是光明黑暗二元論。被稱為“二宗三際論”。黑暗和光明的鬥爭要經歷三個時代,世界未立之前稱為初際,這時只有光明黑暗二宗並立,互不干擾。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兩種勢力反覆鬥爭。人的靈魂是光明的,但被禁錮在不潔的肉體。因此人必須拋棄物質享受,恢復聖潔本性。教徒分為五等,前四等必須嚴格禁慾,不近酒色,不生產,不積蓄蓄奴,靠施捨度日,以求死後直接進入天堂。后際,光明黑暗經過反覆鬥爭又恢復到原來均衡的狀態。摩尼教認為光明黑暗始終鬥爭並存,光明並不能戰勝黑暗,所以摩尼教的二元論比祆教的更徹底。
摩尼對世界看法極端悲觀消極,認為人類和世界是罪惡的產物,越早滅亡越好。所以他主張禁止婚嫁,讓人類絕嗣滅亡。摩尼教的這種極端悲觀二元論危害了國家統治。276年,摩尼受到祆教祭司的攻擊,他和繼承人西西尼及大批教徒被害。但是在巴比倫地區,仍然有許多教徒,但是聲勢漸衰。許多教徒逃亡世界各地,在歐亞各地都有一定影響。回鶻人甚至將其定為國教。摩尼教本身也有變化,西方的摩尼教接近於基督教,東方的摩尼教則受到佛教的影響。而其遭到鎮壓后,出現了激進的“正信者”派,成為馬茲達克派的旗幟。
馬茲達克派:
一個祆教的異端激進派別,創始人馬茲達克據說是祆教的大祭司。教義同樣是二元論,但是號召信徒促使光明普照世界。恢復原始共產主義制度,主張共產共妻,友愛互助。在下層人民中有很多信徒。興起之初,國王卡瓦德一世表面支持,待利用馬茲達克派打擊了地方勢力后,誣馬茲達克派為異端,馬茲達克和8萬信眾遇害。馬茲達克派鬥爭持續40多年,其失敗標誌著封建主義在伊朗的勝利。
《吉爾伽美什史詩》Gilgamesh:
古巴比倫的經典史詩epic,世界上第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講述了蘇美爾國王吉爾伽美什的冒險傳奇,而《聖經》中著名的“洪水滅世”theFlood的傳說也在其中有對照性記載。
《阿維斯陀》Aresta:
祆教聖經,意為知識,經典,諭令。用古代東伊朗語的阿維斯陀語寫成於波斯帝國之前。亞歷山大東征時,該書被焚毀。安息時期從新收集整理。阿拉伯人統治時期,祆教經典大多遭到禁毀,但是逃亡印度的波斯教徒保留了這些經典。阿維斯陀語已經成為一種死語,所以要理解原本有較大困難。
大弗拉馬塔爾Framatar:
薩珊帝國的中央行政機構首腦,類似於伊斯蘭國家的宰相Vuiork,負責領導下屬各部官員。
通天塔towerofheavenandearth:
《聖經》中傳說在巴比倫城建造的通天巨塔,由於上帝的阻礙而沒有修成,可能實際上是巴比倫城的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型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