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運動

國際奧委會領導的國際社會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Olympic Games),即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興起於歐洲資本主義工業化時代,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領導的國際社會運動,也是一種融體育、教育、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持續性、世界性的活動。其核心骨幹組織係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各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以奧林匹克主義為核心思想,每四年一屆,會期不超過16日,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體育盛會。

正文


奧林匹克運動 (Olympic Games)
奧林匹克運動ào lín pǐ kè yùn dònɡ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領導的國際社會運動。以奧林匹克主義為指導思想,以體育運動奧運會為主要活動內容,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溝通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奧林匹克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一種融體育、教育、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持續性、世界性的活動。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誕生 奧林匹克運動興起於歐洲資本主義工業化時代。它以堅實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基礎為依託,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和體育發展的潮流,是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后開始的一項偉大的社會實踐,其產生有以下的背景。

形成原因


體育國際化發展的需要,19世紀下半葉,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現代體育的發展出現了兩個明顯的傾向。一是竟技運動的迅速發展,二是體育的國際化趨勢,1881年第一個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國際體操聯合會成立。隨著國際體育交往的擴大,建立一個綜合的國際體育交流的大台,建立一個協調各單項組織活動的國際體育組織以發揮管理作用,已成為時代的迫切需要。終於在1893年根據顧拜旦的建議,法國田徑協會聯合會舉行了一次國際性體育會議。討論復興奧運會的問題。 1894年國際體育運動代表大會在巴黎索邦神學院隆重開幕。並通過了一個重要文件----(復興奧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林匹克運動會)的決議。由於首屆奧運會將於1896年在古奧運會發源地希臘的雅典舉行,因此希臘人維凱拉斯任第一任主席,顧拜旦為秘書長。大會規定每隔四年在哪個國家的大城市舉行奧運會。顧拜旦讓奧林匹克運動變成了現實法國教育家顧拜旦是公認的現代奧林匹克創始人,他為奧林匹克運動的誕生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1888年,顧拜旦就任法國學校教育、體育訓練籌備委員會秘書長。 1889年顧拜旦代表法國參加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國際體育訓練大會,進一步了解了世界體育的動態,他認為近代體育的發展正在走向國際化,應該藉助古希臘體育的經驗和傳統影響來推進國際體育,於是產生了復興奧運會的想法。為了實現這一想法,顧拜旦做了大量的工作。1891年,顧拜旦創辦《體育評論》雜誌,以此為陣地熱情宣傳他的主張,對創辦奧運會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892年,顧拜旦遍訪歐洲,宣傳奧林匹克理想。同年11月25日在慶祝法國體育運動協會聯合會成立5周年大會上,他發表了著名的演說,第一次公開和正式地提出創辦現代奧運會的倡議。在演說中,顧拜旦闡明:現代奧運會應該像古代奧運會那樣,以團結、和平和友誼為宗旨,但應該比古代奧運會有所發展和有所創新,它應該向一切國家、一切地區和一切民族開放,並在世界各地輪流舉辦。顧拜旦的倡議,使現代奧運會從一開始便衝破民族和國家的界限,具有鮮明的國際性。1893年,顧拜旦在巴黎召開一次國際性體育協調會議,團結國際體育人士,討論創辦奧運會的問題。翌年,他還將自己的倡議寫成公開信, 寄給許多國家的體育俱樂部,得到不少體育俱樂部的支持。在國際上各種因素的促進和顧拜旦的不懈努力下,創辦奧運會的各種準備工作終告就緒。1894年6月16日—24日,根據顧拜旦的建議, 來自美國、英國、俄國、瑞士、西班牙、義大利、比利時荷蘭和希臘等12個國家的49個體育組織的代表,參加了在巴黎索邦神學院舉行的國際體育運動代表大會。會議期間,又先後有21個國家致函,向大會表示支持和祝賀。這次會議通過了成立國際奧委會的決議,並從79名正式代表中選出15人任第1屆國際奧委會委員。大會還決定由奧運會舉辦國的國際奧委會委員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由於首屆奧運會定於1896年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因此希臘委員維凱拉斯當選國際奧委會第一任主席,顧拜旦為秘書長。大會規定每4年舉行一次奧運會,通過了遵循"業餘運動"的決議。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摔跤舉重體操
大會還規定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為田徑、水上運動、游泳賽艇帆船擊劍、摔跤、拳擊馬術射擊、體操、球類運動等。1896年4月6日—15日,第1屆現代奧運會終於如期在雅典舉行。雖然組織很不完善,但它卻是奧林匹克運動正式誕生的重要標誌,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奧林匹克運動終於登上歷史舞台, 揭開了人類文明史上又一頁新的篇章。

艱難的探索


遵循著一定的時間周期在世界各地舉辦大型綜合性國際運動會,讓體育運動服務於各國人民,服務於世界和平,這種做法在19世紀末遇到的困難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其時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全球的工業革命,在給社會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將民族矛盾激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思想方面,固於各自小天地的長期束縛,人們還難以理解奧林匹克思想,對接受奧運會這種國際性的文化還缺乏必要的思想準備。在體育方面,正在發育的現代競技運動與體操運動尖銳對立,體育界四分五裂,門戶之見根深蒂固,派別之爭頻頻出現,舉辦世界性的大型綜合運動會既無先例 ,也缺乏經驗;尚不發達的交通、通訊條件遠不能滿足奧運會的需要。就奧林匹克運動本身而言,新生的國際奧委會本身還不成熟,除體操、滑冰和賽艇外,其他運動項目尚無國際組織國家奧委會尚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早期奧運會存在著諸多缺陷。首先,奧運會設項不穩,每屆項目有所不同,主辦者可臨時增減項目(如首屆奧運會的賽艇和帆船比賽,因天氣不好而取消,臨時增加了一項100米自由泳比賽),項目內容重複(第2屆奧運會體操個人全能雙杠單杠吊環鞍馬跳馬自由體操跳遠跳高與跳遠綜合跳、撐竿跳、爬繩、50公斤舉重等項目組成)其次,運動場地缺乏統一標準,不僅跑道長度不同,有333.33米(1896年奧運會)、500米(1900年奧運會)、536.45米(1904年和1908年奧運會)、383米(1912年奧運會)幾種,而且場地的設計也不統一, 如首屆奧運會採用"U"形跑道,第2屆奧運會使用草地賽場。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田徑賽場擊劍比賽
最初的游泳比賽在天然水域內進行。第三,比賽缺乏必要的規範,如馬拉松比賽的距離每屆都不相同,舉重和摔跤無體重分級和時間限制,度量體系混亂,時而英制,時而公制;組織者可擅自臨時改變比賽日程;裁判多由舉辦國人員擔任,執法難以公正;各項目運動員參賽資格不一致,奧運村尚未建立,運動員住宿地分散而混亂。奧運會也沒有固定期限,短則10天 , 長則五六個月。第四,經費緊缺。首屆奧運會因為資金短缺,幾至半途而廢。緊接著連續3屆奧運會因資金問題,不得不與商業博覽會聯合, 成為博覽會的陪襯。1908年倫敦奧運會是奧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出現了膾炙人口、強調參與的奧林匹克名言:“重要的不是取勝,而是參與。”英國是當時世界上競技運動組織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主辦這屆奧運會的英國奧林匹克理事會由國際奧委會的英國委員和英國各單項體育協會的代表組成。這種人員結構,為其他國家奧委會的構成提供了範例。這屆奧運會各項比賽的技術性工作,從制定賽制、編排賽程,到選派裁判、組織比賽均由各單項體育協會負責,規範化程度大大提高。這為後來由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管理奧運會技術工作奠定了基礎。至此 , 奧林匹克"三大支柱"的組織結構已現雛型, 各自職責相對明確, 從而確定了奧林匹克組織體系的基本框架。在這一階段即將結束時,第5屆奧運會於191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其參賽成員國的數量比第1屆翻了一番,運動員人數增長了75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鞏固了自己的陣地這一時期, 奧林匹克組織發展迅速,國家奧委會成員數量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29個增至60個, 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達到24個。1926年國際奧委會建立了由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代表組成的技術委員會。此後, 國際奧委會逐漸擺脫技術性事務,開始更多地關注領導、協調、決策等更高層次的工作。奧林匹克運動終於形成了三大支柱互相配合的組織體系。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鏈球比賽 賽跑
1920年出現的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是這一時期奧林匹克思想的重要進展, 它與"重在參與"相輔相成,鼓勵人們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參與到奧林匹克運動中來。奧運會與科學技術的相互結合也取得重要進展,在工程建築、電子設備和通訊中大量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如1932年採用雙鏡頭照相機進行終點攝影,第一次在奧運會上非正式使用電動計時和終點攝影儀,運動會場設置大屏幕記分牌,出現自動印表機網路等。從1936年柏林奧運會開始,組委會採用電影這一形式對奧運會進行完整的記錄。首次奧運閉 路電視轉播也在此時開始。這一時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運動員業餘身所引起的衝突,許多運動員因此而受到處罰,如曾3次參加奧運會、獲得9枚獎牌、被記者稱為“超人”的著名芬蘭長跑選手努爾米因接受補貼,被視為“職業運動員”,無緣參加1932年的奧運會。此外,隨著奧運會影響的擴大,一些政治勢力試圖將其作為政治工具的意圖日益暴露,這在1936年由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德國所舉辦的冬、夏兩屆奧運會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發展與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全世界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逾20億的人口先後捲入。1940和1944年兩屆奧運會被迫取消。二戰之後出現了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如兩大陣營的對抗、冷戰格局的形成、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風起雲湧等。世界的新格局既促進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也給它設置了重重障礙。戰後,奧林匹克運動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奧運會規模擴大,項目劇增。戰爭結束后的1948年奧運會有來自59個國家奧委會的4062名運動員參加136個項目的比賽,1972年時則有121個國家奧委會派出7121名運動員,參加195個項目的比賽。冬季奧運會參賽運動員數目也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由1948年的28成員國的369人增加到1972年的35成員國1006人。在奧運會規模擴大的同時,競技運動的水平快速提高,出現了體操運動員科馬內奇、田徑運動員摩西、比蒙等一批超級明星和8.90米這樣令人難以置信的跳遠紀錄。1960年衣索比亞的阿貝貝赤足獲得馬拉松比賽冠軍,標誌著發展中國家開始在奧運體壇顯示力量。奧運會舉辦地也不再局限於歐洲和美洲。1956年和1964年分別在大洋洲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和亞洲日本的東京舉辦了第16和第18屆奧運會。這一時期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是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本國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合法席位,這不僅為中國體育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國際舞台,促進了中國體育和社會的發展,而且對奧林匹克運動也產生了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奧林匹克運動的迅速發展也引發了一系列新的問題,主要是:1.政治格局的變化對奧運會的影響。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以來,政治對奧運會的影響步入一個新的階段。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政治體系的衝突、種族主義與反種族主義的鬥爭、各種意識形態的對立等,都對奧運會產生深刻影響。與此同時,恐怖主義分子出於政治目的,開始將奧運會作為自己的攻擊目標,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即為一例。出於政治原因而對奧運會實行的抵制連續不斷,規模越來越大。2.競技運動商業化和運動員職業化的進程開始加快。60年代中期以來,奧運會作為一種文化商品的趨勢已露端倪,國際奧委會的"業餘"禁條屢被觸動,奧運會與經濟相結合的勢頭強勁,防不勝防。奧運會比賽中欺騙行為有所抬頭。首先,違禁藥品的濫用日益嚴重,1960年羅馬奧運會出現奧運史上第一例運動員因服用興奮劑而喪生的事故,興奮劑問題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其次,在女子項目的比賽中出現了有男性特徵的運動員,運動員的性別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3.奧運會出現經濟危機。隨著奧運會的膨脹,舉辦奧運會所需要的人、財、物等各種資源的投入急劇增加, 而舊有的籌資方式遠不能滿足舉辦奧運會的需要,再加上舉辦奧運會對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的影響,一些居民反對在自己的城市舉辦奧運會, 如美國的丹佛市就因此而不得不將已經得到的1972年冬季奧運會舉辦權交回,由國際奧委會另選城市。1976年蒙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特利爾因舉辦奧運會而債台高築。到70年代後期, 願意舉辦奧運會的城市只剩下洛杉磯一個。當時的國際奧委會對二戰後社會的深刻變化和60年代以來奧運會社會化、大型化、綜合化的新趨勢缺乏認識,堅持多年來形成的封閉格局, 拒絕與其他國際組織和政府機構打交道,以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堅拒商業於奧運之外, 以保持奧運的"純潔',從而使奧林匹克運動嚴重脫離社會。國際奧委會的保守與僵化加劇了它與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國家奧委會的矛盾, 為了集聚各自的力量 , 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於1967年成立了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總會, 各個國家的國家奧委會也於1979年成立了國家奧委會協會。奧林匹克三大支柱的合作關係出現了危險的裂痕,它們共議大事、互相溝通的奧林匹克代表大會也已自1930年起就處於休眠狀態。此外,儘管二戰後大批新獲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加入奧林匹克運動,但在布倫戴奇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20年間僅增加了6名國際奧委會委員,發展中國家的呼聲受到忽視。於是,自60年代後期以來,國際奧委會內外交困,風雨飄搖,其全部資產到1972年只剩下區區200萬美元。奧林匹克運動積蓄已久的各種矛盾發展到了非解決不可的程度。舊的模式已無能為力,而新的模式、新的運行機制尚未建立起來。1972年,愛爾蘭人基拉寧接替布倫戴奇,出任國際奧委會第六任主席,拉開了改革的序幕。基拉寧任職的8年是奧林匹克運動變封閉為開放的過渡階段,國際奧委會開始重新審視奧林匹克運動與社會的關係。19世紀形成的業餘原則和奧林匹克運動可獨立於政治之外的觀點對人們思想所形成的禁錮開始鬆動。儘管這8年奧林匹克運動的改革進程是緩慢的,卻為下一階段薩馬蘭奇大刀闊斧的改革做了必要的準備。

改革與創新


1980年西班牙人薩馬蘭奇接替基拉寧,出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審時度勢,開始了全面的改革。這場改革的核心內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容是變封閉為開放,使奧林匹克運動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國際奧委會一反過去視商業化為洪水猛獸的陳腐觀點,充分肯定它對體育運動的積極作用,大膽引進市場經濟的機制,積極而有控制地對奧運會進行多種商業開發,給奧林匹克運動建立了一個堅實的經濟基礎。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組委會對舉辦奧運會的經濟運作機制進行了大膽改革,變沉重的包袱為可觀的經濟效益。國際奧委會敏銳地覺察到這一事件的重大意義,對洛杉磯的經驗進行認真總結,設計出一整套規範而有效的經營奧運會的做法,如"奧林匹克計劃"(TOP計劃)等,從而為奧林匹克運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1992年國際奧委會已擁;資產125億美元,1993-1996年整個奧林匹克運動從商業開發中獲得23-25億美元的總收入。國際奧運會本著取之於奧運,用之於奧運的原則,通過奧林匹克團結基金組織,對整個奧林匹克運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奧林匹克運動給以積極的援助。肯定商業化的積極意義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廢除了參賽者業餘身份的限制。業餘原則從一開始就有其不可操作性,它不僅與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相矛盾,而且也不符合現代競技運動發展的現實。由於競技運動水平的迅速提高,運動員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高水平的競技運動中,純粹的業餘運動員不復存在。各國或明或暗給奧運選手以經濟補貼成為公開的秘密。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堅持上一世紀末期的業餘主義,必將嚴重地阻礙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80年代的改革徹底取消了這一限制,宣布奧運會向世界上一切最優秀的運動員開放,這就保證了奧運會的比賽具有最高的競爭水平和觀賞價值。國際奧委會以現實主義的態度承認體育運動不可能獨立於政治之外,這一思想解放,使國際奧委會不再在多變的國際政治局勢中奉行被動的"鴕鳥政策",而是採取主動出擊的姿態,同政府與非政府的組織建立廣泛的聯繫,為奧林匹克運動和國際體育的利益,積極靈活地斡旋於國際的風雲變幻中。商業化給奧林匹克運動奠定的經濟基礎,增強了國際奧委會政治上的獨立性。與此同時,國際奧委會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組織制度也進行了一系列革新。薩馬蘭奇改組了國際奧委會的內部機構,使之適應現代化管理的要求。薩馬蘭奇將自己的工作地點遷往洛桑,成為顧拜旦之後,常駐總部的國際奧委會專職主席。薩馬蘭奇改革了國際奧委會總部行政機構,使之有良好的辦事效率,調整並充實了國際奧委會的專門委員會,使國際奧委會在處理各種專業性很強的問題時能夠及時諮詢各方面的專家。國際奧委會有意識地在發展中國家吸收委員,並在1981年開始有了婦女委員,使國際奧委會的人員結構得到改善,婦女在奧林匹克事務管理決策層的地位得到認可。奧林匹克運動在法治的道路上也邁進了一大步。首先,國際奧委會在1981年得到瑞士聯邦的正式承認,成為具有法人資格 的國際組織,從而結束了其長達87年的"法律真空"的身份。其次,獨立的國際體育仲裁法庭於1983年建立,使國際體育中的衝突得到公正合理的處理。自1981年開始,一系列奧林匹克的相關組織相繼問世,如各大洲的奧委會協會(非洲國家奧協、泛美體育組織亞奧理事會、歐洲國家奧協、大洋洲國家奧協)及奧運冬季和夏季項目聯合會,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協調,奧林匹克運動三大支柱之間重新出現了同舟共濟的局面。也是在這一時期,國際奧委會開始積極與各種官方與非官方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環境保護組織等密切合作,並尋求各國政府體育部門對奧林匹克運動的支持。國際奧委會與各國政府合作開展的反興奮劑鬥爭等活動取得了很大成效。奧林匹克運動的內外環境得到根本改觀。同時,國際奧委會開始積極主動地對大眾體育、體育科學、文化教育等多種領域進行開拓,使奧林匹克運動日益成為一項持續的活動,而不僅僅是四年一度的奧運會。正如薩 馬蘭奇所說:"多年來國際奧委會給人們的印象是只關心組織四年一度 的奧運會,現在它參與了更加廣闊的領域。"國際奧委會利用洛桑的奧林匹克博物館開展各種文化教育活動,支持殘疾人奧運會,開展以大眾體育為內容的"奧林匹克日"活動,贊助世界大眾體育大會、奧運會科學大會、國際奧委會世界科學大會,設立"國際奧委會主席體育科學獎"等。如果說, 80年代奧林匹克運動變封閉為開放,找到了自己在新的社會條件下進一步發展的途徑, 那麼進入90年代后,它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又試圖為人類社會提供一個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榜樣。這一新的奮鬥是以1993年落成的奧林匹克博物館新館和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奧會為標誌開始的。坐落在洛桑的奧林匹克博物館為了不破壞周圍的自然景觀 , 採取了依傍地形、向下發展的建築原則,與環境融為一體。為了保存一棵百年老樹不惜改變設計, 使這棵與奧林匹克運動同齡的樹和博物館共存。在利勒哈默爾冬季奧運會的籌備工作中,國際奧委會和奧運會組委會也將環境保護列為首要原則,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曾幾度修改設計方案, 從而贏得了環境保護組織的尊敬。國際奧委會對夏季奧運會建築對城市生態環境和冬季奧運會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提出要求,並強調奧運場館的會後利用。改革給世紀之交的奧林匹克運動帶來勃勃生機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與挑戰,其中最核心的是:1.如何控制商業化的副作用,保持奧運高尚的道德目標。2.如何在各種政治力量鬥爭中保持奧林匹克運動的獨立性。3.如何控制奧運會規模,讓更多的城市可以有機會舉辦奧運會。4.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全球的反興奮劑鬥爭。

二十一世紀的展望


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樣,奧林匹克運動也有一個產生、發展與衰亡的過程。但是就目前的社會條件來分析,奧林匹克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運動還遠遠沒有完成歷史賦予它的使命。20世紀,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第一次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社會,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切,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們的接觸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頻繁。“地球村”一詞形象地表述了今日各個民族的密切關係。現代文明在給予人類更多力量的同時,也賦予他們更重的責任。當今人類社會的繁榮是各個國家合作交流的結果,所面臨的巨大困難更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克服。2001年7月,國際奧委會迎來了歷史上第8位、也是21世紀第一位主席比利時人羅格。羅格在上台後施政綱領時宣布:在未來的國際奧林匹克運動運動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如何控制越來越龐大的奧運會,二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有效的反興奮劑鬥爭。為此,國際奧委會與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展開了密切的合作,呼籲各國政府參與到反興奮劑的運動中來;成立了一個國際奧委會奧運會研究委員會,專門對如何有效地控制奧運會規模進行研究。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已經公開表示,今後的每一屆夏季奧運會的比賽大項將保持在28個,如果有新的項目要進入,將必須有舊的項目退出。國際奧委會還將對每一屆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的受歡迎程度進行追蹤,從而做到在每一屆奧運會的項目設置上“有的放矢”。奧林匹克運動在20世紀已經為世界體育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在21世紀,儘管它還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但是它會在困難和挫折中走出自己的發展之路,繼續以其獨特的方式,促進人類社會的和平、友誼和進步

展望未來


奧林匹克運動從80年代開始改革以來,趕上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克服了危及奧林匹克運動生存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但是奧林匹克運動仍然存在的一些難題,構成了對其本身未來發展的挑戰。
(一)對國際奧委會獨立性的挑戰對國際奧委會獨立性的挑戰主要來自政治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干預。在不同的歷史時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期,政治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干預是不同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長達40年的時期內,奧林匹克運動經歷了許多政治風暴的考驗,其中影響最大的是70至80年代奧運會所面臨的一次次大規模的政治抵制。這些政治抵制的根本原因是東西方兩大集團之間經濟、政治利益的衝突和南非種族主義與非洲國家反種族主義的矛盾。在奧林匹克運動未來的發展中,出現同樣大規模抵制的可能性大大減少。這是因為世界的政治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進行大規模抵制的政治動因已大大削弱。但企圖左右國際奧委會對其事務獨立進行決策的政治勢力還存在,國際奧委會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在承認奧林匹克運動與政治不可分割的同時,堅決反對把奧運會作為某個國家政府的政治工具,對各種政治干擾採取了有效的對策,如1992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757號決議,對南斯拉夫進行制裁,要各會員國禁止南運動員進入他國領土參加國際比賽;而國際奧委會並沒有簡單服從,經過一系列策略外交,使南斯拉夫運動員以個人身份參加了巴塞羅那25屆奧運會比賽。此外,使美國國會對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非議和干涉,也遭到國際奧委會的公開批評。這些都表現出國際奧委會的獨立立場。
(二)三大支柱間矛盾的挑戰國際奧委會、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和國家奧委會是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基石,三者之間的團結、協作是極為重要的。在1973年恢復自1930年中斷的奧林匹克代表大會上,特別討論了三者團結的重要性。目前三者之間的關係,總的來說是融洽的,但也存在潛在的危險,主要表現在權力和經濟利益分配上。
①遴選奧運會主辦城市國際奧委會認為,遴選主辦城市是國際奧委會的獨有權利。但現實情況看,國際單項體育組織負責奧運會的一切技術問題,如比賽規則、運動員及格標準、每個國家參加每個單項的運動員人數等;是否允許職業選手參賽,也屬其許可權所在。國家和地區奧委會負責派出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派哪些項目、派多少人數,均由國家和地區奧委會自己決定。基於上述理由,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和國家奧委會認為,遴選主辦城市也與它們密切有關,希望改變今日遴選主辦城市由國際奧委會獨家投票決定的狀況。
②委員制國際奧委會委員是由國際奧委會直接遴選的。根據《奧林匹克憲章》規定,這些委員是"國際奧委會在他們各自國家的代表,而不是他們國家在國際奧委會的代表"。奧林匹克運動一切問題的討論都是在國際奧委會內部進行,而奧林匹克運動開展的實體國家奧委會,只享有十分微小的決策權。目前國際奧委會共有202個國家和地區奧委會成員,現任國際奧委會委員僅119人,且有些國家佔有兩名或以上委員。一些國家奧委會對此持有異意,要求改變現行的組織結構,變委員個人製為各國奧委會的代表制,一國一票,使自己在奧林匹克運動發展中擁有更多的發言權。
上述問題由來已久,但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日益明顯突出,有待於國際奧委會、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和國家奧委會三方面協商解決。
(三)商業化的挑戰商業化是使體育運動適應現代社會的一個最有力的因素。利用商業手段尋求發展,已經成為當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商業化使奧林匹克運動擺脫了經濟上進退兩難的困境。但商業化也會影響奧運會競技運動的正常進行,如漢城奧運會的許多比賽本應在下午或晚上進行,但為滿足電影廣播權最大買主美國電視廣播公司的要求,組委會將比賽移到早晨以順應美國東部電視的黃金時間。這種移動顯然會影響運動員水平的正常發揮。國際奧委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會為使商業化能按照有利於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軌道前進,採取若干控制措施:堅持在奧運會比賽場地及其上空不準進行任何形式的廣告宣傳的原則,使奧運會在世界各種國際體育大賽中,成為唯一沒有商業廣告的運動會;擴大經濟來源,降低電視轉播權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例,以減少對電視廣播公司的依賴;設立奧林匹克團結基金,加強對不發達國家的援助。但如何防止過度商業化,仍是國際奧委會面臨的新課題。
(四)職業化的挑戰業餘原則一度是奧林匹克運動理想的基本原則,被視為奧林匹克運動的基石和生命線。堅持業餘的原則,其目的是為了純潔奧林匹克精神。但是,隨著社會和奧林匹克運動發展,仍堅持"業餘"的原則已不現實。因為高水平的運動員,只有把主要精力和時間用於訓練才能達到體育的高峰。長期訓練的花費只有來自國家或企業贊助。同時,固守"業餘主義",會將許多優秀選手排斥在奧運會門外,束縛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不利於運動水平的提高。1980年國際奧委會從憲章中取消了"業餘"的規定,1988年允許職業網球運動員參加奧運會比賽。運動員參賽資格也由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自行決定,這一方面是因為有些國際單項組織對職業選手參賽仍持觀望態度,另一方面是為了使奧林匹克精神不受損害,將那些處於經紀人手中,不為國際體育組織所控制的職業選手,如職業拳擊運動員排斥在奧運會之外。
(五)濫用興奮劑的挑戰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奧林匹克運動中使用與反對使用興奮劑的鬥爭始終沒有停止過。利用興奮劑提高運動成績是一種欺騙行為,是對奧林匹克運動的教育價值和"更快、更高、更強"的激勵口號的嘲弄。國際奧委會在禁止使用興奮劑方面態度十分堅決。國際奧委會對違禁者的處罰也不斷加重。但是由於在現代社會中,國際大賽的運動成績往往與巨大的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聯繫在一起,因而使用興奮劑的現象不會在短時期內消失,使用興奮劑的手段會越來越隱蔽,這就會對檢測興奮劑的手段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奧林匹克運動中反對興奮劑的鬥爭不僅是一場不同體育道德觀之間的鬥爭,也是一場現代科學技術之間的鬥爭。
(六)超大規模的挑戰。二次世界大戰前,參加奧運會的人數不多,參加的國家和地區也不到50個。戰後,奧運會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的參賽運動員、國家和地區的數目急劇增加,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運動員人數為9364人,國家和地區為172個,2004年雅典奧運會時為202 個,此外,還有數量可觀的教練員、裁判員、新聞記者、保安人員和服務人員,總數達7萬多,再加上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旅遊觀光者。規模如此之大,勢必給舉辦城市帶來沉重的負擔。這種規模使得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城市望而生畏。國際奧委會採取了限制奧運會的人數,提高新項目進入奧運會的標準,削減奧運會比賽項目等措施,控制奧運會的規模繼續膨脹。
展望未來,奧林匹克運動在迎來它的一百周年的時候,將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一方面奧運會向職業運動員開放,意味著奧運會將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運動員競技場,集中地表現出人類向自己極限挑戰的最高水平,比賽場面也將更加激烈和扣人心弦。另一方面,奧林匹克運動將進一步均衡發展,以奧運會為代表的高水平競技運動將與大眾體育相結合,並促進大眾體育的發展。國際奧委會通過成立"大眾體育委員會"、贊助國際大眾體育科學大會、發起"奧林匹克日"的大眾體育活動等措施,使大眾體育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此外,奧林匹克運動在文化、教育、體育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活動也日益活躍,奧運會的文化色彩更加豐富,各項文化藝術活動會達到更高的水平,更多的城市包括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申辦奧運會,會使更多的人認識奧林匹克運動的豐富內涵和獨到作用,奧林匹克運動將更加具有廣泛性。
已經開始的奧林匹克運動改革將繼續進行下去,奧林匹克運動將更加充滿活力,在不斷地迎接挑戰和不斷地滿足社會需要的過程中走向未來,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歷屆宣傳口號


口號內容
奧林匹克格言(Olympic Motto)亦稱奧林匹克口號。奧林匹克運動有一句著名的格言: “更快、更高、更強。”
這一格言是顧拜旦的好友、巴黎阿奎埃爾修道院院長迪東(Henri Didon)在他的學生舉行的一次戶外運動會上,鼓勵學生們時說過的一句話,他說:“在這裡,你們的口號是:更快、更高、更強。”
口號淵源
顧拜旦借用過來,將這句話用於奧林匹克運動。1920年國際奧委會將其正式確認為奧林匹克格言,在安特衛普奧運會上首次使用。此後,奧林匹克格言的拉丁文“Citius,Altius,Fortius”出現在國際奧委會的各種出版物上。奧林匹克格言充分表達了奧林匹克運動所倡導的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的奮鬥精神。雖然只有短短的6個字,但其含義卻非常豐富,它不僅表示在競技運動中要不畏強手,敢於鬥爭,敢於勝利,而且鼓勵人們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於平庸,要朝氣蓬勃,永遠進取,超越自我,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限。
另一信條
奧林匹克運動還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信條:”重要的是參與,而不是取勝”。這句名言來源於1908年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一次宗教儀式上賓夕法尼亞主教的一段講話。顧拜旦解釋說:”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勝利,而是鬥爭,不是征服,而是奮力拚搏”。
北京奧運會主題口號
2005年6月26日,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的發布儀式上,北京奧組委宣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Oneworld、One dream)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中英文主題口號。
北京奧組委對這個主題口號進行了解讀。“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集中體現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實質和普遍價值觀——團結、友誼、進步、和諧、參與和夢想,表達了全世界在奧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類美好未來的共同願望。
北京奧組委認為這個主題口號深刻反映了北京奧運會的核心理念,體現了作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的核心和靈魂的人文奧運所蘊含的和諧的價值觀。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和諧發展是我們的夢想和追求。“天人合一”、“和為貴”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對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關係的理想與追求。和平進步、和諧發展、和睦相處、合作共贏、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這個主題口號文簡意深,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主題口號表達了北京人民和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共有美好家園,同享文明成果,攜手共創未來的崇高理想;表達了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現代化的偉大民族致力於和平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堅定信念;表達了13億中國人民為建立一個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的心聲。
北京奧組委認為,英文主題口號“One world Onedream”句法結構具有鮮明特色。兩個“One”形成優美的排比,“World”和“Dream”前後呼應,整句口號簡潔、響亮,寓意深遠,既易記上口,又便於傳播。中文主題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中將“One”用“同一”表達,使“全人類同屬一個世界,全人類共同追求美好夢想”的主題更加突出。
歷年奧運會舉辦城市中英文對照
1896年 1 希臘 雅典 Athens
1900年 2 法國 巴黎 Paris
1904年 3 美國 聖路易斯 St. Louis
1908年 4 英國 倫敦 London
1912年 5 瑞典 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
1920年 7 比利時 安特衛普 Antwerp
1924年 8 法國 巴黎 Paris
1928年 9 荷蘭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1932年 10 美國 洛杉磯 Los Angeles
1936年 11 德國 柏林 Berlin
1948年 14 英國 倫敦 London
1952年 15 芬蘭 赫爾辛基 Helsinki
1956年 16 澳大利亞 墨爾本 Melbourne
1960年 17 義大利 羅馬 Rome
1964年 18 日本 東京 Tokyo
1968年 19 墨西哥 墨西哥城 Mexico city
1972年 20 德國 慕尼黑 Munich
1976年 21 加拿大 蒙特利爾 Montreal
1980年 22 前蘇聯 莫斯科 Moscow
1984年 23 美國 洛杉磯 Los Angeles
1988年 24 韓國 漢城 Seoul
1992年 25 西班牙 巴塞羅那 Barcelona
1996年 26 美國 亞特蘭大 Atalanta
2000年 27 澳大利亞 悉尼 Sydney
2004年 28 希臘 雅典 Athens
2008年 29 中國 北京 Beijing
2012年 30 英國 倫敦 London
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
歷屆奧運會口號
一九八四年 洛杉磯Play part in History參與歷史
一九八八年 漢城 Harmony and Progress 和諧、進步
一九九二年 巴塞羅那 Friends for life 永遠的朋友
一九九六年 亞特蘭大 The celebration of the century 世紀慶典
一九九八年 長野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flower as one 讓世界凝聚成一朵花
二000年 悉尼 Share the spirit 分享奧林匹克精神
二00二年 鹽湖城 Light the fire within 點燃心中之火
二00四年 雅典 Welcome Home 歡迎回家
二00六年 都靈 An Ever Burning Flame 永不熄滅的火焰
二00八年 北京 One World One Dream 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

奧林匹克精神


《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精神(Olympic spirit)就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 奧林匹克精神對奧林匹克運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首先,奧林匹克精神強調對文化差異的容忍和理解。奧林匹克運動是國際性的運動,它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世界上文化間的各種差異及由此引發的各種問題。來自各國的運動員、教練員、體育官員以及觀眾生有不同的膚色, 穿著不同的服裝,操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進行不同的宗教儀式,用不同的行為方式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這些種族的和文化的差異,又常常由於各國間在政治體制、經濟制度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衝突而強化。從一定意義上講,四年一度的奧運會將世界上所有的體育文化集中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和時間範圍內,於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尤為引人注目。差異就是矛盾,矛盾就可能引發衝突。
奧林匹克精神強調相互了解、友誼和團結,就是要形成一種精神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人們可以擺脫各自文化帶來的偏見,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看到的不是矛盾與衝突,而是人類社會百花齊放、千姿萬態的文化圖景,從而使文化差異成為促進人們互相交流的動因,而不是各自封閉的藩籬; 使矛盾成為互相學習的動力,而不是互相輕視的誘因。也只有在這種氛圍中,人們才能打破各自狹窄的眼界, 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懷,去認識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領悟到各個民族都有著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創造力,學會尊敬其他民族, 以比較客觀和公正的態度去看待別人和自己 , 虛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優秀成分, 不斷豐富自己,從而使奧林匹克運動所提倡的國際交流真正得以實現。
其次,奧林匹克精神強調競技運動的公平與公正。奧林匹克運動以競技運動為其主要活動內容,競技運動最本質的特徵就是比賽與對抗。在直接而劇烈的身體對抗和比賽中, 運動員的身體、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鍛煉與培養,觀眾也得到感官上的娛樂享受和潛移默化的教育。但是,競技體育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娛樂功能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競爭。只有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競爭才有意義, 各國運動員才能保持和加強團結、友誼的關係,奧林匹克運動才能實現它的神聖目標。正如已故美國著名黑人田徑運動員傑西·歐文斯所說:"在體育運動中,人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比賽,還有尊重他人、生活倫理、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