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茶文化

緣結西鄉

西鄉茶文化也被稱為“緣結西鄉,茶和天下”這幅宣傳西鄉、誠邀朋友的廣告用語,被縣旅遊局樹立在西漢高速公路的兩個出口——西安的南邊和漢中的東邊。

茶文化介紹


飲茶,始於中國,興於亞州,傳播於世界。因此,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世界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秦始皇統一巴蜀后,茶已進入人們的生活,不只是祭祀的珍品。到西漢時茶葉作為飲品得以推廣。
唐代茶葉經濟迅速發展,茶葉產區十分廣大。朝庭開始設置貢茶院,專門負責製造上等名茶上貢朝庭,中唐始繼鹽和酒之後,朝庭開始徵收茶稅,其主要原因是,飲茶成為習慣,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繁榮。這時,我國北方非產茶區的少數民族地區多以食肉為主,對茶葉的消食解膩功能逐漸認可,隨之成為茶葉銷售的大市場,販茶便可牟取暴利。因此,茶葉稅制由此產生,致使繼絲綢之路之後對外銷售的“茶馬古道”[蜀(四川)身毒(印度)道],得以強化和發展,形成了亞洲大陸上龐大的以茶為紐帶的古道網路。
茶產業的發展,給文人墨客以無限的藝術靈感,從而茶也成為他們對藝術表現的重要載體,品飲成為增添其生活情趣的重要手段,不少藝術家同時也是精湛的茶人,茶與藝術相得益彰,也使得茶文化有了鮮活、生動的內容。如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的錢超的《與趙莒茶宴》:“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容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宋蘇軾的《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有“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宋杜耒寒夜》一詩中有“寒夜客來茶勝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的名句。又如清代七品縣令鄭板橋有《竹枝詞》一首,詩中寫到“盆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閑時來吃茶,黃土築牆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用茶傳情,以茶聯姻,表現了茶與婚姻的關係。
茶不但是文人們“琴棋書畫酒詩茶”的風雅之物,也是歷代君王名人所喜好的生活必備,茶與名人有著不解之緣。許多名人通過飲茶來品味生活,宴請群臣和好友,借茶遣興,以茶抒懷,追求一種高雅的藝術創造和藝術享受。同時,藉助於他們的品評,許多種茶葉得以脫穎而出,名揚天下。唐代盧仝有“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名句。宋徽宗趙佶,朝政腐敗黑暗,但他工書畫,通百藝,在音樂、書法、詩詞等方面都有較高的修養。對茶藝頗為精通,他以皇帝之尊,編著了一篇《茶論》後人稱之為《大觀茶論》,御筆作茶書,在我國歷代帝王中是僅有的一個。
大清乾隆帝弘曆,曾許諾在位執政時間不超過其祖父康熙帝玄燁(在位61年),他85歲退位時(在位60年),身邊一位老臣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卻幽默地說“君不可一日無茶也”。已故領袖毛澤東,終身離不開茶葉。第一次國共和作時期,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曾與柳亞子先生共事一段時間,柳先生給毛澤東寫過“雲開倘許同國憂,粵海難忘共品茶”。毛澤東則在《七律和柳亞子先生》一詩中用“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塗州葉正黃”。的詩句作答。
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即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茶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把中國茶道的精神歸納為“廉、美、和、靜”,即“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茶道哲學思想融和了儒、釋、道諸家精華而成,她的核心精神是“和”。儒家從《周易》“保和太和”的理念中推衍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情理上存尚理性節制;在言行舉止上講究適可而止,追求“敏於事而慎於言;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表現為親和自然,反對竭澤而漁;在人與人及社會的關係上,強調和為貴。道家從“和”這一哲學範疇引申出“天人合一”、“知合日常”的理念。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聖人法天順地,不拘於俗,不誘於人,故貴在守和”。注重親和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以及“至清導和”的養生理念。佛家提倡人們修習“中道妙理”,“和誠處事”的中和哲學,由於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從坐禪需要出發,飲茶成為“和尚家風”。順行“禪茶一味”,把外來佛教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和會”。伊斯蘭教嚴禁飲酒,認為從茶的功能出發,能使人和睦相處,更不會亂性。通過飲茶修鍊道德,使人寧靜清心,與人為善,同心同德,最符合真主的旨意。
綜上所述,古往今來,茶從產生到發展,從神秘的祭品到生活的飲用,從廟堂之上到下層百姓,從楊春白雪下里巴人等,凡此種種,茶的風情,茶的魅力,茶的功能,茶的博覽,茶的貿易,無不彰顯出茶的神聖和高雅。而今,茶文化已風靡全球,帶給人們無窮的享受和樂趣。

自然遇合


“緣結西鄉,茶和天下”,正是利用了宗教緣起說和茶的文化內涵,揭示了魅力茶鄉的神韻和引力,以及對西鄉茶葉走向世界的渴望。第一、通過抽象的“緣”和具象的“茶”,把西鄉和天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緣是起因,茶是媒介,茶事活動中折射出的“和”,則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來西鄉品茶,與西鄉結緣,讓外界了解西鄉,讓西鄉走向天下。見賢思齊,築巢引鳳,實現強縣富民的目標。
西鄉茶文化
西鄉茶文化
第二、西鄉古屬梁洲,屏巴山而帶馬源、背秦嶺而襟洋水,山青水秀,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適宜人居。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塊美麗富饒的熱土上創造了舉世文明的李家村文化。三千二百平方公里養育著四十一萬人口,純樸的民風,高曠的胸懷,包容著八個民族和五大教派,生存和發展的機遇不可估量。緣結西鄉是對外界有識之士發出的強烈召喚,達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第三、產茶品茶,以茶待客,以茶會友在西鄉有著深厚而淵遠的文化底蘊。茶已成為全縣的主導產業和強縣的重大戰略之一。西鄉茶園面積達22.48萬畝,有5萬餘戶茶農和265家茶葉生產、加工企業,年生產加工能力超過6000噸,產值達5.2億元,對全縣的GDP貢獻率達17.7%。茶的社會功能和保健作用,正通過各種茶事活動和茶文化的廣泛傳播而遍及全球。喝西鄉茶已成為社會各界和文人騷客的時尚。也是廣大群眾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所以,茶和天下正是”西鄉茶文化“內涵的深刻感悟和精神追求。

西鄉茶


中國最美麗的茶鄉——西鄉,這個調子初始於二千零六年底至零七年初。那麼,美麗的茶鄉究竟美在何處?
第一是山美。西鄉北靠秦嶺,南臨巴山,群山萬壑,高峻層沓,頗有淡遠聳峭之勢。尤以“陝南勝景”午子山最為馳名,三峰削立,二水環流,讓人產生“平地飛峙三觀立,登臨放眼二水流”、“蒼松千尺迎彩鳳,香煙一寸入雲端”的感慨,正如古人楊爾楨題武子山云:“香霧空濛萬界青,嚴燈如雨復如星。寒潭不入人間氣,絕壁常留太古形”。相傳善卷拒絕舜帝傳位之後,曾在武子山右仙人坪北庵廟隱居。漢王敕建武子觀,為愛妃戚姬焚獻之地,戚夫人在塗脂施粉時不慎將粉盒翻倒,香粉飄染蒼松,留下了東南亞唯一的三葉白皮松。
第二是水美。西鄉屬長江水系,地跨漢江(境內流長34.4公里)、嘉陵江兩個流域,有大小河流70餘條。其中六條主要河流,流域面積3300多平方公里,年徑流量達108億立方米,水質中性,適於人飲。七星湖棗園湖牧馬河涇洋河交相輝映,奔瀉漢水之中,融匯長江大海。正在打造的兩河四岸和縣城水壩,使秦巴水城更具特色,使美麗茶鄉錦上添花。明代巡察御史傅振商有詩為證:“蕭森山樹繞如屏,落日憩吟古驛亭;欖底江聲月里白,枕邊山色夢中青。興飛水國游還懷,人在煙嵐醉亦醒;何處啼猿驚客宿,卧看春影寫疏欞”。
第三是人美物美。西鄉這塊熱土,人傑地靈,物產豐富,在外界多有西鄉出美女之稱,漢王寵妃戚氏夫人可謂傑出代表。縣誌記載:“城東二十里即古洋川,漢戚夫人故里也”。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洋川是漢朝戚夫人的誕生地,漢高祖對她十分寵愛”。“後來為表彰戚夫人誕生的吉祥,又把她的故鄉命名為祥川。洋川城就是後來的定遠城。漢和帝永元七年封斑超為定遠侯,把漢中郡南鄭縣的西鄉封給他,就是這個地方”。古人申奇猶描寫為:“入宮見妒古如斯,何況傾城傾國姿。漢代已遷高后廟,洋川猶志戚門楣。”近代以來,在政治、軍事、教育、外交、藝術、歷史、體育等方面,出現了李文敏陳淺倫江隆基張養吾李強奮陳因李範文李白瑜汪建華、黃小平等傑出代表。西鄉櫻桃牛肉乾松花蛋菜豆腐久負盛名,其中有一幅對聯作了概括:“麵皮子首推城固、菜豆腐當屬西鄉”,橫批“不信你嘗”。
西鄉茶文化
西鄉茶文化
第四是茶香。西鄉產茶歷史悠久,始於秦漢,興於唐宋,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說:“茶者,南方嘉木也”。“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他把全國的產茶地分為八區,南山區中有梁州(陝西漢中),而我縣的貫山、羅鎮、司上、高川、五里壩等屬巴山之脈,山高壑深,晝夜溫差大,茶之葉片肥厚,制出的茶栗香味重,且富含鋅硒,享譽國內。在盛唐時期由荔枝道作為貢品送往京都長安,明代陝西提學副使王雲風在《子午谷》中寫到“馬前銅笛數聲頻,柳底行來漢水濱;且喜晚秋來子午,曾經春憶風庚申;採茶路曲穿林女,放瀨聲高盪江人;卻嘆盛姬幾誤國,荔枝飛騎獨沾塵”。
以上四點只是概要,限於篇幅不可備細。想必大家也有同感。美麗的茶鄉和茶鄉的美麗,情系西鄉人,神馳以往,需要再認識,再打造,再宣傳,傾其筆墨加以宣染。唐代大詩人張繼夜泊在蘇州河畔的楓橋,留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著名詩作。元代詞曲家周卿作有《雙調折桂令》,“西湖煙水茫茫,百頃風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濃妝。尾尾相銜畫舫,盡歡聲無日不笙簧。春暖花開,歲稔時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由於兩位大家的品題,使蘇州的寒山寺和杭州的西湖成為世人觸目的必覽之地。所以,故人姚效先說“佳麗之山水,必有賢人才士為之品題,而後可表揚於世,顯晦之際若有幸焉。”

茶和天下


“秦巴水城,魅力茶鄉”、“緣結西鄉,茶和天下”都是為了把西鄉介紹給每一個朋友,她既是一張名片,更是一種精神。西鄉人放聲齊唱茶鄉戰歌,以濃郁的茶鄉之情,感召天下,使明天的茶鄉更加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