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豐邑

江蘇省徐州市的漢朝地名

史記》、《漢書》皆載為“沛豐”,即沛郡豐縣。僅高祖本紀有沛豐邑之說。考秦封泥與漢初簡,秦漢之際,豐縣寫作“酆縣”,與沛縣留縣、彭城縣等並為四川郡屬縣。故而“沛縣豐邑”是後人杜撰的一個錯誤名詞。

沛縣


沛縣,古稱小沛春秋陽縣或留縣的鄉聚,戰國初屬宋,秦統一天下,置沛縣。沛縣擁有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人傑地靈。沛縣是漢高祖劉邦工作過的第二故鄉,因與劉邦故里豐縣接壤,亦有“千古龍飛地,帝王將相鄉”之稱。沛縣籍曹參為丞相,沛縣還有樊噲夏侯嬰等一大批將相。故歷代墨客騷人對人才尉起的沛縣,多有稱頌之作。史學巨著《漢書》的東漢蘭台班固在沛縣泗水亭高祖功臣頌就曾經為沛郡(非沛縣)籍的十位功臣和劉邦做頌歌,南宋文天祥在《沛歌》詩中稱道:“秦世失其鹿,豐沛發龍顏;王侯與將相,不出徐濟間。”沛縣既為漢皇劉邦的發跡之地,境內有高祖劉邦路過沛縣時沛縣父老宴請他的歌風台故址,大風歌碑等。

豐縣


古諺云:“先有徐州後有軒,惟有豐縣不記年”。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華夏大地,自軒轅黃帝以來,統制天下,分封萬國。《易》稱“萬國咸寧”,此時尚未分州。帝嚳創設九州,徐州即為其中之一,此時豐地隸屬於徐州,皆屬東夷之地。堯使禹治水,九州攸同,豐仍為徐州之域;
虞、夏、商、周,皆為豐國
春秋初仍為豐國。
戰國晚期宋國滅豐國,稱豐邑
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齊伐宋;宋方輿郡豐縣或者豐邑屬於齊,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魏國得宋國方輿郡,豐縣屬於魏國方輿郡,出土的戰國豐縣官印封泥豐璽即出於此。有史可考的豐縣建縣當於戰國末的魏國。
秦滅楚、魏統一六國,設郡縣,豐縣與沛縣並為四川郡屬縣,郡治在相縣。劉邦以及漢初劉氏皇室、蕭何盧綰皆豐縣人。
西漢初年豐縣為劉邦湯沐邑,直屬漢庭。景帝三年七國之亂后,因舊四川郡改名沛郡,郡治仍在相縣。豐縣改隸於沛郡。
東漢時期,豐縣隸屬豫州沛郡、沛國
魏武帝恢復徐州,治所彭城,統轄七個郡國。明帝景初二年(238),分沛國、蕭、相等10縣為汝陰郡;把杼秋、公丘、彭城、豐、廣戚五縣劃歸沛王國(此時沛國治沛,不數十年復治相。)。
晉朝,隸屬關係同漢代
南北朝時期,宋改豐縣隸屬北濟陰郡北魏沿襲。北齊,改隸永昌郡北周時隸總府。
隋朝開皇三年(583)廢除郡制,改為州制,州統轄縣。大業三年(607)恢復彭城郡,統轄 11 個縣,豐縣隸屬彭城郡。
唐代武德元年(618),改隸徐州;貞觀元年(627)設置 15 道,徐州統轄7縣,隸屬河南道天寶元年(742),徐州改為彭城郡;乾元元年(758),彭城郡又改為徐州;貞元十六年(800),徐州改為武寧軍,以節度使鎮守;咸通十一年(870),恢復徐州;不久,徐州改為感化軍;從武德元年至咸通十一年(618-870),豐縣皆隸屬徐州。
五代梁時,豐縣隸屬沿襲唐代,隸屬徐州;後晉時,徐州又改為武寧軍;後周時,恢復為徐州。從梁至後周,豐縣皆隸屬徐州。
宋代太祖建隆元年(960),徐州改為武寧軍,不久恢復為徐州,統轄彭城縣、蕭縣、豐縣、沛縣、滕縣,隸屬京東西路紹興元年( 1131),徐州為金佔領,又為武寧軍,統轄彭城、蕭、豐三縣,隸屬山東西路
金代、豐縣屬武寧軍。
元代至元元年(1264),徐州統轄永固、彭城、蕭三縣;豐縣隸屬東平府。后,豐縣隸屬濟寧路;至元二年(1265)。沛縣併入豐縣屬濟州;三年(1266),沛縣從豐縣析置。
明代洪武元年(1368),徐州為張士誠佔領。明太祖朱元璋兵下,淮安、徐州、邳縣皆歸附朱元璋,此時,豐縣亦歸附。初,豐縣隸屬中立府,即鳳陽府洪武八年(1375),豐縣隸徐州,改為南直隸
清代,豐縣隸屬徐州,與銅山、邳、睢寧宿遷、碭、沛、蕭七縣合稱八屬。
民國元年-2年(1912-1913)冬,由中華民國南京革命政府委派縣知事,豐縣隸屬徐州;2年冬-5 年(1913-1916),張勳在徐州恢復清朝帝制,委派縣長,豐縣隸屬徐州; 5-15 年(1916-1926)軍閥割據時期,豐縣隸屬徐州。
民國15-27年(1926-1938)5月,豐縣隸屬國民黨徐州專署。民國27年5月17日-34年(1938-1945)秋,縣城被日本侵略軍佔領期間,境內有三個性質不同的縣級政權同時存在:(一)國民黨領導的豐縣政府撤出縣城,偏安鄉下,仍隸徐州;(二)民國27年底-34年(1938-1945)秋,日偽豐縣政府隸日偽淮海省;(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豐縣和華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29年(1940)6月-11月隸屬蘇魯豫區行置,29年12月-31年10月(1940.12-1942.10)改隸山東省湖西地區行署,31年10月-33年6月(1942.10-1944.6)改隸冀魯豫六行署,33年6月-34年8月(1944.6-1945.8)改隸冀魯豫十一行署。
民國34年9月-37年11月(1945.9-1948.11),豐縣境內縣級政權有:(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豐縣和華山縣、華碭縣人民政府,民國34年8月-35年3月(1945.8-1946.3)隸屬蘇北辦事處;35年(1946)3月蘇北辦事處撤銷,改隸冀魯豫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至1949 年8月;36年(1947)11月撤銷華碭縣;1949年8-9月,豐縣、華山縣改隸山東省台棗專署;(二)此間國民黨領導的豐縣政府,隸屬徐州行政專署。
1949年9月-1950年5月,豐縣和華山縣仍隸屬於山東省台棗專署;1950-1953年1月,豐縣、華山縣改隸山東省滕縣專署;1953年1月豐縣劃歸江蘇省徐州專署;華山縣撤銷;1953-1982年,豐縣人民政府隸屬江蘇省徐州專署;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徐州專署撤銷,豐縣人民政府隸屬徐州市人民政府,迄今。

史學爭議


應邵曰:沛縣也,豐其鄉也。孟康曰:后沛為郡,豐為縣。師古曰:沛者,本秦泗水郡之屬縣,豐者,沛之聚邑而。方言高祖所生,故舉本稱以說之也。此下言縣鄉邑告諭之,故知邑繫於縣也。
(補註):劉邠曰:予謂,沛豐,郡縣名,史官用漢世紀錄而。吳仁傑曰:史記世家列傳所載邑望,大抵書某縣某鄉,或略之則曰某縣,鮮有列郡縣名者。如蕭何,沛豐人;陳平,陽武戶牖人;項羽,下相人;陳涉,陽城人。此類是也。至漢書文景以來,諸臣傳始兼列郡縣名。如《史記》張釋之但曰堵陽人,衛青但曰平陽人。《漢書》則曰南陽堵陽,河東平陽,此類是也。帝紀比世家列傳加詳故縣邑里名皆具。高紀所著縣邑乃史記本文,則知所謂沛豐邑者,沛縣之豐邑,非用漢事紀錄然也。春秋傳:都曰城,邑曰築。則都大而邑小。至商鞅,集小都鄉邑,聚為縣。故縣有仍用“邑”名,如栒邑、左邑之類為多。今地理志(指《漢書》地理志)沛郡屬縣有豐,而不雲豐邑。此足以知,紀所云豐邑非縣名。
中陽者,里名。荀悅漢紀》雲,劉氏遷之於沛處中陽里,而高祖興焉。勘誤以沛豐邑中為連文,公是先生兄弟不應爾傳錄者誤也。
齊召南曰:史家紀事必用當時地名,秦無沛郡,沛縣屬泗水郡,若全記郡縣必雲,泗水沛矣。時蕭何曹參王陵周勃樊噲夏侯嬰周緤周苛周昌任敖皆同縣人,而盧綰傳則獨曰豐人,又曰與高祖同里也,師古說是。先謙曰:沛豐漢縣,並屬沛郡。沛在今徐州府沛縣東(凡言在今某地皆謂故城,后不復出。豐今在徐州府豐縣治。
但根據西安市秦宮遺址出土的“豐璽”與“酆丞”,史念海等秦漢史大家皆考證秦代劉邦故里酆(豐)為縣,與沛邑並屬四川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