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崇科
朱崇科
1998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
2005年獲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文學方向)。
2007,8-2008,6:以交換教授身份(Exchange Professor)執教於美國巴德學院(Bard College,NY)。
2011年底-2016年4月任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2015年2-7月擔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客座研究員。
2016年4月轉任中山大學中文系(珠海)教授兼行政負責人。
國際交往:
2007年8月底至2008年5月底作為訪問學者執教於美國紐約巴德學院(Bard College);2013年2-7月擔任台灣東華大學客座教授【華文文學系】。
2015年2-7月,擔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客座研究員。
學術兼職:
adjunct research positions
1 台灣佛光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2003,8-2004,7)。
2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企業管理學院中華文化學會第一屆(2005/06)理事會理事。
3汕頭大學《華文文學》編委(2014- )。
4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理事。
5.南京大學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2014-) 。
一、1大學語文;2港台現代小說;3文化研究; 4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5魯迅小說精讀;6新馬華文文學等。
二、1 First Year Seminar;2電影、文學中的當代中國;3魯迅與中國現代小說(Bard College)。
1世界華文文學(海外部分)。
2小說理論與魯迅小說。
3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
4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等。
20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20th Century
區域華文文學 Area Chinese Literature
文學理論(尤擅小說理論) Literary Theories (with emphasis on theories of fiction)
Research Grants
1 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啟動基金項目(教外司留[2007]1108號)。
3 中山大學2009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論華文文學對20世紀中國文學史架構的內在楔入)。
4 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2009年中山大學青年教師培育項目(論1927年廣州場域中的魯迅轉換)等。
6廣東省社科規劃辦《廣東華僑史》特別委託重點項目“粵籍作家與東南亞華文文學”(編號GD13TW01-8) 。7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廣州魯迅”(編號13FZW036)(已結項)。
7.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廣州魯迅”(編號13FZW036)(已結項)。
8.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研究》(劉俊教授主持,編號14ZDB080)之子項目“東南亞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研究”。
專著books
1.《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論文集)Entanglement of Nativeness: Self-exile, "Nan yang" Fiction and Myths of Nativeness(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5),335頁。王德威教授序。
2.《張力的狂歡——論魯迅及其來者之故事新編小說中的主體介入》Carnival of Tensions: A STUDY ON SUBJECTIVE INTERVENTIONS IN ‘OLD TALES RETOLD’ FICTION BY LU XUN AND HIS SUCCESSORS(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1),423頁,35萬字。王潤華教授序。
3.《考古文學“南洋”——新馬華文文學與本土性》The Archaeology on Literary Nanyang:Nativeness and Singapore &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8),37萬字。王潤華、周寧教授序。
4.《身體意識形態——論漢語長篇(1990-)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Body Ideology: Libidinal Practice and Representations in Chinese Novel (1990- )(廣州: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2),26萬字。陳思和教授序。
5.《魯迅小說中的話語形構:“實人生”的梟鳴》A Study on Discursive Formation in Lu Xun's Fictio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1.7萬字,王富仁教授序。
6.《華語比較文學:問題意識及批評實踐》Sinophone Literature:Problematics & Critical Practices(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4月),濱下武志教授序。
7. 《身體意識形態——漢語長篇(1990- )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修訂版)(台灣秀威資訊科技,2014)。
8.《“南洋”糾葛與本土中國性》“Nanyang” Obssession & Native Chineseness(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9.《廣州魯迅》Lu Xun in Canton(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10.《觸摸魚尾獅的激情與焦慮》(上海三聯書店,2015)。
主編(Chief-editor)
和王潤華教授主編“熱帶雨林論叢”系列叢書,由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下半年開始陸續推出。
單篇論文 occasional Papers
2016年
1.《互看的奇特與靈思:<墓碣文>重讀 》,《魯迅研究月刊》(ISSN 1003-0638)第1期,頁18-23。8000餘字。
2.《論鍾怡雯散文中的南洋書寫及其限制》,《台灣研究集刊》(刊號ISSN 1002-1590)2016年第1期,11000餘字,頁78-85。
3.《現在式復仇的狂歡:重讀<復仇(其二)>》,《創新》(ISSN 1673-8616)2016年第2期,10000餘字,頁5-13。
4.《<死火>的奇詭想象及其意蘊》,《漢語言文學研究》(ISSN 1674-8506)2016年第1期,8000餘字,頁86-91。
5.《魯迅在南洋的學統》,《福建論壇》(人文社科版 ISSN 1671-8402)2016年第3期,16000餘字,第121-131頁。
6.《韓國雞仔文學及其在中國的演繹》(第一作者),《華文文學》(ISSN 1006-0677)2016年第2期,15000餘字,頁50-57。
7.《“過客”的境遇及省思:重讀<求乞者>》,《名作欣賞》(ISSN 1006-0189)2016年4月上旬刊。8000餘字,頁38-43。
8.《破解奴役的雙重策略:重讀<淡淡的血痕中>》,《臨沂大學學報》(ISSN 1009-6051)2016年第2期,約7000字,頁85-89。
2015年
1.《女阿Q或錯版異形?——魯迅筆下阿金形象新論》,《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刊號1001-5973 ,頁24-30。9000餘字。
2.《牧領話語與魯迅再解讀》,《現代中文學刊》2015年第1期,刊號ISSN 1674-7704,頁10-15。9000餘字。
3.《<秋夜>中的三重內蘊》,《魯迅研究月刊》2015年第2期,頁16-22。約9000字。刊號ISSN 1003-0638。
4.《沈從文<月下小景>重讀——兼及魯迅<故事新編>》,《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頁23-31。11000餘字。刊號ISSN1674-5310。
5.《<野草>中的“立人”維度及其詩學》,《學術研究》2015年第5期,頁135-139。10000餘字。刊號ISSN 10007326。
6.《大馬“南洋”敘述中的台灣影響及其再現模式》,《廈門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頁87-95。11000餘字。刊號ISSN 0438-0460。
7.《論黎紫書小說的“故”“事”“性”及其限制》,《當代文壇》2015年第4期,頁53-57,9000字。ISSN 1006-0820。
8.《台砂並置:原鄉/異鄉的技藝與迷思》,《中山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頁61-73。20000餘字。刊號ISSN 1000-9639。
9.《歸返的解構與建構:論林幸謙的原鄉執念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第8期,頁185-192。16000餘字。刊號ISSN 1004-3926。
10.《溫任平的(文學史)措置與填充——以謝川成的《溫任平作品研究》為中心》,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報》第3卷,2015年8月,6000餘字,頁119-126。刊號ISSN 1823 5522。
11.《從“妻性”看魯迅小說中的利比多再現》,《齊魯學刊》2015年第5期,2015年9月,10000餘字,頁140-144。刊號ISSN1001-022X。
12.《原甸作品中的新加坡認同》,香港《文學評論》(ISSN20749139)總第40期,2015年10月,頁61-65,5000餘字。
13.《陳大為的南洋追認及弔詭》,《中國比較文學》2015年第4期,2015年10月,10000餘字,頁151-161。刊號1006-6101。
14.《爭奪魯迅與黃錦樹“南洋”虛構的弔詭》,《暨南學報》2015年第10期,2015年10月,16000餘字,頁1-11。刊號ISSN 1000-5072。
15.《論魯迅在南洋的文統》,《文藝研究》2015年第11期,2015年11月,10000餘字,頁68-74。刊號ISSN0257-5876。
16.《論王潤華放逐詩學的三階段》,《香港文學》2015年第11期,總第371期,17000餘字,頁18-29。刊號 ISSN: 1607-4793。
17.《魯迅作品中的“兄弟失和”糾結及其超克——以<傷逝>為中心》(第一作者),《文藝爭鳴》2015年第11期,2015年11月,14000餘字,頁73-81。刊號ISSN1003-9538。【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2016年第3期全文轉載】
18.《復仇無聊與無聊的復仇:重讀<復仇> 》,《玉溪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11期(約稿),9000餘字,頁14-19。刊號ISSN1004-4671。
20.《“言志”的弔詭:重讀<立論>》,《臨沂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頁57-61,8000餘字。刊號ISSN 1009-6051。
2014年
1.《再論華語語系(文學)話語》,《揚子江評論》(ISSN 1009-542X)2014年第1期,頁15-20。9000字。
2.《魯迅廣州時期的文體轉換》,香港《文學評論》(ISSN20749139)總第30期,2014年2月,頁66-77,13000餘字。
3.《 魯迅“義子”廖立峨:作為廣東青年的“這一個”》,《魯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1期ISSN1003-0638,頁4-13。10000餘字。
4.《愛或革命的偏至——魯迅1927年來穗動因考》,《粵海風》2014年第2期,頁27-32。ISSN1006-7183,約10000字。
5.《廣州魯迅論綱》,《漢語言文學研究》2014年第1期,2014年3月,頁108-117。ISSN 1674-8506。13000餘字。
6.《 “反激”的對流:<幸福的家庭>、<理想的伴侶>比較論》(第一作者),《中國文學研究》2014年第2期,ISSN1003-7535,10000字。
7.《 (后)殖民/解殖民的原鄉(朝聖):<大河盡頭>論》,《南洋問題研究》2014年第1期,頁59-68。ISSN1003-9856,13000餘字。
8.《魯迅作品中的“造物主”身份及悖論》,《文藝爭鳴》2014年第5期,頁49-53。ISSN1003-9538,約7000字。
9.《方北方的文學本土轉型及其限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頁176-183.刊號ISSN 1004-3926,14000餘字。
10.《后殖民時代的身份焦慮與本土形構——台灣經驗與潘雨桐的南洋敘述》,《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4年第2期,2014年6月30日,頁39-49,15000餘字。刊號ISSN1002-5162。
11.《台灣體驗與黃錦樹“南洋”論述的弔詭》,《暨南學報》2014年第6期,頁26-33。刊號ISSN 1000-5072,12000餘字。
12.《<野草-題辭>中的意義“播撒”》,台灣《中國現代文學》第25期,2014年6月,頁59-72。刊號ISSN16844238。9000餘字。
13.《劉以鬯的南洋敘事》,《福建論壇》(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10期,頁122-130。ISSN 1671-8402,12000餘字。
14.《<野草>中的國民性話語空間》,《文藝爭鳴》2014年第10期,頁53-58。ISSN1003-9538,10000餘字。
15.《原鄉的春夢:<好的故事>之一種解讀》,《山東社會科學》 2014年第11期,頁100-104轉99。ISSN1003-4145。7600餘字。
16.《“大”“小”的辨證:重讀<棺材太大洞太小>》,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編《生命旅程與歷史敘述》(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頁86-97。ISBN9787566812674。9500餘字。
17.《論林幸謙的中國迷戀及其超越》,香港《文學評論》(ISSN20749139)2014年10月號,總第34期,頁39-45,約8000字。
18.《主體的背面與斷續——重讀<影的告別>》,《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9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8000餘字。
19.《(被)離散(詩學)與新加坡認同的困境——英培安<畫室>的敘事創新》,《華文文學》(ISSN1006-0677)2014年第6期,頁91-97。10000餘字。
2013年
1.《直面革命:在思想與行動之間的廣州魯迅》,《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頁203-208.刊號ISSN 1004-3926,10000字。
2.《從問題意識中提升的詩學建構》,《暨南學報》2013年第2期,頁157-160.刊號ISSN 1000-5072,5000餘字。
3.《精神焦慮:論魯迅在廣州》,《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頁72-79。ISSN 1008-7095 ,9000餘字。
4.《廣州魯迅:如何廣州,怎樣魯迅?》,《粵海風》2013年第1期,頁28-30。ISSN1006-7183,4400餘字。
5.《愛在廣州:論魯迅生理的焦灼與愉悅》,《魯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1期,頁4-12。ISSN1003-0638,11000餘字。
6.《飛躍或沉潛:論廣州場域中的革命魯迅轉換》,《福建論壇》(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2期,頁125-131。ISSN 1671-8402,10000餘字。
7.《林文慶與魯迅的多重糾葛及原因》,《四川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頁88-96,ISSN 1006-0766,12000餘字。
8.《狂歡與詩化之間——巴赫金“長篇小說話語”理論與<酒徒>話語實踐的對話》(第一作者),香港《香港文學》第341期,2013年5月號,頁8-14。ISSN 1607-4793,9000餘字。
9.《魯迅與中山大學教務的拓展》,《中山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2013年5月,頁86-96,ISSN 1000-9639,14000餘字。【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3年第8期全文轉載】
10.《告別/記錄的弔詭:論黎紫書的(長篇)小說實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華人研究國際學報》第五卷第1期,2013年6月,頁47-64。ISSN 1793-7248 ,13000餘字。
11.《論歐大旭作品中的“大馬”認同確認及弔詭》,《外國文學評論》2013年第4期,2013年11月,頁223-235。ISSN 1001-6368,12000餘字。
2012年
1.《執著與曖昧:<過客>重讀》,《魯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7期,頁30-37轉68,刊號ISSN1003-0638。10000餘字。
2.《大歷史抑或自我的原鄉》,《讀書》2012年第9期,頁61-64,刊號 ISSN 0257-0270,3000餘字。
3.《台灣經驗與張貴興的南洋再現》,《中山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2012年9月15日,頁46-55。刊號ISSN1000-9639,14000餘字。
4.《論魯迅對學院教授的棄絕》,《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2012年9月30日,頁51-62。刊號ISSN1008-9853,約17000字。
2011
1.《論魯迅小說中的賤民話語》,《中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30日,頁76-80。ISSN1003-7535,9000餘字。
4.《論魯迅小說中的流言話語》,《中山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15日,頁38-43。刊號ISSN1000-9639,9000餘字。
6.《論華文文學對20世紀中國文學史架構的內在楔入》(教學研究論文),《華文文學》2011年第2期,頁105-108。刊號ISSN1006-0677,5000餘字。
7.《魯迅如何存在:在魯迅書寫與書寫魯迅之間》,《魯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5期,頁79-85。刊號ISSN1003-0638。9000餘字。
8.《林文慶如何對接廈大認同——評李元瑾編著《林文慶的廈大情緣》》(約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華人研究國際學報》第三卷第一期,2011年6月號,頁109-112。ISSN: 1793-7248。3000餘字。
9.《魯迅小說中的青年話語》,《名作欣賞》2011年7月上旬刊,頁37-41,約7500字。刊號ISSN1006-0189。
10.《紮根本土與自我表述——兩本新馬論著閱讀筆記》,《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1年第3期,2011年9月30日,頁67-72,約8000字。刊號ISSN1002-5162。
11.《魯迅小說中的村鎮政治話語》,《新世紀學刊》總第11期,2011年10月,頁42-47。10000字。刊號ISSN0219-6085。
12.《華文文學研究新拓展的理路及其問題》,《暨南學報》2011年第5期,2011年9月(實際出版時間為11月),頁6-11。8500字。刊號ISSN1000-5072。
2010:
1.《論魯迅小說婚戀話語中的悲劇性機制》,《汕頭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頁61-66。9000餘字,刊號ISSN1001-4225。
2.《愛的中間物——《魔祟》重讀》,《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2010年3月,頁20-25,ISSN1008-985,8000字。
3.《身份認同與“變臉”敘事的雙重裂合》(約稿),《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2010年5月,頁52-57,刊號ISSN1003-8388,7000餘字。
4.《論魯迅小說中的醫學話語》,《福建論壇》(人文社科版CSSCI)2010年第5期,2010年5月,頁111-117,刊號ISSN1671-8402,10000餘字。
5.《華語語系的話語建構及其問題》,《學術研究》(CSSCI)2010第7期,2010年7月20日,頁146-152,刊號ISSN10007326,10000字。
6.《照相及1927廣州魯迅的定格》,《南方文壇》2010年第5期,2010年9月15日,頁80-85。7700餘字。CSSCI,刊號ISSN 1003-7772。
7.《思路、寫路與尋路——論魯迅小說中路的話語形構》,《新世紀學刊》(新加坡)總第10期,2010年12月,10000餘字,頁93-103,刊號ISSN02196085。
2009年
1〈面具敘事與主體游移:高行健、英培安小說敘事人稱比較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2009年3月,頁158-163。刊號ISSN 1004-3926,10000字。
2〈“新移民文學”:“新”的悖謬?〉,《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9年第2期,2009年6月,頁21-26。刊號ISSN1002-5162 ,8000餘字。
3〈論魯迅小說中的經濟話語〉,《中山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2009年9月,頁45-52。刊號ISSN1000-9639,11000餘字。
4〈論魯迅小說中月的話語形構〉,《新世紀學刊》(新加坡)總第9期,2009年12月,頁63-69,9000字,刊號ISSN02196085。
2008年
1〈認同形塑及其“陌生化”詩學——論魯迅小說中的啟蒙姿態與“自反”策略〉,《福建論壇》(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頁41-45。9800字,ISSN1671-8402。《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6期摘錄,頁72-73。
2〈論魯迅小說中的兒童話語及其認知轉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頁180-185。刊號ISSN 1004-3926,11000字;
3〈當知識化為權力——論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型”話語〉,《魯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2期,頁40-46。9000餘字,ISSN1003-0638。
4〈民族身體的跨國置換及身份歸屬偏執的曖昧————論九丹《烏鴉》中的力比多實踐〉,《中外文化與文論》第16輯"海外中國文藝專號"(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頁224-235。12000字,ISBN9787561439975。
5〈想象中國的弔詭:暴力再現與身份認同〉,《揚子江評論》2008年第2期,2008年4月28日,頁87-92。8000字,ISSN1009-542X。
6〈“肥皂”隱喻的潛行與破解——魯迅《肥皂》精讀〉,《名作欣賞》2008年第6期,頁61-65。6500字,ISSN1006-0189。
7〈論魯迅小說中的癲狂話語〉,《中山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頁41-47。12000字,刊號ISSN1000-9639。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全文收錄,2008年第10期,頁127-133。
8〈術語的曖昧:“問題意識”中的意識問題〉,《暨南學報》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頁11-16。9000字,ISSN1000-5072。
9〈新加坡突圍:困頓與“戲”斗——英培安戲劇中的本土企圖〉,《華文文學》2008年第5期,頁66-72,10000餘字。ISSN1006-0677。
10〈本土意識的萌孽抑或‘起源’語境——論邱菽園詩作中的本土關懷〉,《南大語言文化學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第七卷第一期,2008年11月,17000字,刊號ISSN 0219-0699 。
11〈魯迅小說中的身體話語〉,刊於《上海魯迅研究》2008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10月,8500字,頁34-45,ISBN9787807453550 。
12〈魯迅“神”訪郁達夫:不在場的南洋遭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年第6期,11000字,頁112-121。刊號ISSN 1003-0263。
2007年
3〈論魯迅小說中的環形營構〉,《魯迅世界》(廣東魯迅研究會)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頁55-61,登記證粵0第10321號,10000字;
5〈暴力書寫:在纖深與狂放之間——以莫言《紅高粱家族》和黎紫書《天國之門》為中心〉,《思想文蹤》第10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頁122-141,書號ISBN 9787810798181,13000字。
6〈魯迅小說中“吃”的話語形構〉,刊《魯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7期,頁15-20轉34,ISSN1003-0638。或新加坡《亞洲文化》第31期,2007年6月,頁221-229,刊號ISSN02176742,9000字;
7〈如何本土:無意識/有意識的辯證 ——論吳岸詩歌中的本土植物〉,《揚子江評論》第3期,2007年6月,刊號ISSN1009-542X,10000字;
9〈無心插柳中的參與與形塑——論“反黃運動時期”通俗小說的本土傳遞〉,《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2007年8月,頁69-76。刊號ISSN 1007-8754,12000字;全文可參《蕉風》(馬來西亞)2007年7月第498期,頁86-95。
10〈文學空間詩學與區域特質論綱——以新馬華文文學為例加以說明〉,《香港文學》總第272期,2007年8月,頁90-94,7000字;刊號ISSN1607-4793;
11〈身體意識形態:疊合的悖論——論《沙床》中的力比多實踐〉,《韓中語言文化研究》(韓國)第12期,2007年9月,頁383-396,刊號 ISSN 1738-0502,9000餘字。
13朱崇科 張穎妍〈后殖民語境下的香港寓言——從麥兜系列電影看九七后香港想象的流變〉,《華文文學》2007年第5期,9000餘字;刊號ISSN1006-0677。
14〈華語比較文學:超越主流支流的迷思〉,《文學評論》2007年第6期,頁171-177。15000字。刊號:ISSN 0511-4683。
2006年
1〈沒有主義還是主義的狂歡?——以《一個人的聖經》為個案進行分析〉,《備忘志》(馬來西亞)第四期,2006年春。
5〈當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烏鴉》與《我這濫男人》為例論本土的流動性〉,《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2006年6月(實際出刊日期)。
6〈雨林美學與南洋虛構:從本土話語看張貴興的雨林書寫〉,《亞洲文化》(新加坡)第30期,頁134-152,2006年6月。
8〈馬華文化/文學本土性的建構策略及其限度論析〉,《東南亞研究》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
9〈開放與抽象:在慢性癥候分析之上——以《邊緣意象》為中心論郭寶昆的本土收放〉,《汕頭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
12〈本土楔入:可能與限定——以新馬華文文學為例論世華文學研究的新進路〉,《中山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15日。
15〈身體政治:用與被用——以《一個人的聖經》為中心〉,《中外論壇》(美國雙月刊)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頁53-58。
16〈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研究型教學策略芻議〉(教學論文),收入《2006教學研究與實踐——教師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頁285-292。
17〈如何故事,怎樣新編? ——從主體介入角度探勘故事新編小說的存在及其確立〉,韓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發行的季刊《中國現代文學》第39號,2006年12月30日。
18<瑣碎的凝重:“自反性”本土書寫——論希尼爾的本土事件/視界>,新加坡《新世紀學刊》第6期,06年12月。
2005年
1 〈雅俗混雜的香港虛構——淺解《青蛇》〉,《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5年第1期,2005年3月。
2〈邊緣童話:諫言(建言)香港——淺論西西的故事新編小說〉,《國文天地》(台北)2005年5月號。
3 〈開放實用主義的調試及其限制——楊松年新馬華文文學研究的本土視野〉,《蕉風》(馬來西亞1955-)總第494期,2005年7月。
5〈紀惡的弔詭:敘述暴力與歷史——評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2005年10月號。
2004年
1 To See and to Be Seen: Mutual Reflections between Chinese Women and Singapore--reflections of Singapore in “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The Arts, NUS, Singapore, 2004, Apr-May No.13 .
2〈復活區域華文文學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馬華文文學為例加以說明〉,《當代》(台北)2004年5月號,總201期。
4〈暴力書寫:狂放莫言——以《紅高粱家族》為中心〉,台北《文訊》雜誌,2004年8月號。
5〈華文文學:離散中國性與流動本土性〉,《香港文學》2004年11月號,總第239期。
6〈陳瑞獻——(被)“延異”的本土現代性〉,見《聯合早報》2004年11月23、25日副刊連載,一個半版的篇幅刊登9000餘字。
7〈詩學抵抗:悲壯而沉重的文學肉身─評許文榮《南方喧嘩─馬華文學的政治抵詩學》〉,《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2004年12月。
2003年
2〈消解與重建——論《大話西遊》中的主體介入〉,《華文文學》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
3〈本土性的糾葛——論馬華文學史書寫的主線貫穿〉,《學海》(雙月刊,南京)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
4〈弔詭中國性——以黃錦樹個案為中心〉,《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
5〈無序之則:敘事的法則——吳耀宗初論〉,《香港文學》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號。
7〈從部分缺席到集體失語〉,《星洲日報?文藝春秋》(日報,吉隆坡)2003年7月5日。
8〈新加坡書寫與書寫新加坡——解讀英培安的一種向度〉,《人文雜誌》(吉隆坡)2003年6月號。
9〈“去中國性”:警醒、迷思及其它〉,《亞洲文化》(年刊,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第27期,2003年6月。又可參《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網路版2003年8月。
10〈看與被看:中國女人與新加坡的對視——以《烏鴉》和《玫瑰園》為例論“新移民文學”中的新加坡鏡像〉,《新加坡文藝》(季刊,新加坡)第83期,2003年9月;
11《無序之序——破解吳耀宗書寫的一種讀法》《人文雜誌》(吉隆坡)2003年9月號。
2002年
1〈在場的缺席——從本土研究看馬華文學批評提升的可能維度〉,《人文雜誌》(馬來西亞吉隆坡,雙月刊,2003年後改為季刊),2002年1月號。
2〈空間形式與香港虛構〉,西安:《人文雜誌》(雙月刊,西安),2002年第2期,2002年3 月。
3〈“小說”的野心與虛構的魅力——評王德威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馬來西亞:《人文雜誌》,2002年3月號。
5〈艱難的現代性與無奈的本土化〉,《華文文學》(雙月刊,汕頭),2002年第3期。
6〈戲弄:模式與指向——論李碧華“故事新編”的敘事策略〉,台北:《當代》(月刊),總第179期,2002年7月號。
7〈丈量旁觀與融入的距離——郁達夫放逐南洋心態轉變探因〉,《香港文學》,2002年11月號。
8〈台灣經驗與黃錦樹的馬華文學批評〉,見龔鵬程等《第一屆新世紀文學文化研究的新動向研討會:21世紀台灣, 東南亞的文化與文學》(宜蘭:南洋學社, 2002)。
2001年
1〈平淡上路:超越飛升與失落——中國當代美學批評的反思〉,見《中州學刊》(雙月刊,鄭州)2001年第2期,2001年3月。
2《故事新編中的敘事範式——以魯迅、劉以鬯、李碧華、西西的相關文本為個案進行分析》(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1,5;導師:王劍叢教授)
3 〈神遊與駐足——論劉以鬯故事新編的敘事策略〉,《香港文學》,2001年9月號。
2000年
1〈為了反抗與也是反抗——魯迅與阿爾志跋綏夫筆下人物性心理描寫比較〉,見《魯迅研究月刊》(月刊,北京)2000年2月。
2〈積澱與重塑——從劉登翰主編的《香港文學史說開去》〉,見《香港文學》2000年3月號。
3〈城市意象:虛構中的契合與超越——顏純鉤小說主題的一種解讀〉,見《香港文學》2000年6月號。
4〈反抗:徒然抑或尷尬——顏純鉤小說中的女性生存狀況探析〉,見《哈爾濱師專學報》(雙月刊,哈爾濱)2000年第3期,2000年5月。
5〈歷史重寫中的主體介入——以魯迅、劉以鬯、陶然的“故事新編”為個案進行比較〉,《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2000年9月。
6〈清洗獨角獸的尾巴——淺論香港文學批評的一種偏離〉,見《純文學》(香港)復刊號第30期,2000年10月。
1999年
1 〈我看“南來作家”〉,見《香港文學》(月刊,香港)1999年1月號。
2〈旁觀獨角獸的角——關於香港文學獨特性的邊緣性的思考〉,見《香港文學》1999年5月號。
3〈周氏兄弟有關“3?18事件”的文本比較研究〉,見《廣東魯迅研究》(季刊,廣州,今改為《魯迅世界》)1999年第3期,1999年9月。
4〈香港氣度與香港文學〉,見《香港文學》1999年10月號。
主編叢書
(和王潤華教授)熱帶雨林論叢(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逐步推出)。
1.朱崇科著《考古文學“南洋”——新馬華文文學與本土性》(2008);
2.廖文輝著,朱崇科序《馬新史學80年》(2011);
3.朱崇科著《華語比較文學:問題意識及批評實踐》(2012);
4.游俊豪著《移民軌跡和離散論述:新馬華人族群的重層脈絡》(2014)。
參與論著撰稿participate in writing books
1 楊松年 楊宗翰主編《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台北:唐山,2003)。
2 楊松年 簡文志主編《離心的辯證:世華小說評析》(台北:唐山,2004)。
3 楊松年 林明昌主編《多元的交響:世華散文評析》(台北:唐山,2005)。
4 楊松年 鄭琇方主編《細緻的雕塑:世華微型小說評析》(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
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1〈劉以鬯自娛小說中的香港性呈現〉,2002,6,5-7,香港大學: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2〈破解另類與弔詭:看長袖如何善舞?——李碧華《青蛇》的N種讀法〉,香港大學:國際會議論文(2002,12,6-7);
3〈戲弄:模式與指向——論李碧華“故事新編”的敘事策略〉,首屆亞洲學者國際研討會,2002年4月22-23日,新加坡國立大學;
4〈尷尬與超越——以《新加坡華文文學史初稿》論新華文學的定位〉, “當代文學與人文生態”國際研討會,2003年2月22-23日,新加坡。
5〈暴力書寫:在纖深與狂放之間——以莫言《紅高粱》和黎紫書《天國之門》為中心〉,“中國文學與馬華文學:中心與邊緣的對話”國際研討會論文,2003年10月4日-5日,馬來西亞 新紀元學院;
6〈建構馬華文化/文學:寫在本土迷思以外——試析馬華文化(學)本土性的建構策略及其限度〉,“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百年: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3年10月22-23日,吉隆坡;
7 〈“小說性”與魯迅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從《吶喊》、《彷徨》到《故事新編》〉,首屆研究生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浸會大學,2003年12月8-9日。
8〈當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烏鴉》與《我這濫男人》為例論本土的流動性〉,“文化疆界與國家圖像”國際會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2004年6月23-25日。
9〈從概念批判到本土關懷——略論世華文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第二屆馬華文學國際會議,山東大學威海分校,2004年9月21日。后收入黃萬華、戴小華主編《全球語境?多元對話?馬華文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
10〈復活區域華文文學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馬華文文學為例加以說明〉,第13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山東大學威海分校2004年9月23-25日。
11〈本土意識的萌櫱抑或“起源”語境——論邱菽園詩作中的本土關懷〉,日本京都大學2006年1月15日,海外華人與漢字文化國際研討會,主題演講。
12〈厚重的細節:解/構傳統與“後傳統”的省思——論希尼爾的本土事件/視界〉,第14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吉林大學2006年7月24-29日。
13〈想象中國的弔詭:暴力再現與身份認同——以高行健、李碧華、張貴興的小說書寫為中心〉,“歷史與記憶: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2007年1月4-6日,香港中文大學。
14“Traveling Nativeness and Its Discontent: A Case Study of Li Yongping’s Jiling Chronicle”,presented at “Globaliz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inophone and Diaspora Writ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ec 6-8th, 2007, Harvard University。
16.《“大”“小”的辨證:重讀<棺材太大洞太小>》,“郭寶昆”國際會議2012年9月14-15日,新加坡國家博物館,主辦單位: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The Tangent, and The Theatre Practice。
17.《兩種現代性:魯迅與林文慶的文化衝突》,2012年10月27-28日“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福州福建師範大學。
18.《方北方的文學本土轉型及其限制》,“廣東華僑與中外關係”國際會議,2013年9月14-15日,汕頭。
19.《(被)離散(詩學)與新加坡認同的困境——英培安<畫室>的敘事創新》,眾聲喧“華”:華語文學的想象共同體國際會議,2013年12月18-19日,台北福華文教會館,由台灣中國現代文學會、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台灣文學館舉辦。
20.《論王潤華放逐詩學的三階段》,“近代以來亞洲移民與海洋社會”國際會議,2013年12月20-21日,廣州。
21.《牧領話語與魯迅再解讀》,“世界視野中的魯迅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6月24-25日,濟南山東師範大學。
22.《台砂並置:原鄉/異鄉的技藝與迷思——以李永平、張貴興的小說書寫為中心》,第三屆亞太華文文學“邊疆風華 異域想象”國際會議,2014年11月7日,台灣台北大學。
23.《“原方修”及其弔詭》,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大學中文系和新加坡熱帶文藝俱樂部主辦的“馬華文學國際研討會暨方修文庫揭幕禮”主題演講人(Keynote Speaker),馬來西亞加影新紀元學院大學,2015年5月30日。
1) 1994-98年:曾連續獲得中山大學獎學金、優秀畢業生資格、余景山獎學金。
2) 2001年:廣東省南粵優秀研究生獎學金。
3) 2001-04 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全額獎學金及校長獎學金 (NUS President Graduate Fellowship, 2003) 。
4) 2005年:2004年度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全球204名獲獎者中唯一文學類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