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商都的結果 展開

商都

夏代商國及商朝的都城

商都,指的是夏代商國以及商朝的都城。商族頻繁遷都,多因於河患和戰亂。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說:“殷人屢遷,前八后五”。所謂“前”指的是從商的始祖契到成湯遷都於亳準備滅夏的這一時期,又稱“先商”時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國在這一時期共進行了八次遷都。所謂“后”就是從成湯滅夏建立商朝到周人滅商這一時期,共有六百多年,商朝在這段時間共進行了五次遷都。

歷史沿革


商都 商丘
商都 商丘
先商時期,部族與都邑的頻繁遷徙是一個顯著的現象。 《尚書·盤庚下》云:“盪析離居,罔有定極。”又《尚書序》:“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關於“八遷”之地望,唐以前的學者一直“不得其詳”,孔穎達《尚書序》疏中,亦僅列出“四遷”:“契至成湯,十四世凡八遷國都者:《商頌》雲‘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雲‘昭明居砥石’;《左傳》稱‘相土居商丘’及今居亳。事見經傳者,有此四遷,其餘四遷,未詳聞也。”
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與此說相同:“八遷之書,史唯見四。”到了清代,梁玉繩在其《史記志疑》中明確提出“八遷”的具體地點。王國維在梁玉繩的基礎上,又重新作了考證,他在《說自契至成湯八遷》中指出商先公八遷的順序是:契居商(河南商丘)、昭明居砥石、昭明又遷商丘(河南商丘)、相土遷東都、相土復居商丘、上甲微遷殷(河南安陽)、上甲微復歸商丘、湯居亳(今商丘虞城谷熟鎮西南三十五里)。
商都
商都
上述的商地,即今河南商丘。在相土復歸商至上甲微遷於殷之間,沒有遷都的記載,只是在《山海經》和《竹書紀年》中提到王亥曾“托於有易”或“賓於有易”,這說明在昌若曹圉、冥、王亥(王恆)期間,商先公仍居於商丘。通過對“八遷”地望的考察可知,商先公活動的範圍主要是在今河南、山東兩省交界的地帶;而且,先商民族雖然經歷了8次遷徙,但其中的4次都與商丘有關,每次遷徙后都又回到了商丘。由此可見,商族由契至湯14世都是以商丘為根據地或主要經營地,然後不斷向外拓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商丘為商族的發祥地。
商朝建立后,又有過數次遷徙,即仲丁自亳(今河南商丘)遷於隞(今河南鄭州)、河亶甲自囂遷於相(今河南安陽內黃)、祖乙自相遷於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自耿遷於邢(今河南溫縣東)、祖乙自邢遷於庇(今山東菏澤)、南庚自庇遷於奄(今山東曲阜)、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南渡大河遷於亳(今河南商丘),盤庚十四年遷於殷(今河南安陽)。可以看出,僅祖乙在位時,就遷了3次都城。商朝建立后的幾次遷徙,其範圍亦在今河南、山東境內,一次涉及到山西境內,但總不外黃河南北、距黃河不太遠的地方。

商國之都


杜預《春秋釋地》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國睢陽縣也。”唐 張守節史記正義》以及《路史·國名紀》、《括地誌》等書,均承襲此說。
辭海》:“商,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商始祖契所居。”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甲骨文中的商、丘商,是在今商丘附近。”
《世本》云:“昭明居砥石。”
商丘
《竹書紀年》:“帝相十五年,商候相土作乘馬,遂遷於商丘。”
《竹書紀年》:“帝芒三十三年,商候遷於殷。”
商丘
《竹書紀年》:“帝孔甲九年,商候復歸於商丘。”

商朝七都


亳是商湯夏桀十五年至仲丁元年時期的商朝都城,商朝 前期有十位君主在這裡登基建都
商湯遷九鼎商邑,在此建都12年駕崩;外丙在此建都2年駕崩;仲壬在此建都4年駕崩、太甲在此建都12年駕崩、沃丁在此建都19年駕崩、太庚在此建都5年駕崩、小甲在此建都17年駕崩、雍己在此建都12年、太戊在此建都75年駕崩。仲丁元年,因亳城遭遇河患,自亳遷都於囂,此乃商朝建立以來第一次遷都。
《竹書紀年》:“帝桀十五年,商候履遷於亳(成湯元年)。”
《左傳·哀公十四年》:“宋有亳邑。”又載宋景公云:“亳,宗邑也。”
《括地誌》云:“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亳,帝嚳所都也,湯都也。”
大元一統志》:“亳城,在歸德府城東南四十五里,契父帝嚳都亳,湯自商丘遷焉。湯居亳,與葛伯為鄰,即今寧陵縣葛鄉,亳乃今谷熟縣也。蒙為北亳,即景亳,湯受命之地。谷熟為南亳,湯所都。”
(明)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歸德府:“《禹貢豫州地。古曰商丘《左傳》:高辛氏子閼伯居商丘。商湯為亳邑地。”
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五十四歸德府建置沿革:“禹貢豫州之域,商為亳都地,周為宋國戰國屬魏,秦置碭郡,漢髙帝五年改置梁國。”
商朝第一都 亳城 在商丘的位置圖
商朝第一都 亳城 在商丘的位置圖
清光緒二十一年《亳州志》卷一 十七 湯都考:“按舊志皆 以高辛氏都亳為在今亳州,非也。帝嚳之亳自在河南之亳,與此無涉。舊志因古說不免附會耳。湯之始興實先居於南亳,湯地僅七十里,夏都安邑,而居實在河南偃師,乃夏都畿封之域,距亳畿九百里,湯安得居之?及克夏之後平定海內,偃師之地乃入版圖。《括地誌》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湯所都也。宋州即今之歸德府。谷熟縣即在商丘境內東南。湯與葛為鄰,葛伯國即《漢志寧陵縣之葛鄉。皇甫謐謂湯征自葛始。計寧陵去偃師八百里,而使亳眾為耕有童子【饋】食,非其理也。今梁國自有二亳,北亳在蒙,南亳在谷熟。然則谷熟湯所都也。孔穎達亦知斯言之近理而釋《孟子》。湯居亳必以偃師為殷都者,彼欲曲從鄭氏,不得不如此也。夫以湯為專都偃師,其誤始於《尚書》孔傅書序雲,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孔傅雲,契【父】嚳都亳,湯自商丘遷焉,故曰從先王居。按帝嚳之都,孔傅亦止言亳而未實指其所在。後人因帝嚳曾都亳,遂以孔傅所稱之亳為專指偃師,不知帝嚳未為天子之前亦嘗封於南亳。《元和郡縣圖志》等書確有明證,況孔氏書傅出於東晉,先儒多疑其偽不可據,為典要即實指帝嚳所都成湯所居為偃師之亳且不可信也,而況混言都亳安知所謂亳者非南亳乎?即湯都偃師之言真出於孔安國,且不可從也,況其為偽孔傅乎?”
鄭州商城遺址
鄭州商城遺址
鄭州商城遺址,為商朝第十位君主仲丁所建的囂都。位於鄭州市區,東起鳳凰台、西到西沙口、北至花園路、南達二里崗,面積2500公頃。1950年被發現,1955年在遺址中部又發現一座周長近7公里的城垣。之後經過多次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的宮殿房基、小型房基、窖穴、水井、壕溝、墓葬、祭祀坑等遺跡,鑄銅作坊、制陶作坊、制骨作坊、玉器作坊等遺址。出土了石器、蚌器、銅器等遺物,其中有珍貴的玉器、原始的青釉瓷尊、罕見的夔龍紋金箔、精緻的象牙梳、古老的樂器石塤等。根據碳14測定,遺址年代距今3235±90年,加之出土的遺跡、遺物,表明鄭州商城遺址是早於安陽殷墟的商代中期都城。它的發現填補了安陽殷墟之前的一大段商代歷史空白,豐富了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實物資料。1959年 郭沫若來鄭州視察時,為鄭州商城題寫了“鄭州又是一殷墟,疑本仲丁之隞都。地下古城深且厚,墓中遺物富而殊”的詩句。它填補了商代中前期歷史的空白,豐富了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實物資料。
鄭州商城遺址
鄭州商城遺址
至於鄭州商代都城的地位,大眾普遍認為是仲丁所遷的囂都。原因:①從文獻記載看,囂都的地望就在鄭州市區;②從仲丁遷都的情況看,囂都就在鄭州;從考古發現看,鄭州二里崗期文化介於偃師二里頭晚期、早商文化和殷墟晚商文化之間。因此,鄭州商城只能屬於商代中 期的囂都。
仲丁自亳遷於囂,在此定都9年;仲丁之弟外壬在此定都10年。仲丁、外壬葬於囂。
《竹書紀年》:“仲丁,名庄。元年辛丑,王即位,自亳遷於囂,於河上。”
《竹書紀年》:“仲丁六年,征藍夷。九年,陟。”
鄭州商城遺址
鄭州商城遺址
《竹書紀年》:“外壬,名發。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囂。邳人、姺人叛。十年,陟。”
《竹書紀年》:“河亶甲,名整。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囂遷於相。”
近年來,隨著文化經濟的興起,許多地方對古建築開展恢復性維修,比如太原的晉祠,通過重建,使這些有歷史價值、文化符號意義的“老建築”,得以世代相傳。但是,對已經只有傳說,無從考證、或者缺少歷史記載的建築,開展所謂的“恢復性建設”,就有些本末倒置。
就拿鄭州市這兩座古城牆來說,該市文物部門視為“復原性展示”,以期再現3000年前商代都城城牆的基本風貌。但是,這樣的“復原性”是“復”的什麼“原”,能夠與3000年前商代都城城牆原模原樣嗎?事實上,商代都城城牆究竟是什麼樣子,除了歷史典籍中片言隻語的記錄,就是現代人挖掘考證的結果,這樣的結果本身就是推斷加臆想,而要憑如此的“結果”來搞“復原”,豈不是以訛傳訛?
再說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偌大的都市裡,有沒有必要把幾千年前倒下來的土城牆,再扶起來?因為,現代社會已經失去了土城牆存在的社會基礎,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如果說這個商代都城土城牆是文化,那麼,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古城,在30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不知道有多少建築站起來又倒下去了,現在,是不是要把歷朝歷代浩如煙海的古建築一一復原?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在現代化的大都市裡,矗立起一座3300年前的土城牆,既不“協調”,也不美觀,更不環保。就連當地市民也擔心,黃土堆砌的古城牆會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鄭州本身就是個風沙較多的城市。
事實上,現在搞“復原性展示”也罷,搞“某某遺址”也好,大多數是商業行為支撐下的政績衝動,是一種城市營銷的手法,並不是為了保護什麼,“保護”只是一個打著的旗號而已。
再逼真的廟,也是假古董,造得再好的商朝城牆,也是“山寨版”。如果真的想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把現有的建築保護好,才是正道。
2011年5月13日,在鄭州商城遺址內的東大街上,冒出了兩段“仿古城牆”。據文物部門介紹,修建兩段“仿古城牆”是對鄭州商城遺址實施“復原性展示”工程。“仿古城牆”共分十幾個層面,採用商代夯築城牆的傳統工藝夯築而成,以期再現商代都城城牆的基本風貌。但許多市民對此頗有異議,市民認為在繁華地段弄這種“山寨版”的古城牆是瞎折騰。眼下亟須維護的是周長約5公里的商代古城牆。由於常年的風雨剝蝕,這些古城牆或牆基塌陷,或牆體脫落,加上一些單位和居民在城牆附近亂建違章建築,造成城牆原貌破壞嚴重。
2012年2月22日,鄭州市城南路與紫荊山路交叉口西側,800多米長的鄭州商城城牆被用黃土加高了很多,而且培得有稜有角,但也許是質量問題,在城南路和南大街交叉口西側,用黃土培高的城牆出現了大面積的坍塌、滑坡,工人們正在進行維修。在鄭州市東大街和城東路交叉口西側100米處,原先有樹有草的城牆也被黃土覆蓋並加高,東大街北側的城牆兩側,還有人為毀壞的滑坡,工人們承認土質有問題,並表示此處要重新夯土。
2013年被曝,鄭州的商代城牆遺址被人挖了不少坑,成為攀岩愛好者的練手場所。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鄭州市紫荊山路與商城路交叉口向東大概500米處,這段商代古城牆遺址平常聚集的老百姓最多。城牆遺址的城牆土層梯面上,布滿了腳掌大小的坑,還有幾個年輕人正在攀爬城牆土層。有一個年輕人助跑后爬了三四米,但因身形不穩跳了下來。兩分鐘后,他再次嘗試,終於成功“登頂”。附近住的趙先生說,平常很多人在這裡練攀岩。在城牆遺址旁鍛煉身體的劉女士說,從去年7月份城牆修好后,這裡就成為小孩子玩耍的地方,這些坑是孩子們挖的,但是後來爬的人越來越多,就變成了攀岩場所。
鄭州市商城遺址保護管理處馬主任說,城牆的土是從別處拉的,在城牆上挖坑,並不算破壞文物遺址。
仲丁三弟河亶甲,即位元年,自囂遷於相(今河南安陽),在相定都9年。葬於相。
《竹書紀年》:“河亶甲,名整。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囂遷於相。三年,彭伯克邳。四年,征藍夷。五年,姺人入於班方。彭伯、韋伯伐班方,姺人來賓。九年,陟。”
祖乙元年,自相遷於耿;祖乙遷至耿的第二年,因發生河患,耿城被摧毀而遷都至庇。耿只做了商朝1年都城。
《竹書紀年》:“祖乙,名滕。元年己巳,王即位,自相遷於耿。命彭伯、韋伯(見上)。二年,自耿遷於庇。
祖乙因耿城被摧毀而遷都至庇。祖乙在此建都18年;祖辛在此建都14年,商朝開始復興,死後廟號為“中宗”。後來,開甲在此建都5年;祖丁在此建都9年;南庚在此建都的第3年遷都於奄。
《竹書紀年》:“祖乙,名滕。二年,圮於耿,自耿遷於庇。三年,命卿士巫賢。八年,城庇。十五年,命邠侯高圉。十九年,陟。祖乙之世,商道復興,廟為中宗。”
《竹書紀年》:“祖辛,名旦。元年戊子,王即位,居庇。十四年,陟。”
《竹書紀年》:“開甲,名逾。元年壬寅,王即位,居庇。五年,陟。”
《竹書紀年》:“祖丁,名新。元年丁未,王即位,居庇。九年,陟。”
《竹書紀年》:“南庚,名更。元年丙辰,王即位,居庇。三年,遷於奄。六年,陟。”
奄是南庚、陽甲和盤庚的都城。南庚三年自庇遷都於奄,南庚六年駕崩。陽甲建都四年駕崩。盤庚自奄遷都於亳。
《竹書紀年》:“陽甲,名和。元年壬戌,王即位,居奄。三年,西征丹山戎。四年,陟。”
《竹書紀年》:“盤庚,名旬。元年丙寅,王即位,居奄。”
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南渡大河遷於成湯故都亳(今河南商丘),行成湯之政,此後百姓安寧,商朝開始復興起來。
《史記·卷三·殷本紀》: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
安陽殷墟
安陽殷墟
盤庚十四年,自亳(今河南商丘)遷都於北蒙,改“北蒙”名 為“殷”。盤庚十五年,營建殷都。此後歷時8代12王近三百年,商朝未再遷都。
殷墟,古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商邑”、“大邑商”。殷墟是目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1961年3月,國務院將殷墟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竹書紀年》:“盤庚,名旬。十四年自亳遷於北蒙,曰殷。十五年,營 殷邑。十九年,命邠侯亞圉。二十八年,陟。”
史記衛康叔世家》:“……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間故商墟。”
酈道元水經注》:“洹水出山東,逕殷墟北……。”
通鑒地理通釋》:“安陽縣本殷墟,所謂北蒙者,亶甲城在西北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