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
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
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也就是地處北緯32°42′和南緯56°54′之間的大陸,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
拉丁美洲東臨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北全長11000多公里。東西最寬處5100多公里,最窄處巴拿馬地峽僅寬48公里。北部有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面積2070萬平方公里。2018年人口6.51億人。主要是印歐混血種人和黑白混血種人,次為黑人、印第安人和白種人。
就居民的語言而論,西班牙語占統治地位(巴西為葡萄牙語,海地為法語),由於本區都隸屬拉丁語族(羅曼語族),因此美國以南的眾多國家被稱為拉丁美洲國家,這個地區被稱為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共有33個國家及若干未獨立地區。
印第安人是南美洲文明的開拓者。安第斯山脈中段高原地帶是南美洲古文明發祥地。早在公元10世紀前後,居住在這一帶的印第安人部族──印加人,建立了以秘魯南部庫斯科為中心的印加帝國。到15世紀鼎盛時期,其疆域北起厄瓜多北部,南達智利的塔爾卡,人口約900~1200萬。當時農業已相當發達,栽培玉米、豆類、馬鈴薯、木薯、昆諾阿等作物,馴養駱馬和羊駝,在水利灌溉工程、交通驛道、建築、手工業等方面也達到較高水平。光輝的印加文化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哥倫比亞、智利南部和巴拉圭是印加帝國以外人口較集中的地區。
16世紀初,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開始進入。葡萄牙佔了巴西,西班牙統治了除巴西以外的南美廣大地區。16世紀末,英國人、法國人和荷蘭人經過激烈爭奪,分割了蓋亞那地區和近海一些島嶼。從此,全洲進入了長達300年的殖民統治時期。西班牙先後在南美洲建立了秘魯(包括秘魯和智利)、新格拉納達(包括哥倫比亞、厄瓜多和委內瑞拉)和拉普拉塔(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巴拉圭和烏拉圭)3個總督轄區,葡萄牙在巴西建立了總督區。統治者用暴力推行各種奴役制度,強迫原住民在種植園或礦場作無償勞動,大肆掠奪南美洲的土地和金銀財富。印第安人的家園被破壞,古文明遭摧毀,人口銳減。為補充勞動力的不足,殖民者又從非洲販入大量黑奴。宗主國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強迫美洲人民專門生產一、二種能在國際市場牟取暴利的農礦產品,形成單一產品制,導致社會經濟畸形發展。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傳統,隨移民大批湧入,傳播到南美各地,西、葡語取代印第安語,成為普遍使用的正式語言。
南美洲人民為爭取自由和解放,進行了長期英勇的鬥爭。到18世紀後半期,宗主國所竭力維護的制度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這個主要矛盾的發展,推動著南美洲人民走上獨立戰爭的道路。1810年,武裝起義烈火燃遍整個南美洲。經過十多年浴血奮戰,終於推翻了西、葡統治。到1826年,相繼建立起10個民族獨立國家,只有蓋亞那等少數地區尚處於英、法、荷統治之下。
獨立后,位於拉美地區的土生白人掌握了多數國家的政權,實行具有拉美特色的“考迪羅”式的軍事獨裁統治,維護大莊園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剝削,經濟發展緩慢。英、美等國乘虛而入,將各國變成他們的原料供應地,傾銷商品和輸出資本的場所。特別是19世紀末崛起的美國,憑藉其經濟實力和有利的地理位置,排擠其他國家的勢力,成為南美洲的霸主。南美各國人民進行了反帝、反霸、反殖,維護國家主權的長期鬥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鬥爭日益深入和廣泛。南美國家帶頭髮起反對超級大國海洋霸權的鬥爭,掀起了以收回民族資源為主要內容的國有化浪潮,積極推行地區經濟一體化,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在發展民族經濟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拉丁美洲
1966年和1975年,前英屬蓋亞那和荷屬蓋亞那先後擺脫統治取得獨立。現今南美洲除法屬蓋亞那和英國、阿根廷的爭議地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外,共有12個獨立國家。它們均屬發展中國家。
拉丁美洲原是印第安人勞動生息的地方。自1492年西班牙、葡萄牙的冒險家踏上拉丁美洲以後,很快就全部淪為這兩個國家的地。十六世紀末,英、法、荷等國從西班牙手裡奪去了西印度群島的一些島嶼,南美洲大陸邊緣和中美洲地峽的少數地區。十九世紀初,西、葡的地方紛紛宣告獨立。近十多年,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巴貝多、蓋亞那、巴哈馬、格瑞那達、蘇利南、多米尼加聯邦、聖露西亞、聖文森特、格林納丁斯、貝里斯、安地卡及巴布達也先後擺脫英、荷的統治,宣告獨立。現有十多個受英、美、法、荷統治的地。從西班牙和葡萄牙統治下獲得獨立的拉丁美洲各國,後來又受到美、英等國的控制和掠奪。
拉丁美洲全稱:拉丁亞美利加洲。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地處北緯32°42′和南緯56°54′之間,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拉丁美洲是一個政治地理概念,就美洲居民的語言而論,西班牙語占統治地位,由於本區都隸屬拉丁語族,因此,美國以南的眾多國家,被稱為拉丁美洲國家,這個地區被稱為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東臨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北全長11,000多公里,東西最寬處5,100多公里,最窄處巴拿馬地峽僅寬48公里。北部有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面積2070萬平方公里。人口6.51億人(2018年)。主要是印歐混血種人和黑白混血種人,次為黑人、印第安人和白種人。
拉丁美洲共有三十三個國家和若干未獨立地區:墨西哥、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古巴、海地、多米尼克、牙買加、千里達托貝哥、巴貝多、格瑞那達、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巴哈馬、蓋亞那、法屬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巴西、厄瓜多、秘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貝里斯、安地卡及巴布達。還有仍處於美、英、法、荷統治下的十多個殖民地。
拉丁美洲是指從墨西哥起的西半球南部的整個地區。它東瀕加勒比海和大西洋,與非洲大陸最短距離約2494.4千米;西臨太平洋;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北界墨西哥與美國界河布拉沃河(即格蘭德河),與美國為鄰。它包括北美洲的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陸。在歷史上,這一地區主要是拉丁語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地,故稱拉丁美洲。此外,加勒比海上的西印度群島與拉美具有相同的歷史遭遇,在地理劃分上,習慣地把它同拉美劃在同一範疇,統稱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從地理位置上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範圍東起南美洲大陸的最東端、巴西東北部的布朗庫角(西經34°46′),西至太平洋沿岸墨西哥和美國交界處(西經117°09);北起科羅拉多河墨西哥和美國交界處(北緯32°42′),南至南美洲大陸最南端的弗羅瓦德角(南緯53°54′)。而與弗羅瓦德角隔麥哲倫海峽相望的火地群島。
拉丁美洲
最南部的合恩角,則處在南美洲的最高緯度上(南緯55°59′)。這就是說,拉美陸地是從北緯32°左右到南緯55°左右,跨越南北兩個半球,但其大部分處在南半球。它的主要部分處在赤道線下和南北兩條回歸線之間。赤道線穿過厄瓜多首都基多以北幾千米處和亞馬孫河入海口巴西的貝倫市不遠的地方。南回歸線穿過南美洲大陸第一大工業區聖保羅以北的郊區;而北回歸線則穿過墨西哥灣,在靠近哈瓦那的緯度上。可以說,除烏拉圭外,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國家均處在或部分地處在南北兩條回歸線之間。
拉丁美洲地形複雜,墨西哥基本上是個草原,稱墨西哥高原。中美洲是個多山地區。西印度群島大都也以山地為主。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聳立著安第斯山脈。安第斯山脈以東,平原和高原相間,自北而南奧里諾科平原、蓋亞那高原、亞馬遜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亞高原等。
拉美地區從北到南全長1.1萬千米,總面積207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3.8%,相當於歐洲大陸的3倍,其中南美洲面積(包括附近島嶼)約為1797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拉美地區大陸海岸線長4.5萬千米,其中南美洲海岸線長約2.87萬千米,多為與山脈走向一致的侵蝕海岸。太平洋沿岸,特別是南緯10°~33°之間的一段海岸,是典型的上升斷層海岸,陡崖逼臨深海,幾乎不存在過渡性的沿海平原和岸外大陸架,深達6000米以上的秘魯海溝和智利海溝離海岸很近,有的地方甚至不足100千米。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的太平洋沿岸,由於沉降受到海侵,海岸線比較曲折,形成較大的海灣,其中瓜亞基爾灣是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海灣。智利南部海岸屬峽灣型,海岸曲折,島嶼雜列。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為阿爾卑斯褶皺外帶,火山眾多,為太平洋沿岸火山帶的一部分,沿海平原比較狹窄。墨西哥東海岸與美國南部海岸形成墨西哥灣,這一帶的沿海平原一直延伸至尤卡坦半島,一般寬度為100千米至500千米,最寬達800千米。它是由大陸邊緣上升出露的海底形成。在南美洲大陸北部加勒比海沿岸的西段,南北走向的山脈與海岸垂直相交,海水沿山間縱谷侵入,形成伸向內陸的海灣,如達連灣、委內瑞拉灣等。整個大西洋沿岸,除巴西東海岸和布朗庫角向北延伸的一段海岸外,基本上是下沉海岸,岸外有較寬的大陸架,特別是亞馬孫河口向西北延伸的一段海岸和南緯30°~40°的一段大西洋沿岸,是平直低淺的溺谷型海岸,河口處多形成喇叭形三角港;有的岸段如巴西南部海岸,被淤沙封閉而形成舄湖。
拉丁美洲
拉美大陸半島較少,主要有與中美洲交界的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18萬平方千米)、墨西哥北部的加利福尼亞半島(14.3萬平方千米)、南美洲北部的瓜希拉半島(1.4萬平方千米)和智利南部的泰陶半島(1萬平方千米)。拉美地區島嶼較多,島嶼面積約39萬平方千米,主要分佈在加勒比海北部、東部和南美洲大陸南端的沿海地區。加勒比地區島嶼由大安的列斯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和巴哈馬群島組成,其中最大的島為古巴島,位於大安的列斯群島中,北距美國佛羅里達半島180千米,面積11.086萬平方千米。南美洲大陸南端沿海島嶼主要有隔麥哲倫海峽與大陸相望的火地群島和位於南大西洋和南極洲之間水域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後者西距阿根廷領土500多千米,現今為阿根廷與英國有主權爭議的島嶼。在亞馬孫河入海口處有世界最大的由河水沖積形成的馬拉若島,面積近5萬平方千米,植物生長繁茂,被認為是世界最大的生態旅遊勝地,當地的一種長紅色羽毛的鳥是當地的特有動物。此外,拉美一些國家在遠離陸地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上有一些群島和島嶼。
拉丁美洲
在大西洋上,距巴西本土1100千米有特林達島和馬丁-瓦斯島,距巴西本土900千米有聖佩德羅-聖保羅島,距巴西最東端布朗庫角345千米有被巴西闢為國家海洋公園的費爾南多-德諾羅尼亞島。在太平洋上,有距南美洲大陸最遠的智利的復活節島(距智利海岸3700千米),島上有上千尊每個重90噸的“毛阿依斯”人頭巨石雕像以及至今未能破譯的文字元號,給這個小小的島嶼增添了撲朔迷離的神秘色彩;距大陸600千米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其中的馬斯地島是美洲最古老的陸地之一,因據傳是《魯賓遜飄流記》故事的發生地而久負盛名。此外,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島嶼還有智利的薩拉-戈麥斯島;在距厄瓜多海岸900千米正處在赤道線下有加拉帕戈斯群島,那裡多種複雜的氣候條件、起伏多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和物種,為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的物種進化論假說和《物種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據。
拉丁美洲四分之三的熱帶範圍之內,在世界各大洲中,它的氣候條件最優越。從氣溫來看,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20攝氏度以上,對比其他洲,具有暖熱的特點,它既沒有亞洲和北美洲那樣寒冷,也不像非洲那樣炎熱。從濕潤來看,全洲年降水量平均多達1342毫米,相當於大洋洲的3.2倍,是世界上最濕潤的一洲。氣候類型主要是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佈在亞馬遜平原,熱帶草原主要分佈在巴西高原。
拉丁美洲許多地區氣候適宜。雨水充足,土壤肥沃,農產豐富。主要糧食作物有稻米、小麥和玉米。經濟作物以甘蔗、咖啡、香蕉、棉花最重要。糖產量約佔世界糖產量的四分之一,加勒比海地區有“世界糖罐”之稱,古巴是世界上出口糖最多的國家。咖啡產量已遠遠超過非洲,國際市場上的咖啡,60%以上來自拉丁美洲,巴西生產和出口的咖啡,均居世界首位。香蕉產量也大,出口量約佔世界總出口量的80%。厄瓜多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蕉出口國,宏都拉斯、巴拿馬、瓜地馬拉等國也有大量出口。棉花產量增長很快,不少國家出口棉花,以巴西和墨西哥的出口量最大。此外,還有面積廣大的森林和豐富的沿海漁業資源,秘魯沿岸海域是世界著名大漁場之一。
拉美地區的主要部分處在低緯度和赤道線兩側,80%的地區處在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溫和,溫差較小,雨量充沛且季節分佈相對均勻。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給拉美地區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也給動植物生長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拉美地區平均海拔僅600米,海拔在3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佔地區總面積的40%,海拔在300米以下的平原佔60%,特別是南美洲安第斯山以東的廣大地區,地域遼闊、相對平坦,為發育世界上流程最長、流域最廣、流量最大的亞馬孫河系及其他眾多河流提供了可能。
拉美地區林業資源豐富,是森林覆蓋面積較大的大陸。南美洲森林面積達920萬平方千米,佔全洲總面積的50%以上,約佔世界森林面積的23%。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各島嶼的森林面積合計約70萬平方千米。這一地區的熱帶雨林是現今世界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總面積550萬平方千米,其中330萬平方千米在巴西境內,佔地區熱帶雨林面積的60%,其餘40%分佈在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和玻利維亞境內。拉美地區動植物資源也極為豐富,據統計,亞馬孫熱帶雨林中的動植物品種之多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僅植物品種就多達8.6萬~9萬種。生長著許多可供食用、藥用和具有經濟價值的資源,例如紅木、檀香木、桃花心木、香膏木、蛇桑木、肉桂、金雞納樹和各種椰樹、棕櫚樹等;在安第斯山區和中美洲生長著一些名貴的雲杉、雪松等經濟林;沿海地帶還生長著耐鹽鹼的紅樹、栲膠樹等;在河漫灘地帶生長著抗澇的樹種和其他植物。
拉丁美洲
拉美地區各種類型的氣候條件和植被給動物的生長和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已形成豐富而獨立的動物新熱帶區。亞馬孫熱帶雨林區是世界上脊椎動物最豐富的地區,哺乳類動物、兩棲類動物和爬行類動物既豐富又具地區特色;鳥的種類也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僅巴西就有1600種以上。
拉美地區具有發展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巨大潛力。全地區耕地面積達1.6億公頃,約佔總面積的7.7%;適宜耕種的土地面積為5.7億公頃。拉美地區普遍種植玉米、小麥、水稻、豆類等多種糧食作物和甘蔗、香蕉、可可、棉花、柑橘、咖啡等經濟作物。其中巴西的咖啡、香蕉、木薯產量居世界第1位,大豆產量居世界第2位,可可產量居世界第3位。南美洲有大面積的草場、牧場,草原面積約4.4億公頃,約佔全洲總面積的25%和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4%以上,適宜大規模發展畜牧業。阿根廷的牧場面積達1.4億公頃,潘帕斯草原是拉美著名的天然牧場,生產的大量優質牛、羊肉馳名於世。
拉美地區河流眾多,縱橫交錯,大的河流主要分佈在南美洲。以流域面積計,84%的河流注入大西洋,11%的河流注入太平洋,其餘5%的河流為內河。拉美地區降水量豐富,平均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區佔大陸面積的70%;又有來自安第斯山的雪水彙集,水力資源十分豐富,估計水力蘊藏量為4.67億千瓦,約佔世界水力蘊藏量的16.9%,僅巴西水力資源就達2.13億千瓦。拉美地區已開發的水力資源約佔世界水力資源的3.6%,集中在亞馬孫河的一些主要支流、巴拉那河、聖弗朗西斯科河、奧里諾科河等河流上。
拉美地區礦業資源豐富,現代工業所需最基本的20多種礦物資源的絕大部分都有,有些礦物儲量居世界前列。例如墨西哥已探明石油儲量達103億噸,委內瑞拉的石油儲量為80多億噸,均居世界前列。拉美地區天然氣已探明儲量約3萬億立方米,主要分佈在墨西哥和阿根廷。鐵礦儲量約1000億噸,巴西的鐵礦儲量居世界前列,其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2位。銅儲量約在1億噸以上,居各洲之首,智利銅儲量居世界第2位,秘魯居世界第4位。煤蘊藏量約500億噸,主要分佈在哥倫比亞和巴西,僅哥倫比亞煤蘊藏量就多達240億噸。此外,巴西的鈹、鉭、鈮,蘇利南和牙買加的鋁土,墨西哥的銀、硫黃,智利的硝石,古巴的鎳,哥倫比亞的綠寶石等均居世界前列。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海岸線綿長,東西有兩洋環抱,又面臨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漁業資源豐富,有許多天然漁場,如秘魯、智利沿海,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巴西沿海以及南大西洋等海域都是世界重要的漁場,盛產沙丁魚、金槍魚、鱸魚、鯖魚、鱈魚以及多種蝦類。捕魚量居世界前列。此外,拉美地區內河盛產淡水魚,其種類多達2500~3000種以上。
拉美地區共有33個國家和若干個未獨立的地區。
地理位置上屬北美洲,但它原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從種族、文化、歷史上看,屬於拉丁美洲。墨西哥北部隔布拉沃河與美國接壤,南部與中美洲的瓜地馬拉和貝里斯為鄰,東瀕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墨西哥國土絕大部分由墨西哥高原構成,東、西、南三面有山脈環繞,高原由南向北傾斜,北部是廣闊的內陸盆地;南部多火山,海拔多在2000~3000米;國土面積為1967183平方千米。
指從墨西哥南部至哥倫比亞西北部美洲大陸中段的狹窄陸地,其最窄處為巴拿馬運河處,寬度僅為48千米。中美洲以尼加拉瓜湖為界分為南北兩段:北段呈東西走向,南段呈西北-東南走向,是連接南北美洲的陸路橋樑和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戰略要地。中美洲陸地面積為54萬平方千米。在行政區劃上,包括貝里斯、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巴拿馬7個國家。
拉丁美洲
位於西半球的南部,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西北與中美洲地峽相連,北瀕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南美洲大陸北寬南窄,略呈三角形,南北跨66~68個緯度,最長距離7150千米;東西最寬處是從巴西東端的布朗庫角至秘魯西北部的帕里尼亞斯角,即從西經34°46′到西經81°20′,東西寬達5100千米。南回歸線以南,大陸顯著收縮。南美洲陸地面積約為1797萬平方千米,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蓋亞那、巴拉圭、秘魯、蘇利南、烏拉圭、委內瑞拉12個獨立國家和尚未獨立的法屬蓋亞那。其中,巴西領土面積最大,為8547403平方千米,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一半,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居世界第5位。
由大安的列斯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和巴哈馬群島組成,自北向南呈弧狀排列,並同南美洲大陸的北部海岸和中美洲東海岸一起,構成一片陸間海,即加勒比海。加勒比海東西寬約2800千米,南北長1400千米,面積為75.4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2491米。這一地區習慣上稱為加勒比地區。西印度群島中較大的島嶼多為大陸島,較小的島嶼多屬火山島和珊瑚礁島。島嶼面積24萬平方千米,群島中有13個國家和一些未獨立地區。大安的列斯群島中有多米尼加、古巴、海地、牙買加4個國家和美屬波多黎各和英屬開曼群島等。小安的列斯群島中有安提瓜和巴布達、巴貝多、多米尼克、格瑞那達、聖露西亞、聖基茨和尼維斯、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千里達托貝哥8個國家及英屬維爾京、蒙特塞拉特島、安圭拉和特克斯和凱科斯島,美屬維爾京,法屬瓜德羅普、馬提尼克,荷屬安的列斯、阿魯巴。巴哈馬群島中有巴哈馬一個國家。
據聯合國人口基金《1998年全球人口狀況》統計,1998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總人口為4.995億,約佔全世界總人口的8.4%。拉美地區人口預期壽命男性為65歲,女性為71歲。城市人口比重較高,1995年城市化率為73.4%,相當於歐洲水平。
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人口中,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為1.746億,南美洲大陸為3.249億。在拉美地區各國中,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巴西,1998年為1.652億,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5位。
2018年,總人口數量為6.51億。
拉美是人口分布極不均衡的大陸,與其廣闊的土地面積相比,人口密度較小,人口稠密地區為西印度群島、巴西東部和阿根廷沿海,自然條件差的雨林地區人口稀少;熱帶國家人口分布在氣候溫和的高原;城市速度快;首都等重要城市人口集中。人口的分佈是一個很長的歷史形成過程,是各個地區社會經濟條件、自然地理環境及人口的自然增長和遷移等諸多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了人類抗禦不利生存環境的能力。但是,鑒於種種原因,至今人口的合理空間分佈仍難以實現。
拉美地區在世界各大洲中是人口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
拉美地區人口的民族-種族構成極為複雜,他們源自當今人類的所有3大基本種族,即蒙古利亞人種、歐羅巴人種和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據考證,拉美當地土著印第安人屬蒙古利亞人種;美洲大陸被“發現”後到達拉美的殖民者(主要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和後來前往美洲的歐洲移民(包括義大利人、法國人、德國人、烏克蘭人以及巴爾幹半島等地人)屬歐羅巴人種;17世紀至19世紀被當作奴隸陸續從非洲運進的黑人屬尼格羅人種。但真正屬於這3個人種的純血統居民已為數不多,半數以上是上述3個人種的混血種人。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日本人印度人華人以及亞洲其他民族的移民。華僑和華裔主要集中於巴西、秘魯、墨西哥、古巴和巴拿馬等國,20世紀50年代后,阿根廷、委內瑞拉、智利、烏拉圭等國的華僑逐漸增多。
拉美地區各國的人口構成基本上取決於洲際間人口遷移狀況,即移民的來源和數量,也取決於種族融合的程度。在歷史上以歐洲移民為主要人口來源的阿根廷、烏拉圭和哥斯大黎加等國,現今的居民構成以白人為主;其中,阿根廷白人佔總人口的97%,烏拉圭白人佔90%;吸收黑人奴隸較多的海地、牙買加、巴貝多、多米尼克、聖露西亞等加勒比島國,其居民以黑人為主;歷史上的印第安人文化中心,如秘魯、玻利維亞,居民仍以印第安人居多數;墨西哥和中美洲國家以各種混血種人為主,其比重高達80%~90%。
拉丁美洲國家所使用的語言有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英語、法語、荷蘭語以及多種印第安語等。西班牙語使用最廣,系拉丁美洲大部分國家的官方語言。巴西主要使用葡萄牙語。海地、法屬蓋亞那和法屬西印度群島使用法語。巴貝多、牙買加、蓋亞那、貝里斯、巴哈馬等國使用英語。蘇利南及荷屬安的列斯群島等使用荷蘭語印第安居民較多的地區,一般使用印第安語。印第安語的方言達1700多種,以納瓦特語、瑪雅語、克丘亞語、瓜拉尼語、艾馬拉語、馬普切語等使用較廣泛。
拉丁美洲
熱情好客,彬彬有禮。不管你到拉美的哪個地方,你都會受到禮遇和尊敬,如果你年齡較大或職銜較高就更是如此。但應該注意的是,男性統治在這個大陸無所不在。
在拉丁語中,“男子漢”這個詞和美國、加拿大的定義不同。拉丁人通常認為這個詞代表騎士風度、豪俠、呵護備至和男子氣概。在拉美,女性尤其是母親,是受到讚美、尊敬和愛護的。她們的主要任務是照顧家庭,而不是參與商業活動。
宗教和語言
拉美大陸(包括中美洲)信奉同一種宗教——天主教,除了巴西說葡萄牙語、海地和法屬蓋亞那說法語、蘇利南說荷蘭語、貝里斯和加勒比地區說英語外,其他國家都說同一種語言——西班牙語。
殖民地化
拉丁美洲幾乎每個國家都曾被歐洲人殖民過,而大部分又都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殖民地。歐洲人的殖民侵略從東邊開始,野蠻而血腥,蹂躪和征服了當地古代文明:阿茲特克、瑪雅和印加。這裡不像在北美大陸,北美的定居者大多是為了尋求自由和民主而來,而拉丁美洲的入侵者卻在這裡建立了獨裁統治和封建制度。
社會結構
幾乎拉美的任何地方都存在一種兩極分化的社會結構,即社會只由兩個階層組成——“有產者”和“無產者”。中產階級確實存在,也許在某些國家這一階層正在蓬勃發展,但無論如何,對於整個這一地區來說,中產階級還只是一個人數稀少的階層。所以對於第一次來訪的人來說,他們往往會對巨富和赤貧兩者之間生活水平的巨大差異感到震驚。
個人關係
生意往往是建立在個人關係基礎之上的。拉美人喜歡真正地去了解他們的生意夥伴。因為這個原因,來訪者,尤其是美國人,對談判過程太長,總是繞來繞去常會失去耐心。在這裡做生意利用個人關係很重要。因此,一定要記住,在所有的商業活動中,建立良好的個人友誼和相互信任的關係是你取得成功的基礎。同時也要記住,拉美人願意和北美人做生意,因為他們認為北美人很富有、很成功。然而,有時他們也會產生嫉妒,甚至還會害怕北美藉助強權從中牟利益。
社會生活
社會生活中,拉美人喜歡美食、音樂和歡笑。他們很重視家庭生活,家庭的一些慶祝活動,如生日、婚禮、度假等,充滿了歡樂。
準時
對於美國和加拿大商務人士來說,最令他們沮喪的拉美習俗就是拉美人的時間觀念。北美人非常守時而且時間觀念也很強。但格蘭德河以南的地區就完全不同了。拉美人的觀點是“生命是循環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所以當你往南去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要有心理準備,即使一切正常,你的行程也可能比預計的時間要長。當你必須確定會議的時間,或別人到飯店接你的時間時,如果你已經和拉美同事比較熟,如果他說上午9點來接你(實際上很可能是在10點和11點之間),那你就要笑著問一下la hora ingles還是la hora espamol(是英語中的時間還是西班牙語中的時間)。那些常和北美人打交道的拉美人常常也會回你一個微笑,並會記住你對時間的要求。
印第安人
幾乎在每一個拉美國家(阿根廷除外),你都會發現這塊大陸的原住居民——印第安人的後裔和血統。而在巴西,由於來自非洲的奴隸貿易,這個國家的人口在膚色方面就更加多元化。
以上是拉美國家一些主要的共同點。接下來再看看它們之間的不同點。每個拉美國家都以它們各自獨特的歷史道路為榮:它們的起源、它們的愛國者、它們的艱苦奮鬥和它們的豐富資源。因此,到一個國家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們各自獨特的文化和人民,這是非常重要的。
巴西
巴西是拉美大陸上最大的國家,人口大約1.5億。它是美國和加拿大商業人士常去的地方,僅次於墨西哥。在商界,會經常聽到“惡性通貨膨脹”這個詞,這是巴西金融業的癌症,過去幾十年不斷發生通貨膨脹,每年達到500%或更高。儘管在21世紀初情況有所改善,現金流轉仍然是在巴西經商應注意的問題。雖然如此,這個自然資源豐富,擁有眾多充滿生機、熱愛生活的人民的國家,吸引了許多美國人和加拿大人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尋找商機。
阿根廷
來到布宜諾斯艾利斯,你會以為身處歐洲國家的首都。時尚、建築、夜生活、烹飪的風格都有巴黎、那不勒斯和馬德里的遺風。世紀之交從義大利和西班牙,隨後又從英國和德國大舉而來的移民都在這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這裡的商業人士老於世故、慷慨大方而又高效。許多北美商人都認為阿根廷是最迷人的拉美國家之一。
玻利維亞
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的差別就像東方和西方的差別那樣大。玻利維亞50%的人口是印第安人,25%是印第安人和歐洲人的混血人種,剩下的人口來自多個國家。作為拉美海拔最高的國家,它看起就像一個巨大的山脈。採礦業是玻利維亞的支柱產業。
智利
智利像一條的長長的、彎曲的繩子綿延在西岸的低地上。智利商界由英國、德國和西班牙的後裔組成。來訪的商業女性通常會受到令人舒服的親切接待,也很少會遇到在其他拉美國家常見的大男子主義。(對大男子主義的定義請參照介紹墨西哥的部分內容)
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及其商業中心波哥大歡迎大多數來訪的北美客人,那裡的氣氛世故而謹慎、富有濃郁的文化氣息。然而,這些令人羨慕的優點卻受到了現今存在的臭名昭著的毒品貿易(在北方海岸非常盛行)、不時發生的革命暴力和大城市中成群的無家可歸的孩子等問題的衝擊。在商界,“謙恭有禮”常常用來形容哥倫比亞商人。美國商業女性會受到禮遇和尊敬,如果你擁有一定職銜和專業背景,並且不那麼咄咄逼人就更會如此。
墨西哥
位於美國南面,是拉美國家中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當你第一次來到擁擠的墨西哥城時,你可能會覺得所有的墨西哥人都擠在那裡,而你也擠在其中。其結果是煙霧瀰漫、沒完沒了的車輛,然後是更濃的煙霧瀰漫。墨西哥37%的勞動者是女性,但在公司中僅有少量女性擔任領導職務或從事高級管理的工作。這是一個大男子主義盛行的國家,而這種大男子主義在美國人看來,只不過是那種帶著手槍、留著鬍子、斜著眼自豪地展示他們情人的男人的形象。但是,正如在前面解釋的那樣,在墨西哥人以及整個拉丁美洲人看來,大男子主義象徵力量、自信、勇氣和膽量,均為正面的特點。因此,墨西哥男性一般對女性充滿騎士風度並且愛護有加。儘管如此,在和女性做生意時,他們還是會有一種優越感,所以你一定要有所準備。
巴拿馬
提到巴拿馬很多美國人就會想到巴拿馬運河。然而,對於來訪的美國商業來說,歷史上美國介入運河區是好壞參半的事情。一方面,巴拿馬商界說英語,並且了解美國商業的故事。但另一方面,巴拿馬也存在著反美情緒。對於來訪的旅行者來說,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巴拿馬的主要城市巴拿馬城和科隆犯罪率很高。
秘魯
在秘魯,你會對印第安人的巨大影響感到震撼。與其他拉美國家相比,秘魯人口中印第安人的比例更高。秘魯的商業中心是利馬,坐落在蜿蜒向西的海邊,乾旱而布滿灰塵,整個城市都像被塗成棕色。來訪者一般都會受到慷慨的接待,但和其他市場相比經濟相對落後,商業中心也只有基本的生活商品。
委內瑞拉
對於大部分北美人來說,到委內瑞拉做生意就意味著到加拉加斯去。當你穿越從機場一直綿延到加拉加斯所在的峽谷的海岸山脈時,你會以為來到了一個美國或加拿大的大都市。加拉加斯到處都是人群和高聳的建築物,還有就是不斷的車流、人流,車流、人流。委內瑞拉經濟在拉美位列最繁榮的經濟之一,來做生意的北美人很多。英語應用也很廣泛,許多委內瑞拉商人都在北美接受過教育,而且兼具拉美人好客的傳統。但是,請再次記住,拉美女性的傳統作用是照顧家庭,男性佔據統治地位。
如果你會說些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這在日常生活中當然會派上一些用場。但除非你的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非常流利,否則用上述語言進行商務討論是不明智的。因為許多西班牙語中的單詞和片語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意思。你最好雇一個翻譯或找到一個可信的、語言流利的助手。
每個拉美國家的西班牙語也略微帶些本國的口音。例如,古巴人說的西班牙語發音有些含糊,許多音節都省去了,如果你沒經過訓練的話,可能你會覺得這是世界上最難懂的語言了。另一方面,哥倫比亞人說的西班牙語被認為是拉美最純正和最準確的西班牙語。
拉美城市的發展歷時約2000年,大致分為3個時期。
在印第安文化發展的每一個主要階段,特別是在瑪雅文化、印卡文化和阿茲特克文化的全盛時期,都留下了古代印第安人的寶貴遺址。這些遺址記載了古代印第安人文化中心--城市發展的歷史。瑪雅人大約在公元8世紀建立了100多座城鎮。托爾特克人建立了輝煌的圖拉城;阿茲特克人在特斯科科湖中的島上建立起宏偉壯觀的特諾奇蒂特蘭城。在印卡文化的發祥地,印卡人創建了人口千萬、以秘魯為中心輻及現今厄瓜多、玻利維亞和阿根廷與智利北部的大帝國,庫斯科就是印卡帝國的首都。
拉丁美洲
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到達美洲后,就著手在他們立足的地方建立用於殖民征服和統治的基地。從在海地島上建立第一座城鎮聖多明各起,在征服和殖民的300年裡,殖民者相繼在南美大陸沿海地區及加勒比島上,建立了哈瓦那、卡塔赫納、利馬、波哥大、布宜諾斯艾利斯、智利的聖地亞哥、巴西的薩爾瓦多和里約熱內盧等城鎮,改建和擴建了基多、庫斯科、墨西哥城等原有的印第安人古城。隨著殖民地經濟發展的需要,殖民者又在礦產區興建了許多內地礦業城鎮,如玻利維亞的波托西、墨西哥的塔斯科、帕楚卡、瓜納華托、巴西的歐魯普雷托、庫亞巴等。為了便於殖民統治和對外交往,殖民者也建了一些港口城市和旅遊城市,如墨西哥的韋拉克魯斯和阿卡普爾科,巴拿馬的巴爾博亞和科隆,巴西的阿雷格里港等。
19世紀上半葉,拉美各國相繼獲得獨立后,隨著歐洲移民和歐、美資金的大量流入,拉美地區成為全球初級原料生產地,城市建設步伐逐步加快,一些農牧產品產地,如巴西南部的咖啡產區、阿根廷的潘帕斯農牧區,經濟獲得快速發展,城市地位得到加強,特別是大城市集中了管理經濟的全部機構,並成為擺脫農村傳統控制的強大動力。拉美地區城市人口迅猛增長,1910~1960年間全區總人口增長了1.8倍,而50座大城市人口增長了5.6倍。二次大戰後,拉美地區國家相繼實行進口替代和出口替代工業化,城市工業飛快發展,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城市規模不斷擴大,1990年城市人口高達70%。
秘魯釩的儲量是世界最多的;
智利是世界上領土最狹長的國家;
拉丁美洲
智利銅的儲量是世界最多的;
智利硝石的儲量是世界最多的;
哥倫比亞綠寶石的儲量是世界最多的;
哥倫比亞的希帕基臘鹽岩礦山是世界最大的;
巴西和巴拉圭共有的伊泰普大壩在三峽大壩建成前是世界第一大壩;
巴西高原是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
亞馬遜平原是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最大的熱帶雨林區;
伊泰普水電站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水電站;(原為第一,現被三峽取代)
厄瓜多比爾卡班巴村是世界第一長壽村。
拉丁美洲的居民大部分是混血兒,所以,音樂上也表現了從那個社會中自然產生的生活情感。在這裡所謂的歐洲風格、非洲黑人風格,都是已經染上新大陸的色彩,獲得了新的生命。與其說是原來的印第安人的音樂文化按照古代樣式被傳承下來,不如說是一方面吸收了種種影響,另一方面是作為表達生活於現實中的人們的情感,而加進了許多微妙的變化。這三種因素的混合,如果從旋律節奏方面來看,是可以引用尼-斯洛尼姆斯基《拉丁美洲的音樂》中的一段話來做說明的:在旋律上,“印第安人提供基本的五聲音階模式,歐洲殖民者的影響表現在擴展音階、增加和弦上,黑人則增加了變化音的修飾。在節拍和節奏上,印第安人堅持短句長休止,用單調的擊鼓聲作伴奏。殖民者的節奏主要是西班牙的,典型的是3/4與6/8的雙重節拍,結果在小節中央產生特徵性的交錯節奏。黑人影響是在幾乎不變的2/4拍內加入切分音。”關於這三種因素的混合過程,上書引用達古的研究成果,把拉丁美洲民間音樂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1、純粹印第安曲調,五聲音階;2、印第安音階的所謂“混血化”,結果產生類同歐洲大小調的印歐混血種音階;3、“混血再混血”,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裝飾音和變化裝飾音使音階進一步繁複。
在秘魯國會倡議下,1964年12月7日至11日,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智利、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墨西哥和委內瑞拉(2名觀察員)13國的119名議員在秘魯利馬開會,決定成立拉丁美洲議會(Latin-American Parliament)。1965年7月18日,拉丁美洲議會在利馬正式成立。拉丁美洲議會總部原設在利馬,1993年7月遷往巴西聖保羅。其宗旨是促進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的團結和地區一體化。拉丁美洲議會由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22個國家和地區的議員組成。這些國家和地區是:阿根廷、阿魯巴、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墨西哥、荷屬安的列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蘇利南、烏拉圭和委內瑞拉。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1995年以前每兩年舉行一次會議,1995年修改後的新章程規定每年舉行一次會議;領導委員會在大會休會期間負責日常工作,每六個月舉行一次會議,必要時可舉行特別會議,由議長、候補議長、副議長、秘書長、候補秘書長、秘書、前議長和協商理事會等組成,議長由各成員國議員輪流擔任;總秘書處為辦事機構,兼有協調和監督的職能,負責召集會議,協助領導委員會準備大會議程和起草工作文件,散發協議、提案或聲明;執行預算並向大會提出財政報告等;有13個常設委員會,負責分析和調研工作;另有5個特別委員會;協商理事會是諮詢機構,負責立法和政治諮詢工作。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而拉美則創建了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三大古文明。中國和拉美的古代文明都為人類的進步與發展譜寫了輝煌篇章。
一、中國和拉美文化特點比較
中國和拉丁美洲文化既有各自的特點,也有相似之處。中國文化的主要特點是:第一,中國文化傳統自起源發展至今,從未被割斷。中國文化的發展延綿不絕,連續而未有中斷,與包括拉美文化在內的其他任何古老的文明相比都是不同的。第二,中國文化與中華民族起源,具有鮮明的多元起源、多區域不平衡發展的特點。中國文化的起源有多個中心,長江、黃河都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另一方面,中國文化又是兼容並蓄的,是一種“和合”的文化,故其“內聚”和“外兼”是對立統一體。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兼容性。第三,中國文化具有鮮明的本土特點。中國文化的這些特點使中華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結構,使中國文化豐富多彩並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拉美文化的主要特點是:第一,與中國文化不同,美洲原有的土著文化的傳統被歐洲殖民者的入侵所割斷。由於中世紀末期歐洲殖民者對美洲的征服和殖民,打斷了拉美印第安土著文化的發展,使印第安土著文化沒能成為拉美文化的主體,而是以移植來的歐洲文化為主體,以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為次要成分。第二,多元化和多源性。拉美文化是“雜交”文化或“混合”文化。拉美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源性與中國文化的多元起源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是其起源是多種的,不同之處是拉美文化是歐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等多種不同來源的文化的匯合和融合。第三,開放性和獨創性。拉美文化極少保守性和排他性,它善於引進和吸收其他文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很大的親和力,以及很強的融合力,從而創造出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開放和創新並舉是拉美文化興盛發展之根本。
二、中拉文化的歷史聯繫和相互影響
關於中國古代文化與拉美古代文化之間有沒有聯繫的問題,在中外學者中歷來都有不同的意見和爭論,至今尚無定論。基本上有兩種意見,形成了“同源派”和“自我派”兩大派別。前者認為拉美古代文化起源於中國文化,後者認為拉美古代文化和中國古代文化是各自沿著自己獨特的道路發展的。“同源派”的主要代表學者和人物有:法國漢學家歧尼、墨西哥前總統埃切韋里亞、墨西哥教授基奇霍夫、哥倫比亞教授古斯塔沃·巴爾加斯,中國的章太炎、興公、陳漢章、陳志良、朱謙之、馬南邨(鄧拓的筆名)等人;“自我派”的主要代表學者有:西方第一流漢學家克拉卜洛特(德國)、希勒格(荷蘭)、李約瑟(英國),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夏鼐、北京大學教授羅榮渠、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蔣祖棣等。
根據中外文獻記載,中拉文化的歷史聯繫起始於明朝萬曆年間(16世紀後期)的海上“絲綢之路”。自16世紀後期至17世紀前半期,有一些中國的商人、工匠、水手、僕役等沿著當時開闢的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之間的太平洋貿易航路,即海上“絲綢之路”,到達墨西哥、秘魯等拉美國家僑居,在那裡經商或做工。在這一時期移居拉美的“馬尼拉華人”約五六千人。這些華人將中國的絲綢、瓷器、手工藝品等產品和中國的文化習俗帶到了拉美國家。與此同時,被稱為“中國之船”的“馬尼拉大帆船”在返航時,也把墨西哥銀元“鷹洋”、拉美特有的玉米、馬鈴薯、西紅柿、花生、番薯、煙草等傳入中國,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和中國人的食品結構多樣化起了推動作用,促進了中拉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
契約華工、華工、華僑和華人對促進中拉文化聯繫起著重要作用。19世紀初至19世紀70年代,數十萬契約華工和華工組成的勞動大軍,同拉美各國人民一起,共同進行農業、礦業開發和交通建設,對各僑居國的經濟發展、文明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促進了拉美的繁榮。巴拿馬運河的開鑿,中美洲、加勒比地區的甘蔗、咖啡、棉花種植園的發展以及智利硝石和秘魯鳥糞的開採,巴拿馬、秘魯和墨西哥等國鐵路的修建,都凝聚著華工的血汗。
此外,早期華僑和華工,以及後來的華僑和華人還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習俗和文化(如服飾、烹調、過春節等)帶到拉美,把生產技能(如水稻的種植、茶葉的栽培、中醫中藥的使用等)傳授給拉美人民。在古巴等國的華僑還同當地人民並肩戰鬥,流血犧牲,為這些國家的獨立和解放起了重要作用。
1974年11月,千里達托貝哥總理威廉斯訪華時,專門談到19世紀華工對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所做的貢獻。他說,華工及其後裔“在法律、醫學、工商業、教育、體育、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積極地和具體地促進了我們的發展”。
三、文化交流促進中拉友好關係的發展
文化交流是心靈的對話、感情的溝通和友誼的紐帶。中國政府十分重視發展與拉美國家的文化關係。文化交流與合作在鞏固中拉傳統友好合作關係和建立21世紀中拉友好合作關係中,與中拉政治、經貿關係並重,為不斷加深中拉政府和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以及增進彼此的團結和合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同拉美許多國家都是先從文化交往開始,逐步增加和擴大其他方面的接觸,最終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文化交往架起了一座連接中拉人民友誼的橋樑,對推動中拉建立正式外交關係起了功不可沒的開路先鋒作用。到目前為止,中國已同21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
改革開放以來的28年,中國與拉美國家的文化交流已經從民間到官方、再到官民結合,中國已同約20個拉美國家簽訂了數十項文化交流合作協定或文化、教育和科技交流和合作協定。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和拉美之間的文化交往和聯繫更加頻繁和密切,文化交流為推動中拉關係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例如,2000年9月,在墨西哥舉辦了“帝王時期的中國:西安王朝文物展”;2001年,墨西哥文物展“神秘的瑪雅”先後在中國西安、廣州、北京和上海舉行。2006年5月,“相約北京”活動以墨西哥為主賓國展開;6月;“墨西哥繪畫:從壁畫三傑到當代”、“墨西哥現代建築展”和“墨西哥當代陶器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7月,“美洲豹崇拜-墨西哥古文明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2006年4月至9月,中國國家博物館和秘魯國家文化委員會在國家博物館聯合舉辦“失落的經典—印加人及其祖先珍寶展”。2004年5月25日,北京大學成立巴西文化中心,巴西總統盧拉出席了成立儀式。2005年7月,玻利維亞文化部舉辦了“中國文化周”。2006年2月,中國大學校長代表團訪問了古巴和哥倫比亞等國;5月,中國政府文化代表團對巴西、古巴等國進行了友好訪問。2004年,中國社科院院長陳奎元率中國社科院代表團訪問了古巴,中古社會科學學者已舉辦了兩次雙邊研討會。此外,21世紀初,中國社科院代表團還出訪了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墨西哥等拉美國家。
中拉文化交流在中拉關係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如2004年11月胡錦濤主席在巴西國會發表演講中所說的,中拉在“文化上密切交流,成為不同文明積極對話的典範。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使雙方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從中得到更多的心靈溝通和思想理解,共同為世界文化的多元發展增光添彩”。
近些年來,中拉文化交流再次掀起新熱潮。中國興起了一股“拉美文化熱”:在北京、上海等地,跳拉丁舞(探戈、恰恰、薩爾薩、桑巴等)已成為時尚;中國流行歌手以唱拉美風格的歌曲為自豪;受千里達托貝哥影響,北京成立了鋼鼓樂團;拉美的足球、烤肉、玉米餅、咖啡等已深深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通過各種交流活動,拉美璀璨的文化,獨特、多姿多彩的藝術,使中國觀眾大開眼界,對中國現代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借鑒作用。
與此同時,中國的電影、繪畫、工藝美術、烹飪美食、針灸醫術和武術功夫等在拉美不少國家廣為傳播,越來越受到拉美人民喜愛。在不少拉美國家,興起了一股“漢語熱”和“中國熱”,許多介紹中國、中國文化的活動在當地舉行,拉近了中國人民和拉美國家人民的距離,增進了友誼。越來越多的拉美國家重視“一帶一路”這個國際合作平台,期待“一帶一路”倡導的包括“民心相通”在內的“五通”能在拉美落地生根,推動中拉關係更上一層樓。
2019年5月31日,中拉文化交流中心在北京成立。這是國內第一家致力於推動中國和拉美地區人員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民間機構。據悉,該中心成立后,將同拉美各國駐華使館密切合作,充分發揮橋樑作用,推動兩地教育、智庫、商會和文化藝術等機構之間的交流,開展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當晚在世界月季主題園開幕的“2019潘帕斯中拉美食文化嘉年華”正是其首場活動之一。該活動為期一個月,將從5月31日一直延續至6月30日,讓中國民眾零距離體驗拉美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