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浴

中藥浴

中藥浴對人體具有獨到功效,自古以來一直受醫學界重視。沐浴前在水中“加料”亦有助促進健康。

目錄

正文


中藥浴概述
中藥葯浴對人體具有獨到功效,自古以來一直受醫學界重視。沐浴前在水中“加料”亦有助促進健康,例如加入適量白酒,可清潔身體及消除疲勞,更能治療痔瘡便秘及有助增強性能力。
葯浴,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記載自周朝開始,就流行香湯浴。所謂香湯,就是用中藥佩蘭煎的藥水。其氣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濕、醒神爽腦的功效。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雲中君》里記述:“浴蘭湯兮沐芳華。”其弟子宋玉在《神女賦》中亦說:“沐蘭澤,含若芳。”從清代開始,葯浴就作為一種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受到歷代中醫的推崇。
在中醫中,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藥液或含有藥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種方法,其形式多種多樣:洗全身浴稱“藥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燙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稱,尤其燙洗最為常用。葯浴用藥與內服藥一樣,亦需遵循處方原則,辨病辨證選葯。即根據各自的體質、時間、地點、病情等因素,選用不同的方葯,各司其屬。煎藥和洗浴的具體方法也有講究:將藥物粉碎後用紗布包好(或直接把藥物放在鍋內加水煎取亦可)。製作時,加清水適量,浸泡20分鐘,然後再煮30分鐘,將藥液倒進盆內,待溫度適度時即可洗浴。在洗浴中,其方法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邊擦邊浴之擦浴法。
中藥浴作用
中藥葯浴作用機理概言之,系藥物作用於全身肌表、局部、患處,並經吸收,循行經絡血脈,內達臟腑,由表及裡,因而產生效應。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驅風散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調整陰陽、協調臟腑、通行氣血、濡養全身等養生功效。現代藥理也證實,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強肌膚的彈性和活力。
中藥浴種類
目前的市場常見的葯浴種類主要分為三類,包括:全身浴、坐浴、足浴,使用方法也非常的簡單,只需要把溶解好的藥水到入調好水溫和水量的浴盆浴桶中,然後把身體泡在水裡即可;顧客在泡浴的過程中逐步可以感受到身體發生的變化。
全身浴:對於無禁忌症者可選擇全身浴,針對各種亞健康狀況,效果顯著,剛開始泡浴可能會感覺身體不適,但泡過以後卻非常舒適。
坐浴:針對婦科增強免疫力條例周期不適。不方便全身泡浴者可以選擇坐浴。
足浴:適合所有人群,舒經活絡、促進睡眠、緩解精神壓力、緩解足部及小腿肌肉關節酸痛,方便易用。
中藥浴工具
浴盆 市場上有木質 塑料制 瓷質。
中藥浴程序
1.用5,000c.c.的水,浸泡這些中藥材20分鐘。
2.泡完后再開火,將藥材與5,000c.c.的水一起煮滾30分鐘。
3.再把中藥材的渣渣整個瀝掉,剩下這個熱滾滾的葯湯,就是我們要拿來泡澡的好東西了。
4.將珍貴的葯湯倒進浴缸后,還要放兩件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拍打過的薑母,以及一瓶米酒。因為這兩樣東西會促進血液循環,幫助你吸收這些中藥材。
5.最後,就是你在浴缸里享受泡澡瘦身的時刻,記得至少要泡30分鐘喔!
中藥浴中醫理論:
在泡澡的過程里,如果你覺得很無聊,你可以自行按摩你想瘦的、瘦胖的部位,聽說這樣的按摩動作會加速讓皮膚吸收這些中
葯浴是傳統中醫外治療法的精髓所在,簡稱:立體療法。它是將藥液盛於器皿內,浸泡身體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水溫本身對皮膚、經絡、穴位的刺激和藥物的透皮吸收,達到治療疾病、養生保健的目的。它不同於一般的洗浴、溫泉浴等,而是按照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不同的疾病,加入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因藥物不經胃腸破壞,直接作用於皮膚,並通過透皮膚吸收進入血液,故較之內服藥見療效快,舒適,無任何毒副作用的優點,也不會增加肝臟負擔,因此被醫學界譽為“綠色的療法”。早在3000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懂得葯浴的作用。我國最早的醫方《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嬰兒癲癇的葯浴方,《禮記》中講“頭有瘡則沐,身有瘍則浴”,《黃帝內經》中有“其受外邪者,漬形以為汗”的記載。可以講,葯浴的歷史源遠流長,奠基於秦代,發展於漢唐,充實於宋明,成熟於清代。現代我國民間還保留著用菖蒲艾葉等煮水沐浴全身的習慣,以達到防疫、保健作用。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除有抵禦外邪侵襲的保護作用外,還有分泌、吸收、滲透、排泄、感覺等多種功能。百癬一洗凈純中藥浸泡療法就是利用皮膚這一生理特性,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百癬一洗凈中藥泡浴療法是通過藥物透皮吸收進入血液,達到調整全身陰陽氣血,調整臟腑的功能。清代吳師機謂其“按其位,循其經,核其形,就病治病,皮毛隔而毛竅通,不見臟腑恰直通臟腑也”。對於皮膚類問題而言,葯浴療法通過藥物作用、水的溫熱效應能夠到達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疏通經脈、透達腠理、祛邪和中、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通絡止痛、養榮生肌等作用。不但可以治療各類皮膚類疾病還避免了肝臟首過效應,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藥物的濃度,直接針對病因、病位發揮治療作用。同時溫熱刺激引起局部的血管擴張,促進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局部組織營養和全身機能得以改善,從而使疾病走向痊癒。
夏季葯浴六注意
炎炎夏日,暑氣逼人,痛痛快快地洗個澡,讓人頓感神清氣爽。如果在洗浴水中加入風油精,沐浴后渾身涼爽,還防長痱子;或將十滴水加入到水中,浴后雙目清明,清新舒適……這是生活中很多家庭常用的葯浴法,可能您有所不知,如在加入中草藥的水中洗浴,會使人渾身清爽之餘,還有健身之功。如果應用得當,中藥浴還有很多祛病強身的功效呢。 《黃帝內經》中有“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對因外邪侵入而致病者,用熱水浸浴,使之出汗,讓邪從汗出),《禮記》中有“頭瘡則沐,身有病則浴”,清朝著名外治大師吳尚先在《外治醫說》中將葯浴細分為洗、沐、浴、浸、澆、噴等,認為內、外、婦、兒、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藥浴法。中藥浴是根據中醫辨證,將選擇的中草藥煎成湯液,稀釋後進行沐浴的一種水療方法,屬於中醫外治法中的一種。中藥浴操作簡單,廉價無痛苦,只要在醫生指導下選對葯、按正確的方法使用,相對而言安全可靠,能避免其他給葯途徑所引起的毒副反應,便於患者實施自我葯療。在中藥浴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中藥浴必須請中醫師針對病情對證下藥,並按照醫囑製作葯湯,切勿盲目自行擇葯。 2.泡浴前必須先淋浴潔身,以保持葯池的衛生。浴后應立即用溫清水沖洗乾淨,拭乾皮膚,及時穿衣服。一般而言,熱水葯浴(39℃~45℃)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各種骨傷後遺症、肥胖銀屑病等;神經過度興奮、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等的葯浴溫度,以相當於或稍低於體溫為宜;25℃~33℃適用於急性扭挫傷。葯浴時,室溫不應低於20℃,局部葯浴時,應注意全身保暖,夏季應避風,預防感冒。 3.初浴時,水位宜在心臟以下,約3~5分鐘身體適應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時間不可太長,尤其是全身熱水浴。由於汗出過多,體液丟失量大;皮膚血管充分擴張,體表血液量增多,造成頭部缺血而發生眩暈或暈厥。如一旦發生暈厥,應及時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時給病人喝些白開水或糖水,補充體液與能量。或用冷水洗腳,使下肢血管收縮,頭部供血充足。 4.嚴重心衰、嚴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動脈瘤、動脈硬化、高血壓患者、有出血傾向者以及老年人、兒童慎用水溫39℃以上的葯浴,而應以接近體溫之藥液沐浴,並有家人或醫護人員陪護,且沐浴時間不宜過長。妊娠或經期不宜泡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5.全身泡熱葯浴易發生暈厥,故浴后要慢慢地從浴盆中起身;泡葯浴時出現輕度胸悶口乾等不適,可適當飲水或飲料;若有嚴重不適,應立即停止葯浴。 6.飯前、飯後半小內不宜進行全身葯浴。飯前葯浴,由於腸胃空虛,洗浴時出汗過多,易造成虛脫。飯後立即葯浴,可造成胃腸或內臟血液減少,血液趨向體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腸不適,甚至噁心嘔吐。臨睡前不宜進行全身熱水葯浴,以免興奮后影響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