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損害

高溫環境下發生的身體損害

高溫損害是夏季高溫環境下容易發生的身體損害。在環境溫度變化時,機體通常通過出汗、呼吸寒戰和調節皮膚與內臟器官之間的血流使體溫波動範圍很小。然而,長期在高溫下或過度的熱輻射,就會引起高溫損害,如熱衰竭中暑熱痙攣。濕度增高減少了出汗的降溫作用,加上長時間的重體力勞動,增加肌肉產生的熱量,也增加了高溫損害的危險。老年人、過度肥胖的人和慢性酒精中毒者對高溫損害特別敏感。

預防


高溫
高溫
某些藥物,如抗組胺藥物、抗精神藥物、酒精和可卡因等也可能增加高溫損害的易感性。根據自己的感覺採取預防措施是防止高溫損害有關疾病的最好方法。例如,避免在很熱、通風很差的環境中從事重體力活動和不要穿厚而不透氣的衣服。進食含有少量鹽的食物和飲料(如有鹽的西紅柿汁或冷牛肉湯)來補充大量出汗失掉的液體和鹽。如果必須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應注意儘可能補充足夠的液體和鹽並可用冷水來冷卻皮膚。

分類


根據臨床表現的輕重,高溫損害可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漸進的。其中重症中暑又可分為四種類型:熱痙攣、熱衰竭、日射病和熱射病

中暑


中暑是指人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不能充分出汗降低體溫而引起的威脅生命的疾病。
癥狀通常發展很快,需要立即處理。如果脫水,又不能充分出汗來散熱,體溫可能升高到危險水平,導致中暑。某些疾病患者如硬皮病囊性纖維變性,出汗功能降低,中暑的危險性增加。
癥狀和診斷
中暑發展很快,有時有頭痛頭暈乏力等先兆,但不一定出現。出汗而且汗量不一定減少,皮膚髮熱、潮紅乾燥,心率加快可達160~180次/分,呼吸頻率加快,血壓通常很少變化,肛門測量體溫可升至40℃~41℃,患者常常有“著了火”的感覺。定向力障礙,並很快出現昏迷或痙攣。
中暑如不及時治療,可造成永久性損害或死亡。體溫達到41℃是預后嚴重的指標,如果再高1度,常常會引起死亡。大腦等內部器官的永久性損害很快出現,往往會導致死亡。老年人、身體虛弱的病人和飲酒過度的人,預后更嚴重。通常根據癥狀診斷中暑。
治療
中暑應立即採取急救措施。不能及時送醫院治療的患者,在等待轉運時,應用濕被單或衣物包裹,或浸泡在水池、溪流或涼浴缸里,甚至用冰降溫。在醫院,要經常監測體溫,避免過冷,靜脈輸入控制驚厥藥物。嚴重中暑后,應卧床休息數日,幾周內體溫仍有波動。

熱痙攣


熱痙攣是由於在高溫環境下從事重體力活動,大量出汗引起的嚴重肌肉痙攣。
熱痙攣是由於身體在高溫下從事重體力活動,大量出汗導致水和鹽(包括鈉、鉀和鎂)過量丟失引起。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如動力車間工人、鋼鐵工人、礦工,穿著很厚衣物的登山運動員或滑冰運動員和那些大量隱性出汗的人。
熱痙攣常突然發作,首先累及四肢;表現為劇烈疼痛和不能活動。肌肉變硬、緊張、鬆弛困難。
熱痙攣可飲用含鹽的飲料或進食含鹽食物來預防和治療。需要靜脈輸入鹽水的情況很少。常用氯化鈉片劑預防熱痙攣。但可引起胃部不適,過量時可能引起水腫

中暑衰竭


由於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大量出汗,所致的過多的液體和電解質丟失而引起的低血容量電解質紊亂
暴露在高溫下,特別是在重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時,出汗引起大量的體液丟失,鹽(電解質)也隨體液丟失。使循環系統和大腦功能紊亂,導致熱衰竭(虛脫),熱衰竭似乎很嚴重但少見。
中暑衰竭、熱衰竭的診斷

癥狀和體征

主要癥狀是乏力、虛弱、焦慮大汗。因為受熱,下肢血管擴張,血液淤積,站立時容易暈倒。心跳緩慢、脈搏細弱、皮膚濕冷蒼白、涼而滑膩;可能出現精神障礙,體液丟失,血容量減少、血壓下降,可能引起虛脫或昏厥。出現上述癥狀通常可診斷為熱衰竭。
過多的出汗但未及時補充液體而可引起中暑衰竭伴疲乏,虛弱和焦慮。接著發生循環虛脫而可見緩慢而纖細的脈搏;血壓低而不易測知;皮膚冷而蒼白,粘膩;精神障礙,繼之出現休克神志不清。核心體溫在38.3~40.6℃之間。長時間站立於高溫環境促發的輕度中暑衰竭(因血液淤積於熱擴張的下肢血管)的癥狀為亞正常體溫和單純性昏厥。診斷引起循環虛脫的中暑衰竭應該與胰島素休克,中毒,出血或外傷性休克相區別。通常有高溫環境暴露史,缺乏液體的補充,無其他可見的原因以及對治療的反應可作為診斷的足夠依據。

預后

除非長時間循環衰竭,中暑衰竭、熱衰竭通常是短暫的,預后也是好的。

治療

主要治療是補充液體與電解質。必須恢復正常血容量,保證足夠的腦灌注。
病人應平卧或頭稍低位,每數分鐘口服少量含微鹽的涼水或運動員飲用的電解質飲料。將患者移至溫度較低的環境。
有時需要等滲鹽水靜脈滴注,很少需要用心臟興奮劑或血漿擴容劑(白蛋白,右旋糖酐);如果使用,應小心給予,以免容量過負荷。
補充水分后,患者常常可以迅速地完全恢復。
如果治療1小時后血壓仍然較低、脈搏緩慢,應懷疑有其他情況。

中暑性熱


是散熱功能不足或障礙引起的——危險的——高熱
中暑的診斷
癥狀和體征
中暑發展很快。在癥狀突發前,有時有頭痛、頭暈、乏力等先兆,但不一定出現。通常出汗減少。皮膚灼熱,發紅,常乾燥。脈率迅速加快,可達160~180次/分;呼吸通常加快。但血壓通常很少受影響。肛門測量體溫可升至40℃~41℃,患者常常有“著了火”的感覺。體溫達到41℃是預后嚴重的指標,如果再高1度,常常會引起死亡。
短暫的定向力障礙,並很快出現神志喪失、昏迷或痙攣。——根據隊員的描述,寧倩就出現過定向力障礙,這就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死亡前可有循環衰竭。中暑如不及時治療,經數小時極高體溫后,存活者可有永久性大腦等內部器官害,往往會導致死亡。老年人、身體虛弱的病人和飲酒過度的人,預后更嚴重。
通常根據暴露於高溫環境,突然發生的皮膚灼熱,乾燥,發紅伴體溫>40℃,脈速及神志錯亂或神志不清等癥狀就可以診斷中暑。中暑還應該和與食物,化學或藥物中毒區別。排除急性感染(如敗血症腦膜炎)和中毒性休克。任何可能促發中暑的藥物均應考慮到。
中暑的預后
中暑是一種威脅生命的急診病,若不給予迅速有力的治療,可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腦損害或腎臟衰竭
核心體溫達41℃是預后嚴重的體征;體溫若再略為升高一點則常可致死。老年,衰弱和酒精中毒可加重預后。
治療中暑應立即採取強力的急救措施
措施不及時的話會死人的。
若遠離醫院,應將病人脫離高溫環境,用濕床單或濕衣服包裹病人並給強力風扇,以增加蒸發散熱。
在等待轉運期間,應用濕被單或衣物包裹,可將病人浸泡於湖泊、河流、水池、溪谷,或甚至用雪或冰冷卻降溫,也是一種好辦法。若病人出現發抖,應減緩冷卻過程,因為發抖可增加核心體溫(警告:應每10分鐘測1次體溫,不允許體溫降至38.3℃,以免繼續降溫而導致低體溫)。
在醫院裡,應連續監測核心體溫以保證其穩定性。避免使用興奮劑和鎮靜劑,包括嗎啡;避免過冷。若抽搐不能控制,可靜脈注射地西泮巴比妥鹽控制驚厥。應經常測定電解質以指導靜脈補液。
嚴重中暑后,最好卧床休息數日,數周內體溫仍可有波動。

中暑痙攣


——因過多的液體攝入但不補充鈉所致的體力活動誘發的橫紋肌痙攣。
因過多的液體攝入但不補充鈉所致的體力活動誘發的橫紋肌痙攣。
在高溫(>38℃)環境下,大量出汗導致水和鹽(包括鈉、鉀和鎂)過量丟失引起。當出汗過多液體丟失而僅僅補充水份時,體力活動后可發生中暑痙攣。該結果是鈉,偶爾鉀和鎂的相對丟失之故。
中暑痙攣常見於在高溫下的體力勞動者(如鍊鋼工人,礦工),穿防寒衣過度的登山或滑雪者,網球運動員和其他周末運動員,以及不適應熱和乾燥氣候大量隱性出汗的人,後者蒸發快而使過多的出汗幾乎不被發覺。
中暑痙攣、熱痙攣的診斷

癥狀和體征

中暑痙攣常突然發作,首先四肢肌肉受累,表現為劇烈疼痛和腕足痙攣而使手足無法活動。常常是發作性的,痙攣性肌肉感覺呈硬結狀。若痙攣僅累及腹肌,疼痛可類似急腹症。肌肉變硬、緊張、鬆弛困難。
生命體征通常正常。皮膚可乾熱或涼而粘膩,主要取決於濕度。

預防和治療

中暑痙攣通常是可以預防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飲含氯化鈉的液體或吃含氯化鈉的食物,能預防和很快緩解中暑痙攣。氯化鈉片劑常可用於預防,但可能引起對胃的刺激,過量時可導致水腫,所以不鼓勵服用這類片劑。
若病人不能吃或飲,需用0.9%氯化鈉溶液靜脈滴注。這種情況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