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昭緯
崔昭緯
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人,字蘊曜,生年無考。卒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
崔昭緯,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人,字蘊曜,生年無考。
卒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
德州武城縣古代狀元、進士明經及第人數之多,蓋於此弦歌古郡豐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人才有很大關係,這反映了武城一帶地方文化教育的水平高。有名可考的中國第一個狀元唐代孫伏伽即為武城人,武城還有祖孫狀元崔峴、崔膠與兄弟狀元崔昭緯、崔昭矩。經反覆考證,至今已查清武城古代專員有16名,其中幾位籍貫為清河、博州、博陵的狀元是武城三國明晨崔林一支的後裔。
在“玄武門之變”中,孫伏伽擁護李世民,鞍前馬後奔走效勞。李世民即位后,賜男爵,食邑樂安,貞觀元年,又提升他為大理寺少卿。貞觀五年,孫伏伽審理一樁案子不慎失誤,被罷免官職,不久李世民又重新起用為刑部郎中,任職不久,再度出任大理少卿,旋即遷民部待郎。貞觀十四年,孫伏伽被擢為大理寺卿,數年後出任陝州刺史。永徽五年(公元654),孫伏伽年老辭官,四年後,即顯慶三年,孫伏伽於武城家中壽終正寢。
清朝徐松撰《登科記考》第二十五卷第九百四十八頁中記載:“後唐庄宗光聖神閔孝皇帝,同光二年,進士十四人:崔光表,宋韓魏公《安陽集》《故尚書工部侍郎致仕贈工部尚書崔立行狀》:‘曾祖光表……。後唐同光初舉進士第一,終右補闕,直史館。’按進士第一,當是狀元。同光元年停舉,則光表為二年狀元矣。”可知崔光表甲申科進士及第共十四人,崔光表舉進士第一。取狀元后,橫海節度使盧質上奏,使崔光表為支使。任上協助盧質治理一方,安定百姓,建立功績。官至右補闕,直史館。卒於任上。
韓克忠,字守信,武城(今山東武城)人,洪武(公元1397)韓克忠參加會試,因劉三吾,張信做弊,所取考生皆南方人事發后,朱元璋大怒,殺死張信凌遲劉三吾,親自閱卷,所取61人皆北方人,韓克忠便是其中之一,六月殿試,韓克忠奪得進士第一名。
韓克忠出任國子監司業時,國子監學政廢弛,混亂不堪,韓克忠與祭酒張顯宵整飭學政,修訂監規,使國子監再次興旺起來。第二年,即洪武三十年五月,朱元璋駕崩,遺命皇太孫朱允文嗣位,年號建文,擢韓克忠為河南按察使僉事,分領各道司法事務,出任河南不久,韓克忠罹病,卒於任北。
崔圓,字有裕。唐大臣,唐顯慶五年(公元704)生於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父景晊,官至大理平事。
崔圓少時孤貧,困境中促其發奮攻讀,喜學兵家,立志豪邁。開元年間中武科狀元,任京北府參軍,升會昌丞。曾長期為邊防鎮將,為防止少數民族入侵做出貢獻。
楊國忠遙領劍南節度使,薦引崔圓為左司馬,知節度留後(主持節度使的工作)。玄宗李隆基西巡到達河池(廣西北部,柳江支流,龍口上游一帶),崔圓上書陳奏:“蜀土腴谷羨,儲共易辦”。李隆基感其忠誠,日:“亂世識忠臣”。即日拜中書侍郎兼平章事,仍兼劍南節度使。
肅宗孝亨登基后,擢崔圓為中書令封趙國公。實封戶五百。干元元年(公元758)因失寵罷為太子少師,留守東都。后遷升淮南節度使,在任6年,帝頒詔請回京師,由於深得民心,當地百姓和地方官吏共同挽留,“檢校右僕射,兼御史大夫”之職無法赴任,帝聞知深受感動,在淮南任上擢升為檢校左僕射,入知事省。唐大曆三年(公元768),崔圓病逝,卒后追贈太子太師。謚曰“昭襄”
崔元翰,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鵬,字以行。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卒於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禮部侍郎於邵。試題《白雲起封中賦》等。 崔元翰之父名良佐,是齊國公崔日用的堂弟,因母喪而隱居教書治學,多有著述。崔元翰通經史、工詩文,年近五十始舉進士。府試、省試皆第一,中狀元后,博學宏詞科、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科又皆第一。主考官於邵贊曰:“不十五年,當掌詔令。”貞元三年(787)召入朝為太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七年知制誥。於朝中言辭溫厚,舉止莊重得體,有典誥之風範。然而他生性剛烈,不為世所容。知制誥不到兩年即被降職,不久病故。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癸卯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三十人。考官:禮部侍郎夏侯潭。
崔昭緯出身望族,登第後於昭宗大順二年(891)拜相,任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內結宦官,外通藩鎮,每當不利於己時,便使人密告強藩王行瑜,令其上疏反對,自己則暗地裡相助,甚至借三鎮勢力壓於皇帝之上。昭宗深惡昭緯,於乾寧二年(895)罷相,累貶梧州司馬,后又下詔賜死。
崔昭緯性情陰險,心術不正,善弄權術,是晚唐奸相。
性喜孤獨,極少結交,一心於翰墨,好學不倦。他師法班固、蔡邕。尤善對策、奏記及碑誌。主張文以載道。今《全唐詩》存其詩七首。錄其一首《雨中對后檐叢竹》:“含風搖硯冰,帶雨拂牆衣。乍似秋江上,漁家半掩扉。”
兄崔昭緯為狀元、後為宰相。其弟崔昭矩,狀元。
崔昭緯(851-896),字蘊曜,清河武城人。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壬寅科狀元。祖父崔庇,官至酸棗令;父崔璙官至鄂州觀察使。崔昭緯任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加兵部侍郎知制誥,昭宗大順二年(891年)晉尚書右僕射,拜相。
他倚仗權勢內結宦官,外連藩鎮,凡不利己時便差人密告強藩王行瑜,令其上書反對,他暗地相助,制天子以固其權。其性情險刻,心術不正,善弄權術,是晚唐奸相之一,后被唐昭宗所殺。
崔昭緯之弟崔昭炬(861?-921)字表謀,唐昭宗大順二年(891年)辛亥科狀元。崔昭矩性情暴躁,待人兇狠,憑藉其兄的權勢,常常難以容人。為虎作倀,竟無端鞭笞同榜進士。及第后,先後任禮部尚書,考功員外郎。其兄昭緯被賜死後,其地位迅速下落,官至給事中而終。后雖未被列入奸臣傳,但名聲不佳。
“祖孫狀元”崔峴、崔膠。崔峴(811—871)清河人。崔膠的叔祖。唐武宗時,崔峴於會昌元年(841)辛酉科狀元。中狀元後事跡不顯,生平事略難以查考。與崔膠為祖孫狀元
一千年的狀元史中,但代史學家們認定有300多名文武狀元難以考查,崔膠便是其中的一位。
崔液(675—720年),字潤苗,小名海子,今年河北定縣人。祖父崔仁師,官至宰相,父親官至禮部尚書。自幼愛好文學,尤長五言詩,約於景龍二年(708)戊申科進士中奪魁。中狀元后,其兄崔湜正受寵,屢掌大權,因此,迅速歷吏部員外郎,官至殿中侍御史,襲封安平男。後為尚書令、宰相。先天二年(713年)崔液竟成太平公主面首。受湜與太平公主等陰謀叛亂的牽累,當流放逃亡今湖北武漢市。后免赦還,病死於返京途中,年40餘歲。著文10卷,今佚。《全唐詩》中錄有其詩12首。
崔明允(700?—760)博陵望族,開元18年(730)庚午科進士榜首。天寶元年(742)又登“文辭秀逸科”。第二年生朝議郎,左拾遣、內供奉,至禮部員外郎。其祖父崔誠,刑部郎中。《全唐書》錄存文2篇。與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有交往。岑有詩題為《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崔曙(700?—739)博陵安平,父母早喪,家境貧寒,孤身一人,因此淪落定居宋州(今河南商丘)而後隱居嵩山太室山讀書。與被杜甫稱為“蓋代手”的著名詩人薛據友善。後來為求個正途出身,反覆應考,來往於兩京之間。開元26年(738)奪得進士第一名。考場所作《奉試明堂火珠詩》有“夜來雙滿月,曙后一星孤”一聯,當時為警句。授職河內尉,次年即卒。人多惜之,身後唯一女星星。崔曙作詩作品多佚。《全唐詩》存錄有15首,編為一卷。“大曆十才子”之一的崔峒為其堂弟。
崔某(809-869)祖籍清河。名字型大小,生卒年均不詳。頗有文才,多試不中。開成元年(836)司勛郎中,知制誥崔蠡在洛陽家中為母守喪,崔某以同宗子弟之名前往看望、資助喪葬。崔蠡雖未接受,但得其印象極佳。開成4年,(839)已未科,由崔蠡以中書舍人權知貢舉,崔某應考中狀元。
世代官宦,進士及第者十餘人。大中十年(856)狀元及第,曾受聘為諸侯府幕僚。其它事迹待考。《舊唐書·崔元受傳》中有其家族及事迹記載。
崔諤(866—926)博陵安平人。生卒年代均未確考。干寧三年(896)丙辰科狀元。崔諤及第后的仕歷待考。
崔詹(870—930?)博陵安平人。生卒年月欠詳細記錄。天佑四年(907)丁卯科狀元。及第后不久,朱全忠便脅迫袞帝禪位,唐亡。崔詹成為唐代最後一位狀元。後事後梁、後唐兩代,曾任戶部郎中知制之職。官中書舍人。崔詹一生歷盡坎坷,
最後善終。後人惜其才華未得充分施展。
武城以上狀元多為崔氏望族,族中歷代多為進士或高官之人,至宰相。唐代武狀元崔圓,崔元翰給家鄉人帶來極大的榮耀。崔元翰為讀書人最高成就載入史冊,但其30卷文集未能全部傳到今天,其德才令後世之人欽佩。崔士族人在唐代歷史是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其它家族不能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