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於宮中,天性聰明,博聞強記,拜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靖康之變后,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民心,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擊金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一味求和,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昚,尊號“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駕崩於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謚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宋高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累謚“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徠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洛神賦》(草書)等。
大事件
宋
大觀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趙構出生於都城
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大內,生母韋賢妃。同年八月丁丑日,賜名為趙構,授定武軍
節度使、檢校
太尉,封蜀國公。
畫像1
大觀二年(1108年)正月庚申日,趙構封被為廣平郡王。
宣和三年(1121年)十二月壬子日,進封為康王。趙構天性聰明,知識淵博,記憶力很強,他每日能讀誦書籍千餘言,
博聞強記。
宣和四年(1122年),趙構行成人禮,並搬到宮外的府邸。
北宋
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圍開封府時,金軍下令
宋朝的親王、宰臣前去軍中議和。
宋朝擬割讓太原、河間、中山三地,派宰輔前去交割土地,親王前去送金軍過黃河。宋欽宗召趙構前去參加,
趙構不畏生死,自請前去。於是宋欽宗命少宰張邦昌為計議使,與趙構同去金營。金軍元帥斡離不扣留趙構在金營十餘日,趙構對金帥毫不畏懼。二月,適逢京畿宣撫司都統制姚平仲在夜裡襲擊金人的營壘,金人責備宋朝使臣,張邦昌十分恐懼,伏地痛哭,趙構不為之所動,斡離不對此感到詫異,以為趙構不是真正的皇子,於是請
宋朝廷更換五皇子肅王
趙樞。肅王到了金軍大營,許諾割讓三鎮的土地。張邦昌進為太宰,和肅王一起在金軍大營為人質,趙構得以回朝。當年冬,金兵再次南侵,他奉命出使金營求和,在河北磁州(今屬河北)被守臣宗澤勸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虜。
半身像
建炎三年(1129年)舊曆二月,金兵奔襲
揚州,他狼狽渡江,經鎮江府到杭州。迫於輿論壓力,他不得不罷免汪伯彥、黃潛善等人。
苗傅和
劉正彥利用軍士對
朝政的不滿,發動兵變,殺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簽書樞密院事王淵和一批宦官,宋高宗逼迫退位,史稱
苗劉兵變。文臣
呂頤浩、張浚和武將
韓世忠、劉光世、張俊起兵“勤王”,宋高宗得以“復辟”。他繼續派使臣向
金朝乞降,哀訴自已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窮,所投日狹”,“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要求
金朝統治者“見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進軍。對於抗金戰爭卻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
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到
明州(今浙江寧波),並自明州到
定海(今浙江
舟山),漂泊海上,逃到
溫州(今屬浙江)。
建炎四年(1130年)夏,金兵撤離江南后,趙構才又回到
紹興府(今浙江紹興)、
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后將臨安府定為南宋的
行在。金兵暫停南侵,
宋高宗便抽調精兵鎮壓荊湖、江西、福建等路的農民起義軍和盜匪,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他雖然在防禦金兵方面作了一些部署,任命岳飛、韓世忠、吳玠、劉光世、張俊等人分區負責江、淮防務,但只把軍事部署作為議和的籌碼。他對主和派秦檜予以重用,任為宰相,竭力壓制
岳飛等主戰派的要求。
紹興十年(1140年),各路宋軍在對金戰爭中節節取勝時,宋高宗擔心將領功大勢重、尾大不掉,而且朝廷財政不支,於是下令各路宋軍班師。
紹興十一年(1141年),解除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向金表示堅決議和的決心。不久,他與秦檜製造岳飛父子謀反冤案,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殺害,遂同金朝簽定了屈辱的紹興和議,向金稱臣納貢,以換取金承認自己在
淮河、
大散關以南地區的統治權。十一月和議簽定后,按金朝規定,秦檜事實上成了終身宰相,宋高宗雖對他日益猜忌,卻仍縱容他專權跋扈,對主張抗戰的臣僚加以排斥和打擊。即使在秦檜死後,宋高宗仍委任主和派
万俟卨、
湯思退等奸佞小人掌政,堅守對金和議條款,每年除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外,送給金統治者賀正旦、生辰等的禮物也“以巨萬計”,只要金朝統治者索取玩好,宋高宗立即下令搜訪送去。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秋,金海陵王
完顏亮大舉南侵,趙構又想再次逃離臨安府。金海陵王渡江失敗,被部下所殺(見采石之戰)。宋高宗遣使賀
金世宗完顏雍即位,準備再次對金議和。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後,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自稱太上皇帝。
趙構退位后,自稱不再問朝政,其實也干預一些政事。
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1187年11月9日),趙構駕崩於臨安行在的
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謚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
廟號宋高宗。趙構駕崩,棺木未下葬,直到
淳熙十六年(1189年)三月丙寅日,才下葬於
紹興府會稽縣之
永思陵。
宋光宗
紹熙二年(1191年),加謚號為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積極抗金
畫像2
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后高宗即位。建炎的前三年,趙構一直被金軍追殺。建炎四年,韓世忠率8000人圍堵
金兀朮10萬大軍,經
黃天盪之戰,大挫金軍士氣,使其不敢貿然渡長江。高宗才遷都臨安。統治期間,雖迫於形勢以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南宋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金軍為攻佔陝西,在富平(今陝西富平北)地區,擊敗宋軍反攻的作戰。
富平之戰,是宋金戰爭中一次大規模會戰。南宋輕率集結重兵,倉促進行反攻,在戰役指揮上恃眾輕敵,互不協同,以致大敗。金軍及時調整部署,集中兵力,出其不意,一舉獲勝。
和尚原之戰是南宋初年宋軍抗金戰爭中的重要戰役之一。這次戰爭由著名抗金將領
吳玠、
吳璘兄弟倆指揮,分別於建炎三年(1131年)五月和十月挫敗金軍,阻止了金軍的西線攻勢,保住了川陝門戶。和尚原之戰後,金陝西經略使
完顏杲率軍10餘萬,繼續在川陝向南宋大舉進攻,企圖避開和尚原從宋軍防守薄弱的饒風關入川。紹興三年(1133年),在川陝之戰中,宋軍在饒風關(今陝西石泉西北)與金軍進行的一次作戰。金軍因野無所掠,糧草不繼,加之疾病流行,於四月初引兵北撤,吳玠乘機派兵於武休關(今陝西留壩東南)襲擊金軍后隊,金軍不備,被斬及墜澗死者數千人,丟棄所獲輜重而去。王彥乘勢收復金州。
•宋金議和
趙構執政之時,面對金的威脅,連年戰事,軍費開支巨大,不得已向農民征了遼餉,農民不堪重負,爆發了農民起義。為了剿滅農民起義,又征了練餉。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起義時有發生。趙構如不和金人講和,戰場上巨額的經濟來源,只能從老百姓身上來。面對土地兼并嚴重,貧富不均如此懸殊的南宋初年,宋高宗知道,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旦爆發,南宋將失去統治權,金人趁機南下,宋連半壁江山也難以保全。面對這樣的局勢,宋高宗決定向金議和。
澶淵之盟,北宋以極小的代價換來了長達百年多的和平。同樣,南宋的
紹興和議,也基本上奠定了南宋後期的和平局面。而這種局面,趙構功不可沒。《宋史》把趙構和劉秀相提並論,定為中興守成之明君。
•推行經界法
宋高宗時期貨幣
紹興十二年(1142年),兩浙轉運副使李椿年上言經界不正十害,建議實行經界法。宋高宗詔專委李椿年措置。遂設立經界所,從平江府(今江蘇蘇州)開始,逐漸推廣至兩浙,再推廣至諸路。其具體措施有﹕打量步畝﹕以鄉都為單位,逐丘進行打量,計算畝步大小,辨別土色高低,均定苗稅。造魚鱗圖﹕保各有圖,大則山川道路,小則人戶田宅,頃畝闊狹,皆一一描畫,使之東西相連,南北相照,各得其實﹔然後合十保為一都之圖,合諸都為一縣之圖。規定“南逃漢人(歸正人)可以在朝廷領到耕地,再貸款買到耕牛,本金八年還清,前三年免除租稅;一無所有的流民(被虜之家)則可以在朝廷貸款,去買種子、買農具、安家置業,紹興三十年前免除一切租賦,就是說,終高宗一朝三十四年,始終未對這些流民收取租賦。”在宋高宗的努力下,南宋的輕工業、文化產業、外貿、金融都非常繁榮。
•海洋經濟
宋元時期是中國海外貿易發展的鼎盛階段,南宋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在北宋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這種發展傾向不完全是南宋朝廷的自覺選擇,其主要原因:
1、則為了擺脫因軍費開支巨大而造成的財政困境,不得不發展海外貿易以拓展財源。
2、因對立政權的阻隔,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難以暢通,不得不加緊建造海上陶瓷之路。南宋經濟的發展則比較片面。礦冶業低迷不前,但農業生產突飛猛進;鑄錢業勉強維持,但兵器生產規模巨大;造船業領先世界。南宋農業長足進步與戰爭不無關係。沒有戰爭迫使偏好麵食、會種小麥的北方民眾的不斷南遷,小麥生產的發展是不可想象的。南宋東南地區的牧羊業比從前有所發展,其原因也與此相似。好吃羊肉的北方官民大量南來,使得東南地區“羊價絕高,肉一斤為錢九百”(洪邁《夷堅志》丁志卷十七)。市場需求旺盛是推動著牧羊業的發展,但畢竟為氣候條件所局限,其發展水平不能與北方相比。
•大發紙幣
北宋紙幣的印行和使用大體僅局限於四川地區,南宋則出現了不少地方性的紙幣,如東南會子、湖會、淮交等。與面向海洋相同,大發紙幣並非南宋統治者自覺性較強的理性選擇,而是不得已而被動為之。紹興年間朝廷在臨安創行紙幣,固然是適應並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但其重要目的之一在於“佐國用”(《文獻通考》卷九)。
•作品特點
楷書《徽宗文集序》(局部)
從個人的氣質來講,趙構實際上是一位藝術家。他精通詩詞與音樂,擅長書法、繪畫,志趣一直在筆墨方面,是一位相當勤於學習書法的皇帝。他最初是學黃庭堅,中年學米芾,紹興七年(1137年)書的《賜岳飛手敕》是典型的米芾筆法。後來又學“二王”,他的《賜岳飛批劄卷》是書法風格轉向“二王”的重要標誌。他尤其喜愛《蘭亭序》,“自晉、魏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他還把大量臨摹的作品分送給朝廷中的大臣。由於他身份的關係,他的喜好也影響到南宋的書風。南宋楊萬里在《誠齋集》中說:“我高宗初作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最後作孫過庭字,故我孝宗與今上皆作孫字。”馬宗霍在《書林藻鑒》中也說到了這一情況:“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最後作
孫過庭字,而孫字又盛……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上行下效,投當權者所好,其結果是以權貴的好惡左右了書體的盛衰,影響了南宋書法的發展方向,宋高宗對南宋書壇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宋高宗在《翰墨志》中說:“凡五十年間,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筆墨,故晚年得趣,橫斜平直,隨意所適。”趙構的傳世墨跡有《
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賜岳飛手敕卷》《賜岳飛批劄卷》及《光明塔碑》等。
他還在身體力行的基礎上,提倡大眾研習書法,對南宋書壇的興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時間,以宋高宗為中心,南宋朝廷上下掀起了一個學習書法的高潮。南宋紹興初年,趙構和皇后吳氏給太學書寫了課本,包括《周易》《尚書》《春秋》《論語》《孟子》和《毛詩》七部,趙構在書寫這些經書時,非常認真,每天都要寫到手腕發酸、感到“翰墨稍倦”時,就讓吳皇後接著“續書”。為了防止出現誤傳或遺失,皇帝還令人將他和吳皇后書寫的經書銘刻在巨石之上,被稱為《南宋太學石經》。《南宋太學石經》的書體以小楷為主,夾以行楷,把儒家經典以書法的形式表現出來,影響廣泛而深遠。如今太學石經僅存86片。殘存的太學石經都佇立在杭州孔廟大殿里,大多已殘破不堪。
•書畫理論
宋高宗不僅有實際的書畫創作,對書法理論也很有研究,著有《
翰墨志》一卷,是他在退居德壽宮以後談論書法的語錄,在書法理論上有很精闢的見解,這是南宋前期書法理論的重要著作,也有人將它稱為南宋書法理論的代表著作。
節南山之什圖題詩
•收集法帖名畫
趙構醉心於書道,也喜歡和善於繪畫,庄肅《畫繼補遺》中說他“於萬機之暇,時作小筆山水,專寫煙嵐雨難狀之景,非群庶所可企及也”。他熱心保護古代書畫名作,整理和收集了宣和內府因戰亂而散失的許多古代法帖名畫,《畫繼補遺》中記載:宋高宗“駐蹕錢塘,每獲名蹤捲軸,多令辨驗”。因此保存了大量藝術精品。《南宋館閣續錄》中記錄的一千多件歷代名畫,恐怕就是宋高宗收集、保護的成果。
宋高宗趙構與宋徽宗趙佶,是北宋與南宋之交的兩位皇帝。他們又都是卓有成就的藝術家,其繪畫、書法、詞作,在中國藝術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作為詞人,他們存詞不多而藝術性都較高。趙構有《漁父詞》十五首,其序云:“紹興元年七月十日,余至會稽,因覽黃庭堅所書張志和《漁父詞》十五首,戲同其韻,賜辛永宗。”這些詞,表現了他對江湖詩酒生活、隱退天涯的嚮往與迷戀:他看到的是“水底閑雲片段飛”(其二)、“睡起棚窗日正中”(其十一),他追慕的是“有意沙鷗伴我眠”(其四)、“但願尊中酒不空”(其五),他完全看破了紅塵,以“江漢獨醒人”(其九)自居。趙構的《漁父詞》,在歷史上也是好評如潮。《東皋雜錄》云:“水涵微雨湛虛明,小笠輕簑未要晴。一深於情景,一善於意志,即操觚專家不過如是。”(《古今詞話·詞話》上卷引)如是等等,評價不可謂不高;讚賞之情,不可謂不真。此外還有《詩四首》《
文宣王及其弟子贊》等作品。
關係 | 人物 | 備註 |
父親 | 宋徽宗趙佶 | |
母親 | 顯仁皇后韋氏 | |
皇后 | 憲節皇后邢秉懿 | |
皇后 | 憲聖慈烈皇后 | |
妃嬪 | 張貴妃 | 開封祥符人。初入宮,封永嘉郡夫人。乾道六年,進婉容。淳熙七年,封太上皇淑妃。十六年,進貴妃。紹熙元年薨。 |
妃嬪 | 潘賢妃 | 侍奉趙構於康王府,生元懿太子趙旉,紹興十八年薨。 |
妃嬪 | 張賢妃 | 初為才人,後晉婕妤、婉儀。死後追封賢妃。孝宗養母。 |
妃嬪 | 劉賢妃 | 傾城艷名盛於天下。入宮為紅霞帔,遷才人、婕妤、婉容,紹興二十四年進賢妃。淳熙十四年(1187年)去世。 |
妃嬪 | 劉婉儀 | 初入宮,封宜春郡夫人。尋進才人,與劉賢妃俱被寵,進婉儀。 |
妃嬪 | 吳才人 | 吳皇后的族人。 |
妃嬪 | 李才人 | 趙構晚年的愛妃,姿色明艷,趙構死後,吳皇后一見她就憤怒,因此被宋孝宗賜死。 |
妃嬪 | 王才人 | 趙構晚年的愛妃,姿色明艷,趙構死後,吳皇后一見她就憤怒,因此被宋孝宗賜死。 |
妃嬪 | 田郡君 | 名春羅,趙構為康王時側室,靖康之難時死於北遷途中。 |
妃嬪 | 姜郡君 | 名醉媚,趙構為康王時側室,靖康之難時北遷。 |
妃嬪 | 馮美人 | |
妃嬪 | 韓才人 | |
兒子 | 趙旉 | 即宋簡宗、正安帝(元懿太子),早夭(卒年3歲)。 |
養子 | 趙伯琮 | 即宋孝宗,養母張賢妃。 |
養子 | 趙伯玖 | 更名趙璩,養母吳皇后 |
女兒 | 康大宗姬趙佛佑 | 北遷時四歲,后入浣衣院。 |
女兒 | 康二宗姬趙神祐 | 北遷時四歲,后入浣衣院。 |
女兒 | 康三宗姬 | 北遷時三歲,死於途中。 |
女兒 | 康四宗姬 | 北遷時二歲,死於途中。 |
女兒 | 康五宗姬 | 北遷時二歲,死於途中。 |
大觀元年(1107年)五月二十日,趙構出生在東京開封皇宮,當時紅光照遍宮室。八月二十四日,趙構被賜給名字,並且授官為定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蜀國公。
紹興二年(1132年)九月初四,因彗星出現,趙構舉行大赦,允許朝廷內外大臣和百姓上書直言時政,而且還陝西叛降金朝的將領允許悔過自新。
有一天,趙構去
靈隱寺冷泉亭喝茶,有個行者對他照料得很殷勤,他打量了一番行者說:“我看你的樣子不像個行者。”行者哭著訴說道:“我本是一個郡守,因為得罪了監司,被誣陷降罪,罰為庶人。為了糊口,得來此處投親,干此賤活。”趙構當即說:“我明天替你去向皇帝說明。”回宮後果真對皇帝講了,要復他的職。幾天後他再去冷泉亭,見行者還在,他回宮后在宴飲時便怒容滿面。孝宗小心翼翼地問趙構為何生氣,趙構說:“我老了,沒人聽話了,那行者的事,我幾天前就同你講了,為何不辦理?”孝宗回答說:“我昨日已向宰相講起,宰相一查,說此人是貪贓枉法,免他一死已經寬大,再要復職實在不行。”趙構卻不顧這些,說:“那叫我今後怎麼再見人,我已經答應他向你求情。”孝宗無奈,只得去對宰相說:“太上皇大發脾氣了,那人即使犯了謀殺罪,你也得給他復職。”
宰相只得照辦。
南宋紹興十一年十二月(1142年1月27日)除夕夜,趙構下令賜死岳飛,一代名將殘死於風波亭,時年39歲。岳飛為何被殺?關於岳飛之死,這個話題是非常複雜的。
賜岳飛手敕卷
1、猜忌武臣,傳統政策:宋太祖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全國的正規軍分別劃歸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兵司三衙掌管,但明令規定他們無調兵之權,調兵之權由樞密院掌控。造成有兵的三衙無權調兵、有權調兵的樞密院無兵可調,從根本上消除了武人專權的制度。但是靖康之亂以來,政府正規軍的編製基本被打散,國內的軍事武裝大都在戰爭中建立,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是統軍將領的私人武裝,既不屬三衙統管,樞密院也調動不了,只聽命於主將,比較有代表性的就如“岳家軍”、“韓家軍”、“劉家軍”等。
趙構迫於大敵當前,承認這些軍隊的合法性,並做了很多表面工作(如提高武將的權力、多賞他們金銀田地等等),收買人心,用以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趙構的戰爭目的很簡單,以戰求和,通過戰爭乞求偏安一隅。隨著抗戰的深入,武將的權力不斷膨脹,趙構也就越來越坐卧不安。他無法容忍本朝傳統國策發生改變。
在他看來,國內的武將的威脅比金人的威脅更嚴重。趙構處南宋草創之際,顧慮危疑,對岳飛更是不能相容的。因為岳飛的為人行事有許多優點,而這些優點都為宋高宗不願武臣具有者,於是他的優點便成為他的死因。
2、淮西事變,埋下伏筆:朝廷採用宰相
張浚的意見,讓文官呂祉接管了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的部隊。紹興七年(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軍隊原隸屬
劉光世所部的統制官
酈瓊、王世忠、靳賽等發動叛亂,殺死監軍官
呂祉等人,帶領全軍四萬餘人,並裹脅百姓十餘萬投降金人傀儡
偽齊劉豫。淮西事變,不但攪亂了北伐大計,而且改變了敵我態勢和力量對比,北伐收復中原在趙構看來是不行了,急令岳飛轉入防禦,保住長江防線。淮西事變,使趙構認識到這些軍隊和他們的首腦是不可靠的,名義上是國家的軍隊,但實質上,在很大的程度上還是私家軍隊。
淮西事變,是南宋時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事件,它促使主戰派張浚離開了政壇、議和派秦檜當上了宰相,使岳飛由信任到受猜忌並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被害。”
3、盡忠報國,不顧形跡:1137年,岳飛聽說金人想在汴京立欽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請立太子以安定人心。當時同行的隨軍轉運使薛弼就勸他,作為在外領兵的武將,不應該在這樣的問題上發表意見。岳飛卻以正辭嚴地道:“臣子一體,也不當顧慮形跡。”“不當顧慮形跡”這幾個字中可以看出,岳飛在政治上是幼稚到了何等可愛可笑的程度。一個武將卻干預起皇帝的“家事”,這是趙構無法容忍的。高宗本來就對這個問題很敏感,因為戰亂敗亡,泥馬渡江,受了驚嚇而不舉,本就是大煩惱,唯一的一個兒子也在苗劉兵變后死了,現在的兩個皇子還是過繼來的。
而後來岳飛還經常干預“國事”,這也讓趙構十分不爽。趙構認為,戰和這樣的國家大事由文臣們討論決定,武將只要能夠忠實執行決策就行了。岳飛卻經常在這個問題上指手劃腳,一點都不懂的韜光隱晦。在這點上韓世忠就做得很好,被解除兵權之後就當起了髮型設計師,頗能引導京城潮流。
畫像3
4、性格固執,意氣用事:岳飛一味主戰、反對議和的這一點秦檜在遺囑中也提到說,岳飛和趙構因為一件事發生了根本的分歧,以後皇帝便不再喜歡岳飛了。其實,趙構對金的態度,可以說是國讎家恨,不共戴天。只是從軍事上、經濟上苦於沒有大舉興兵反擊金國的本錢。當時金國幾乎每三年就要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入侵,在內憂外患之中的趙構皇帝可以說焦頭爛額,趙構一方面重用岳飛等武將四處撲火,高舉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讓秦檜牽頭一次次對金“議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機。
可岳飛岳飛一味主戰、反對議和的想法根深蒂固,沒有一點迴旋餘地,認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要把金國打出中原,有時甚至不惜和皇帝對著干。趙構為了取得武將對“議和”的支持,特別賜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將新的封號和官爵,並提升岳飛為開府議同三司。升遷本來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執的岳飛連上四折表示不接受。
5、孝字當頭,死缺難免:岳飛是個孝,趙構同樣是一個孝子,他雖然沒有趙宋王朝的老祖宗宋太祖那種開國皇帝的雄才大略,卻繼承了他“孝母”的傳統,而且,高宗之孝母,比起宋太祖,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紹興元年(1131年),朱皇后和徽宗的鄭皇后先後被折磨致死。紹興五年(1136年),徽宗死在五國城(今吉林省扶余縣境內)囚牢的草鋪上。兩年後,身在臨安(今杭州市)的趙構才得知徽宗和鄭皇后的死訊。趙構既為父親和鄭皇后之死而痛哭,又更加擔憂生母宣和皇后的命運。就在岳家軍與金兵作戰連獲勝利之機,趙構卻向金國屈己求和,解除了岳飛的兵權。並派魏良臣赴金國,提出議和。紹興十一年(1142年)十一月,金國派蕭毅、邢具瞻為審議使,隨魏良臣回南宋。趙構對金使說:“朕有天下,而養不及親,徽宗無及矣。今立信誓,明言歸我太后,朕不恥和。”金使回國之後,趙構又派遣何鑄、曹勛二人再次求和。
金國最終答應了趙構,但卻提出了四個條件:對金奉表稱臣;年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割唐、鄧、商、秦四州,殺死抗金主帥岳飛。趙構一一允諾,並於紹興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末除夕夜,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與其子岳雲。
《異跡略》
永思陵(宋六陵)
永思陵是中國南宋高宗趙構(1107-1187)的陵墓,為
宋六陵之一,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東南17公里的皋埠鎮牌口村攢宮茶場內,設有上宮、下宮和地宮。墓在元朝時被楊璉真迦等盜賊掘毀。2013年,作為宋六陵的一部分被列入第七批中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宋六陵只有陵區的幾株古松,陵區早成了一片茶葉地。
《
宋史》:高宗恭儉仁厚,以之繼體守文則有餘,以之撥亂反正則非其才也。
《
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宋朝之得以復興,要歸功於趙構的逃跑。
朱瑞熙:宋高宗在對金關係上,他堅持與金議和,不惜納貢稱臣、殺害岳飛父子,因此是十足的投降派首領。但他有時也曾指揮、組織過宋軍抗擊入侵的金軍。加之他一直沿用宋朝的國號和正朔,所以他還沒有達到完全“賣國”的程度.不能稱之為“賣國賊”。同時,他在內政建設上,經過不斷努力,解決了農民暴動、兵變、游寇等棘手的問題,穩定了政局.從而保證宋朝的統治得以延續,因此他還是南宋的“中興之主”。總之,他所處的特定環境.決定他是一位功、過參半的皇帝,不能把他完全否定。
馬宗霍: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最後作孫過庭字,而孫字又盛……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
陸遊:思陵(趙構逝后葬於永思陵)妙悟八法,留心古雅,訪求法書名畫,不遺餘力,清閑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
徠王船山:①李綱之言,非不知信也;宗澤之忠,非不知任也;韓世忠、岳飛之功,非不知賞也。②高宗之畏女真也,竄身而不恥,屈膝而無慚,直不可謂有生人之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