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年譜
孟子年譜
舊本題元程復心撰。復心既作《論語年譜》,更取《孟子》七篇為編年。
目錄
《孟子年譜》
童年時代:
二~三歲: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鄒。
四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鄒。是年喪父,受母三遷、斷機之教(據《烈女傳》)。其實三遷與斷機恐非發生於一年。
五歲: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鄒。
六歲: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楚吳起為相。孟子在鄒。
青年時代:
七歲: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魯穆公卒,子奮立,是為共公。孟子在鄒。
八歲: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鄒。
九歲;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殺吳起。孟子在鄒。
十歲: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鄒。
十二歲: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鄒。
十三歲: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鄒。
十四歲: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韓滅鄭。諸咎殺其君。孟子在鄒。
十五歲: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韓山堅賊其君。齊田午殺其君,自立為桓公。越寺區定亂,立無餘之。孟子在鄒。
十六~十八歲: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鄒。
二十一歲: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齊伐魏,降觀,王錯奔韓。魏敗韓於馬陵。孟子在鄒。
二十三歲:公元前367年,周顯王二年。韓趙分周為兩。孟子在魯。
二十四歲:公元前366年,周顯王三年。魏伐韓敗逋。孟子在魯。
二十五歲:公元前365年,周顯王四年。四月甲寅,魏遷都大梁。田齊桓公殺其君母。孟子在魯。
二十六歲:公元前364年,周顯王五年。魏公子緩如趙以作難。孟子歸鄒創辦子思書院,廣育天下英才。
二十七歲:公元前363年,周顯王六年。魏伐趙,取利人與肥。越寺區、弟思殺其君。孟子在鄒。
二十九歲:公元前361年,周顯王八年。商鞅入秦,宋約生於此年。魏入河水於甫田。暇陽人來歸。孟子在鄒。
三十歲:公元前360年,周顯王九年。東周惠公傑卒。孟子在鄒。
三十三歲:公元前357年,周顯王十二年。魯、宋,衛韓君朝魏,梁惠王稱王。商鞅為左庶長。孟子在鄒。
三十四歲:公元前356年,周顯王十三年。魯侯朝魏,魏筑陽池以備秦。韓築長城自亥谷以南。趙會燕成侯於安邑。孟子在鄒。
三十八歲:公元前352年,周顯王十七年。商鞅為秦大良造(相當於相國兼將軍),伐魏,安邑降秦。孟子在鄒。
中年時代:
四十歲:公元前350年,周顯王十九年。商鞅廢井田,設縣。孟子在鄒。
四十一歲:公元前349年,周顯王二十年,孟子在鄒。
四十二歲:公元前348年,周顯王二十一年。韓昭侯如秦。秦“初為賦”。孟子在鄒。
四十三歲:公元前347年,周顯王二十二年,孟子因齊威王招文學遊說之士,第一次由鄒到齊臨淄稷下學宮。
四十四歲:公元前346年,周顯王二十三年,孟子在齊與匡章交遊。
四十五歲:公元前345年,周顯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齊。
四十七歲:公元前343年,周顯王二十六年。齊田忌用孫臏之計大敗魏軍於馬陵,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孟子在齊並不受重用,被齊人譏諷,孟子以“我無官守”、“我無言責”而自解。
四十八歲:公元前342年,周顯王二十七年。商鞅伐魏,用計俘公子卯,大破魏軍。孟子在齊。
四十九歲:公元前341年,周顯王二十八年,孟子在齊。
五十歲:公元前340年,周顯王二十九年。(齊)邳遷於薛。魏為大溝,行圃田之水。孟子在齊。
五十二歲:公元前338年,周顯王三十一年。宋剔成卒,弟偃立。秦孝公卒,車裂商鞅於咸陽,其師屍佼逃蜀。孟子在齊。
五十三歲:公元前337年,周顯王三十二年。韓申不害卒。秦仍用商鞅新法,楚、趙、韓、蜀朝秦。孟子在齊。
五十四歲:公元前336年,周顯王三十三年,孟子在齊。
五十六歲:公元前334年,周顯王三十五年,楚滅越。孟子在齊。
五十七歲:公元前333年,周顯王三十六年。蘇秦合縱六國,於洹水歃血為盟。孟子在齊。
五十八歲:公元前332年,周顯王三十七年,孟子在齊。
五十九歲:公元前331年,周顯王三十八年。秦敗魏,俘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孟子在齊不被重用,擁楹而嘆。
六十歲:公元前330年,周顯王三十九年。魏獻西河之地於秦。孟子在齊。
六十一歲:公元前329年,周顯王四十年,孟子在齊。
六十二歲:公元前328年,周顯王四十一年,孟子在齊。
六十四歲:公元前326年,周顯王四十三年。五月魏會韓威侯於巫沙。十月韓宣王朝魏。孟子在魯守喪。
六十五歲:公元前325年,周顯王四十四年。四月秦惠王稱王。五月燕王稱王,韓宣王稱王。孟子在魯守喪。
老年時代;
六十六歲:公元前324年,周顯王四十五年。楚敗魏於襄陵。孟子在魯三年之喪滿,返齊。
孟子初對宋偃王頗抱希望,后與宋大夫戴盈之論廢“關市之徵”行什一之稅受阻。孟子與戴不勝哀嘆宋偃王周圍“賢臣”太少。滕文公(當時尚為世子)過宋見孟子,孟子與之“道性善,言必稱堯舜”。與宋勾踐論遊說之道。孟子接受宋王七十鎰黃金饋贈離宋;過薛,接受五十鎰黃金饋贈作戒備之用。
魯平公初執位,因用孟子得意高足樂正克為政,孟子至魯,遭臧倉反對,不遇魯侯而歸鄒。孟子在魯時曾與浩生不害論“樂正子何人也?”孟子反對魯使兵家慎子為將。孟子由魯歸鄒后,在十月之前至滕,“館於上宮”。孟子在滕對滕文公詳細闡明“仁政”主張行井田、什一之稅,以及小國事大國的主張。
七十歲:公元前320年,周慎靚(jìng)王元年,孟子離滕到魏大梁(開封)。梁惠王問孟子:“亦將有利吾國乎?”孟子論“仁義”,反對法家,也反對縱橫家以“利”遊說諸侯;有與景春的對話,譏公孫衍、張儀為“妾婦之道”;孟子在梁與梁惠王多次論政;孟子與白圭辯論,說白圭二十稅一為善治水為“以鄰為壑”;孟子在梁與周霄論“古之君子仕乎?”
七十一歲:公元前319年,周慎靚王二年。梁惠王卒,子襄王嗣位。孟子見襄王與之論“天下定於一”;孟子對襄王不滿,離魏,“自范之齊”,經平陸,與其大夫孔距心辯論;齊相儲子派人給孟子送禮。孟子到齊都臨淄,居稷下學宮,齊宣王給予“卿大夫”的職位。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孟子大談“仁政”。
七十二歲:公元前318年,周慎靚王三年。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不勝而歸。孟子在齊與宣王多次論政,大論仁政主張,如論“貴戚之卿”與“異姓之卿”,論“君臣關係”,論“尚賢”,論是否“毀明堂”,論“樂”等。孟子與弟子公孫丑論“四十不動心”和“善養浩然之氣”;與王子墊論“士何事”。
七十三歲:公元前317年,周慎靚王四年。秦敗韓、趙、魏聯軍於修魚。齊聯宋攻魏,大敗魏於觀澤。滕文公卒。孟子由齊赴滕。吊滕文公之喪,歸齊后又吊公行子之子喪。樂正克從王之齊,孟子責之。匡章問“陳仲子豈不廉士?”,孟子非之。
七十五歲:公元前315年,周慎靚王六年。齊宣王派匡章伐燕,勝之。齊宣王問孟子可否取燕。
七十六歲:公元前314年,周赧王元年。燕內戰,將軍市被、太子平政子之,子之殺市被。齊將匡章伐燕,殺燕王噲和子之。齊取燕,齊宣王問孟子,諸侯欲干涉,該怎麼辦?孟子主張“置君而後去之”,齊宣王不採納孟子的意見。
七十七歲:公元前313年,周赧王二年。齊宣王召見孟子,孟子稱病不朝,出吊東郭氏,宣王使人到孟子居處探病,孟子又宿景丑氏府。
七十八歲:公元前312年,周赧王三年。秦楚構兵戰於丹陽,秦虜屈(gài),取漢中;楚悉兵復襲秦,戰於蘭田,大敗,韓聞之,襲楚於鄧。秦、魏、韓攻齊至濮水之上,贅子死,章子走。燕人叛齊。燕人叛齊后,齊宣王嘆“甚慚孟子”,齊臣陳賈為齊宣王辯護。齊宣王不聽孟子的主張,使孟子不得不離開齊國;齊宣王欲給孟子一所房子和萬鐘的俸祿,被孟子拒絕。淳于髡諷刺孟子,說他官在三卿之中,而名譽和功業都沒有建立,怎麼能離開齊國呢?孟子離齊之際,不過問開棠邑倉廩以救濟饑民之事。孟子在歸途中,於齊之西南邊晝邑城連住三宿,希望齊宣王能派人來挽留他,齊宣王終未派人來挽留,他才毅然離去。孟子離齊后悲嘆:“天未欲賓士天下”。離齊歸鄒途中經宋牛輕,與宋桎會於石丘。歸鄒前在休停留,歸鄒後知其政治主張不會被諸侯採用,不復出遊。
七十九歲:公元前311年,周赧王四年。秦伐楚,取昭陵。秦使張儀說楚,齊、燕、趙各國連橫事秦,秦惠王卒,諸侯複合縱。秦樗(chū)里疾助魏伐衛。
孟子在鄒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設問答,著《孟子》一書,記敘他的活動和闡明其各種主張。
八十歲:公元前310年,周赧王五年。秦伐義渠、丹、。楚庶章率師會魏。惠施、張儀卒於此年。孟子在鄒著書。
八十二歲:公元前308年,周赧王七年。秦伐韓宜陽。孟子在鄒著書。
八十三歲:公元前307年,周赧王八年。秦拔宜陽,取武遂,秦王死於周。孟子在鄒著書。
八十四歲:公元前306年,周赧王九年。秦甘茂奔齊。趙攻中山胡地。孟子在鄒患惡疾,堅持著書。
八十五歲:公元前305年,周赧王十年。秦內亂,殺其太后及公子。趙伐中山,中山獻四邑以和。孟子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