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炎
東漢詩人、郡吏
酈炎(150~177)東漢詩人。字文勝。范陽人(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曾為郡吏,州郡察舉孝廉,徵召為右北平從事祭酒,都不就,後患瘋病。他奉母至孝,因母死而犯病,以致他的正在產兒的妻子被驚死。為妻家訴訟入獄,死於獄中。
酈炎,字文勝
酈炎對於父母極具孝心,又有高超的邏輯、詩文、音樂才華,思辯敏捷,善於說理,其推斷事理多為世人佩服。漢靈帝年間,州郡官府多次徵文勝入仕,皆因朝政腐敗而拒絕。十七歲而作《酈篇》,二十七歲而作《七平》,《後漢書·酈炎傳》收錄其《見志詩》二篇,抒發胸懷大志而遭時不遇感慨,傳達出他遭受壓抑的不平心境。
附酈平至酈炎的世系傳承:76、平(擔任侍中,爵位被廢)→ 77、逸 → 78、乘(復封武遂侯)→ 79、黃 → 80、莫(被王莽廢除)→ 81、勝 → 82、輿 → 83、侗 → 84、邕 → 85、晁 → 86、炎(涿州始祖,東漢詩人)→
遺令書(四篇)東漢·酈炎
維熹平六年冬十二月,乃裂裳書。
白嚴考之神坐:炎荷天之罪,以致於死,名歿身弊。神而有知,炎之歸覲,在日夕之間耳;若其無知,將何面目少見靈魂哉!其自即安,其自愛,臣去矣亂矣,永滅亡矣。
白老母:無懷憂,懷憂何為?無增悲,增悲何施?寒必厚衣,無炎,誰為母厚衣?暑必輕服,無炎,誰為母輕服?
棄炎無念,此常厚衣,不尤不怨,此常輕服矣。聖人達於死生,賢者力而慕之。炎之中心,私有所慕。
喪葬瀆先君之兆域,必於瘠確之處而已。呼甘陵夫人共居也。
白興讓:考喪早葬,玄讓之等元昆勉之。以老母相累,不可使老母無曹也。加供養,謝嫂,以老母相托,若死者復知,必使其言不愧。
嗟哉!邈之遺孤,其名曰止戈,汝長自為之,寧咨爾止戈,汝未有所識,吾謂汝有所識,其先見汝耳。汝未有所聞,吾猶謂汝耳有所聞,而告汝。
人之喪也,非父則母,非昆則弟,非姊則妹。人之孤也,齔齒其少矣。汝之孤也,曾未滿兩旬。汝無自以為微弱,物有微弱於汝者,乃其長而繁焉。
后稷棄之寒冰、隘巷矣,汝比之猶逸焉。於菟之在虎乳極矣,汝比之猶易焉。乃終不在,乃始在。在懼惟生,無懼管、蔡之逸,厥終乃不逸之,易厥終不易言。
咨嗟止戈,汝能言,則贊之顧言;汝能行,則履我之所訓。剛焉柔焉,弱焉強焉,學焉愚焉,仁焉隱焉。
懼汝身之柔,可不厲汝以剛乎!懼汝之剛,可不厲以柔乎!懼汝之弱,可不訓汝以強!懼汝之愚,可不勖汝以學!惟汝之隱,可不敕汝以仁乎!消息汝躬,調和汝體,思乃考言,念考訓,必博學以著書,以續受父母久業。
我十七而作《酈篇》,二十四而《州書》矣,二十七而作《七平》矣。其賦誦誄,自少為之。苟吾戒,汝克從,祭為甘;苟示誡,汝克違,粱奠為苦。汝無逸於丘,無湎於酒,無安於忍。
事君莫如忠,事親莫如孝,朋友莫如信,修身莫如禮,汝哉其勉之!
下邳衛府君,我之諸曹掾;督郵濟北寧府君,我繇之成就;陳留韓府君,察我孝廉;陳留楊君,辟我右北平從事祭酒。今我溺於地下,思恩則孤而靡報。汝有可以倒戟背戈,無孤之矣。
陳留蔡伯喈,與我初不相見,吾仰之猶父,不敢以為兄,彼必愛以為弟。
汝苟往取任焉,爾止戈,吾蔑復有言焉,其永覽於此。
漢初詩壇較為冷落,原因之一是詩體的守舊,缺乏創新。當時文人寫詩,主要因襲《詩經》以來的四言體或模仿楚辭體。進入東漢以後,文人詩歌創作出現新的局面,五言取代傳統的四言成為新的詩歌樣式,完整的七言詩篇也開始產生。漢桓帝以前,東漢文人詩歌經歷了由敘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獨創的轉折,但詩歌的基調一直未見太大的變化,保持前後的連續性。班固、張衡、秦嘉的五、七言詩均無過分激烈的言詞,更沒有驚世駭俗之語,表現的是溫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新穎、完整的五言詩首先在漢代民歌中產生。在民歌影響下,文人創作的五言詩開始出現。現知最早的五言詩是東漢前期應亨和班固的作品,但是平板獃滯,藝術上尚不成功。
此後文人創作五言詩逐漸增多,張衡的《同聲歌》、秦嘉的《贈婦詩》、辛延年的《羽林郎》、趙壹的《刺世疾邪詩》,皆為名篇。張、秦的作品標誌著五言詩的成熟。東漢末年靈帝時期的著名詩人酈炎、趙壹、蔡邕的詩歌則控訴吶喊、大聲疾呼,對現實進行著猛烈的批判,開創了詩壇的的新風氣。詩壇新風的出現懷才不遇的感慨對比鮮明的批判全身遠害的憂患意識亂世文學,東漢文人詩的最後階段,是以對現實的猛烈批判而告終。
酈炎生活於東漢後期,他們的詩風較之東漢前期發生了重大變化,變溫柔敦厚、蘊藉含蓄為控訴吶喊、鋒芒畢露,對現實進行著猛烈的批判。後來建安文學梗概多氣、志深筆長的特點,在此時(靈帝時期)的文人五言詩中已顯露端倪。
酈炎的作品今存五言體《見志詩》二首,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傳達出遭受壓抑的不平之氣。
酈 炎
大道夷且長。窘路狹且促。
脩翼無卑棲。遠趾不步局。
舒吾陵霄羽。奮此千里足。
超邁絕塵驅。倏忽誰能逐。
賢愚豈常類。稟性在清濁。
富貴有人籍。貧賤無人錄。
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
終居天下宰。食此萬鍾祿。
酈炎
酈炎
靈芝生河州。動搖因洪波。
蘭榮一何晚。嚴霜瘁其柯。
哀哉二芳草。不植太山阿。
文質道所貴。遭時用有嘉。
絳灌臨衡宰。謂誼崇浮華。
賢才抑不用。遠投荊南沙。
抱玉乘龍驥。不逢樂與和。
安得孔仲尼。為世陳四科。
第一首詩通篇坦露自己高遠的志向,他要“舒吾陵霄羽,奮此千里足”,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詩人不相信命運,認為通塞由己,無須占問。他以陳平、韓信這些起於微賤而終成大業的歷史人物自勵,有一種縱橫物表,不受任何羈絆的氣勢。
蔡邕
兩首《見志詩》成功地運用比喻和象徵手法,具有深刻的意蘊。前首詩以修翼、遠趾、陵霄羽、千里足等詞語構成連綿意象,把自己比作一飛衝天的巨鳥和馳騁千里的駿馬。第二首則以靈芝困於洪波、蘭榮摧於嚴霜象徵志士遭受壓抑,詞多托寓,感慨頗深。
趙壹的《疾邪詩》二首均是五言,附在《刺世疾邪賦》之後,以秦客、魯生對唱的形式出現,二人各申己志。第一首詩以“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開頭,表示他對東漢王朝的徹底絕望。在這種情緒支配下,兩首詩通過鮮明的對比,暴露黑暗,指斥時弊。“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這是批判賄賂公行,取士用人看重錢財而輕視學問。“伊優北堂上,抗臟倚門邊。”這是揭露取士用人不注重品德,致使諂媚之徒受重用,耿直的人士被擯棄,前者升堂而坐,後者倚門而立。“勢家多所宜,頦吐自成珠。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這是控訴權勢成為價值判斷的唯一尺度,從而出現善惡顛倒,正義和真理被扭曲的反常現象。趙壹的《疾邪詩》所表達的感情在東漢文人詩中最 為激烈,他不是普通的哀怨,而是充滿憤怒;他不是一般的憤世嫉俗,而是刺世疾邪,具有東漢黨人的婞直之風。蔡邕的《翠鳥詩》是亂世文人全身遠害心態的寫照。在這首寓言詩中,蔡邕為翠鳥構想出一個有限、然而可以託身的空間。庭前的若榴樹生著綠葉紅花,翠鳥在這裡能夠振翅修容。它是從獵人追捕下逃脫出來的倖存者,願意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若榴樹的主人。翠鳥暫時找到棲身之地,但仍然是寄人籬下,並且對以往被人追捕的遭遇心有餘悸。這首詩是蔡邕自身經歷的形象反映,從中可以看出漢末文人身處亂世的惶恐之情。
酈炎、趙壹、蔡邕的上述五言詩都作於靈帝時期,具有典型的亂世文學的特徵。蔡邕的《翠鳥詩》流露出深重的憂患意識,詩人缺乏起碼的安全感,提心弔膽地生活。酈炎、趙壹的四首詩都以揭露、批判社會的黑暗和腐朽為宗旨,表現出沉重的壓抑感和強烈的抗爭意識,漢代作家獨立的人格再次放射出光芒。詩人的境遇是不幸的,因此,他們對社會的批判也更能切中時弊,觸及要害。酈炎、趙壹的作品不再像前期文人詩那樣蘊藉含蓄,緩緩道來,而是大聲疾呼,鋒芒畢露。後來建安文學梗概多氣、志深筆長的特點,在靈帝時期的文人五言詩中已顯露端倪。
現存東漢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詩是班固的《詠史》,其內容是西漢的緹縈救父一事。班固是以寫紀傳體史書的手法創作《詠史》詩,詩以敘事為主,用辭質樸,作者只是隱括本傳,渲染修飾成分很少,缺乏文采和形象性,但是其中寄託著班固晚年下獄時的感慨。即使如此因為是開創之作,所以成為“詠史”詩歌正體。
張衡的《同聲歌》借鑒了民歌的表現手法,描寫清麗、細膩,多用比喻、排偶,措詞奇妙,興寄高遠。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在東漢文人五言詩中別具一格。
秦嘉的《贈婦詩》是一組藝術成就較高的抒情詩,是漢代文人五言抒情詩的成熟之作
秦嘉、徐淑夫婦“少小罹煢獨”,經歷過纏綿悱惻的生離死別,他們的詩文贈答也成為文學史上流轉的佳話。秦嘉《贈婦詩》三首詩文抒寫愛情,情感真摯。秦嘉、徐淑夫婦因為共同的遭遇使兩人婚後相互培加珍視。面臨離別,痛苦悵惘難以排遣。語朴情真,十分感人.
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是中國古代詩歌常見的體裁。其中的“言”,指字。比如,從形式上說,四言詩也就是四個字為一句的古詩。四言詩是古代產生最早的一種詩體。《詩經》中的《國風》、《小雅》等都是以四言詩為基本體裁。在先秦兩漢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記》所載《麥秀歌》,《左傳》所載《宋城子謳》、《子產誦》等,也都是以四言體為主。可見,在西周到春秋時期,無論是社會上層還是下層,是娛樂場合還是祭祀場合,最流行的詩體是四言詩。
春秋時期以後,四言詩逐漸衰落,但仍有不少詩人寫作四言詩。如三國時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晉的陸機、陸雲,東晉的陶淵明等。同時,也出現過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人們至今吟誦不絕。
五言詩起源很早,《詩經》里就有一些五言詩句。但它的正式興起,還是在漢代。漢初的《戚夫人歌》后四句是五言,西漢中後期的樂府民歌,如《漢書·五行志》所載的童謠“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桂樹華不實,黃雀巢其顛。昔為人所羨,今為人所憐”,也是一篇完整的五言作品。相對於四言詩,五言詩雖然只是增加了一個字,但它增加的是整整一個節奏,因此,句中的容量就大不少,表現功能也強得多,並且給詩句的變化提供了更多餘地。
在東漢,無論民間歌謠還是文人創作,都有了長足發展。《飲馬長城窟行》、《上山采蘼蕪》、《十五從軍征》等樂府民歌,都是一些令人注目的作品。班固則是最早從事五言詩寫作的文人,他的《詠史》,五言十六句,顯示了文人學習民間新詩體之初的現象。後來,又有張衡《同聲歌》、秦嘉《贈婦詩》、酈炎《見志詩》等產生。到漢末,隨著“古詩十九首”的出現,五言詩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從建安時期開始,五言詩壓倒了四言詩,進入了它的全盛時期。
七言詩的起源也很早,在《詩經》中也有一些七言句,如“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等。到戰國晚期,就有以七言為主的勞動歌。荀子的《成相辭》就是採用民歌的體式和腔調。西漢後期的一些謠諺和樂府歌辭,如“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等,都是以七言為主。東漢的張衡寫過一篇《四愁詩》,是最早的文人七言作品。之後的曹丕寫了《燕歌行》,一般被認為是第一篇成熟的七言詩。魏晉時期,比起五言詩而言,七言詩不受重視。直到初唐,七言詩才逐漸興盛,產生了許多佳作,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等。
七言詩字數比五言、四言多,一句可以表達比較複雜、完整的意思,聲調更加舒緩、悠長。唐代以後,五言詩和七言詩成為主要的詩體,四言詩趨於消亡。
1、《酈文勝誄》 東漢·盧植
自齔末成童,著書十餘箱,
文體思奧,爛有文章,箴縷百家。
2、《後漢名賢贊·文勝公,諱炎》
漢代名賢,負才拔俗。會逢數奇,卷懷不辱。
尚書盧公,贈詠相屬。騏驥之良,加以抱玉。
風雅高吟,藝文藏籙。訓重義方,趨庭正鵠。
3、《嘆後漢文勝公》
雙火獨消臘月何?止戈未可止干戈。
誰為磨卻三生石,銀花玉樹已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