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虎文化的結果 展開
- 2009年曹振峰創作的圖書
- 一種強有力的大型食肉動物
虎文化
一種強有力的大型食肉動物
虎在動物分類中屬於哺乳綱,食肉目,貓科,是一種強有力的大型食肉動物,堪稱百獸之王。虎的形象在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占居頗為顯著的地位,常常與龍並稱,在許多方面起著重大的作用。在《周易·乾卦文》中就有:“雲從龍,風從虎”的說法。因為龍飛於天,虎行於地,所以虎與龍結合一起成為雄偉強盛的象徵和美化權威的典型形態,是人崇拜並畏懼的對象,有時也充當逐妖、怯邪、鎮宅的角色,構成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民族風俗文化特質。
自古以來,人們也習慣用“生龍活虎”、“龍騰虎躍”、“虎背熊腰”、“藏龍卧虎”、“如虎添翼”、“虎頭虎腦”、“虎背熊腰”、“將門虎子”、“虎老雄心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虎有生氣”等詞語,讚揚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表達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識,並且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虎文化。
虎在動物分類中屬於哺乳綱,食肉目,貓科,是一種強有力的大型食肉動物,堪稱百獸之王。
在遠古時期,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發現動物的強大和兇猛,並由此產生畏懼之心,認為人與動物都是有靈魂的,特別是那些有特殊本領的動物,令人羨慕不已,希望自己通過對動物的崇拜,使自己與神靈、智慧、勇氣、力量、健康和魅力等因素更好地結合起來,從而顯示自己的強大和永恆。這一點,不論是中國的陰山岩畫、神話傳說、《山海經》還是歐洲的洞穴畫與古羅馬對虎的宗教崇拜都體現的十分清晰。
《山海經西次三經》中記:“崑崙之神陸吾,其神狀虎身九尾,人面。”在羅馬帝國時期,關於老虎的描寫主要集中在其美麗與兇猛得令人生畏方面,公元前11年,羅馬人第一次看見老虎是馬賽拉恩教堂的獻禮儀式上,這虎“Tiger”,一詞就來源於底格里斯,羅馬人是根據美索不達米亞的底格里斯河的洶湧而來命名虎的“Tiger”。
人類祖先與虎共同生存於中華大地二千五百個世紀,大約五個世紀前,當中華民族有了文化的時候,也就產生虎文化。人們認為“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執博挫銳,噬食鬼魅”。在希冀虎鎮宅、守墓,驅邪辟災外,更多的是,寄寓著嚮往吉祥幸福的祈佑觀念。至此,驅邪與祝福——便完全成了民俗學中虎的形象的全部含蘊。
地球生物圈是一個長期演化而形成的嚴密生態系統,其中無數生命間進行著物質流和能量流的複雜循環交換,它們唇齒相依,牽一髮動全身,每一個部分的失衡都可以導致災難性的後果,許多奧秘還不為人們所知,人類只不過是這個系統中的一分子,但也是最具破壞性和保護能力最強的一分子。
中國虎文化淵遠流長,它很早就成為中國的圖騰之一。由於虎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自古以來就被用於象徵軍人的勇敢和堅強,如虎將、虎臣、虎士等。古代調兵遣將的兵符上面就用黃金刻上一隻老虎,稱為虎符。在文字、語言、詩歌、文學、雕塑、繪畫、小說、戲曲、民俗,以及更為廣泛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兒歌等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中,虎的形象無所不在,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虎文化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它一直被當作是權力和力量的象徵,為人們所敬畏。
在中國生肖中虎排位第三,普遍被認為是世上所有獸類的統治者,出生於虎年的人被認為是英勇的、樂觀的,也是寬容的、慷慨的,他們能夠長壽而且善於領導而非服從。
虎前額上的花紋構成中國的"王"字,事實上,中國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來的。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國人巧妙地以它前額上的花紋作為一個漢字,意思是統治者。如今,這個字已成為了百家姓中的一個了。
在中國的傳說中,人們相信虎是極其有力的動物,它們能驅除家庭的三大災難:火災、失竊和邪惡。虎畫經常被掛在牆上並正對著大門以使惡魔因害怕而不敢進入。乃至在當代中國,也有兒童戴著虎頭帽、穿著虎頭鞋用以驅邪,還有的人睡虎頭枕以使自己更加強壯。在虎年,孩子們的頭上都寫上了紅色的"王"字看似能增強他們的精力與活力。
同時虎也是高尚威望的象徵,在早期的中國法庭上能見到"迴避"、"肅靜"的字樣。虎符:虎形的木塊是表示由帝王直接下達的軍令的標誌;古代的強盜首領也將虎皮鋪在自己的座位上以顯示自己的至高地位。
在中國古代,虎這種威猛的大型貓科動物被人們稱為“獸中之王”。《風俗通義》中說:“虎,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所以,在古代文學中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圖像象徵東、南、西、北4個方位。虎對人似乎並不親切,卻給人親切的印象。虎是神的化身,而且賦予它人性的美德與智慧,在人們心中,它既是神獸,也是義獸。老虎除了是一個自然物種外,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常被視為權力和制度的象徵。威嚴兇猛無比,成為古代文學藝術描繪的對象。這充分體現虎與人類的密切關係和虎文化對世人的影響。
中國人善講理,在《易經革》中有這樣的說法:“大人虎變”。其意是說大人物的行止屈伸如虎身上的花紋一樣炫爛多變,變幻無窮。中國人愛吉物,於是虎符、虎形旗成了鎮攝敵手之物,而百姓歷來就願意用虎畫、虎臉、虎門神等祈福避邪。算來,這個習俗已流傳了幾千年。
虎的形象和稱謂曾經出現在歷代的歌舞和戲劇中,如元朝雜劇《虎頭牌》,清朝傳奇《虎囊彈》、崑曲《虎囊彈》、京劇《虎牢關》、《卧虎溝》、《胭脂虎》等,不勝枚舉。其中兩個表現人與搏鬥場面的最為激動人心。一個叫做《東海黃公》,是在漢代長安附近流行的一種"角抵戲"。晉朝葛洪在《西京雜記》里對此有頗為詳細的記載:"東梅人黃公,少時為未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髮,立興雲霧坐成山河,及衰老氣功羸憊,飲酒過度不能復得其術。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三輔人遂以為戲。漢帝亦取以為角抵戲馬。"看來這裡對虎的威力還是誠惶誠恐的,因為象東海黃公那樣有武功、有法術的人仍然沒有斗過虎,終於枉送了性命。由古典小說《水滸傳》改編的京劇和其他地方戲"武松打虎",也是表現人虎搏鬥的,但結果恰與《東海黃公》相反,武松打死了虎,成為打虎英雄。
在中國有關虎的語彙中也有不少含有貶意的,如"為虎作倀"形容本身受了虎害,又被驅使去害別人的勢利小人的醜惡品質;"狐假虎威"則勾畫出了一幅仗勢欺人的奴才嘴臉。
在中國民間童話中,還有一個廣泛流傳的《老虎學藝》的故事:儘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樣地走來走去,但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不會上樹。因為在很早以前,虎什麼本領都沒有,只好拜貓為師,學習各種本領。熱情的貓很快就教會了它縱、跳、躥、撲等諸般技藝,但也發現了虎兇狠殘暴的本性,就在傳授的過程中留了一手。當虎覺得自己已將貓的本領完全學會之後,便一反常態,恩將仇報,竟然猛撲過來,要把貓一口吃掉。貓卻不慌不忙,敏捷而靈巧地縱身爬上了樹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樹下無計可施,便又央求貓把上樹的方法傳授給它。貓則不再上當,虎也就終於沒有學會上樹的本領。宋朝大詩人陸遊在《劍南詩稿嘲畜貓》自注中寫道:"俗言貓為虎舅,教虎百為惟不教上樹。"這個故事辛辣地諷刺了那些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小人。
至於以虎為地名、人名,繼而演繹出的故事傳說、趣聞逸事,就更是數不勝數。而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文化中的虎年,則是每隔12年就要到來的歡樂節日。由於中國是世界上有影響的大國之一,人口位居世界第一,隨著人口的不斷遷移,幾乎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可以找到華人的身影。他們所到之處,也必將或多或少地帶去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的十二生肖文化就是絕大多數遠離故鄉的海外華人所難以丟棄的,同時也逐漸為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因此,近年來這種以十二種動物命名年的習俗,不僅在亞洲各國和俄羅斯等的影響越來越大,也悄然傳到了歐美各國,尤其是有關虎年的來歷和各種傳說,各種媒體都樂於廣泛地進行宣傳,使虎年成了虎名副其實的"本命年"。
虎除了現今所稱的“虎”或“老虎”之外,從古至今它的別稱異名更是散見在各代文典當中,如:
•寅客:真誥上說:寅是一種長有白齒的獸類,同時它也能通曉機宜,深具靈性。海緣碎事上錄有:“寅客,就是老虎”。
•黃猛:清異錄上說:石虎時代把虎稱作“黃猛”是為了避諱而改稱異名。
•掩子:周書帝紀上記有:楊忠跟著周太祖來龍門(今山西、陝西兩省的交界處)狩獵,碰見一隻老虎,楊忠獨自一人與它搏鬥,左手扶住虎腰,右手拉著虎舌,太祖看了后,稱讚他的勇敢,於是就楊忠的字“掩子”來稱呼老虎。
•戾蟲:國策上說:虎就是戾蟲,人乃是它甘美的誘食,由於虎性的暴戾,所以用“戾蟲”來稱它。
•大蟲:傳燈錄上說:百丈向希連問“你見到大蟲嗎?”希連回答時以仿效出聲音來示有。又在唐語林上說:唐憲宗元和年中,官員和吏人們一邊飲酒一邊談論著平生的感嘆,當談到各人的喜好和懼怕時,有的人說喜好圖書和下棋而害怕荒誕不實的事物,工部員外汝南周願獨說:“我愛當宣州觀察使,而懼怕大蟲”。大蟲即是指老虎。
•虞吏:金樓子說:寅日山中的人稱“虞吏”也就是稱呼老虎。
•於菟:左傳宣公四年記載:起初,若敖在鄭國娶妻,生了斗伯比。若敖死後,斗伯比跟著母親來到鄙國,後來他和鄙子的女兒私通,生了子文。鄙夫人讓人把子文丟在雲蘿澤里。有老虎給他餵奶。鄙子打獵,看到這場面,害怕而回來。夫人把女兒私生子的情況告訴鄙子,鄙子收養了子文。楚國人把奶叫做“谷”,把老虎叫做於菟,所以就把這個孩子叫做斗谷於菟。也有人叫“烏菟”,左思在“吳都賦”上說:“烏菟的族類,都是和長有甲皮的犀牛同類。”所說的烏菟便是指老虎而言的。
•十八姨:錄異記上說:嘉陵江側住有一婦人,年齡在五十歲以上,自稱作十八姨,常常到附近居民家中,也不用飲食,總是教悔告知人們要佬好事,“假如做了壞事,我合要命令貓兒們三五隻來檢查你們。”話一說完便離去,有時即地便不見蹤跡,人們之中有知道她是老虎所化身的,都非常敬畏懼怕她。
•斑寅將軍:傳奇上說:唐宣宗年間,寧茵秀才在南山莊夜間吟讀,有人扣門,乃是南山斑寅將軍請見,互相吟詠暢談,查明檢驗他的身份后,乃是一隻老虎。
此外,古今圖書集成《禽蟲典》記載:虎又叫“神狗”,皮毛淺色的虎叫“戲貓”,長有角的虎叫“委虎”,有長尾巴的虎“尤耳”,身上有五彩圖案的叫“騶吾”,有九條尾並長有人的面孔的虎叫“開明虎”,長有雙翼的虎叫“窮奇虎”,下腹部青色的虎叫“離離”。
在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由於生產力水平的低下,人類在自然力和自然現象面前常常顯得軟弱無力,處於十分艱難的狀態,於是具有原始思維的蒙昧性、混飩性和幻想性特點的一些氏族部落將威風八面的虎做為本民族的圖騰,將虎形象刻畫在自己身體明顯部位的皮膚、服飾上或用具、武器、房門上,以虎的形象作為自己氏族的名稱、特殊標誌和神聖護符,把虎視為整個群體共有的保護神而虔誠地頂禮膜拜,有的甚至還給虎畫上了雙翅,使之變成威力更加不可一世的“飛虎”,成為一種神獸。
傳說原始社會時,中國中原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首領──黃帝(軒轅氏)就曾率領包括以虎為圖騰崇拜的部落在內的眾多部落聯盟軍,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了另一個部落首領炎帝。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也對此有所記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列子·黃帝》中也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虎為前驅,以雕、鷹、鳶為旗幟。”的描述。此外,在《大戴禮記·五帝德》和《論衡·率性》都有關於這段傳說故事的記載。可見,實力強大的虎圖騰部落在當時是阪泉大捷中以黃帝為首部落聯盟軍的主力部隊之一。
虎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自古以來就被用於象徵軍人的勇敢和堅強,多用虎將、虎臣、虎士、虎賁、虎師、虎威、虎步、鷹揚虎視、燕頷虎鬚等詞語,讀上去就有一種不凡的氣勢。《漢書·王莽傳》中記載:“莽拜將軍九人皆以虎為號,號曰‘九虎’,將北軍精兵數萬而東。”,後來虎將也就成了勇將的通稱。從周朝開始,軍隊中設立有虎賁,主要作為皇室的衛隊,軍官中也有虎賁中郎將、虎牙將軍等職,據說“武王戎車三百兩(輛),虎賁三千人,擒紂於牧野。”可見虎賁為武王滅紂立下了汗馬功勞。虎賁的意思是猶如猛虎之奔走,形容其一往無前。三國時,蜀國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被封為“五虎上將”。魏國的許楮也因為驍勇善戰,膂力過人,號稱“虎痴”,當馬超與其交戰時,更其為“虎侯”,不敢掉以輕心。中國古代把處理軍機事物的地方叫做“白虎堂”,把將帥的營帳稱為虎帳,“柳林春試馬,虎帳夜談兵”成為古代軍營生活的寫風,唐朝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一詩中也有:“三軍江口擁雙旌,虎帳長開自教兵。”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