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季峰

丁季峰

丁季峰(1914年9月1日~1998年10月22日),男,漢族,江蘇揚州推拿世家之後裔。生前任職於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1991年退休。

人物簡介


幼時入育才中學讀書,在家接受庭訓,濡染家傳一指禪推拿醫術,父歿后,繼續隨堂兄丁鶴山習醫,於1936年學成后在滬自設診所,開業行醫。1952年入上海同德醫學院進修一年;1958年至1960年受聘於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推拿門診部擔任教學、醫療工作。1960年正式調入上海市推拿門診部(後為岳陽醫院)工作,1979年任岳陽醫院推拿科主任、1980年晉陞主任醫師職稱。

個人榮譽


丁季峰
丁季峰
此後先後擔任《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推拿學分卷》主編、上海中醫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針灸學科與推拿分會副主任、上海市高級科學技術專業幹部技術職稱評定委員會(中外、傷、推、針科)專業學科評審組成員、岳陽醫院推拿科顧問、上海中醫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中醫學院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委員、1984年9月任學術經驗繼承老師、碩士研究生指導老師、1987年任中醫學綜合特邀編委。1990年任上海市繼承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研究班指導老師、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全國名中醫,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學術觀點


丁季峰老師的主要學術觀點主要有以下三點:繼承發揚,不墨守成規;取長補短,倡導中西醫結合;發揮特長,須尊重科學,制定適應症和禁忌症。

主要成就


丁季峰
丁季峰
丁季峰老師創(㨰)法[搇法]推拿,其學術流派是從一指禪 推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保存了傳統的一指禪推拿的特點。(㨰)法[搇法]其對體體進行有節奏的、剛柔相濟的持續刺激得到了加強,從而使(㨰)法[搇法]的刺激滲透到肌內深層而直接作用於患病部位。這是在總結前人推拿手法的經驗,經過數年探索、反覆推敲、改革創新而形成的一種推拿手法。在理論方面融合了現代生理、解剖、病理學等基礎理論,從而指導臨床實踐,形成獨特的以滾法推拿為主學術流派,是對一指禪推拿手法不拘泥於此而作出的改革創新。 (㨰)法[搇法]推拿的理論基礎不但有傳統的中醫經絡學說,而且把現代生理、解剖、病理學知識與推拿療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辨證與辨病方面,更注重於辨病,對疾病的治療,只有了解病理,才能明確診斷,從而制定治療方案,使療效明顯地提高。推拿療法毋需打針、服藥,具有廉、便、驗的優點,能治療各種疾病。創立滾法推拿為了更有效地發揮推拿療法的特長,避免盲目治療對推拿帶來的不良後果,特制定了推拿適應症及禁忌症。這在以前的推拿文獻記載中是未見的。
(㨰)法[搇法]手法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擅長治療神經系統疾病運動系統疾病和軟組織損傷等。對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關鍵是病變的早期治療能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即消除或減輕神經麻痹的程度。如中風後遺症面神經麻痹小兒麻痹症等的治療,就是越早進行推拿治療越好。例如中風後遺症常由腦血管意外所致,造成半側肢體活動功能障礙,舌強語謇等。中醫認為由於肝風內動,風中經絡,氣血不通而致偏癱。(㨰)法[搇法]對偏癱的治療有獨到的療效,主要掌握以下幾點。
1.中風后經搶救脫險,凡神志清醒、血壓穩定二周后即可進行推拿治療。
2.治療的重點部位是以脊柱(督脈及膀胱經)為主,輔以患側肢體的各關節,上肢以肩、時、腕關節;下肢以膝、踝關節為主施以(㨰)法[搇法]、按法等法,並配合各關節的被動運動,可以改變肌張力,改善關節的活動功能。
3.指導患者配合作自主性功能鍛煉,能促使關節功能早日恢復。
對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原則是早期治療、正確的操作方法、指導功能鍛煉,都能取得一定的療效。
對運動系統疾病和軟組織損傷,如肩關節周圍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扭傷、骨關節急、慢性損傷,腱鞘炎等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由於各種疾病的病理及病程的長短等不同,在臨床中注意針對各種疾病在不同病程階段的病理變化,作出不同的治療方案。例如對肩部疾病的治療,就有較為詳細的辨證論治的論述。如:雖然(㨰)法[搇法]推拿的適應症在病理上常有不同之處,但大多具有疼痛和運動障礙等相同癥狀,如果不重視各種疾病在病理上的區別,對各種適應症採取千篇一律的方法來對待,就會因具體治法不當而削弱了對某些適應症的治療效果。所在臨床上必須掌握辨證施治的原則。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必須對每一病症都通過細緻周密的臨床檢查來鑒別各種不同的病理改變,分析臨床癥狀的改變和患者體質的強弱、病情的輕重、病期的長短等區別,結合手法和配合治療運動的實際作用,除了排除那些在病理上非手法的刺激和配合治療運動所能改善的類似適應症的病變外,就是要在它們的共同癥狀中,查出它們的特點,根據其中不同的特點,作出有的放矢的相應配合的治療。例如:崗上肌肌腱炎、肩關節周圍炎和肩關節周圍粘連症,雖然它們都具有肩部、上肢的疼痛和運動障礙等的共同癥狀,但它們都具有各不相同的特點,崗上肌肌腱炎是屬於退化性病變,它的劇痛是發生在上臂外展到達60度~120度範圍內,由於劇痛而使上肢在這範圍內出現運動障礙,這是本症的特點。肩關節周圍炎是一種慢性炎症反應,其疼痛是較為廣泛的存在於肩部,肩部有明顯的肌肉痙攣,上臂外展或外旋時運動障礙較為嚴重,這是本病的特點。肩關節周圍粘連症在靜止狀態中疼痛並不明顯,但當上肢進行各項動作時,都出現劇痛和運動障礙,這是本症的特點。
根據它們不同的特點,具體治法即有下述的區別。
崗上肌肌腱炎重點治療部位是在於肱骨大結節崗上肌止點處,手法壓力不宜過輕,在治療的同時,必須配合上臂在外展到60度~120度範圍內的連續不斷的被動運動。
肩關節周圍重點治療部位是在肩部肌肉痙攣最明顯之處,手法的壓力宜輕柔,早期不宜配合任何形式的被動運動。隨著疼痛的減輕,壓力須逐漸加強並配合緩慢的較小幅度的上肢被動運動以防止關節周圍組織粘連的形成。本症的疼痛和運動障礙主要是由於肌肉痙攣形致,因此,在肌肉痙攣得到減輕或解除后,疼痛和運動障礙即能改善。
肩關節周圍粘連症只有在肩部周圍的粘連組織分離的情況下,疼痛和運動障礙才能解除,但組織發生粘連的部位和粘連程度各有不同,如有的上肢外展方向粘連程度較重而內收方向較輕;有的上臂外旋粘連程度較輕而內收內旋較重等,因此具體治法也因之而不同。一般以粘連程度較重之處作重點治療部位,手法壓力宜深透有力,在治療的同時,還須針對粘連程度輕重的不同,配合各項不同方式的被動運動
以上詳細例舉了對肩部疾病的辨證施治原則,可以看出丁在四十年代初就注重於用現代生理、病理、解剖學知識來指導推拿臨床實踐,從而取得較好的療效,為中西醫結合開創了先例。
推拿是以各種手法作為治療工具的物理療效,所以對手法操作技能的熟練程度及對機體刺激強度是否得當,可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手法刺激對人體的生理產生良好的反應,並使病理得到改善,必須要使這種刺激具備剛柔相濟的特徵。所謂剛柔相濟刺激特徵,就是指(㨰)法[搇法]等手法對機體所發揮的刺激不但具有適當的強度,而且更富有最大限度的柔軟性。要發揮這種剛柔相濟獨特性的刺激並非任何一般性的手法都能勝任。只有按照正確的操作方法,通過嚴格刻苦的鍛煉來提高手法的操作技能后,才能掌握這種技術專長。這種技術專長正是(㨰)法[搇法]推拿學術流派的精髓。(㨰)法[搇法]推拿即是以其主治手法--(㨰)法[搇法]而命名的。(㨰)法[搇法]推拿的創立是經過臨床數年潛心研究和探索而形成的,它對於一指禪推拿來講,具有刺激力量強,刺激面廣的特點,因此對(㨰)法[搇法]推拿學派中的手法學習,不僅僅是在於學會了它的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於掌握手法發揮這種剛柔相濟刺激的操作技能,使它在臨床上,對人體的頸、肩、腰、背、臀及四肢關節部位的疾病和損傷具有較好治療價值。
在臨床上,熟練地掌握了(㨰)法[搇法]的操作技能,使之發揮剛柔相濟的刺激特徵,能使手法的刺激作用深透到肌肉的深層,這不僅有利於神經功能的調整,而且更能深刻地影響肌肉最基本特性,在改善肌肉的痙攣、麻痹強直、硬化、攣縮、粘連等肌組織的病態,增強肌肉收縮功能,改善肌張力和彈性以及肌腱韌帶的靈活性方面,均能直接起到良好作用,從而使它對神系統疾病、運動系統疾病和軟組織損傷提供了富有成效的治療因素。

推拿世家


個人簡介

丁季峰主任醫師生於維揚一指禪推拿世家,其伯祖父丁鳳山、父丁樹山為一指禪流派傳人。丁師自幼師取家教,勤學苦練,1936年起在上海開業行醫。3年後,創立(㨰)法[搇法]推拿,蜚聲滬上。解放后,先後執教於上海推拿學校和上海中醫學院,擔任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推拿科顧問。丁師創立的(㨰)法[搇法]推拿經不斷完善,已形成獨具風格的流派,它對中醫推拿學術交流作出了貢獻。現將丁師的學術思想、滾法推拿的特色及臨床實踐的具體要求介紹如下。

中西醫結合

倡導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結合,取長補短,是丁師的學術思想核心,也是(㨰)法[搇法]推拿形成的理論基礎。從中醫推拿的歷代沿習及實踐經歷中,丁師認識到,理論知識的缺乏是推拿事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他又看到,整體觀念、內外相連為中醫理論體系之所長,細究局部、探幽入微是西醫治學之所長,遂以中醫經絡學說結合解剖、生理、病理等現代醫學知識作為指導實踐的理論基礎,逐步創立了(㨰)法[搇法]推拿。
中醫學的解剖概念較模糊,這對指導手法應用帶來了困難,使許多被動運動手法容易造成醫源性損傷,如頸椎斜扳法,即為其例。對人體解剖知識的熟悉與否不僅直接影響診斷的正確性與治療效果,甚至可影響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丁師在創立(㨰)法[搇法]推拿中,對解剖學的重要性,認為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
神經生理學知識告訴我們,神經系統對刺激反應性不僅取決於刺激量的大小,而且取決於刺激的空間分佈與時間分佈形式,取決於刺激的變化率。丁師創立的(㨰)法[搇法]推拿把經絡看作是全身皮膚、肌肉、肌鍵、韌帶等組織的有序集合。具有作用面積大,作用面和壓力均周期性變化的特點,一方面降低了手法力集中某一微小部位所可能對組織產生的損傷性,另一方面又由於廣泛作用於穴位及穴位之間的經筋皮部而提高了手法效應。
丁師創立的(㨰)法[搇法]推拿之所以有較好的療效,這同他強調必須根據臨床病理特性,辨證施術分不開的。如肩周炎的病理變化分三期:急性期以滲出性炎症為主,組織充血水腫。此期機體組織對手法力較為敏感,故手法宜輕柔緩和,不宜配合任何形式的被動運動。粘連期以組織粘連為主炎症逐漸消退。此期手法力量可適當增大,配合各種操作,來逐漸分離粘連。恢復期以肩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關節力學平衡失調為主。此期應以指導患者自主性功能鍛煉為主。

治療與運動

強調手法剛柔相濟,倡導治療手法與被動運動結合是(㨰)法[搇法]推拿的學術特色。丁師認為,推拿手法之力有兩重性:刺激穴位、經筋、皮部,激發經絡反應為其治療性;改變組織微細結構,引起疼痛、結構破壞為其損傷性。不可過於強調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㨰)法[搇法]推拿手法應做到剛柔相濟。所謂剛柔相濟的涵義,丁師具體地描述為:手法應具有一定的力度,即使隔著衣服操作,也能作用到一定的組織深度。但這種力不是粗暴蠻力,而是一種技巧力,病變組織不因壓力刺激而產生劇烈疼痛,肌肉也不由此而強烈痙攣、影響力的作用深度,反而在治療過程中有輕鬆舒適的感覺,治療後有病痛顯著減輕的體會。
被動運動是指由醫生控制的肢體運動,具有糾正錯位、分離粘連、緩解肌肉痙攣、解除神經血管壓迫的作用,對軟組織損傷性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但如掌握不當,常可造成嚴重的組織創傷。同時在病理狀態下,關節周圍肌群通常處於痙攣狀態,被動運動的阻力增加,預期的運動幅度難以達到。這了減少組織損傷和便於被動運動的實施,(㨰)法[搇法]推拿把被動運動與治療手法有機結合在一起。被動運動前,先在病變部位充分使用(㨰)法[搇法],以減輕疼痛,緩解肌肉痙攣,為被動運動創造條件。被動運動過程中,繼續配合(㨰)法[搇法]操作,以減輕運動痛,並可分散病人注意力。被動運動后,仍在病變部位予以手法治療,以及時消除被動運動可能產生的組織損傷。

辨證辨經辨病

辨證、辨經與辨病結、合論治是丁師創立的(㨰)法[搇法]推拿對臨床實踐的具體要求。辨證論治為中醫學精髓,辨經論治為手法治療部位的選擇提供依據。但辨證、辨經,還難以反映疾病的全貌。例如在中醫的痹證範疇中,包含了軟組織損傷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等。即使在免疫性疾病之間,其病理變化也迥然相異。又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按傳統辨證分型可分為血瘀型、濕熱型、風寒型和腎虛型;按辨經論治可分為足太陽型,足少陽型,太陽少陽合病型和督脈型;但這些分型均不能為手法應用提供理論根據。(㨰)法[搇法]推拿在此基礎上結合辨病論治,充分吸取現代醫學診斷明確,病理研究深入透徹的長處,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從而大大地提高了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