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十絕
蘇州相城區民間傳統文藝
相城十絕,是蘇州相城區民間傳統文藝,包括御窯金磚、元和緙絲、陸墓泥盆、渭塘珍珠、相城琴弓、九龍磚雕、太平船模、黃橋銅器、水鄉草編、陽澄漁歌。其中御窯金磚鋪到了天安門,元和緙絲藝人為故宮補龍袍,陸慕泥盆和太平船模摘取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陽澄漁歌唱進了中央電視台等。蘇州相城區市民活動中心圖書館旁邊的“相城十絕館”,向人們展示了相城十絕。相城區憑此著力打造著“中國民間工藝之鄉”,並在2007年的第八屆民間文藝山花獎評選中,被正式授予“中國民間工藝之鄉”的稱號。
1:御窯金磚2:元和緙絲3:陸慕泥盆4:陸慕泥盆5、相城琴弓 6:蘇派磚雕7:太平船模8:黃橋銅器 9:水鄉草編10:陽澄漁歌
相城區歷史悠久,是吳文化的發源地。這幾年,相城區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相城區著力打造著“中國民間工藝之鄉”,並在2007年的第八屆民間文藝山花獎評選中,被正式授予“中國民間工藝之鄉”的稱號。御窯金磚鋪上了天安門,元和緙絲藝人為故宮補龍袍,陸慕泥盆和太平船模摘取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陽澄漁歌唱進了中央電視台……,如今,在相城區市民活動中心,在圖書館的邊上就有個“相城十絕館”。就向人們展示了相城十絕,讓我們領略了一種新的文化——非物質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寶貴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我國政府一貫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明朝王鏊《正德姑蘇志》:“窯磚出齊門外六里陸墓鎮,堅細異他處。工部興作,多於此燒造。”口氣就是介紹一家部屬企業,同治《蘇州府志》:“在齊門外六里,因陸宣公墓為名,居民多造窯。”《吳門補乘》說:“陸墓窯戶如鱗,鑿土燒磚,終歲不絕。”
金磚御窯現在位於蘇州市相城區陸慕御窯村,御窯村原名余窯村,陸墓附近許多村莊都以燒窯而命名,如磚場、北窯、南窯、烏窯里、俞窯、御窯頭等。
由於陸慕的黃泥適宜制坯成磚,且做工考究、燒制有方、技藝獨特,所產金磚細膩堅硬,有“敲之有聲,斷之無孔”之美譽。古老的金磚燒制工藝極為複雜,要經過選泥、練泥、制坯、裝窯、烘乾、焙燒、窨水、出窯等八道工序。
御窯金磚
不過最近隨著人民路的改造,就只有一個窯在那邊了,在原址建成了“御窯路”。
御窯金磚是我國窯磚燒制業中的一朵奇葩,明清以來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成為皇宮建築的專用產品。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經蘇州香山幫工匠的推薦,陸墓磚窯被工部看中,決定“始磚於蘇州,責其役於長洲窯戶六十三家”,由於質量優良,博得了永樂皇帝的稱讚,賜名窯場為“御窯”。
自后至晚清,陸墓御窯一直是官府定點燒制皇家磚瓦的主要基地。隨著清王朝的衰落,御窯村的燒窯業逐漸由正業轉為副業,民國后大部分歇業。御窯舊址原在望郎君(涇)橋西堍(橋因窯戶運磚去京,其妻在此守望其歸而得名),后移至善濟橋東堍。新中國成立后建為御窯磚瓦廠。長期以來,御窯村村民燒磚制瓦的傳統相傳不息。御窯燒制金磚自1413年始,至今已近600年。
2003年2月8日,天安門城樓開始了自1949年以來第三次大規模修繕。經國家文物保護專家的多方論證與對比之後,最終決定一萬五千餘塊大“金磚”和特製古城磚全部由相城區陸墓御窯供貨。北京頤和園、上海城隍廟、普陀山普濟寺等全國各地風景名勝建造修復工程大多都採用陸墓御窯的金磚。
2001年相城區成立以後,政府加大了對民間文藝的保護力度,御窯金磚步入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為弘揚御窯金磚的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大對民間文藝保護的力度,2006年,區委宣傳部、區文聯專門組織藝術骨幹創作了中篇彈詞《天下第一磚》劇本,經專家多次修改,今年將該劇本排演成一台完整的評彈藝術作品。為將中篇彈詞《天下第一磚》打造成文藝精品,區委、區政府投入30萬元組成強大陣容,進行創作、編排、演出、宣傳等費約需,政府專項撥付。7月份將進入相城社區、學校、村鎮及周邊地區公益性巡迴演出,10月—12月:繼續深入到全市及江浙滬附近的書場,並結合市委宣傳部舞台藝術“四進工程”公益性演出。
目前,在陸墓兩座歷經600年風雨滄桑的姊妹窯前,御窯金磚第五代傳人廠長金梅泉,將祖傳100多年的制磚工具“碰板”和3枚制磚印章,交給了他的大女兒金瑾。從此,35歲的金瑾將成為御窯金磚的第六代傳人。
如今,蘇州御窯金磚的製作工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緙絲
緙絲的製作技藝十分特殊,緙絲工藝與用途緙絲與宋錦一樣屬於織錦工藝品,它的強度要比任何刺繡強。它的成品沒有底料和圖案的分割,整幅作品渾然天成。它織法獨特,以生絲做經線,各色熟絲作緯線,用“通經斷緯”的技法織成。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縷之像”。
由於蘇州人聰慧,心靈手巧,再加上吳門畫派的影響,所以到明清時期,蘇州緙絲達到輝煌時期,其間元和的緙絲工藝水平獨步全國。而蘇州緙絲又以元和街道西的張花村最為突出。張花村時稱“緙絲村”,家家有織機,技藝代代相傳,元和地區自宋代起至晚清,緙絲傳人代代不斷,名匠輩出。
緙絲可細分為三大類:“本緙絲”,“紫峰緙絲”,“明緙絲”。中國的絲綢工藝品歷來是高貴的象徵。而緙絲的精湛技藝使其毋庸質疑的成為了絲綢藝術品中的佼佼者。在清代為皇家所壟斷。古人尊它為“一縷緙絲一縷金”。
“御窯袁氏堂,藝術流傳長,事事求和諧,避邪又吉祥。”這首流傳在蘇州一帶的歌謠,說的就是蟋蟀盆。
蟋蟀盆的製作和使用始於南宋,盛於元明。明宣宗朱瞻基喜愛都蟋蟀,下詔給蘇州知府進貢,於是蘇州颳起了捉蟋蟀風,蟋蟀盆自然不可或缺了。蟋蟀盆分南北派,北方以天津為代表,首推明末清初的趙子玉。南方以蘇州陸墓的為最。老蘇州都知道,“楞伽蟋蟀陸墓盆”,至今,明宣德年以來的陸墓各式蟋蟀盆在故宮博物館內還能看到。
陸墓蟋蟀盆製作精良,種類繁多。
陸慕泥盆
以圖案分有龍鳳、鳥獸、花卉、山水和人物等,
以蓋式分有笠帽頂蓋、平蓋、坐蓋、天落蓋和飛邊蓋等;
陸慕泥盆
南盆特徵是形狀繁複,花紋多,做工精緻。據《吳門表隱》一書載,唐宋時因風行鬥蟋蟀,陸墓御窯村也有了燒蟋蟀盆的小窯。其製作精選河底泥料,精心制坯,燒出的蟋蟀盆有烏、黃、白、青等色。
現在在渭塘建立了中國珍珠寶石城。
渭城珍珠
“中國淡水珍珠之鄉”渭塘珍珠的發展也是一波三折。渭塘鎮水網交錯,水質清澈,養蚌育珠是渭塘人的傳統產業。1965年,原吳縣太湖水產研究所人工培育珍珠獲得成功,並在渭塘大面積推廣,從此,渭塘鎮被譽為“淡水珍珠發源地”。1984年,當地建成全國最早的珍珠貿易市場————何家灣珍珠市場,1995年變身為“中國珍珠城”。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珍珠市場行情一落千丈,中國珍珠城人流急劇減少。
進入21世紀,相城區和渭塘鎮欲重振珍珠城的雄風,針對珍珠產品附加值不高、加工工藝滯后、設計理念落後、行業管理不善等問題,區、鎮兩級政府展開了一系列行動加以解決。蘇州市政府也把淡水珍珠業列為重點扶持產業,渭塘鎮抓住契機,把中國珍珠城向鎮東 的珍珠湖畔轉移。
渭城珍珠
珍珠經營大戶與珠寶工藝專業機構合作,整合民間技藝,提高工藝水平,經營品種從單一的散珠發展到珍珠飾品、珍珠工藝品、珍珠保健品等多個系列。花樣繁多的珍珠項鏈、耳釘、掛件、手鏈、胸針、戒指等飾品琳琅滿目,使人目不暇接。珍珠項鏈加上閃光的水鑽,一下子變得很時尚;不同顏色的珠子串在一起、長短不一的五珠和七珠項鏈,每一個都那麼別緻。目前,渭塘珍珠養殖加工工藝正申報國家非物質遺產。
渭塘珍珠
提起相城區渭塘鎮,可能很多人只知道那裡盛產珍珠,卻很少有人知道,這裡專業製作的琴弓98%以上都銷往國外,佔據世界近8成的市場,打破了韓國、德國在這一行業上的壟斷地位。
提琴琴弓
蘇派磚雕
蘇派磚雕是南方地區磚雕藝術典型代表之一,明代較典型、樸素,清朝特別是康乾以後有很大發展和提高,形成了自己精細典雅的裝飾風格,被譽為“南方之秀”。值得一提的是蘇州的磚雕門樓字碑大都是名人題字,精美的書法和典雅的磚雕往往相得益彰,使蘇州磚雕更添了幾分濃厚書卷氣。蘇州曾經擁有二百餘明清時代的磚雕門樓,可惜大部分都被歷史的風雨湮滅。隨著現代人們的審美情趣對古老藝術的回歸,門樓磚雕重又為人們所鍾愛,許多現代建築和居民宅第也喜歡飾以門樓嵌以磚雕。
蘇派磚雕
今年50歲的徐海林生於蘇州市相城區太平街道,這裡緊靠陽澄湖,過去家家都有一條船。從小,徐海林對船有著深厚的感情,祖父和父親都是造船工匠,他早年也跟師傅做過船,是個遠近聞名的好木匠。1998年,他在電視上看到蘇州市要搶救和保護古建築的消息,他想,船不就是水上人家的房屋嗎?民間古老的木船也應該受到保護,於是就萌生了要把古船“做”出來的想法。
太平船模
2000年,他聽說上海交通大學有個船史研究學會,就去拜訪,辛元歐會長看到他的作品十分驚訝並且讚嘆不已,對他說:“國內已經很少有人做民間船,你要把它好好地做下去。”還給了徐海林一些古船的照片。得到肯定后,他做船模的勁頭更足了。
關於中國古船的資料特別少,他到處尋找資料,看實物。他去江陰看渡江第一船,去太湖看帆船,去紹興看烏篷船。為了省錢,他連去沙家浜都是自己騎自行車。為了製作鄭和寶船,他專門到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瀏河,硬是在實物前琢磨了一個多小時才離開。從仿製農船、漁船、渡船到傳統畫舫,去嘉興看紅船,去太湖看帆船……徐海林的船模一艘比一艘精緻。
船模
與其他船模不同,徐海林的船模並不是用膠水粘在一起,而是用榫頭和釘子來加固的,鏤花雕刻、船帆能收能放、窗戶可開可關,放入水中后,除了體型小之外,和真船並無差別。
受蘇州市孫武子研究會之邀,徐海林著手做春秋戰船模型。這艘古戰船主體結構分為4層,最高層為瞭望台,下層為船舵室。船兩側各設有8個划槳艙位。船艙底部還被分隔為4個艙,每個艙進行單獨密封,如果有艙進水,戰船仍然可以繼續航行。船的樓層邊緣還有凸出的遮雨檐和排水道,底板全部雕刻了防滑紋路,每個細節上和真的一樣。徐海林還打算做沙船、福船、廣船、鳥船中國四大名船。他說,製作古船最重要的是將中國幾千年的船文化真實、生動地表現出來。
2004年6月,徐海林拿著自己的船模在南京展覽中心首屆農民藝術節上展出,引起了正在籌建香港海事博物館的專家的注意,定做一艘鄭和寶船,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不久后,長140厘米、寬40厘米,上下三層、9桅12帆、的微型“鄭和寶船”誕生了。
中國軍事博物館的專家們最看到《南湖紅船》船模后,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徵得他的同意,做出了永久收藏《南湖紅船》船模的決定。同時,還邀請他做《渡江第一船》船模,與《南湖紅船》一起收藏在中國軍事博物館。
徐海林的船模藝術成了當地一絕。太平街道金澄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專門辟出房屋,設立“徐海林船模藝術陳列室”,把徐海林的一些船模作品收藏起來,向居民們展覽,並把陳列室作為社區居民和學校青少年教育的一個基地。
他也製作一些大船,“張繼客船”停泊在江楓洲公園,使楓橋夜泊美景重現寒山寺。如今,徐海林製作成型的船模有50多艘。很多作品獲獎或被收藏,今年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比揭曉,徐海林的模擬船模《鄭和寶船》和蘇州其他四件作品摘得中國民間藝術品最高獎——“山花獎”。
相城區黃橋街道華宇精密鑄造有限公司生產的仿古青銅器,約有上千種產品,如青銅銘牌、青銅人像、法器、大鐘、雲板、香爐、寶鼎等仿古青銅器。花紋清晰細膩,表面處理效果特別好,其中將近一半出口,尤其受到日本客商的青睞。他們還邀請廠長兼工藝師王正介去日本參觀。華宇公司生產仿古青銅器已有25年的歷史,至今已生產出24枚雙音編鐘、西周中期的大克鼎、商後期的四羊方尊、西周早期的伯方扁足鼎、世紀寶鼎等上千種。
黃橋銅器
“巧媳婦”名叫吳招妹。17年前,20歲的吳招妹從車坊嫁到渭塘,她從小就喜歡草編,閑時撿幾根有韌性的乾草,幹完農活后信手就能編出一隻只活靈活現的蜻蜓、蚱蜢、龍、老鼠,村裡小姊妹都稱她為“巧姑娘”。有一天,她悄悄收拾好一箱平日里編的小動物,跑到常熟招商城兜售,沒想到半天功夫不到就賣了個精光。吳招妹興奮不已,她看到了草編工藝的燦爛前景,立志在草編這一行干出番成就來。
水鄉草編
吳招妹首先想到的是開發草編工藝品。但工藝品不僅需要觀賞價值更需要珍藏價值,開始時,吳招妹採用新鮮的棕櫚葉編織,編出來時一件件作品鮮亮活潑充滿了靈氣,但一夜過後棕櫚葉往往因失水而枯萎變黃,作品也就失去了活力。後來,她改用水鄉常見的做草席的藺草,不僅韌性足,材質也不易變化,作品利於保存。有了好材料,也就大大拓寬了她的創作範圍,米奇老鼠、螳螂、中國龍等新作品不斷問世。
吳招妹和她的草編工藝品出名了。近幾年來,虎丘廟會、天平紅楓節等重大旅遊活動都會出現她的作品。2004年,吳招妹作為蘇州市唯一的出席者,隨江蘇省民間藝術家訪問團到第十四屆澳門藝術節上展示手藝,她的草編藝術品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兩天表演期間,吳招妹從早晨九點到晚上九點,手中的活一直沒有停,300多隻千姿百態、惹人喜歡的現編“草娃娃”被遊客搶購一空,黃頭髮、藍眼睛的遊客們還送給了吳招妹一個雅號“水鄉芭比”。
“水鄉芭比”的俏銷,是由於吳招妹摸准了市場的脈搏。90年代中期,她看到市面上流行俊俏可愛的芭比娃娃,大人孩子后喜歡。於是,吳招妹試著按照芭比娃娃的造型,用當地產的藺草編織了一個個具有水鄉特色的芭比娃娃。拿到市場上半天就賺了幾百塊錢。
這讓她很興奮,吳招妹說,光有市場觀念還不夠,技術創新也至關重要。“水鄉芭比”的製作過程相當複雜,從藺草浸泡、編織、拼接到縫製、上漆、打蠟、“開面”,前後累計數十道工序。娃娃身上的裙子、帽子、小籃等裝飾品,都採用自己新創的編織手藝。她還不斷地推出新品種,探索新工藝,最近“老鼠賽龍舟”又問世了。
最近幾年,吳招妹了參加江蘇省第六屆藝術節、農民藝術節和家庭藝術節,捧回了一個個大獎,“草編洋娃娃”還被江蘇省檔案館永久收藏。
如今,吳招妹作為草編工藝的發揚光大者,被邀請到玄妙觀一邊展示工藝,一邊從事經營,生意很紅火,一件件精巧的草編工藝品從這裡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水鄉草編
唱陽澄漁歌
天籟之音——吳歌
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和娛樂形式使得吳歌一度幾乎成為絕響,但蘇州市對吳歌的搶救與保護工作也初有成效。就地域而言,目前,較有影響的當屬常熟的白茆山歌、張家港的河陽山歌、吳江的蘆墟山歌和相城的陽澄漁歌,而相城區的陽澄漁歌更具江南水鄉特色和原生態特點。
蘇州4作品喜摘“山花”相城成山花獎永久評獎基地
本屆山花獎頒獎內容包括民間工藝美術獎、民間文藝作品獎、民間藝術表演獎、民間文藝學術著作獎、民間文藝終身成就獎、民俗影視獎,共91個獎項。頒獎活動將於今晚在相城區藝體館舉辦。
此次頒獎活動由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江蘇省文聯、蘇州市人民政府聯辦,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蘇州市文聯、相城區人民政府共同承辦。民間文藝方面擁有“相城十絕”的相城區,將被中國民協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胡其生)
又 訊 山花博物館規劃模型昨天在相城御窯揭幕,相城區也將成為山花獎永久評獎基地。
根據概念性設計方案,作為中國民協首個國家級博物館的山花博物館,將與御窯博物館、相城博物館“三館一體”,總體面積4萬多平方米。
本屆山花獎面向全國徵集的當代中國名家民俗風情書畫將由此館永久收藏。另外,來自全國各地的歷屆山花獎獲獎代表作品也將雲集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