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家
韓世家
《韓世家》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中。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地處中原,自三家分晉以來,伐齊、敗宋、滅鄭,在戰國前期國力較為興盛。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實施變法,國治兵強,但後期由於鄰國秦國過於強大,由此一蹶不振。
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
韓厥,晉景公之三年,晉司寇屠岸賈將作亂,誅靈公之賊趙盾。趙盾已死矣,欲誅其子趙朔。韓厥止賈,賈不聽。厥告趙朔令亡。朔曰:“子必能不絕趙祀,死不恨矣。”韓厥許之。及賈誅趙氏,厥稱疾不出。程嬰、公孫杵臼之藏趙孤趙武也,厥知之。
晉景公十七年,病,卜大業之不遂者為祟。韓厥稱趙成季之功,今後無祀,以感景公。景公問曰:“尚有世乎?”厥於是言趙武,而復與故趙氏田邑,續趙氏祀。
晉悼公之七年,韓獻子老。獻子卒,子宣子代。宣字徙居州。
康子卒,子武子代。武子二年,伐鄭,殺其君幽公。十六年,武子卒,子景侯立。
景侯虔元年,伐鄭,取雍丘。二年,鄭敗我負黍。
六年,與趙、魏俱得列為諸侯。
九年,鄭圍我陽翟。景侯卒,子列侯取立。
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二年,滅鄭,因徙都鄭。
六年,韓嚴弒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
昭侯元年,秦敗我西山。二年,宋取我黃池。魏取朱。六年,伐東周,取陵觀、邢丘。
八年,申不害相韓,脩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十年,韓姬弒其君悼公。十一年,昭侯如秦。二十二年,申不害死。二十四年,秦來拔我宜陽。
二十五年,旱,作高門。屈宜臼曰:“昭侯不出此門。何也?不時。吾所謂時者,非時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時。昭侯嘗利矣,不作高門。往年秦拔宜陽,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時恤民之急,而顧益奢,此謂‘時絀舉贏’。”二十六年,高門成,昭侯卒,果不出此門。子宣惠王立。
宣惠王五年,張儀相秦。八年,魏敗我將韓舉。十一年,君號為王。與趙會區鼠。十四,秦伐敗我鄢。
十六年,秦敗我脩魚,虜得韓將宧、申差於濁澤。韓氏急,公仲謂韓王曰:“與國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張儀為和於秦,賂以一名都,具甲,與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韓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將西購於秦。楚王聞之大恐,召陳軫告之。陳軫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並兵而伐楚,此秦所禱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矣。王聽臣為之警四境之內,起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使信王之救己也。縱韓不能聽我,韓必德王也,必不為雁行以來,是秦韓不和也,兵雖至,楚不大病也。為能聽我絕和於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韓。韓之南交楚,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因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內,興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謂韓王曰:“不穀國雖小,已悉發之矣。原大國遂肆志於秦,不穀將以楚殉韓。”韓王聞之大說,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實伐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虛名,而輕絕彊秦之敵,王必為天下大笑。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也。已有伐形,因發兵言救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已使人報於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輕欺彊秦而信楚之謀臣,恐王必悔之。”韓王不聽,遂絕於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韓,大戰,楚救不至韓。十九年,大破我岸門。太子倉質於秦以和。
十二年,太子嬰死。公子咎、公子蟣虱爭為太子。時蟣虱質於楚。蘇代謂韓咎曰:“蟣虱亡在楚,楚王欲內之甚。今楚兵十餘萬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築萬室之都雍氏之旁,韓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將矣。公因以韓楚之兵奉蟣虱而內之,其聽公必矣,必以楚韓封公也。”韓咎從其計。
楚圍雍氏,韓求救於秦。秦未為發,使公孫昧入韓。公仲曰:“子以秦為且救韓乎?”對曰:“秦王之言曰‘請道南鄭、藍田,出兵於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為果乎?”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智。”楚威王攻梁也,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魏,魏折而入於楚,韓固其與國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今其狀陽言與韓,其實陰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輕與楚戰。楚陰得秦之不用也,必易與公相支也。公戰而勝楚,遂與公乘楚,施三川而歸。公戰不勝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竊為公患之。司馬庚三反於郢,甘茂與昭魚遇於商於,其言收璽,實類有約也。”公仲恐,曰:“然則柰何?”曰:“公必先韓而後秦,先身而後張儀。公不如亟以國合於齊楚,齊楚必委國於公。公之所惡者張儀也,其實猶不無秦也。”於是楚解雍氏圍。
蘇代又謂秦太后弟琇戎曰:“公叔伯嬰恐秦楚之內蟣虱也,公何不為韓求質子於楚?楚王聽入質子於韓,則公叔伯嬰知秦楚之不以蟣虱為事,必以韓合於秦楚。秦楚挾韓以窘魏,魏氏不敢合於齊,是齊孤也。公又為秦求質子於楚,楚不聽,怨結於韓。韓挾齊魏以圍楚,楚必重公。公挾秦楚之重以積德於韓,公叔伯嬰必以國待公。”於是蟣虱竟不得歸韓。韓立咎為太子。齊、魏王來。
十四年,與齊、魏王共擊秦,至函谷而軍焉。十六年,秦與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為釐王。
釐王三年,使公孫喜率周、魏攻秦。秦敗我二十四萬,虜喜伊闕。五年,秦拔我宛。六年,與秦武遂地二百里。十年,秦敗我師於夏山。十二年,與秦昭王會西周而佐秦攻齊。齊敗,湣王出亡。十四年,與秦會兩周間。二十一年,使暴烝救魏,為秦所敗,烝走開封。
二十三年,趙、魏攻我華陽。韓告急於秦,秦不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原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見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為公之主使乎?夫冠蓋相望,告敝邑甚急,公來言未急,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佗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公無見王,請今發兵救韓。”八日而至,敗趙、魏於華陽之下。是歲,釐王卒,子桓惠王立。
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陘,城汾旁。十年,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十四年,秦拔趙上黨,殺馬服子卒四十餘萬於長平。十七年,秦拔我陽城、負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滎陽。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黨。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王安五年,秦攻韓,韓急,使韓非使秦,秦留非,因殺之。
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為潁州郡。韓遂亡。
太史公曰:韓厥之感晉景公,紹趙孤之子武,以成程嬰、公孫杵臼之義,此天下之陰德也。韓氏之功,於晉未睹其大者也。然與趙、魏終為諸侯十餘世,宜乎哉!
韓國的祖先和周天子同姓,姓姬氏。以後他的後代待奉晉國,被封在韓原,稱為韓武子。韓武子之後再傳三代有了韓厥,他隨封地的名稱為韓為氏。
韓厥在晉景公三年(前597)的時候,晉國司寇屠岸賈將要作亂,說是誅殺靈公的賊臣趙盾。趙盾早已經死了,就要殺他的兒子趙朔。韓厥阻止屠岸賈,屠岸賈不聽。韓厥就去告訴趙朔,讓他逃走。趙朔說:“您一定能不使趙氏的後代斷絕,我死後也就沒有遺恨了。”韓厥答應了他。等到屠岸賈誅滅趙氏的時候,韓厥稱病不出家門。程嬰、公孫臼把趙氏孤兒趙武藏了起來,韓厥是知道這件事的。
晉景公十七年,景公生病,占卜的結果說是大業的後代子孫不順心的人在作怪。韓厥就讚揚趙衰(cuī,崔)的功勞,並說他如今已沒有人接續香火,以此來感動景公。景公問道:“他還有後代嗎?”韓厥當時就談到了趙武,景公因而把趙氏原有的田邑重新給他,讓他接續趙氏的香火。
晉悼公七年(前566),韓獻子告老。獻子去世后,他的兒子宣子繼承爵位。宣子遷徙到州邑。
晉平公十四年(前544),吳國的季札到晉國出使,他說:“晉國的政權最終要屬於韓、魏、趙三家。”晉頃公十二年(前514)韓宣子和趙、魏兩家一起瓜分子祁氏、羊舌氏的十個縣。晉定公十五年(前497)韓宣子和趙簡子攻打范氏、中行氏。宣子去世,他的兒子貞子繼承爵位。貞子遷居到平陽。
韓康子去世后,他的兒子武子繼位。武子二年,進攻鄭國,殺死了他們的國君鄭幽會。十六年,韓武子去世,他的兒子景侯即位。
韓景侯虔元年(前408),進攻鄭國,佔領雍丘。二年,鄭軍在負黍打敗了趙軍。
景侯六年(前403)韓與趙、魏一起被承認為諸侯國。
景侯九年,鄭國包圍韓國的陽翟。景侯去世。他的兒子列侯韓取即位。
列侯三年(前397),聶政刺殺了韓國宰相俠累。九年,秦國進攻韓國的宜陽,佔領了六邑。十三年,列侯去世,他的兒子文侯即位。這一年魏文侯去世。
哀侯六年,韓嚴殺死了他的國君哀侯,哀侯的兒子懿侯即位。
懿侯二年(前369),魏軍在馬陵打敗韓軍。五年,韓侯與魏惠王在宅陽相會。九年,魏軍在澮水打敗了韓軍。十二年,懿侯去世,他的兒子昭侯即位。
韓昭侯元年(前358),秦軍在西山打敗韓軍。二年,宋國奪取了韓國的黃池。魏國奪取了朱邑。六年,韓軍征討東周國,攻佔了陵觀、邢丘。
昭侯八年,申不害任韓國宰相,運用君主駕馭群臣的權術,實行法家的治國之道,國內得到安定,各諸侯國不敢前來侵犯。
昭侯十年,韓姬殺死了他的國君悼公。十一年,昭侯到秦國去。二十二年,申不害去世。二十四年,秦軍攻下了韓國的宜陽。
昭侯二十五年,發生旱災,修建高大的城門。屈宜臼說:“昭侯出不了這座門。為什麼呢?因為不合時宜。我所說的時,不是指的時間,人本來就有順利或不順利的時候。昭侯曾經順利過,可是並沒有修建高門。去年秦國攻下了他們的宜陽,今年發生旱災,昭修不在這個時候救濟民眾的急難,反而是更加奢侈,這就叫做衰敗的時候卻做奢侈的事情。”二十六年,高門修成了,昭侯也去世了,果然沒能出這座門。他的兒子宣惠王即位。
宣惠王五年(前328),張儀任秦國宰相。八年,魏軍打敗了韓國將軍韓舉。十一年,把君號改稱為王。與趙王在區鼠相會。十四年,秦軍進攻並在鄢陵打敗韓軍。
宣惠王十六年,秦軍在脩魚打敗韓軍,在濁澤俘虜了韓國將領和申差。韓國著急了,相國公仲對韓王說:“盟國是不可靠的。如今秦國想征伐楚國已經很久了,大王不如通過張儀向秦王求和,送給它一座名城,並準備好盔甲武器,和秦軍一起向南征伐楚國,這是用一失換二得的計策。”韓王說:“好。”於是為公仲的行動作好警戒,他要西行與秦國講和。楚王聽說后非常驚恐,召見陳軫(zhēn,枕)把情況告訴他。陳軫說:“秦國想攻伐楚國已經很久了,現在又得到韓國的一座名城,並且還準備好了盔甲武器,秦韓合兵攻伐楚國,這是秦國祈禱祭祀夢寐以求的,如今已經得到了,楚國一定要受到侵伐。大王聽我的意見,先在全國加強警戒,發兵聲言援救韓國,讓戰車布滿道路,然後派出使臣,多給他配備車輛,帶上厚禮,讓韓國相信大王是在救他們。即使韓王不聽我們的意見,韓國也一定會感激大王的恩德,一定不會列隊前來攻楚,這樣秦韓就不和了,即使軍隊到了,也不會成為楚國的大患。如果韓國聽從我們的意見,停止向秦求和,秦國必定大怒,因而對韓國的怨恨加深;韓國到南方結交楚國,必定慢待秦國,慢待秦國,應酬秦國時必定下很尊重:這就是利用秦韓軍隊之間的矛盾來免除楚國的禍患。”楚王說:“很好!”於是在全國加強警戒,發兵聲言去救援韓國,讓戰車布滿道路,然後派出使臣,給他配備很多車輛,讓他帶著厚禮到韓國。楚使對韓王說:“敝國雖小,已經把軍隊全派出來了。希望貴國能隨心所欲地同秦國作戰,敝國君將讓楚軍為韓國死戰。”韓王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就停止了公仲到秦國議和的行動。公仲說:“不能這樣,以實力侵犯我們的是秦國,用虛名來救我們的是楚國。大王想依靠楚國的虛名,而輕易和強敵秦國絕交,大王必定要被天下大加嘲笑。況且楚韓並非兄弟之國,又不是早有盟約共謀伐秦的。我們已有了聯秦攻楚的跡象,楚國才聲言發兵救韓,這一定是陳軫的計謀。況且大王已經派人把我們的打算通報秦國了,現在又決定不去,這是欺編秦國。輕易欺騙強秦,而聽信楚國的謀臣,恐怕大王必定要後悔的。”韓王不聽勸告,終於和秦國斷交。秦國因而大怒,增加兵力進攻韓國,兩國大戰,而楚國救兵一直沒到韓國來。十九年,秦軍大敗韓軍於岸門。韓國只好派太子倉去作人質來向秦國求和。
宣惠五二十一年,韓國同秦國一起攻楚,打敗了楚將屈丐,在丹陽斬殺了八楚軍。這一年,宣惠王去世,太子倉即位,這就是襄王。
襄王四年(前308),和秦武王在臨晉會見。這年秋天,秦國派甘茂進攻韓國的宜陽。五年,秦攻下宜陽,斬殺韓軍六萬。秦武王去世。六年,秦國又把武遂還給韓國。九年,秦國再度攻取了韓國的武遂。十年,韓國太子嬰朝見秦王后回國。十一年,秦軍攻韓,佔領了穰(ráng,陽平“讓”)邑。韓國和秦國進攻楚國,打敗了楚將唐昧。
襄王十二年,太子嬰去世。公子咎和公子蟣虱爭做太子。當時蟣虱在楚國做人質。蘇對韓咎說:“蟣虱流記在楚國,楚王特別想把他送回國。現在十幾萬楚軍駐在方城山北邊,您為什麼不讓楚國在雍氏城的旁邊建起一座萬戶的城邑,這樣,韓王必定派兵去救雍氏,您一定做統帥。您就可以利用韓楚兩國的軍隊擁戴蟣虱,把他接回韓國,將來他完全聽從您是一定的,他一定會把楚韓邊境封給您的。”韓咎聽從了他的計謀。
楚軍包圍雍氏,韓國向秦國求救。秦國沒有發兵,派公孫昧來到韓國。公仲對公孫昧說:“您認為秦國將會援救韓國嗎?”公孫昧回答說:“秦王是這樣說的:‘我們要取道南鄭、藍田,出兵到楚國等待您的軍隊。’恐怕是不能會合了。”公仲說:“您以為真會是這樣嗎?”公孫昧回答說:“秦王一定仿效張儀原來的計謀。當初楚威王進攻魏國的時候,張儀對秦王說:‘秦國和楚國進攻魏國,魏國失敗就會倒向楚國,韓國本來就是它的盟國,這樣,秦國就孤立了。我們不如出兵來迷惑他們,讓魏國和楚國大戰,秦軍就可以佔領西河以外的土地后再回來。’現在看秦王的樣子表面上是同韓國結盟,其實是暗中同楚國交好。您等待秦軍的到來,必定會輕率地同楚軍打仗。楚國暗中已經得知秦軍不會為韓國效力,一定很容易同您相對抗。您這一仗如果勝了楚國,秦國就會和您共同凌駕楚國之上,然後到三川一帶揚威而回。您這一仗如果不能戰勝楚國,楚國阻塞三川據守,您就不能得救了。我私下裡為您擔憂。秦人司馬庚三度往返於郢(yǐng,影)都,秦相甘茂和楚相昭魚在商於(wū,巫)相會,表面上揚言說要收回攻韓楚軍的印信,其實雙方好像是有什麼密約。”公仲驚恐地說:“那麼該怎麼辦呢?”公孫昧說:“您一定要先從韓國自身考慮,然後考慮秦國是否來救援,先想好自救的方法,然後再考慮怎樣應付張儀那種計謀。您不如儘快讓韓國同齊楚兩國聯合,齊楚必定會把國事託付給您。您所厭惡的只是張儀那種欺詐的計謀,其實還是不能無視秦國呀!”於是楚國解除了對雍氏的圍困。
蘇代又對秦太后的弟弟羋(mǐ,米)戎說:“公叔伯嬰唯恐秦國把蟣虱送回韓國,您為什麼不為韓國到楚國去請求放回質子蟣虱呢?楚國如果不答應把質子放回韓國,那麼公叔伯嬰就知道秦楚兩國並不重視蟣虱的事,一定會使韓國與秦楚聯合。秦楚就能依靠韓國使魏國受窘,魏國不敢同齊國聯合,這樣,齊國就孤立了。然後您再替秦國請求楚國把質子蟣虱送到秦國,楚國不答應,就會同韓國結怨。韓國就要依靠齊國和魏國的力量去圍困楚國,楚國必家會尊重您。您依靠秦國和楚國的尊重向韓國施以恩德,公叔伯嬰一定會拿整個國家來侍奉您。”於是蟣虱終於未能回到韓國。韓國立公子咎為太子。齊王、魏王到韓國來。
襄王十四年,韓國與齊、魏兩國一起進攻秦國,到了函谷關就在那裡駐軍。十六年,秦國把河外之地和武遂還給韓國。襄王去世,太子咎即位,這就是釐(xī,西)王。
釐王三年(前293),派公孫喜率領周和魏的軍隊攻秦。秦國大敗韓軍二十四萬,在伊闕俘虜了公孫喜。五年,秦軍攻下韓國的宛城。六年,韓國把武遂地帶的二百里土地給了秦國。十年,秦軍在夏山打敗韓軍。十二年,韓釐王與秦昭王在西周國相會,並幫助秦國進攻齊國。齊國戰敗,齊湣(mǐ,敏)王外出逃亡。十四年,韓王與秦王在兩周國之間相會。二十一年,派暴烝(yuān,冤)救援魏國,被秦軍打敗,暴烝逃到開封。
釐王二十三年,趙、魏兩國進攻韓國的華陽。韓國向秦國告急,秦國不來援救。韓國相國對陳筮(shì,士)說:“事態急迫,您雖有病,還是希望您連夜到秦國去。”陳筮到秦先會見穰侯魏冉。穰侯說:“事情緊迫了吧?所以才派你來。”陳筮說:“還不很急呀。”穰侯發怒道:“如果這樣,你的君主還能派你做使臣嗎?你們的使臣來來往往,都是來向我們告急的,你來了卻說不急,為什麼?”陳筮說:“韓國如果真的危急,就要改變政策去追隨其他國家,因為還沒到危急的時候,所以我又來了。”穰侯說:“你不必去見秦王了,現在我立即發兵救援韓國。”過了八天,秦軍趕到,在華陽山下打敗趙軍和魏軍。這一年,釐王去世,他的兒子桓惠王即位。
桓惠王元年(前272),韓軍進攻燕國。九年,秦軍攻佔了韓國的陘城,並在汾水旁築城。十年,秦軍在太行山進擊韓軍,韓國的上黨郡守獻出上黨郡投降趙國。十四年,秦國守取趙國的上黨。在長平殺死了馬服君之子趙括率領的軍卒四十萬人。十七年,秦軍攻佔韓國的陽城、負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去世。二十四年,秦軍攻佔韓國的城皋、滎陽。二十六年,秦軍全部攻佔了韓國的上黨地區。二十九年,秦軍攻下韓國的十三座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去世,他的兒子韓王安即位。
韓王安五年(前234),秦國進攻韓國,韓國形勢危急,派韓非出使秦國,秦國把韓非留下,後來就把他殺了。
九年,秦軍俘虜了韓王安,韓國領土全部歸屬秦國,設置為潁川郡。韓國終於滅亡。
太史公說:韓厥感動了晉景公,讓趙氏孤兒趙武繼承了趙氏的爵位,因而成全了程嬰和公孫杵臼的大義,這是天下少有的陰德。韓氏在晉國,並沒看到有什麼大功,然而,終於能和趙氏、魏氏一樣,做諸侯十幾代之久,這是很應該的呀!
韓國是戰國七雄最弱的國家。它東鄰魏國,西鄰秦國,兩個鄰國都比它強大得多。韓國兩面受敵,常被侵伐,一篇《韓世家》,最常見的字句是“秦拔我××”、“秦伐我”、“魏敗我”、“魏攻我”等等。加以韓國的經濟條件較差,人口較少,因而國力難於興盛。客觀條件固然是韓國弱小的重要原因,但主觀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從三家分晉直到韓國滅亡,將近二百年間,韓國基本上未曾出現過一位較有作為的國君。就這一點來說,韓國的歷史比起其他六國來就有些遜色了。不過,韓國卻曾出現過兩位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其一是申不害,他在昭侯時為相,實行政治改革,結果使韓國“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前後達十五年之久。這可以算是韓國歷史上最有光彩的一頁了。可惜的是本篇中關於申不害的記載比較簡略,在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中所附的申不害傳中也同樣簡略,致使我們無從了解申不害政績的詳情。儘管如此,司馬遷還是對這位政治家給以明確的肯定。
韓國的另一位傑出的人物是韓非,本篇中僅有幾句話的記載。從《老子韓非列傳》中我們知道,這位韓國公子曾向當權者提出不少改革建議,但都未被採納。韓國如果能重用韓非,歷史也可能是另外一種面貌吧!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陽(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出身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先後求學於董仲舒和孔安國門下。二十歲開始遊歷名山大川,所到之處均考察風俗,採集史跡傳說。繼承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后,司馬遷得以飽覽朝廷藏書,又隨漢武帝到各地巡遊,增長了見識;他同時開始著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寫一部“名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的通史的遺願。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時因友軍接應不力身陷重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處以宮刑。受此大辱,司馬遷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苟活”。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完成了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著《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