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澀症

白澀症

本病為眼部赤腫不顯,而只覺眼內乾澀不舒的慢性眼病,《審視瑤函》稱之為白澀症,藥物治療難取速效,類似於西醫學之慢性結膜炎或淺層點狀角膜炎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說的慢性結膜炎、淺層點狀角膜炎、視疲勞等病。

病因


陰虛津虧,目失濡養。

病機


1、暴風客熱天行赤眼治療不徹底,餘熱未清,隱伏肺脾之絡所致。
2、肺陰不足,目失濡潤。
3、飲食不節,或嗜煙酒,及偏好辛辣之品,致使脾胃蘊積濕熱清氣不升,目竅失養。
4、肝腎虧損,陰血不足,目失濡養。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乾澀不爽,不疼痛,怕見強光,頻頻眨目,不耐久視。
2、眵多色白或無眵。
3、胞瞼、白睛不紅不腫,黑睛外觀端好,或見白睛赤脈隱隱,或黑睛有細小星點。

二、病證鑒別

1、椒瘡:胞瞼內有明顯細小顆粒如椒似粟,且有癢澀眵淚。
2、瞼內結石:胞瞼內可見明顯的黃白色堅硬小粒,有異物磨擦感或刺痛。

三、相關檢查

眼部檢查:睛赤脈隱隱,或白睛不紅不腫。患眼熒光素染色後於裂隙燈顯微鏡下可查見黑睛有點狀染色。

辯證論治


一、辯證要點

本病須根據局部與全身情況分清實證、虛證。邪熱留戀或脾胃濕熱時,眼澀痛,白睛微紅,有少許眼眵,屬實熱證。肺陰不足時,眼乾澀畏光,久視易疲勞,咽干舌燥;肺虛弱時,眼乾澀羞明,視物疲勞,體弱神疲;腎陰虛時,眼乾澀畏光,淚少,視物欠清,腰膝酸軟頭暈耳鳴

二、治療原則

實證宜清熱祛濕,虛證宜養陰益氣。此外本病遷延日久而致氣血瘀阻,脈絡不暢,見眼澀痛明顯,瞼內及白睛紅赤顯著,赤脈粗大而迂曲者,需加強應用活血祛瘀法。

三、證治分類

(一)邪熱留戀
癥狀:常見於暴風客熱或天行赤眼治療不徹底,以致白睛遺留少許赤絲細脈,遲遲不退,瞼內亦輕度紅赤,可有少量眼眵及畏光流淚,乾澀不爽。
治法:清熱利肺。
方葯:桑白皮湯加減。
常用藥:桑白皮黃芩菊花旋覆花、桔梗、地骨皮玄參麥冬茯苓澤瀉甘草
(二)肺陰不足
癥狀:眼乾澀不爽,淚少,視久容易疲勞,甚至視物不清,白睛如常或稍有赤脈,黑睛可有細點星翳,病勢遷延難愈。全身症可見於咳少痰、咽干便秘,偶有煩熱,苔薄少津,脈細無力。
治法:滋陰潤肺
方葯:養陰清肺湯加減。
常用藥:甘草、芍藥生地薄荷、玄參、麥冬、貝母丹皮夏枯草連翹
(三)脾胃濕熱
癥狀:眼乾澀隱痛,白睛淡赤,瞼內可有粟粒樣小泡,眥部有白色泡沫樣眼眵,胞瞼有重墜之感,病程持久而難愈,全身症可見口粘或口臭、便秘、溲赤而短,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利濕熱,宣暢氣機。
方葯:三仁湯加減。
常用藥:杏仁白豆蔻薏苡仁、制半夏厚朴滑石通草竹葉
(四)肝腎虧損,陰血不足
癥狀:眼乾澀畏光,雙目頻眨,視物欠佳,白睛隱隱淡紅,久視則諸症加重。全身可兼見口乾少津,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夜寐多夢。舌紅苔薄,脈細
治法:補益肝腎,滋陰養血
方葯:杞菊地黃丸加減。
常用藥: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枸杞、菊花、當歸白芍

其他療法


1、犀黃散點眼。
2、黃連西瓜霜眼藥水或10%-50%千里光眼藥水滴眼。

轉歸預后


藥物治療難取速效。

預防調護


1、積極治療暴風客熱、天行赤眼,防止轉變為本病。
2、注意眼部衛生,使用目力宜適當,盡量避免熬夜,加強生活規律性,改變不良習慣和嗜好,注意調節飲食。
3、有屈光不正者,須配戴合適眼鏡。

文獻摘要


《審視瑤函·卷之三·白痛》謂: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朦,名曰白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