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科學與技術

學習科學與技術

學習科學與技術(Learning Sciences and Learning Technologies),是當代大學生了解和掌握學習的知識和技術、理論和方法,調整學習的心態,培養學習的能力,把課內外的知識進行反思與超越的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學習技術與學習能力。

簡介


學習科學與技術
學習科學與技術
學習科學與技術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個人長久以來形成的學習習慣與學習經驗進行總結,了解自己的學習類型、特點與個性,發揮自身的學習優勢,克服學習障礙,激發學習興趣與動力,同時在學習中培養協作精神,在全新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模式中理解和體驗信息時代學習的新要求。
學習是科學,要成為科學的學習者,就必須求真——探索並遵循學習的客觀規律
學習是技術,要掌握高超的學習技能,就必須向善——在刻苦的修鍊中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是藝術,要想在艱苦的學習中獲得樂趣,就必須審美——體驗出神入化的學習意境;
學習更是哲學——領悟真善美統一的學習智慧,創造學習型社會,享受學習化人生!
五項學習技術:“學習目標導向技術”、“自主學習技術”、“團隊學習技術”、“激發與強化學習動力技術”、“學習評價與反饋調節技術”。

學習技術的理論背景:


2 學習環境理論
3 學習科學
4 教學設計理論

學習科學與技術的研究機構:


1 華東師範大學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
2 西北大學聯結學習與基於計算機的建模研究中心
3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4 視覺語言與視覺學習學習科學中心
5 空間智力與學習中心
6 學習的時間動力學學習科學中心
7 匹茲堡學習科學中心
8 教育、科學與技術中的卓越學習學習科學中心
9 非正規與正規環境學習中心
10 非正規與正規環境學習中心

學習科學與技術的經典文章


1.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How Technology Will Shape Learning
《高等教育的未來:技術將如何改變學習》
2.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 Education
《高等教育的標準:信息素養能力》

學習科學與技術的領域專家


1.David Perkins
Senior Professor of Education at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長期從事創造力、問題解決與推理的教學和學習以及教育技術方面的研究。Perkins提出的“理解性教學”(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在美國以及全世界具有廣泛影響,在思維、學習與理解方面的研究成績卓著。
2.克里斯•德迪(Chris Dede)
主要研究興趣是使用技術促進人類的知識創造、共享和習得。他的研究把各種新興技術諸如各種教育情境中,以此提升教育和學習之績效。目前,他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基於建模和可視化、在線教師專業發展、無限移動學習技術、多用戶虛擬環境的學習環境之創建與評估。
德迪主持制定的一個各州教育技術實施評估的政策框架被廣為使用。2001年至2004年,他擔任哈佛教育學院學習與教學系的主任。
3.Seymour Papert
1968年發明了LOGO語言,1980年提出了“Learning by Making”,致力於應用計算機來解釋並促進人類問題解決與思維。
由於在多個領域的突出成就,他被人們尊稱為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他也是近代人工智慧領域的先驅者之一。

桑新民


桑新民(1949年8月27日-),籍貫江蘇常熟,生於上海。著名的未來教育專家,教育技術學,教育情報學的博士生導師。組建了華南師大未來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育科學與管理系網路化學習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桑新民
桑新民
1993年在北京師大評為教授,1994年在北師大創建“未來教育研究中心”,1995年任北師大教科所副所長,1995年受美國邀請,以“國際訪問者計劃”的身份,對美國進行教育專題考察,並被美國教育研究會聘為境外會員。2004年3月作為教育技術學(數字媒體與知識工程)專業學科帶頭人調入南京大學,主持創建南京大學教育技術學(數字媒體與知識工程)本科專業,同時創建網路化學習與管理研究所。已出版學術著作6部,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目前,中國大陸致力於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一線傑出人才大都出自其門下。
代表成果 A、學術論文
25、2005,《探索並遵循專業創建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爭鳴與合作中開創中國教育技術學的希望之路》,《電化教育研究》第9期。
24、2005,《建構主義的歷史、哲學、文化與教育解讀》,《全球教育展望》第4期。
23、2005,《區域教育信息化的戰略思考》,《電化教育研究》第3期。
22、2005,《探索信息時代高校課程與教學的新模式》,《中國大學教學》第6期。
21、2005,《信息時代高校課程建設的新思路》,《中國遠程教育》第6期(下)。
20、2005,《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繼往與開來—— 南京大學專業創建的理念與實踐探索》,《中國電化教育》第1期。
19、2005,《學習究竟是什麼?——多學科視野中的學習研究論綱》,《開放教育研究》第1期,此文被《新華文摘》2005年第十一期轉載。
18、2003,《現代教育技術學基礎理論創新研究》,《中國電化教育》第9期。
17、2003,《從中國未來發展戰略的全局思考一流大學的歷史使命》,《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第3期。
16、2003,《發揮教育對未來社會的選擇功能-- 我的未來教育觀》,桑新民,紀念鄧小平“三個面向”發表20周年論文集。
15、2003,《培養信息時代的新型教育家》,北京師範大學百年校慶報告論文集。
14、2003,《遠程學習新模式的戰略思考》,《中國遠程教育》第14期。
13、2002,《桑新民教授談中國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中國電化教育》第5期。
12、2002,《探索網路文化視野中的教育新天地》,《教育發展研究》第1期。
11、2001,《現代遠程教育:一個令人神往的教育新天地》,《開放教育研究》第3期。
10、2001,《讀者與作者心靈的百期祝願》,《電化教育研究》第8期。
09、2001,《探索信息時代人類文化與教育發展的新規律》,《人民教育》第1期。
08、2001,《基礎教育如何迎接數字化生存的挑戰》,《人民教育》第8期。
07、2001,《虛擬教研模式的構想與實踐》,《人民教育》第8期。
06、2000,《發揮教育對未來社會的選擇功能》,《人民教育》第1期。
05、2000,《現代教育技術專業主幹課程信息化探索》,《電化教育研究》第1期。
04、1999,《科教興國的教育使命—實現人類學習方式的歷史性變革》,《人民教育》第1期(本文已經被選入99年6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全國重點中學高三語文實驗教材)。
03、1999,《技術— 教育— 人的發展——— 教育技術學理論基礎初探》,《電化教育研究》第2、3期。
02、1998,《當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未來》,《中國電化教育》第6期。
01、1997,《當代信息技術在傳統文化-教育基礎中引發的革命》,《教育研究》第5期。(此文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電化教育》等轉載)。
B、學術著作
06、2004,《學習科學與技術》,高等教育出版社
04、1996,《教育哲學對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03、1993,《呼喚新世紀的教育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獲93 年北京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02、1993,《義務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獲1995年全國教育學會優秀專著獎。
01、1988,《當代教育哲學》,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獲首屆全國優秀圖書獎。
12、2005-,江蘇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中之重項目:高校精品課程建設實踐和研究,主持人。
11、2000-2004,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信息時代的學習理論與實踐,主持人。
10、2002-2004,教育部新世紀網路課程建設工程∶《信息時代的學習理論與實踐》網路課程開發,主持人。
09、2001-2005,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大項目:珠江三角洲區域教育信息化戰略規劃與實驗研究,主持人。
08、1998-2001,教育部“九五”規劃重點課題:多媒體與信息高速公路對中小學教育現代化的影響(已結題),主持人。
07、2001-2004,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十、五規劃”課題:信息時代研究生培養模式面臨的挑戰與對策,主持人。
06、2001-2003,《信息時代的新型學習模式與高校課程改革》課題(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21世紀初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計劃”),主持人。
05、2001-2003,教育部高教司“中國現代遠程教育發展戰略研究”(已結題),主持人。
04、2001年1月,成功策劃、籌辦了由華南師範大學與聯合國教科文亞太總部共同主辦的“網路時代的學與教”大型國際討論會,國外120多位專家、學者、校長等出席會議,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03、2000,籌劃並主持了由華南師範大學、香港教育學院、澳門大學共同承擔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姊妹學校項目:《用信息技術推動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
02、1999-2001,在廣州市天河區珠海市開展了教育信息化實驗區和實驗基地建設,主持《深圳市寶安區教育信息化規劃》、《珠海市教育信息化規劃》,並參與了廣東省教育廳珠江三角洲教育現代化和珠江三角洲教育信息化的一系列決策諮詢研究。
01、2001-2001,承擔了教育部“園丁工程”項目:中小學骨幹教師國家級信息技術培訓班(全國唯一的中學計算機教師國家級培訓班)。
學術交流
12、2006,2006年大中華e-教學研討會,香港。
11、2005,高等教育出版社立體化教學初級培訓班報告:信息時代高等教育的新趨勢及其對策思考,北京。
10、2005,2005亞洲教育北京論壇“教育藝術與藝術教育”,北京。
09、2005,全國高校“精品課程建設與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研討會,南京。
08、2004,受新加坡教育部邀請作課程改革的報告,新加坡
07、2003,學術考察,英國
06、2001,網路時代學與教國際會議,廣州。
05、2000,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作會議主報告,北京。
04、2000,教育考察,泰國曼谷,韓國。
03、2000,亞洲遠距離教育年會,香港。
02、1999,中國電化教育年會,作會議主報告,澳門。
01、1995,教育考察,美國。
學術獲獎
09、2005年,《學習科學與技術》獲江蘇省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08、2005年,主編的《學習科學與技術》獲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
07、2004年,全國高校首屆國家級精品課程。
06、2003年,全國高等學校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05、2001年,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稱號。
04、2001年,國家級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03、2001年,廣東省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02、1993年,曾憲梓高等師範院校教師三等獎;
01、1990年,霍英東青年教師獎(教學類);
學術兼職
04、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專家顧問組成員
03、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02、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01、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基本概念


1、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這個屬於最早是有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車可斯基(Paul Zurkowski)於1974年提出來的。他吧信息素養定義為“人們在解決問題時利用信息的技術和技能”。自從信息素養被人們廣泛關注以來,其定義就在不斷演變和發展,對其內涵與外延也有不同的理解。桑興民教授經過多年理論與實踐探索,他認為,可以從三個層次、五個方面概括信息素養的內在結構。
第一層次:
(1)高效獲取信息和批判的評價、選擇信息的能力;
(2)有序化的歸納、存儲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3)運用多媒體和網路表達信息、創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層次:
(4)將以上一整套駕馭信息的能力轉化為自主、高效地學習與交流的能力;
第三層次:
(5)培養和提高信息文化新壞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識與社會責任。

2、學習

中國古語中的“學習”包含“學”與“習”兩個環節,“學”是指人的認識活動,而“習”則是指人的實踐活動。
行為主義的學習定義:學習是在側記和反映之間形成聯接。
斯金納新行為主義的學習定義:學習是在有效的強化程序中不斷鞏固側記和反映之間的鏈接,塑造有機體行為的過程。
格式塔學派的學習定義:學習的目的和市直在於形成和發展人的內在認知結要、完形(“格式塔”)。人在學習活動中不是單純地積累知識,更重要的是不斷地促成“格式塔轉換”,這是一種學習中的“頓悟”,因此,學習絕不是盲目、消極地接受刺激,而是有目的的探究,是富於想象力的創造性活動。

皮亞傑認知學派(建構主義)的學習定義:

學習活動本質上是一種主體轉變課題的結構性動作,其目的在於取得主體對外部自然與社會環境的適應,從而達到主體與環境之間的平衡,同時將這種動作協調結構內化為主題的認知結構(圖式)。

維果茨基社會建構主義的學習定義:

學習是人所特有的高級心理結構與技能,這種機能不是從內部自發產生的,而只能產生於人們的協同活動和人與人的交往之中;這種高級心理最初形成與人的外部活動中,並在活動中逐漸內化,成為人的內部各種複雜心理過程結構。因此,人的心理發展既是個體的又是社會的,個體的知識建構過程和社會共享的理解過程是不可分分離的。

大多數心理學派普遍接受的學習定義:

學習是指人和動物因經驗而引起的行為、能力或心理傾向相對峙就的變化過程,這些變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藥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現出外先的行為。

教育視野中的學習定義:

學習是人類(個體或者團隊、組織)在認識與實踐過程中獲取經驗和知識,掌握客觀規律,使身心獲得發展的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上人類個體和人類整體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超越。

3、元認知

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J.H.Flavell)於1970年首次提出元認知。1976年《認知發展》遺囑中明確闡釋了元認知的含義,即“個人關於自己的認知過程及結果或其他相關事情的知識”,以及“為完成某一具體目標或任務,一句認知對象對認知過程進行主動的檢測以及連續的調節和協調。”簡言之就是對認知的認知。

4、機械學習與有意義學習

機械學習是指學習依稀類相互之間不存在意義聯繫的材料,或學習者在學習中並未理解材料建的意義聯繫。
有意義學習指通過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聯繫而掌握學習內容的徐誒,其中的意義上學習的產物或結果,而不僅僅是所學材料內容的意義。

5、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

接受學習是指學生接受縣城的概念、結論、原理,它是課堂學習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式。
發現學習是要學習的內容不是以定論的形式傳授給學生的,而是由教師啟發學生獨立發現事物意義的學習(解決問題的辦法,事物之間的聯繫、關係、規律、原理),然後對意義進行理解、記憶。

6、學習評價

我們認為依據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學習進展情況、學習結果進行觀察、記錄、測量,對學習效果作出鑒定和評價判斷,並對學習目標進行反思和修訂的活動。

7、學習目標

通過學習所期望或與其達到的結果,它是對學習目的的分解和具體化。

8、學習效率

所謂學習效率就是學習的投入和學習的產出之比。其中,學習的投入是指學習者在過程中所付出的所付出的所有代價,主要包括學習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而學習的產出則是指學習的數量和質量,尤其是學習者通過學習所獲得的提高和發展。

9、2008年河南大學教育評估宗旨

以評促建
以評促改
以評促管
評建結合
重在建設
第五項修鍊》:“學習型組織是一個斷創新、進步的組織,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線,創造真心嚮往的結果,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權利實現共同的包袱,以及不斷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
五項修鍊技術
第一項修鍊: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第二項修鍊: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第三項修鍊: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第四項修鍊: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第五項修鍊: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

理論基礎


1、步入信息時代的兩大技術槓桿

多媒體和Internet
多媒體計算機的普及不僅成為人類步入信息時代的一個重要物質基礎,而且成為信息時代來臨的一個顯著標志。可以說,多媒體計算機和掌握多媒體技術的人共同構成信息時代的社會細胞,當一個新時代的社會細胞成熟了,這個時代也就隨之來臨了。

2、當代信息技術在文化——教育三大基石中引發的革命

閱讀方式的變革
(1)從文本閱讀走向超文本閱讀
(2)從單純閱讀文字發展到多媒體電子讀物
(3)通過與電子資料庫的對話驚醒高效率檢索式閱讀
寫作方式的變革
(1)從手寫走向愛過你鍵盤輸入、掃描輸入、語音輸入
(2)圖文並茂、聲形並茂的多媒體寫作方式
(3)超文本結構的構思與寫作
(4)在與電子資料庫對話中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
計算方式的變革
(1)藉助各類信息技術的高效運算已成為當代最基本的計算能力
(2)文字的數字化使讀、寫、算融為一體
(3)運用信息技術建模、模擬與預測的能力將會越來越重要
我們認為,閱讀的目的是理解,寫作的實質上交流,計算的本意是規劃和預測。

3、人類學習方式演變的三個里程碑

文字的出現
印刷術的發明
信息技術的產生

4、西方心理學對學習研究與認識的深化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認為,學習有兩條規律:練習律和效果律練習律就是徐熙需要重複,重複能使側記與放映之間的聯結得到鞏固和強化,但僅此還不夠,因為實行多次的動作不一定都會使聯結加強。效果律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接可因滿足的效果而加強,也可因煩惱的效果而減弱。因此,從這兩方面來看,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適合於動作練習。
格式塔學派1912年誕生於德國。他們認為學習是一個頓悟的過程。
建構主義學習派以皮亞傑為代表。他們認為學習是主體與客體之間行為的轉變,以適應壞境發展。
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西方心理學對學習的認識,學習是主體行為與心理的轉變,以適應環境的要求。

5、當代教育思想的兩個里程碑

1、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著名報告《學會生存》,在分析導購年代教育特點和展望未來教育發展的時候,提出要突破學校教育的狹隘眼界,把教育擴展到人的一生,成為每個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成為整個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2、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著名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簡稱《德洛爾報告》),從更宏觀的視野中,對學習做了全方位的考察,提出面對急劇發展的未來社會挑戰,人類必須圍繞4種基本的學習能力來重新設計未來教育的目標,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四種基本能力又被稱為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對當今世界各國教育決策者、校長、教師和廣大學習者乃至全球跨世紀教育改革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6、當代大學生學習觀念的更新

1、學習不僅包括知識、技能的學習,還包括情感、態度、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學習。
2、學習是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3、學習的形式和途徑多樣。
4、學習是人全身心參與的活動。
5、學習是一個動態過程。
6、拓展學習的時空觀。
7、注重學習活動的創造性。
8、學習者是學習的主人。

7、專家與新手在認識與學習上的差異

1、對專業知識感知和理解水平、模式識別的差異。
2、對專業知識記憶表徵、思維加工和深度解讀能力的差異。
3、迅速靈活地提取應用相關信息能力的差異。

8、加涅信息加工理論的學習模型

加涅信息加工模型
加涅信息加工模型
加涅,美國心理學和教學設計專家。

9、大學生學習與記憶的策略

1、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學習與記憶。
2、遵循人的生理活動規律學習與記憶。

10、建構主義的學習模式

1、支架式學習
2、拋錨式學習3、隨機通達教學方法進行學習

11、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的新型師生關係

1、在教師的指導與點撥中學習。
2、在師生的對話中因材施教,使師生個性化地學習與發展
3、通過師生之間的平等交往,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
12、學習的分類
根據學習的對象和內容可以劃分為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社會規範的學習。
1、知識的學習
包括概念的學習、理論的學習和問題解決的學習。
2、動作技能的學習
動作技能是個體有意識、有目的地利用身體動作完成一項任務的能力。
3、社會規範的學習
馮忠良先生指出:“規範的學習是在認識與實踐的基礎上,在頭腦中構建起相應的品德結構而實現的。在規範的學習中,既要確立規範行為的需要及動力機制,又要確立規範行為的定向與執行機制。”
13、知識的uexi與動作技能的學習究竟存在哪些區別?
首先,從學習的分類來看,動作及恩那個的學習是比知識的學習高一層次的學習行為,它不僅有知,而且有行,是知與行的統一。
其次,知識的學習是以對概念的理解為基礎,而技能的學習則必須以對一系列操作程序的掌握和駕馭為基礎。
14、四種不同學習類型的交叉關係
四種不同學習類型是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
人們經常容易把這兩種唯獨弄混淆,不少人總是誤認為:“接受學習始終是機械的,而發現學習必然是有意義的,因為只有人們自己發現的知識才是他們真正理解的知識”。奧蘇伯爾專門對這種誤解和混淆做出來澄清,指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這兩者既可能是機械的,也可能是有意義的,這需要根據學習所處的條件來判定。如果能夠把學習課題不是任意地,而是在實質上同學習者的知識結構聯繫起來,並且學習者能夠採取相應的學習新鄉,那麼無論接受學習還是發現學習都可以成為有意義的學習。
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Cardner)研究出版的《智力的結構》,對傳統“智商”測試機器智力觀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對智力概念進行了擴展,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在某種社會或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有效產品所需要的能力”。
這八種智能:言語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身體/動作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節奏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意識智能以及自然觀察智能。
15、學習評價的主要類型
1、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2、絕對評價、相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3、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
4、他們評價與自我評價。
16、學習評價的新理念,新的學習評價觀念特彆強調一下六點:
1、學習評價應以促進學生髮展為目的。
2、學習評價是真實的、重視實踐能力的情境化評價。
3、評價主體多元化、重視被評價者在評價中的地位和作用。
4、評價標準多元化,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5、重視過程評價,關注學習發展的動態歷程。
6、評價方法多元化,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17、影響學習效率的因素分析
1、學習主體的身心狀態對學習效率的影響。
2、學習對象對學習效率的影響。
3、學習手段對學習效率的影響。
4、學習環境對學習效率的影響。
5、學習動機對學習效率的影響。
18、當代大學生為什麼要開展團隊學習
1、信息時代學習發展的要求。
2、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客觀需要。
3、大學生人格與個性發展的內在要求。
19、學習型組織的創建及管理
學習型組織;《第五項修鍊》概括,學習型組織是一個不斷創新、進步的組織,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創造真心嚮往的結果,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包袱,以及不斷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
1、團隊的組建
一、團隊規模一般5~8人為宜,這樣的規模既能夠確保知識來源的多樣化和各種不同思想的碰撞與融合,又能夠確保每個人都有充分交流和參與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便於組織和管理。
二、差異化原則
三、扁平化原則
2、建立信任關係
信任與被信任是一種美妙的高級情感,我們都渴望生活在一個充滿信任的環境中。沒有信任,團隊學習則無從談起。
一、隊員自我介紹。
二、信任遊戲與團隊生活。
3、形成共同願景
共同願景通俗地說就是:“通過團隊學習,我們要追求和得到什麼?”。
4、制定並實施團隊學習計劃
一、制定團隊計劃的重要性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二、如何制定並實施團隊計劃。
首先,需要定位團隊的願景並將其分解。
其次,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逐個使每個具體目標都落在實處,以確保計劃的可行性。
再次,認真分析每一位隊員的特點和興趣是計劃得到落實的又一氣體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