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渡口村

河南平頂山市郟縣冢頭鎮下轄村

李渡口村位於河南平頂山市郟縣冢頭鎮下轄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

明朝初期李姓族人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入,始稱此地為李渡口村。村中一石碑記載,

清同治年間此地為李渡口鎮,1934年複名隸屬郟縣三區,1947年屬冢頭鎮,1958年更名李渡口大隊,歸冢頭公社,1984年複名李渡口村,隸屬冢頭鎮至今。

村莊概況


李渡口村又名列不寇街,隸屬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冢頭鎮,李渡口村坐落於郟縣縣城東北,距縣城8公里,三面沃野,一面依水,一向有“東列黃崗千古秀,西鄰藍河萬代青”的美譽。村子地勢北高南低,東西相對隆起。寨內中間高四周低,形似龜背,河道和寨牆遺跡環繞村莊。冢頭鎮現存資料顯示,李渡口村位於藍河岸邊,因渡口而形成村落。以李渡口村為行政中心輻射楊庄、安庄兩個自然村。組成這個擁有330多戶、1400多口人的行政村,村子不大,平時很安靜。村內有、古寨牆、護寨河、明清古宅數不勝數。
1. 2009年1月31日【李渡口村】列不寇家族群創建
2.2012年9月:【李渡口村】舉行郟縣首屆農機安全技能大賽
3.2013年7月:【李渡口村】入選第六批省級傳統村落名錄
4.2013年8月:【李渡口村】鷹城記憶之古村鄉韻:曾經繁華的商業重鎮
5.2014年5月:【李渡口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
6. 2014年5月:【李渡口村】平頂山新聞網刊登題名為李渡口記事

交通


李渡口村位於郟縣東北21公里冢頭鎮西北8公里處
距省會鄭州107公里、鄭州新鄭國際機場88公里。
李渡口是一市三鄉交界地區,北臨禹州市鴻暢鎮寨子賈村,西臨郟縣白廟鄉老席庄村、郟縣安良鎮酸庄村,公路四通八達。S88武西高速(武陟縣西峽縣)、省道鄭南公路(鄭州—南陽)金孟線公路,縣道李大線和柏堂線(柏墳周—堂街)公路穿境而過。
交通便利可直接與國內各個高速公路接壤,與全國各大城市同步。
公交便利:有通往郟縣的(獅王寺至郟縣)的18路公共汽車通往禹州市的(寨子賈至禹州)的公共汽車,每三十分鐘一班車。
同時李渡口村還開通有發往省會鄭州的客車,每天早上 6:00準時從李渡口發車一小時內可到達省會鄭州
李渡口村古時就是交通發達,處於許荊古道穿村而過(許昌至湖北荊州)
新修安良至鄭南路使李渡口村的交通更加便利了。
李渡口四季
李渡口四季
新上禹平路、落花湖畔風景區待動工。

建築特色


李渡口村的傳統建築中,明代建築約四五處,絕大部分是清代建築,一小部分是民國時期所建。其中有一進二的宅子,也有一進三的宅子,大的有700多平方米,最小的也有200多平方米。保存最為完好的主要集中在李渡口村主街兩邊,一些商鋪的牆壁上至今還留有拴馬石
據記者所見,李渡口村的明代建築與清代建築風格總體很接近,僅有個別地方不同,比如大門,明朝建築開門在房屋正中,大門向屋內伸,留下約一米寬的房檐。冢頭鎮文化站站長王欽正告訴記者,明代建築屋檐較大,是為了容留流浪乞丐。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要過飯,所以對乞丐很同情,就要求每家每戶的房子都留有很大的屋檐,以備雨雪天氣乞丐容身。
李渡口村內的古建築
李渡口村內的古建築
從建築的形制看,部分建築規格較高,屋頂有五脊六獸,大門口有鳳和鹿的圖案。王欽正說:“鳳和鹿,就是俸祿的意思,表示這家主人是公職人員,吃國家俸祿。”記者還注意到,李渡口村清代晚期及民國時期的房屋,其窗戶多為石窗,有銅錢圖案,也有“萬”字形圖案。因為石窗縫隙較小且不能移動打開,其透光透氣性能很差。可是既然性能很差,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家用石窗呢?據王欽正等人介紹,用石窗是為了安全,清末及民國時期,常有盜匪流竄作案,因此很多人家都裝有石窗,防備盜賊,很像防盜網。
總體上看,李渡口村建築格局以北方四合院為主,以兩進和三進院落形式居多,前有門樓,中有過廳,後有堂樓,東西建配房(樓)。紅石基礎,磚木結構,部分房屋五脊六獸。古樓、古房、古窗,保存完好。建築結構嚴謹,氣勢恢宏,石刻、木刻、磚刻工藝精巧,具有較高的建築史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規模連片的古建築群記錄了明、清至民國時期李渡口村的興衰。現存建築的布局、形制、脊飾等及自然理念、風水理念,展現了古代匠師和當時人們的審美理念、心理特點及價值取向。
此外,該村建築群的木雕、石刻工藝,與房屋建築相得益彰,具有獨特的歷史藝術價值。有方形、圓形、古錢幣形石窗,有透雕鏤花木門窗,飛禽走獸、人物鳥蟲等,無處不在,工藝細膩,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歷史村志


在民國以前,李渡口由於藍河漕運的繁盛,成為區域內東西交通的一條紐帶,一直發揮著“渡口”的重要作用。明末清初時,李渡口村逐漸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商貿集聚地。
寨內人口逾千,商號幾十家,四方陸路,車如流水,騾馬相連。當時寨內既有屠行、酒館、藥鋪、花行和染布行。
又有冀中毛和李才娃旅館,李老陳和王清現銀貨,以李冠儒為首的捲煙廠以及李風朝煤行,各行各業,生意都很興隆。據《郟縣誌》載,清同治三年(1864年)全縣共有25處集貿市場,李渡口為其中之一。
據李付營介紹,古村的龜形是天然形成的,傳說其選址為“五龍纏龜”地。“五龍纏龜”是指村寨選址時,以中心街中點為圓心向四周發散的五條射線狀的龍砂層,而這五條帶狀地質層猶如五條巨龍般將村寨纏繞。
所以有“五龍纏龜”之說。此五條龍砂位於地表三米土質層下,自身又有三米砂層深度,從寨壕或村西藍河,可找到並挖出龍砂。

傳統建築群


傳統建築圖片
傳統建築圖片
李渡口村現存傳統建築830間,其中明清建築630間,總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規模不同,形制各異,以中原建築風格為主,兼容渡口樞紐文化,連片成群,來歷清楚。其代表性建築組群有李和風老宅、李之印故居、李和三故居、賈記清老宅、李奇亮老宅、李氏祠堂、賈同娃老宅、李丙現故居、李朝永故居、李發全老宅、李振倉老宅、李南娃花行、李澤之故居、楊奇風故居、李義仁故居、李冠儒老宅、宏運屠行、興隆酒行、濟世堂、華昌捲煙廠等20多處。不僅規模大,而且其歷史街區、古街道、水系、環境風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傳統格局。

李和風老宅

---朱元璋、乞丐避雨
明代建築,現存過廳三間,門前三級紅石台階,門兩側磚牆內切,
半漏木柱兩根,木柱上方有橫坊兩根,橫坊間有木雕花卉三組,
紅石柱礎,過廳正門內凹,青石門墩,內側左右各置木質方窗,
東西山牆突出牆體約10厘米,小灰瓦覆蓋。

李一仁故居

---治黃英雄、車輦、黃馬褂河工帽子
清代建築,現有臨街房三間,面闊10米,進深5米,上棚已翻修。
廳後有西廂房三間兩層,面闊9米,進深3米,磚石結構,五脊六獸,
廂房後有過廳三間,面闊10米,進深8米,磚石結構。門前三級台階,
屋脊後有堂樓一座,面闊10米,進深5.5米,三間兩層,紅石窗,上棚小灰瓦覆頂.

李一仁局子屋

位於李南娃化行東臨,清代建築,現存有過廳三間,面闊10米,進深9米,
門前兩級台階,檐下兩根明柱,紅石柱礎,
上棚五脊六獸,后又堂樓三間兩層,面闊十米,進深5.5米。
磚石結構,紅石窗,門前三級台階,上棚小灰瓦覆蓋。
李義仁因治理黃河立功,受到皇封,得到最高殊榮,
慕名或路過前來拜訪的官員車水馬龍,來問事辦事的人絡繹不絕,
李義仁就在這裡接待辦公,過去把辦公的地方稱為局子屋(舉子屋)相當於現在的縣政府招待所。
過去進京趕考的舉子都可以到這裡免費提供食宿。
直到民國時期,村裡還在“局子屋”辦公問事,處理村務,解放后,村裡在“局子屋”辦起了洋學堂。

李朝永老宅

---卐石質防盜窗
位於路北臨街,清代建築,現存南屋三間門樓一間,面闊10米,進深4.5米,磚石結構。
門樓五脊六,進門有過廳三間,面闊10米,進深7米。
門前四級台階,木質門窗,過廳後有堂樓一座,三間兩層,門前九級台階,
面闊10米,進深5.5米,磚石結構,
一樓窗用紅石刻成卐字,二樓門上方左右各設花門樓一個。

李奇蘭老宅

---轉向樓
這處宅子坐北朝南,一進三,有堂樓,東西樓和過屋樓,結構十分緊湊,不下樓,通過樓花門貫通。
相互周轉,因此稱為轉向樓,在那大刀長矛的時代,可謂是居家防匪防盜的絕妙設計。
從此樓可看出李渡口村先輩們聰明智慧的結晶。
李奇蘭祖上坐擁良田十頃,算得上本地大戶人家。
李奇蘭之子李永懷現任河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外科專家主任,經常出國講學。

李冠儒老宅

---寨首、開明紳士
現存有西廂房三間兩層,面闊10米,進深4米,
過廳樓三間,面闊10米,進深5.5米,出地平二層,紅石基礎。
後有西廂樓房三間,面闊10米,進深4米,堂樓三間,面闊10米,進深5.5米,磚石結構,五脊六獸。
門前四級紅石台階,坐北朝南,該宅院保存較完整,現為李渡口村委會工作點。

李南娃老宅

建於清乾隆年間,佔地500平米,建築面積70平米,為一進三,
主房為一層大房屋,紅石基礎,磚木結構,五脊六獸,上棚小灰瓦覆頂

李澤之故居

---中原第一花、文秀才
李澤之故居為一進三宅院,由李澤之(清光緒年間的文秀才)於清光緒年間創建,
佔地6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
李澤之故居老宅是郟縣境內保護最為完好的一進三院落,宅院主房、東西廂房,
由此可見古時工匠對於住房質量要求十分高,雖經過百年風吹雨打依舊保留著原貌。
主房為兩層樓房,坐南朝北,高10米,建築面積100平方米,
紅石基礎,磚木結構,石窗磚雕,五脊六獸,上棚小灰瓦覆頂。

李文秀故居

---濟世堂、興隆酒鋪、登封商會會長
坐南朝北,被幾座新式房屋包圍著。首進是三間臨街門面,
往後走還有兩進,陪同記者採訪的郟縣住建局村鎮規建辦主任傅山峰告訴記者,
與很多明清時期的民居不同,這座一進三的宅院以實用為主,建築風格相對簡單,
初步可斷定是清朝末年所建,另外,從房檐上雕刻的“寧”、“壽”兩字可以看出,這裡當年是藥鋪。
興隆酒行
李文秀於1865年下半年創辦,聘請寶豐縣皮庄釀酒技術員,用10幾名工人,
在南街路北建了一個蒸酒釀酒作坊。
蒸酒用的是大麥小麥豌豆高粱,水源是深水井,水質甘甜,酒供不應求。
濟世堂藥鋪
---窮人吃藥、富人拿錢
李文秀是清朝光緒年間的文秀才。
他和時任縣令的張勇貴結拜為兄弟,因此經常出入縣衙,為周邊群眾排憂解難。
李文秀在村上經營一處酒館和一個藥鋪,買賣公平,童叟無欺,生意十分興隆。
特別是,藥鋪經營有方,藥品質量最好,價格公道,十里八鄉的百姓生病都會來此取葯,
宗旨是“窮人吃藥,富人拿錢”,窮人吃藥不拿錢,富人吃藥拿葯價的二倍或者幾倍的價錢,
因此李文秀在周邊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口碑,直至今天老人們都還在相互傳誦。
濟世堂藥鋪的第五代傳人,李紀安,李紀濤,也相繼進入醫藥行業,現在禹州市葯城經營中藥材,生意十分興隆。

李魁元老宅

---光利捲煙廠舊址
宅子坐東向西,是個標準的四合院。
民國時期李渡口村創建了捲煙廠,僱工62人,機器數台,小有名氣,日產20萬支香煙,品牌有“永定門”、“紅潤”、“勝利、紅運和紅孩。
1943年李冠儒出任經理,將商號改為“光利”,生產品牌有鴻運菊花、永定門、勝利等,日產二十幾萬支,暢銷
產品暢銷許昌、洛陽南陽、等縣市
同時遠銷山東青島、湖北老河口、山西、安徽、上海等省份,生意十分興隆。

宏運屠行

李五同於1865年創辦,以屠宰生豬為主業,並出售豬肉兼營熟肉

非物質文化遺產


雨前廟會

【三月十三會】
玉仙廟的建成,村民主要是祈求雨水、祈求健康、祈求生育,而以祈雨水而被廣泛的傳播。現在村民還流傳著農曆三月十三“玉仙奶奶真靈驗,不是下雨就是颳風”的說法。遇到乾旱時節,周邊村民會有組織的打著銅器,抬著禮品(祭品),主要是糖果與豬頭,男女老少來到廟裡,由廟裡的人(知事)主持祈雨儀式。一般是鳴放鞭炮火銃后,由村上知名人士宣讀祈雨詞,然後去的男女老少跪拜,上香燒紙結束。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年農曆三月十三有大型的廟會。地點就在廟前,約20畝地的空間,吸引了寶豐、襄縣、禹縣等各地做生意的商戶前來,大概3---5天的廟會,人流在近4萬人的規模。廟會由附近五個村(社)輪流組織,五個社各自花錢請戲,廟會的花費是5個社共同承擔,廟會的內容主要有:祭拜玉仙奶奶、上香祈福、唱戲文化活動、物資交流會、耍猴賣藝、算命賣葯等。
老人回憶說開始前會由4個人抬方桌,方桌上是祭品,後面有樂隊,很隆重的帶領大家進行祭拜玉仙奶奶的儀式。玉仙廟毀后,5個社操持的廟會變成了李渡口村一個社來操持,每年廟會花費及出力基本上是李渡口村民來完成,另外廟會地點改在了村中東西、南北大街上,基本上成為當下各地鄉村能看到的物資交流會,當然村裡也還會請戲,戲台也在村中的新戲台,但是已不再是全體村民參與並欣賞,更多是村裡的老年人在欣賞,廟會的時間也縮短到1天。
從廟重建到現在有不斷有部分村民上廟上香燒紙,除了開工時、請玉仙奶奶入廟無其他活動,廟未來的發展更多的是配合古村落的開發與發展而進行,問到具體期待時,老人機村民更多的是憧憬廟的建成吸引周圍各地人來,促進本村經濟的發展。

秧歌舞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李渡口村的秧歌舞是冢頭鎮民間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秧歌舞成為歡度節日,迎送佳賓、慶賀豐收、增進友誼、開業慶典的禮儀。

紡織

李渡口的紡織在當地很有名氣,據老人口述,自明清以至民國,李渡口當初興旺時,寨內的人口多達千人,店鋪林立,商業繁榮。是當地出了名的紡織大村寨,村寨里共安裝有織布機40餘張,織出的絲織品大量外銷,貿易往來大於海內,頗有盛名,
為古村落帶來了豐厚的財富。今村寨內仍保存有織布機,
70歲以上的老人對織布機懷有深厚的感情,織布技藝在古村寨依然傳承。

玉仙奶奶廟


歷史
玉仙奶奶廟
玉仙奶奶廟
(廟會)是圍繞玉仙奶奶崇拜而發展起來,這一民間崇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20年。
玉仙廟位於郟縣冢頭鎮李渡口村西北方向。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洪武20年李渡口村紳士李忠(本村紳士,有地10多頃)協同方圓5個村的村民(善男信女)自發而建。
道光五年重修一次,目前已經毀壞殆盡,但是廟會一直持續到今天還在進行。
一種說法是:經上下幾百年的歷史變遷,加上兵荒馬亂、兵匪騷擾,玉仙廟遭到嚴重損毀(村中80多歲老人說是國民黨駐軍為建戲樓而拆廟);另一種說法是1953年為了建李渡口水庫拆廟。、最近幾年國家美麗鄉村建設及傳統文化古村落保護的政策與項目推動,萌生了李渡口村藉機發展的念頭,在各界力量的支持與引導下(華谷美麗鄉村建設有限公司、河南省文化廳古村之友等),當地幾位骨幹帶頭帶領村民從2015年3月開始重建廟宇,目前已經建成正殿。
來源
據傳說,明朝前元朝後期,民間得了一種瘟疫傳染病,有的村嚴重到死了都無人埋(整村都死忘)。這個時候,本地祖傳中醫世家的女子玉仙站出來,親自到山中採藥嘗葯,還差點中毒犧牲,最後選用一種中草藥制住了瘟疫並拯救了老百姓。玉仙在當地威望逐漸提高,後來還扶危濟困,懲善揚惡(組織村民一起)。在她去世后,後人為了紀念她,建玉仙廟。
玉仙廟由李忠發起,帶動了方圓4、5個村的村民,花了3---5年的時間(老人也無準確的記憶),建成二層正殿一座、東西各一殿,佔地2---3畝,供奉玉仙奶奶(正殿)、關公玉皇大帝。整個建設過程中,採用“富戶多捐,有錢捐錢,有糧獻糧,有力出力”的方式進行。
成員
玉仙廟建成后,建有功德碑(後來與廟一起被毀),由李忠負責管理,長期有人住廟裡。自建成到廟宇被毀(1953年)期間,玉仙廟崇拜祭祀活動,以李渡口為中心,由周邊鄉村組成五個社(村),輪流主持。每個社有1名負責人(社長)。
五社各設社長,五名社長成為總社(大社)成員。諸社社長有傳襲,有推舉。通常只有德高望重、誠實正直、辦事公正、不謀私利者當之。當時大部分社長是紳士。各社之下分別有若干不等的頭,其負責人今稱為小會長。
總社設一名會長,一名副會長,會長和副會長一般通過選舉在五名分社長中產生。另設保管、出納、會計各一名。玉仙大廟設主持一名,負責看管廟宇香火,歸總社領導。
總社會長以及分社社長等,均為村中德高望重者,皆為兼職,無報酬。每年三月十三組織廟會。
重建
玉仙廟因為近些年國家對鄉村建設重視,而村裡也想藉機做好傳統古村落發展而重建玉仙廟,當下的玉仙廟及廟會,無論在形式上和功能上與傳統相比已有了許多的變化。
目前,玉仙廟在外部力量參與下,提出重建,本村村民李紅欣出頭請來了周邊建廟的大師楊戰軍,本村老年人協會副會長參與下,推選出另外六名有熱情的村民代表組成廟委會,村委會協調村民用地,楊戰軍負責籌資給佔地農戶土地款(600元/畝/年),老年協會副會長負責管賬,建立出糧、出錢、出物的台賬。從2015年3月開始,2015年9月穩神儀式,到現在建成正殿及文物財神殿,計劃玉仙奶奶殿交由山東一家古建公司青石雕刻而建,另外東南、西南還有建鼓樓鐘樓的規劃,南邊建包公殿的計劃。到目前為止,整個重建過程中村民是“有錢出錢,有物捐物,有糧獻糧,有力出力”,村裡的泥瓦匠無償承攬了整個工程。
再認識與可能性
傳統的玉仙廟還是在重建的玉仙廟對李渡口村有重要的影響與作用,尤其是在傳統的鄉村中,其作用更為巨大與緊密。總結來說,玉仙廟給李渡口及周邊村帶來了一個平等參與的集體活動的公共空間;其次在集體活動中合作互助及平等的公正觀念影響下形成了有共同價值觀的精神認同,產生了地方凝聚力;豐富的鄉村藝術文化活動,保留了當地鄉土文化,形成了道德約束之下的鄉村秩序維護與規範。
當下的玉仙廟,我們可以看到它更多的趨向經濟,重建廟是為了配合或說與古村落保護髮展帶來的當下熱衷的鄉村旅遊收入,而廟會雖然一直未斷,但是已經與一個集市無太大區別。廟裡祈福還是各種祭祀儀式大大簡化,無莊嚴感,原有的祈福儀式受制於政府的迷信之意識形態,也基本消失殆盡,玉仙廟的重建及活動得到默許,恰恰是古村落發展之需要方能在村兩委不方便出面而默許下進行。我們也感覺到現在的廟因為集體崇拜活動退到個人空間,而使道德規範作用在逐漸下降,廟裡建好的殿里跪拜后,邊上就是一個功德捐錢箱,讓我感覺不到廟的教化,反而是收錢的印象。廟及廟會管理的組織及機制目前並不十分清楚,這與歷史的組織與機制相比弱化了許多。
當然,我們不是在完全否定今天的廟及廟會,美化歷史上的廟及廟會。歷史上的廟及廟會是與倫理教化展開道德約束下的活動,對婦女的壓迫及人性束縛是不爭的事實,另外廟及廟會更多的是紳士或有知識的人在管理,參與主體不複雜,實際廟外並不是平等的。相比今天的廟與廟會更功利性與經濟性,個人的權利的訴求更為明顯,參與主體更加複雜多元,共同的價值觀很難統一,已經不再可能以一個共同體來開展相關活動,而是各個主體間彼此權責利明確探尋合作發展的方式。為此,我們希望開放、包容、理解的態度共建合作機制,而更為重要的是李渡口村村民依託廟能否與當下村裡的老年人協會、合作社等先整合成一個一致對外,有共同文化價值的村莊共同體,我們繼續觀察之,期待之。
玉仙廟的傳說
李改新
豫西南,是一片廣袤的大地。而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星羅棋布地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小村落。而每一個村落都有她的獨特、奇妙和神秘。然而有這樣一個村落卻有著謎一樣的傳說。
平頂山市許昌市的接壤處,有一個距郟縣縣城約十餘公里的小村落---李渡口村。這是一個房古、水美、村綠、人秀、民淳的小村落,也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傳統村落。
在李渡口村南,有一個被村民稱之為“老寨”的古寨遺址。這裡原是寨高牆厚,三面是濠溝,一面依水。歷史上曾是四鄉八堡窮苦人躲避土匪的避難場所。寨內的西北方是古老的玉泉廟遺址。老寨子坐落在藍河東岸,與西岸的北營寺(也叫斷梁寺、背陰寺)隔河相望。聽世代居住在這裡的老人講,玉泉廟坐北朝南,有大殿和東西兩座偏殿構成。大殿雄偉高大,富麗堂皇,裡面供奉著雕工精細、慈眉善目、儀態端莊的玉泉奶奶塑像。緊臨老寨西牆腳下是兩潭清水(原是一湖清水,后因地質運動把她一分為二),被村民稱之為“大圓坑”和“小圓坑”,即大眼泉和小眼泉,由地下噴出的泉水眼大小而得名,又因水純如玉得名玉泉。這裡清秀蔭柔,疏落有致的楊柳散落在玉泉周圍。潭面水平如鏡,映出東側高大聳立古老塞牆的倒影,活像巨龍盤踞深潭。神泉碧潭尤以夏季林蔭、水豐、草綠、花美為最佳。
相傳很久以前,在藍河畔玉泉神潭內有一座宮殿,宮殿里住著守護玉泉的神---玉泉奶奶。玉泉奶奶不像其他神靈有著偉岸高大的金身。她小巧玲瓏,象維納斯女神像,美麗得不可思議;她的頭髮向額上梳攏,面目清秀柔和,寶簪入髻無與倫比;她的衣衫優雅高貴,無可比擬。她的美不止是文靜和嚴肅的美,而是超凡入聖的美。常伴隨其左右的是她的幾個蝦兵蟹將,而其中有一個足智多謀的老鱉精。
玉泉廟緊臨古老的李渡口村,而李渡口村又有一個古老的市集曰“三月十三”。每年到三月十三市集曰,方圓上百里的人都要來趕市看戲。有一年的市集曰,為慶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離玉泉最近的幾個村莊,每村請來一班藝人,在市集上搭台唱戲。村中有細心的人一數共五台大戲,可樂壞了十里八村的人們。沒到市集正日子,市集就非常熱鬧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穿著各種各樣的衣衫,拿著各種各樣的物品,摻和在一起,揉成一整塊似的;你擠我,我擠你,推來擁去;身子瘦小靈巧沾了光,身體胖的,塊頭大的,再笨拙一點的,那可就倒霉了;不要說挎籃子挑擔子的人,不能從市集上通過,就是只背個筐子的,也得舉到頭頂上去。種種尖銳刺耳的叫喚,組成一陣陣不斷的和野蠻的喧囂。有時候從一個漢子強壯的胸膛里突然吼出一聲爆發的聲音,或一頭系在大樹上的老黃牛忽然長號一聲,那些喧鬧瞬時就被蓋住了。
玉泉奶奶聽說市集上很熱鬧,便派老鱉精前去查探。老鱉精出了玉泉神潭宮殿,平靜的玉泉水面慢慢地激起許多氣泡來,接著又迅速地往上一冒,象是打斜里湧出一塊沉在水底的黑炭,颼地騰到水面上來。環顧左右,見四下無人,就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個風度翩翩的書生,向市集走去。就在老鱉精變人之際,剛好一童子在河邊草叢中撒尿。童子目睹了老鱉精的變化過程,不禁心中好奇,就跟在後面來到市集上。老鱉精在市集上轉了一圈后,回到玉泉神潭邊,又搖身一變,恢復鱉身進入潭裡。童子回到家裡把所看到的情形對家人說了,於是村裡人都知道了。
老鱉精回到水中宮殿,把從市集上看到的熱鬧情形向玉泉奶奶講說一遍。第二天,正值市集正日子,玉泉奶奶叫兩個蝦兵變成人形抬一頂小轎,而老鱉精變成的書生在轎旁引路,前去市集看戲。哪知,剛上岸就被村裡人跟蹤,等到了市集上,人們都擁到轎前看稀奇。玉泉奶奶在轎里被人們看得滿臉通紅,一氣之下拔出寶簪向天上一扔,只見一道閃電過後雷聲大作,狂風呼嘯,傾盆大雨從天而降。人們紛紛跑開避雨,玉泉奶奶趁機脫身。
玉泉奶奶回到玉泉宮殿後非常生氣大聲斥責老鱉精,並要老鱉精將功贖罪,每年的三月十三都要給趕市的人們一個教訓。從此,該地就流傳著一句諺語:“玉泉奶奶好作精,不是下雨就颳風”。每年的三月十三也真應了這句話。
人們為了在市集曰免遭風雨之苦,在玉泉神潭邊上修建一座廟供奉玉泉奶奶,玉泉廟也由此而得名。

名人


李義仁

是清朝乾隆年間一個監生。清朝乾隆年間,黃河決堤四十五里,老百姓生命財產遭受很大損失,朝廷下旨修堤治黃,命大臣劉統勛劉墉之父)為總指揮負責水利治理工程。李義仁則擔負起郟縣段水利工程重任。李義仁明確分工,各負其責,收購圓木、灌木條和高粱稈,提早為治理工程備足材料。因此,郟縣段水利工程較其他縣提前一個半月完工。因治理水患立功,李義仁被封為天下“第一監生”任工部侍郎,主管全國的水利治理工程,並因此受賞車駕、黃馬褂、河工帽子、玉輦五色鞭、朝天凳

李文秀

是清朝光緒年間的秀才,他和時任縣令張勇貴為結拜兄弟,經常出入縣衙,為周邊群眾排憂解難。李文秀在村上經營一處酒館和一家藥鋪,買賣公平,童叟無欺,生意十分興隆,特別是藥鋪經營有方,葯的品質最好,價格公道,十里八村的百姓有病都會來此取葯。他藥鋪的宗旨是“窮人吃藥,富人拿錢”,窮人吃藥不拿錢,富人吃藥拿葯價的二倍或者幾倍的價錢,因此李文秀在周邊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口碑,直至今天老人們都還在相互傳誦。記者在李渡口村採訪時見到了李文秀家的後人、71歲的村民李廷傑。據他回憶,其爺爺的爺爺即秀才李文秀在鎮上開了一家中藥鋪,家族中的其他成員挨著藥鋪開了一家酒館。藥鋪一直維持到解放前後。李廷傑記得,小時候老是偷吃藥鋪里的味道發甜的藥材,如甘草圓肉等,後來家裡人就把這些藥材放在最高處,讓他夠不著。

經濟文化


經濟

雨前廟會
雨前廟會
李渡口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漢初已成村落,唐代修建古寺“關帝廟”,明代開始逐步形成集市,伴隨著經濟繁榮,這裡形成許多傳統習俗。據王欽正介紹,李渡口有古剎廟會,其內容包括民間戲劇表演、鏗鏘銅器舞和威風鑼鼓等。李渡口村秧歌舞是郟縣冢頭鎮民間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地人歡度節日、慶賀豐收、迎送嘉賓、開業慶典、增進友誼的禮儀。李渡口還有紡織傳統,自明清至民國,興旺時寨內的人口多達千人,店鋪林立,商業繁榮,是當地出了名的紡織大村寨。村寨里安裝織布機40餘部,織出的絲織品大量外銷,經貿往來達於海內,享有盛名,也為古村寨帶來了豐厚的財富。
今村寨內仍保存有織布機,70歲以上的老人對織布機懷有深厚的感情,紡織技藝在古村寨依然傳承。李渡口的銅器舞源遠流長,每到節日,鄉親們都要打銅器慶祝,還有獅子舞、竹馬旱船高蹺等,一時間鑼鼓喧天,人流如織。李渡口村有生產捲煙的傳統,民國時期李渡口村創建了捲煙廠,岳朝久出任經理,僱工62人,擁有切絲機捲煙機各一台,日產20萬支香煙,品牌有“永定門”、“紅潤”、“勝利”。1943年李冠儒出任經理,將商號改為“光利”,生產品牌有“鴻運”、“菊花”、“永定門”、“勝利”等,日產二十幾萬支,暢銷青島、湖北老河口等地。

文化

李渡口村還曾經是古人先賢傳道講學之地。清朝時的李榮光,民國時的李永寬、王久成等曾在這裡辦學講學,他們以“百善孝為先”為祖訓,傳授孔孟之道,使李渡口人才輩出——明朝末年有武舉人李和三,清朝有武秀才李澤道、李記、李啟龍等,文秀才有李澤芝、李已儒、李文秀、李義仁等。

藍河


藍河
藍河
藍河是北汝河的一條較大支流,發源於禹州市文殊鄉宋庄村,上游地處深山區,中游為丘陵區,下游為平原地區。藍河自禹州市鴻暢鄉小趙寨進入郟縣安良鎮牛庄村,流經郟縣安良、冢頭、長橋3個鄉鎮,到長橋鎮西長橋村東注入北汝河。
藍河全長76.6公里,流經郟縣段長23.8公里,流域面積262平方公里,其中郟縣境57平方公里。藍河有支流7條(禹州境4條,郟縣境3條),地表水較豐富,常年水流不斷。
上游禹州境內建小一型水庫柏寨水庫一座,中游郟縣境建小一型水庫水磨灣水庫一座(1975年建),1955年在下游冢頭鎮李渡口村西建成小二型水庫藍河水庫,該水庫曾澆地2.5萬畝,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因嚴重淤積而廢棄。
在肖河、胡河等3條支流上建6座小水庫。在藍河下游建梁庄、天地廟、羅溝、冢頭北、龍泉寨5座水力自控翻板閘,並在沿河建15處提灌站。藍河夏季洪水暴漲,水勢猛,流速急,歷史上曾出現多次水患災害,解放后建設了水庫及自動閘,控制洪水,變害為利,造福百姓。

戲樓


4月9日,對於李渡口村及鄰村的村民來說,是個值得慶賀的日子。因為從這一天開始,由李娥仙女士及丈夫苗銀虎先生捐資建設的潞銀文化廣場就要竣工並投入使用了。
今年43歲的李娥仙女士,早年和丈夫到山西省長治市創業,如今擁有一家資產達2.6億元的大型洗煤焦化企業。她的家鄉李渡口村是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古老村莊,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三是該村的傳統廟會,但村裡一直沒有一個像樣的舞台。致富后的李娥仙女士富而思源。
今年初,她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捐出13.5萬元用於建設一個集娛樂、健身和演出為一體的文化廣場。經過工程技術人員的精心設計和施工人員的緊張施工,潞銀文化廣場終於趕在今年廟會前竣工了。該文化廣場包括一個舞台樓和一個標準化籃球場,能滿足不同文藝團體的各種演出、排練活動以及群眾娛樂、健身的需要。

娛樂


6月17日,夕陽西下,涼風習習。郟縣冢頭鎮李渡口村的大姑娘小媳婦穿得漂漂亮亮的,像趕集似地來到村戲樓前的空地上,一手拿扇子,一手拿手絹,趕著去扭大秧歌。以前一到農閑,李渡口村的婦女經常湊到一塊兒打麻將、玩撲克,時不時地還惹出點 是非來。這引起了村兩委會幹部的重視。他們認為,雖然生活富裕了,水泥路也修到家門口了,村容整潔了,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鄉風文明。在村委會主任李付營的張羅下,村裡組織開展了扭大秧歌活動。一個60多人參加的大秧歌隊組建成了,其中有8歲的孩子,也有60多歲的老人,有的一家祖孫三代都來了,個個精神抖擻,臉上帶著笑容,扭得非常起勁。如今,傍晚的李渡口村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充滿了歡歌笑語。這樣一來,大夥兒白天忙著發家致富,晚上忙著扭秧歌、打籃球,賭錢的不見了,扯“老婆舌”的沒有了。

民生事業


郟縣首屆農機安全技能大賽
平頂山市第一屆農機大賽李渡口縣城
平頂山市第一屆農機大賽李渡口縣城
網訊(記者王孟鶴)9月6日,郟縣冢頭鎮李渡口村熱鬧非凡,郟縣首屆農機安全技能大賽在這裡舉 行。這是我市首個農機安全技能大賽。來自郟縣9個農機合作社的16名機手在此進行了吊瓶子、扎氣球、裝卸輪胎3項競賽。第一個上場的機手靳朋飛在比賽開始后,在規定的行車位內迅速倒車,用固定在拖拉機升降器上的鐵絲串起直徑5厘米左右的拉環,倒車20多米掉頭,將拉環放入指定位置。 “就像拿線穿針一樣,操作拖拉機倒車穿鐵環真的不容易。”靳朋飛在規定的3分鐘內完成了2次任務后,活動組織者對筆者說。 “這孩,裝卸輪胎速度比第二名快了將近1分鐘,真快!”在裝卸輪胎的比賽現場,來自郟縣王集鄉辛庄村光大農機合作社的機手劉亞超的成績讓在場的機手、群眾為之欽佩。今年22歲的劉亞超在農機合作社裡專門負責維修各類農機設備,最終他以10.5分的總成績獲得郟縣首屆農機安全技能大賽的第一名。 “昨天上午我接到通知,就代表我們合作社來比賽了。”滿頭大汗、雙手機油的劉亞超表示,之前他並沒有接受過任何訓練,取得此次成績純粹就是平常積累的結果。 “此次比賽旨在提高機手農機安全技能水平,以更好地為農民服務。”郟縣農機局局長魏龍峰表示,郟縣縣委、縣政府對農機安全工作高度重視,郟縣農機局將繼續加強農機安全管理,確保農機安全生產。

主要職能部門


李渡口村兩委會
姓名職務職責及分工
李國華村黨支部書記
主持村黨支部全面工作
具體負責黨支部組織建設、宣告。
主要抓好財務審核工作
李付營村委會主任
主持村委會全面工作
具體負責行政、
會計、項目引進
李振圈村委副主任
協助做好村兩委會全面工作
具體負責老年協會
村環境治理等
周香村委會委員
主要負責計劃生育
文書、出納
兩委會有關材料撰寫等工作
李英傑村委會委員
負責團支部、林業、教育
民兵、民事調解等工作
李超紅村委會委員
主要負責電力、科技
、遠程教育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工作
孫中有理財組長
村民代表主要負責監督村委會
財務收支與公示明細
老年協會
李渡口村老年人協會主要成員
會長
成員
李振圈
李廷元、楊金懷、安金田、賈自檢、李東保、梁樹林
協助村委會搞好村容村貌治理、環境衛生監督、民事調解、
村內置金融合作社資金監管
李渡口村老年人協會成立大會
李渡口村老年人協會成立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