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山東省委員會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山東省委員會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山東省委員會是山東省各級團組織的領導機關。
負責團省委直屬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工作;籌措青少年事業發展經費。承辦省委、省政府和共青團中央交辦的其他事項。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作為戰勝國之一的中國政府提出收回山東主權、取消“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的正當要求,遭到帝國主義國家的拒絕。會議悍然規定德國將在中國山東獲得的一切特權轉交給日本。北洋軍閥政府喪權辱國,竟欲在和約上簽字。列強的公然欺侮,政府的賣國醜行,激起了愛國學生的極大義憤。
1919年4月19日,濟南各校代表百餘人集會,宣告成立山東學生外交後援會。4月20日,濟南舉行規模盛大的山東國民請願大會。6個專門學校和全市師範、中學、高小乃至部分初小學生停課參加集會,抗議政府賣國行為。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火燒賣國賊曹汝霖住宅,痛打賣國賊章宗祥。消息傳來,濟南學生群情沸騰。7日,以學生為主體舉行國恥紀念大會。學生們胸佩三角形白布,上書口號:“討伐國賊”、“頭可斷,青島不可失”、“寧流熱血死,勿為亡國奴”。6月28日,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北洋政府駐和會代表未敢在和約上簽字。至此,“五四”愛國運動的兩個具體目標——懲辦賣國賊與拒簽和約,都勝利地實現了。經過“五四”愛國運動,山東青年認識到,雖然進行了辛亥革命,君主制度已經推翻,但是帝國主義列強仍舊在欺侮中國,中國仍舊處在軍閥的專制、腐敗的黑暗統治之下。必須起來鬥爭,根本改造社會。
1920年11月21日,在濟南的學生中成立了一個社團:勵新學會,成員22人,多數是省立第一師範和省立第一中學的學生。學會多次舉行學術討論會,出版《勵新》半月刊6期。王燼美是編輯主任,鄧恩銘是學會的庶務。1921年9月,王燼美、鄧恩銘在濟南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這是一個讀書會性質的組織。所讀的書有:《唯物史觀》、《馬克思傳記》和《共產主義ABC》等。在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裡,開展了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論爭。勵新學會和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為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山東創建作了組織上的準備。
1921年12月,王燼美、鄧恩銘啟程到莫斯科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1922年5月,回國建立直屬中央的濟南中共獨立組,7月,改為中共濟南地方支部。同年5月,濟南的王用章、滕沛昌到廣州參加全國第一次勞動代表大會,列席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式。回到濟南,王用章在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集會上,傳達了建團的有關事宜。在中共濟南地方支部直接主持下,濟南開始創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地方組織。
1922年8月16日,在中央派來的陳為人協助下,中共濟南地方支部書記王燼美在濟南介紹賈乃甫、郝永泰、王用章、王復元4人入團。作為建團的骨幹,當時共產黨員不論年齡大小都參加青年團。9月份,又有王翔千、鄧恩銘、李卓午、馬馥塘、宋輔聖、方鴻俊、王象午7人入團。9月16日,在陳為人主持下,舉行了濟南地方團(也稱山東地方團)的成立大會。山東是建團較早的省份之一。
1923年8月,團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舉行。大會在決議中說:“濟南地方團各種群眾運動頗努力,對於教育宣傳、勞動運動亦有較好的成績。”這是團中央對山東團的早期工作的積極評價。
1923年10月,團中央派來山東幫助工作的王振翼到青島,協助鄧恩銘進行建團工作。11月18日,鄧恩銘發展職業學校許興業、李松舟、傅健生等8名學生和電話局孫秀峰、王少文兩名職員入團。加上在濟南入團的鄧恩銘和王象午一共12人,組成了兩個團支部。鄧恩銘為臨時書記兼職業學校支部總幹事。
1924年7月起,團濟南地委下設組織、宣傳、農業、學生、婦女等部門。山東建團早期,由於共產黨員、青年團員人數都不多,所以經常在一起活動。團組織沒有自己獨立的機關,存在著黨團不分的現象。1924年4月千佛山下召開會議之後,黨團才開始分別活動。1924年8月,李耘生任濟南地方團書記。1924年12月建立青島地方團。李耘生、關嚮應等先後任濟南、青島團的主要領導人。自1923年至1927年,淄博、青州、壽光、廣饒、煙台、濰縣(今寒亭)、冠縣、齊河、高苑(今高青)、曲阜、臨朐、高密等地相繼建團。1926年7月,建立全省團的統一領導機構:共青團山東區委員會,關嚮應等先後任書記。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中國共產黨須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大會決定在堅持共產黨在政治上、組織上獨立性的前提下,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實行合作。山東的黨、團組織,認真貫徹了黨中央決定。1923年11月,濟南有9名團員加入國民黨。1924年兩黨合作正式形成之後,2/3的團員加入國民黨。濟南地方團各個支部都提出“協同C·P(共產黨的英文縮寫)發展並整頓民校(國民黨的代號)組織。”“發展民校左派組織”“與民校合作進行一切工作”。王燼美任國民黨山東臨時省黨部執行委員,鄧恩銘任青島市國民黨臨時執委會委員。
大革命失敗后,山東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遭到了國民黨軍閥的屠殺,山東黨、團省委遭到了叛徒的嚴重破壞。在國民黨和新軍閥韓復榘的反動統治下,一些團的組織基礎較好的地方,組織農民暴動,遭到嚴重摧殘。團的省級領導機構多次遭到破壞和鎮壓,團省委幾名主要領導人和一些團員被逮捕或被殺害。1929年4月、1930年2月,團省委兩次被破壞。1929年下半年至1931年底,沒有團省委。1932年1月在濟南成立共青團山東特委(因團員人數很少,故名特委),姚第鴻、宋澄等先後任書記。
1931年9月18日,駐紮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向中國東北軍駐地發起進攻。蔣介石命令東北軍“絕對不抵抗”,東北三省123萬平方公里國土4個月全部淪喪。濟南學生請願團衝進國民政府,蔣介石被迫出來接見。“九·一八”事變后,一些團組織和團員青年,站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前列,因而團組織較前有了一些發展,濟南、青島、曲阜、濟寧等地團員青年積極發動罷課遊行、卧軌截車,積極參加赴南京請願鬥爭,紛紛成立國難後援會、學生救國軍、抗日義勇軍、救護隊,進行軍事操練。此後一段時間,各地罷課鬥爭此起彼伏,團組織不斷遭到嚴重破壞,團的領導人和一些團員被捕,此後未再建立全省性團的領導機構,但個別地方團的組織仍堅持革命活動和發展團員。在國民黨反動統治嚴重的白色恐怖下,山東的共青團和共產黨一樣秘密開展活動,執行著與黨相同的革命任務和秘密工作方法,同時,以候補黨員的條件來要求入團的青年,因而共青團成為一個狹小的組織。這一時期,山東全省的團員人數最多時未超過一千人。
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學生兩次憤而罷課,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省立濟南高級中學12月16日首先罷課。17日,濟南鄉師等各中等學校相繼罷課。高中、鄉師、濟南師範等校秘密成立學生抗日救國會,以這幾所學校為主,成立濟南市學生抗日救國會聯合會。計劃發動全市學生上街遊行,聲援北平的同學。1936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青年工作的決定》。決定“根本改造青年團及其組織形式,使團變為廣大群眾的非黨的青年組織形式”從此,山東停止發展共青團員,絕大多數團員轉為共產黨員。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濟南、煙台、東平、臨沂、黃縣(今龍口市)等許多市、縣,都有不少青年經中共組織安排或自動奔赴延安。連教會辦的齊魯大學也有6名學生投奔延安,1937年10月,臨沂有10餘名學生去陝北,他們從陝北來信后,臨沂又有100多人前往。全省中等以上學校奉命南遷內地,惠民中學和惠民鄉師在內遷途中,有100多名學生從兗州經山西去了延安,參加八路軍炮兵團或隨營學校。此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山東青年組織有:“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青年救國團”、“青年救國會”、“青年抗日先鋒隊”、“青年聯合會”等。其中以青年救國會最為普遍,存在的時間較長。抗戰勝利后,“青救會”改名為民主青年聯合會。山東省青救會和省青聯的主要領導人先後為楊滌生、陳放(后名陳琳瑚)、鍾效培等。1944年底統計,全省青救會員47萬餘人。
1939年4月,由民先山東省隊部、《青年戰線》社和臨郯、萊蕪、沂水、莒縣、蒙陰青救團等7個青年團體發起,同年4月25日至5月10日,在沂水縣的夏蔚村舉行蘇魯戰區青年團體臨時代表大會,150餘名代表中有共產黨員、民先隊員、青救團員,也有國民黨員、三青團員和其他愛國青年。大會選舉成立全省青年組織的統一領導機構——蘇魯戰區青年抗日救國聯合會。
1940年7月26日至8月26日,在臨沂縣青駝寺村舉行山東省“聯合大會”期間,舉行山東省第一次青年代表大會,到會各地區青救會的代表40餘人。
1942年2月中旬,在沂南縣常山莊舉行山東省第二次青年代表大會。各地參加代表大會的代表五六十人,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到會講形勢,提出為開展群眾武裝鬥爭,首先要把青年武裝起來,要成立青年基本武裝。陳放作《一年半山東青年工作總結》,提出:山東好漢,參軍參戰,要大力發展青抗先(青年抗日先鋒隊)。鍾效培作大會總結《為實現全體全面的青年運動而奮鬥》。會後,全省各地集中力量發展青抗先,掀起建設青年武裝的高潮。
1945年9月30日至10月13日,在臨沂城舉行山東省第三次青年代表大會。膠東、渤海、魯中、魯南和濱海都派代表到會,共32人。大會通過了山東青年抗日救國聯合會《組織章程》和《行動綱領》,選舉了第三屆省青聯執委會。這次大會,確定了抗戰勝利后青年運動的任務:在老解放區,通過開展學習活動,組織青年的大多數。在新解放區農村,發動青年參加反奸訴苦和減租減息,從而把青年組織起來。在新解放的中小城市,廣泛團結和積極爭取知識青年。
1946年春天,山東省青聯派人到延安,向中共中央青委彙報工作。在延安,山東的杜前、馬儀、李誠、李雲潔等同志兩次列席中共中央書記處討論建團的座談會。1946年11月5日,黨中央發出《關於建立民主青年團的提議》。《提議》指出:“中央認為今天應該成立新的青年積極分子組織,此組織應比過去共產主義青年團更群眾化、青年化。政治上接受黨的領導。其名稱擬定為民主青年團或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青年團應該是解放區黨、政、軍、民工作的忠實助手,”《提議》責成各中央局、各分局擇地進行建團試驗。山東省青聯立即在濱海地區莒南縣金溝官莊設點進行建團試驗。1946年12月24日,金溝官莊建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山東省第一個團支部。1947年1月,華東局召開青年工作會議。傳達中央建團的指示,介紹金溝官莊的典型經驗,擬訂了《山東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章草案》,確定建團試驗擴大進行。每個區黨委選擇一個縣,在全縣範圍試驗建團,會後,濱海區在莒南縣、魯中區在沂南縣、渤海區在利津縣、膠東區在海陽縣、魯南區在平邑縣,進行試驗建團。
1947年5月17日,華東局發出《關於建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指示》,要求“把建立新青團的組織,看作目前重要工作之一。”
1948年11月華東局正式成立青委,委員劉導生、杜前等7人,書記楊滌生。後來,楊滌生調團中央,由劉導生代理書記。
1949年3月30日,青年團山東省籌備委員會在濟南正式成立。(同年9月改稱:青年團山東省工作委員會,簡稱:團省工委)書記劉導生、副書記杜前。兩年的試驗建團,為普遍展開建團,從思想上、組織上作了準備。1949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發出《關於青年團工作的指示》,強調立即建立和健全團的各級組織,配備足夠數量的幹部。青委書記必須具備同級黨委委員或下級黨委書記的水平。黨支部設青年委員,劃出部分優秀的青年黨員作為建團的基礎和骨幹。
1949年9月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山東省配備團的專職幹部3785人,全省團員8萬餘人。 1952年9月山東省第一次團員代表大會召開,此時全省團員達68.8萬人。會議選舉產生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屆山東省委員會。
1955年12月27日,毛主席為《莒南縣高家柳溝村青年團支部創辦記工學習班的經驗》一文加了按語:“……,山東莒南縣高家柳溝的青年團支部做了一個創造性的工作,看了這種情況,令人十分高興……記工學習班這個名稱也很好。這種學習班,各地應當普遍地仿辦。各級青年團組織應當領導這一工作,一切黨政機關應當予以支持……”1958年6月,團的三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組織廣大青年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毛澤東著作的決議》。1960年4月10日至20日,共青團中央和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聯合召開了全國青年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毛澤東著作的現場會議,交流總結了組織青年學習的經驗。
1957年5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關於將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決議》。
“文化大革命”中,團省委從1967年1月停止了活動。1969年,中共中央提出整團建團,1970年7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整團、建團工作的通知》,1973年,團省委恢復工作,全省93%的基層團組織恢復活動。
1978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召開共青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通知》。《通知》為共青團分清了大是大非問題,明確了新時期共青團工作的重要性和前進的方向。1978年10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結束了十幾年的工作“一無章、二無綱、三無團中央”的局面。這是共青團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共青團對青年進行解放思想、樹立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教育,要求青年從“階級鬥爭是青年的主課”“左”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樹立起以“四化建設為主課”的新觀念,學四化、干四化,促進四化建設。此後全國各級團組織廣泛開展“爭當新長征突擊手”活動,把廣大青年的熱情、智慧、力量,集中到四化建設上來。
1979年5月,山東省第六次團員代表大會召開,深入批判了“四人幫”破壞共青團工作的罪行,認真貫徹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共青團十次代表大會精神,動員全省廣大團員青年在撥亂反正、實現黨的工作重點轉移中,發揮助手和後備軍作用。
1981年,山東省新長征突擊手代表大會在濟南召開,出席這次會議的有工業、農業、科技、文教、衛生等各條戰線的青年先進集體代表359人。大會表彰了一批先進集體和新長征突擊手。
1982年10月,山東省第七次團代會召開,號召全省團員青年認真學習黨的十二大文件,堅定“四化”必勝的信念,提高對精神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在實踐中做兩個文明建設的英勇突擊隊。大會研究確定了新的工作任務:團結帶領全省青年深入開展新長征突擊手活動,充分發揮青年在經濟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
1982年11月,團省委召開“模範共青團員”張海迪表彰大會,在全省開展向張海迪學習活動。之後團中央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命名表彰大會,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1982年全國第一個文明禮貌月開始后,山東省廣大團員青少年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以“五講”、“四美”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禮貌活動,學雷鋒、學先進、樹新風,優質服務活動,為凈化、美化、綠化齊魯大地發揮了突擊隊的作用。1983年元月中旬,團省委召開團地市委書記會議,對文明禮貌月活動進行了部署。全省各級團組織著力抓了創文明崗位、文明機台等活動,引導青年立足崗位,破舊俗、樹新風。1984年的第三個文明禮貌月活動中,全省各級團組織發動青少年興建“青字型大小”工程,興修青年路、營造青年林、修建青少年宮、開展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可愛的家鄉”為主題的演講、歌詠、說唱活動。全省各地團組織成立“學雷鋒小組”、“青年助耕隊”、“尊老敬賢隊”50餘萬個,深入社會開展文明禮貌活動,受到社會歡迎。
1987年9月,山東省第八次團代會召開,提出了我省共青團工作目標:在全面改革的新時期,忠誠地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以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三大精神為指針,堅持用共產主義思想和現代科學文化武裝全省青年,在富民興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努力形成有山東特點的共青團工作新局面。
1989年,在省委的領導下,團省委聯合省委宣傳部等單位舉辦了“第一屆青年科技文化節暨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周”活動,活動展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和廣大青年的精神風貌,為全省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1992年9月,山東省第九次團代會召開。會議提出了今後五年全省共青團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任務,要求全省各級團組織、廣大團員青年,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基本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振奮精神,大膽創新,全面履行團的社會職能,加強團的自身建設,在改革開放、富民興魯、振興中華的偉大實踐中建功立業,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團山東省委書記 陳必昌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英雄山路4號。
其機關的主要職責是:
一、領導全省共青團工作,組織全省共青團組織圍繞全省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開展工作,在省內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中發揮黨的助手作用。
二、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推進全省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設;負責指導並組織實施全省青少年的思想理論教育、宣傳文化活動,培養、選拔、推薦、表彰優秀青少年;指導全省志願者工作的開展。
三、負責全省共青團工作和青年工作的理論研究;向省委、省政府反映青少年思想狀況,參與協調處理各種與青少年利益相關的工作;對青少年工作中的重大問題並提出立法建議,參與有關全省性青少年法規的起草、實施、監督等工作;承擔山東省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辦公室的工作。
四、負責研究指導全省團的組織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推進全省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協助黨組織管理市縣局級單位團委的正、副書記,選拔、培養和推薦優秀青年幹部;指導全省各級團校工作;指導全省共青團組織協助有關部門開展青年人力資源開發工作。
五、負責全省青年統戰工作。
六、負責全省共青團系統外事工作和青少年對外交流工作。
七、指導和幫助省青聯、省學聯、省少先隊工作委員會開展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對所主管的社會團體進行監督管理。
協調團省委機關及直屬單位的日常事務;負責團省委重大活動和重要會議的安排組織;負責機關文秘、信訪、保密、機要通訊、檔案管理等工作;負責機關行政事務,協調後勤服務,指導直屬單位政務工作;組織開展全省青少年工作、青少年問題、青少年事業發展的調查研究工作,綜合全省共青團工作情況、信息,擬定工作計劃;起草重要文件及領導有關講話;負責編髮簡報、內刊和青運史的收集編纂;督促檢查團省委全委會、常委會、書記辦公會工作部署和工作計劃的貫徹落實。
指導全省共青團的基層組織、團幹部隊伍、團員隊伍建設和推薦優秀青年入黨工作;協助管理在山東的團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和全國青聯、學聯、少工委的成員;協助黨組織管理直屬團省委領導的團的領導班子;負責團省委機關及直屬單位的人事工作和離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負責對省青年政治學院(省團校)和全省青少年教育培訓基地的管理和指導;承擔機關黨委的日常工作和紀律檢查、群團等工作;負責機關幹部職工的工資管理、各項統計和老幹部工作。
組織指導全省團員、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論教育工作和全省團組織的科技文化活動;培養、樹立、宣傳全省各條戰線上的各類優秀青年典型;負責組織指導全省共青團和青少年工作的宣傳報道;領導《山東青年報》、《山東青年》雜誌、《齊魯少年》,協助並組織有關方面編寫青少年教育的政治理論教材和文藝作品;指導全省青少年活動陣地建設。
指導全省企事業單位和城區街道團組織圍繞提高青年職工思想道德素質、文化技術素質、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開展工作;
組織青年職工參加各種形式的生產經營管理、崗位成才、科技開發、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動;負責省青年企業家協會的日常工作。
指導全省團員、青年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開展脫貧致富奔小康活動;參與組織農村青年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組織和指導農村團組織和團員、青年實施國家星火計劃,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組織青年開展植樹造林,積極參與黃河防護林帶、沿海防護林帶工程建設。
組織指導全省高等院校的思想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實踐和科技活動等工作;指導全省中等專業學校、中學的共青團工作;組織開展促進學生全面成才的活動;負責省學聯的日常事務。
指導基層團組織開展青年統戰工作,做好全省各族各界青年愛國統一的團結教育工作;調查研究青年統戰工作問題,指導省青年社團開展活動;負責開展全省青少年外事工作,接待國外、境外青少年訪問者,組織開展同國外、境外青少年組織的交流活動;負責省青聯日常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