抝九節
福建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
農曆正月廿九日,是中國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本土節日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后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歲數逢九,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等(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等(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
![抝九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3/me3ad728d7e8dcd3900543bdc111ae374.jpg)
抝九節
《四時寶鑒》語云:“高陽氏之子好衣敝食糜,是日(指正月二十九日)死。世作糜粥破衣,棄於巷口曰除貧,此仍其遺俗也。”給出了不同的起源說,即“除貧”說。《五雜俎》、《續通志》、《歲時記》亦持此觀點。而據明士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二》所言,拗九節因“天氣常窈晦”,又稱為“窈九節”。
拗九粥因為目連救母的典故,以及女子回娘家送粥的習俗,又叫“孝九粥”、“孝子粥”、“孝順粥”;又因為農曆廿九日為“下九”,別名“下九粥”。另因目連救母日恰為農曆正月廿九,目連母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所以此粥也稱為“后九粥” 。以後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而根據地域劃分,則城區稱粥為“下九粥”、“后九粥”、“拗九粥”,外縣有的也叫“后九糜”、“烏九粥”。據乾隆《福州府志》記載,榕有俗語云:“食之卻病。”這是由於拗九節時值春寒料峭時,喝溫暖且甘溫補胃脾的拗九粥,可養生健體。
拗九粥在福州的規範煮法是,以糯米與花生、桂圓、紅棗、芝麻、荸薺、豇豆等混合煮成,然後加糖。閩侯、閩清、福清、羅源、連江、長樂、平潭、古田、尤溪、霞浦等地也大同小異。現在福州拗九粥做法花樣更多,既有傳統的甜粥,也有創新的鹹粥。鹹粥用料考究,有蝦仁、淡菜、肉絲、目魚或魷魚、蔥菜等等,並加蝦油,更具地方特色。
福州某高中青年志願者拗九節敬老活動
按傳統,拗九粥煮好后,先祭天地、供灶神、祀祖先,后餉親族,及厝邊鄰裡間互饋送,並備以餉客。出嫁后的女子,將拗九粥上用染成紅色的花生,排出“壽”“喜”字,送父母、親戚以及家人,表孝心。以故亦稱為“孝順粥”、“孝子粥”。屆時,其父母亦自製拗九粥,回贈子女。娼門亦煮之,以餉“恩客”,稱“咬膠粥”。而現代,福州的部分學校或學生也會在拗九節組織送粥敬老活動。福州十九中舉辦此活動的老師認為,送粥敬老可讓學生“親身感受中國的傳統美德”,“了解福州傳統的習俗”。福州三中參與此類活動的青年志願者,亦稱這麼做是“應該的”,“很有意義”。
“過九”,是在拗九節這天早上吃太平面、太平蛋。在給年有“九”的長輩送“拗九粥”的同時,還要送太平線面與兩個太平蛋,以祝願平安過關,福壽綿長,這一風俗至今在福州地區仍普遍流傳。另有習俗,若有歲數符此數者,不僅須吃太平面,還要到九個親友家中,食其所備拗九粥,以祛惡運。招待者多以賀年製作的糟肉、滷蛋、醬蹄等佐之,以表敬意。《藤山志》等文獻記載的習俗則是:拗九粥要被親友互相饋送,若年逢“九”,又無人送粥,則可以直接向鄰里索取,直至索滿九家。在拗九節當日,已出嫁女子回娘家送拗九粥時,同時配太平面和一兩碗酒菜,統稱為“送九”。已分家另過的兒子也要如此做。20世紀初,有的福州本地報紙這樣描述彼時過九的場景:“此繼送往岳家及戚友,互相饋送,往返不絕,提筐攜盒,一葷一粥,家家如是。”按福州民俗,“九”是個不好的數字,潛含不祥。“九”有“明九”與“暗九”之分;“明九”是指年齡中帶九的數,如十九、二十九、三十九等等;“暗九”是指年齡中帶有九的倍數,如十八、二十七、三十六、四十五、五十四,等等。家庭成員年齡中凡有“明九”與“暗九”的,均要“過九”。
在尤溪的一些地方,凡已婚未育或未生育男孩的少婦,往往都在正月廿九前回娘家吃“九寶飯”,以圖吉利。娘家也為她們祈求早生貴子。
“時來運轉”來源於一個傳說。相傳在平潭有一個漁民,含冤入獄被判死罪,其子心疼父親,每次探監都為父親送去可口的飯菜,無奈每次都被獄卒吃個乾淨。後來他心生一計,將糖、棗、柿餅等搗成泥做成餡,外麵包著地瓜粉做的皮,再粘些飯渣,這樣外表難看裡面可口的食物終於瞞過了獄卒,送到父親手中。最終熬到正月二十九這天,巡按查明案情,父親沉冤昭雪。後人為紀念這位孝子,把當天定為“孝父節”。平潭人也形成了家家都有石舂臼的風俗習慣。
是日,有清掃屋厝內塵穢之物,並投之水中的習俗,稱為“送窮”。是夜,燃放“火炮柴”即將結束的時候,將未燃盡的木柴從火堆里抽出,放到廚房灶膛中,以求帶來一年好運。拗九節還有“化燈”的習俗。元宵節的紙燈在室內一直要點到拗九節這天,到晚上燈燭燃盡,才聚於祖先案前焚化,稱為“化燈”。蓋指“燒”為“化”,以“化”為“發”。並高呼“發采(財)”,以求發丁、發財。此日以故亦謂為“燒燈節”。“化燈”為福州舊俗,現已不流行。
晉安鱔溪以“白馬王”為社神。每歲迎年,擇於拗九節,以白馬王為主體,故鄉俗稱其“拗九王”。南台大廟山北麓的南禪里至鑄鐤環一帶所祀社神也被稱為“拗九王”,並有“大王出巡”活動。曾有說法稱拗九王指北宋王安石,實屬張冠李戴。亦有傳說稱,曾有香匠在鱔溪旁臼香,不慎遇險,卻被“白馬王”救了一命。此後福州香業中人,例定於拗九節至鱔溪白馬王廟,進香祝拜。
自1981年始,倉山城門鎮臚雷村臚峰的鄉親,每年都在陳氏祠堂門外自發辦“千叟宴”,設筵宴請年過半百的老者,慶祝拗九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