蠆尾蟲
蠆尾蟲
蠆尾蟲即蠍子,是蛛形綱動物。它們典型的特徵包括瘦長的身體、螫、彎曲分段且帶有毒刺的尾巴。陸地上最早的的蠍子約出現於四億三千萬年前的希留利亞紀(志留紀)。氣味甘、辛、平、有毒。
為鉗蠍科動物鉗蠍的乾燥全蟲。主治驚風抽摘,癲癇,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頭痛,風濕痹痛,破傷風,淋巴結結核,風疹瘡腫。
2、慢脾驚風(小兒久病或吐瀉後生驚,轉成慢脾)。用蠍梢一兩,研為末,酒調勻,填入一枚挖空的石榴中,蓋好,放文武火粘攪熬成膏。取出放冷,每服二、三分,金銀薄荷湯調下。又方;用全蠍、白朮、麻黃(去節),等分末。二歲以下小兒,每服二、三分;三歲以上小兒,每服半錢,薄荷湯送下。
4、風淫濕痹(手足不舉,筋節攣疼)。用全蠍七個、瓦炒,加麝香三分,研勻。空心時,以酒三碗調服。如不見效,可再次服藥。
6、、小腸疝氣。和小全蠍焙為末,每發時服一錢,加麝香一、二分,溫酒調服。過一會,再服一次,極效。
8、膿耳疼痛。用蠍梢七枚,去毒,焙乾,加麝香半錢,研為末,挑少許入耳中。日夜三、四次,以愈為度。
10、風牙疼痛。用全蠍三個、蜂房二錢,炒,研細,擦痛處。
11、腸風下血。用干蠍(炒)、白礬(燒)各二兩,共研為末。每服半錢,米湯送下。
12、諸痔發癢。用全蠍不拘多少,燒煙熏癢處,即效。
附方 蠍乃治風的要葯,但有毒,用量不可過大。
蠆尾蟲
本品頭胸部與前腹部呈扁平長橢圓形,后腹部呈尾狀,皺縮彎曲,完整者體長約6cm。頭胸部呈綠褐色,前面有1對短小的螯肢及1對較長大的鉗狀腳須,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對,均為7節,末端各具2爪鉤;前腹部由7節組成,第七節色深,背甲上有5條隆脊線。背面綠褐色,后腹部棕黃色,6節,節上均有縱溝,末節有銳鉤狀毒刺,毒刺下方無距。氣微腥,味咸。
蠆尾蟲
除去雜質,洗凈,乾燥。
①《日華子本草》:平。
②《開寶本草》:味甘辛,有毒。
③《醫林纂要》:辛酸咸,寒。
為鉗蠍科動物鉗蠍的乾燥全蟲。野生蠍由仲春至初秋捕捉。清明至穀雨前後捕捉者,稱為春蠍,此時未食泥土,品質較佳;夏季產量較多,稱為伏蠍,因已食泥土,品質較次。飼養蠍,隔年收捕1次,一般在秋季晚上,用燈光誘捕,待蠍子出動後用竹筷挾入光滑的瓷盆內,或在洞口用盆承受,倒入缸內。捕得后,先浸入清水中,待其吐出泥土,然後撈出,置沸水鍋中,加少量食鹽,煮沸后,清水漂過,晾乾。
● 內服:煎湯,2~5g;研末入丸、散,每次0.5~1g;蠍尾用量為全蠍的1/3。
● 外用:適量,研末摻、熬膏或油浸塗敷。
蠆尾蟲
● ①治小兒驚風:蠍一個,不去頭尾,薄荷四葉裹合,火上炙令薄荷焦,同研為末,作四服,湯下。大人風涎只一服。(《經驗方》)
● ④治小兒風痢:蠍三十枚,取一大石榴,割頭去子作盆子,納蠍於中,以紙筋和黃泥封裹,初炙干,漸燒令通赤,良久,去皮放冷,取其中焦黑者,細研成散。每服以乳汁調下一字。兒稍大,以防風湯調下半錢。(《聖惠方》)
● ⑧治耳暴聾閉:全蠍去毒,為末,酒服一錢,以耳中聞水聲即效。(《志雅堂雜鈔》)
● ⒁治慢性氣管炎:全蠍一個。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 ⒂治腋窩結核:全蠍七隻,蟬蛻十四個。煎湯內服。(《泉州本草》)
● ⒅治諸瘡毒腫:全蠍七枚,梔子七個。麻油煎黑去滓,入黃蠟,化成膏敷之。(《澹寮方》)
● ⒆治初發痔癢:全蠍不以多少,或三、二個,燒熏。(《油珍方》)
● ⒇治大腸風毒下血:白礬三(二)兩,干蠍二兩(微炒)。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粥凋下半錢。(《聖惠方》)
● (21)治蛇咬傷:全蠍二隻,蜈蚣一條(炙)。研末,酒下。(《經驗良方》)
● (22)治療乙腦後遺症失語 茯苓90g(薑汁1匙、竹瀝1杯,拌漬后曬乾),全蠍15g,僵蠶、廣鬱金各60g。共研細末。每次6g,每日3次,食后開水調服。(《中醫雜誌》1982,(10):13轉舌散)
● (24)治蛇頭瘡(其形生時在手足上,瘡旁一塊開如蛇口之狀,痛而流血不止者 雄黃、螟蚣(蜈蚣)、全蠍各一錢。上為細末。看瘡濕劈開入葯,擦在瘡上,卻以小油抹,裁帛拴住;如干小油凋搽。(《外科集驗方》)
● (25)治多年瘰癧
全蟲鬧金蟬
● 注意:孕婦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