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人民政府
大埔縣人民政府
大埔縣人民政府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設立,大埔縣人民政府是大埔縣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是大埔縣的一級國家行政機關。
大埔縣人民政府對大埔縣人民代表大會和梅州市人民政府負責並報告工作。在大埔縣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大埔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封建時期
(一)政區沿革
縣境之內,自20世紀60年代后,先後在楓朗鎮王蘭、仙子下和湖寮鎮莒村等地,發現多處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和商墓群,可證這些地方在3000多年前已有人群聚居。據明、清及民國縣誌記載,唐虞三代,今大埔屬揚州南裔地。秦漢時,屬揭陽縣地。東晉義熙九年(413),立義招縣。隋大業三年(607),改義招為萬川縣。義招、萬川縣治設在湖寮鎮(古城)。唐武德四年(621),廢萬川縣併入海陽縣。此後,歷宋、元及明前期,均為海陽縣光德鄉。明成化十三年(1477)立饒平縣,縣城在三饒,今大埔縣地域屬之。明嘉靖五年(1526),分饒平縣的清遠、灤洲二都重置縣,定名大埔,縣治在茶陽。清乾隆三年(1738),分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風吹磜、青麻園等六處歸新設的豐順縣。
(二)機構吏員設置
明嘉靖五年(1526),縣治復開,改稱大埔縣。設知縣,其下,設巡檢司、典史、教諭、訓導。知縣為一縣之長,統理錢糧、訴訟及一切政務。吏役定額:書辦12名,分設吏房(掌管功名、人事任免)、戶房(掌管戶口、田賦、錢糧)、禮房(掌管祭祀、發科考試)、兵房(掌管兵事、清剿盜匪)、刑房(掌管民刑訴訟)、工房(掌管山林川澤及作房)。6房各有門子1名,共6名。又設馬快(輕騎武裝)8名,民壯(武裝兵丁)50名;燈夫4名;轎、傘、扇夫共7名;禁卒(看守監獄人員)8名;庫書(掌管稅契)1名;倉書(掌管錢糧徵收)4名;庫子(掌管催收過期戶賦)4名;斗級(主守院局下等人員)4名。另外,署內幕僚,必有錢穀、刑名、書啟(相當今之秘書)各1名,由知縣自聘襄辦政事,不在定額之列。
明代自嘉靖五年至崇禎十七年的118年中,知縣共38任。
清襲明制。自順治八年(1651)至宣統三年(1911)的260年中,知縣共126任,其中6人重任。
民國時期
(一)政區沿革
民國3年(1914),大埔隸潮循道。民國25年(1936)后,大埔屬廣東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二)機構吏員設置
(一)縣級機構
民國元年(1912),知縣改稱為縣長,3年10月,改稱知事,10年冬,復稱縣長。自民國2年,大埔定為三等縣,編製定額58人。
民國初年,行政、司法分治。縣知事專理行政,警察署長佐地方行政事務。司法設分庭,掌管民刑訴訟,下屬管獄官(后改稱監獄員),掌理監獄。勸學所主管教育。民國18年,縣公署設公安、財政、建設、教育4局。民國29年,設民政、財政、教育、建設、地政、社會、軍事等科,掌管各方面行政及業務。
(二)區級機構
民國7年(1918),全縣劃為8個區,區名用序數稱,民國17年改以地名稱為:在城、石上、三河、大麻、石雲、百侯、同仁、高陂區,均設區公所,置區長。民國26年,並為4個區:在城、大河、梅河、高陂。民國36年,並為3個區:附城、大河、梅河,設區署,置區長、副區長。
民國元年至38年(1949),知事或縣長共53任,其中3人重任。
(一)政區沿革
1949年5月14日(農曆四月十七日)大埔解放,中國共產黨組織接管縣治。同年10月,廣東省設立興梅專署,大埔隸之。1952年,大埔隸屬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大埔隸屬汕頭專署。同年,划饒平縣三饒區黃坪鄉的坪石村歸大埔縣高陂區的雙桃鄉。1958年5月,大埔縣三河鄉白石農業社的灘下生產隊劃歸梅縣松南鄉的蓬辣農業社。同年12月撤銷豐順縣,該縣潭江、黃金、留隍、大龍華4個公社併入大埔縣;1961年復設豐順縣,潭江等4個公社仍歸舊屬。1961年,縣治由茶陽遷到湖寮。1965年7月,設立梅縣行署,1983年梅縣行署改為梅縣地區專員公署,大埔隸之。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大埔隸梅州市。
(二)機構吏員設置
1949年10月,改稱大埔縣人民政府,設縣長、副縣長。1955年3月,又改稱縣人民委員會,仍設縣長、副縣長。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縣人民委員會各部門受衝擊,陷於癱瘓。1967年5月,成立縣“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4月,成立大埔縣革命委員會,取代縣人民委員會,設主任、副主任。1981年1月,召開縣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撤銷縣革命委員會,重新建立縣人民政府,設縣長、副縣長。
縣政府工作部門,1949年設秘書室、財政經濟委員會、民政科、財糧科(同年10月分為財政科、糧食科)、建設科(1954年6月,分為農業科、林業科、水利科)、文教科、治安科、軍事科、合作科、軍民合作社、郵政局、人民電話所、中國人民銀行大埔支行、高陂支行(1952年10月合併成立大埔縣支行)等單位。
1955年改稱縣人民委員會後,設秘書室、計劃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民政科、人事科、統計科、公安局、財政科、糧食局、稅務局、商業科、供銷合作總社、農業科、林業科、水利科、森林工業局、工業科、交通科、手工業科、文教科、衛生科、僑務科、中國人民銀行大埔縣支行、大埔郵電局等24個單位。
1958年12月,成立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縣聯社管理委員會(同時是縣人民委員會),設農林水利部、工業部、交通部、財貿糧食部、文教衛生部、政法公安部、勞動武裝部、生活福利部和計劃委員會、基本建設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等11個部、委。
1960年1月,撤銷縣聯社各部,恢復科(局)。1966年4月,縣人民委員會設辦公室、農業辦公室、財貿辦公室、計劃委員會、經濟委員會、人事科、民政科、公安局、農業局、林業局、森林工業局、水利電力局、工業局、手工業局、交通局、農業機械管理科、財政局、稅務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糧食局、商業局、供銷合作社、僑務科、教育局、文化科、衛生局、僑匯物資管理科、物資局、檔案館、郵電局、中國人民銀行大埔縣支行等31個委、辦、局。
1968年4月,成立縣革命委員會,設辦事組(內設3個小組:秘書、行政、調研小組,1969年後改設4個辦公室:秘書、行政、調研、資料辦公室);生產組(內設5個小組:秘書、計劃、工交、財貿、農林水小組,1969年後改設8個辦公室:秘書、計劃、民事、支前、打擊投機倒把、多種經營、經營管理、清產核資辦公室);政工組(內設6個小組:組織、宣傳、地區、政工、直工、學習毛主席著作領導小組,1969年後改設8個辦公室和兩校:組織、政工、宣傳、專案、教革、鬥批改、統戰、群工辦公室和黨校、“五七”幹校),保衛組(內設一、二、三、四、五、六、七辦公室);民事組(1968年11月撤銷)。其它單位則改設毛澤東思想宣傳站革委會、農業工作站革委會、林業工作站革委會、工交郵電工作站革委會(1970年1月設工業工作站革委會和交通運輸革委會)、商業工作站革委會、中國人民銀行大埔縣支行革委會(1968年11月撤銷)、財稅金融工作站革委會、糧油工作站革委會、衛生工作站革委會、陶瓷工作站革委會。1973年3月,撤銷“四大組”,恢復委、辦、局機構。1976年10月,設7個辦公室:縣委縣革委辦公室、工交辦公室、農林水辦公室、財貿辦公室、科教辦公室、計劃生育辦公室、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辦公室;2個委員會:縣計劃委員會、體育運動委員會;24個局級機構:農業局、林業局、水利電力局、工業局、交通局、農機局、郵電局、公安局、民政局、勞動局、二輕(陶瓷)局、商業局、糧食局、供銷合作社、物資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財政局、教育局、文化局、科技局、衛生局、外事科、人民銀行大埔縣支行、建設銀行大埔縣支行。
1981年1月,縣人民政府成立后,設9個辦公室:政府辦公室、農林水辦公室、財貿辦公室、文教辦公室、外事辦公室、僑務辦公室、革命老根據地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計劃生育辦公室、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7個委員會:計劃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對外經濟工作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編製委員會、體育運動委員會、交通安全委員會;32個局(公司):人事科(同年9月改局)、民政局、公安局、司法局、財政局、稅務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糧食局、商業局、供銷合作社聯合社、二輕工業局、交通局、農業機械管理局、專賣事業管理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電力局、文化局、教育局、衛生局、環境保護局、檔案局、審計局、勞動局、統計局、物價局、基本建設局、物資局、社隊企業管理局、對外貿易局、陶瓷工業公司、醫藥聯合公司。
1984年7月,調整機構,政府工作部門設11個委員會:計劃委員會、編製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對外經濟工作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委員會、農業委員會、綠化委員會、革命老根據地建設委員會、計劃生育委員會、體育運動委員會;4個辦公室:政府辦公室、財貿辦公室、僑務辦公室、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24個局:人事局、勞動局、公安局、司法局、民政局、財政局、稅務局、糧食局、商業局、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工商行政管理局、交通局、統計局、物價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電力局、鄉鎮企業管理局、檔案局、審計局、文化局、教育局、衛生局、廣播電視局;3個事業公司:農業機械服務公司、對外經濟服務公司、礦泉公司;6個企業公司:陶瓷工業公司、二輕工業公司、醫藥生產供應公司、對外貿易公司、物資公司、煙草公司。
1988年,縣人民政府直屬行政管理機構設8個辦公室:政府辦公室、財貿辦公室、僑務辦公室、革命老根據地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綠化委員會辦公室、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計劃生育辦公室;8個委員會:計劃委員會、編製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對外經濟工作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農業委員會、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委員會、體育運動委員會;29個局(科):人事局、勞動局、公安局、司法局、民政局、財政局、稅務局、糧食局、商業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交通局、統計局、物價局、監察局、審計局、國土局、檔案局、鄉鎮企業管理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電力局、對外貿易局、教育局、文化局、廣播電視局、衛生局、標準計量管理局、外事科、供銷合作社聯合社;8個局級公司:陶瓷工業公司、二輕工業公司、醫藥聯合公司、農業機械服務公司、物資公司、煙草公司、對外經濟服務公司、礦泉飲料公司;5個辦事處:駐汕頭市辦事處、駐深圳市辦事處、駐珠海市辦事處、駐廣州市辦事處、駐龍岩地區辦事處。還有9個省、市駐縣單位:人民銀行大埔縣支行、農業銀行大埔縣支行、建設銀行大埔縣支行、中國銀行大埔支行、工商銀行大埔縣支行、保險公司大埔支公司、外匯管理局大埔支局、郵電局、冶金礦產公司。
2000年縣政府機構設7個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僑務外事辦公室、老區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青溪水電廠移民安置辦公室、雙溪水電廠移民安置辦公室(副科級)。1個委員會:農業委員會。39個局:人事局、公安局、司法局、農業局、林業局、畜牧局(副科級)、水利局、農機局、國土局、鄉鎮企業管理局、工業局、供電局、交通局、公路局、煙草專賣局(公司)、對外經濟貿易局、財政局、地稅局、計劃局、貿易局、糧食管理儲備局、審計局、統計局、物價局、質量技術監督局、建設局、環境保護局、教育局、文化局、科學技術局、廣播電視局、檔案局、衛生局、體育局、計劃生育局、勞動局、社會保險管理局、民政局、旅遊局。3個公司(社):商業集團公司、物資總公司、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省、市駐埔單位19個:廣東省大埔陶瓷工業研究所、氣象局、人民銀行大埔縣支行、建設銀行大埔縣支行、中國銀行大埔支行(2000年3月撤銷)、工商銀行大埔縣支行、農業銀行大埔縣支行、農業發展銀行大埔縣支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人民保險公司大埔縣支公司、人壽保險公司、國家稅務局、郵政局、電信局、移動通信公司、聯通大埔經營服務部、工商行政管理局、大埔冶金礦產公司、鹽業專賣局(公司)。
大埔縣科工商務局
大埔縣教育局
大埔縣民政局
大埔縣財政局
大埔縣自然資源局
大埔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大埔縣交通運輸局
大埔縣水務局
大埔縣農業農村局
大埔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
大埔縣衛生健康局
大埔縣審計局
大埔縣司法局
大埔縣民族宗教事務局
大埔縣市場監督管理局
大埔縣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
大埔縣應急管理局
大埔縣醫療保障局
大埔縣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
中央、省屬駐大埔縣部分單位
大埔縣氣象局
大埔縣環境保護局
大埔縣高陂鎮人民政府
大埔縣茶陽鎮人民政府
大埔縣光德鎮人民政府
大埔縣桃源鎮人民政府
大埔縣西河鎮人民政府
大埔縣青溪鎮人民政府
大埔縣大麻鎮人民政府
大埔縣百侯鎮人民政府
大埔縣三河鎮人民政府
大埔縣楓朗鎮人民政府
大埔縣銀江鎮人民政府
大埔縣大東鎮人民政府
大埔縣洲瑞鎮人民政府
大埔縣豐溪林場
大埔縣湖寮鎮人民政府
縣長:凌曉文
副縣長:李延海、吳麗麗、饒凌雲、羅春達、賴寬、鍾刻銘、葛志發
黨組成員:鄧玉倫
黃維禮(1949.5—1949.7),廣東大埔人
張鐵城(1949.7—1952.10),廣東大埔人
王力勤(1954.6—1957.1),山東武城人
黃小華(1957.1—1958.4),廣東大埔人
王力勤(1958.5—1959.3),山東武城人(備註:第二次當選)
蔡 潑(1959.7—1960.10),廣東揭陽人
黃小華(1960.12—1961.3),廣東大埔人(備註:第二次當選)
任慶然(1961.3—1964.6),河北靈壽人
劉方里(1966.2—1968.4),廣東大埔人
賈作燦(1968.4—1970.3),河北玉田人
李志光(1970.3—1975.3),廣東梅縣人
羅漢明(1975.3—1980.8),廣東興寧人
李濟民(1980.8—1980.12),廣東揭西人
黃 桐(1981.1—1982.12),廣東大埔人
葉僅深(1982.12—1984.5),廣東五華人
陳珍書(1984.5—1986.9),廣東興寧人
李柏華(1986.9—1990.6),廣東梅縣人
汪裕源(1990.6—),廣東大埔人
大埔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中上游,地處北緯24°01'~24°41'、東經116°18'~116°56'之間,東北緊靠福建省平和縣、永定縣,東南連接潮州市饒平縣,西依梅縣區、梅江區,南鄰豐順縣和潮州市潮安區。全縣區域面積2467平方公里。
2015年,全縣轄14個鎮(湖寮鎮、百侯鎮、楓朗鎮、大東鎮、高陂鎮、光德鎮、桃源鎮、大麻鎮、三河鎮、銀江鎮、洲瑞鎮、茶陽鎮、西河鎮、青溪鎮)和豐溪林場,鎮、場下設256個村委會(居委會),其中村委會245個、居委會11個。
大埔縣人民政府地址: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湖寮鎮同仁路19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