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山遺址

江蘇無錫市新區的墓葬遺址

鴻山遺址位於無錫市新區鴻山街道,是我國長江下游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類遺址,分佈範圍7.5平方公里。

遺址介紹


圖冊
圖冊
2003年-2005年,經過對其中7座墓葬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共出土珍貴文物2300餘件。
因鴻山遺址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先後入選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十一五”全國100項、“十二五”全國150項重點保護大遺址工程之一。2010年11月,鴻山遺址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自2008年以來,相繼完成鴻山遺址博物館、邱承墩本體保護展示、農業生態展示區、濕地生態展示區等文化、生態保護展示項目,成為蘇南乃至長三角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生態休閑度假區。鴻山遺址“統籌兼顧、科學共贏”的保護利用工作經驗,得到國家文物局肯定,被稱為大遺址保護“無錫模式”。

考古工作


考古勘探
考古勘探
發掘經過
1992年春,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無錫市博物館、無錫縣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滬寧高速公路無錫段的考古調查和搶救性考古發掘時,即在后宅鎮一帶發現土墩墓群,由於墓群不在高速公路施工範圍內,故未進行考古發掘,因而對於土墩的年代、墓葬的性質等亦未作進一步的了解。
2000年,因后宅鎮修築公路在老虎墩取土,挖出大量戰國時期青瓷和陶瓷碎片,其中有部分十分完整的小件青瓷樂器。
2001年初,無錫市錫山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得知消息后,即對老虎墩進行了調查;之後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錫山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共同對老虎墩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考古調查,對老虎墩墓葬的底部進行清理,出土了玉璧玉瑗等隨葬器物;同時對散落在老虎墩四周的和填埋在附近水塘里的陶片、瓷片進行清理、採集。經過兩年的整理,共計修復了青瓷樂器和硬陶禮器、樂器、生活用品300餘件。根據對墓葬和隨葬器物的分析,初步確定老虎墩為戰國時期的高等級的越國墓葬墓群。為了對這一地區墓葬情況進行全面了解,2003年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無錫市錫山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考古隊,在老虎墩的北面選擇了2座最小的土墩——老墳墩和鄒家墩進行了考古發掘,同時對周邊地區的土墩再次進行調查,並進行了測繪。由於當年流行“非典”,鄒家墩發掘完畢,而老墳墩僅發掘了一半即被迫停工。鄒家墩出土的玉龍玉龜等隨葬器物證明,此土墩亦為越國貴族墓。
2004年初,后宅鎮與鴻聲鎮合併,成立鴻山鎮。根據鎮政府的規劃在墓地的範圍內建鴻山開發區,春節前後已在墓地的範圍內進行了大面積的施工。為了及時有效地保護地下文物,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無錫市錫山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考古隊,對鴻山開發區範圍內的墓葬、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發掘工作從2004年4月開始,至2005年6月結束。在鴻山開發區的範圍內,發掘了戰國時期的越國貴族墓葬5座;連同2001年、2003年發掘、清理的2座,共計發掘、清理了墓葬7座;此外還發掘了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時期的邱承墩遺址。7座墓葬按土墩由南向北依次為老虎墩、老墳墩、曹家墳、鄒家墩、杜家墳、萬家墳、邱承墩。(引自《鴻山越墓發掘報告》)
歷年勘探
2010年,委託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開展對鴻山遺址本體規劃範圍內136個土墩及土墩周邊區域的勘探工作,勘探範圍包括東至後港路,西至環鴻東路,北至伯瀆港一線,南至新宅路的約7.5平方公里的區域。
2011年4月中旬,為配合鴻山考古遺址公園物聯網建設,委託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按照物聯網建設涉及土墩範圍及今後遺址公園進一步建設的遊覽道路安排,選擇鴻山遺址內的萬家墳、杜家墳等十個土墩進行了詳細勘探。
2013年,為加強推進無錫鴻山遺址本體保護建設工作,根據國家文物局關於遺址保護規劃編製項目需要,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針對鴻山遺址本體規劃內土墩及土墩周邊區域進行勘探,勘探範圍包括東至後港路,西至環鴻東路,北至伯瀆港一線,南至新宅路約7.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距鴻山遺址博物館較近的九個土墩墓葬及周邊。
2014年,為進一步了解土墩墓葬的形制結構,解析文化內涵,委託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對遺址區內37座土墩的原始輪廓、壕溝、封土、墓室進行細緻探查,基本掌握土墩各項數據信息。

總體保護規劃


《鴻山墓群本體保護總體規劃》延請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編製,2007年獲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2010年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實施,納入無錫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城鄉總體規劃。該規劃在評估鴻山墓群文化遺存的價值、保存狀況、破壞因素及保護現狀的基礎上,確定了鴻山墓群保護利用的原則、策略,劃定了保護範圍和功能分區,並提出了建設鴻山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議,將文化遺產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農業發展、旅遊休閑、新農村建設等有機結合,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綜合協調發展。
鴻山墓群保護規劃
鴻山墓群保護規劃
規劃原則
1、整體保護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
2、遺產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
3、遺產保護與地方社會發展相和諧。
基本策略
1、把遺產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合理協調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農業生產三者之間的關係,探討文化遺產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等綜合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2、探討整體保護方式,實現遺產的整體保護。文物保護區劃的範圍應能滿足文物環境保護的有效性和完整性。3、強調文物環境保護,盡最大可能修復歷史環境,整治危害文物安全、破壞文物歷史風貌的建築物、構築物。
4、不改變文物原狀,實施原址保護,保護現存實物原狀與歷史信息。保護措施應提高科技含量,儘可能減少干預,按照保護要求使用保護技術。
5、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注重以人為本,謀求地方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區劃分級
1、根據保護要求,規劃將保護區劃分為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環境控制區3個層次;總佔地面積748.97公頃。2、其中保護範圍不分級;建設控制地帶劃分為2類;環境控制區劃分為3類。
保護區劃面積
區劃名稱面積(公頃)比例(%)
保護範圍65.738.78
建設控制地帶一類建設控制地帶307.52343.5141.0645.86
二類建設控制地帶35.994.81
環境控制地帶一類環境控制地帶88.13339.7311.7745.36
二類環境控制地帶186.0724.84
三類環境控制地帶65.538.75
總計748.97100
功能分區主要功能設置
功能分區功能內容展示、利用手段功能目標
規模
(公頃)
比例
(%)
遺址博物館
展示區
展示遺址博物館和丘承墩墓葬。通過出土文物陳列、資料與多媒體展陳、丘承墩遺址現場揭露模擬展示等進行展示。展示出土文物風采、宣傳鴻山墓群價值、普及文物保護知識。18.74.57
遺址模擬展示區展示已考古發掘墓葬與隨葬品的復原。選取合適的位置對已發掘墓葬進行復原展示、模擬揭露展示、隨葬品的復原、歷史環境修復、開展野外模擬考古等。對比丘承墩墓葬,揭示一般墓葬形制,教育普及考古知識。18.34.47
遺址現場展示展示伯竇港和東新橋港之間的墓葬密集區域,分為2區。遺址覆土植被展示、遺址歷史環境修復等。恢復再現春秋戰國時期墓群肅穆荒蕪的景象。46.511.36
濕地生態展示區展示沿伯竇港西側漁場和伯竇港兩岸的濕地生態環境。恢復河岸植被景觀、淺水水生植物景觀、放養禽魚等。再現有江南濕地特色的自然景觀,進行科普教育。80.719.73
農業生態展示區展示農業種植區,分為西東南3區。合理搭配種植不同品種作物,如油菜、蔬菜、花卉、竹林、桑樹、果樹等經濟作物,綜合彙集不同園藝手段。展現有江南特色的生態農業。233.457.04
功能服務區提供農家餐飲、休閑茶室、工藝品小賣、地方戲曲等休閑服務項目。綜合利用遺址公園植被、水系環境,就地銷售農產品如水產、地方蠶絲工藝品、竹刻竹編、綠色蔬菜、綠色水果等。與展示路線形成有機聯繫、均勻布局,為遊客提供優質服務,傳承和弘揚吳地非物質文化遺產11.62.83

重要文物


文物圖片
文物圖片
禮器
禮器主要出土於特大型墓邱承墩和大型墓老虎墩、萬家墳,中小型墓中亦隨葬少量禮器。所有墓葬的禮器皆為明器,即仿青銅器青瓷器或陶器。仿銅的禮器不僅造型與青銅器一致,還貼有青銅器常見的獸首流、獸面耳或鋪首,而紋飾則以戳印的“C”形或“S”形紋模仿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蟠螭紋或蟠虺紋。
邱承墩隨葬青瓷禮器500餘件,包括盆形鼎、甗形鼎、獸面鼎、豆、壺、盒、盆、鑒、匜、罍、盉、冰酒器、溫酒器、吊釜瀝水器、角形器、璧形器和盤蛇玲瓏球等。
出土禮器數量最多的是邱承墩,而且全部禮器均為青瓷製作;其次為老虎墩,隨葬的禮器為硬陶製作;而萬家墳出土的禮器少數為硬陶,大部為泥質陶製作。
鴻山遺址出土禮器大致可分為兩個系統:吳越文化系統和中原文化系統。
仿中原文化系統的禮器有鼎、豆、壺、盆、盤、匜、鑒、盉等,基本組合為鼎、豆、壺。
吳越文化系統的禮器有越式鼎。常見的禮器有罐、盆、盤、碗、角形器、璧形器等。而溫酒器、冰酒器、吊釜瀝水器、扁腹壺、炙爐、虎子和盤蛇玲瓏球都是新發現的禮器。
青瓷溫酒器、冰酒器首次發現。溫酒器由爐盤、溫酒器組成,爐盤內置炭,有的底部還有細條形鏤孔,溫酒器內置水,小孔內置酒杯,以火溫水,以水溫酒,科學合理;冰酒器與溫酒器的結構基本相同,其下為承盤,內可置冰,冰酒器內置水,小孔內置酒杯,冰降水溫,水降酒溫。
青瓷吊釜、瀝水器是在吊釜內燒水用以燙碗、燙酒杯的衛生器皿,吊釜的兩耳外有半圓形的立耳,當釜吊起燒水時可擋住上竄的火焰,而不至燒斷吊釜的繩索;釜內的水燒開后,將碗或酒杯倒扣在底部有孔的瀝水器內,置入釜中燙碗或酒杯,瀝水器提起后,碗、杯上的水便自然瀝下,衛生而科學。
虎子為衛生潔具,鴻山遺址出土的青瓷虎子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青瓷虎子,其造型與江蘇丹徒王家山出土的青銅虎子相同,然流上有缺,顯然為溺器。可見雖在蠻荒之地的越國貴族,其生活十分講究。
角形器、璧形器也是越國貴族使用的禮器,以往發現的皆為陶質,但由於所發掘的墓葬多被盜掘,加之陶質易碎,其具體數量不清,也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青瓷角形器和璧形器為首次發現,並單獨置放在墓室中部,且各為18件,這為探討角形器、璧形器的用途提供了可能。
樂器
鴻山遺址已發掘的7座土墩墓中共發現樂器380件,主要出土於大型墓葬老虎墩、萬家墳和特大型墓葬邱承墩。樂器的質地皆為青瓷或硬陶,1:1仿製青銅樂器,造型逼真,組合完整,可謂是先秦時期打擊樂器大觀,因此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地區樂器的種類和組合乃至禮樂制度,有著重要意義。
出土樂器中,以特大型墓邱承墩為最,樂器全部為青瓷製作,數量達140件,器形有甬鍾、鎛鍾、編磬、句鑃、錞於丁寧、振鐸、三足缶、懸鼓座懸鈴等十類。除磬和懸鈴置放於墓葬西部的后室外,其餘樂器均置放於墓道南側的壁龕內。
其次為老虎墩,出土樂器既有青瓷製作,亦有硬陶製作。共計119件,器形有甬鍾、鎛鍾、編磬、句鑃、錞於、丁寧、懸鈴等七類。
大型墓萬家墳出土樂器全部為硬陶製作,計121件,器形有甬鍾、鎛鍾、編磬、句鑃、錞於、丁寧、懸鼓座和懸鈴等八類;另將出土的一件堆塑的硬陶蜥蜴與邱承墩出土三足缶上的堆塑蜥蜴對比,推測也應有缶。
根據樂器質地分析,特大型墓皆為青瓷樂器;大型墓葬老虎墩中青瓷樂器和硬陶樂器參半,而萬家墳皆為硬陶樂器。因此隨葬樂器的質地也是劃分墓葬等級的依據之一。
出土樂器大致可分為兩個系統,即中原文化系統和吳越文化系統。中原文化系統的樂器有甬鍾、鎛鍾和編磬,為常見樂器。吳越文化系統的樂器有句鑃、錞於、丁寧、振鐸、三足缶、懸鼓座和懸鈴。
句鑃放置方式與甬鐘相反,即於朝上,柄朝下,自大至小插於虡架,以枹擊之。“句鑃”之名不見於文獻記載,為青銅器上自名,如浙江紹興出土的“配兒句鑃”、德清出土的“其次句鑃”,江蘇常熟出土的“姑馮句鑃”。
錞於、丁寧在吳越地區常見,往往成組出土,鎮江王家山、丹徒北山頂等春秋晚期墓中皆出土過青銅錞於和丁寧,一般三件錞於配一件丁寧。錞於未見有銘文,更無自名,然多見於文獻記載。《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鄭注:“錞,錞於也。圜如碓頭,大上下小”;《國語·晉語》:“戰以錞於、丁寧,儆其民也”。丁寧又名鐲、鉦,《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鐲節鼓”,鄭註:“鐲,鉦也。形如小鍾,軍行鳴之,以為鼓節”;《說文·金部》:“鐲,鉦也”。除文獻有記載外,鉦還有自名,“徐茜尹鉦鋮”,“余冉鉦鋮”等,均自名鉦鋮。
振鐸為首次發現的越鐸。《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鄭註:“鐸,大鈴也。振之以通鼓”,賈疏:“此是金鈴金舌,鼓曰金鐸”;《說文·金部》:“鐸,大鈴也。兩司馬執鐸”。《國語·吳語》:“昧明,既陳。王乃秉枹,親就鳴鐘、鼓、丁寧、錞於、振鐸,勇怯盡應,三軍皆嘩,扣以振旅,其聲動天地”。所以,鐸應有兩個不同的系統,即“執柄振之”的中原文化系統和“懸而扣之”的吳越文化系統。
據我國古代樂器八音分類法,缶屬土類樂器。但其在古代早已失傳,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也從未出土或從未確認過樂器缶。樂器缶究竟是何種形狀,已不得而知。無錫鴻山墓群的考古發掘解開了困惑人們千年的謎團。在鴻山墓群邱承墩特大型墓的壁龕中發現了3件青瓷缶。
3件缶均為青瓷質地,內外施以泛青或泛黃的釉,整個器形作深腹盆形,底部還有三個矮蹄形足,造型古拙,色調純樸。其中一件青瓷缶的口下貼有對稱的獸首狀耳,耳上戳印“C”形紋,腹部飾“S”形紋,另兩側有對稱的蜥蜴,蜥蜴匍匐在缶的上腹部至口沿,兩前肢攀在口沿上,口咬住缶沿,頭大目圓,栩栩如生。
缶為扣擊樂器,其扣擊部位為寬沿,寬獸面耳的背面與口沿之間用圓柱形泥條相連,從而使另一半口沿不產生共振;而三足使底部懸空,缶又為深腹,這樣扣擊時底、腹可產生共鳴和共振。
玉器
鴻山遺址出土玉器數量眾多,種類複雜,工藝精湛,紋飾精美,對於研究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地區的佩玉制度和喪葬用玉有著重要意義。
鴻山遺址出土樂器共計48件,以特大型墓邱承墩出土最多。
根據玉器出土位置和造型,可分為葬玉和佩玉。
葬玉有玉覆面、帶鉤以及石璧。葬玉的主要特徵為單面紋飾,與佩玉有明顯的差別。
佩玉皆雙面有紋飾,製作精美。根據佩帶的方式和佩帶部位的不同,佩玉還可分為正佩與雜佩。正佩象徵身份、等級和地位,佩帶在胸前,為條形的璜和圓形的璧(環),間以管形或動物造型的佩飾雜佩主要有削形、韘形等與兵器有關的佩飾,佩帶在腰間或身體的其他部位,或有辟邪之意。
玉飛鳳,共出土三件,造型稍有不同,均作振翅欲飛狀,雕琢工藝精良。其中一件白玉鳳雙目及冠減地成高浮雕,正反兩面均陰刻極淺極細、肉眼幾乎看不出的羽紋,堪稱是精美絕倫的“微雕”作品。2007年,以“玉飛鳳”為造型主體,山水、市花共同構成的文化符號成為無錫城市徽標,喻示無錫人的聰慧靈秀、無錫山水的秀美,以及無錫城市的祥瑞騰飛。
雙龍管形玉佩,雕刻紋飾非常漂亮。中部為方形管,一孔上下貫穿,兩側各有一透雕的龍,龍回首張口,身體彎曲呈“S”形。
五環五璜,代表了墓主的身份尊貴,鴻山遺址出土大小有序的五對璜與一對觿,表明墓主生前使用的是“五璜佩”。龍形璜、龍鳳璜、雲紋璜、雙龍首璜、龍首璜加上雲紋觿組成的五璜佩是成對的,應佩帶在胸前兩側。璧形或環形的佩飾自小而大是蟠螭紋璧形佩、螭鳳紋璧形佩、谷紋環形佩、絞絲紋環形佩和出郭龍紋璧形佩。另有雙龍管形佩一件。璧形、璧形、環形、環形、出郭璧形佩加雙龍管形佩組成的“五環(璧)佩”,應自上而下佩帶在胸前中部,即兩列玉璜之間,與兩側成對的璜和觿組成一套完整的“正佩”。
鎮館之寶
琉璃釉盤蛇玲瓏球形器,鴻山遺址邱承墩特大型戰國貴族墓共出土4件,均位於墓室東部。其質地為泥質灰白陶,總體呈球形,中間鏤空,下部為矮圈足,圈足內側有單向凹槽。整個球身由盤曲的八條蛇互相交叉纏繞組成,有的蛇用口緊緊銜住另一條蛇的尾或身體,有的蛇則上揚著蛇頭,緊睜著圓目,口微微張開,蛇身盤成圓圈狀,生動形象。蛇頭和蛇身飾點狀的藍色琉璃釉,並以紅彩相間。
琉璃釉盤蛇玲瓏球形器不見於文獻記載,在考古發掘中也為首次發現。其特有的造型、紅白藍三色的制陶工藝、點狀琉璃的施釉技法,使其成為中國古代陶器的珍品,為研究中國釉陶工藝的起源和發展、古代琉璃起源、越國貴族喪葬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至於其用途,有學者根據玲瓏球的器形、置放位置和出土墓葬的等級,推測其可能為王權或神權的象徵。但其究竟有何功用,則還是個謎。

歷史價值


鴻山越國貴族墓地的考古發掘,是繼浙江紹興印山越王陵之後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不僅填補了春戰時期越國考古資料的空白,同時為重新審視越國的歷史,為全面而系統地進行越國埋葬制度、禮樂制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新的研究方向。
邱承墩為僅次於紹興印山越王陵的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第二大墓,其出土的大量青瓷禮器、樂器和玉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越王勾踐時期的強盛和輝煌,為越國史乃至百越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考古資料。
鴻山越國貴族墓地的埋葬制度和等級制度,首次揭示了越國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社會性質;而鴻山越國貴族墓地的完整性和隨葬禮器、樂器的完整性,尤其是禮樂文化中和諧地融入中原禮制,對於越國禮樂制度與中原禮樂制度的相互關係的研究,乃至先秦史的綜合研究,均有著積極的意義。
鴻山越國貴族墓地的發現是江浙地區在戰國時期越國考古上的重要突破,其考古發掘的重要意義可歸納為:
一、鴻山貴族墓地的埋葬制度、等級制度和出土的成組成套的越國隨葬器物,可以系統地對越國的埋葬禮制、埋葬習俗、禮樂制度及與中原禮樂制度的相互關係進行科學地綜合研究;
二、墓地出土的大批精美的越國玉器,為更加深入地進行越國佩玉制度和對玉器的製作工藝尤其是玉器的微雕工藝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三、鴻山越國貴族墓地青瓷器和的出土,更是研究和探討我國瓷器的起源和發展的珍貴資料;首次發現的戰國早期的低溫琉璃釉陶器對於研究我國陶瓷史更是彌足珍貴;
四、鴻山越國貴族墓地出土的組合完整的打擊樂器,為研究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樂器的特徵和組合,乃至全面地研究中國音樂史,開闢了新的領域和新的空間;
五、鴻山越國貴族墓地出土的大量禮器,還出現在西漢時期的閩越國南越國。因此鴻山越國貴族墓地的發現與發掘,不僅對於於越文化的研究,而且對於百越文化的研究也同樣起著積極的作用和產生深遠的影響。

博物館


鴻山遺址博物館
鴻山遺址博物館
無錫市鴻山遺址博物館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新區鴻山街道,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鴻山墓群為依託,倚特大型墓葬邱承墩原址而建的遺址類專題博物館,分為兩館一址進行展示,即中國吳文化博物館、鴻山遺址博物館和邱承墩戰國貴族墓原址。
中國吳文化博物館作為全面展示吳文化歷史發展進程和突出成就的主題展館,為鴻山遺址博物館提供全方位的歷史人文背景,包括先吳文化和吳文化兩大展示板塊。先吳文化板塊系統展示了從馬家浜崧澤良渚馬橋文化時期發現的文化遺址和出土文物;吳文化板塊主要通過雕塑、油畫、電子沙盤模型、圖片等場景復原手段,並結合出土文物的展示,綜合展示了吳國由建立、崛起到稱霸的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及在青銅冶鑄、造船水利、漁獵農桑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鴻山遺址博物館主要展示鴻山遺址出土的精品文物,分為古墓驚現、等級之尊、奢華生活、貴族玉禮、樂庫華章、千古之謎、社會影響七大板塊,詳細敘述了鴻山遺址的發現、發掘、保護及利用的過程,著重通過陶瓷禮器、樂器、釉陶器、玉器、琉璃器等珍貴文物,全方位展示吳越時期貴族的精緻奢華生活和當時嚴謹的墓葬等級制度、禮樂制度,亦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地區高超的陶瓷和玉器的製作技藝。
邱承墩戰國貴族墓原址全面展示了春秋戰國時期高等級貴族的墓葬形制和等級規格體系,兩側輔以發掘前原貌、墓葬結構和出土文物的大型圖片,再現了考古發掘過程,普及了文物考古知識,增強了觀眾文物保護意識。
無錫市鴻山遺址博物館自2008年4月落成開放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一睹文物風采,領略到歷史文化的無限魅力,成為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無錫的優秀歷史文化和深厚人文底蘊的重要展示窗口。

參觀指南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后停止入場)
每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門票價格:50元/人
免票優惠對象:1.2米(含)以下兒童;記者、殘疾人、現役軍人、離休幹部、城市低保人員、70周歲以上老人(憑本人有效證件)
半票優惠對象:學生(憑本人有效證件)市民(憑無錫園林一卡通)60周歲至69周歲(憑本人有效證件)

參觀須知

1、禁止攜帶危險品、易燃易爆物品及寵物入內。
2、禁止吸煙,禁止使用明火或可能導致火患的物品。
3、禁止拍攝。
4、請愛護公共設施,禁止爬靠、擠壓玻璃展櫃,禁止觸摸展品、模型、雕塑和其他設備。
5、請保持良好秩序和環境衛生,不要亂扔果皮、紙屑、口香糖等。
6、請保持館內安靜,禁止追逐打鬧、大聲喧嘩。
7、雨雪天進館參觀時請您在入口處將雨具套進塑料袋,以免弄濕地面。
8、未成年、行動不便、身體有疾病者需有監護人陪同方可入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