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送灶即事
1901年魯迅所作的詩
《庚子送灶即事》是由魯迅所寫的詩。
庚子送灶即事(1901年)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為豫才。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中國舊曆民間習俗,陰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即送灶日。傳說灶神一年一度在這一天要上天向玉帝彙報工作。因此人們在這一天要舉行送灶神的祀典。
魯迅當時正回家過寒假,遇到家裡有這樣的習俗,就信手寫了這首詩。即事,就是見事立即而作。雖是即興之作,它卻透露著作者的愛憎,反映了一定的社會內容。
周作人日記1901年2月11日(陰曆庚子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記載:“夜送灶,大哥做一絕送之,余和一首。大雪。詩稿存后”本詩詩稿署名“戛劍生”,是魯迅的別號。
這首《庚子送灶即事》,魯迅生前沒有發表過。周作人曾從自己的日記中抄錄,供唐弢編入《魯迅全集補遺續編》1958年版和1981年版《魯迅全集》均錄此詩。
近來拜讀阿袁(即陳忠遠)先生《魯迅詩編年箋證》(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甚為驚服其知識之淵博,因為只要讀讀著者對該詩的詳細箋注便可看出和得以證實。通覽之下,覺得阿袁所注比以往各家所註解的均要詳盡而周密(孫郁和熊盛元兩先生的序言亦持此見)。故此,筆者不計時日,特予轉錄如下,以供讀者欣賞與玩味——【送灶】舊俗,我國以夏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灶神升天並向玉皇大帝報命之日。世人以為灶君此日上天要向玉帝奏說人間罪狀,故在此日或前此一日(即二十三日)祭送灶神,此祀典即稱“送灶”;祭神時,蓋欲以麥芽糖粘住其嘴,不使說壞話也。其俗可謂由來已久。唐人羅隱《送灶詩》:“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按,《禮記·禮器》唐人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又,晉人葛洪《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按即‘報告’)人罪狀。”而《輦下歲時記》亦云:“都人至年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貼灶馬於灶上。”至於《月令廣義·十二月令》則云:“燕城俗,刻馬印為灶馬,士民競鬻,焚之灶前,為送灶君上天。”【即事】就當前事物而言。晉人陶潛《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即事多所欣。”又《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即事如已高,何必升華嵩。”按,後人感事之詩,多以“即事”標題,故亦稱之為“即事詩”;如唐人王維《春園即事》、《山居即事》等,杜甫即有詩題《即事》多首及其《草堂即事》等,劉禹錫有《劉禹錫集·會昌春連宴即事聯句》及《奉和裴令公新成綠野堂即事》等,宋人黃庭堅有《山谷內集·病起荊江亭即事》等,所在多是也。【只雞】整雞,一隻雞。漢末人曹操《褒賞令·祀橋玄文》:“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此具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南朝宋人裴松之注引。又,陶潛《歸園田居五首》(其五):“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按,南朝宋人范曄《後漢書·徐稺傳》:“稺嘗為太守黃瓊所辟,不就。及瓊卒,歸葬,稺乃負糧徒步到江夏赴之,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唐人李賢註:“謝承書曰:‘稺,諸公所辟雖不就,有死喪,負笈赴吊。常於家豫炙雞一隻,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干,以裹雞,徑到所起冢隧外,以水漬綿,使有酒氣;斗米飯,白茅為藉,以雞置前,釃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主。’”故後人弔祭之文,凡用“只雞絮酒”者,本此。迅翁詩實亦用此義也。【膠牙糖】同“膠牙餳”,又名“元寶糖”或“墮貧糖”,亦即“麥芽糖”。一種粘性極強之食品,多用麥芽或谷芽煎煮並和以其他食物者。《荊楚歲時記》:“元日食膠牙餳,取膠固之義。”白居易《寒食詩》:“三杯婪尾酒,一碟膠牙餳。”宋人周必大《元日詩》:“賭酒彈棋真夢爾,膠牙藍尾亦悠哉!”可知元日食膠牙餳、飲藍尾酒,乃當時盛行之習俗也。按,餳,音“唐”,陽韻;又音“形”,庚韻。兩者義同;此取前者。膠,音“交”,餚韻,平聲;又音“絞”,巧韻,仄聲。據詩意,“膠”當讀平聲,但以詩中格律論之,此處則以讀仄聲為是,亦即取“巧韻”者,此即唐人常用之“同字平仄借讀”是也(具見拙著《五斗門人詩話·略論詩詞中之“同字平仄借讀”現象》)。餘詳后說。【典衣】質押或典押衣服、首飾等物。杜甫《曲江二首》(其二):“朝回日日典春衣。”【供】作動詞用時多讀平聲,音“恭”,供給,冬韻。《禮·檀弓》:“非刀匕是供。”《說文》:“設也,一曰供給。”【瓣香】形狀似瓜瓣之香。《祖庭事苑》:“古今尊宿,拈香多雲一瓣。瓣,瓜瓣也,以香似之,故稱焉。”《高齋漫錄》亦載云:“佛印禪師為王觀文升坐云:‘此一瓣香,奉為掃煙塵博士。’”宋人陳師道《觀兗文忠家〈六一堂圖〉》:“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宋人任淵註:“諸方開堂,見第三瓣香,敬為某人云雲。”按,此即用佛家語,后凡有崇拜他人者,即多襲用之;亦稱“一瓣心香”。【家中無長物】宋時釋普濟《五燈會元·法常首座》:“室中唯一矮榻,餘無長物。”長物,多餘之物。長,音“帳”,去聲。又,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恭……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而唐人房玄齡等《晉書·王恭傳》則作:“恭曰:‘吾平生無長物。’”按,兩者用語雖頗有異,然其音義實同。【豈獨】豈僅,豈只是。《左傳·成公十六年》:“豈獨遺諸敝邑?敢私布之。”謝靈運《登池上樓》:“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唐人李林甫《送賀鑒返鏡湖》:“掛冠知止足,豈獨漢疏賢?”明人馮小青詩:“人間亦有痴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少,欠缺。【黃羊】漢人應劭《風俗通義·祀典》引《漢紀》:“南陽陰子方,積恩好施,喜祀灶。臘日晨炊而灶神見,再拜受神,家有黃羊,因以祀之。……其後子孫常以臘日祀灶以黃羊。”清人鄭燮《偶然作》:“名酒黃羊羹,華燈水晶球。”按,此後晉人干寶《搜神記·四》等亦記之;而范曄《後漢書·陰識傳》所附《陰興傳》則與應氏所載大同小異,其中云:“宣帝時,陰子方(按即陰識之祖父)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按,同‘以’)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又,《康熙會稽志》云:紹興習俗,“祭灶品用糖糕、時果或羊首,取‘黃羊祭灶’之義。”然據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引漢人許慎《五經異議》云:“顓頊有子曰黎,為祝融,火正。祝融為灶神……漢陰子方臘日見灶神,以黃犬祭之,謂之黃羊。陰氏世蒙其福,俗人競尚,以此故也。”則知世人用以祭灶者,實乃“黃犬”耳。至於晉人崔豹《古今注》則云:“狗,一名黃羊”,此似可備一說。阿袁按,新疆人民出版社版《魯迅全集》中之《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小說備校·干寶〈搜神記〉》引自《北堂書鈔》者二則,然或為“晉宣帝”,或為“陰子房”者,蓋皆古籍傳抄之誤。而“祀”作“祠”,則似可通也。
阿袁,原名陳忠遠,中國當代青年學者,格律詩人,魯迅學家,文學家。字定之,號葯愚居士,筆名阿袁、中元等;近年來,他多以“阿袁”為名發文和出書。他是溫州永嘉人。就在讀書時,陳忠遠(亦即阿袁)便已加入了全國性的詩片語織中華詩詞學會,並深受著名詩人霍松林、袁第銳、林從龍等前輩詩人的大力稱賞。此後,他在就讀大學期間,還拜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詩片語組長孔凡章先生為師,其詩詞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其間所結集的詩詞曲輯錄《又新集》就是大為海內詩人詞家稱讚不已,從而紛紛飛書染翰為之評點的。其實,阿袁還擅長集唐詩聯和集宋詞稱全新的詩詞,被當代詩詞名家稱為一絕。阿袁(陳忠遠)先生曾先後出任溫州市主流媒體暨北京國家級媒體記者、編輯,北京國家級出版社編輯等;現兼任特聘教授。其個人事迹傳略分別被載入《二十一世紀人才庫》、《世界華人專家名典》、《中國國情報告·專家學者卷》等多部辭書。阿袁(陳忠遠)先生目前著有《唐詩故事》、《宋詞故事》、《唐代名流詩文公案直判》、《唐詩三百首本事》、《宋詞三百首本事》、《又新集》、《名家評點<又新集>三百首》、《詩祖陳子昂與女皇武則天》、《魯迅詩編年箋證》、《魯迅先生的心裡話》、《裸眼》、《詩詞正韻》、《葯愚對韻》、《五斗門人詩話》、《魯迅獨具隻眼看帝王》等十餘部作品,約410餘萬字。
角黍雜倪糖,一尊臘酒香。返嗤求富者,歲歲供黃羊。
按:返,似當作“翻”,反而。然手稿如此,茲姑照錄耳。(此說即根據阿袁《魯迅詩編年箋證》,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