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苯丙胺

新型的苯丙胺類毒品

冰毒,即興奮劑甲基苯丙胺,因其原料外觀為純白結晶體,晶瑩剔透,故被吸毒、販毒者稱為“冰”(Ice)。由於它的毒性劇烈,人們便稱之為“冰毒”。

該葯小劑量時有短暫的興奮抗疲勞作用,故其丸劑又有“大力丸”之稱。又因苯丙胺(Amphetamine)有其譯音名安非他明或安非它命之稱,故甲基苯丙胺也有甲基安非他明之稱。

此外,甲基苯丙胺是在麻黃素化學結構基礎上改造而來,故又有去氧麻黃素之稱。甲基苯丙胺藥用為片劑,作為毒品用時多為粉末,也有液體與丸劑。

歷史


冰毒的主要原料之一的麻黃起源和使用的都很早。作為傳統中藥,麻黃已經在中國使用了上千年之久。在1885 年,作為麻黃主體成分的活性生物鹼,麻黃鹼被成功提取出來。而作為擬腎上腺素葯,這種藥物能興奮交感神經,鬆弛支氣管平滑肌、收縮血管,且有顯著的中樞興奮作用。與腎上腺素不同的是,麻黃鹼可以口服,且作用時間更長,藥效更強,適應症更廣。用於治療鼻粘膜充血時,效果更好、更快而且更持久。 
甲基苯丙胺
甲基苯丙胺
1887年,羅馬尼亞化學家 Edeleano 在德國柏林首次合成了麻黃素的類似物苯丙胺(amphetamine)。同年,日本化學家長井長義(Nagai Nagayoshi)也從麻黃素中結晶提取出了苯丙胺(也有宣稱是1883年),最早曾用於治療肥胖症,因其可以保持頭腦清醒並抑制食慾(至今治療肥胖症的藥物中也有苯胺類藥物)。1919年(也有說1917年),日本化學家阿.雄賀多(A.ogata)或緒方章合成甲基苯丙胺,由於是麻黃素的副產物,一般稱為偽麻黃素(偽麻黃素原意指甲基苯丙胺或苯丙胺存在爭議)。
當時,人們並沒有認識到它們嚴重的副作用。1927年,發現amphetamine可作為霧化劑吸入,用於解除鼻炎的阻塞癥狀,於是在1932年推出一種含有消旋安非他命,品名為Benzedrine的鼻塞吸入劑。1940年推出了片劑。 
苯胺類藥物的興奮作用很早就被認知,據稱從1920年起就有人為尋求感官刺激而吸食。在它作為吸入劑使用后不久,第一份發現它具有刺激神經,使人興奮、不覺疲勞的作用的報告便已出台。不過,有意思的是,恰恰是這些“副作用”擴大了苯胺類藥物的治療範圍。比如,甲基苯丙胺的中樞興奮作用被用於提高嗜睡或疲憊狀態下人的覺醒度,用於治療發作性睡病;它的食慾抑制作用被用於減肥;其他可能的適應症還包括精神分裂、嗎啡和可待因成癮、尼古丁及酒精成癮、哮喘、巴比妥酸鹽中毒、感覺麻木、偏頭痛、心臟傳導阻滯、重症肌無力、肌強直、遺尿、痛經、梅尼爾氏病、疝氣、小兒腦性癱瘓、小兒多動症、帕金森病和癲癇,等等。此時的甲基苯丙胺被認為是安全和有效,且沒有成癮性。雖然早在 1935 年,苯丙胺類興奮劑的嚴重不良反應就已見報道,一份統計數字宣稱20人中有6人出現心臟期前收縮和胸痛。但這份報告沒有引起注意。
另外,由於苯丙胺具有較強的短時間內提升腦力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各國為提高士兵的士氣和耐久力在軍隊內推廣使用,無論同盟國或軸心國都在用,包括日本、德國、美國軍隊都有使用記錄。像德軍在炎熱的北非沙漠曾用甲基苯丙胺作為興奮劑以增加其作戰效率。苯丙胺還被提供給必須超長時間工作的軍需廠工人使用。最早是哪方首先開始的現已不可考,美國的可能性略大。還有報道稱日本的“神風特攻隊”悍不畏死的部分原因是由於使用了興奮劑。 
戰爭結束后,大量苯丙胺從軍隊流入民間,尤其是日本,作為戰敗國,當時的日本國民心態極為複雜,部分是進行重建需要提神,而部分則是無法接受戰敗而極度沮喪,導致苯丙胺類物質在日本民眾中的濫用,苯丙胺類藥物成了日本當時最好的心理藥物。據記載,1945年至1952年,日本有過吸食苯丙胺(日本稱為覺醒劑)體驗的高達200萬人以上,出現精神障礙的吸毒者推定為20萬人,一般吸食者達55萬人。也有史料稱那個期間的日本有5-10%的民眾吸食苯丙胺類興奮劑。這被認為是日本毒品濫用的第一次高峰,也是苯胺類毒品歷史上的首次大規模濫用。1951年日本政府頒布覺醒劑取締法,禁止覺醒劑的生產和銷售。 
1957年,在中國重慶等部分地區為提高生產效率,有工人服用抗疲勞素片,後來證明是去氧麻黃素,1962年在內蒙、山西等多個省份也出現過吸食苯胺類藥品的人群,人數據稱達數萬。其來源可能是二戰結束后美國提供給民國政府的戰爭物資。 
二戰後,歐美也出現了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濫用的傾向,但與日本不同的是,歐美當時藥用仍然居多數。但隨著此類藥物副作用報告的不斷出現,美國聯邦和各州政府相繼禁止苯丙胺類興奮劑片劑的非處方櫃檯銷售,並規定它們只准在處方條件下使用,但有一個漏洞,就是並未禁止鼻用吸入劑,這也導致了後來鼻用吸入劑的濫用。據說當時為了防止這兩種藥品濫用,製藥商們也想了一些對策,比如在製藥的時候,往葯里增加一些苦味或氣味劑,但這一招根本制止不了越來越嚴重的濫用。吸食者將鼻用吸入劑用於口服,或者將鼻用吸入劑中的成分過濾后溶於酒精或咖啡中,以減少直介面服的刺激性。1959年報道發現了從鼻用吸入劑中直接提取甲基苯丙胺用於注射的例子。同年,美國葯監局宣布苯丙胺和右旋苯丙胺類鼻用吸入劑限制於處方使用。 
1953年,史密斯·克萊-法蘭西公司對苯丙胺類興奮劑的專利所屬權到期,在歐美至少有六家公司立即生產該類藥品。1967年,苯丙胺類興奮劑處方用量達到最高峰,美國境內服食人數達3100 萬人次。1970 年,美國的苯丙胺類興奮劑產量達到100億片。同年,美國聯邦政府制定了《毒品預防和控制綜合法》(Comprehensive Drug Abuse Preventionand Control Act of 1970),將苯胺類興奮劑列入二級管製品。明確指出,苯胺類雖可作為藥物,但會“形成強烈依賴性”。
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的毒販將鹽酸取代硫酸進行固體加工,無意中製造出不再是以往的粉劑狀,而是如冰塊一樣晶瑩剔透的固體晶狀物。這種固體甲基苯丙胺,即甲基苯丙胺鹽酸鹽。也就是當下通用的冰毒的主體。 
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連續頒布多項法令,對苯丙胺系列藥品的前驅體嚴加管制。如1980 年美國聯邦政府將 2-苯基-丙酮列入易制毒化學品目錄,1986 年頒布了《聯邦毒品類似物管制法》(Federal Controlled Substance Analogue Enforcement Act of 1986),1988 年頒布《化學藥品分遣和販運法》(Chemical Diversion and Trafficking Act of 1988)。1996 頒布《冰毒控制法》(The Methamphetamine Control Act of 1996)。這些法令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制毒者重新尋找前體(指合成所需原料)來源。 
1991年中國大陸首次發現“冰毒”(甲基苯丙胺),當年就繳獲351公斤,到1999年繳獲數量猛增到16.059噸,超過了以往十年繳獲總和。 
1996年11月25日聯合國禁毒署在上海召開的國際興奮劑專家會議上,一致認為苯丙胺類興奮劑將逐步取代本世紀流行的鴉片、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等常用毒品,成為21世紀全球範圍濫用最為廣泛的毒品。 

名稱


冰毒成分複雜,來源眾多,各國各地區,甚至不同時期都有各自的名稱。如在此系列毒品出現的早期,曾根據它的直接興奮作用和主要成分稱它為興奮劑或苯胺類興奮劑,日本人將其稱之為“覺醒劑”。民國時期中國按其音譯稱之為安非他明(也有譯為安非它明或安非他命)。隨著該系列藥物純度的提高和該藥品確實在少量使用時具有短暫的興奮、抗疲勞作用,港台地區稱其為“大力丸”,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也曾短時間使用這個稱呼。冰毒成品出現后,毒販們根據其外觀稱其為“Ice”,直譯為“冰”,外界則通稱為冰毒。
甲基苯丙胺
甲基苯丙胺
此外,冰毒還有很多“頗具”地方特色或時代特色的名字,比如美國它被稱為Crank(曲柄,這個昵稱據說源於舊金山摩托車黑幫,因為他們以摩托車的配件“曲柄”來形容甲基苯丙胺),Poor man’ s cocaine(窮人的可卡因),Speed(快速丸)和Biker’ s coffee(摩托車手的咖啡,這兩個可能是因為服用后經常會導致吸食者過度興奮而瘋狂飆車),最有名的一個大概算是20 世紀 60 年代出現的Speedfreak(狂癮)。一些禁毒主義者還曾提出Speedkill(刀鋒殺手)進行毒品預防宣傳,但也有一些人士批評這個毒品預防宣傳標語反而導致了更大程度的濫用。

合成


需要強調,冰毒的主體成分或者說發揮作用的是苯丙胺類物質,代表品種是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TM)、3,4-亞甲基二氧基-N-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 dioxy methamphetamine,MDMA,搖頭丸的主體成分之一)和3,4-亞甲基二氧基苯丙胺(4,5-methylene-dioxy amphetamine,MDA,搖頭丸的主體成分之一),其中的甲基苯丙胺是最普遍濫用的品種之一。所以冰毒並不完全等同於甲基苯丙胺。尤其是市面上的固體冰毒,即使以甲基苯丙胺為主體,其成分實際上也是甲基苯丙胺鹽酸鹽。 
甲基苯丙胺
甲基苯丙胺
由於原料不純、化學處理方法粗糙、中間產物反應不完全、各反應步驟的副反應較多等原因,市售冰毒的成分都較複雜,另外,基於成本和藥效的考慮,該類毒品一般粉末狀的純度約為10%,潮濕油狀的純度約為20%。適宜蒸發吸入的晶體狀純度較高,是使用的主要劑型。另外。冰毒的純度不會很高,在英國發現的已知最純度為為80%。

檢測


甲基苯丙胺HPLC定值譜圖(波長210nm)
檢測方法主要採用紅外光譜法(FTIR)、氣相色譜法(GC)、液相色譜法(HPLC)、毛細管電泳法、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GC-MS)、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HPLC-MS)、放射免疫法、膠體金層析法、免疫分析法等。其中體內檢材分析是當下法庭科學研究的熱點。尿液是檢測分析濫用毒品應用最為廣泛的體內檢材。傳統的前處理主要是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方法。近些年,固相微萃取、液相微萃取和微波萃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法庭科學領域。 
但檢測中有一個難點就是試樣的分離提純,冰毒製品經常混有麻黃鹼或類麻黃鹼,而麻黃鹼主要包括麻黃鹼、偽麻黃鹼、甲基麻黃鹼、甲基偽麻黃鹼、去甲麻黃鹼和去甲偽麻黃鹼6種,它們在麻黃植物中都有一定的含量,而且互為三對同分異構體,認為最適合毒品複雜體系分離的毛細管膠束電動色譜(MEKC)也難以進行有效分離。 
紅外光譜法
甲基苯丙胺鹽酸鹽紅外光譜
紅外光譜法不需要對樣品進行前處理,具有所需檢材量小、不破壞檢材、操作簡便、分析速度快等優點。其中以近紅外區和中紅外區的光譜分析技術應用較為廣泛。譜圖中2966、2723、2458、1603、748、699cm等處為鹽酸甲基苯丙胺(即標準冰毒)的特徵峰。 
薄層色譜法
此方法多以硅膠G為吸附劑,展開劑多用氯仿和甲醇混合溶劑。但如果氯仿和甲醇高比例時(例如9:1),Rf值會較低,增加甲醇的比例可以克服這個問題,但是降低了和其他藥物的分離效果。顯色方法可在薄層板上噴灑快藍B或者水合茚三酮溶液。可用NBD氯(即7-氯-4-硝基苯-7-氧雜-1,3-二吡咯氯化物)作為熒光反應試劑,將薄層板在紫外燈下顯色,檢測限0.5μg,但是熒光顯色劑不適用二級胺(如MA)。而且碘鉑酸鹽和溴甲酚綠顯色劑的作用較弱。如採用硅膠為吸附劑,甲苯-丙酮-94%乙醇-25%氨水(體積比45:45:7:3)為展開劑,快黑K為顯色劑,檢測限可達0.1μg,而且根據斑點的顏色可以區別伯胺和仲胺,脂肪仲胺和芳香仲胺顯紅色而伯胺則為紫色,季胺則不和快黑K產生顏色反應。 
該法適用於帶揮發性成分(如苯丙胺)的檢測,但對色譜條件有要求。由於固定相的吸附導致色譜峰常有脫尾和不對稱現象,可以用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預處理色譜柱以增加固定液的極性來阻止胺的離子化,如10%的阿匹松L(apiezon L)和2%的聚乙二醇。這兩種色譜柱可以串聯使用。檢測時多將其進行衍生化處理,如三甲基硅、三氯乙基、四氟乙基、七氟丁基和五氟苯基衍生物。固定液多用聚甲基硅烷(SE-30)或者苯基甲基聚硅氧烷(OV-17)。血漿和尿樣中的檢測,可以將三氟乙酸酐(TFA)或七氟丁酸酐(HFBA)使其衍生化。例如,β-葡糖苷酸酶的醋酸緩衝溶液(pH=5)在37℃的條件下水解尿樣和血樣,以N-甲基苯丙胺作為內標進行檢測,血漿中檢測限為1ng·mL,尿液中限為20ng·mL。 
色譜-質譜聯用法
冰毒鹽酸鹽拉曼光譜
該法(CG-MS)需要將檢測對象轉變成衍生物形式,如乙醯基或異硫氰酸鹽衍生物,檢測樣本多為毛髮。50mg毛髮樣對為0.05ng·mL。如丙基氯甲酸酯衍生化,用氘化的苯丙胺衍生物或N-丙基苯丙胺可以檢測尿液中的冰毒代謝成分。而且質譜檢測時,除了標準峰之外,還可能存在保留時間與 MA 比較接近的一個色譜峰,其質譜碎片基峰為 m/z 72,依據色譜保留時間結合氣態紅外特徵吸收峰,可以與標準的質譜法進行互補。
高效液相色譜法
冰毒拉曼光譜 
該法(HPLC)使用得相對較少,由於冰毒的紫外吸收特性不好,但是該法可不對樣品進行衍生化處理。檢測之前需用β-葡糖苷酸酶和硫酸酯酶在37℃條件下水解24h,固相萃取后可用紫外檢測器在215nm下測定。 
拉曼譜圖
甲基苯丙胺的拉曼譜圖 
主要拉曼位移峰在1605、1585、1455、1358、1309、1209、1029、1020、1004、988、837、621cm。比如,水溶液在785nm激光的激發下,在1001cm左右具有強烈清晰的拉曼信號,在835、1018、1209cm左右有中等強度的拉曼信號、並且在1600 cm-1附近出現了雙峰。這些譜線可作為甲基苯丙胺存在的特徵峰。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熒光的存在會抬高譜線的基底,譜線的基底被抬高后,拉曼峰也往往會被抬高,這會幹擾定量。 
熒光光譜
純甲醇中冰毒分子熒光光譜
光譜在284nm處有一個較強的熒光峰,在327到347nm處有一個較寬的熒光峰,而純甲醇在305nm處只有一個熒光峰。溶液與純溶劑的熒光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是因為甲醇與甲基苯丙胺通過氫鍵或電子云共享生成了具有熒光發射能力的有機化合物分子,使得其結構發生了變化。 
甲基苯丙胺質譜圖
甲醇分子中除了含有甲基結構之外就是羥基,別無其他生色團。而甲基結構僅吸收波長小於200nm的激發波長,所以甲醇分子對大於200nm的吸收結構應是羥基的氧未共享電子發生從電子基態能級到電子激發態能級的躍遷。純甲醇溶液中加入冰毒后,兩者之間通過氫鍵作用結合形成了結構更穩定的分子團簇,同時這種結構又減少了分子振動,使分子與溶液中其它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減少,減少了能量外部轉移的損失,提高了熒光發射率,故熒光峰強度增強。甲醇發生締合后羥基鍵長變長,鍵力常數變大,伸縮振動頻率升高,發射波長變小,分子的熒光發射峰將出現微小的藍移。 
馬改氏試劑檢驗
將少量的可疑粉末置於反應板孔中或其他器皿上,加入適量的反應試劑。若出現橙色至棕色說明可能存在苯丙胺,呈黑色則可能是MDA、MDMA。 
檢材
檢驗一個人是否吸食冰毒類毒品,通常是通過毛和體液。過去研究較多的是血、尿等體液類,但這兩類檢材只能反映收集樣品前的1~3天中的毒品服用情況,而毛髮則具有易獲取、穩定、易保存及不易作假等優點,而且它可提供吸食者的毒品使用史及使用程度的信息,因此毛髮檢材的使用越來越受到法庭科學工作者的重視。但毛髮有個問題在於,它裡面所含的毒品及其代謝物的含量一般很低(ng/mg級),而尿液或血液要高得多(lg/mL級),另外,毛髮中的生物雜質含量很高,因此採用氣相色譜分析時需要採用特殊的方法,如採用電子捕獲負離子化學源(NICI),據稱最小檢測限可達413~ 9118pg/mg。另一常用的提高靈敏度的方法就是對樣品進行衍生化處理,它對於改善色譜行為、提高檢測靈敏度、獲得特徵離子峰、增強檢測的靈敏度同樣具有明顯的作用。 
檢測毛髮中冰毒類毒品的常用方法是把毛髮消解,然後經過固相、液相或超臨界流體等技術對消解液進行萃取,用氮氣將萃取液吹乾后,在水浴加熱條件下進行衍生化處理,然後採用GC等進行檢測。

吸食人群及特點


人口學特徵
甲基苯丙胺
甲基苯丙胺
冰毒吸食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江蘇省2006~2008年監測的冰毒吸食人群統計表明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為主,初中文化約佔60%,小學文化約佔18%,高中文化約佔17%,大學及以上文化約佔1.6%。山東省4858例調查結果與此類似,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佔62.45%,高中(中專/技校)者佔31.66%,大學(含大專)及以上者佔5.89%。延邊52例抽樣調查顯示大專及以上的比例僅佔11%,保山65例調查中大專以上學歷僅為1.5%;廣州130例調查全部為本科及以下學歷,平均教育年限為(9.6±2.3)年,但另外一份86例報告顯示本科以上學歷為12.8%,這也是已知報道中最高的。
對於吸食者的年齡,傳統觀點認為冰毒這種新型毒品吸食者以20歲男性以下為主,尤其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從事娛樂、服務業及無正當職業的青少年為易感人群。原因主要是此類群體對吸食冰毒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加之這個年齡段的群體大多有追求刺激與享樂的心理。不過,進一步研究指出情況正在改變,像寧夏一份16例報告指出平均年齡為23.5歲,延邊52例抽樣報告也指出平均年齡在20-40的佔71%,保山的65例抽樣報告顯示平均年齡為22 ±5歲,廣州130例調查顯示為(33.5±7.9)歲,北京市2007年一份139例抽樣調查結果與此類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冰毒的吸食已由特殊人群逐漸向社會各階層擴散。 
吸食者男女比例存在一定爭議,但基本可以肯定男性比例高於女性,而且一般在一倍以上,像廣州130例抽樣調查顯示90.9%為男性,杭州194例調查中69.1%為男性,也有報告顯示女性吸食者的比例正在接近男性,2007年哈爾濱67例吸食者中女性達45%。但女性吸食者平均年齡低於男性,像山東4858例報告就顯示男性初次吸食為(28.2±6.9)歲,女性為(25.3±7.3)歲,換言之,女性初次濫用平均年齡較男性提前約3歲。而且娛樂場所從業人員比例遠高於男性,藥物濫用行為特徵多表現為被動和從屬地位。女性濫用藥物比例的增加說明藥物濫用態勢嚴重。不過女性吸食比例增加也有部分原因在於吸食後會刺激性慾,需要通過性行為來緩解,吸食者內部稱之為“散冰”(相應的女性稱為“冰妹子”)。
有意思的是,似乎所有毒品在就業狀況這點上都很一致,以無業人員為主,西安28例抽樣調查中的無業人員比例是最低的,50%,其餘報告比例要高得多。個體經營者、自由職業者位列第2、3位,有正式工作的,尤其是公職人員(包括教師、醫生),在所有的調查中都是個案,低於5%,從統計學角度基本可以忽略。 
某種程度上,經濟較發達國家和地區,少數民族吸食比例要高於主體民族。以美國為例,夏威夷土著和其他太平洋島民吸過冰毒的人口占當地人口的比例最高,達到2.2%,接著是阿拉斯加土著和印第安人,佔1.7%;白人、西班牙裔、亞洲裔和黑人吸食冰毒的人口比例比較低,分別為0.7%、0.5%、0.2%和0.1%。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冰毒吸食與經濟和文化程度存在一定關係,在美國各州中,12歲以上人群中吸食冰毒人口比例最高的是內華達州(2.0%),接著是蒙大拿州(1.5%)和懷俄明州(1.5%),這幾個州都位於美國中西部,比例最低的幾個州是康涅狄格州、馬里蘭州、馬薩諸塞州、新澤西州和紐約州,均位於美國東海岸。中國的民族情況缺乏足夠的數據,已知的抽樣調查中的民族情況彼此衝突,延邊52例調查中,少數民族71%例,保山65例中,少數民族僅14%。即使以少數民族為主的,考慮到這部分調查全部是在少數民族聚集區,數據也很難採信。
婚姻狀況
山東省4858例冰毒濫用者行為報告
一般說來,家庭相對穩定的不很容易吸食毒品,這點在幾乎所有毒品吸食者的家庭情況中均成立。原因可能是家庭及社會倫理和經濟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江蘇省的調查顯示有配偶(包括已婚、再婚、未婚同居)的吸食者約佔36%。另外一份56例抽樣調查與此類似,已婚、離婚共佔34%。西安28例調查的結果也差不多,已婚、離婚共佔39%。 
吸食原因
吸食原因主要是追求時髦、尋求刺激、好奇心理、同伴教唆和空虛無聊,在延邊52例報告中佔71.1%,其次是家庭、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佔24.3%,少數則是不知情、被騙(7.69%),和遭受挫折、負性情緒(3.85%)。郴州一份24例報告也指出娛樂性使用佔了83%。在其他案例中有少數則是因為環境複雜和自我保護力度不夠,還有個別的是把冰毒當減肥藥。
吸食時間及戒毒次數
冰毒吸食者的吸食時間一般不是很長,延邊52例抽樣調查中,吸食時間在1月以內佔9.6%,1-6月15.4%,7-12個月17.3%,13-24個月21.5%,2年以上者36.5%。而已經嘗試戒毒2次及以上者高達86.5%,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種毒品戒除的難度。保山65例調查顯示吸食時間平均為9個月,其中有24.6%的人曾經吸食過冰毒。廣州130例調查則顯示平均吸食時間為(22.8±33.9)月,西安28例調查顯示平均時間為(2.5 ± 2.0)年,杭州194例調查顯示平均吸食時間為(6.4 ±1.3)年。

中毒與急救


臨床表現
冰毒所致精神障礙的精神癥狀
常為吸毒過量所致,達到多少可能出現急性中毒存在爭議,一般認為未服用過的吸食10-30mg可能出現中毒癥狀,但如果是長期吸食者曾經報道過2000mg的耐受度。一般在服藥20-60min后出現, 2-3h達高峰,持續8-10h左右,24-48小時逐漸恢復。臨床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的刺激癥狀,即興奮癥狀,血管癥狀,痙攣和昏迷等三大癥狀。輕度中毒表現為瞳孔擴大、血壓升高、脈搏加快、噁心、出汗、口渴、呼吸困難、肌痛、震顫、反射亢進、頭痛、興奮躁動、感覺異常等癥狀。中度中毒主要出現失眠、意識障礙、精神混亂、抑鬱、譫妄幻聽幻視、被害妄想等一系列精神癥狀。重度中毒時出現心率失常、痙攣、出血、胸痛以及心、腦、肝、肺、腎等多器官損害和代謝紊亂,甚至可致高熱綜合征,包括高熱和代謝性酸中毒,心血管疾病,心室纖顫,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中毒性肝炎,循環呼吸衰竭或合併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有時也可猝死。或由於過度興奮而搖晃頭部,導致頸部脫位而死亡。 
急性中毒也許和先天體質有某種關係,研究表明,患有肝酶缺乏症的易於導致急性中毒,因為冰毒在體內易於蓄積而不易代謝失活。代謝曲線呈非線性關係,這說明即使攝入劑量的較少增加也完全可能導致血漿中毒性濃度的急劇增加而發生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慢性中毒比急性中毒更為常見。通常以重度的神經異常和心理成癮為特徵,如出現精神恍惚、睡眠障礙、人格改變等癥狀,一般在攝入10-12h后出現。而長時間持續濫用會嚴重損害心腦肝腎以及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多種重要臟器功能損傷和導致精神病性癥狀,甚至可能引發肺動脈高壓和肺損害,對肝臟、骨骼、腎臟系統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南寧市132例報告指出,在吸食超過三個月後,出現幻聽的佔84.8%、被害妄想佔93.9%、嫉妒妄想佔72.7%、易發怒佔90.9%、興奮的佔93.9%、有衝動行為的佔78.8%,而日本有研究報道出現幻聽的為77%。另外,長期服用甚至可能出現持續多年的幻覺、妄想,還可能出現明顯的暴力、傷人和殺人等犯罪傾向,集體濫用時還容易誘發性衝動,因而產生重大的社會和醫學問題。 
長期效果能延續多久缺乏數據,有報道說大多數病人(約70%~90%)的精神癥狀在一個月內消失,僅少部分病人在停止吸食數年甚至數十年仍可殘留一些精神病性癥狀如幻覺妄想、躁鬱、情緒不穩定、病態人格等,類似於可見遷延性精神病反應和再發再燃現象。 
另外,冰毒可使胎兒出現心血管發育和骨骼發育畸形,使低體重兒、早產兒及新生兒死亡率和胎死宮內率增加。中毒的兒童往往會表現出心動過速、易激惹、啼哭不止、易怒和嘔吐等癥狀。 
急救
冰毒中毒尚無特異性拮抗劑,也無統一標準化方案,現今的治療方法只能醫治體感(有效率最高報道可達97%),但於心理癥狀基本無效。中毒后急診處置通常包括催吐、洗胃、利尿(一般在6h之內),給予鼻導管吸氧、心電監護、補液、利尿及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等對症支持治療。比如維生素C可參與體內氧化還原反應,發揮解毒作用,促進毒物代謝。必要時採取血液灌注等終止毒物吸收。加速其排泄的一般性治療及對症支持療法,但利尿劑有導致腎功能衰竭的危險,而且中毒、抽搐均可致橫紋肌溶解症,會導致繼發性腎損害,一些專家並不推薦。煩躁不安嚴重者予地西泮,靜脈注射,且根據癥狀可重複給葯,對於血壓顯著升高者給予硝酸甘油靜脈滴注降壓,有發熱者,予冰敷等物理降溫,或靜脈緩注硫噴妥鈉或琥珀醯膽鹼鬆弛肌肉降溫,心動過速給予普萘洛爾口服。驚厥的患者應緩慢給予地西泮,隔一定時間重複給予。 
毒品多摻雜有滑石粉甘露醇、小蘇打、澱粉等雜質,均可成為致敏原,直接吸入后可誘發支氣管哮喘。針對此類患者,可同時對症治療及對因治療。此類中毒經常導致缺氧、心動過速,進一步導致心肌氧供及冠脈供血減少,故注意需定時複查心電圖,若有明顯演變,應及時行心梗 3 項等酶學及標誌物檢查,防止發生急性心梗。 
東莞88例冰毒中毒時間段分佈
由於吸食冰毒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尋求治療時,往往精神癥狀都比較嚴重,故均需儘快給予氟哌啶醇注射液或氯丙嗪注射液的短期肌肉注射治療,之後給予口服利培酮片、阿立哌唑口崩片、奧氮平片抗精神病藥物的維持治療。有焦慮失眠的患者給予一定量的安定片、艾司唑侖片、阿普唑侖片治療,心悸、心率較快的還需給予心得安治療。 
冰毒中毒似乎有特定的“時刻”,研究表明急性冰毒中毒的發病高峰多在春夏季節,這可能與氣溫回暖後人們的活動增加有關。而每天的發病高峰多在夜間零點至清晨八點,這與娛樂場所營業時間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大部分吸食者是在舞廳、KTV等娛樂場所聚眾服用。

戒毒


冰毒成癮尚無有效藥物可以治療,多年來臨床對冰毒成癮的治療主要局限在對症治療上,使其複發率居高不下(最低的統計數字是83%復吸)。現今研究的重點應從對症治療轉移到對症治療的基礎上幫助患者戒斷藥物,並結合積極的心理教育預防患者復吸。尤其是後者,在身體依賴消除后,心理依賴則成為影響戒斷的主要因素。加之由於毒品導致的社會和親朋好友對吸食者的疏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戒毒的成敗在於心理因素。據估計,超過60%的吸食者在戒除過程中都出現過恐懼、逃避的心理,不少人甚至用自殘的方式來減輕軀體或心理的痛苦。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因素和心理關懷的作用就會凸顯。 
當然,藥物治療是重要的一環,與很多人認為的不同,這些藥物的主要作用是使吸食者停止或減少冰毒的濫用,而不是直接逆轉已經在濫用者身上出現的認知缺陷或其他臨床表現。能治療其他成癮病症的藥物也經常可以用於這方面。像安非他酮,它是一種有一定興奮性能的抗抑鬱葯,也是一種有效的戒煙藥物,其藥理作用是通過抑制突觸間隙多巴胺的重吸收和促進多巴胺的神經傳遞,由此推測它可能會減輕藥物的戒斷癥狀。美沙酮也可以,但一定需要防止治療藥物成癮。已經發現有戒斷者試圖戒除冰毒結果必須長期使用美沙酮。

懲治與防治


冰毒對於社會和個人均具有嚴重危害,各國政府對於此類毒品一律持嚴厲打擊態度,這與傳統毒品的大麻和可卡因不同。而且與海洛因等產生自我麻醉效果的麻醉類毒品不同,冰毒是精神藥品,它產生的是興奮作用,表現出透支能量的、外向型的暴力傾向。因此,此類毒品無論對於個人,還是社會都具有更大破壞力。美國在毒品犯罪的量刑上,按照1克甲基苯丙胺(冰毒)相當於10克海洛因判定。 
中國刑法明確規定“走私、販賣、運輸、製造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處十五年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持有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處七年以上有期徒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非法持有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滿五十克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由於毒品純度可能不同,刑法也明確表示,“毒品的數量以查證屬實的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非法持有毒品的數量計算,不以純度折算”。世界其他國家也是,比如美國早在1996年即通過《甲基苯丙胺綜合管制法》,嚴格限制含麻黃鹼類藥物的銷售,並建立電子跟蹤系統以控制個人購買。而為了限制冰毒可能的生產,密歇根州甚至規定,除了限制消費者購買的感冒藥數量,還會對製冷機器進行備案(據稱此舉是因為受到美劇《絕命毒師》的影響)。 
對於打擊毒品,各國均負有重大責任,但由於體制方面的漏洞和國內更高的吸食者比例,中國甚至可能比世界第一大毒品消費國美國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比如理論上可以通過數十種化學物品提煉冰毒,而中國只對其中少數幾種制定了監管措施。美國市場上發現的冰毒80%來自墨西哥,而這些冰毒的主要提煉成分據稱是從中國走私來的化學物品。美國禁毒署認為,中國成為墨西哥輸入“冰毒成分”的最大來源國,是因為中國對化學品生產和出口的管制過於寬鬆。紐西蘭也有類似報告(儘管存在爭議,但按照《2015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在已知九大類500餘種精神活性物質中,中國大陸監管為116種,說明在監管方面確實存在某種漏洞)。

特性


近年境外傳入的“搖頭丸”,是一種新型的苯丙胺類毒品,是冰毒的衍生物,先後在廣東等沿海城市的歌舞廳、卡拉廳等娛樂娛樂場所出現。服用搖頭丸會使人亢奮不已,聽到音樂后搖頭不止,時間長達6~8小時,並出現幻覺和性衝動。一些服食者在被警方抓獲后,在警車上仍在渾身扭動。搖頭丸對人危害康危害極大,反覆服食會成癮,過量則導致死亡;而且會造成行為失控,誘發治安和刑事案件。

危害方式


“冰”的成癮者,以每天要強迫性服用大量毒品為特徵。這些人已對毒品產生了較強的依賴性,毒品已成為他們生活的必需品。這種口服濫用方式的危險之一是導致有害的“興奮劑--安眠藥”,即“興奮--抑制”濫用循環。每天使用“冰”以保持興奮,否則他們難以度過;夜時必須用安眠藥鎮靜他們高度興奮的神經,彌補“冰”作用後期的不快效應,否則亦難過。次日又開始這種惡性循環,如此反覆,不能自拔。這種惡性循環極易導致過量中毒。 “冰”的濫用者,採用靜脈注射的目的是為了捕捉和感受一種短暫即逝的強烈快感或興奮,這種體驗對濫用者的求藥行為起著正性強化作用。快感過後,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嚴重抑鬱、疲勞和激怒,這是一種痛苦的體驗,這種痛苦與再次尋味“快感”的強烈慾望相交織,導致強迫性用藥行為。這種使用毒品方式,極易導致精神病狀態,表現出活動過度,情感衝動,野蠻,妄想,偏執狂,幻覺甚至有殺人傾向。此種狀態過後,出現一種極度衰竭和抑鬱狀態,也有因嚴重抑鬱而自殺者。 “冰”長期濫用后突然停止使用,患者會出現高度疲勞、精神抑鬱、飢餓感,以及強烈的求藥行為。這就是戒斷綜合征。過量的使用冰毒可導致急性中毒。嚴重者出現精神混亂、性慾亢進、焦慮、煩躁、幻覺狀態。長期濫用可造成慢性中毒、體重下降、消瘦、潰瘍、膿腫、指甲脆化和夜間磨牙。靜脈注射方式濫用者可引起各種感染合併症;包括肝炎、細菌性心內膜炎、敗血症和艾滋病等。高劑量或重複使用“冰”可產生中毒性精神病,表現有被害妄想、幻覺,多為幻視,也可能出現聽幻覺和觸幻覺。現代醫學稱之為苯丙胺精神病。毒品的耐受性隨長期使用而增加,對於未產生耐受的人,使用苯丙胺30毫克便會引起中毒。而有報道,長期濫用者,為了達到初期使用時的欣快效應,竟將劑量增至2000毫克,這極易引起急性中毒,可造成驚闕、昏迷甚至死亡。

毒害


冰毒
冰毒
興奮中樞神經,具有欣快、警覺及抑制食慾之作用,重複使用會成癮;中毒癥狀包括多話、頭痛、錯亂、高燒、血壓上升、盜汗、瞳孔放大、食慾喪失。大劑量使用引起精神錯亂,思想障礙,類似妄想性精神分裂症,多疑、幻聽、被害妄想等;長期使用導致器官性腦症候群。有高血壓及腦中風之危險。停用之脫癮癥狀包括精神獃滯、昏睡、易怒、煩躁不安、憂慮,有自殺的傾向。丙胺類興奮劑具有強烈的中樞興奮作用。濫用者會處於強烈興奮狀態,表現為:不吃不睡、活動過度、情感衝動、不講道理、偏執狂、妄想、幻覺和暴力傾向。苯丙胺使用過量會產生急性中毒,通常表現為不安、頭昏、震顫、腱反射亢進、話多、易激惹、煩躁、偏執性幻覺或驚恐狀態,有的會產生自殺或殺人傾向。可出現心血管病癥狀如頭痛、寒戰、面色蒼白或發赤、心悸、心律不齊、心絞痛、血壓升高、血壓降低或循環性脫虛;還可出現腸胃功能障礙如口乾、口中有金屬味道、厭食、噁心、嘔吐、腹瀉、腹部絞痛;嚴重的可產生驚厥、腦出血、昏迷致死。慢性中毒可造成體重減輕和精神異常(即苯丙胺精神病,或稱妄想障礙,出現幻覺、妄想狀態,酷似偏執性精神分裂症)。同時,也會發生其他濫用感染合併症,包括肝炎、細菌性心內膜炎、敗血症和性病、艾滋病等。
過量的使用冰毒可導致急性中毒。嚴重者出現精神混亂、性慾亢進、焦慮、煩躁、幻覺狀態。長期濫用可造成慢性中毒、體重下降、消瘦、潰瘍、膿腫、指甲脆化和夜間磨牙。靜脈注射方式濫用者可引起各種感染合併症;包括肝炎、細菌性心內膜炎、敗血症和艾滋病等。高劑量或重複使用“冰”可產生中毒性精神病,表現有被害妄想、幻覺,多為幻視,也可能出現聽幻覺和觸幻覺。現代醫學稱之為苯丙胺精神病。毒品的耐受性隨長期使用而增加,對於未產生耐受的人,使用苯丙胺30毫克便會引起中毒。而有報道,長期濫用者,為了達到初期使用時的欣快效應,竟將劑量增至2000毫克,這極易引起急性中毒,可造成驚闕、昏迷甚至死亡。

冰毒危機


冰毒問題的產生要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為了治療哮喘、嗜睡和其他一些疾病,冰毒被當作藥物銷售,使人們上癮。這些產品的主要成分是苯丙胺和它的姊妹藥物——效力更強的甲基苯丙胺。它們被用於保持清醒和抑制食慾,因此,受到了卡車司機、學生和減肥者的鐘愛。 1962年,冰毒首次作為一種違法毒品,被舊金山的摩托車黑幫製造出來,並在美國太平洋沿岸四處分發。這個黑幫很快便有了大批仿效者:製作冰毒所需要的原料非常普通,並且容易得到,比如外用酒精、鹼液、麻黃鹼和偽麻黃鹼;最後一種當時作為非處方葯供應。於是,作坊式實驗室曾經生產了大量的違法甲基苯丙胺;墨西哥黑幫把大量廉價品帶進了墨西哥。“冰”,或者說可以放進導管中抽吸的結晶甲基苯丙胺塊,在20世紀80年代的夏威夷出現,並很快蔓延到美國大陸地區,成為最受歡迎的毒品種類。對比1993年和2004年的情況,表明毒品正在向東蔓延,擴展到了美國東北地區、中南部地區、得克薩斯州和東中部各州等地。得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流行病學家簡·麥克斯韋(Jane Maxwell)緊密地跟蹤了流行態勢。她認為,由於販毒組織進一步介入市場,在從作坊式實驗室更難獲得偽麻黃鹼的情況下,毒品在東部地區的供應量更大了。此外,她還強調,這些黑幫現在正在出售一種更純、因此也更強效的毒品。
冰毒使用者可能會變得更虛弱。這個結論來自毒品濫用及精神衛生管理局的一份分析報告,這個機構發現,在過去的一個月內服食過冰毒的人數,從 2002年到2004年一直保持在60萬人。然而,美國毒品濫用及精神衛生管理局發現,這些使用者中濫用或依賴毒品的比例從2002年的11%上升到 2004年的22%。這表明又有13萬人面臨暴力和家庭崩潰的特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