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雞
由原雞長期馴化而來的雞類
家雞屬於鳥綱,雞形目,雉科。是由原雞長期馴化而來,它的品種很多,如來航雞、白洛克、九斤黃、澳洲黑等。仍保持鳥類某些生物學特性,如可飛翔,習慣於四處覓食,不停地活動。聽覺靈敏,白天視力敏銳,具有神經質的特點,食性廣泛,藉助吃進砂粒石礫以磨碎食物。
家雞
4種原雞中,只有紅原雞的叫聲,羽色與家雞相似,其他3中原雞的羽色與家雞相去甚遠,而且叫聲也十分特殊,加之難以人工飼養。所以一般認為家雞的祖先不是這3種原雞而是紅原雞。
關於我國家雞的來源,一些資科講是由印度傳入的。這種不正確的說法可能是受達爾文的影響。因為達爾文在他所著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一書中說:“在印度,雞的家養是在《瑪奴法典》完成的時候,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前,不過也有人認為只在公元前800年。”在該書中的另一處,達爾文根據一本“中國百科全書”宣稱:“雞是西方的動物,在公元前1400年前的一個王朝時代引進到東方(指中國)的。”達爾文沒有在書中提到他根據的“中國百科全書”的書名,但說是在1609年出版的,而在書中另一處又說是1596.年出版的。《本草綱目》被西方譽為“中目古代的百科全”,恰是在1596年出版的,但書中井無與此扣關的記載。而1609年出版的比較著名的中國“類書”,只有《三才圖會》,該書中倒有一段關於雞的說明:“雞有蜀魯荊越諸種,越雞小,蜀雞大,魯雞尤其大者,舊說日中有雞。雞西方之物,大明生於東,故雞入之。”
此書所說的西方,顯然指蜀、荊等地,也就是中國的西部。“大明生子東,我認為說的是“大明”年【注】才引進中國東部的。《三才圖會》中這段關於雞的說明,本身就有錯誤。因為據史籍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吳國國王夫差曾在江蘇吳縣築了三座周國十多里的城專門養雞。後來越王勾踐也曾大量養雞。可見當時中國東部的養雞業已非常發達。因此達爾文說中國的雞是從印度傳入的顯然是誤解了《三才圖會》中關於雞的錯誤記述,錯上加錯。而且達爾文自己的敘述也有矛盾。他說雞在印度被家養是在公元前1200年或公元前800年,而且說雞是公元前1400年的一個王朝時代引入中日的。按時間推算,這也是不可能的。
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在約4400年前屬於龍山文化時期的三門峽廟底溝居民點遺址中,發掘到雞的骨骼。而在比龍山文化略早的湖北京山縣屈家嶺遺址中找到了陶雞。而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雞”字。周朝的《詩經》中多處提到雞,東周戰國時期還設有“雞人官”專司祭祀。這些證據都充分說明雞在我國馴化,至少已有3000年的歷史。困此有充分理由認為,我國的雞不是從印度傳入的,而是由我們的祖先自己馴化的。同時也可以看出,紅原雞在古代,不僅分佈於我國南部,而且也廣泛分佈於黃河、長江流域。
紅原雞在我國的分佈,局限於雲南、廣西、廣東南部和海南島。同古代相比,其分佈區已大大地縮小了。值得慶幸的是,紅原雞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比其他雉類要強,還不至於在中國絕跡。紅原雞的棲息環境因地而異。在雲南南部,它們棲息於熱帶雨林、季雨林、混交林、次生林,灌叢、草坡、竹林;在廣西則生活於人造馬尾松林、石灰岩山地常綠闊葉林及河谷闊葉林;在廣東、海南島紅原雞大多棲息於海拔較低的山地叢林、橡膠園的防護林帶及經濟作物區地緣的灌叢之中。
紅原雞是結群活動的烏類,除繁殖季節外,多是7、8隻,十幾隻結群活動,偶爾也能見到20或20多隻的大群。它們夜間棲息在樹上,清晨下樹活動,在林內或林緣覓食。食性很雜,榕樹果,竹籽、幼嫩的竹筍、各種花朵、植物的嫩葉和嫩枝、昆蟲、蚯蚓等,均是紅原雞的食鈞。它們也食常跑到耕地、農田裡去覓食各種農作物的種子。在雲南南部的許多地方,紅原雞還經常混進村寨旁活動的家雞群中,也會與家雞交配,只是孵出來的雜交後代住往野性難改,長大后便飛進森林不再回來。
有嗉囊,具有貯存食物和軟化飼料的作用。胃分腺胃和肌胃。肺為海綿狀,緊貼於肋骨上,無肺胸膜及橫膈,肺上有許多小支氣管直接通氣囊,共有9個氣囊。無膀胱,每天排尿很少,與糞一起排出,尿呈白色,為尿酸及不溶解的尿酸鹽,呈碎屑稀粥狀混於糞的表面。沒有汗腺,散熱蒸發主要依靠呼吸。體表被覆豐盛的羽毛,因而怕熱不怕冷,一窩可以產蛋12枚左右。
一、避免在氣候條件惡劣或雞群狀況突然有較大變化時轉群。
二、脫溫要逐步進行。將舍內溫度逐步降至與舍外溫度基本相同,然後不關閉窗門,讓舍內環境逐步接近舍外氣候條件。
三、轉群后的3天內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預防量的抗菌藥物。
四、轉群時間根據季節和氣候條件來確定,一般冬季在中午天氣暖和時,夏季在早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
六、應選擇雞群健康正常、無疫病發生時進行轉群。
家雞
雞性成熟年齡4~6個月,21天孵化,體溫41.7(41.6~41.8)℃,呼吸頻率12~21次/分,潮氣量4.5ml,心跳頻率120~140次/分,血壓(頸動脈壓)150mmHg,總血量占體重的8.5%,紅細胞335(306~344)萬/mm3,白細胞32,600/mm3,血小板13~23萬/mm3,血紅蛋白10.3(7.3~12.9)g/100ml,紅細胞比重1.090,血漿比重1.029~1.034,血液pH7.42。
雞的凝血機制好,紅細胞呈橢圓形,有大的細胞核,染色后細胞漿為紅色,細胞核為深紫色,利用這個特點,在進行炎症時的吞噬反應試驗時,採用雞紅細胞作炎症滲出液內白細胞吞噬異物,效果很理想。將雄雞睾丸手術摘除,可進行雄性激素的研究。這時可見雄性性特徵退化,冠、須不發達、顏色干白,翼毛光亮消失,性情溫順安靜,不再斗架,很少啼鳴,腿長也縮短等。雞還可適用於遺傳學研究(如肌肉營養不良的研究),霉形體病、馬立克氏病、病毒病等傳染病的研究,關節炎的研究,白血病等腫瘤的研究。
不同品種的雞肉質也相應不同,導致養殖技術也有所不同。養雞過程的第一任務便是選擇雞的品種,要想達成這一任務,必須要進行細緻的比較和果斷的決策。當前,一些雞品種比較受市場追捧,比如三黃雞、宮廷黃雞等。這些種類的雞都是經過長時間歷史驗證、適者生存才得以留存下來的。因此,對於其他品種的雞,更加傾向於具有皮薄肉厚、抗逆性高、雞肉健碩等特點。養殖雞的體型選擇上以中小型為最佳,也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養殖習慣等進行選擇。
雞的放養雖然看起來可有可無,但其實是一種提高雞肉質量的有效途徑。一般來說,在幼雞養殖一個月後,方可進行戶外放養。實際開始放養時間以溫度作為衡量標準。比如:在溫度比較炎熱的夏季,幼雞餵養1個月就可以在室外圈養;在溫度適宜的春秋季,可以增加半個月時間,也就是幼雞餵養1個半月時便可進行室外圈養;而在寒冷的冬季,則需要將幼雞餵養到2個月時才能進行室外圈養。
放養地點的選擇也是需要加以重視的,應該選擇陽光充裕、環境安靜、土壤肥沃乾燥的地點實施放養。比較理想的放養場地,如桑園、茶園、果園等。因為這些區域內蟲料比較豐富,而且雞的糞便同時也可以作為園內肥料。放養期間可以在場地中較多的設置沙坑,為雞的“沙浴”提供有利條件,以此保障雞健康生長,減少患病幾率。
放養期間,必須加強雞的管理工作,防止雞危害其他農作物或者走失,應該在放養場地添加圍欄,保護雞的同時也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控制雞養殖密度,群雞數量在500隻左右為最佳,每667m2地上大概放養50隻左右,放養工作一直維持到雞出售為止。
1、幼雞飼料的選擇
2、大雞的飼料選擇
幼雞時期一過,其身體將會得到大幅度的生長發育,消化系統也隨之逐漸完善。這期間,就必須及時更改雞的進食結構。使用青草餵養雞滿足其營養需求。並且在放養過程中減少飼料供應,只需要在晚間歸宿時供應一些粗糧型食物搭配即可。雞成長到中後期時,還需相應減少飼料的供應。若雞成長體型較為清瘦,則可以供應一些高蛋白食物進行催肥。在放養過程中,拒絕使用人工合成飼料以改善雞肉質量,在餵食中可以加入一些大蒜、生薑等作物,以此使雞具有鮮味。
雖然雞的養殖工作在我國十分普遍,但現階段,很多養殖技術不夠專業合理化,要想促進養殖業快速發展,養殖者需要形成競爭意識,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養殖出高口感、高質量的雞。從而在滿足人們對雞肉的高需求的前提下,提高養殖者經濟效益。
要想做好本病的防治,加強飼養管理和衛生管理是根本關鍵。堅持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避免不同日齡雞混養;實行網上飼養和籠養,減少雞隻與羽毛糞便接觸;嚴格衛生消毒制度,尤其是種蛋、出雛器和孵化室的消毒,常選用熏蒸消毒法;消除各種應激因素,注意對IBD、ALV、REV等的免疫與預防;加強檢疫,及時淘汰病雞和陽性雞。1日齡時進行疫苗接種。I型細胞冷凍疫苗為接種常用疫苗。在尚未存在超強毒的雞場,提高免疫效果可用HVT疫苗;在存在超強毒的雞場,使用二價苗和血清I型細胞冷凍活疫苗。接種I型細胞冷凍活疫苗后,需要5d時間才能起到保護作用。因此,要嚴格防疫消毒制度。
為提高雞的抗病力和對免疫的應答,加強飼養管理,嚴格隔離消毒,切斷傳播途徑。大中型雞場應執行“全進全出”制度,工作人員、車輛進出須經嚴格消毒處理。做好預防接種工作,疫苗使用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自己的免疫程序和免疫途徑。大型雞場多採用氣霧和飲水免疫;小型雞場和農家養雞可採用的滴鼻和肌注等方法。
在飼養管理方面應適當加強,以提高動物機體的抗病能力。此外也要注意改善室內通風環境,及時清理糞便,保持舍內通風、透氣透光。一旦發現病雞,立即診斷,儘早確診。用高免卵黃抗體治療,越早越好。因為“卵抗”進入動物體內發生的是體液免疫,而抗體對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體現細胞外,對於已侵入敏感細胞內的病毒,不論是主動給予抗體還是被動免疫均免以發揮作用。“卵抗”經皮下或肌肉注射后,在體內能維持10~15d時間,因此,應考慮10~15d后,重新注射雞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雞傳染性法氏囊炎疫苗。因感染法氏囊病後,前二者的免疫很可能失敗,所以要重新接種免疫。
本病是由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傳染性的呼吸道疾病,特徵是雞咳嗽、打噴嚏、出現氣管啰音。各種年齡都有易感性,雛雞特別嚴重,其他家禽都不會感染。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是病毒病,治療上沒有特效藥物。在發病時給予抗生素主要是防止雞白痢、大腸桿菌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繼發感染。關鍵是搞好預防工作。
免疫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手段。世界上有各種不同毒力的活疫苗可供選擇。雞胚致弱毒力較強,疫苗接種反應較重。細胞培養疫苗毒力較弱,適合於幼齡雞使用,但保護力較雞胚苗差。首免4~6周齡,二免14~16周齡。點眼或擦肛,4~5h即產生免疫力。呼吸型傳支可用傳支、新城疫二聯苗、預防接種。腎傳支和腺胃型傳支可選擇油乳劑滅活苗進行免疫。5~7日齡用IBH120疫苗點眼或滴鼻;110~120日齡用多價油乳劑滅活苗注射免疫。
本病由多種病毒引起,多半由於冷熱不均或天氣突然變冷而誘發,成年雞和雛雞發病。以雛雞發病嚴重,危害最大。癥狀是病雞呼吸困難、食慾減退或不食、精神沉鬱、雙翅下垂、咳嗽、伸脖甩頭、鼻流黏液或清水、聚堆等。本病無葯預防,重點是做好保溫工作。該病治療方法如下:(1)做好保溫工作;(2)每1kg飼料中加入研細的阿司匹林4片,混勻、連喂3d,效果較好;(3)荊防沖劑或速效感冒沖劑,每公斤飼料加入4~6袋,混勻連喂3d,(2)(3)可任選一種。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簡稱,它是一種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亞型(也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被國際獸疫局定為甲類傳染病,又稱真性雞瘟或歐洲雞瘟。按病原體類型的不同,禽流感可分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類。非致病性禽流感不會引起明顯癥狀,僅使染病的禽鳥體內產生病毒抗體。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類出現輕度呼吸道癥狀,食量減少,產蛋量下降,出現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為嚴重,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感染的雞群常常“全軍覆沒”。
預防:(1)管理傳染源:①加強禽類疫情監測;②對受感染動物應立即銷毀,對疫源地進行封鎖,徹底消毒;③患者應隔離治療,轉運時應戴口罩。
(2)切斷傳播途徑:①接觸患者或患者分泌物后應洗手;②處理患者血液或分泌物時應戴手套;③被患者血液或分泌物污染的醫療器械應消毒;④發生疫情時,應盡量減少與禽類接觸,接觸禽類時應戴上手套和口罩,穿上防護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