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小便不通

妊娠小便不通

妊娠小便不通,中醫病名。妊娠小便不通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胎氣下墜,壓迫膀胱,以致膀胱不利,水道不通,尿不得下。

名詞解釋


妊娠期間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脹急疼痛,心煩不得卧,痛苦不堪者,稱“妊娠小便不通”。即西醫學之妊娠尿瀦留,由膀胱內有尿液不能排出而致,常見於妊娠中晚期,古稱“轉胞”或“胞轉”。

歷史沿革


1. 本病首見於《金匱要略·妊娠病脈證並治》:“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並於《雜病脈證並治》中稱為“轉胞”,提出以腎氣丸主之。
2. 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始稱“妊娠小便不通”,並有專論,明確提出小便不通的病位在腎與膀胱,進一步探討其機理,認為是由熱邪人胞所致,故云“腎與膀胱俱主水,此二經為臟腑,若內生大熱,熱氣入小腸及胞,胞內熱故小便不通。”又在胞轉候中指出:“胞轉之病,由胞為熱所迫,或忍小便俱令水氣還迫於胞,屈辟不得充脹,外水應人不得入,內溲應出不得出,內外壅脹不通,故為胞轉。”此論雖對病機分析有所啟迪,但臨床實際所見仍以腎虛膀胱氣化不利為主。由熱邪致病者,每以小便淋痛者為多。
3. 元代朱丹溪從“古方皆用滑利疏導葯鮮有應效”的教訓中提出,小便不通若因“胞系了戾不通”者,但當升舉其胎,“胎若舉起懸在中央,胞系得疏,水道自行”(《格致餘論》),治療以補虛為主,雖有痰滯,也用參、術、當歸白芍半夏陳皮之類以照顧氣血,並首創“丹溪舉胎法”,另還有隨服藥汁后探喉引吐以開肺舉中通下利小便的方法。這一思路可取,但法難堪效。
4. 明代趙獻可在《邯鄲遺稿》中承朱丹溪之說,進而提出“中氣虛怯不能舉胎,胎壓其胞。胞系了戾而小便不通,以補氣葯中加升舉之葯,令上竅通而下竅通矣”的施治方法,確可增強療效。
5.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又有外用導尿法以解其急,更有實際意義。
6. 清代《沈氏女科輯要》云:“轉胞一證,因胎大壓住膀胱或因氣虛不能舉膀胱之底。氣虛者補氣,胎壓者托胎,若浪投通利,無益於病,反傷正氣。”如此見解,實具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病因


《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宣明五氣論》又云:“膀胱不利為癃。”說明小便不通的主要病變在於膀胱氣化不利,水道不通所致溺不得出。膀胱氣化失司的原因有多種,孕期而病者,以氣虛、腎虛最為主要。

病機


1.氣虛 素體虛弱中氣不足,或飲食失節損傷脾氣,孕后胎體漸大而中氣不足,無力舉 胎,以致胎體下墜壓迫膀胱,故病妊娠小便不通。
2.腎虛 素體腎虛不足,或房事不節,孕產頻數屢傷腎氣,腎虛則系胞無力,以致胎元 下墜壓迫膀胱,而令小便不通。

診斷要點


診斷依據

1.病史 氣虛之人常有稟賦不足,或後天疾病、飲食失節、過勞傷脾等病史,或孕后惡阻嚴重影響氣血生化,或胎體過大,難承胎重以致膀胱受壓,水道被阻而令轉胞;腎虛者除有先天不足之外,更與後天損耗有關,如有婚育不節、屢孕屢墮、久病傷腎等病史,對孕后腎氣無力系胎致令膀胱氣化失司,水道失利有著重要的影響。
2.臨床表現 妊娠三四個月或妊娠晚期出現若干時日有尿意而未排尿。以妊娠小便不通、小腹脹急不得卧為主症。由於病因不同,兼症亦各有表現,應予詳細辨之。

病證鑒別

本病主要應與子淋相鑒別。二者同為小便異常,只是前者為小便不通,後者為小便淋痛。且前者以虛證為主,後者以濕熱證為主,故其兼症也各有特點,可結合尿檢驗、B超等檢測方法綜合分析鑒別。

相關檢查

1.婦科檢查 小腹膨隆、拒按,胎體檢查符合孕月,胎位胎心視尿瀦留量多少而不同程度地影響檢查結果。
2. 輔助檢查 B超顯示胎兒發育無異常,膀胱有尿液瀦留可協助診斷。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妊娠小便不通,小腹脹急疼痛是主症,辨證須參考伴見的兼症、舌苔脈象才能準確無誤。如患者素體中氣不足,食納不佳,或平日體弱多病,除小便不通外又同時伴見面色咣白,精神疲倦,氣短懶言,舌淡苔白,脈緩滑無力者,屬氣虛之證;如稟賦不足,又有多次孕產,多疾久病又伴見面色晦黯,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潤,脈沉遲或沉滑無力者,乃屬腎虛之證。

治療原則

本病以虛證為主,是由脾腎兩臟之虛,致使小便蓄積膀胱,閉而不通,孕期患之則症勢更為嚴重,所以治療必須把握病因病機,並應掌握“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具體法則。當轉胞症急痛甚之時,應儘快解其急痛之苦,運用針灸、外敷等法;症輕痛緩者可在補虛之中少佐通利,並應辨清病位,採用相應治法,如氣虛者補氣,載胎固本,腎虛者溫陽,化氣行水。使膀胱氣化恢復正常,而水道自利。

證治分類

1. 腎虛證
主要證候:妊娠小便頻數不暢,繼則閉而不通,小腹脹滿而痛,坐卧不安,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舌淡,苔薄黃,脈沉滑無力。
治法:溫腎補陽,化氣行水。
代表方:腎氣丸(《金匱要略》)去丹皮、附子,加巴戟天菟絲子
方葯:乾地黃、山藥、山萸肉澤瀉茯苓桂枝、附子、丹皮。
主要證候:妊娠期間,小便不通,或頻數量少,小腹脹急疼痛,坐卧不安,面色恍白,神疲倦怠,頭重眩暈,舌淡,苔薄白,脈虛緩滑。
治法:補中益氣,導溺舉胎。
代表方:益氣導溺湯
方葯:黨參、白朮、扁豆、茯苓、桂枝、炙升麻枯梗通草烏葯

預防調護


1. 增強體質,孕前治療慢性疾病,調節飲食以促進脾胃功能使氣血充盛。
2. 孕育有節,房事有度,勿傷腎氣,孕后調攝適宜以系胎元。
3. 孕前檢查及早糾正後屈位子宮,以防孕后嵌頓。
4. 保持體位舒適伸展,勿過久蹲屈加重胎體墜重下壓,誘發膀胱排尿不暢,而加重尿液瀦留。
5. 取仰卧臀高位,使胎先露上移解除對膀胱的壓迫。
6. 用熱毛巾熱敷下腹部膀胱區,通過刺激膀胱收縮而排尿。
7. 用流水聲或用溫開水沖淋外陰,通過條件反射而引起膀胱排尿。
8. 尿液瀦留時間過長,尿量過多,無論用何種辦法排出尿液時,均須注意速度要緩慢,以防過急而導致患者暈厥或出現血尿

文獻摘要


丹溪心法》:胞轉證,凡強忍小便,或尿急疾走,或飽食忍尿······氣迫於胞,故屈戾不得舒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