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嘔吐的結果 展開
- 漢語詞語
- 陳珊妮演唱歌曲
嘔吐
漢語詞語
嘔吐,中醫病證名。是以胃失和降徠,氣逆於上所致的一種病證,可出現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臨床辨證以虛實為綱。治療以和胃降逆為原則,但須根據虛實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 英文名稱:Vomiting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 嘔吐一證,最當詳辨虛實。實者有邪,去其邪則愈;虛者無邪,則全由胃氣之虛也,補其虛則嘔吐可止。(《景岳全書·嘔吐》)
● 胃內容物,甚至膽汁、腸液通過食道反流到口腔,並吐出的反射性動作。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嘔吐是因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迫使胃內容物從口而出的一種病證。古籍中嘔、吐是兩種癥狀,“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乾嘔”。但因為嘔吐常伴隨出現、很難截然分開,因此常以嘔吐並稱。
● 主要表現為食物、痰涎、水液等胃內容物從胃中上涌,自口嘔出。
● 可伴見脘腹疼痛或脹滿、納呆、便溏、胃中嘈雜、腹痛拒按等癥狀。
● 發病前常先有噁心欲吐之感。發病多有明顯誘因,如飲食、情志、寒溫不適,聞及不良氣味等。
● 嘔吐的主要病因有外邪犯胃、情志失調、飲食不節、飲食不潔、脾胃虛弱等,導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從而出現嘔吐癥狀。
● 嘔吐的病機分為虛實兩端。這種分類方法最早出現在《景岳全書·嘔吐》中:“嘔吐一證,最當詳辨虛實。實者有邪,去其邪則愈;虛者無邪,則全由胃氣之虛也,補其虛則嘔吐可止。”這種分類方法為後世認識、防治嘔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 嘔吐以和胃降逆止嘔為基本治法,生薑是“嘔家聖葯”。
●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暴飲暴食,不吃變質腐穢食物。嘔吐患者應少食多餐,以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為主,並注意營養的均衡,必要時禁食。
● 脾胃素虛者勿過食生冷、肥甘厚膩食品;胃中有熱者忌食辛辣、香燥之品。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
●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
1、嘔吐的病名最早見於《內經》,對其發生的原因,論述甚詳。《素問·舉痛論》:“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嘔吐酸……皆屬於熱。”
2、《金匱要略》對嘔吐的脈證治療闡述詳盡,而且認識到嘔吐有時是人體排出胃中有害物質的保護性的反應。如“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3、《諸病源候論》指出嘔吐的發生是由於胃氣上逆所致。
4、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指出:“凡嘔吐者,火性上炎也,無問表裡,通宜涼膈散。”
嘔吐可以出現於多種疾病之中,如西醫學的神經性嘔吐、急性胃炎、心源性嘔吐、胃黏膜脫垂症、幽門痙攣、幽門梗阻、賁門痙攣、十二指腸壅積症等。他如腸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尿毒症、心源性嘔吐、顱腦疾病表現以嘔吐為癥狀時,亦可參照本節辯證論治,同時結合辨病處理。
1、初起嘔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氣味,久病嘔吐時作時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氣味不甚。
2、新病邪實,嘔吐頻繁,常伴有惡寒、發熱、脈實有力。久病正虛,嘔吐無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脈弱無力等症。
3、本病常有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惱怒氣鬱,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1、嘔吐與噎膈
嘔吐與噎膈,皆具有嘔吐的癥狀。然嘔吐之病,進食順暢,吐無定時。噎膈之病,進食哽噎不順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則因噎廢食。嘔吐大多病情較輕,病程較短,預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內傷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較長,預后欠佳。
2、嘔吐與反胃
反胃系脾胃虛寒,胃中無火,難以腐熟食入之穀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終至完谷盡吐出而始感舒暢。嘔吐是以有聲有物為特徵,多因胃氣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和胃虛失和的不同,臨證時不難鑒別。
3、嘔吐物的鑒別
嘔吐物有寒熱虛實之別,根據嘔吐物性狀及氣味,也可以幫助鑒別。若嘔吐物酸腐量多,氣味難聞者,多屬飲食停滯,食積內腐;若嘔吐出苦水、黃水者,多由膽熱犯胃,胃失和降;若嘔吐物為酸水、綠水者,多因肝熱犯胃,胃氣上逆,若嘔吐物為濁痰涎沫,多屬痰飲中阻,氣逆犯胃;若嘔吐清水,量少,多因胃氣虧虛,運化失職。
可用胃鏡、上消化道鋇餐透視,了解胃黏膜情況,噴門、幽門口關閉情況及十二指腸粘膜的改變。若嘔吐不止,伴有腹脹、失氣減少或無大便,應做腹部透視及腹部B超,以了解有無腸梗阻。若病人面色萎黃,嘔吐不止,伴有尿少,浮腫,應及時檢查腎功能,以排除腎衰竭、尿毒症所致嘔吐。若病人暴吐,呈噴射狀,應做頭部CT或MRI排除顱腦佔位性病變,也可以做腹部B超,了解胰腺及膽囊的情況,必要時結合化驗血常規、尿澱粉酶。若嘔吐不止,需要檢查電解質,了解有無電解質紊亂。育齡期婦女,應化驗小便,查妊娠試驗。
本病應首辨虛實。實證多由感受外邪、飲食停滯所致,發病較急,病程較短,嘔吐量多,嘔吐物多有酸臭味。虛證多屬內傷,有氣虛、陰虛之別。嘔吐物不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脈弱無力等症。
嘔吐以和胃降逆為治療原則。偏於邪實者,治宜祛邪為主,分別採用解表、消食、化痰、解郁等法。偏於正虛者,治宜扶正為主,分別採用健運脾胃、益氣養陰等法。虛實兼夾者,當審其標本緩急之主次而治之。
證治分類
(一)實證
1、外邪犯胃
癥狀:突然嘔吐,胸脘滿悶,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疏邪解表,化濁和中。
方葯:藿香正氣散加減。
2、食滯內停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方葯:保和丸加減。
3、痰飲內阻
癥狀:嘔吐清水痰涎,脘悶不食,頭眩心悸,舌苔白膩,脈滑。
治法:溫中化飲,和胃降逆。
方葯: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
常用藥:半夏、生薑、茯苓、白朮、甘草、桂枝。
4、肝氣犯胃
癥狀:嘔吐吞酸,噯氣頻繁,胸脅脹痛,舌質紅,苔薄膩,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方葯:四七湯加減。
常用藥:蘇葉、厚朴、半夏、生薑、茯苓、大棗。
(二)虛證
1、脾胃氣虛
癥狀:食欲不振,食入難化,噁心嘔吐,脘部痞悶,大便不暢,舌苔白滑,脈象虛弦。
治法:健脾益氣,和胃降逆。
方葯: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2、脾胃陽虛
癥狀:飲食稍多即吐,時作時止,面白,倦怠乏力,喜暖惡寒,四肢不溫,口乾而不欲飲,大便溏薄,舌質淡,脈濡弱。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葯:理中湯加減。
常用藥:人蔘、白朮、乾薑、甘草。
3、胃陰不足
癥狀:嘔吐反覆發作,或時作乾嘔,似飢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脈象細數。
治法:滋養胃陰,降逆止嘔。
方葯:麥門冬湯加減。
常用藥:人蔘、麥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棗。
1、針灸療法
配穴:寒邪客胃者加上脘、胃俞;熱邪內蘊者加合谷,並可用金津玉液點刺出血;痰飲內阻者加膻中、豐隆;肝氣犯胃者加陽陵泉、太沖;脾胃虛弱者加脾俞、胃俞、腹脹者加天樞;腸鳴者加脾俞、大腸俞;泛酸欲嘔者加公孫;食滯者加梁門、天樞。操作:毫針刺,平補平瀉法。配穴按補虛瀉實操作;虛寒者,加艾灸、嘔吐發作時,可在內關穴行強刺激並持續運針1~3分鐘。
2、耳針
選胃、交感、肝、皮質下、神門,每次2~3次,毫針刺,留針20~30分鐘,或用埋針法,或貼壓法。
轉歸預后
暴病嘔吐一般多屬邪實,治療較易,預后良好。惟痰飲與肝氣犯胃之嘔吐,每易複發。久病嘔吐,多屬正虛,故虛證或虛實夾雜者,病程較長,且易反覆發作,較為難治。若嘔吐不止,飲食難進,易變生它證,預后不良。如久病大病之中,出現嘔吐,食不能入,面色蒼白,肢厥不回,脈微細欲絕,此為陰損及陽,脾胃之氣衰敗,真陽欲脫之危證。
預徠防調護
1、起居有常,生活有節,避免風寒暑濕外邪侵襲。
2、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對肝氣犯胃者,尤當注意。
3、飲食方面也應注意調理。脾胃素虛者,飲食不宜過多,同時勿食生冷瓜果等,禁服寒涼藥物。若胃中有熱者,忌食肥甘厚膩、辛辣香燥、醇酒等物品,禁服溫燥藥物,戒煙。
4、對嘔吐不止的病人,應卧場休息,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服藥時,盡量選擇刺激性氣味小的,否則隨服隨嘔,更傷胃氣。服藥方法,應少量頻服為佳,以減少胃的負擔。根據病人情況,以熱飲為宜,並可加入少量生薑或生薑汁,以免格拒難下,逆而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