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脹氣

胃腸道內有過量氣體積聚而不能排出

腸脹氣是指胃腸道內有過量氣體積聚而不能排出,多表現為腹部膨隆,叩之呈鼓音,有痙攣性疼痛,當脹氣壓迫膈肌時,可出現氣急和呼吸困難。患者有脹氣感,常伴有噁心、噯氣、打嗝、腹脹、腹痛等癥狀。

病因


總述

腸脹氣多見於消化系統疾病、腹部手術,也可見於腹膜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等,在進食過多產氣食物或吞入大量空氣后也可導致腸脹氣。

癥狀起因

1、胃腸疾病
胃炎、急性胃擴張、胃癌、小腸細菌過度生長腸結核、腸梗阻等。
2、肝、膽、胰腺疾病
肝硬化、慢性膽囊炎慢性胰腺炎等。
3、腹膜疾病
4、心血管疾病
心絞痛、腸系膜血管栓塞、血栓形成、腸系膜動脈硬化症等。
5、急性感染性疾病
毒血症、敗血症、中毒性肺炎、腸傷寒等。
6、其他疾病
支氣管哮喘、肺氣腫、低鉀血症脊髓病變、藥物反應、結締組織病、黏液性水腫、營養不良、外科手術后、進食過多產氣食物或吞入過多空氣等。
腸脹氣具體原因可總結為以下幾類:
1、吞入空氣過多:吞氣症、精神因素或某些胃腸道疾病可吞入大量氣體;大量飲水或進食太快時也容易吞入空氣;嬰兒過度哭鬧也會吸入過量空氣。
2、腸道排空障礙:腸梗阻、腸壁張力或動力減弱時,過量氣體可積聚於腸道。
3、腸道產氣增多: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是指遠端腸道菌群易位進入小腸,引起小腸內細菌過度生長,從而產生過量氣體可導致腹脹、肛門排氣增多等癥狀。其與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腸病、肝病、克羅恩病、小腸憩室、胰腺炎、短腸綜合征、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關。

常見疾病

胃炎、急性胃擴張、胃癌、腸結核、腸梗阻、肝硬化、慢性膽囊炎、胰腺炎、結核性腹膜炎、腹膜癌、心絞痛、腸系膜血管栓塞、血栓形成、腸系膜動脈硬化症、毒血症、敗血症、中毒性肺炎、腸傷寒、支氣管哮喘、肺氣腫、低鉀血症、黏液性水腫、營養不良等。

檢查


預計檢查

醫生首先會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初步了解病情,隨後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進行血常規、大便檢查、膽汁檢查、肝功能檢查、胰腺功能檢查、X線檢查、X線鋇劑造影、CT檢查、B超檢查、MRI檢查等,以便於明確患者的病因。

體格檢查

腸脹氣可見腹部膨隆,嚴重時可出現胃腸型、蠕動波;觸診可有腹部疼痛;叩診腹部鼓音明顯;腸梗阻、腸麻痹等疾病可出現腸鳴音異常;肛門指診有助於發現肛門、直腸部位的病變。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檢查
白細胞計數增高和中性粒細胞增高常提示存在全身、腸腔內、腹腔內或臟器的感染。
2、大便檢查
鏡檢有紅、白細胞與黏液者,多為腸道炎症;消化不良者,大便中含大量不消化的食物;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時,大便帶酸臭味,鏡檢有大量澱粉顆粒。
3、膽汁檢查
十二指腸引流液對膽道與胰腺疾病有診斷意義。引流液中有大量白細胞提示有炎症;膽道炎症時引流液培養可找到致病菌,如有寄生蟲感染,可查到蟲卵。
4、肝功能檢查
對疑有肝病患者,通常會作肝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血清甲胎蛋白等檢測。
5、胰腺功能檢查
疑有胰腺疾病的患者,可進行胰功肽試驗(BT-PABA試驗)、胰腺外分泌功能試驗等檢查。

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
可確定胃腸積氣的部位和程度,對診斷胃腸梗阻或穿孔所致的氣腹有較大價值。幽門梗阻、急性胃擴張患者,檢查可發現巨大胃泡及液平面。
2、X線鋇劑造影
對胃腸道病變有診斷意義,可發現胃幽門梗阻的致病因素。
3、CT檢查
對腹部器官的病變、病變的性質有確診價值。特別是對腹腔內實質性病變、佔位病變,如肝癌、肝囊腫胰腺囊腫、腎實質病變及腎囊腫、脾臟及盆腔器官病變等有確診價值。
4、B型超聲檢查
可以通過該類檢查排除腹部膿腫、血腫或腹腔脹氣等。
5、MRI檢查
通常用來檢查腹部實質臟器內有無病變及佔位性腫物等。

治療


預計治療

腸脹氣的治療原則是排除氣體和促進腸蠕動。首先需要明確病因,然後積極治療原發病,同時採取對症支持治療。主要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嚴重腹脹患者需採用胃腸減壓、肛管排氣等措施。

治療方法

1、原發病治療
大部分器質性疾病需針對原發病治療。
(1)急性胃腸炎
①一般治療:盡量卧床休息,病情輕者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以補充體液的丟失。如果持續嘔吐或明顯脫水,則需靜脈補充5%~10%葡萄糖鹽水及其他相關電解質。鼓勵攝入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食物,以防止脫水或治療輕微的脫水。;
②對症治療:必要時可注射止吐葯解痙葯,如顛茄。止瀉藥,如蒙脫石散。;
③抗菌治療:抗生素對本病的治療作用是有爭議的。對於感染性腹瀉,可適當選用有針對性的抗生素。但應防止濫用。
(2)急性胃擴張
①內科治療:禁食、禁水;持續胃腸減壓,直至嘔吐、腹脹癥狀消失,腸鳴音恢復為止;積極抗休克治療;癥狀緩解后可試進流質飲食。
②外科手術治療:一般先做胃壁切開術,清除胃內容物,將壞死部分胃壁作內翻縫合。不能作內翻縫合時,可考慮胃部分切除術。胃功能長期不能恢復,可做空腸造瘺以維持營養。
(3)腸梗阻
對於單純性、不完全性腸梗阻,特別是廣泛粘連者,一般選用非手術治療;對於單純性腸梗阻可觀察24~48小時,對於絞窄性腸梗阻應儘早進行手術治療,一般觀察不宜超過4~6小時。基礎療法包括禁食及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鹼平衡失調,防治感染及毒血症。
2、一般治療
飲食結構和日常作息的調整。
3、藥物治療
消化酶、胃腸促動力藥物、益生元及益生菌等藥物。
4、特殊治療
對嚴重腹脹的患者,根據病情可採用胃腸減壓、肛管排氣等措施。

相關藥物

顛茄、蒙脫石散

診斷


診斷原則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如胃腸道內氣體排出障礙等,並結合相關的檢查一般可以明確診斷。醫生在診斷的同時常需要排查患者是否有胃炎、急性胃擴張、胃癌、腸結核、腸梗阻、肝硬化、肝癌、慢性膽囊炎、胰腺炎等疾病。

鑒別診斷

1、急性胃腸炎
一般起病較急,在進食污染食物后數小時至24小時發病,癥狀輕重不一,表現為中上腹脹滿不適、疼痛,以至劇烈的腹部絞痛,厭食、噁心、嘔吐,因常伴有腸炎而有腹瀉,大便呈水樣,嚴重者可有發熱、嘔血和(或)便血、脫水、休克和酸中毒等癥狀。
2、急性胃擴張
患者發病初期覺上腹飽脹、上腹或臍部疼痛,一般為持續性脹痛,可有陣發性加重,但多不劇烈。繼之則出現嘔吐,為胃內容物,嘔吐物常為棕褐色酸性液體,隱血試驗陽性。患者自覺口渴、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嚴重者可出現休克。
3、腸梗阻
臨床癥狀為腹痛、腹脹,且腹脹多不對稱,伴噁心、嘔吐、停止排氣排便等,嚴重者可出現體溫升高,脈搏加快,血壓下降,意識障礙等感染性休克表現,腸鳴音從亢進轉為減弱。
4、肝硬化
可以影響肝炎臨床表現,亦可隱匿起病。患者多出現乏力、腹脹、胃腸功能紊亂甚至吸收不良綜合征,內分泌功能障礙可有蜘蛛痣肝掌、皮膚色素沉著、女性月經失調、男性乳房發育、腮腺腫大
5、結核性腹膜炎
本病多數起病較緩,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腹部脹痛,疼痛多位於臍周、下腹,伴有倦怠、發熱、貧血、消瘦等全身癥狀。
6、慢性胰腺炎
腹部脹痛,多位於上腹部,可放射至背部、兩肋,坐起或前傾有所緩解。可伴有納差、厭油、消瘦、脂肪瀉等。晚期慢性胰腺炎因脂肪瀉可有營養不良的表現;若急性發作,則可出現中至重度的上腹壓痛。

日常


護理原則

1、指導患者調整日常飲食。
2、去除引起腸脹氣的原因。
3、鼓勵患者適當活動。病情允許時,可協助患者下床活動。卧床患者可做床上活動或變換體位。以促進腸蠕動,減輕腸脹氣。
4、輕微脹氣時,可行腹部熱敷或腹部按摩。嚴重脹氣時,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或行肛管排氣。

預防


預防措施

1、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勞累及精神緊張。
2、進餐時細嚼慢咽,勿狼吞虎咽。
3、飲食規律、均衡,避免暴飲暴食。
4、避免食用產氣性食物或飲料,如洋蔥、韭菜、生薑、生蒜、薯類、甜食、豆類、麵食、牛奶、高蛋白的食品以及碳酸飲料等。
5、餐后適當運動。

注意事項


1、注意日常飲食,食物搭配不良會帶來消化問題,例如蛋白質與澱粉。
2、可以適當服用腸道益生菌。
3、適量攝取高纖維食品。
4、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