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集成續編

叢書集成續編

叢書集成續編是指由很多書彙編成集的一套書,按一定的目的,在一個總名之下,將各種著作彙編於一體的一種集群式圖書,叫叢書,又稱叢刊、叢刻或匯刻等。形式有綜合型、專門型兩類。

內容簡介


台灣版的《叢書集成續編》是續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並出版的《叢書集成新編》。
繼《叢書集成新編》完成後,承海內外學者建議,並顧及讀者精力與財源考慮再三,編輯出版《叢書集成續編》,彙集清代以後匯刻諸叢書,仍以罕見、實用者為主。

書籍目錄

敬鄉樓、安徽、西學富強、貴池、蟄園、詒經堂、晉石廠、念劬盧、蓉城仙館、半廳、彊村、荔牆、集虛草堂、台州南陵先哲、月河精舍、清隱山房、百子、靈峰草堂、四明、郋園、喜詠軒、木犀軒、古棠書屋、正覺樓、清傾堂、振綺堂、仙居玉簡、海源閣、香艷、武林往哲、微波榭、豫章適園關中、甘雨亭、結一盧、蕙風、長恩、太昆先哲、隨庵昭代、芋園、鶴壽堂、小石山房、食舊堂、知服齋、當歸草堂、心矩、天蘇閣、又滿樓、邃雅齋靜園常州先哲、懺花庵、小榔嬛、武林掌故、觀象盧、求恕齋、咫園、雙楳、上海、刻鵠齋、觀自得、樸學房山、湖海樓(續)、藝苑、吳興、廣東、槐盧、積學齋、擇是居、清代學術、滄海、古書、觀古閣、屏盧、怡蘭堂、宋人集、遼海、聚學軒、崇文、續古逸、萬園、邈園、沔陽湖州、益雅堂、黔南、百川、傳硯齋、三長物、粵十三家、三怡堂、正誼齋、邵武徐氏、續金華、南菁、聚德堂明辨齋、說鈐、檀幾、涉園、壁經堂、雲南、有福讀書、陶社、湖南、江陰、頤志齋、鄦齋、觀古堂、風雨樓秘芨、十經齋遺書、廣雅、紹興先正、永嘉、青照堂、山右、湖北先正、浦城、留餘、慎始基、松鄰、雲自在龕、受經、求實、張氏適園、揀亭、攜李、對樹、纂喜廬、枕碧、文淵虞山、晨風、花雨樓、嘯園、翠琅阡、北平圖書、雪堂、吉石庵、宸翰、百爵、藕香、殷禮等。
叢書共148種,依中外圖書統一分類法重新排列順序,並將編印叢書總目、分類目錄、書名和作者索引彙刊一冊,以便學者對照查索。

拓展閱讀

《叢書集成新編》具有其獨特之處。“編刊說明”中介紹說:“傳先哲之精蘊,啟後學之困蒙”,“搜集,匯印兩百種重要叢書,仍以罕見與實用為原則,真乃集叢書之大成,且與商務,藝文出版者不盡相同,故名新編。”
“新編”收編自先秦至清代古聖先著作4000餘部,共120冊。採用中國傳統的和世界上流行的分類方法分類,在每冊的書脊上冠有該書的詳細書目,使讀者查閱時一目了然。
“新編”1986年1月出版,編輯者在繼承傳統的編輯叢書的基礎上,為宏揚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文獻資料。儘管編者受時代和空間的影響,但作為古籍叢書,對於今天研究古代文化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新編”4100種,總2萬卷,特別是一些實用而又罕見的古代書籍被採用到該書之中,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分設總類為哲學、宗教、社會科學、語文學、自然科學、應用科學、藝術、文學、史地等10大類,依類排比又得541小類。現分列如下:
一、總類書目(普通、專科、公家、私家、禁書):經籍題跋、版本、圖書處理、圖書分類、讀者指南、類書、各類叢著、群經總義、經學源流、諸子叢鈔、考據、名言。
二、哲學:易類哲學、儒家哲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周、漢、三國、晉南北朝、唐、陰符、老子莊子參同契、其它):墨家哲學、名家哲學、雜家哲學、理學、修養、導引、調攝、閑適、讖緯(易、尚書、雜類)、術數、祥異、卜筮、占候、星命相術、測字、堪輿、夢、倫理(家庭、社會)。
三、宗教:宗教論文、佛教(經典、雜著、論文、辭書)、道教、道教經典、修鍊、符咒、祈禳、神話、寺觀。
四、社會科學:政治論文、議會法、政黨、經濟學、經濟史、錢幣、田制、財政、關稅、鹽法、法律、刑法、刑法(辭書、源流)、審判、文字獄、判牘、制度、官制、官規官箴、考試、謚法、詔令、奏議、經國方略、地方(行政、自治)、軍事學,軍制、軍政、戰術、馬政、賑濟、倉儲、教育(家庭、兒童、社會、婦女)、德育、體育、學制、學規、遊學、運輸、古禮儀、宗法、婚禮、喪禮、葬禮、陵墓、典禮、祀典
五、語文學:文字、許學、訓詁、方言、辭書、音韻、文法、外來語。
六、自然科學:算學、算術、對數表、幾何、三角、三角表、算學辭書、算器、測量術、測量儀器、天文學、望遠鏡、星象、日月食、曆法、地文、地球、時令、物理學、度量衡、博物、生物學、植物、食用植物、花卉、動物、水產、魚類、貝類、蟲類、鳥類、獸類。
七、應用科學:醫學、診斷學內科外科眼科喉科婦科幼科種痘、藥物學、醫方、針炙、法醫學生理學、衛生、農業、農具、農作物、植樹、果木、園藝、蠶桑、害蟲驅除、烹飪、飲料、酒、糖、茶、香、鼻煙、織物、衣服、機械、河海工程、工藝、軍器、槍炮、印刷、文具、筆墨、紙、硯、印泥、建築、傢具、陶瓷、玉、石。
八、藝術:欣賞品、園林、金石、磚、篆刻、印譜、彝器、摹拓、賞鑒、裝潢、書畫(目、考試、論)、碑、碑貼考識、書法、書論、書傳、畫譜、畫考識、畫法、畫論、畫傳、音樂、樂器、樂歌、樂曲、樂譜、口技、武術、投壺、彈丸、圍棋、象棋、賭博、飲酒、拇戰。
九、文學:詩文總集(文選、歷代、明、清)、詩總集(詩經、歷代、漢、唐、五代、宋、元、明、清)、文總集(楚辭、歷代、南北朝、宋、清、高麗)、詩文別集(晉、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高麗)、詩別集(晉、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高麗)、文別集(漢、三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高麗)、詩文評、詩學、詩話、作詩法、文話、文體作文法、詞總集、詞別集(宋、元、明、清)、詞話、詩詞題解、曲別集、曲話、小說(寓言、歷史、倫理、勸善、俠義、冒險、神異、情艷、詼諧)、故事、瑣談、書牘、尺牘(合刻、辭書)、壽文、日記、勸世文、遊戲文、謠諺。
十、史地:地理之部:山川、山、水、水利、航路、物產、風俗、中國地理(歷代、先秦、漢、三國、晉南北朝、唐、宋)、中國中部地理、中國中部地方史、中國北部地理、中國南部地理、中國西部地理、中國東北地方史、中國西北地理、中國西北地方史、中國西南地理、中國西南地方史、地理和地方史(廣西、廣東、新疆、西藏、雲南、山西、山東、江西、江蘇、河北、河南、福建、浙江、湖北、湖南、蒙古、吉林、熱河、甘肅、青海、貴州、東三省、四川、黑龍江、陝西)、都會、界務、防務、地理及地方史(邊疆、台灣、高麗、琉球、西域、緬甸安南)、地理(世界、亞洲、日本、歐洲、俄國、德國、英國、澳洲)。
傳記之部:氏族、姓名、姓、名、世系、總傳(聖賢、學術家、經學家、哲學家、理學家、釋道、道家釋家、孝子、忠義、名臣、官吏、軍人、革命家、算學家、文學家、名人、隱逸、婦女、后妃、其他)、總傳雜錄、別傳(聖賢、學術家、理學家、道家、釋家、帝王、名臣、軍人、革命家、語文學家、藝術家、文學家、梟雄、僭偽、隱逸、婦女、其它)。
歷史之部:年表、年號譜牒、歷代(編年、稗史——理藩、史補、史考、史評、史論)、先秦史(尚書、春秋)、先秦(編年、別史、稗史、史考、史論、史評)、先漢(正史、稗史、史補、史考、史評)、漢(編年、別史、稗史、史補、史考、史論、史鈔)、三國史(補、考、論)、晉南北朝(別史、史補、史評、史鈔)、唐(編年、實錄、稗史、稗史——戰亂、史考、史論)、五代(編年、別史、稗史、史考)、宋(編年、實錄、別史、稗史、史考)、宋稗史(戰亂、外患)、遼(別史、史補)、金(別史、稗史、史考)、元(紀事本末、別史、稗史、稗史——邊略、史補)、明(紀事本末、別史、稗史、史考、史評)、明稗史(殉國、外患、邊略、戰亂、拓地)、清(紀事本末、稗史)、清稗史(外患、戰亂、拓地)。(以上以冊序編製)

上海書店編輯


上海書店編的《叢書集成續編》是續商務印書館的《叢書集成初編》,與台灣版無關。
上海書店1994年6月影印出版的《叢書集成續編》,選取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叢書180部,刪除各叢書相重複以及與《叢書集成初編》相重複的書,共收古籍3200餘種,按經、史、子、集分類編排。所收各書按原書影印,精裝16開180冊,其中1-20冊為經部,21-75冊為史部,76-97冊為子部,98-180冊為集部。本書所選叢書以流傳稀少、學術價值較高、以及研究工作實用為標準。在編排上,放棄了《初編》所用的現代學科分類法,改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在四部分類之後,另立“別錄類”,以安排子目中集多種不同著作而成的小叢書。

商務印書館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叢書集成初編》凡4107種,4000冊,王雲五主編。於1935-1937年陸續印出。已出3467冊。未出者533冊。1985年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本影印,未出者亦補齊,共4000冊。
輯者先選擇了宋代至清代較為重要的叢書一百種,得子目六千餘種,然後去其重複,實得四千餘種,印作一式的本子(多數排印,少數影印),每冊均有編號,以便排架管理和查找。后因抗日戰爭爆發,沒有按原計劃出全,實際印行三千多種。
叢書集成》收錄的範圍非常廣泛,原編分十大類五百四十—小類,舉凡需常備作參考的古籍,大致已經包羅在內。所收之書,共分十類:總類、哲學類、宗教類、社會科學類、語文學類、自然科學類、應用科學類、藝術類、文學類、史地類。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確是既實用又方便。

歷史演變


我國輯錄群書匯為叢書,始自南宋俞鼎孫的《儒學警悟》與左圭的《百川學海》。到了清代,所刻愈多而愈精,編選也各有特色,各有側重。這些叢書,凡比較重要的,都已收入《叢書集成》之中。
據商務印書館原書目凡例介紹:“初編叢書百部之選擇標準,以實用與罕見為主;前者為適應要需,後者為流傳孤本”。《叢書集成》收了很多著名的叢書,還有不少不易找到的筆記雜說。這百部叢書,以刊本的朝代分,宋代三種,元代—種,明代二十五種,清代七十一種;以叢書性質分,普通叢書八十種,專科叢書十二種,地方叢書八種。《叢書集成》彙集的百部叢書,原收書約六干種,二萬七千多卷,刪去重複,實存書約四千一百種,約二萬卷。以種數計,多於《四庫書》著錄的十分之二,字數則約相當於《四庫全書》的三分之一。
當時,商務印書館印有《叢書集成初編目錄》,為所收的一百部叢書寫了提要,並分類列出所收的子目。但《目錄》所著錄的和實際出版的不完全相符,因為有一部分沒有出成。
1960年,上海古籍書店將《叢書集成初編目錄》修訂重印,一一列出各書的編號,對未出的書亦一一注出,還有書名索引。
“叢書集成”的出現,為一般人大量藏書提供了可能,單從這一點上來說,對我國文化的傳播即功不可沒。有此叢書,常見古籍無不包羅其中,學者治學自然也有更多的方便,只需花極少的錢就可以買到大量的參考書籍,這不能不說是商務印書館的一大貢獻。這套書與商務的“萬有文庫”、“四部叢刊”和中華書局的“四部備要”都成為了近代出版史上尤其是叢書史上的經典之作。唯斷句、排校不無訛誤。
“叢書集成”中多是一些不常見的書,為治學的人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在那些稀有叢書尚未影印之時,不少善本秘笈都在某些大藏書家手中,秘不示人,學者要用卻無緣得見。即便是一般讀者有好奇之心,想要一睹,也是告借無門。“叢書集成”的出現,姑且不論它的質量如何,作為中國第一部面向大眾的叢書,對於學術上所起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叢書集成”原本是面向一些中小型圖書館的,可是後來還是私人藏書買得多。現在不少學者治學時很多還是參考“叢書集成”的版本,甚至還用它作為底本進行校勘的,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它的易得。王雲五除了“四角號碼查字法”之外,此叢書也是他的貢獻之一。
即便是在今天,類似於“叢書集成”之類的書並非毫無意義。圖書館中的善本秘笈並非人人可借閱的。為了惠澤多人,宜多印小書,分拆出售,可以降低出版成本,用書之人也會各得所需,既買得起書,又不至於為了一冊書而買回一大堆自己不需要的書。對於有求全癖好的收藏家來說,更是多了許多尋找的樂趣。“叢書”不妨印一些有用的,而且篇幅又不大的小書。現在印“叢書”的,也是求全的多,大多後繼無力,像“叢書集成”這樣大手筆的恐怕真的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
解放初期,“叢書集成”是不為人所重的,大量的珍本秘籍從一些圖書館或是私人家中流出,何況這類平裝本?從一些前輩學者的回憶文章中了解到,那時在北京天橋和琉璃廠,除了宋元槧,連一般的明、清版書也不過一元一冊(一些善本孤本之類則另當別論),且在琉璃廠的地攤上隨處可見,“叢書集成”幾乎是可以車載斗量的,幾角錢可以買回一大堆好書。時過境遷,九十年代后,書價飛漲,連舊書也是水漲船高。
“叢書集成”有排印和影印之分,具體的選擇標準並沒有明確,所以在叢書中對於排印和影印的選擇也比較混亂。一般地說,一些小學類及附圖的都採取影印的方式,余者多採取排印,但也未必盡然。說實話,許多人更喜歡影印的書籍。排印容易出錯,就是其一;影印若不是可以挖補刪改,則基本上要比排印本可信得多。另外影印的書籍若是佳處,可以保留原書墨跡、字體、刻工風格的十之七八。這倒是可以讓那些有嗜古癖好卻又買不起古書的人可以過一過癮了。雖然沒有太大的文物價值,但從學術價值角度來說,比諸原本毫不遜色。
叢書集成本的扉頁上都有出版的說明,雖然很簡短,但能把一些關鍵的內容交代得非常清楚。如一冊《夢溪補筆談》的說明是這樣的:“本館‘叢書集成初編’所選‘寶顏堂秘笈’、‘稗海’及‘學津討原’皆收有此書。寶顏本文注混淆,段落舛錯,稗海本亦不免。學津本從稗海本出而加釐訂,故據以排印。中脫二條,仍據稗海本抄補附后。”短短數十字,就把此書現存的版本情況(主要是那一百種叢書中所收錄的情況),各版本之優劣及選擇所使用版本的原因,是否有所改動,添加了什麼附錄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如果此書系“四庫全書”中收錄,還會在書前附上“四庫總目提要”。
而現在不少古籍整理類的書,前言誇誇其談,不著邊際地神侃,末了卻連書的版本系統和所用底本都未交代清楚,這樣的前言和說明對讀者又有什麼用呢?對於書前說明中有諸如“已據某某本徑改”,或是“有極少數的刪改”之類的話語,全書又不見半條校記者,這書校改的可信度有幾何?省校記,或許是為了節約紙張和排印費用,以期降低成本,但卻給讀者造成了極大的不便。若要引用書上的資料,終究還是要去查原書的。中華書局的《史記》,沒有校記,雖然是顧頡剛先生主持校點的,但現在在一些專業雜誌上也常常有論文指出其中的某些錯誤。我們應當不為賢者諱,只要是出版了的書,就是要對讀者負責的,至少我們要做到我們可以做到的那些。
“叢書集成”本於1935年開始出版發行。1985年中華書局曾根據原書影印過一次,分別訂裝,三十二開本,比原書稍大,不過好像印得不是很多。另據“叢書”版權頁上得知,商務印書館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有“補印本”。補印本的紙張較初版本軟,似為草紙,墨色更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