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黃子平的結果 展開

黃子平

元朝末年歷史人物

黃子平(公元1351~1424年),字逢熙,號觀瀾,元末仁宗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庚寅月甲子日生於高州路電白縣長山村(今廣東省茂名市茂港區七逕鎮東山村委會長山村,在電白縣城水東西北方向約十里)。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十六日,黃子平壽終長山村,享年74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黃子平 黃子太
黃子太,字逢時,子平長兄,生卒年月不詳。
黃氏兄弟祖籍在福建莆田潘里鄉黃巷村。宋末元初,其祖父黃麟書為避兵禍,一路南下經商至電白,初居那珠村,后居長山村,成為長山黃氏開基始祖。子太、子平的父親黃杲,字仁甫,號陽明,是黃麟書次子。黃麟書畢生經商,頗有家資。黃杲少年時家境比較富裕,衣食無憂,從小便立下大志。及長大,從師訪友,一心攻讀經書。他為人仗義疏財,樂善好施,凡有家境困難者,求助於他,無不解囊相助。黃麟書去世后,黃家日漸衰微,以至捉襟見肘,家徒四壁。黃杲不得不放棄學業,經營生產,勤儉積累。幾年之後,家境逐漸好轉,娶了楊、王二房妻室,先後生下子太、子平、子安、子寧、子明、子靜、子國、子家八個兒子,黃子平排行老二。
黃杲因中途輟學,未能實現理想和抱負,深感遺憾,喟然嘆道:“我父親自閩入粵,畢生經商,我又被家庭所拖累,不能顯宗耀祖。如今怎能再讓八個兒子失學,辱墜先人之德,而同市井俗人一樣呢?”於是便讓子太、子平先入私塾就讀。
水東原本是一個小漁村,因為地處南海之濱,水陸交通發達,過往商旅上廣州,下雷瓊,必經此地,加上那裡是天然港灣,過往商船常到港內避風和補充給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頗為繁忙的小商港。當時黃杲就在水東的一家山東人開的當鋪里打工,一家人都住在老闆安排的宿舍里。
老闆夫婦年過半百,一直苦無後嗣。他們見黃杲八個兒子個個活潑可愛,聰明伶俐,心中對子太、子平尤其喜愛,於是便找個機會向黃杲提出了把子平過繼給他們當養子的請求,被黃杲婉拒了。老闆夫婦非常失望,不過從此也沒有再提及此事,黃杲也就漸漸淡忘了。然而那老闆卻並未死心,後來找准機會,將子太拐走了,還留書給黃杲,極言自己老來無子,晚景無著之慘狀,請求黃杲能夠諒解。又言因與子太朝夕相處,情深難捨,已將他帶回山東老家,收為養子,定然將他視如己出,悉心教養,請君勿念。留下房產當鋪等相贈,以作補償云云。黃杲夫婦只知道老闆家在山東,卻並不知具體在何處,看了書信,只好徒嘆奈何。
從此以後,黃杲夫婦更加細心地照顧幾個兒子,並隨年齡的增長,將他們一一送進私塾讀書。兄弟七人也挺爭氣,子安當了廩生、儒官,子寧、子國是庠生,子明是同知,子靜、子家是壽官。子平表現尤其出色,在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甲子科鄉試中考取經魁(全省單科第一名)。次年進京趕考,考中進士,名列乙丑科二甲二十六名(黃氏譜牒載為二甲十三名)。而令人感到萬分意外的是,一同中進士的竟然還有兄長子太。原來,子太自從被拐到山東后,一直不肯更改姓名,二十餘年來發憤苦讀,終於中了進士。兄弟同科,久別重逢,真可謂驚喜萬分。
此事傳到當朝天子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特地召見了黃氏兄弟,並恩准他們一同衣錦還鄉。消息很快傳回家鄉,粵西上下轟動一時。黃氏兄弟失散二十多年後在京師重逢,並且成為同科進士的事迹,更是被時人傳為佳話。
還鄉路上,子太曾經對子平說道:“此次還鄉,歸宗認祖,我再也不回山東了。”子平勸道:“兄長請三思,弟以為此舉不妥。山東二老雖使我兄弟骨肉分離二十餘載,然其於兄卻有養育之恩,兄有今日之成就,其功不可沒。況我中華自古以孝為先,二老如今年事已高,其若有個三長兩短,兄豈非落下個不孝之名哉?於情於理,兄亦應好生奉養之,以終其天年。弟料想爹娘若知此事,亦會如此認為。”子太覺得言之有理,於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子太娶妻原氏,後來官至奉政大夫(正五品)。因其入籍山東,其生平與後裔等情況不詳。
黃子平初官從侍郎監察御史,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擢升為山東道御史(正七品),因表現突出,不久又升為山東、雲南京畿三道御史。這次提拔,黃子平的品級雖然沒有提高,但其負責監察的範圍卻擴大了幾倍。各道(全國共十三道)監察御史,為中央監察機關都察院直接行使監察權的骨幹專職官吏,既受都察院的管轄,又可以不受都察院的統制而獨立行事,有事可單獨進奏天子。至於派遣充任巡按者,則代天子巡狩,權力更崇重。
正當黃子平連連升職,仕途坦蕩之際,父母卻先後逝世了。黃杲終年七十六歲,明太祖下詔追贈為奉政大夫兼山東、雲南、京畿三道御史。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太祖皇帝稱讚道:“黃子平可稱為真御史矣!”遂擢升黃子平為正三品的都察院副都御史,其職掌是“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是都察院分領院務的副長官,同時也是電白縣在歷朝中級別最高的中央官員。
黃子平的四個兒子也有不俗的成就。其中,長子龍生(公元1372~1432年)為邑庠生,官授縣丞;次子虎生(公元1373~1465年)為郡廩生,授梧州通判,封承德郎;三子鸞生(公元1375~1460年)為郡廩生,授儒官;四子鳳生(公元1376~1443年)為縣增生,授簡校郎。至此,長山黃氏成為嶺表望族,黃子平也實現了其父“顯宗耀祖”的夙願。
黃子平生性剛正不阿,不畏強御,以直言敢諫,激濁揚清著名,極得明太祖朱元璋的賞識。明朝初年,天下甫定,百廢待興。一些武將功臣恃勢橫行,弄得怨聲四起。黃子平任京畿御史期間,對一些恃勢欺人者、無理取鬧者,一律予以堅決抵制或彈劾,以匡扶正氣,讓百姓稍得安寧。擢升副都御史后,他目睹了一些元朝降將在攻克兩粵地區中戰功顯赫,后又受命伐蜀,所向披靡,屢立奇功,很被朱元璋器重,他們以功臣自居,意氣驕橫,多為不法。他因此多次面諫和上書直諫,深得朱元璋的讚賞和稱譽,曾多次在眾位公卿大臣的面前稱讚黃子平為名副其實的都御史。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肅清逆黨后,榜列勛臣57人,黃子平那時仍是道官,雖未授功勛之譽,但在授勛會上也請他參加,並大讚黃子平為“真御史”。
黃子平初入京為官時,與同科進士練子寧(?~1403年)交好,二人比鄰而居,常常“出則並轡,居則聯榻,官則同僚,如是者累年(練子寧語)”,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練子寧善文章,黃杲逝世時,他剛剛擢升為副都御史兼翰林院編修,黃子平請他為父親寫傳,“以詔來裔”。因“帝初立,國家多事”,練子寧一直沒寫成,直到黃子平擢升為副都御史后,他才寫成《明誥授奉政大夫山東雲南京畿三道御史黃陽明公傳》交給黃子平。
黃子平娶有潘氏、梁氏二房妻子,其中潘夫人乃是宋末茂名縣尹、抗元英雄潘惟賢玄孫女。南宋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為了掩護宋幼主南逃,潘惟賢及其長子潘斗輔在抗擊元軍的戰鬥中先後壯烈犧牲,僅次子潘梅牕倖存。大約在洪武三十年,潘氏家族因事獲罪,險遭滅族。黃子平積極設法營救,並先後十次上表,終於救下潘氏一族。他根據潘惟賢父子的事迹寫成的傳世名篇《潘氏三賢記》就創作於這一時期。後來,他又奏請朝廷,敕封潘惟賢為宋忠臣,斗輔、梅牕為孝子,將潘氏父子作為忠臣孝義的代表大力宣傳、旌表,潘氏三賢由是名垂青史。潘氏一族感念黃子平的恩德,在黃子平逝世之後,將他的靈位供奉於宗祠正中上首,教育子孫要世代膜拜,勿忘恩公;每逢祭祀,必先祭祀黃子平。這已經成為潘氏後人數百年不變的傳統。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二月,倭寇攻寧海,黃子平積極配合支前工作,幫助陶鐸很快便把倭寇擊敗。當年夏天,朱元璋崩於西宮,由皇太孫朱允炆繼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
當年,明太祖為了鞏固明朝天下,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到全國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封在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勢力尤其強大,已嚴重威脅到了中央君權的統治。建文帝即位后才一個月,就聽取黃子澄齊泰等大臣的建議,實行削藩政策,逐一削弱各藩王的勢力。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建文帝開始對燕王採取削藩措施,朱棣先發制人,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名起兵叛亂,史稱“靖難之役”。燕王早年曾追隨明太祖出征蒙古,后又長期鎮守北平與蒙古族作戰,精於謀略,善用奇兵,戰功赫赫;而經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建文帝手下已經幾乎無將可用,他派出的將領老的老,無能的無能,儘管軍隊數量遠勝燕王,卻常常吃敗仗。
本來南軍主帥是洪武朝碩果僅存的一位老將——長興侯耿炳文,此人身經百戰,戰場經驗豐富,可是善守不善攻。耿炳文初戰不利,轉而堅守不出,與燕王打持久戰。這時,建文帝聽到耿炳文軍敗,根據黃子澄的推薦,任命明初名將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征虜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並且增兵至50萬,齊泰極力反對但無效。李景隆本是絝絝子弟,素不知兵,“寡謀而驕,色厲而餒”。這一任命讓燕王喜出望外。建文元年冬,燕軍內外夾攻,南軍不敵,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聽說主帥已逃,“乃棄兵糧,晨夜南奔”。戰敗的消息傳到了黃子澄的耳中,他十分驚慌。經過仔細思考,他下定決心隱瞞真實情況,保住李景隆的指揮位置。當時,朝中大臣都不敢向建文帝奏報事實真相。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春,得知真相的黃子平不避權貴,上疏彈劾,遭到保李派權貴的排擠,奏疏被“留中”。黃子平於是謝病歸退。
黃子平還鄉不久,便在長山村後主持了黃氏宗祠的擴建工程。他將自己設定的家規刻在碑上,於建文二年二月十五日立於祠壁,告誡子孫要在家盡孝,在國盡忠,並設有賞罰規條,希望家族中忠孝之風世代長存,這就是《家規碑》。為了宣揚自己的忠孝思想,黃子平生前著有《忠賢記行》一書。該書業已失傳,已知流傳下來的僅存《潘氏三賢記》一篇,在《高州府志》、《電白縣誌》 、高雷旅港同鄉會出版的《高雷文獻》和香港珠海書院出版委員會印行的《廣東文征》影印本中均有記載,各版本文字略有不同。
朱棣即位后,曾經一度想起用黃子平為正二品的都御史,但他已經厭倦了官場鬥爭,故竭力推辭,不肯就職。在二十餘年晚年鄉間生活中,黃子平深居簡出,在家鄉興修學舍,傳學授業。他常常慷慨解囊,資助貧困鄉民,自己卻生活簡樸,因此深受人們的愛戴。黃子平生性耿直,不喜逢迎拍馬,不屑結交權貴,也不主動與官府往來,只結交地方賢士,一起談經論史,造福鄉里。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十六日,黃子平壽終長山村,享年74歲,葬於神電衛(今電白縣電城鎮)東北下保寧鄉之原,府、縣皆祀之為鄉賢,舊《電白縣誌·鄉賢列傳》中有他的小傳。出仕稍晚的明朝太子少師、戶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公元1371~1440年)後來也為黃子平寫了一篇傳記,名為《明副都御史鄉賢黃公傳》。潘氏、梁氏二位夫人去世后,明皇室皆誥贈為二品夫人,並與黃子平合葬。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九月,電白縣城從今高州長坡鎮遷往神電衛,黃子平墓恰好在新縣城的規劃範圍內,乃遷葬至城北庄山大崗嶺之陽(即今電城中隊后)。該墓座戌向辰兼乾巽,呈多級階梯葫蘆形狀,長約15米,最寬處9.7米,最窄處5.7米,為磚石灰沙結構,立有墓碑和半米高的石雕欄柱,除墓前的一對石獅子等石雕佚失外,基本保存完好,後代曾多次修繕,每年春分都有大批子孫前往祭拜。1996年夏,該墓曾出現一盜洞,直通墓室,隨葬品損失不詳,如今在墓室上方仍能清晰看到當年盜洞的痕迹。這也是該墓五百多年來遭受最嚴重的一次破壞。

備註


本傳記原標題為《明·副都御史黃子平傳》,已確定編入新修的《茂名市志》和《電白縣誌》,由於受到志書篇幅的限制,編入時對原文進行了壓縮。本文原作者 黃輝祿 是黃子平裔孫,為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原廣東教育學院)交際與口才協會創會會長、電白縣炎黃文化研究會與冼太夫人研究會副秘書長、《電白縣誌》與《電白年鑒》編輯。
下面為原作《後記》。
后 記
黃子平作為電白縣在歷朝中級別最高的中央官員,稱得上是電白縣乃至整個茂名地區少有的歷史名人了。可是近代以來,他卻逐漸被人們所遺忘,關於他的歷史人們知之甚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中國首次修方誌,新的《電白縣誌》也沒有為他立傳,僅人物錄中有小段介紹和歷代進士表中有列名。而《茂名市志》則僅進士名表中有列名而已。直至2000年12月,茂名籍作家湍流在《文史擷英》第十八輯上發表《明朝副都御史黃子平》一文,成為百餘年來已知的第一篇公開發表的黃子平傳記,人們才開始重新記起這一歷史名人。2003年,筆者高三時亦曾寫過一篇《明·副都御史黃子平》,並於2004年10月發表於《炎黃風韻》第10/11期合刊。2006年4月,茂名學院李爵勛教授在《炎黃風韻》第12/13期合刊發表《明初副都御史黃子平》,流傳最廣的黃子平傳記就是這一版本。
然而不論是湍流版還是李爵勛版的黃子平,其內容仍略顯簡單,不夠詳盡,而且其中還有多處記述與史實不符。如其文中所稱長山村即今海尾村,實際上長山村在海尾村以西約3公里處,海尾村只是長山黃氏中黃子平長房後裔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而已;又如關於都御史品秩的描述與《明史·職官志二》的記載不符,對黃子平早期的官場升遷記錄也與楊榮《明副都御史鄉賢黃公傳》等史料的記載略有出入;再如黃子平逝世后並非一開始就葬在大崗嶺之陽;再如黃子平的著作《忠賢記行》常常被誤作《忠賢紀行》等等。而我2003年的那篇拙作,雖然內容已經較為詳盡,但是也因受當時水平及史料所限,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如今筆者有幸參與第二輪縣誌編纂工作,於是計劃將黃子平傳載入新縣誌人物傳中,以彌補前志之缺。因職務之便,接觸到了許多以前所難以獲得的文獻資料,故在原來拙作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補充,遂成此篇《明·副都御史黃子平傳》,這也是介紹黃子平生平最為真實詳盡的一篇傳記了。黃子平的傳世名篇《潘氏三賢記》,筆者加上標點和註釋后並附於后,以饗讀者。

作品一覽


潘氏三賢記
明·黃子平
惟賢潘公,宋高州軍茂名縣人也。有康濟之才,以鄉貢拜本縣尹,九載無代。時咸淳末年,天下鼎沸,胡元亂華,游兵將抵高州。宋幼主自杭渡海,至那黎溝艤岸。舳艫塞海,旌旗蔽空。海濱父老爭以牛酒迎勞。公亦以職上覲,奉命守御白沙寨,堤備元兵。既而,王舶往交趾,賊愈猖熾,人皆奔降不暇。公仰天大慟曰:“自古及今,豈有犬羊而為中華之主耶?”志無所屈。子斗輔、梅牕從容言曰:“方今宋滅元興,大勢已定。況中朝將相皆已歸之,大人何固執如此?”公憤然變色,厲聲曰:“烈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君!我為宋臣,當為宋鬼!斷不效他人妾婦之為也!”遂為賊執。至電白縣,其帥見公顏色不變,語言自如,頗異之。公奮罵不屈,竟遇害。時斗輔將赴其難,梅牕亦欲往。斗輔止之曰:“父之仇不與共戴天,固不可不報也。然而宗祀不可絕。報父之事,我則任之。爾當擇善地為遁計,以存宗祀。”乃仗劍窺父所在,襲而不克,死之。君子曰:忠孝者,人倫之大典。而不孝之科又以無後為大。要之,各適乎義耳。昔卞壺力疾戰死,其子眕、盱赴賊就烹,晉史以“忠孝萃於一門”稱之。微子逃殷歸周,孔子目之為仁。蓋卞壺之力戰,非傷勇也,忠臣之義也;眕、盱之就死,非輕身也,孝子之義也;微子之出奔,非懼禍而偷生也,宗祀之寄重也。是雖有生死之不同,而同歸於一揆者,皆適乎義耳。竊觀潘氏三賢,其亦庶幾矣乎?惟賢不忍忘君而事仇,斗輔痛父而忘其身,梅牕受兄之命,全軀以為潘氏宗祀千載之圖,視古人何歉焉!凡此皆忠孝大節,而國史弗載。乃知忠臣孝子抱幽憤於重泉者,世固不少也。嗚呼,惜哉!
(選自明·萬曆《高州府志·卷之九文略》,知府曹志遇主修。黃輝祿標點並註釋。)
【注 釋】
本文在明·萬曆《高州府志》、舊《電白縣誌》和香港珠海書院出版委員會印行的《廣東文征》中所記載的版本文字略有出入,據聞《高雷文獻》亦載有此文,但注者未曾得見。本篇為府志載本,注者認為這是最接近作者原文的版本。
黃子平(公元1351~1424年),字逢熙,號觀瀾,元末仁宗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庚寅月甲子日生於高州路電白縣長山村人。在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甲子科鄉試中,黃子平考取經魁(全省單科第一名)。次年進京趕考,與兄黃子太一同考中進士,名列乙丑科二甲二十六名(黃氏譜牒載為二甲十三名),成為名動一時的兄弟進士。黃子平初官從侍郎監察御史,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擢升為山東道監察御史(正七品)。因表現突出,不久又被升為山東、雲南、京畿三道御史。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擢升為都察院副都御史(正三品),是電白縣在歷朝中級別最高的中央官員。本文是他的著作《忠賢記行》中的名篇。
惟賢潘公:倒裝句,即潘惟賢公。潘惟賢(公元1216~1278年)的故里,舊《電白縣誌》記載為:茂名縣博鋪鄉萬平里田寮村,即今吳川博鋪鎮。公元1278年,潘惟賢及其長子斗輔(公元1242~1278年)被元兵殺死,次子梅牕(公元1250~1330年)後來遷居電白縣文墨鄉(今坡心鎮潭蓮村一帶)。軍:宋代行政區劃名,與府、州、監同隸屬於路。茂名縣:南宋時,茂名縣(縣治今高州城區)大約包括茂南區茂港區、高州中西部、吳川西部的淺水、蘭石、覃巴、博鋪、王村港、梅菉等鎮和電白縣的水東、林頭、陳村、旦場、麻崗等鎮。
康濟之才:指安民濟世的才幹。《北齊書·武帝紀》:“君有康濟才,終不徒然。”鄉貢:1.中國古代不經學館考試而由州縣推薦到尚書省應試的士子。2. 指由州縣選送。3. 指鄉試。科舉時代每三年舉行一次全省的考試就是鄉試,由秀才去應試。明葉盛《水東日記·黃希聲》:“黃鐸,字希聲,永樂中鄉貢舉人。”縣尹:古代官名,與縣令同。無代:即“無代之者”,代,代替,接替。
咸淳:南宋度宗趙禥年號,公元1265~1274年在位。胡:我國古代稱北方的民族,也泛指外國或外族。胡元:指蒙古族所建立的元王朝。游兵:靈活機動的輕裝部隊,即輕騎兵。本句指元滅宋的戰爭。本句在明·萬曆《高州府志》版中原無“末年”二字,讀起來極為不順,而其他版本均有此二字,可能是府志版在排版印行時出現的遺漏,因此注者參照其他版本進行了補遺。
宋幼主:趙昺(bǐng)(1272年~1279年),宋度宗幼子,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1278年~1279年在位,享年8歲。趙昺一般被稱為宋帝昺,亦稱宋衛王、幼主、幼帝、末帝等。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元軍攻佔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他與其兄趙昰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及其母楊太妃等南宋遺臣的擁護下南逃到泉州。五月,趙昰在福州即位稱帝,改元“景炎”,繼續和趙昺南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十二月,為躲避元將劉深的追擊,趙昰在井澳(今珠海市橫琴島)遇上颶風,船毀落水,幾乎溺死,從此落下病根。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三月,駐蹕碙洲(今湛江硇洲島)。四月,趙昰病逝,廟號端宗;陸秀夫、張世傑於同月在碙洲擁立趙昺為帝。五月,改年號為“祥興”。六月,遷到崖山(也作“厓山”,今廣東新會崖門),以崖山為據點,拜張世傑、陸秀夫為左右宰相,並起用張世傑抗元,陸秀夫整頓內政。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南宋最終還是於次年二月在崖山海戰中被元軍大敗,全軍覆滅,陸秀夫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楊太妃等人也相繼投水殉國。宋王朝隨之滅亡。
杭:餘杭,今杭州市一帶。本句其餘版本均作“自閩渡海”。那黎溝:今電白縣南海鎮晏鏡村附近,也作“那黎港”。艤岸:停船靠岸。
舳艫:指首尾銜接的船隻(舳:船尾;艫:船頭)。旌旗:旌,古代一種旗杆頂上用彩色羽毛裝飾的旗子,用以指揮或開道。旌旗,旗幟的通稱。本句是形容追隨宋幼主的戰船和軍隊很多。
海濱:指沿海一帶。勞:慰勞,犒勞。
公:指潘惟賢。亦:也。以:由於,因為。職:職位,職務。上覲:臣下朝見君主。白沙寨:古地名,不詳。堤:即“堤”的異體字。在本文中疑是“提”的通假字。備:防備。
既而:不久。王舶:指宋幼主所率領的船隊。交趾:古地名,就是越南。據《宋史·二王本紀》載,景炎三年三月,“昰(宋端宗趙昰)欲往居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不果,遂駐碙洲,遣兵取雷州。”據此推斷,宋幼主的船隊途經那黎溝應該是在駐蹕碙洲之前,當時趙昺仍是衛王。
賊:蔑稱,指元兵。猖熾:猖獗而勢盛。
慟:因悲哀至極而放聲痛哭。曰:說。犬羊: 舊時對外敵的蔑稱。主:君主,統治者。耶:句末語助詞,表疑問、反問、感嘆,相當於“嗎”、“呢” 、“啊”、“呀”。
志無所屈:志,立志;屈,屈服投降;意為立志絕不屈服投降。
子:(他的)兒子。中朝將相皆已歸之:中朝將相,泛指南宋的文武官員;歸,歸順;之,指代元朝。何:何必,何苦。
斷:斷然。妾婦之為:像女人一樣沒有骨氣的行為。意指向敵人投降,不是大丈夫應有的作為。妾婦,泛指婦女。
遂:於是。執:捉拿,逮捕。
顏色:面色,臉色。
竟:終於。
將赴其難:打算去武力營救他,使之脫離危難。將,打算;赴,往,去;難,災難,危難。欲往:要去。
止:禁止,阻止。之:人稱代詞,這裡指梅牕。
宗祀:祖宗,祭祀,意為延續家族的血脈和香火。絕:斷絕。
報父:報答父親,指營救父親的行動。則:作語助,相當於“之”。任:擔負,擔任。之:助詞,構成動賓倒裝式。全句意思是:營救父親的事情,交給我來做。
爾:你。善地:好的地方。遁:隱避。計:盤算,考慮。
乃:於是,這才。襲:掩襲,襲擊。窺:偵察;窺探,窺伺,指暗中察看。克:成功,完成。這一句的意思是:潘斗輔暗中偵察到關押父親的地方,發起突然襲擊,但是寡不敵眾,以武力營救父親於危難的計劃沒有成功,最後戰死。
君子:1.貴族,做官的人;2.品德高尚的人;3.有學問和修養的人。者:代詞,相當於“的人”、“的事物”。人倫:封建禮教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指尊卑長幼之間的關係。大典:大,排行第一的;典,標準,典範。大典即是最高典範。
科:科條,即法令規條。古人常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說。
要:總,表性態。適乎義耳:適,順從,適合,適用;乎,介詞,相當於“於”;耳,語氣詞,相當於“而已”、“罷了”。
卞壺(281~328年)字望之,濟陰冤句(今菏澤丹陽辦事處卞莊)人。晉代官至宰相。晉太寧三年(325年)明帝駕崩后,卞壺輔助幼主晉成帝執掌朝政,被加封為右將軍加給事中尚書令。晉咸和三年(328年)蘇峻反,卞壺率軍保衛京城,奮力死戰,直至陣亡,時年48歲。當時其二子卞眕、卞盱忍著喪父的悲痛拚命殺敵,同時被害。徵士翟湯聞之嘆曰:“父死於君,子死於父,忠孝之道,萃於一門。”《晉書》卷七〇有傳。烹:殺。也指古代一種以鼎鑊烹殺人的酷刑。
微子:周代宋國的始祖。名啟(漢代因避景帝劉啟之諱,改啟為開),殷紂王的同母兄長,初封於微地(今山東省梁山西北一帶),後世因之稱為微子啟(或微子開)。因紂王無道,屢諫不聽,遂離開紂王。周武王姬發滅商,微子自縛銜壁乞降。“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周公旦平定紂王子武庚叛亂后,成王封微子於商族發祥地商丘,以示不絕殷商之祀,國號為宋,爵位為公,准用天子禮樂祭祀祖先。孔子在《論語·微子篇第十八》中稱:“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司馬遷在《史記·宋微子世家》“太史公曰”中也引用了這句話。殷:商朝遷都於殷以後的別稱,也叫殷商。殷,古地名,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目:作動詞。稱,品評。
蓋:承接上文,結束原因。相當於“就因為”。傷勇:損害勇氣。輕身:輕視生命。
揆:1.揆度,揣測;2.尺度,準則,道理;3.事務;4.度量;5.掌管,管理;6.指宰相的職位或宰相,後來指相當於宰相的官,如內閣總理。在本文中應為義項2。
竊:謙辭。私自,私下。庶幾:差不多;近似。矣乎:語助詞。
視:比照。何:多麼。表示感嘆。歉:慚愧。對不住人的心情。焉:表感嘆
國史:國家編寫的史書。弗載:不記載。
重泉:猶九泉。舊指死者所歸。固:固然。
嗚呼:嘆詞,表示嘆息。惜:痛惜,惋惜。哉:做語助詞,表感嘆,相當於“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