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

《百家姓》中排名第36的姓氏

潘姓是一個漢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6位,潘氏在2007年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八百萬,佔全國人口總數0.48%。朝鮮半島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

歷史發展


起源始祖

(一)始於羋姓
源於“羋”(mǐ )姓,出自春秋楚國公族“羋潘崇”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諱崇字道安,楚成王時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宮予公,使為太師,掌國事,環列之尹,楚國大治,有認楚公族后以字為氏,列公為潘姓始祖之一。
潘崇家族由於受到楚王的特別恩寵,故發展特別快,其後裔子孫的足跡幾乎遍布楚國各地,在古籍中所記載春秋時代的潘氏名人,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今天山東、江蘇、浙江、河南等地,皆有該支潘氏的後裔。
(二)以國為姓
以國名為姓,出於姬姓畢公高的小兒子季孫封邑在潘。春秋後國滅,其子孫不以姬為姓而以國名為勝,奉季孫為潘姓始祖。又,番,邾國也。夫差取番者,番首姿,又音蒲。還音煩,音盤者即潘氏。
(三)源於姚姓
源於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華後裔,是以國名為姓。《史記》《中國姓氏》記載,舜帝生於姚墟,因姓“姚”,建都於潘地(今北京延慶)。后將潘地移至今陝西省興平。商王朝時期,舜帝後裔建有潘子國,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而姓潘。
(四)因地得姓
因地而得姓。水在河南,住在潘水邊的人以水地名為姓。下雒城西南故潘城,有以地為氏者。
(五)鮮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清康熙末年,台灣岸里大社(今台灣省台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台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台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六)漢化改姓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瑤族仫佬族回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佈。

遷徙傳播

春秋戰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此後,有向山東、湖南遷徙的少數潘姓人。
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省),三國時發展興旺而為滎陽郡一大望族,以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為始祖。東漢靈帝有潘乾因仕宦而遷江蘇溧陽,此地以潘乾為始祖。吳國有右將軍潘璋由發乾(治在今山東省冠縣)而遷建康,而吳國還有瀏陽侯潘,為漢壽(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孫權妻潘夫人為浙江會稽人,這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於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為興旺。
晉時,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而落籍廣宗(今河北省威縣),后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遷廣東。
北魏時,破多羅氏改漢姓潘,並逐漸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開基始祖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因任隨州(今湖北省隨縣)刺史落籍當地。
唐初,陳元光父子開漳,有河南固始人潘節隨其入閩。此期潘紹業的曾孫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地,其間並有移居陝西的潘勖的後人興旺發達起來,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書監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的後裔,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而潘威的後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於懷朔(今內蒙古自治區固陽)、陝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於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
宋時有潘節後人遷廣東、雲南。韓國潘氏的祖先都是從福建莆田遷過去的。由宋朝大理學家朱熹作序的《莆陽潘氏族譜》記載,潘源於唐儀鳳二年入閩平亂,定居福建莆田;福建五世祖潘承敘自莆田遷北燕,承敘子潘處常遷江陵;處常子潘佑為南唐端明殿學士,因諫被南唐李後主處死,其四子文煥、文振、綬(文壯)、文亮入宋后,文煥官金紫光祿大夫、文振官銀青光祿大夫,二人子孫遷居福州義序及閩侯瓜山等地;綬與文亮后9世有潘阜,遷高麗巨濟,任高麗元宗和忠烈王時的左司議大夫、諫議大夫等職,受封岐城府院君,謚號文節,為韓國和朝鮮的潘姓開祖,現有後代10萬餘人。潘基文的堂兄、世界潘氏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潘基秀不久前來中國參加世界潘氏宗親聯誼活動時表示,根據韓國巨濟潘氏族譜記載,潘氏的祖先是宋朝前往高麗為官的潘文節、潘文壯兄弟,兄弟倆的父親名字叫潘佑高麗末朝鮮初,潘氏族人從巨濟分遷韓國光州南平、岐城等地。潘阜六世孫潘忠、字平重,任工曹典書,是朝鮮開國功臣,封為海陽君,光州伯。潘阜謚號文憲。潘基文是文節公的26代孫,文憲公的20代孫。
元明清時,潘姓已分佈於全國各地。

人口分布


如今,潘氏族人分佈廣泛,尤以浙江、江蘇、安徽、山東、廣東、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區為多,這九省潘氏族人約佔全國潘氏人口的69%以上。

姓氏文化


宗族特徵

1、漢代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絕於史書,堪稱濟濟多才,僅收入《中國名人大辭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晉潘岳以“美姿容”著稱,潘妃以妖艷著稱,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江蘇溧陽潘姓一支字行為:“忠武賁威,峻卿輔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為:“炳其宣慈,承先繼澤。”又山東冠縣潘氏一支行為:“學占玉龍立,鳳貴洪汝文”

郡望堂號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滎陽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北魏移至今縣。曹魏曾置滎陽郡。北齊成皋郡隋唐為鄭州滎陽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後趙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治南昌,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世所轄漸縮為南昌附近一帶。又隋改南昌縣豫章縣。唐後期改鍾陵縣,又改為南昌。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後。
堂號:
黃門堂:西晉潘岳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號,又因其為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也稱為“滎陽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榮楊堂“、“承志堂”、“如在堂”、“花賢堂”、“篤慶堂”、“優肅堂”、“永言堂”、“司諫堂”、“春茂堂”、“花果堂”、“世德堂”、“滎陽堂”等。

宗祠對聯

• 四言
源自姬姓;
望出廣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潘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友文佛子;
世長天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南宋金華人潘友文,一心仰慕善人,并力行善事,陸九淵曾稱讚他慈祥而誠懇,有惻隱之心,人稱“潘佛子”。下聯典出西晉漢壽人潘京,字世長,二十歲時任郡主薄,善於論辯,舉秀才後到洛陽,與善談的尚書令樂廣暢談幾天,樂廣很嘆服他的天才,說:“你天才過人,只是學習還不夠,如果再多學,一定會成為一代談宗。”於是他又勤奮苦學,后歷官巴丘、邵陵、泉陵三縣縣令,頗有政績,所到之處,路不拾遺。
栽花滿縣;
畫墨成仙。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晉文學家潘岳,字安仁,滎陽中牟人,舉秀才,官河陽令,勤於政事,在縣中滿栽桃李,一時成為美談。后官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擅長詩賦,特別善於寫哀誄文章,辭藻華麗,與陸機齊名。下聯典指北宋歙縣潘谷,善於造墨,很有名聲,有人不拿錢求墨,他常慷慨相贈。蘇軾曾寫詩贈他,有句:“一朝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
栽花滿縣;
置田給族。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晉·潘岳,曾任河陽令,在縣中遍種桃李。李白有詩云:“河陽花作縣。”下聯典指明·潘岳家居,置田給族人。
名高吳將;
位列楚卿。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清代將領潘韜吳川人乾隆中任閩浙督標水師營參將,守護台灣有功,官至南澳鎮總兵。下聯典出春秋楚成王時太師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詩稱邠老;
賦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宋代詩人潘大臨,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軾、黃庭堅張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下聯典出西晉文學家潘岳(247-300),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曾任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長於詩賦,與陸機齊名。明人輯有《潘黃門集》。
三中省試
七秉文衡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潘伯修至正年間,三中省試。下聯典指明·潘文奎與修國史,七秉文衡。
功推武惠;
績著司空。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宋·潘美,累著戰功,卒謚武惠,追封鄭王。下聯典指明·潘馴,四次治河,功績最著,累官至宮保大司空。
系承季孫;
望出河南。
——佚名撰潘性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周文後人畢公子之季孫,食采於潘,因以為氏。
射穿七札;
立定五溪。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潘黨,善射,與養由基較射,射穿七札。下聯典指三國·潘?斬敵數萬,平定五溪蠻
德傳花縣;
馨衍滎陽。
——佚名撰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潘氏宗祠聯
上聯的“花縣”,晉代潘岳於河南省河陽(今孟縣西)任縣令時。因該縣已滿種桃李,因而稱該縣為花縣;榮陽,地在河南黃河原設郡地方。作此對聯,明顯是教導潘氏子孫毋忘源出河南地方的歷史源流(上聯素材,部分采自揚耀林主編《南粵客家圍》書冊有刊材料)。
• 五言
殉節碎玉石;
捨身拼娥眉。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潘妙圓破元兵圍於城中,將受辱,潘先焚夫骨,火發,遂躍入烈焰而死。下聯典指梁武帝南齊潘玉兒,王茂諫曰:“亡齊者此物也,不可留。”將以賜田安啟,玉兒不從,自縊而死。
桃煥千門曉;
花栽一縣春。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西晉文學家潘岳,任河陽令時,勤於政事,在縣中滿栽桃李,一時成為美談。
• 六言
四任治河總理;
三源支系一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明代水利家潘季訓(1521-1595),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里甲法。並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 七言
祖德高深開大業;
網形雄聳育英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橋鄉村潘氏宗祠聯。
• 八言以上
典籍淹通,賦成華岳;
丰姿秀美,果滿香車。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晉文學家潘岳。下聯典出宋代學乾潘翼,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游,每嘆不能竟其學。
春發其華,秋結其實;
業精於勤,行成於思。
——清·潘齡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末進士潘齡皋自題聯。潘齡皋,字錫九,河北安新人。歷官甘肅布政使等。
玉兒尚且拼生,金蓮絕舞;
妙圓獨甘殉節,白骨揚灰。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齊·潘玉兒。下聯典指宋末潘妙圓。
南峙秀文峰,霧合煙雲資豹變;
西流環武水,濤兼雷雨助蛟騰。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黟縣古築村潘氏宗祠聯。
三將軍,三廣文,三人同胞為教諭
九進士,九鄉賢,九代相繼作功臣。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貴州省安順市北街大磨邊潘氏宗坊聯。聯語短而歸納潘氏歷代縱觀最鼎盛的情況。

家譜文獻

族譜名稱編纂時間編者藏地
江蘇潘氏統宗譜十公元1684年潘塤原撰,潘下秋纂江蘇省淮安縣圖書館
江蘇潘氏統宗譜十二卷公元1784年潘松崖增修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江蘇省淮安縣圖書館
江蘇潘氏續修宗譜公元1926年潘蘭璘續纂江蘇省淮安縣圖書館
浙江湖州潘氏純孝世譜待考待考人民大學圖書館
浙江湖州匯嘴潘氏家乘公元1829年潘炯纂修南京大學圖書館
浙江長興潘氏譜公元1897年潘寶生纂浙江省長興縣博物館
安徽和縣歷陽潘氏宗譜公元1918年潘家滿潘啟樹等纂安徽省博物館
安徽廬江潘氏宗譜公元1890年潘鼎立修安徽省圖書館
安徽廬江廬州潛川潘氏宗譜公元1896年潘家裕修美國尤他州家譜學會
江西婺源桃溪潘氏三仕宗譜公元1868年潘氏族人修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萬載湖源潘氏族譜公元1871年潘亮高纂修江西省圖書館

字輩分類

山東冠縣潘氏一支字輩:“...學占玉龍立,鳳貴洪汝文...”
浙江台州仙居下各前潘潘氏:仁孝直友軍 國朝行金時 選澤大光宗
山東臨沂潘氏字輩:“玉廷國紅雲”
山東日照潘氏字輩:“廷遠兆(昭)維(惟政)月(明)廣(光星)培錫延貴希”。
山東諸城潘氏字輩:“遠兆維月光繼”。
山東青島潘氏字輩:“立新維孝友”。
山東惠民、河北棗強潘氏字輩:“宗昌建德洪書增佃”。
山東聊城潘氏字輩:“尚文大福廷金臣悅子立”。
廣東茂名潘氏字輩:“泰平安幫國文章達朝廷”。
廣東南海潘氏字輩:“富慶海仲干嘉裕敏”。
廣東海豐潘氏字輩:“錦穗禮團孝吉”。
江蘇溧陽潘氏字輩:“忠武賁威峻卿輔乾程皓策楚”。
江蘇濱海潘氏字輩:“長如廷學……”。
江蘇徐州、丹陽潘氏字輩:“建文道德紹”。
江蘇宿遷潘氏字輩:“守存新良如”。
江蘇江寧潘氏字輩:“國本仕文相長明益天興家修呈啟正道德秉朝廷”。
江蘇灌雲潘氏字輩:“永志加祥大”。
浙江樂清潘氏字輩:“宗常榮華錦,通泰教秀齊……”。
四川大竹潘氏字輩:“文程開世運,蘭家正貴生。。。
安徽蕪湖潘氏字輩:“傳嘉維禮正,尚志學文忠”。
湖南安化潘氏字輩:“(舊派行)添萬汝鸞循文志思心廷起金祖(正)承之起永長大(新派行)忠厚傳家久 存心啟裔昌 經營多秀實 績治載元黃 博學詩書富 宗儒月桂香 乾坤敦孝蔚 仲伯篤恭芳 燕翼貽謀遠 周基德澤良 季孫分衍派 世代與天長”。
潘氏一支字輩:“雲世朝大有良”。
潘氏一支字輩:“錫永桂靈塔鑄匯材炬城金汕束烽堅銀河煉傑基”。
潘氏一支字輩:“文章華國世成中和”。
潘氏一支字輩:“樹然培錫汝林煥基金永”。
潘氏一支字輩:“忠孝純和德懿恭世盛昌肅雍昭禮樂光顯耀文章周道宏元化明才立大綱雄姿騰夏校媚壽養虞庠溫潤珪璋器清芬蘭惠香乃雲承祖武蕃衍久傳芳”。
潘氏一支字輩:“鳳建玉俊長守祖宗法,忠孝克傳家”。(朝廷有忠良,國家萬代安。)
潘氏一支字輩:“文永習宜昌,天黃演志長,周姬開爵土....”
山東濟陽縣潘氏字輩:“斯文修理志成尚儒”

姓氏名望


軍政界

• 季孫:中華潘姓其中一宗系的受姓始祖。季孫公,周畢公高之四子也,畢公高歷相文武成康封於畢,世子襲爵,季孫公食采潘地,從而得姓,是為潘氏始祖。
• 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 潘璋:字文珪東郡發乾(今山東冠縣東)人。
• 潘岳: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省)人,西晉文學家、名臣。善綴辭令,長於鋪陳,造句工整,充分體現了太康文學講求形式美的傾向,所以在當時與陸機受到同樣的推崇。
• 潘綜:晉代烏程(今屬湖州)人。孫恩起義,與父驃路遇兵。
•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學上與潘岳齊名,世稱“兩潘”,其詩注重詞藻,多應酬贈答之作,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 潘正夫:唐代駙馬,尚懿宗長公主,拜駙馬都尉,官至少傅,封和國公,歷事四朝。
• 潘美:大名(今屬河北省)人,北宋名將,在滅南漢、南唐、北漢時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遼,潘美因指揮失當,使名將楊業陷敵犧牲,而受降級處分。
• 潘仝:字會道,漢族,祖籍河南滎陽。宋朝廣州觀察推官(三品)升秘書閣學士(一品)。
• 潘任:字肩宏,漢族,潘仝之孫。宋景炎元年從丞相文天祥起兵抗元,受封扶駕征討大將軍;宋祥興元年趙昺帝晉陞其為兵部尚書。宋亡后絕食而終,明太祖朱元璋頒謚“忠節”。
• 潘良貴:(1094—1150)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宋代官吏、學者。
• 潘宗亮:宋代官吏,仕至太常卿,進士。遷居杭州(今屬浙江)。
• 潘閬:大名人,宋太宗時進士,其詩詞筆調清新,往往有出塵之語。
• 潘翼:青田人,宋代學者,學貫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
• 潘璋:字栗夫。金華人。明·成化八年進士。歷任工部營繕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僉事,陝西按察副使。
• 潘耒:江蘇省吳江人,清初學者,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 潘大臨:黃崗人,宋代詩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有《柯山集》遺世。
• 潘自中:宋代松陽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誣人,力雪冤案。
• 潘季馴:字時良,號印川,浙江省烏程(今吳興)人,明代著名水利家。
• 潘之恆:歙縣(今屬安徽省)人,明代文學家,撰有《敘曲》、《吳劇》等劇評,並有詩集《涉江集》。
• 潘振承:福建龍海市白礁村人,廣州十三行首商,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 潘檉章:江南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明末清初學者,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 潘平格:浙江慈溪人,明清之際思想家,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人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 潘亦雋:江蘇省蘇州人,清初畫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鈞、潘奕蔭、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畫家。
• 潘作梅:字肖野,號戒平。清代烏程(今屬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貢。官海寧學正。冷官二十年,不慕榮利。博學多藝,精書法。畫山水得倪雲林逸致。
• 潘澤:字惠昔,清代山東省東昌府冠縣(今山東冠縣)人,其祖先自山西洪洞遷來至此。
• 潘清:雍正四年間與翁岩、錢堅創立清幫,史稱青幫,為青幫三祖之一。
• 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狀元。(1769-1854)清朝大臣。
• 潘祖蔭:字伯寅。江蘇吳縣人。年十七應順天鄉試挑取謄錄。
• 潘宗耀:字繩武,號虹橋。清代永嘉人。嘉慶六年舉人。歷丹徒江浦知縣,士民愛戴。有《五梅一研齋詩鈔》。
• 潘峰:(1915-1994),安徽省六安市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4年1月19日因病逝世,終年79歲。
• 潘焱:(1916-1999),河南省新縣卡房鄉老葉灣村潘家下灣人。1929年參加紅軍游擊隊編入光山縣獨立營。1988年7月被黨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 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寧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著名文學家周立波作序,給予這本遺著很高的評價。
• 潘壽才:(1906-1974),河南省新縣人。1928年參加光山縣游擊隊。1974年2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68歲。
• 潘振武:(1907-1988),湖南省常德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參加常德縣秋收暴動。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8年9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81歲。
• 潘虎:(1900-1930.12),湖南省瀏陽縣人。193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8軍,隨軍北伐,因作戰勇敢,相繼升任排長、連長。
• 潘濤:(1911-1937.6.23),福建省仙游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 潘驥:(1896-1931.5),江西省余干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大革命時期,1925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在第5軍隨營學校學習
• 潘一福:(1911-1932.6),安徽省金寨縣人。學徒出身,1929年參加革命,從事地方工作。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先後在紅1軍、紅4軍12師36團當戰士。1932年調入紅25軍75師225團2營4連當文書。
• 潘月明:(1904-1932.5),湖北省陽新縣人。早年家庭貧苦,從小在煤窯做工、拾煤。1926年10月七約煤礦工人成立工會,常去參加開會。后參加了海口農民軍。1927年5月任七約山農民協會委員會會長。1932年5月率部在四季山與敵作戰,不幸犧牲,時年28歲。
• 潘心元:(1903-1930),又名潘心殷、潘心員,化名彭清泉。湖南省瀏陽縣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從事工農運動和武裝鬥爭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 潘世雅:(1903-1937.2.28),浙江省蒼南縣五鳳鄉上村人。1934年參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在福鼎黃仁加入赤衛隊,任交通員。
• 潘永階:(1910-1934),湖北省大悟縣人。1930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 潘幼卿:(1912-1935.1),湖北省大悟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 潘壽德:(1900-1931),河南省新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受農民土地革命運動的影響,嚮往革命。1928年10月,參加弦南革命紅學會。192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黨和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 潘克忠:(1882-1929),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
• 潘伯成:(1908-1934.11),福建省福安縣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 潘忠汝:(1906-1927),原名潘汝庭,湖北省黃陂縣人。出生於農民家庭。1926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最後因傷勢過重,被戰友們抬出城門后壯烈殉職,時年21歲。
• 潘河瑜:(1901-1932.10),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7年參加革命,積極參與組建七里區防務會,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
• 潘榮初:(1902-1931),安徽省金寨縣人。出生豪門家庭。1925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5年在南京金陵大學讀書時參加革命。
• 潘遐林:(1909-1929.4),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期當過學徒。1927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以做裁縫為掩護,宣傳革命主張,發動農民革命,發展黨的組織,組織農民協會
• 潘瑞吉:(1945.10-—),浙江省永嘉縣渠口鄉泰石村人。1963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2年晉陞為少將軍銜,2002年晉陞為中將軍銜。
• 潘子忠:廣西岑溪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9年參加廣西百色起義,擔任中國紅軍第七軍的基層幹部,隨部投入創建和鞏固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 潘鼎新:名毓,又名平界,字祖義。華容人。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率兵響應萍瀏澧起義,事敗逃亡日本,入同盟會。次年8月,參與組織共進會。1908年回國,參與創辦《商務報》。
• 潘漢年:宜興歸徑人。1925年入黨。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機關報《國民軍日報》總編輯。

藝術界

• 潘受:(1911—1999),原名潘國渠,福建南安人,1930年19歲南渡新加坡。一代偉大教育家、書法家。1995年,新加坡政府為肯定潘受的對國家文化與教育的卓越貢獻,正式宣布他為國寶。
• 潘希真: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兒童故事為主。1917年7月24日生於浙江溫州市甌海區瞿溪鄉一個舊式家庭,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2006年6月7日凌晨4時45分病逝於和信醫院,享年90歲。
• 潘天壽:浙江省寧海人,當代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擅寫意花鳥和山水畫,布局善於“險、破險”,筆墨有金石味,樸厚勁挺、氣勢雄闊,熔詩、書、畫、印於一爐,亦能人物,並長於指畫。著有《中國繪畫史》、《治印談叢》等。

科學界

• 潘序倫:(1893-1985),宜興丁蜀鎮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被國外會計界譽為中國會計之父。
• 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科學院院士。

工商界

• 潘慰:味千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主席兼行政總裁、董事長、2007年中國餐飲首富。
• 潘石屹: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
• 潘顯今:金盾國際保鏢公司創始人

體育界

潘曉婷:山東濟寧人,中國職業桌球花式九球打法女選手;曾世界最高排名第四,被譽為是中國的“九球天后”。

演藝界

潘長江:1957年7月1日出生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寧市,喜劇表演藝術家,小品演員,二炮政治部文工團國家一級演員。
潘之琳,中國內地女演員,2012年,因在年代抗戰劇《箭在弦上》飾演徐二航開始獲得粉絲關注。
潘迎紫,中國女演員,1963年,潘迎紫考入邵氏南國實驗劇團二期培訓班,畢業后成為邵氏公司演員出道,因能歌善舞曾應邀到泰國國王御前表演歌舞,並出演很多邵氏電影公司的歌舞片電影。
潘霜霜,中國內地女演員,2008年以模特身份出道,2010年出演電影《翡翠明珠》飾演平公主,從此轉型為影視演員。
潘虹,中國內地女演員,1954年11月4日出生於上海市,中國大陸女演員,表演藝術家。她是首位登上《時代周刊》的華人藝人。
潘粵明,中國內地男演員,1994年參演個人首部電視劇《三國演義》飾演吳國第三任皇帝孫休,正式進入影視圈。
潘斌龍,中國內地男演員,1998年,潘斌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業餘文藝匯演,參演舞蹈《受閱在明天》並獲得全軍一等獎。
潘泰名,中國內地男演員,2008年參演電影《米香》入圍蒙特利爾電影節處女作競賽單元、同年獲得2008年法國南方電影基金。

研究考證


潘氏起源,東漢《潛夫論》和唐代早期的潘氏先賢碑文記載潘氏起源於姬姓,唐代元和七年(812)的《元和姓纂》出現了羋姓潘氏說,南宋《路史》出現了姚(舜)姓潘氏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番國潘氏說、邾國潘氏說。
起源說出處與依據史實考證
姬姓說
東漢《潛夫論·五德志·第三十四》:潘氏“姬姓” 
廣韻》二十六桓“潘”字注云:“周文王子畢公之子季孫食采於潘,因氏焉。” 
宋代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續集卷十四:“古今姓纂:周文王后畢公之子季孫食采於潘因氏焉。” 
宋代《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卷十六、金朝五音集韻》卷四、元代《古今韻會舉要》十四【寒與歡通】、明代《四六鴛鴦譜》等載:潘氏,畢公之子季孫“食采於潘”因氏。 
《胡三省注資治通鑒》卷第四十“淮陽太守潘蹇”下註:“周文王之子季孫食采於潘,因氏焉。晉有潘父,楚有潘崇。” 
唐初至明代的潘氏先賢傳或墓誌中,潘氏起源於姬姓畢公高的說法也累見不鮮。元初《縣令潘君(安逺)墓碑》載:“潘氏之先,出於周文王后畢公之子季孫食邑於潘因氏……,潘氏源周,楚、晉岳之文。”唐貞觀十四年(640年)《潘孝基與夫人范氏合墓誌》、明代《潘公季馴墓誌銘》也有相同的說法。
《竹澗集·巻五·雙溪潘氏宗譜記》:“潘氏之先出於畢公髙。畢公高本姬姓,子季孫者食菜於潘因以為氏。” 
潘氏起源於姬姓,既見於東漢姓書和宋代官修韻書等,也見於潘氏先祖墓誌碑文和族譜中,應當是可信的。
羋姓說
1、唐代 《元和姓纂·二十六·桓》說:潘“岳家譜云:潘氏楚公族,羋姓之後……朂生芘、滿,芘生岳,滿生尼”。 
2、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姓。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季孫採食於潘,謬也。潘岳《家風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1、《晉書·潘岳傳(從子尼)》記載,潘岳祖瑾,父芘;潘尼祖勖,父滿。潘尼在《贈司空掾安仁詩》中也說;他與潘岳“義惟諸父,好同朋友”。比較可知,《姓纂》的潘岳、潘尼兄弟關係不符史實。自然不見於其它記載的《潘岳家譜》及“潘氏楚公族,羋姓之後”說沒有可信度。
潘氏源於羋姓之說最早見於《元和姓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該書“援引間有訛謬。《白居易集》自敘家世,以白乙丙為祖,而《姓纂》雲出自白公勝。顛倒時代,悖謬顯然”,洪邁容齋隨筆》稱其“誕妄最多”。又此“書至宋,已頗散佚”,無善本,以《古今姓氏辨證》等“所引各條補其闕佚”。自然《元和姓纂》的潘氏羋姓說不可作信史。
2、查潘岳家風詩,全文為:“綰髮綰髮,發亦鬢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專靡有,受之父母。鳴鶴匪和,析薪弗荷。隱憂孔疚,我堂靡構。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寧,一日三省。”這裡根本沒有什麼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之說法。
東漢王符《潛夫論》中,羋姓“公族有楚季氏、列宗氏、斗強氏、良臣氏、耆氏……黑肱氏,皆羋姓也。”潘氏不在之列。顯然,《通志·氏族略》的 羋姓說也不可信。
姚姓說
1、南宋羅泌《路史·國名紀四·有虞氏后》稱:《左傳》潘,獲潘子者,本北燕州。貞觀改曰媯州,今媯之懷戎,亦曰媯虛(魏土地記下雒城西南故潘城也)。 
2、明朝陳士元《姓觿·十四寒·潘》:“《國名紀》雲古潘國,舜裔,文王誅潘正是也。”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姓觿》第75-76頁。
3、本世紀來,諸多姓氏書和文章說:姓姚的舜帝建都潘(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后潘地移至今陝西省興平北。商朝時,舜的後裔建潘子國,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潘氏。 
1、《左傳》昭公十二(前530年)載:是年冬,潘子隨楚子楚靈王)狩於州來(今安徽鳳台),次年為吳國所俘。明顯羅泌將潘子當作燕國懷戎(今河北涿鹿縣)人不符史實。
2、“文王誅潘正”的故事見於《尹文子·聖人》 。而《荀子·宥坐》為“文王誅潘止”, 《說苑·指武》則是“太公誅潘址”。 “文王誅潘正”明顯是演繹而成的虛構故事。
滅商的是周武王。周文王只是西周的奠定者,即使《路史》所說的潘國(今河北涿鹿縣)真的存在,不論從政治、軍事方面,他都不可能由豐京(今陝西西安市)跑到潘國去殺了“潘正”。
3、關於舜帝建都潘(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的問題:
第一,《三家注史記·五帝本紀第一》:《集解》引皇甫謐曰:舜所都“或言蒲阪,或言平陽,或言潘”。 《水經注》卷十三:漯水又北逕潘縣故城“或雲舜所都也” 。表明傳說中的舜都潘在漢潘縣(今河北涿鹿縣)而不在延慶之東北。
第二,《括地誌》 卷二:潘(舜都潘)“今媯州城是也……媯州有媯水,源出城中”。現在延慶的媯水河,古稱清夷水,亦名滄河……唐長安二年(702年)移媯州於清夷軍城,大概就在此時,舊州城的媯水水名也被移用到新州城,媯水也就取代了清夷水名。顯然以成書於642年的《括地誌》 記載,對應發源於今延慶東北的今媯水(古清夷水),將傳說的舜都潘城定位在延慶東北是不符史實的。
第三,陝西興平、唐縣名。夏、商稱犬丘邑。西周名犬丘(今阜寨鄉南佐村),懿王曾都於此。 1994年8月出版的《興平縣誌》上也沒有潘子國的說法。
事實說明,舜建都潘(今延慶縣東北),后興平北建潘子國的說法不可信。
固始
當代諸多姓氏書和文章說:古潘國,在今固始縣地。潘氏源於固始。其主要依據:
1、“侯古堆”墓出土編鐘上銘文“潘子成周潘子成周”;
2、古潘國即今固始。楚相孫叔敖廟碑有記載;
3、《萬姓統譜》引《國名紀》說,潘國是舜帝的後裔封國;《元和姓篡》載:“周文王后畢公之子季孫,食采於潘,因氏焉。
4、《史記·楚世家》、《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公元前504年,“吳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郢徙鄀。
5、固始侯古堆墓為吳王夫差夫人墓;吳太子伐楚,夫人與君同征,取得潘國地后而得病身亡,就地築陵,取潘國器物陪葬。” 
盡陽管我們可以對固始潘國作很多“合理”的假設,但不可否定的是:
侯古堆“鄱子成周”之“鄱” 
1、侯古堆出土編鐘銘文是“鄱子成周”而不是“潘子成周”。《新金文編》載:“鄱子成周鍾,春秋晚期。”說明“侯古堆”墓出土編鐘銘文原本為是“鄱子成周”而不是“潘子成周”。
2、鄱氏不是番氏、潘氏。
鄱氏文物,除上“鄱子成周”編鐘外,河南桐柏縣出土有春秋時期的“鄱伯墉銅匜”; 1980年3月至1982年6月河南溫縣出土書寫盟辭的石片中,參盟者有鄱 氏之鄱朔。湖北荊門包山二號墓出土竹簡記有“鄱君”,戰國璽印有“鄱大夫鉨(璽)” 。 《高僧傳》上南朝有鄱氏廬山釋慧永。鄱,現行較罕見姓氏,見《中華姓府》,廣西貴縣大墟、湖北麻城等地均有此姓。 
番氏:西周有“番生簋蓋”、春秋時期有“番□伯酓匜”和“番昶伯”銅鼎等。 《甲金篆隸大字典》中,西周至戰國可見的番氏文物屢見不鮮。番氏人物,《詩經·十月之交》西周有“番維司徒”;湖北江陵荊州天星觀一號墓為邸陽君番乘(也有作番勝貞); 《史記》西漢有番系;《資治通鑒》東漢有都尉番辰;《三國志·薛綜傳》中吳國有“番歆”和其弟番苗。現雲南、河南、江西、廣西、廣東、貴州、台灣等有番氏。
潘氏:《史記》上,春秋早期有晉國潘父,中期有楚太師潘崇、楚大夫潘尪和潘黨。漢代之後潘氏名人不絕於史書,潘氏是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36位姓氏。
事實證明,鄱氏、番氏、番氏都是由古至今客觀存在著的姓氏。由此“鄱子成周”之“鄱”,按“鄱陽”作“番陽”或“潘陽”之例,如果是地名,作番或潘沒有異議;但如果是姓氏,則其“鄱”既不是番氏,也不是潘氏。
3、《孫叔敖碑》之“潘國”之“潘”為“瀋”、作“寢”更合理。
楚相孫叔敖碑》稱:孫叔敖“欲有賞,必有潘國,下濕墝埆,人所不貪,遂封潘鄉,即固始也。” 
孫叔敖封於潘國的說法獨見於孫叔敖碑。《列子·說符第八》、《呂氏春秋》、《史記·滑稽列傳第六十六》等書載:孫叔敖之子封於“寢丘”。 
古文獻中,“瀋”的繁體字作“潘”的屢見不鮮。《列子·黃帝二》 “鯢旋之潘為淵”之“潘”,史學家奚侗注“‘潘’當為‘瀋’,沈之叚字”。 《左傳·宣公十二年》的“沈尹將中軍”,晉代杜預注“沈(瀋)或作寢。寢縣也。今汝陰固始縣”。由此,《孫叔敖碑》的“潘”是作者錯把汝陰固始縣(治今安徽省臨泉縣)當作今河南固始,而以“潘當為瀋”、“作寢”之故更合理。
孫叔敖大約去世於前593年,楚靈王前540-529年在位,五(伍)舉在楚靈王三年(前538)出使晉國。不難看出,《孫叔敖碑》的孫叔敖“仕於靈王”、繼五舉“之統”之說不符史實。
《孫叔敖碑》是孫叔敖死後近600多年而作。史書有載的都搞錯了,不見於其他記載的潘國(潘鄉)“即固始”又怎能作信史呢?
4、候古堆一號墓墓主人年齡和出土青銅器形制與夫差取時間不相符。《史記》載:宋元公十五年(前517年),宋元公“入魯,行道卒,子景公”立。夫差取番在公元前504年。
河南醫學院專家對侯古堆一號墓主人的遺骨進行了科學鑒定,墓的墓主人“是一位30歲左右的女性”。由楚國龍紋玉器以“春秋末年至戰國初年的河南省固始候古堆1號墓為代表”可知,該墓出土的玉器最晚時間已在戰國初年(公元前475年)。張聞捷《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的年代與墓主》(《華夏考古》2期)通過對固始侯古堆一號墓出土銅器的考察,判斷其年代應在戰國初年吳亡之後。 
常識告訴我們,判斷古墓下葬時間當以年代最晚的文物為準。顯然這個30歲左右墓主人是宋景公之妹夫差夫人的說法,與出土文物形制不相符。
5、《左傳》潘子、潘子臣固始人之說純屬猜測。潘子見於《左傳》昭公十二(前530年),文中載:楚子(楚靈王)狩於州來(今安徽鳳台),次於潁尾,使盪侯、潘子、司馬督”帥師圍徐以懼吳,為吳國所俘。潘子臣見於《左傳》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文中載:四月,吳大子終累敗楚舟師,獲潘子臣等大夫七人。接著楚國的子期又以陵師陸師)敗於繁揚。這裡潘子臣是楚舟師即水軍,獲 潘子臣的是終累不是夫差。
《史記·吳太伯世家》、《史記·楚世家》雖有公元前504年吳“伐楚,取番。楚恐而去郢徙鄀”的記載,然原文中並沒有提及潘子臣。
由此,以誤讀的“固始侯古堆墓為吳王夫差夫人墓”為據,得出的夫差取番在固始和潘子、潘子臣又是固始人的說法自然只是猜測。
綜上所述,潘氏源於固始的說法不可信。
邾國
現在的諸多文章在談到潘氏起源時稱:潘“番,邾國也”。 邾國是中國周朝著名的東方古國之一,其故城在今山東省鄒城市嶧山鎮紀王城村周圍。邾武公“夷父顏”之時,因有功於周,周王室封其子“友父”於郳,史稱小邾。西漢初,高祖析小邾置蕃縣。隸屬豫州刺史部魯國;隋開皇六年(586年),改蕃縣為滕縣。不難看出,邾國以潘氏沒有關係。

全國排名


2020年“百家姓”排名第36位。

相關事件


我不是潘金蓮》引發了全國潘氏宗親會的不滿,認為該影片有損潘氏名譽。2017年,來自廣東增城市的癌症患者潘金蓮,更是將馮小剛劉震雲范冰冰等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權,恢複名譽。
廣東潘金蓮在起訴書中寫道:“據中華書局出版的《清河縣誌》第0781頁記載:潘金蓮乃是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賢妻良母。而劉震雲卻歪曲歷史 事實,寫作《我不是潘金蓮》一書,將潘金蓮醜化成不正經女人的代名詞……在該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旁白中說‘自宋朝到如今人們都把不正經的女人叫潘 金蓮’即歪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