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任宏
朱任宏
朱任宏(1900—1998),廣東省興寧縣大坪鎮人,興民中學畢業。曾執教於興寧興民中學、暨南大學附中及中法大學。1932年後長期在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從事中草藥化學研究。在中草藥的化學研究上,朱任宏從中草藥中發現了眾多的有效單體,並用之於臨床實踐。他從野生植物黃藤中提取的延胡索乙素,是一種優良止痛安眠藥。他研究了近20種烏頭,分得40餘種生物鹼成分,在學術上解決10餘種新生物鹼結構,發現不少具有鎮痛的生理活性成分,並發現新的強心物質。1947年,首先在國產川草中發現薯蕷皂甙元。他從中藥三七中發現皂甙元乙素,比國外早20年。
1900年10月10日 生於廣東省興寧縣。
1920—1924年 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化部畢業。
1924—1929年 先後在廣東汕頭朝陽銅盂中學、龍川縣立中學、興寧縣立中學、上海暨南大學附中任教。
1930—1932年 任上海中法大學藥科講師。
1932—1950年 在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藥物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940年晉陞為副研究員。
1950—1952年 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
1952—1978年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員,1956年晉陞為研究員。
1978—1987年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任研究員。
1987年— 退休。
朱任宏,1900年10月10日出生於廣東省興寧縣山區太平墟朱坑村。少年時代的朱任宏在私塾讀書,後轉入當地城中興民小學學習。由於受辛亥革命的影響,求學變革的浪潮不時衝擊著學校。1917年他來到南京華僑子弟學校——暨南學校中學部繼續求學。畢業後由於受家庭經濟條件限制,就考入學膳宿費全免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化部(后改為東南大學)。這所學校是一所科學與民主“五四”精神的大本營,是培養科學救國人才的搖籃。在這裡,朱任宏抱著發展中國的科學事業,以科學改造中國的大志而努力學習。1924年畢業后,在廣東汕頭朝陽銅盂中學任教,1929年又輾轉到上海暨南大學附中執教,不久轉入中法大學藥科擔任分析化學講師之職。在兩年的任教期間,他將教材編寫成書,出版了《分析化學》等專著。1932年,趙承嘏教授在北平創辦了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主要從事中藥成分的研究,朱任宏獲悉后即告辭原職來到研究所工作,從此進入了漫長的研究生涯,趙承嘏成為他研究工作中的啟蒙老師。該所於1934年遷至上海中法大學藥科內,規模較小,那時所里除了趙承嘏外,還有梅斌夫、張泳泉和傅蘊珊等先生。設備也非常簡陋,限於條件,僅採用經典方法分離植物成分,做一些植物化學前期的工作。儘管如此,在趙承嘏指導下,對除蟲菊、細辛和三七的研究卻頗有成績。1937年,他獲得中華文化基金會獎金,由趙承嘏介紹去日本東京深造,后因日軍繼續侵入華北和華東等地區,赴日深造之行因而未成。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駐公共租界,藥物研究所關門,人員遣散。半年後,藥物研究所得到光明藥廠幫助才恢復了工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應吳學周先生之邀,他來到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工作,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成立了有機化學研究所,所址在上海長寧路理工館內。當時朱任宏家住廣元路,為了節省家庭開支,他每天都徒步往返,十分辛苦。庄長恭所長獲悉后,於1950年將他調至藥物所(解放后改為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幾十年來,朱任宏對中草藥成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中外雜誌上發表了80餘篇論文。朱任宏為人正直,平易近人,敢於直言,熱愛人民,對黨忠誠。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到無情摧殘和精神折磨的情況下,他也沒有動搖對黨對社會主義的信念。他的生活同他的工作作風一樣,樸實無華,勤儉樸素,衣著簡單。他從不講究個人享受,即使出差在外,亦處處為國家節約,從不提物質上的要求,更不挑剔飲食。他總想著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他幾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嗜好,唯一的愛好是做科學實驗,即使節假日亦常到實驗室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孜孜不倦地辛勤工作。如今,他所培養的青年學生,都已成為科技隊伍中的業務骨幹。
朱任宏現已年過九旬,但他仍毫不鬆勁,堅持耐心指導研究工作,這種難能可貴的精神深受大家的尊敬和愛戴。
朱任宏開始他的研究生涯時,北平研究院藥物所的設備很簡陋,條件很差。建所的宗旨是研究中藥中的有效成分。在國民政府時期,市場上充滿了德、法、美、日等國的藥品,連上海家庭化學工業社生產蚊香所需的除蟲菊亦來自日本。為了抵制日貨,發揚愛國主義精神,1933年,他接受了該社的委託,探索國產除蟲菊是否含有如進口貨那樣的有效成分,能否用國產除蟲菊代替進口貨。朱任宏通過反覆的實驗研究,不僅從中提取到有效成分除蟲菊內酯,還提取到2種新成分,並於1934年發表了題為《中國除蟲菊之研究》的第一篇研究論文。1935年,他對細辛進行了研究,從中提取到中性結晶。日本學者加來天民和黃鳴龍教授於1936年和1937年先後也取得了同樣結果,並證實是麻油素的異構體,生物試驗表明它對除蟲菊內酯有增強毒殺害蟲的作用,是一種新發現的增效劑。朱任宏出於對科學事業的追求與熱愛,在工作中十分重視解決實際問題,並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在植物成分分離上能夠利用各種溶劑的特性,巧妙地將其彼此組合,進行分離。因此,別人分離不到的,他分離到了;別人不能使其結晶的,他能使之結晶,方法簡便。他常講:“菜人人會做,看你怎麼做?但名師的菜,味道就不一樣。”他這一套獨特的分離技術,通過實際的示範,毫無保留地手把手地傳授給共事的學生。他常講:“做研究工作總要有新發現,要有新的發現就要先模仿,然後創造,因此前人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朱任宏非常重視對民間常用中草藥的研究,因為它們已被民間的實踐所檢驗,富有生命力。如對鎮咳葯貝母、喉疾葯開喉箭、退熱葯救必應、止痢葯白頭翁、殺蟲藥百部、降壓藥藜蘆等,他都有過研究論文發表。朱任宏發現中藥三七中的皂甙元乙素,是人蔘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即人蔘二醇,這比日本著名生藥學家刈米達夫早20餘年。70年代初期,中國學者從矮地茶中分離的鎮咳成分岩白內酯,早在1947年朱任宏已從開喉箭中得到。朱任宏從不虛談,講求實效,親自動手,直至自己洗瓶子。趙承嘏曾從中藥延胡索中分離得到10餘種生物鹼,其中乙素具有鎮痛作用,但由於含量低無法廣泛用於臨床,後來朱任宏發現野生植物黃藤所含主要成分是巴馬亭,得率可達4%以上,經一步還原即可得到乙素。此項成果很快被推薦到藥廠,經臨床驗證后投產,1964年獲得國家科委二等獎。由於條件限制,目前很多中草藥還無法用生物試驗來反映其作用機理。但根據過去經驗,不少有毒植物,劑量在其致死量以下時,可治療某種特殊疾病,如人們所熟悉的安眠藥,服用過量即可致死是同一道理。在中醫治療上也有採用以毒攻毒的藥物療法。40年代,朱任宏對羊角拗和鴉膽子有毒植物的研究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從羊角拗中提取到的強心有效成分羊角拗甙,經藥理試驗表明它對治療心力衰竭與毒毛旋花子甙K有相似的療效,但毒性較小,有效劑量也僅為毒毛旋花子甙K的2/3,可代替進口的毒毛旋花子甙K。對鴉膽子的研究表明,它對腫瘤細胞有抑制作用。這都表明,在植物化學研究中,這種模式的選題方法是值得採納的。1947年,朱任宏發現川萆薢味苦,不能作食用,其中的主要成分是皂甙,經水解后曾分得薯蕷皂甙元。後來,美國為了合成甾體激素篩選了幾百種原料,結果認為薯蕷皂甙元是最有前途的原料。他的這一發現,為中國50年代合成甾體激素類藥物奠定了基礎。當時黃鳴龍回國后,就在此基礎上,首先設計出用國產薯蕷皂甙元為原料合成可的松(腎上腺皮質激素之一)的先進方法。60年代,朱任宏還從民間葯清風藤中分離到華防己鹼,此成分是研究嗎啡合成的有關物質。
從50年代開始,朱任宏側重有毒植物成分的研究,毛茛科中的有毒植物烏頭,是著名雲南白藥、麻沸散中的主要成分。在張仲景《傷寒論》的復方中,就有好幾十處載有烏頭,它們具有祛風、燥濕、化痰、止痛等功效。其中主要成分烏頭鹼有劇毒,無藥用價值。但云南大理縣的紫草烏卻不含烏頭鹼,且具有麻醉作用。朱任宏聯想到麻醉品可卡因靠進口,能否從烏頭中找到代用品?於是他從中分離到紫草烏鹼,生物試驗表明,紫草烏鹼表面局部麻醉效果比可卡因還要強。從此以後,朱任宏有計劃地開始對中國烏頭屬植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研究過近20種烏頭,從中分離得到40餘種生物鹼成分,在學術上解決了10餘種新生物鹼的結構,並發現了不少具有鎮痛作用的生理活性成分,其中高烏頭鹼甲及3-乙醯烏頭鹼已成為臨床藥物,前者獲得中國科學院成果二等獎,後者獲得國家發明三等獎;從伏毛鐵棒錘中發現3-乙醯烏頭鹼,並研製成對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坐骨神經痛等多種疾病的鎮痛葯,此項科研成果先後獲198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科技成果一等獎,1985年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他還發現了一些有抗心律不齊的有效成分,如關白附子中的新化合物——甲素、庚素等。迄今朱任宏共發表過80餘篇論文,有關生物鹼的佔42篇,而其中烏頭屬植物的研究論文佔22篇。朱任宏在這方面的研究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人們稱他為“中國烏頭專家”。朱任宏從自己的科研實踐中,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逐步形成系統的科學研究,並把理論研究和實際運用結合起來,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這種科研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朱任宏治學嚴謹,一絲不苟,審閱論文資料時,常逐字逐句推敲,反覆核對數據,連標點符號亦不輕易放過。他常說“活到老,學到老”,年近半百還攻讀俄語、德語,為的是更好地、及時地掌握國際科研動態。他非常重視調查研究,60年代初期,曾親自走訪了西南、中南各地,採訪老中醫、葯農,虛心學習,耐心求教。當時雲南省中醫院的吳培恆院長是處方中用烏頭最多的一位,人們稱他為吳附子,使用時劑量可達半斤。他除了有獨特的炮製方法外,還保留了特有的品種:如雪上一枝蒿,是雲南白藥的主要組成,他隨身攜帶,凡遇頭痛、胃痛的患者可及時品嘗止痛,對此朱任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在昆明植物所工作期間,得到昆明製藥廠的幫助,開展了該項研究工作,並從中分得具有鎮痛作用的二萜類生物鹼。為了推動中國植物化學的發展,他先後前往北京植物所、昆明植物所、西雙版納熱帶植物所、南京植物所、南京藥學院、西北師範大學等單位講學,並親自帶領中青年研究人員進行工作,將自己積累的經驗言傳身教,特別是傳授他別具一格的分離手段,使他們受益不淺。他經常同其共事的年輕科研人員談自己的體會,而且總是那麼謙虛地說,“自己只有失敗的教訓,而沒有成功的經驗,有成績還要歸功於群眾,歸功於群眾的用藥經驗”。他重視實踐,堅持親自動手,為青年人樹立了榜樣,並且經常提醒他們謙虛謹慎,不要好高騖遠。他重視基礎學習,經常告誡年輕人植物化學的基礎是有機化學,每年都要複習它,像青菜豆腐一樣經常吃。對植物學名他總是虛心請教內行人,反覆核實,已故植物學家裴鑒先生就是常為他鑒定植物學名的知己良友。每當提起這位經驗豐富、知識淵博的長者,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回憶當年在他培養下成長的動人情景。現在朱老已是90多歲高齡了,我們衷心地祝願他健康長壽,為科學事業繼續做出更多的貢獻。
1 趙承嘏,朱任宏.中國除蟲菊之研究.中國生理學雜誌,1934,8(2):167.
2 趙承嘏,朱任宏.中國細辛之研究.中國生理學雜誌,1935,9(3):261.
3 趙承嘏,朱任宏.中藥三七中之兩種皂甙.中國生理學雜誌,1937,12(1):59.
4 朱任宏.石蟾蜍中之生物鹼.中國生理學雜誌,1939,14(3):315.
5 朱任宏.羊角拗中之皂素.中國生理學雜誌,1940,15(3):309.
6 朱任宏.爐貝母中的植物鹼.化學學報,1954,20(1):92.
7 朱任宏,周韻麗.中藥白頭翁中的皂鹼素.化學學報,1955,21(3):328.
9 朱任宏.中國烏頭之研究——紫草烏中的植物鹼.化學學報,1955,21(3):332.
10 朱任宏,洪海山,王友海.中藥救必應中的配糖體.化學學報,1956,22(2):128.
11 朱任宏,王友海.天目山藜蘆中的植物鹼.化學學報,1956,22(4):299.
12 朱任宏,楊保津.中藥旋復花化學成分的研究Ⅱ.旋復花固醇甲.化學學報,1959,25(3):179.
13 朱任宏,陳銳群,方聖鼎.中藥黃藤化學成分的研究.化學學報,1962,28(2):89.
14 朱任宏,何林興,陳嬿.中國延胡索之研究.浙江東陽延胡索中的植物鹼.化學學報,1962,28(4):195.
15 朱任宏,方聖鼎,黃偉光.中國烏頭之研究V.雪上一枝蒿中生物鹼.化學學報,1964,30(2):139.
18 高宏瑾,岳鳳先,朱任宏.中國烏頭的研究V.關白附子中的新生物鹼.藥學學報,1966,13(3):186.
20 暢行若,王洪誠,朱任宏等.中國烏頭的研究XVⅡ.伏毛鐵棒錘中生物鹼.藥學學報,1981,16(6):474.
22 應百平,楊培明,朱任宏.I款冬酮的結構.化學學報,1987,45:450.
23 楊培明,應百平,方聖鼎,朱任宏.中國烏頭之研究.一枝蒿戊素和乙素的結構.化學學報,1988,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