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陳炯明的結果 展開

陳炯明

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領袖

陳炯明(1878~1933),男,幼名捷,字贊三,又字月樓、競存。廣東海豐縣白町鄉人,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領袖。

人物經歷


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入縣學,后在惠州讀書,1898年考中秀才。1905年和1908年先後畢業於海豐師範學堂、廣東法政學堂。早期思想激進,敢做敢為。1907年4月,聯合惠州府屬一批士紳控告知府陳召棠,迫使廣東當局將陳撤職。1909年(清宣統元年),創辦《海豐自治報》,被海豐縣推選為廣東省咨議局議員,與副議長丘逢甲聯名提議禁絕賭博。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策劃1910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聯絡工作。1911年1月,任廣州起義的統籌部編製課課長兼調度課副課長。4月27日廣州起義,事先分配擔任“選鋒隊”(敢死隊)第四隊隊長,進攻總督衙門,但並未參加起義的戰鬥。失敗后赴香港,5月參加劉師復組織的支那暗殺團。籌集經費,參與策劃暗殺李准、風山等活動。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后,受同盟會南方支部委派,在香港召集同志準備東江起義,被推舉為起義軍總司令,旋與鄧鏗赴歸善(今惠陽市)組織起義。11月6日,與鄧鏗等領導民軍百餘人在淡水起義,攻佔淡水警察署,打響東江起義的第一槍。隨後與嚴德明、陳經等部會合,起義隊伍發展到3000多人。陳炯明將起義部隊編成7個大隊,分路由淡水、白花、水口、麻(馬)庄等地,直逼惠州府城。民軍在洪聖宮、饅頭嶺一線展開外圍攻勢,惠州提督秦炳直派洪兆麟部出城應戰。戰鬥持續3晝夜,雙方互有進退,傷亡重大。嚴德明率民軍強攻北門,破城而入。陳炯明策反洪兆麟成功,迫使秦炳直獻出府城,民軍遂於11月9日進佔惠州城。陳炯明將起義部隊改編為“循軍”(取惠州為古循州之義),擁有7個旅,自任總司令。從此,他便成為廣東革命軍中最有實力和影響的人物。
11月9日廣州光復后,胡漢民任廣東都督。17日,經胡漢民提議,陳炯明被廣東各界代表會議推舉為副都督。29日率循軍近7000人抵廣州。12月25日,因胡漢民赴滬,被臨時省議會推舉為代理都督。陳在執政期間,設立廣東省軍政府駐港督造紙幣局,定造紙幣1500萬元,剔除征糧積弊,實行禁賭,拆城築路,改良交通,便利商業,懲辦犯法軍政官員,挽留鐵路專家詹天佑,政績頗著。
1912年(民國元年)3月,陳炯明裁撤民軍,以“循軍”為基礎擴編正規軍2師1旅,另有憲兵2營、警備隊3營,共2.5萬人。同時,以“縱兵搶掠”、“佔據厘廠”、“私購軍火”等罪名,下令解除“惠軍”武裝,惠軍首領王和順逃往日本神戶。4月,胡漢民回粵任都督,陳炯明改任經略使。12月6日,被袁世凱任命為廣東護軍使。1913年6月14日,被袁世凱任命為廣東都督,兼民政長,取代胡漢民。陳執政后,頒發訓令約法三章:“一曰立身宜廉正也,二曰民事宜講求也,三曰用人宜審慎也。”還捐出銀元1000元作為開辦經費,敦促馬安人士辦學,興建馬安初級小學(今馬安鎮中心小學前身)。“二次革命”開始后,陳炯明經孫中山幾次敦促,於7月18日,以廣東大都督兼討袁軍總司令的名義發出討袁布告,宣布廣東獨立。7月24日被袁世凱撤銷職務,懸賞緝拿究辦。8月4日,陳部第二師師長蘇慎初率陸軍炮隊反水,炮轟都督府。陳倉皇出走香港,赴新加坡。將攜帶的巨款作資本,在新加坡設通益公司,於吉隆坡設銀行,與華僑革命黨人陳楚楠林義順張永福等合資經商,以便積蓄力量,圖謀東山再起。
1914年夏,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后,陳炯明因對該黨做法不滿,與李烈鈞、柏文蔚等在新加坡另組中華水利促進社,籌款接濟革命黨人在廣東各地起事。其部下鄧鏗、洪兆麟等在粵東地區先後舉事,反對袁世凱支持的龍濟光統治。1915年冬,護國運動爆發后,陳從香港潛回惠陽博羅一帶,召集舊部,組織“討逆共和軍”,準備反袁討龍軍事行動。1916年1月6日,在淡水成立廣東共和軍總司令部,以“廣東都督兼討逆共和軍總司令”名義,發布討袁檄文,揭露袁世凱賣國求榮、妄為帝制、破壞共和的罪行。春間,廣東各路討伐袁世凱爪牙龍濟光的民軍武裝遍及惠陽、博羅、河源等20個縣。惠州18支民軍部隊起義,得到東江流域民眾支持進圍惠州,與李嘉品部相持數月,未能攻克。直至6月袁世凱死了,李部調離,陳炯明部才進入惠州。7月10日前後,各路民軍按陳通令,在惠陽集合。7月底民軍攻下廣州白雲山,10月5日龍濟光率部撤離廣州。11月8日,陳炯明抵達廣州。1917年1月,應總統黎元洪之召赴北京。在京期間,拒絕參加國會中各派組織,辭去北京政府給他的高等軍事顧問之職和大總統給他的定威將軍之封。然後出遊東北各省,“考察軍政實業”。7月隨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東,參加“護法運動”。9月10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海陸軍大元帥。陳炯明被任命為軍政府第一軍總司令。12月21日任援閩粵軍總司令,后兼任惠潮梅軍務督辦。
1918年1月在廣州東較場誓師援閩,率第一批援閩粵軍從廣州出發,前往潮汕地區,進軍福建。至8月間在閩南攻取26個縣,建立了以漳州為中心的“閩南護法區”。經過援閩戰役,粵軍發展到2萬多人,武器裝備大大改善,軍事實力迅速增強,粵軍已編成兩個軍,陳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在駐紮漳州期間,試行“社會主義”,進行社會改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陳炯明於5月17日發出通電,指出:“青島問題失敗,強權制勝公理,巴黎和會何用?……今北京諸生本愛國之熱誠,為誅奸之義舉,正本清源,人神共快,此誠浩氣所鍾,國魂所託”。5月22日,出席漳州市民舉行的聲援五四運動的萬人集會,發表演說。6月又將福建各縣聯合宣言電達北京,強調“閩中民氣憤慨甚深,一息尚存,斷難隱忍。”陳在漳州創辦《閩新報》、報刊、書社、兒童圖書館美育俱樂部,主辦演講會,大力傳播新文化,倡導移風易俗
1920年8月,陳炯明奉孫中山命回師廣東,驅逐桂系軍閥。9月率部2萬人從老隆進攻惠州城。10月22日攻克惠州城,29日攻克廣州。11月10日被任命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廣東支部長。11月底孫中山抵達廣州后,改組軍政府,陳被委任為陸軍總長。在任省長期間,銳意刷新政治,改革教育,嚴禁賭博,嚴懲擾民官兵,禁蓄婢、娼妓,賑災募捐,收容乞丐。
1921年2月,陳炯明不贊成非常國會選舉總統。4月,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后,才發電錶示祝賀。5月,孫中山就任大總統職,陳炯明被任命為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6月,又被任為援桂粵軍總司令,率粵軍擊潰桂軍,統一兩廣
此時,陳炯明隨著地位的提升和實力的增強,其政治野心也迅速膨脹,標榜“保境息民”、“聯省自治”,暗中派代表與吳佩孚、趙恆惕、唐繼堯等軍閥相勾結,陰謀阻撓孫中山的北伐大計的實施。1921年10月,反對廣州非常國會通過北伐案。但此時北伐軍由廣州取道湖南北上,已勢不可擋。1922年3月,陳炯明竟然斷絕北伐軍糧餉。孫中山於大本營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變更計劃,令全軍回粵。4月12日,陳炯明又調動軍隊,圖阻北伐軍回粵。孫中山在梧州召集軍事會議,決定改道江西北伐,在韶關設大本營。孫中山原擬請陳炯明任北伐軍中路總司令,統率粵軍大部精銳,但陳卻以種種借口,諸多推擋。孫中山見陳態度如此,只好以後方接濟重任相托。陳炯明表面接受任務,實則陽奉陰違,只允許付孫所需北伐費用400萬元的一半。1922年1月,借故不參加商討有關北伐事宜的桂林會議,卻暗與滇、湘軍閥串通一氣。並暗中慫恿其親信、第二師師長洪兆麟,於1922年3月21日晚,派陳炯明族弟陳覺明指使暴徒暗殺擁護北伐的粵軍參謀長鄧鏗。鄧鏗被刺案發生后,孫中山知陳炯明已無可指望,遂決定改道江西北伐,大本營從桂林移於韶關。4月間,陳炯明忽電告孫中山,要求辭職。孫未遽允。孫中山到梧州召集軍事會議,複電陳來梧州面商。陳拒不赴梧,且密令其親信葉舉等將留駐廣西各部隊向東移動。4月21日,孫中山批准陳炯明辭去廣東省省長、內務部部長及粵軍總司令職務,專任陸軍總長一職。當晚陳回惠州,駐西湖百花洲大觀台。孫中山多次派要員到惠州規勸陳炯明返省城,均被拒絕。陳的親信部下經常到此與其密謀策劃反孫事宜,並與吳佩孚派來的代表達成反孫協議。6月11日通電全國,居然要求孫中山和徐世昌南、北兩總統同時下野。6月14日又以電邀名義,誘騙廖仲愷赴惠州,廖抵石龍后即被扣留,押至廣州北郊石井兵工廠囚禁62天之久。6月16日,陳炯明部將葉舉率軍4000人包圍觀音山,炮轟總統府,發動叛亂,妄圖殺害孫中山。7月14日,陳炯明致電西南各省,主張“聯省自治”。8月15日,由其親信部將葉舉、洪兆麟、熊略等驅車迎接,從石龍返回廣州,自任粵軍總司令。1923年1月4日,孫中山在上海發出討陳通電,聯合滇軍、桂軍攻克廣州。15日,陳炯明被迫下野,退踞惠州,將廣州兵工廠一部分機器運回惠州。糾集其部屬,對抗滇、桂、粵聯軍。后陳炯明見形勢不利,退出惠州,所部楊坤如詭稱獨立,接受改編,旋“反水”割據。粵東發生多次戰鬥,互有勝負。1924年12月27日,陳炯明乘孫中山北上之機,在汕頭宣布自任“救國粵軍總司令”,將東江、韓江梅江一帶舊部收編為6個軍,集結於興寧、河源、惠州一帶,企圖從東、南兩面夾擊廣州,推翻廣東革命政府。1925年2月,廣東革命政府組織東征聯軍討伐陳炯明軍。在南路迅速擊潰陳部主力,至4月間,取得第一次東征的勝利。在東征軍回師廣州平定劉、楊叛亂時,陳炯明又與粵軍段本殷部相勾結,捲土重來。10月,國民革命軍3萬餘人進行第二次東征,10月14日攻克惠州城,殲滅了陳的主力楊坤如部。11月中旬,完全收復東江。陳炯明徹底失敗,逃往香港。
陳炯明蟄居香港后,仍不甘失敗,妄圖東山再起。同年12月27日,正式接受美洲中國致公黨總理”一職。1927年冬,提出“三建主義”綱領,即:“建國主義”,主張中華民族復興,政治上建立“聯治民主制”;“建亞主義”,主張黃種人結合成一大民族,建立“亞洲聯邦政府”;“建世主義”,主張“萬國聯邦”,打破一切階級界限。還提出共有、共治、共享“三共”的主張,並著書立說,宣傳其政治主張。所著《中國統一芻議》一書,大談其聯治民主制。1928年12月,應段祺瑞之約北上,在大連與北方各巨頭聯絡,終無結果。1930年,與段祺瑞等聯繫,準備組織“共和大同盟”反對蔣介石。同時,發表《敬告國人書》,批評國民黨蔣介石“一黨專政”,反對中國共產黨的“紅色”武裝割據,主張和平統一,把中國建成聯邦制國家。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人與陳協商合作,陳以日本歸還東三省為合作條件,日本人不同意,乃停止協商。1933年9月22日,在香港病故。1934年(民國23年)4月3日,在一些親友的資助下,按其生前意願,將其棺柩歸葬於惠州西湖紫薇山。國民黨要員吳稚暉陳立夫鄒魯、徐傅霖等為他題寫輓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