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畫
西洋畫的主要畫種之一
油畫是以用快乾性的植物油調和顏料,在畫布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製作的一個畫種。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之一。中國油畫最早起源於距今400年前,義大利天主教士利瑪竇等人來華傳教,把歐洲油畫作品帶進中國。
《父親》 羅中立
早期
《乾隆皇帝大閱圖》軸 清乾隆 郎世寧繪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利瑪竇向明神宗朱翊鈞所獻禮品中就有天主像、聖母像等。這種精細逼真的繪畫,使中國油畫家感到驚異,但並未給予較高的藝術評價,也沒有中國畫家追隨這種畫法。到清朝初年,有許多擅長油畫的歐洲傳教士來華,並在宮廷供職。其中較著名的有義大利人郎世寧、潘廷章,法國人王致誠等。他們是中國宮廷內第1批外籍畫師,曾受命繪製過多幅油畫肖像。乾隆帝弘曆曾命宮中選少年奴僕,隨洋人學泰西畫法(油畫技法)。現存滿族畫家五德的紙本油彩山水畫,便是這一時期中國畫家的油畫作品。
《康有為像》 李鐵夫
1902年,清廷頒行學堂章程,採行日本制度。1905年,科舉制度廢止,南京兩江師範學堂、保定北洋師範學堂都設圖畫手工科,開油畫課,聘請外籍教師任教。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後辦起中西美術學校及布景畫傳習所,傳授西洋繪畫技法。丁悚、烏始光、劉海粟、張眉蓀等人曾在此學畫。這是中國學習西方美術教育的開端。同時,許多沒有機會接受訓練,又缺少油畫材料的學畫者,往往從摹繪油畫印刷品入手,並使用各種代用顏料、油料,繪製基本上是中國傳統風格的油畫作品。直到出洋學畫的青年陸續回國,這種局面才有所改變。
20世紀初至40年代末
《劉太太肖像》李鐵夫
中國留學生初到西歐時,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已在畫壇取得穩固地位,學院派古典主義雖有人支撐,但其影響已趨式微。在日本,以黑田清輝為代表的新進畫家,已經以印象主義的藝術觀念改變了日本美術教育的內容。由於日本不像法國那樣具有深厚的油畫藝術傳統,所以留日學生(包括最早的李叔同)在藝術上普遍傾向於印象主義以後的各流派。留歐的李毅士、吳法鼎、李超士、徐悲鴻、顏文樑、常書鴻等人,提倡古典的寫實主義美術。留學生歸國后,通常都以美術教學為職業,通過所在的學校,傳播自己的藝術思想和繪畫技法。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蘇州美術專科學校
1912年劉海粟、烏始光興辦上海圖畫美術院,1919年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這是中國正規美術學校的開端。繼此之後,中國第1所國立美術學校──北京藝術學校(后改為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第1所高等美術學院國立藝術院(后改為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以及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私立蘇州美術專科學校、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都於20年代先後成立。這些學校陸續開設油畫課,成為發展油畫藝術的基地。著名油畫家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顏文樑、朱士傑曾主持這些學校的教學,他們不同的藝術主張,使這些學校的油畫教學各具特色。徐悲鴻於20年代初在巴黎美術學校學畫,接受學院派繪畫訓練,他尊崇堅實的素描基礎和嚴謹的油畫造型技巧。林風眠20年代在法國第戎、巴黎美術學校學畫,他既受過學院派繪畫的薰陶,也吸收了印象主義、野獸主義的藝術影響,因此很重視感情和個性的表現,追求東西方藝術精神的融合和平衡。劉海粟曾於20年代到日本、西歐考察美術教育,他所心儀的是後印象主義的繪畫大師。但在藝術創作和教學活動中具有兼容並包的氣度。他對世界繪畫潮流趨勢敏銳感受和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也相當突出。
決瀾社
《狂野的實踐者》 馬蒂斯
20~30年代,藝術旨趣相投的畫家曾組成各種社團。成立較早的東方畫會、天馬會、晨光美術會雖然都以油畫家為骨幹,但活動內容不拘一格。30年代由龐薰□等人發起的決瀾社,倡導和介紹西方現代繪畫;由留日學生組織的中華獨立美術協會則宣揚超現實主義繪畫。由於這些畫會的活動偏於上海一隅,活動時間又較短促,未能發展成有影響的藝術流派。但可以看出中國油畫家在如何看待西方現代繪畫方面,存在著矛盾。1929年初第1屆全國美展期間,徐悲鴻與徐志摩關於西方現代畫家評價的論爭,便是這種矛盾的突出表現。徐悲鴻貶斥印象主義、野獸主義某些畫家的繪畫,稱P.-A.雷諾阿、P.塞尚、H.馬蒂斯的作品為“無恥之作”。徐志摩則起而為之辯護,力爭這些新派畫家的藝術地位和作品的價值。從當時從事油畫藝術的畫家看,學習印象主義以後諸家的人數較多,學習古典油畫的畫家較少,真正掌握古典油畫技巧的畫家則更為罕見。抗日戰爭爆發后,油畫家們以繪畫為武器和工具,投身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各種不同藝術見解的畫家在這些活動中達到思想感情的一致,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們體驗了普通人民的悲歡離合。深入大後方和西北、西南邊陲,使中國油畫家的藝術出現了新的感情色彩,並為新的藝術突進積聚了力量。與此同時,新派畫(指印象主義以後諸流派的繪畫)在戰亂的環境里停止發展。許多在戰前從事新派畫創作的油畫家,在抗戰中轉而採用寫實形式參加宣傳活動。徐悲鴻曾撰文論及“吾國因抗戰而使寫實主義抬頭”,並因新派畫之銷聲匿跡而大感“痛快”。抗日戰爭勝利后,現代派風格的繪畫重新出現,1945年倪貽德、關良、李仲生、郁風、丁衍庸等人在重慶舉辦的獨立畫會首次展覽即其代表。但新派畫的復甦仍是短暫的,他們的創作活動只維持到1949年為止。
在陝甘寧邊區的艱苦環境里,僅有個別畫家從事油畫創作。但解放區畫家在較為輕便的繪畫形式方面的成功探索,和思想、情感上的鍛煉,為新中國的油畫藝術準備了一支新生力量。
50年代至70年代末
《開國大典》 董希文
《齊白石像》 吳作人
《夜渡黃河》艾中信
《深夜之市郊》 顏文樑
70年代末至80年代
《回望》 詹建俊
《1968年×月×日雪》(程叢林,見彩圖《一九六八年×月×日雪》(中國現代))、《不可磨滅的記憶》(杜鍵、高亞光、蘇高禮)、《崢嶸歲月》(林崗、龐濤)、《紅燭頌》(聞立鵬)、《蔣家王朝的覆滅》(陳逸飛、魏景山)、《高原的歌》(詹建俊)、《春華秋實》(朱乃正)、《塔吉克新娘》(勒尚誼)、《鋼水、汗水》(廣廷渤)、《迎新娘》(鄂圭俊)……這些作品在廣大觀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共鳴。
老畫家吳冠中、韋啟美和中年畫家羅爾純、妥木斯、曹達立等人在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富有個性色彩的表現方法的探求上作出的成績。青年畫家忻東旺、於雲飛等,更加註重顯示油畫家對繪畫形式和個性特色的關心。《父親》(羅中立)和《西藏組畫》陳丹青,(見彩圖《西藏組畫—進城》(中國現代))的出現,從創作思想上標誌著一個新時期的開始,一個舊時期的終結。大批新起的青年畫家,則完全以新的眼光觀察生活和藝術。他們廣泛吸收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和觀念,進行大膽的藝術試驗。長期存在於中國油畫界的作品面貌單調、貧乏的弊病,正在得到矯正。從畫家、作品及觀眾的關係來看,油畫已經成為能夠表現中國人的心理和感情,又能為中國人所充分理解的中國藝術了。
《馬》 常玉
它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
19世紀末--1937年是第一階段。油畫傳到中國后立即參與社會的文化啟蒙。作為外來的藝術形式,它給中國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提供新的美感的同時,推動了中國人的恩維變革與社會進步。
1962年顏文梁與豐子愷、林風眠、賀天健、張充仁、張樂平合照
1949--1965年,雖然油畫藝術受到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運動干擾,藝術家的創造積極性不時受到限制甚至遭到打擊,但油畫還是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藝術家們創造了不少優秀的作品。當然不少作品打上了為政治服務的烙印。
哈孜-艾買提《賽乃姆》布面油畫
回顧一百年來中國走過的道路,我們不得不把目光放在中國油畫何以區別西洋畫這個問題上,也就是說,不得不研究油畫自從西方引進之後,中國人賦予它以哪些不同於西方的特點。
《瑞雪初晴》 顏文樑
《西湖黃龍洞》 方干民
《雪裡送炭》 艾中信
《琵琶仕女》 林風眠
《瓶花》吳大羽
從藝術的角度看,中國油畫它最重要的特色是什麼呢?現實主義。這裡有兩層含義,現實的精神與寫實的形式。20世紀中國的現實,中國的社會變革,使中國的許多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們,把文學藝術視為改造社會的武器。在世紀在大半時間內,藝術家們密切地關注現實,從社會生活中吸取創作資源,賦予他們的作品以現實主義精神和與此相關的形式技巧。20世紀初,當油畫剛從西方傳入中國時,主要形態是寫實的、具象的,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那時在歐洲已經普遍流行現代主義思潮,現實主義的油畫已經開始處於被壓抑的地位,可供中國人選擇的是帶有古典色彩的寫實油畫和充滿激進色彩的現代派油畫。因為中國留學生多在外國的藝術學院學習,接受的主要是學院的寫實教育,有些人(如徐悲鴻)是堅定的寫實主義者,崇尚現實主義藝術。也有人曾對現代派繪畫感到興趣,並加以學習和實踐,如林風眠、龐薰琴、衛天霖等,但這些藝術家也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主義者。他們採取了兼收並蓄的態度,既學習古典寫實油畫也對現代藝術的探索比較關注,從中借鑒表現語言,或作部分地試驗,如他們的一些作品採用了表現主義、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手法。值得注意的是那時歐洲和日本的學院藝術教育已經接受了19世紀末的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的一些觀念與技巧。可以這樣說,在中國留學生中即使堅持古典寫實的畫家,已經和19世紀歐洲地道的學院派有不小的區別。當這些畫家回國之後,看到的是祖國的落後與衰敗,是日本的侵入與蹂躪所造成的滿目瘡痍的景象。社會和人民大眾需要的是他們可以看得懂和可以理解的現實主義美術。現實主義佔據主流地位,現代主義受到抑制,這局面的形成是難以避免的。從社會學的觀點看,這也許是無可非議的,而從藝術學的觀點看到是很令人遺憾的現象。因為現代主義也是關注人生、關注現實的、並非要建立脫離社會的純藝術殿堂。可是在文化啟蒙任務尚未完成的舊中國,要人民大眾接受現代主義,很難。30年代有"決瀾社"等社團,想提倡現代主義藝術,都沒有成功。一些熱心於做現代主義藝術的油畫家,也慢慢改弦易晚轍,畫較為寫實的畫。30年代中的一個時期,許多油畫家的表現手法在寫實的基礎上較為多樣。那時,藝術環境相對寬鬆,對藝術創作方法較少行政干預,只是物質條件極為艱苦,藝術家們還有失業之虞。50-60年代,中國油畫中的寫實藝術有很強的觀念性,受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影響,藝術創作緊密地為當時的政治服務。為當時意識形態認可的油畫作品,一般有較強的政治內容,一些有自己藝術理想的油畫家(如吳大羽等)則在主流藝術之外,做自己的探索。
對這一時期的油畫作品應作具體分析。那時,全國人民政治熱情高漲,為國家建設事業的欣欣向榮而歡欣鼓舞。許多油畫家以真誠的心態和強烈的愛國熱忱,歌頌祖國的繁榮富強,歌頌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歌頌工農兵英雄人物,歌頌社會新事物,並在藝術上作認真的推敲,創造出不少既有思想內容又有形式美感的作品,這是應該給予充分肯定並應給予歷史評價的。這些作品是新中國的藝術碩果。不用說,在為政治服務的作品中,也有不少平庸之作,一些"假"現實主義作品。50-60年代是中國現實主義油畫的豐收期。30年代留洋或在國內受教育的油畫家和1949年之後成長起來的油畫家,都為這時期中國現實主義畫廊奉獻了許多優秀作品。
假現實主義在"文革"中泛濫。從藝術角度看"文革"時期的油畫,除一些藝術家冒天下之大不韙私下做的藝術探索外,公開展示的大多數作品,受制於客觀的社會條件,缺乏真正的現實主義精神
《國學研究眼》 陳丹青
《1993.3》方力鈞
《違章》劉小東
20世紀的中國油畫受到西方(包括俄羅斯)古典傳統與當代藝術的影響,這是不容置疑的。可是在發展過程中,受本民族的現實生活、傳統文化和藝術遺產的薰陶與感染,又形成了與其他民族油畫藝術不同的面貌。這面貌很難一言以蔽之,但有一點是明顯的,那就是有無可爭辯的寫意性。
油畫的流派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以客觀的再現為主的創造性作品;第二類是以主觀表現為主的創造性作品。
在第一類中如文藝復興后出現的巴洛克、洛克克、古典主義、學院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寫實主義、照相寫實主義、印象主義都是以再現自然為基礎,表現畫家不同的思想與目的。巴洛克派——巴洛克流行於17世紀至18世紀。“巴洛克”一詞原意有不整齊、扭動、怪誕的意思。推崇運動的扭曲,形體的豐腴與量感,其藝術語言強烈、誇張、動、浮華,這是巴洛克派繪畫的特點,其代表人物為魯本斯。
《吶喊》 蒙克
古典主義與學院主義——古典主義是以尊重古希臘、羅馬的審美原則,構圖上對稱、均衡,氣勢上莊嚴、輝煌、崇高向上,技法精湛,刻畫深入。這也是學院主義的奉行的原則。正如學院派奠基者法契諾所講“美是所有藝術品的最高目標,它是事物的一種客觀性質,由秩序、和諧、比例、規矩所組成”。其代表作家有拉斐爾、安格爾等等。
浪漫主義——浪漫主義起源於法國19世紀初期,其代表作是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在此作品中的構圖、光線、色彩、動態、表情都表現了藝術家豐富的想象力,它打破了古典主義的構圖中的水平與垂直,光線的柔和與均勻,使畫面產生了一種激情。這也是浪漫主義繪畫的重要元素,注重感情的宣洩與表達。
寫實主義和照像寫實主義——寫實主義就如它的創始人庫爾貝在1885年所講的:“象我所見到的那樣,如實地表現我這個時代的風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話,創造藝術就是我的目的。”照相寫實主義是對生活以一種照片式的形式搬上畫面,如克洛斯的《約翰像》。它繪製作品要先拍成照片或幻燈片,再把它以比真人大十倍的比例精細地放大到布上,更細膩、更逼真地表現出對象的細節,如臉上的每一絲肌理和每根汗毛等。
印象主義——印象主義是19世紀的畫家們走出了自己的畫室,去探索自然界中光與色的瞬間變化,打破了傳統觀念上固有色的概念,如樹是蘭綠色、陰影是黑色,它把周圍的環境色對固有色的影響進行了客觀的繪製。其代表畫家有莫奈、修拉、塞尚、雷諾阿等。
《印象·日出》 莫奈
後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畫家強調錶現自我感受,注重色彩的對比和事物的內在結構,其代表畫家有梵谷、高更等。這個畫派對現代西方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野獸派——野獸派以誇張的造型、強烈的色彩、粗獷的線條表達內在激情,馬蒂斯是這一畫派的創始人。
抽象主義——抽象主義是依靠線條、塊、面、色彩,進行無具象的抽象進行組合,其代表畫家為荷蘭畫家蒙德爾安。
三度空間
《雙人扇舞》潘玉良
三維的而非平面的
《瑞士勃朗崖瀑布》 劉海粟
《少女》 關良
《月》 徐悲鴻
(1)三維的,而不是平面的,這是西方古典油畫在技巧上不同於中國水墨畫的重要特色。在三維空間的描繪中講究筆法上的秩序、層次、肌理所體現出來的節奏與韻律感。留學西方與日本的中國油畫家在這方面均下過硬功夫,都達到一定的水平。在掌握了西方油畫的基本技巧之後,這些多少受過中國民族傳統文化藝術薰陶的藝術家們,很快就會自然地將油畫的表現語言與中國傳統藝術加以比較,並從比較中更為深入地領悟其中的藝術奧秘。民族藝術的寫意特色及其與之相關的象徵性和自由抒寫的方法不可能不對這些藝術有所啟發,那是有別於西方寫實油畫的寫意體系。表面上看,這兩大藝術體系南轅北轍,相互對立;而深入藝術內里則會出現,這兩大體系之間有內在的聯繫,除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外,寫實與寫意的兩種語言,均是為更鮮明地表現人的精神世界和達到審美的目的。它們也都是既尊重客觀自然,又重視藝術家主觀表現的。只是兩者的側重點有所差異。自印象派始,西方人反思古典寫實油畫的得失,自覺地追求油畫語言的變換與變異,往表現性、象徵性與抽象性的方向進展。中國學子們在西方和日本學習時,西方油畫語言的變異是巨大而深刻的,這不能不給予他們以強烈的印象。這也會驅使中國油畫家們在引進西方油畫時有所思考。不論是接受還是拒絕西方的新趨勢,中國藝術家必須有自己的主張。這就決定了一些有思想的藝術家們回國之後藝術創作與活動的方向。堅持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徐悲鴻和主張吸收西方現代主義(早期)觀念與技巧的代表人物劉海粟,都準確地看到了當時中國藝術脫離現實、脫離人生的缺陷以及由此產生的藝術趣味低俗化的傾向。油畫中的嚴謹的古典寫實與自由表現這兩種繪畫語言都是中國藝術界所缺少的。引進本應該雙管齊下的。因為這兩種繪畫語言對促進中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中國藝術的革新都有益處,對油畫在中國健康地發展也都有好處。但是,這兩種繪畫語言在20世紀前六十年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古典寫實被社會普遍地接受,現代主義的自由表現受到了冷遇。用中國人繪畫觀念的落後和保守來解釋這種觀象顯然是不夠全面的。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根源在於中國藝術自身發展的特殊歷程和當時社會的選擇。文人畫是中國和世界藝術史上的奇葩,有其不可低估的美術價值,但文人畫發展到晚清,因陳陳相因之八股風氣,離現實社會愈來愈遠,確實存在著"捨棄其真感以殉筆墨"(徐悲鴻語)的問題。世紀之初許多仁人志士決心改革中國畫,認為引進西方繪畫是一種有效的途徑。以徐悲鴻為首的寫實派畫家之何以為此執著地研究西方的傳統寫實藝術,是因為他們敏銳地感覺到,中國繪畫"最缺憾者,乃在畫面上不見‘人之活動’"。他們要借西畫來振興中國藝術,提供中國畫家"發掘自然之美,並使吾國傳統之自然主義,有繼長增高的希望"。
追求表現象徵抽象
《撒網》 朱士傑
總結
(3)在這派看來,"寫胸中丘壑"與藝術面向自然這兩者並非相互矛盾,他們認為寫實與寫意可以統一,可以並存。時代已掀開了新的一頁,今天我們回顧幾十年前先輩們面對中國藝術衰敗局面的種種議論,深深地敬佩他們身上的社會責任感和嚴肅的使命感。他們的不同意見純粹屬於藝術學派之爭論,這種爭論對人們觀念之開拓和思想之推進是大有裨益的。藝術界最怕死水一潭,最忌空氣沉悶,"五四"之後的20-30年代,中國的新藝術之枝芽還相當稚嫩,但由於有爭鳴的學術氣氛,使藝術家的思想相當活躍,感情相當純真,創作的手法與風格也相當多樣。
抽象藝術與當代文化的關係一直是批評界關注的核心話題。在西方理論界,除了像弗萊、格林柏格等批評家直接從事抽象藝術的批評和實踐外,像邁耶·夏皮羅、梅洛·龐蒂、羅蘭·巴特等藝術史家和哲學家也曾參與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抽象藝術如火如荼的運動中。正是在批評和理論的推動下,抽象藝術早年的前衛反叛性才逐漸被主流藝術的“合法性”所代替,並最終以學院的方式成為了西方主流的藝術形態。相反,中國抽象藝術的發展卻沒有如此幸運,在多種制約的因素中,批評和理論研究的滯后仍是重要的一個原因。
《大地無形》 趙無極
《周庄》 吳冠中
《山水之境》 楊飛雲
關注人生、關注現實,參與社會的變革和進步,是中國油畫最突出的品格;在西方造型體系的觀念和方法中,融進中國民族傳統藝術的美學趨向,使中國油畫具有民族氣派,是中國油畫最鮮明的特色。”從20世紀中國油畫的行程看,這兩點確實是體現得較鮮明的,而這些無疑應歸屬於油畫之形式風格層面和精神內容層面範圍。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油畫家朱乃正則從另一視角作了考察,他注意到,油畫與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密不可分,“中國油畫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後,構建了以現實主義為主流的油畫教育體系。這一體系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經過20世紀50年代學習前蘇聯的油畫教育經驗,我們逐步摸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油畫教學和創作道路”。油畫創作中的個性語言主要依靠於藝術家的主觀審美來加以選擇,同時畫家自身的文化修養、喜好、經歷和所處的時代、民族等又影響畫家對個性語言的選擇,因此需要從作品的精神層面數字油畫、技法的錘鍊兩方面來評析油畫的個性語言之形成,進而研究其藝術價值。
精神風貌的含義:它展現了人的精神狀態一由外在的面貌透出人內心的精神狀態,氣質品性。它代表了時代的精神風貌,也包含了藝術家的精神狀態和他所刻畫的畫面中模特的精神狀態。
藝術家以可認知的客觀事物形象為表現對象,從觀察構思到繪畫技法,最後落實在畫面上的操作,由此對物象的具象描繪,為觀者提供感官的審美愉悅,這是寫實油畫的表層意義。更深層的是藝術家重在以反映自然和社會的真實性為基礎,又同時重視內涵表現的現實性精神。是藝術家對社會本質揭示的現實主義精神。這個方面比前者更全面和深入。我在這裡所論述的寫實油畫,不涉及表現主義、波普藝術等一定具體形象的藝術樣式,也不只是對於物象的具象表現,它是與現實主義相結合,藝術家表現的人物的精神狀態生動剖析他人、進而透視社會,傳達出入文精神,蘊含了中國內在的文化精神內涵。對於中國國情來說,再合適不過。
中國寫實油畫的精神風貌的演變過程,也是人性得到不斷尊重和解放的過程,這體現了社會的進步,也充分說明藝術對社會的反作用。時至今日,寫實油畫已經越來越多的受到公眾的關注和認可。
中國寫實油畫在吸收了歐洲傳統繪畫營養的同時與中國的傳統、實際的需要相結合,在這個融合過程中一步步發展前進,正在逐步的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油畫。
《秋曲》 方干民
清末維新變法后,許多青年學子先後赴英、法、日本等國學習西洋油畫,有油畫家:李鐵夫、馮鋼百、李毅士、李叔同〔弘一法師〕、徐悲鴻、劉海粟、顏文梁、潘玉良、龐薰琹、常書鴻、吳大羽、方干民、唐一禾、陳抱一、關良、王悅之、衛天霖、許幸之、倪貽德、丁衍庸等。
這些油畫家歸國后帶來了西方及日本先進的教學方法及理念,如1911年西洋歸國的周湘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1912年劉海粟創辦上海圖畫學術院,並第一次起用人體模特寫生;1919年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先生倡導開辦了第一所國立美術學校--北京美術學校,1927年,中央大學開設藝術科〔徐悲鴻任主任〕;1928年杭州創辦了第一所大學制的國立藝術院校〔林風眠任院長〕等。
《地道戰》 羅工柳
在“新美術必須與人民結合”的觀點的影響下,寫實主義一統天下,風景、靜物、人物等題材被冷落。這個時期的油畫家誕生了一批革命歷史畫,如胡一川的《開鐐》、王式廓的《參軍》、羅工柳的《地道戰》、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李宗津的《飛奪蘆定橋》、艾中信的《過雪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