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雕
徽派風格的傳統雕刻工藝
徽雕是徽派(非安徽風格)風格的傳統雕刻工藝。徽雕四絕是指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竹雕四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徽派四雕以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傢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
徽派版畫版畫流派名
。明代版畫聲勢最為雄壯的一派,十五世紀中葉興起於徽州府,十七世紀末發展到高峰,在海內獨步一時,產量之多、種類之富、藝術性之高都達到了空前的地步。"徽派版畫"是畫家和木刻藝人通力合作的藝術結晶,是受徽派刻書業的直接影響而迅速崛起的派別,為"徽派"版畫作畫的著名畫家主要有丁雲鵬、吳廷羽、蔡沖寰、陳老蓮、汪耕、黃應澄、尋庄等;以技藝冠一時的雕刻名工則更多,光虯川黃氏一家便有黃應組、黃一彬、黃晟、黃應泰等近百人。"徽派版畫"一掃過去粗壯健雄之風,適應明中期以後的社會風尚,以工整、秀麗,縝密而嫵媚的情調見長,所刊年畫、畫報、畫譜、箋譜之類,以及戲曲、小說插圖,在技巧上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構圖之完美,形象之準確,線條之纖麗確為同時代其它流派所不及。"徽派版畫"的經典作品極多,象黃應泰1573年雕版的《帝鑒圖說》,1595年丁雲鵬繪圖、黃鏻等雕版的《程氏墨苑》,1604年丁雲鵬繪圖、黃鏻等雕版的《程氏墨苑》,1604年黃應寵雕版、蔡沖寰畫的《圖繪宗彝》都是名聞遐邇的版畫名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時的木刻版畫已在傳統單色印製外,採用了極精彩的套色手法,即在木版上塗各種顏色疊次印出彩色圖版,象寓居南京的休寧人胡正言刻的《十竹齋畫譜》和《十竹齋箋譜》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開創了古代套色版畫的先河。"徽派版畫"一直到近代西洋版畫傳入中國之後才趨向衰落,但在複製西洋版畫作品方面也起了先導作用,大大豐富了中國藝術的寶庫。今人周蕪編撰有《徽派版畫史論集》一書。
徽派刻書刻書流派名
明中期以後,徽州商業勢力日趨增強,並逐漸進入刻書行業,依靠雄厚資本、徽籍士刊和鹽商的強力支持,使"徽派刻書"成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一大派別。書商遍及大江南北名地,伴隨書商而問世的刻工更是數不勝數。據史書記載,明代嘉靖(1521-1567)以前,歙縣已經"刻鋪比比皆是,時人有刻,必求歙工",萬曆以後,發展更為迅猛,明人錢泳說:"雕工隨處有之,寧國、徽州、蘇州最盛,亦最巧",他們不但在本地刻書,而且奔走四方,其中很多人子守父業,累世以此維生,故而徽州刻工人數多,足跡廣,技藝精。"徽派刻書"精品甚多,吳勉學所刻《二十子》中《莊子》和《楚辭集注》、吳繼仕所刻《六經圖》,其精審常使書賈剜改冒充宋本,至於大鹽商鮑廷博所刻《知不足齋叢書》,無論在網羅遺佚,校勘精湛,刊刻精良方面,均為學者們所推崇。徽州書家們對刻書技藝的推陳出新也作出了貢獻,明代萬曆以後,刻書字體出現的橫細豎粗(長方體)的嬗變,其淵源即出於徽刻。"徽派刻書"對保存古代典籍,傳播民族文化,推動我國雕版印刷業的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徽派篆刻篆刻流派名
開徽派者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何震是徽州第一個傑出的印學家,應是這一印派的鼻祖。一種認為程邃是"歙四家"的領袖,他的篆刻力變文、何舊體,參合鐘鼎古文,出以離奇錯落的手法,自成一家面目,應推程邃為徽派的祖師。實際上兩說均有道理,因為徽派的改進與發展,前後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何震與程邃兩人先後代表了兩個時期的徽派。時代何震,字主臣,號雪漁,婺源縣人。主張篆刻以秦、漢印為宗,以六書為準則。何震曾云:"六書不精義入神,而能驅刀如筆,吾不信也。"開創了師法漢印之風氣。後繼者有蘇宣、梁衰、朱簡、汪鎬京、汪鎬臣、程林、金光先、程原、程朴、汪關、汪宏度等。他們的篆刻講究篆勢,多用沖刀,善於變化。作品風格流暢自然,朴茂蒼秀,剛健勁挺,化古為今,力矯印壇乖謬淺陋之時弊,對後世影響甚大。程邃字穆倩,號垢道人,自稱江東布衣,歙縣人,生活在明末清初,其時文、何已趨末流。他力變何震一派的審美觀,博取眾長來豐富自己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白文印多取法輝朴一類的漢鑄印,參以已見而出新意。印文方中寓圓,不露圭角,疏密均衡自然,蒼渾凝重。朱文印則多以鐘鼎款識之大篆參合小篆入印,並作較粗筆畫的印文,追求蒼渾、古樸、凝重的風格,清新可愛,富有筆意。當時"名冠南國",影響了許多臣人。後繼者有汪肇龍、巴慰祖、胡唐、黃呂、董洵、王聲、黃宗緝、唐燠、程奐輪、程錦波等。
徽雕
徽州四雕,指的是磚雕、石雕、木雕和竹雕,它們是徽派工藝品的代表作,這些雕刻作品多用深浮雕和圓雕,講究鏤空效果,集亭台樓閣、樹木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於同一畫面,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盡顯徽派工匠巧奪天工之藝術才華。徽雕產生於宋代,盛行於明清,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和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代傢具、屏聯、窗格、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磚雕一般用於當地民居建築物的門樓等;木雕以江南民間吉祥圖案、宗教人物和戲曲故事為題材,在整個徽州地區隨處可見;徽州竹雕是中國竹雕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的竹雕作品是筆筒,歷來為文人雅士所推崇;石雕精品則常見於院牆漏窗及各類石牌坊,如西遞、宏村一些古宅及胡文光刺史坊等。徽州四雕由於獨特的工藝及其所蘊含的特殊意蘊,一向被人們看作是徽州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
以前由於需要求量較小,從事雕刻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工匠,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徽雕工藝品的需求越來越大,於是,各個家庭式徽雕小作坊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去過西遞、宏村等一些徽州地區的人都會發現,在不少古街上,滿眼望去,儘是一些徽雕小作坊,其中有許多就是石雕作坊。對此,我省第一個將徽州石雕“扛”出山門、省收藏家協會的查嶸說,雖然作坊多,但包括石雕在內的徽雕工藝卻一直沒能形成產業化,這對弘揚徽學有掣肘作用。且由於目前的石雕作品都由匠人純手工雕刻而成,所耗較多,價格也較昂貴。在此次展出的500多件石雕作品中,如果按市場收藏價來計算,低的要二、三百元,中檔的動輒上千元,而上萬甚至十多萬元的石雕品也不少見。如一個名為“中華龍”的石雕,上面精雕著喻為“民族大團結”的56條形態各異的龍,這樣一個作品,從構思、選材到成型,前後花了雕師3年時間!它的價格也要近20萬元!而一方名為“英雄男兒”的鱷魚雕品,耗時3個多月,收藏價格約在萬元左右。即使是些普通的石雕作品,哪怕是很小的壺形擺件,往往也要一二百元。無疑,這樣一個高價位,對石雕藝術品的平民化產生了很大的阻礙作用。
為讓更多人了解徽雕和徽州,我省收藏家協會牽頭舉辦了本次徽州石雕展,希望藉此,讓我們的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徽雕
徽州磚雕的造型,來源於漢畫象磚。漢畫象磚大都是模印磚坯刻畫后入密燒制,嵌竊時再進行修刻而定型的。如河南鄧縣墓中的畫像磚,雕刻了漢魏六朝樂隊演奏的形象,神態極為生動。
從早期的簡單粗獷、樸素的紋樣,逐步演變到後期的繁腹、細緻華麗的結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磚雕圖案的題材非常廣泛;以人物為主的題材在所有磚雕中,被視為精工細作的中心,作了很大的比重。以人物為主的題材、內容包括神話傳說、戲曲圖譜、民間故事、習俗等;在花鳥、動物為題材的磚雕里,較多出現的是獅子圖案。有獅子滾球,大獅小獅翻騰、對舞、立坐俯仰各種姿態。在民間藝人的傑作里,獅子被表現為威猛而又可愛,兩種對立的感情巧妙地柔和在一起。被視為傳統的靜物畫的「博古圖」,在磚雕圖案中也佔有一定位置,這些琴棋書畫,鍾彝古玩被組織在卷草、迥文環繞的花邊錦帶中,琳琅滿目,雅趣橫生。
從磚雕藝術風格來說,名代的風格比較叫古拙樸素,用刀鋼勁洗鍊,其實雄渾有力,注重整體效果,頗有漢畫象磚、畫像石的風味。手法一般為浮雕或一曾的淺圓雕。景物前後緊貼,多藉助於線刻造型,但富於裝飾趣味。到清代,逐漸於細膩繁縟,注重情節性構圖。一塊方不盈天的磚坯上最多的可以透雕90個層次,整個面的布局也採用了立軸和手卷式的章法,顯得更加端莊嚴謹。
徽雕
傳統“徽州四雕”之一。在徽州城鄉布很廣,類別亦多,主要用於寺宅的廊柱、門牆、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屬浮雕與圓雕藝術,享譽甚高。
徽州石雕題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複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至於人物故事與山水則較為少見。但西遞村原水口亭的主體建築凝瑞堂內的石礅礎上,卻有以佛經故事為內容的雕飾;堂前石階中央,有斜照嵌雙龍戲珠石雕,背景襯以山石波濤、瓊樓玉宇,宛若仙界天國,顯出少中見奇。徽州石雕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緻於占朴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坦西遞凝瑞堂大道旁有一對保存完好的黟縣青大理石石雕寶瓶,其瓶身所飾山水雲霧花紋圖案,採用了浮雕與鏤空雕刻相結合的手法,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徽州石雕取材來源主要有二:一是青黑色的黟縣青石,二是褐色的茶園石,色澤有別,觀感亦有差異。具有代表性的有黟縣西遞村宅居和胡文光刺史牌坊、黟縣許國石坊、休寧縣汪由敦墓地諸處的石雕。石雕精品比較常見的是宅居的門罩、院牆的漏窗和各種石牌坊。西遞村“西園”中有一對漏窗,左為松石圖案,奇松從嶙剛怪石上斜向伸出,造型剛勁凝重;右為竹梅圖案,彎竹頂勁風,古梅枝婆娑,造型婀娜多姿,到工精美至極,堪稱石雕藝術精品。歙縣北岸吳氏宗祠天井水池後壁上方,鑲嵌著一副石雕百鹿圖,由9塊石料雕就拼成,採用圓雕、透雕、浮雕技巧、立體感很強。有栩栩如生,大小不等的一百隻山鹿;有石壁生輝,矮而粗壯的黃山松;有重重疊疊,高高低低的奇岩怪石;有淙淙株流淌,彎彎曲曲的小溪;有路旁溪畔,疏疏密密的小草;有飛鳴啼叫,前後覓食的小鳥,宛如一幅清新雋永的深山野趣圖,可謂徽州石雕一絕。
徽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