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水皰病

豬水皰病

豬水皰病(swinevesiculardisease,SVD)又稱豬傳染性水皰病,是由腸道病毒屬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其特徵是病豬的蹄部、口腔、鼻端和母豬乳頭周圍發生水皰。該病首次發現於1966年,是豬的一種比較新的傳染病

簡介


豬水泡病病毒
豬水泡病病毒
豬水皰病
豬水皰病是由豬水皰病病毒引起豬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以流行性強,發病率高,以蹄部、口部、鼻端和腹部、乳頭周圍皮膚和粘膜發生水皰為特徵。在癥狀上與口蹄疫極為相似,但牛、羊等家畜不發病。從臨床角度看,豬水皰病一般只對豬的肥育計劃產生輕微的影響,但本病的癥狀與口蹄疫的癥狀很難區別,從而妨礙了豬和豬產品的流通與國際貿易國際獸疫局將其列為A類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病的發生


病毒

豬水皰病
豬水皰病
病原豬水皰病病毒呈球形,由裸露的二十面體對稱的衣殼和含有單股RNA的核心組成,無囊膜。本病毒不能凝集人和家兔豚鼠、牛、綿羊、雞、鴿等動物的紅細胞,只有一個血清型

病毒特性

本病毒對環境和消毒葯有較強的抵抗力,50℃經30min仍不失感染力,60℃經30min和80℃經1min可滅活,在低溫中可長期保存。病毒在污染的豬舍內可存活8周以上。病毒對乙醚有抵抗力,對酸不敏感。消毒藥以5%氨水、10%漂白粉液、3%福爾馬林和3%的熱氫氧化鈉溶液效果較好。

易感源

易感動物本病在自然流行中,僅發生於豬,各種年齡、性別、品種的豬均可感染,牛、羊等家畜不發病,人類有一定易感性。
傳染源病豬、潛伏期的豬和病癒帶毒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來源,通過糞、尿、水皰液、奶排出病毒。被病毒污染的飼料、墊草、運動場和用具以及接觸本病的飼養員等往往造成本病的傳播。

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本病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和消化道傳播。
流行特點本病的發生無明顯的季節性,呈地方流行性。由於傳播不如口蹄疫病毒快,所以流行較緩慢,不呈席捲之勢。
1966年10月義大利的Lombardy地區發生了一種臨診上與FMD難以區分的豬病,1968年查明其病原為腸道病毒。進入七十年代,亞洲的香港和日本,以及歐洲的許多國家相繼發生了這種疾病。197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歐洲口蹄疫防制委員會召開的第20屆會議和國際獸疫局(OIE)第41屆大會,確認了這是一種新病,定名為“豬水泡病”。該病主要集中在歐洲和亞洲。七十年代初期為流行的高峰時期,以後逐漸趨於緩和。到八十年代末期只有個別暴發,但九十年代似乎SVD有重新抬頭的趨勢。現將OIE的疫情通報及一些國家發表的綜述資料(截止1995年3月)總結於表5-10,以示SVD的流行歷史及地理分佈。

癥狀


豬水皰病
豬水皰病
首先觀察到的是豬群中個別豬發生跛行。而在硬質地面上行走則較明顯,並且常弓背行走,有疼痛反應,或卧地不起,體格越大的豬越明顯。體溫一般上升2-4℃。損傷一般發生在蹄冠部、蹄叉間,可能是單蹄發病,也可能多蹄都發病。皮膚出現水泡破潰,並可擴展到蹄底部,有的伴有蹄殼鬆動,甚至脫殼。水泡及繼發性潰瘍也可能發生在鼻鏡部、口腔上皮、舌及乳頭上。一般接觸感染經2-4天的潛伏期出現原發性水泡,5-6天出現繼發性水泡。接種感染2天之內即可發病。豬一般3周即可恢復到正常狀態。發病率在不同暴發點差別很大,有的不超過10%,但也有的達100%。死亡率一般很低。對哺乳母豬進行實驗感染,其哺育的仔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有臨診癥狀的感染豬和與其接觸的豬都可產生高滴度中和抗體,並且至少可維持4個月之久。
潛伏期2~4天,有的可延長至7~8天。病初體溫升高至40~42℃,在蹄冠、趾間、蹄踵出現一個或幾個黃豆至蠶蟲大的水皰,繼而水皰融合擴大,充滿水皰液,經1~2天後,水皰破裂形成潰瘍,真皮暴露,顏色鮮紅。由於蹄部受到損害,病豬行走出現跛行。有些病例,由於繼發細菌感染,局部化膿,可造成蹄殼脫落,不能站立。在蹄部發生水皰的同時,有的病豬在鼻端、口腔和母豬乳頭周圍出現水皰。一般經l0天左右可以自愈,但初生仔豬可造成死亡。水皰病發生后,約有2%的豬發生中樞神經系統紊亂,表現向前沖,轉圈運動,用鼻摩擦豬舍用具,有時有強直性痙攣臨床癥狀可分為典型型、溫和型和隱性型。
典型型
主要表現為病豬的趾、附趾的蹄冠以及鼻盤、舌、唇和母豬乳頭髮生水皰。早期癥狀為上皮蒼白腫脹,在蹄冠的角質與皮膚結合處首先見到,36~48h后,水皰明顯凸出,裡面充滿水皰液,很快破裂,但有時維持數天。水皰破裂后形成潰瘍,真皮暴露,顏色鮮紅。病變嚴重時蹄殼脫落。部分豬的病變部因繼發細菌感染而形成化膿性潰瘍。由於蹄部受到損害,蹄部有痛感出現跛行。有的豬呈犬坐式或躺卧地下,嚴重者用膝部爬行。體溫升高至40~42℃,水皰破裂后體溫下降至正常。病豬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或停食。在一般情況下,如無併發其他傳染病者不引起死亡,初生仔豬可造成死亡。病豬康復較快,病癒后2周,創面可完全痊癒,如蹄殼脫落,則相當長時間后才能恢復。病豬水皰病發生后,約有2%的豬發生中樞神經系統紊亂,表現向前沖、轉圈運動,用鼻磨擦、咬啃豬舍用具,眼球轉動,有時出現強直性痙攣。

溫和型

只見少數病豬出現水皰,傳播緩慢,癥狀輕微,往往不容易被察覺。

隱性型

感染后不表現癥狀,但感染豬能排出病毒,對易感豬有很大的危險性。

病理變化


豬水皰病
豬水皰病
水泡性損傷是SVD最典型和具代表性的病理變化。水泡性損傷的外觀及顯微觀察與FMD的損傷均無差別。其他病理變化諸如腦損傷等均無特徵性。一般認為感染主要經過二個途徑,一是從污染的場地通過有外傷的皮膚直接侵入上皮組織,增殖后的病毒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其他易感部位而產生病變。另一途徑是經口進入消化道,通過消化道上皮和粘膜侵入病毒,經血液循環到達易感部位,從而發生水泡性損傷及非化膿性腦脊髓炎等病變。
特徵性病變在蹄部、鼻盤、唇、舌面,有時在乳房出現水皰。個別病例在心內膜有條狀出血斑,其他臟器無可見的病理變化。組織學變化為非化膿性腦膜炎和腦脊髓炎病變,大腦中部病變較背部嚴重。腦膜含大量淋巴細胞血管嵌邊明顯,多數為網狀組織細胞,少數為淋巴細胞和嗜伊紅細胞。腦灰質白質發現軟化病灶。

病原


豬水皰病毒SVDV,屬於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病毒粒子是球形,在超薄切片中直徑為22-23納米。病毒無囊膜,不含脂質和碳水化合物,對pH3.0-5.0表現穩定。
病毒對環境和消毒藥有較強抵抗力,在50度30min仍不失感染力,60度30min和80度1min即可滅活,在低溫中科長期保存。3%NaOH溶液在33度,24h能殺死水皰皮中病毒,1%過氧乙酸60min可殺死病毒。
豬水皰病
豬水皰病
病毒侵入豬體,扁桃體是最易受害的組織。皮膚,淋巴結和側咽后淋巴可發生早期感染。原發性感染是通過損傷的皮膚和粘膜侵入體內經2-4d在入侵部形成水皰,以後發展為病毒血症。病毒到達口腔粘膜和其他波分皮膚形成次發性水皰。本病毒對舌,鼻盤,唇,蹄的上皮,心肌,扁桃體的淋巴組織和腦幹均有很強的親和力。上皮病變的發生可分為兩個過程,一是細胞死亡和由於皮膚棘細胞層松解喪失了親和力;二是細胞內水腫導致上皮細胞的網狀變性。
豬水泡病的病原是豬水泡病病毒(SVDV)。根據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第十五次報告(1991),SVDV歸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腸道病毒屬(Enterovirus)。鑒於SVDV與人類柯薩奇病毒(HumanCoxsackievirus)B5型有非常相近的理化特性、生物學特性及血清學關係,分類報告未將SVDV單獨列為腸道病毒屬的一個成員,而是將其歸為柯薩奇B型病毒之列。
每個SVDV粒子的衣殼由各60個拷貝的四種結構蛋白構成,即1A(VP4,含39個氨基酸)、1B(VP2,含261個氨基酸)、1C(VP3,含238個氨基酸)和1D(VP1,含283個氨基酸)。1A為內殼蛋白,靠近病毒核酸,1B、1C和1D為外殼蛋白。對病毒空殼,1A和1B則以前體蛋白形式存在,即1AB(VPO),故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分析時只能出現三個蛋白帶。TSUDA,T.等(1987)認為1B和1D是誘導中和抗體產生的主要抗原蛋白,而薛景山等(1993)則認為是1C和1D。目前還不清楚準確的中和性抗原位點的氨基酸組成。Seechurn,P.(1990)對致病性與非致病性的SVDV進行的核酸全序列分析奠定了這一項工作的研究基礎。
SVDV中心為一條感染性的單股正鏈RNA,長度約為7.4kb,其3’端含polyA,5’端非編碼區與3B共價聯接。該RNA本身兼有mRNA功能。
病毒RNA的複製是通過二種複製中間體在細胞漿內進行的。即分別以正鏈RNA負鏈RNA作為模版進行複製。病毒RNA首先複製負鏈RNA,再由負鏈RNA複製正鏈RNA,由正鏈RNA翻譯病毒蛋白,並參與組裝病毒粒子。病毒正鏈RNA編碼著一條大的聚合蛋白,它是翻譯后被切割成各個功能蛋白的。結構蛋白和正鏈RNA及與之共價聯接的3B一起組裝成完整病毒粒子。病毒在豬腎細胞繫上的複製周期為3-4小時。
豬水皰病
豬水皰病
SVDV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並且相當穩定。目前的SVD滅活疫苗具有可靠的免疫效力。中和試驗、瓊脂免疫擴散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都證實了不同病毒分離株存在著抗原差異,但差異並不大。不同病毒株的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分析表明,結構蛋白之間的差異比較顯著。據報道SVDV在細胞上傳40代即可發生變異。不同毒株核酸全序列的分析比較也證實SVDV和其他小RNA病毒一樣存在著毒株間的差異。不同毒株的致病力及誘導中和抗體的能力也表現不同,但是不同SVDV毒株間在豬體上能交叉保護,目前還沒有發現SVDV有亞型分類的報道。儘管SVD與FMD、VS和VES有相似的臨診癥狀,但其病原之間理化特性及生物學特性相差甚遠(見表5-11)。SVDV與FMDV分類地位相近,但病毒多肽之間沒有任何血清學關係。SVDV與人類柯薩奇B5型病毒(CB5)具有非常相近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學特性,並且其抗血清可以交互中和這二種病毒。CB5可以感染豬,但無臨診癥狀。儘管排瀉物中可以分離出病毒,但不發生病毒血症。可能發生與SVD類似的腦損傷,但較輕微。豬感染CB5后可產生中和SVDV的血清抗體,但用SVDV攻擊后仍可發病。一般可以顯示出一定的保護率。從SVDV與人類柯薩奇B型病毒(CB1、CB3、CB4、CB5)在四個結構蛋白上的氨基酸序列比較上看,二者存在廣泛的同源性,同源性甚至高於人類柯薩奇病毒B亞型之間的同源性。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SVDV是CB5的變異株。Metzger,A.A.(1989)甚至把SVDV稱作豬的柯薩奇病毒。最新的病毒分類報告也將SVDV歸為CB病毒之列。
能夠自然感染SVDV的只有豬(包括野豬)和人類。人類受感染后出現類似人類柯薩奇病毒感染的癥狀。但人類出現臨診癥狀的很少見。新生小鼠可通過腦內、腹腔內或皮下接種而感染死亡,而7日齡以上的小鼠則有抗性。實驗室內一般通過IB-Rs-2細胞系及新生乳鼠(1-2日齡)來進行檢疫工作和繁殖SVDV。在乳鼠體內以肌肉骨胳系統含毒量最高,其次是腦、肝、脾和腸。
SVDV具有抗酸和乙醚的特點。在有1mol/LMgCl2存在的條件下可耐受50℃。SVDV在各種環境條件下都相當穩定。生豬肉及其製品(香腸等)都會長期攜帶活病毒,帶毒時間取決於周圍的環境條件。豬屍體可帶感染性活毒達11個月以上。從埋葬感染豬死屍周圍的土質中的蚯蚓腸管中仍可分離到SVD活病毒。豬肉產品經69℃15分鐘方可殺滅SVDV。

流行病學


本病僅發生於豬,不同品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髮病。牛和羊與受SVDV感染的豬混群后,可以從其口腔,乳和糞便中分離出SVDV,而且羊體內可以發生SVDV的增殖,但它們無任何臨診癥狀。
病豬和帶毒豬的糞、尿、鼻液、口腔分泌物、水皰皮及水皰液含有大量病毒,通過病豬與易感豬接觸,可經損傷的皮膚、消化道等感染。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豬只密集、調動頻繁,往往造成發病率較高。
健豬與病豬同居24-45h,雖未出現臨床癥狀,但體內已含有病毒。發病後第3天,病豬的肌肉,內臟,水皰皮,第15天的內臟,水皰皮及第20天的水皰皮等均帶毒,第5天和11天的血液帶毒,第18天採集的血液常不帶毒。腌肉由於為高濃度的鈉離子所包圍,肉製品雖成為類似煮過但病毒仍殘存,須經110d后才能滅活。
豬水皰病
豬水皰病
牛,羊與病豬接觸,雖不表現癥狀,但曾有報道牛可短期帶毒,綿羊血清中檢出中和抗體病從咽部,奶汁和糞便中曾分離出病毒。
SVD病豬及豬肉產品和處於SVD潛伏期的活豬及豬肉產品是最主要的傳染源。牛和羊與受SVDV感染的豬混群后,可以從其口腔、乳和糞便中分離出SVDV,而且羊體內可以發生SVDV的增殖,但它們無任何臨診癥狀。對於牛和羊能否成為傳染源以及在傳播中的作用尚無定論,但機械傳播是可能的。
SVD的潛伏期為2-6天,接觸傳染潛伏期4-6天,喂感染的豬肉產品,則潛伏期為2天。蹄冠皮內接種36小時后即可出現典型病變。一般蹄冠皮內接種和靜脈接種結果比較規律。處於潛伏期的豬,其皮膚和肌肉中已有高滴度的病毒。與病豬接觸的豬24小時病毒即出現於鼻粘膜,48小時出現於直腸和咽腔,第4天處於病毒血癥狀態,第5天出現初期水泡,經2-3天則破潰。大量排毒源是水泡液和水泡皮。10日齡以上的破潰皮膚仍有很高的病毒滴度。其次是通過糞便和分泌物排毒。感染后鼻腔排毒7-10天,口腔排毒7-8天,咽腔排毒8-12天,直腸排毒6-12天。由於有病毒血症過程,所以所有組織均可成為傳染源。幾乎所有SVD都與飼餵污染的食物(如泔水、洗肉水),與污染的場地接觸及使用污染的車輛調運活豬,或引進病豬有關,只有個別次數的暴發原因不明。英國從1972年至1979年共暴發了446次SVD,其中66次是由污染的運輸設施引起,74次是由於從污染的場地調運生豬引起,66次是由於飼餵污染的泔腳飼料引起,其次是由於人員流動、橫向傳播及二次複發等原因引起。實驗表明SVD與口蹄疫不同,通過空氣傳播的可能性很小。感染母豬有可能通過胎盤傳染仔豬,因為有人發現康復母豬所產仔豬最早在出生后5小時即可發生SVD,這顯然在潛伏期之內。但胚胎移殖不引起SVD傳播,即使是來自受感染母豬的卵和胚胎,也不會引起受體豬感染,受體豬所產仔豬也呈SVD陰性。但是人工使卵或胚胎污染上SVDV,即使是採用蛋白酶抗血清等方法處理以及反覆沖洗,也不能完全消除SVDV。
普遍認為皮膚是SVDV最敏感的部位,小的傷口或擦痕可能是主要的感染途徑。其次是消化道上皮粘膜。呼吸道粘膜似乎敏感性較差。
SVD的暴發無明顯季節性,一般夏季少發。多發於豬只集中的場所。不同品種不同年齡的豬均易感,傳播一般沒有FMD快,發病率也較FMD低。

診斷


本病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很難與口蹄疫、豬水皰性口炎等區分開來,必須進行實驗室診斷加以區別。
病毒分離與鑒定取病豬未破潰或剛破潰的水皰皮,經處理后,頸部皮下接種2~3日齡的吮乳小白鼠。一般在最初1~2代內即可引起感染,實驗動物發病死亡。初代分離如呈陰性結果,應繼續盲傳2~3代,分離毒可用豬水皰病抗血清中和后,接種2日齡乳鼠以鑒定分離毒。如注射豬水皰病免疫血清中和組小鼠健活,病毒對照或用各型口蹄疫免疫血清中和對照的乳鼠發病死亡,則被檢病料為豬水皰病病毒,而不是口蹄疫病毒。
熒光抗體試驗用直接和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可檢出病豬淋巴結冰凍切片中的感染細胞,也可檢出水皰皮和肌肉中的病毒。
中和試驗、反向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等也常用於豬水皰病的的診斷。
生物學診斷:將病料分別接種1-2日齡和7-9日齡小數,如2組小鼠均死亡,則為口蹄疫。1-2日齡小鼠死亡,而7-9日齡小鼠不死者,為豬水皰病。如病料經過pH3-5緩衝液處理,接種1-2日齡小鼠死亡者為豬水皰病,反之則為口蹄疫。
免疫雙擴散試驗:待檢血清孔與抗原孔之間出現沉澱線且與陽性對照沉澱線的末端完全融合,則判為陽性
血清中和試驗:測定每一份待檢血清中的SVDV抗體,需設4排孔,每排孔的內容完全一樣。如果病毒被血清中和,細胞不產生CPE,細胞呈藍色,判為陽性。
ELISA方法檢測血清抗體

防制


平時的預防措施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是防止本病傳入。因此,在引進豬和豬產品時,必須嚴格檢疫。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對豬舍、環境、運輸工具用有效消毒藥(如5%氨水、10%漂白粉、3%福爾馬林和3%的熱氫氧化鈉等溶液)進行定期消毒。在本病常發地區進行免疫預防,用豬水皰病高免血清進行被動免疫有良好效果,免疫期達1個月以上。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鼠化弱毒疫苗和細胞培養弱毒疫苗,前者可以和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共用,不影響各自的效果,免疫期可達6個月;後者對豬可能產生輕微的反應,但不引起同居感染,是目前安全性較好的弱毒苗。除此之個還有滅活疫苗,主要是細胞滅活疫苗,該疫苗安全可靠,注射后7~10天產生免疫力,保護率在80%以上,注射后4個月仍有堅強的免疫力。
發病時的撲滅措施發生本病時,要及時向上級動物防疫部門報告,對可疑病豬進行隔離,對污染的場所、用具要嚴格消毒,糞便、墊草等堆積發酵消毒。確認本病時,疫區實行封鎖,並控制豬及豬產品出入疫區。必須出入疫區的車輛和人員等要嚴格消毒。撲殺病豬並進行無害處理。對疫區和受威脅區的豬,可進行緊急接種。豬水皰病可感染人,常發生於與病豬接觸的人或從事本病研究的人員,因此應當注意個人防護,以免受到感染。
防止將病帶入非疫區。疫區和受威脅區要定期進行預防注射,對患病豬待水皰破后,用0.1%高錳酸鉀或2%明礬水洗凈,塗布紫藥水或碘甘汕,數日可治癒。試驗證明,以二氯異氰尿酸鈉為主劑的復方含氯製品“抗毒威”,“強力消毒靈”等對本病的消毒效果好,有效濃度為0.5%-1%。
用豬水皰病高免血清和康復血清進行被動免疫有良好效果,免疫期達1個月以上。據報道國內外應用豚鼠化弱毒疫苗和細胞培養弱毒疫苗,對豬免疫,其保護率達80%以上,免疫期6個月以上。用水皰皮和倉鼠傳代毒製成滅活苗有良好免疫效果,保護率達75%-100%。